高考话题作文中

2024-05-06

高考话题作文中(精选6篇)

篇1:高考话题作文中

高考话题作文中“五段法”的使用方式指导 话题作文中“五段法”的使用方式指导

所谓“五段法”写作模式,是就作文的章法而言,这类作文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话题,三个角度,三句画龙点睛的话”。全文一般分为五个部分:首尾为“起”与“合”,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这两部分前后照应,紧扣话题;中间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面对话题进行展开,它们一般是并列式或递进结构;一般而言,这三个部分都要用一句精辟的话进行概括,以彰显主旨,扣紧话题。

这种作文形式的最大好处在于结构清晰,主旨明确,且不易跑题,全文显得眉清目秀,身材可人,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心清气爽。同时,这种结构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便于我们在考场打开思路。另外,这种作文形式易学易练,便于操作,不仅在形式上易掌握,在语言上也易出彩,可以作为一种应考利器。

一、“五段法”的基本结构形式:

请看下文:

[例文一]

人贵有自知之明

刘红娟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

韩信甘受胯下辱

闹市间,一位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难道他没有人格与尊严吗?不,他此举是为了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试想,韩信若没有自知,其人生怎能放出夺目光华;若没有韩信的自知,如何能有刘汉天下的一统。

人当须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马谡“无知”失街亭

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空爱马谡,却反被马谡的不自知误了统一大计;悲诸葛那惜才之泪,却洒给一个“无知”之人。诸葛先生泉下可知,你一生追求的事业,就是毁于一个人的不自知啊!“出师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洒给诸葛,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所一手造成的啊!

人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才能!

巾帼“自知”胜须眉

“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别了,我所深爱的这片土地。”镜中那位绝色美女满眼含泪,但很快她便拭去泪痕,毅然踏上了那条风沙漫天的路。

她明白自己此去将永无归期,但她更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着面姓对和平的企盼,担负着苍生对幸福的追求。正因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她才甘愿“一去紫台连朔漠,甘愿用一生的幸福去换取大汉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黄昏下的“青冢”不是哀怨,而是一个深知自己历史责任的女子,对天下的深情回眸。

人要知道自己的责任!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朋友,欣逢盛世,怀古思今,我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才华,看清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上文紧扣“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题,分解出三个角度:以韩信为例说明人应当知道自己的价值,以马谡为例说明人应当知道自己的才能,以王昭君为例说明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责任。每一个角度又用一句话来“画龙点睛”,正是典型的“五段法”模式。

“五段法”模式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标题式。全文分三个小标题,一个标题扣一个角度。

2、章节式。全文分为三大章,以“一”“二”“三”标出。

3、隔行式。全文分三节,每节间隔一行。

4、诗句引领式。用三句诗分别引领三个部分。

5、三节连缀式。没有明显标志,但有段首总括语或段末收束语、过渡语等,使层次显得非常清晰。

二、“五段法”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1、开头

“五段法”作文的开头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类比点题法,即首段用类比的方式引出全文主题。这种形式一般是由自然现象入用,引出社会现象。[例文1]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文章由驼鸟、海豚谈起,然后引出人需自知的主题。

篇2:高考话题作文中

那一天和往常一样,因为用眼过度,所以眼里布满血丝,而且因为按键盘按得太猛,所以手心里出了很多汗。

不一会儿,妈妈走到厨房门口了,回头问了我一声:“成成,想吃什么?”

妈妈见我不说话,就自己走进了厨房,边走还边说:“哎,这孩子……”

大约10分钟后。

我看都没看饺子一眼,依旧在奋战着。

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欢呼道:“耶!victory(胜利)!”

因为40分钟没吃,所以饺子已经凉了,但我还是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吃着吃着,我就感觉咬到了什么硬东西,于是用手把它拿了出来。

短短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多少情感!我的眼角有些湿润,然后把饺子都大口大口地吃完了,我感觉,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那件事情已经过了很久了,可我还是记忆犹新。

妈妈也是为我操坏了心,因为劝阻没用,所以就常常给我做宵夜,让我不饿着,我对此很感激。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的目光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妈妈在后面看了我一眼,额头上多出了几道皱纹,但是没过多久,妈妈就叹了口气,走向厨房去给我做宵夜了。

因为我正在玩时下最火的游戏——《英雄联盟》,需要极高的注意力,所以理都没理她。

我自然是听见了,不禁有些烦躁,按键盘的手越来越用力,脚也开始蹬了起来。

妈妈端着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出来,把饺子放在了我的电脑桌上,然后就回房休息了,因为现在已经是凌晨2点钟了。

40分钟后。

房间里传来了爸爸的叫骂声,我才停下来,开始吃饺子。

饺子是韭菜馅的,因为已经凉了,所以味道不怎么样。

那是一个纸团,我疑惑地把拆开了,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成成啊,虽然妈妈劝不动你,但是你还是要注意身体啊,以后别那么晚睡了啊。”

篇3:高考话题作文中

如果单从形式上看, 2007年18套作文试题的确是风格各异, 异彩纷呈, 让人耳目一新, 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有变”的特点。但从实质上看, 这十八套作文题仍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 只不过话题作文最近几年的命题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趋势。

一、一枝独秀话话题

众所周知, 创新教育选择了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又为学生展示创新思维搭建了平台。从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至今已有八年, 话题作文以它独特的生命力, 一枝独秀, 绽放在高考的百花园中。

统观新课标考区和大纲考区18套试题, 作文大致分为四类:标准型话题作文、省略型话题作文、题意型话题作文、命题型话题作文。

1.标准型话题作文。标准型话题作文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像2007年重庆卷作文题和浙江卷作文题两题。

我们只要解读2007年重庆卷作文题, 就能掌握标准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特点。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 但不能否认的是, 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 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 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 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 题目自拟; (3) 立意自定; (4)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5) 不少于800个字; (6) 不得抄袭。

标准型话题作文审题可用倒读法, 先看话题, 再看提示语和材料, 帮助进一步理解话题。“提示语”是由材料生发的, 材料帮助理解话题, 话题大于材料。就重庆卷作文题而言, 考生作文只要针对“高考”写作, 无论演绎关于高考的人生故事, 还是评论高考改革, 都合话题要求, 可见话题作文的开放性。

今年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 笔者在高考前夕, 也曾指导学生写过这样的话题作文。写酸甜苦辣的高考, 不同年龄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 不同年龄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有人有成功的喜悦, 有人有挫折的沮丧, 有人有责任的沉重, 有人有奋斗的艰辛……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 人生百味, 皆可入文。这样的考题,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这样的考题, 有利于震撼考生的心灵和对往事的回忆, 说真话、讲真事、抒真情, 感人肺腑, 催人自省。

2.省略型话题。

省略型话题作文大致分两种: (1) 省略提示语, 只有“材料+话题+要求”三部分。如2007年广东卷作文题 (新课标考区) 。 (2) 省略材料和提示语, 只有话题和要求两部分。如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 (新课标考区) 。

但省略型话题作文不是省略话题和写作要求, 只是让考生自己解读话题, 构思成文, 这无疑增加了考生审题难度。

如2007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 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 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 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 ,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是省略题示语的话题作文, 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自己去理解、填补、把握话题的主旨。

传递, 连接感情的好形式, 沟通文明的好办法, 播撒责任的好方式, 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一种折射。在施爱与受爱、奉献与得到、关爱与被关爱之间, 唤起了爱的温暖。落叶归根, 传递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责任;燕子垒巢, 传递着生命生生不息的承诺;润物无声, 传递着教育工作者的爱心;父母一颦一笑, 传递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传递如水, 奔流不息;传递如茶, 清香四溢;传递如歌, 激荡人心;传递如炬, 照亮黑夜。这个话题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 社会、自然、历史、人生, 无不可以写进话题, 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无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省略材料和提示语的话题作文。如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

请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 自拟题目。 (2) 自定立意。 (3) 自选文体, 且文体特征鲜明。

这道题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岁月不会使历史蒸发。记忆是对过去美好东西的封存, 记忆是对刻骨铭心往事的锁定。记忆, 促使青少年走向成熟;记忆, 唤醒中老年人萌发青春活力。这个话题, 我们可写的东西太多, 可以写王朝的更替, 可以写民族的兴衰, 可写家庭的变故, 可以写个人的荣辱, 可写人生的感悟。面对这种抽象化的文题, 宜从某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 写出自己的深刻认识, 就会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二、话题作文又添新成员

(一) 题意型话题作文

一道话题作文有“材料+提示语+要求”, 却省去“话题”, 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归纳话题, 这是没有话题的话题作文, 我们称其为题意型话题作文。话题隐含在材料中, 它不是传统的材料作文, 它不限定考生的思考角度, 它不限定文体, 它和话题作文一样开放。这种命题形式从2005年至今, 已连续考查了三年。2007年题意型话题作文就有5道题, 它们是: (1) 全国卷 (一) 提供漫画材料的题意型作文, (2) 全国卷 (二) 两则关于感恩材料的作文, (3) 全国卷 (三) (宁夏、海南新考区卷作文题) 关于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题意型作文, (4) 北京卷解读诗句展开联想的题意型话题作文, (5) 湖北卷关于母语是华夏文化的一种载体的题意型话题作文。

首先, 应该说明今年全国卷 (一) 选用漫画材料作文, 这和选用文字材料作文没有本质区别。前者要读懂漫画, 后者要读懂材料。当然, 漫画材料作文是1996年来未曾出现的新形式, 生动新颖, 非常抢眼。

2007年全国卷 (一)

阅读右面的图画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漫画类话题作文, 关键是读懂漫画, 找准寓意。这幅漫画取材于社会生活, 贴近现实, 画面反映的内容令考生感到亲切, 漫画题目是《摔了一跤》。漫画里孩子跌了一跤, 学校、家长、社会都发出同一句关心的话语:“出事了吧!”孩子摔了一跤, 本属正常现象, 本该自己主动爬起来, 这样, 可锤炼一种坚强, 磨炼一种意志, 培养一种精神。“他人”不必大惊小怪。可画面中家长、学校、社会过分关心, 过分渲染, 使跌坐在地上的孩子企盼别人扶起, 孩子的依赖心理就此产生。这样的“关心”使孩子失去了磨炼机会, 折射出教育现状的种种弊端:家庭的溺爱, 学校的封闭, 社会的过度呵护, 反而使孩子失去了健康成长的环境。考生读懂了漫画, 抓住了寓意, 就可概括出这样的话题:关心与成长。

当然, 也可以把“出事了吧!”理解成对孩子摔跤的一种批评和指责, 那么, 漫画反映就是另一类主题。

我们不妨再来探讨一下用文字材料命题的话题作文。

如, 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 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 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 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 “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 这里的情趣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 展开联想, 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自拟题目, 自定角度。 (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全文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以诗句为材料, 体现了对中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重视。读懂诗句, 就读懂人生。文中的五点解释就是话题作文的提示语, 但不出现话题。考生根据诗句和其五点提示, 可以顺着五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延伸、拓展, 进行二度创造, 说出自己对人生、社会, 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体会和感想, 即可构思成文。

学生作文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

(1) 这是歌颂春天美好品德, 比喻润物无声的人。或许, 一个微笑的眼神, 一声简单的问候, 一顿可口的饭菜, 点点滴滴, 丝丝缕缕, 在不经意间, 被亲情、爱情、友情滋润着。

(2) 落地无声是一种境界, 是恬淡做人的境界。与世无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羡慕大富大贵, 不鄙视穷困卑微, 拥有一颗平常心, 是多么的伟大啊!

(3) 寂寞是一种境界, 寂寞是一种品德。“板凳须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是人们对学者的赞誉;李白从纸醉金迷的皇宫走进山林, 自甘寂寞, 留下“诗仙”的美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过东篱采菊的寂寞生活, 这是傲骨精神的体现。

(4) “看不见, 听不见”, 并不是可有可无, 微不足道, “细雨”、“闲花”表现出积极的做人态度, 其中蕴涵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 平平淡淡做人的理念。

(5) 这里的情趣不适合当今世界。对这句话有两种解读。其一, 当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高速度发展的时代, 谁还会有闲情逸致在细雨朦胧中听落花?这种不适合是社会的进步。其二, 是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 再也寻觅不到古典诗歌中美好的意境, 这又是社会的倒退, 是一种人文的缺失。考生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 都会使自己的文章新颖独特。

通过上例比较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漫画类题意型话题作文与文字材料类题意型话题作文没有质的区别, 他们的写作要求仍是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 即“三自方针”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 所以, 今年漫画类作文也属题意型话题作文。

(二) 命题型话题作文

现在所谓命题作文, 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题作文。它与话题作文的区别仅仅是题目不要学生重新拟写, 其余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完全相同。故称之为命题型话题作文, 考生完全可以把题目当作话题来写。2007年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共有9道题为命题型话题作文。

请看2007年江苏卷作文题: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 辽阔的天空, 深邃的天空, 引人遐思, 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怀想天空”, 是动宾短语的作文题, 动词至关重要。“怀想”即怀念之意, 是回忆往事。“天空”, 是双关语, 它既指深邃无边的天空, 空明澄澈的天空, 包容万物的天空, 多姿多彩的天空, 又比喻人生的天空, 个人成长的客观环境, 展示自我风彩的舞台, 是探索研究的领域, 是精神遨游的世界……怀想天空, 怀想须臾之人生, 浩渺无穷之宇宙;怀想天空, 怀想幽远之历史, 美丽的神话;怀想天空, 怀想成长之路, 激发感恩之情。自己与他人, 现实与想象, 人类与宇宙, 皆可入题, 考生必定有道不完、说不尽的话语。但题目“大而空”, 考生写作往往“空对空”, 容易犯话题不集中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大题小作”, 只有从小的角度切入, 才能保证文章内容充实。例如, 有考生考前做了“我飞翔的天空”, 完全适用于“怀想天空”, 聪明的考生就会这样切入文题:怀想我曾飞翔的天空。

三、新旧话题相映红

话题作文已走过八年的历程, 它经历了雏型期、发展期、成熟期, 同时, 又有新的变化, 出现了“新旧话题相映红”的繁荣景象。

我们如果把标准型话题作文、省略型话题作文看作是旧话题作文, 那么题意型话题作文和命题型话题作文就是新话题作文。新、旧话题作文的共同特点是坚持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 (命题型话题作文除外) >, 给考生再创造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不仅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也受到广大考生的欢迎。它越发显示了话题作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高考舞台上, 这完全源于创新理念。创新教育要求较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现在还没有更好的命题形式能取代话题作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曾明确指出:“话题作文应坚持‘三自’方针, 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 给学生发挥水平的空间。”笔者曾在《话题作文的“空白”艺术》一文中, 对“三自”方针作出全面估价, “它为同学们留下了充分的创作空间、想象余地、写作自由”。话题作文的出现, 结束了材料作文统治高考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令人不安的是我们一些同志不研究高考作文题的本质特征, 一个劲地鼓吹“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将取代“话题作文”, 他们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误导学生, 让考生记忆那些繁琐的概念和毫无意义各种形式作文的写作套路, 其危害是误人子弟。

毋庸讳言, 有人总想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取代话题作文, 如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 有人仍然怀念计划经济那样, 砸了大锅饭, 还想补锅。有人一个劲地埋怨考话题作文让学生不懂文体, 让学生抄袭作文, 这些强加给话题作文的“罪名”不值一驳, 其目的就是想奏前朝曲!高考不可能, 也不应该回归“传统”。

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评价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弊端时曾说:“这是政治上‘家长制’, 思想上‘一元化’在作文命题上的集中表现;而话题作文本身所折射出来的正是政治上的民主、思想上的多元和对人格以及张扬的个性的尊重。”

尽管今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了新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还没有超出话题作文的范畴, 话题作文仍是考试的首选题型, 经过几番风风雨雨, 话题依旧笑春风。

在高三复习迎考中, 要牢牢掌握高考命题趋势, 切中高考脉搏大练兵。对话题作文包括题意型话题作文、命题型话题作文, 都应全面训练, 以适应考试要求。现拟一题, 以飨广大高三学生。

仔细观察漫画《关心》, 按要求作文。

看了这幅漫画, 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触?请以这幅漫画的寓意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1) 立意自定; (2) 文体自选; (3) 题目自拟; (4) 不少于800字; (5) 不得抄袭。

篇4:漫谈高考作文中的科技话题

在高考作文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科技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冲击”——科技会不会对文化构成冲击?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冲击?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就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到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诚然,电话、短信、电邮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消减了我们生活中的恬静和诗意。可是我们不妨思量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或许能带给我们诗意和遐想,可在“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一条快捷的短信更让人放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得失,对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为了保存传统的美好而抱残守缺,还是为了方便快捷就抛弃传统?是在传统的树干上嫁接上时尚的枝条,还是在崭新的文化中打上做旧的补丁?……

我想,应该思考这类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中学生,更有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专家,甚至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反思永远强于抱怨,只有总结反思,才能使我们的下一步走得更好,走得更稳健,从而一步步接近我们理想中的伊甸园。

与此一脉相承的便是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所不同的是,广东卷的材料放弃了书信与手机,代之以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就像让你去品味尺素与短信、泛舟与高铁、书法与“键谈”、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之间的利害得失,又岂是一个“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得尽的?这当中,掺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乃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再加上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

高考作文涉及的另一方面的话题便是“科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例如,今年的辽宁卷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旋而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真正的美景。”

读罢这则材料,我忽发奇想: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栖居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已经早就潜入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在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陨落时的一丝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在现代社会中,像陶渊明、梭罗这些真正倾心于自然的隐者已经很难寻觅了。

在高考作文所涉及的有关科技的材料中,还触及了近乎于“科幻”的话题。例如,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文学家与科学家的一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则材料貌似一个“穿越”故事,但探究的还是科技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偏重于谈科技之“利”。手机(作文材料中被当作现代科技的代表和象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倘若3000年前我们就有了手机,那么漫长的人类历史就一定被重写!

今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讲的是一则带有几分科幻色彩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这则材料让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是一种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让你假想记忆移植之后出现的局面,而这则材料却是“生动呈现”了植入记忆芯片后的情景,命题者想问的是:对此,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说,头脑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来想去都无法接受这一假设,因为倘真如此,我这教师饭碗就要泡汤了。

平心而论,科技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利大于弊,否则绝不会被视之为“第一生产力”,也不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要为科技献身,为科技发展不遗余力了。我们现在要探究的是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怎样将它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乃至使之成为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因噎废食,视科技为文化的宿敌,甚至视若洪水猛兽——承担这一重任的主力,恰恰会是今天走上考场的一代青年。从这一意义上看,让他们先做这样的文章真的很有价值。

篇5:高考话题作文中

话题作文,出题者只是提供一个写作的由头,意在引出习作者发表新议论,展开新联想,讲述新故事,抒发新感情。所以,写作时不能将命题所提供的话题材料照搬不误——复制一番,然后才进入自己的“话题”。更不能通篇只是颠来倒去的解释所供材料的含义,引用所供材料的例子在原地打转转。

其实,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因为试题所供材料,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下面得看你的感悟和创新如何?如果写议,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讲述新鲜的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有时,根据写作需要对所供的一组材料概括出具有“共性”或独具“个性”的某一见解而适当引用材料,这种情况当然不能算是“复制话题”,反而体现了写作者的创新意识了。

篇6:话题作文;论高考

先来说说高三一年的感受吧。两个字:苦,累。高三了,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老师和家长的期盼,同学之间的竞争,升学的苦恼,作业量的大幅度增加......

可以说,高三一年是很忙的,基本上已经没有下课时间了,我们能去的地方也不多,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每周一次的考试了,考的好了,心情舒畅,考得不好,心燥烦闷。所以说,考试就是高三的家常便饭,不经过大量的练习,怎么能考好呢?高考的试卷真的是很变态啊!

所以说,不断地考试,也可以练出你对待考试的平常心。我呢,经过了十六次的大小考试,才能刚刚过了一本线,来到了我现在的大学。当然了,一味地学习也是不行额的。不是说不让你玩,只要你能保证每天的任务都按质按量的完成,那么剩下的时间你可以随意的支配,看看闲书,听听音乐,玩玩游戏去室外多走走,争取让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保持身心上的放松。所以应该淡定些,再淡定些。

来谈谈我是怎样学习的吧。我既没有做除了考试之外的其他卷子,也没有买额外的复习资料,每天就是跟着老师的步子按部就班的走,基本上每次考试都能排在中上等,成绩从未有过大幅度的变动,保持记录就是最大的进步。

当然了,我是这样认为的。除了课堂学习,课下基本都是在玩,不是跟同学聊天,就是看小说,吃饭时呢。也从不去想其他的事情。那么重点来了,在学校是这样,回家了又是什么样的?我可以说我一回家不是去外面跟同学耍,就是在家里打游戏,要么睡觉,从来没有碰过什么书本,整整玩两天,然后去学校之后,又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我高三一年基本上就是这样度过的,所以说我的高三是充实的。

成功不可以复制,但是可以借鉴。人人都说高考难,但是我认为面对高考,只要你能做足准备,放开身心,不骄躁,不泄气,宜淡然之心对待,那么成功就不远矣。且不可漫无目的的学习,死做卷子,我同学中有很多都是平时成绩好,但是一道高考,就被刷下来了,因为题型就那么几样,你再多做,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进步。

现在呢,我已经迈过高考这道坎了,站在我现在的角度,再去看它,才发现其实就那么回事。那么,祝福你吧!

上一篇:企业军训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幼儿园“世界粮食日”主题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