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注释

2024-04-19

《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注释(精选8篇)

篇1:《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注释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2篇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1

一剪梅·舟过吴江

朝代:宋代

作者: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一作:度。桥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吴江:今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一剪梅》这个词牌,有叶六平韵和逐句叶韵两种写法。作者采用了逐句叶韵的格式,读起来更加铿锵悦耳。他还充分发挥了这种格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特点,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节奏感。这都使它更像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增添了它的余音绕梁之美。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2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1.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2.浇:浸灌,消除。

3.帘招:指酒旗。

4.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5.桥:一本作“娇”。

6.萧萧:象声,雨声。

7.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8.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白描是为了渲染归情,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思归的心绪。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

下片最后三句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呢?一旦破败,还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这八个字真是妙极了的。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语言的准确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这些,“何日归家洗客袍”之问就显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之家情了。从词的脉络说,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风雨之声而强化了的触景生情,即使内心的愈发高涨的“春愁”由心底浮出来,具体化,外现。但从内在情思看,这“洗客袍”即结束飘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过着由佳人相伴,素手调笙,烧起心字形清香的宁静怡乐的生活——可能吗?“何日归家”正是无望之叹!莫说有家难归,即使归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国已破,家难在!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从此将是无尽的流亡生涯,往昔温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问中一去不复返。失落了这样的心境,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事,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间,其实他已是自答了的。由此而读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抛”已如前面分析,在这看似明畅的词句中包裹的是怎样一颗紧缩的心,岂非一目了然。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

《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的。自周邦彦以来,有不少名句,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后又经辛弃疾的创作,使四字叠句完全由散而整,构成排句重叠的规定性,音乐性更强了。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到蒋捷手里,特别是这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传世,《一剪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四组四字相叠的排句也往往写得灵动流丽,名篇更多了。

篇2:《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注释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翻译: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作者简介:

篇3:探析《一剪梅·舟过吴江》

关键词:新批评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部分文学评论家在鉴赏诗词时,往往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解析内容,这样虽然能明确找到作品的主题,却容易限制对主题的理解,从而忽略作品中的多义性,以及其他具欣赏价值的地方。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个毛病,它采取“细读”方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释,通过对语言、语义等的解读来理解和感受文本,并举出“文本中心论”,突出语言和语言形式的作用,把文本语言当作阐释文学及其特点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对象。这个理论能让读者尽可能发掘文学文本中的内涵和特色,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赏析文本。

近代一些文学赏析读本仍然会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分析内容,例如陈敬介在赏析宋元易代之际的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时,先介绍蒋捷的生平经历,接着指出词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都与他的生平经历和其间的感受有关。{1}尽管陈氏的分析有理,但我们实际上已无法追寻蒋捷创作《一剪梅·舟过吴江》时的环境和感受,无法确定蒋捷的真正创作动机。我们能确实做到的,是从《一剪梅·舟过吴江》的文本入手,具体分析文本中的结构、用词等,从而了解文本的内涵和特色。本文将选取《一剪梅·舟过吴江》为赏析对象,不探寻词人的生平经历,而尝试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分析和欣赏这首词作,以求从新的角度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较全面地了解这首词作。结构、主题、意象等形式原是一个整体,但为了能较全面和清晰地对这词作赏析,故将文本分成几个部分。

一、结构的内在联系

词的开首由“春愁”说起,而“春愁”是全词的重点。词人希望借“酒”来消解“春愁”;然而,一个“待”字,正表示其身边无酒,亦反映了“春愁”之浓厚和欲消愁之急切。接着的“江上舟摇”,点出了文题──“舟过吴江”。这句可理解成行人身在舟中,解释了为何要“待酒”;“江上舟摇”亦可比喻动荡漂泊之感,这亦写出了“春愁”之由来正在于漂泊不定的生活。两者同样反映出上句与下句的联系,所以宜将它们合起来理解。“楼上帘招”是紧承“酒”字来写。岸上的酒旗摇动,像朝着小舟的方向招手。这“招”字与“待酒浇”中的“待”互相呼应,再次深化“待酒浇”的迫切之情及酒对人的诱惑,而整句又与“江上舟摇”形成对比:一方是在江上漂泊无依的小舟,一方是在岸上能“浇春愁”的酒楼。这一对比加强了“酒”与“春愁”的关联。

虽然词人的“春愁”正“待酒浇”,然而词人没有明确交代小舟有否因而靠岸。但从下句“秋娘渡与泰娘桥”可知,不管小舟停泊与否,最终还是继续起程了。舟还在摇,所以才说“秋娘渡与泰娘桥”:一会儿到了秋娘渡,一会儿又到了泰娘桥;这是“江上舟摇”,漂泊不定的具体表现,不论行人有否借酒浇愁,“春愁”仍会延续的。望酒旗而不能停泊喝酒,更能将词人的“春愁”作进一步深化。上片结尾两句写道:“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使一切景物同时笼罩在萧萧风雨之中。这是写景,同时又渲染了首句“春愁”的气氛。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艘横过了岸上的酒旗,在风雨之下从秋娘渡划到泰娘桥的小舟,当中的描写实有其内在联系。

下片的结构与上片紧密连接。“何日归家洗客袍?”行人“归家”的欲望自明。这是由上片末句“雨又萧萧”连缀起来的。由落雨湿衣,想到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清洗布满雨渍的衣袍,因此,由雨及袍,由洗袍及思家,“春愁”中包含了归思也就变得合理了。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词人在上片特意提到的“秋娘渡”与“泰娘桥”,袁征认为“叫得上名字的‘渡和‘桥,写明游子是离家乡不远的地方”{2},他思家之情,早已被“秋娘渡与泰娘桥”一句唤起了,而由风雨湿衣所引起的归思,可以说是强化了思家的感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由“何日归家”所引起的安逸生活的片段,这可视为对旧日生活的回忆,亦可是对将来生活的设想;“回忆”见其留恋,“设想”则见其向往,但这同样表现出行人对家庭生活的思念。这种存在于脑海中的安稳生活,与上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情况形成对比。上片提到的“春愁”在这对比后更为强烈,对安逸生活的悬想亦同样被加强,二者是互为联系的。

“何日归家洗客袍?”除了表明归家之事一时还无法实现外,还暗示行人仍要漂泊在外。归期难卜,一生可能就在漂泊中度过,光阴白白虚度,这自然令人产生不少感触;那我们对他生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原因便不难理解了。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光”一句的延续,自然物象的色彩渐变正是时间渐过的体现,使“时光”这抽象的感觉成为具体物象。这句亦可理解为词人对故园的回忆,是一种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这又与上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生涯形成对比。另外,这既与上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生活寄望互相呼应,使整个下片的基调都集中于对安逸生活的想象之中,同时亦令归思和时光流逝的感叹结合成一整体,使“春愁”的内涵更紧密。

下片以表达感受为主,这些感受是由上片的境况而引起,同时亦是依靠上文的描述才开展和深化起来的。起首点明的“春愁”,在下文得到不断的渲染和加强,下片具体地表现“春愁”的内容,正是这“春愁”的复杂性,才使我们对于词人以酒浇愁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是此词的结构。上下片之间紧密联系,前呼后应,使“春愁”的内涵和词人的心理过程层层地开拓和发挥。

还有一点是要注意的,词中多是先表达一种直接的感觉,如“一片春愁待酒浇”“何日归家洗客袍?”“流光容易把人抛”,后面两个短句是这种主观感情的延续或具体表现,但那都是一种客观景物或设想的景物,如“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一种先扬后抑的结构;抑扬反复出现,造成感情节奏的反复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却有一定规律。每当这种主观的感情迸发时,词人都尝试透过客观景物或设想的景物包容它、融化它、表现它,使情感逐渐归于客观平淡。这是词作的又一结构特色。

二、隐含主题的再现

对《一剪梅·舟过吴江》的主题探讨,我们从上文的结构赏析中已略知一二。以下将透过文本来探讨其隐含的主题。

词人在起首已点出全词的主题──春愁。倦游思归(“何日归家洗客袍?”)是“春愁”的第一层含义,与此相关的,还有第二层含义,那是对年华流逝的感叹。这表现在结尾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突出时光流逝之快,利用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成为可触摸的形象。这些都可视为“春愁”的含义,亦是词的主题之一。

严迪昌在分析蒋捷的另一首词《梅花引·荆溪阻雪》时,认为《梅》词中有一种“无法逾越难以寻觅的阻隔感”{3}。本文认为这种“阻隔感”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亦得到体现,这亦是词中的一大主题。第一种是空间的阻隔感。这可视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阻隔。行人身在舟中,欲借酒来消愁,而恰巧在岸上酒旗飞扬,行人本可停舟到岸上畅饮,然而“秋娘渡与泰娘桥”一语便表示小舟并没有停下来;岸上与江上、欲喝酒而未喝便已是一种阻隔。这种空间的阻隔在词人笔下起着漂泊无依的感受。第二种是时间的阻隔感。这主要是现在与过去或现在与未来的对比反差。词人由眼前的阻隔想到昔日(或将来)的欢乐(“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但“何日归家洗客袍?”即表示这种欢愉是目前难以达到的,加上现在的处境更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种现在与过去(或未来)交错却又不能实现,实际上是一种时间性的阻隔。第三种是身与心的阻隔感。“流光容易把人抛”表现出来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是因为词人身躯渐渐老去,而心中所想的仍不能实现才产生的感觉。这矛盾与冲突构成了词人主体身与心的阻隔。这种阻隔主要透过对比手法和内容结构等联系表现出来。

可见,全词的结构也是一种事物互相阻隔的表现。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传统的知识分子有着“齐家、治国”的愿望,但这种心愿的达成取决于国家的安定与否。若国家处于动荡或更迭时代,客观环境容易导致个人四处漂泊,“作为儒士欲兼济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与此同时,与兼济天下相对的另一个儒士的人生理想,也就是那种传统‘独善其身的自我安慰性质的人生理想也因漂泊流离而难以实现。”{4}词人的精神便徘徊于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处于一种游移不定的状况。这一种文人的集体意识,是在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词人内心深处面临着一种无法选择的心理状态,这是社会历史环境所导致的人生价值的失落。《一剪梅·舟过吴江》中呈现三种阻隔:上片是一种阻隔,上片与下片之中又形成一种阻隔,下片自身又形成一种阻隔。这种形式是心理状态的曲折投射;这仿佛是尝试选择而又无奈地受到阻碍的一种矛盾,是不能控制自我生活的反映。这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产生联系。动乱的时代,文人受到的摧残就是不能选择个人路向,对于这无可调和的矛盾,“酒”“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想象是一种欲解决心理压力所做出的自然反应,也是词人企图做出选择的一种尝试。但词人始终有意或无意地将之放在阻隔中,这种感受时刻影响词人。这种精神、心灵的无可皈依和茫然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隐藏起来。当中不是一种直接的体现。但在这矛盾和失落感不断萦回词人心中的情况下,词的内容结构上却隐隐地流露出那份现实环境令他不能控制自身的无奈。

此外,词人的悲愁也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引发的,与时光一同流逝的还有词人的生命。“流光容易把人抛”一句,“流光”像有着控制权,“人”只有被动的份儿,“抛”字便使“流光”对人的控制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词人写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不写为“樱桃红了”和“芭蕉绿了”,这种句子形式除了写出春光渐老外,亦可表现出“流光”作为主动者,能把“樱桃”“芭蕉”的颜色改变,“流光”具有改变事物的威力。词人写“樱桃”“芭蕉”这类自然景物,亦因为自然界的“春”去是一种自然的永恒,但“人”的逝去是永不重复的,这种对比使人对“流光”产生强烈的感受。所以,“春愁”的“春”也就有了更深的实际意义。词人的“愁”源于对时光飞逝和惜时的感叹,归根结底还是与他对“死”和“老”的心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对时光流逝的重视反映了词人对老的敏感和潜意识中对于“死亡”的恐惧。社会变更往往使人得不到安定的生活,而“伴随着漂泊感而生的是无家可归的茫然和危机感”{5},这种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意识,是个人受到动乱摧残后的反思,亦是人们被刺激后普遍存在着的感受。

正因为词人内心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感无奈感,所以作品的开首便点明“一片春愁待酒浇”,可见其“愁”之急切。其后才逐步加深“愁”的含义,当中运用到对比手法而形成的“阻隔”是精神上矛盾和失落的反映。而对“死亡”的恐惧则是透过对“流光”的感受和运用自然景物作衬托而带出的。这些描写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做出的响应。同时,这些主题都是形成“春愁”的重要成分。

三、意象的内在联系

读这首词,亦可发现词中的意象运用有其特色。首先,是意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营造的气氛。词人因感春而生“愁”,于是想透过酒来将之压抑。“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词人坐在船上,与岸上酒楼形成距离,这对比的意象表现了“春愁”与“酒”的关系。词人虽有“春愁”而“待酒浇”,但没有写自己到岸上喝得酩酊大醉,只是随着船静静地与酒旗处诀别,从“秋娘渡”划到“泰娘桥”;显示一种可有可无的恬淡心情。他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虽是风雨,而并未给人以凄风苦雨的感觉。“秋娘渡与泰娘桥”这一组意象只是一种并列的组合,没有轻快、激烈的描写或暗示。“归家洗客袍”这一具借代意义的意象,是上片“江上舟摇”等意象所引起的感觉。词人不写回家后与亲人欢聚之乐,而用“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一组意象勾勒出一个柔和温馨的氛围。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一种自然界的规律,流露着轻微的叹息,没有在表面上显示的激烈沉痛。这些意象的组合与选用,都带有一种看似柔和、没有强烈情感的内在联系。这种情绪与事物之间表现得十分和谐,景物之中有词人的感情,却又和谐得几乎看不出来。这似有还无的感觉从意象的联系间表现出来,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四、白描手法的运用

词中另一个特点是白描手法的运用。这主要表现为用自然、朴实的描写手法。上片主要写舟过吴江之景,下片集中表达其感受。词人写景用白描笔法,把景物简单地描绘出来,写思乡则以具体事件的叙述来表达,都写得极平实、简约。但字字句句都蕴含感情:摇荡的小舟是漂泊已久的词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楼中飘动的酒旗,写出渴望以酒浇愁的心情;脱去漂泊衣装的期盼,写出对流离生活的厌倦;调笙和燃香写出对安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樱桃和芭蕉表示时光的流逝;这些浓厚的感情被有意无意地包裹在浅淡的文字中,显得多么自然,又多么深沉。

词人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某程度上是对封建社会中动乱或动乱过后的反映,文人们的意志和希望被摧毁,就是其儒家理想的破灭,乃至失去了悲愤和激昂。而从外力入主所产生的动乱到渐趋稳定,人们“久处积威之下,已失却了民族的反抗性”,所以薛砺若说:“宋末词坛已是一片残蝉尾声般遗民的叹息。”{6}这种涉及民族和文人交织而成的意识,是一种失去反抗性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柔和的意象运用和浅淡描写所表现出的缺乏气势和动力往往是这类意识的表现。它体现了心态上的疲惫和无奈。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起源于内心的压抑,在“久处积威之下”不免产生危机感和彷徨。现实生活的压抑令词人产生对过去岁月(或将来)的想念,我们或许不能称它为对现实的反抗,但这起码是一种坚持或不屈服。所以在柔和与浅淡的形式背后仍然蕴藏着这么深厚的感情。

五、对句式和音乐感的关注

词人巧妙地运用“一剪梅”重叠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四组排比句。这种整齐的结构对上文所提到的和谐是有直接关系的。而上文提过的七字句大多表达一种主观感情,后面的两个四字句是七字句的延续或具体表现,但都是一种客观情况。这感情的转变当然与句子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有密切关系,但连续四组一长二短的句式亦有助于感情起伏的节奏,即先发出了由七字句表现的深厚情感,再转而为较客观的四字句描述,两个平行的四字句使内容互相对称及渐趋谐和。这都反映了词人的心理变化,造成柔和中杂有激荡;但这种先扬后抑的结构,表示着词人感情的表面始终以柔和为主。这与我们在上文提到潜在的情感表现是一致的,即与民族及文人被压制的意识有关。另外,下文的内容能与上文的内容明显地形成对比,亦是四字句能整齐排列所促成的,如“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美好生活与“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漂泊生活便形成清晰的对比,句式的排列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词牌(句式)是有其表达的需要才选择运用。这由句式所造成的感觉能与词的主题表达互相配合。

最后,“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种对句的语调漫不经意,没有给人凄厉之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语调亦是较轻柔、谐和的。这是由于两个四字句的第二字都相同及整句字数相同所致。而全词用的平声“幽”韵,读来不紧不促,亦与意象的柔和及白描所形成的清淡有关。这反映了在不同的形式中,各自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如意象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句式加进节奏感等,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点,即较柔和及清淡的感觉,这与社会环境是有关的。

六、结语

总括而言,本文采用了新批评的“细读”方法,从结构、主题、意象、描写手法、句式等角度,对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释,没有把文本内容联系词人的生平,而是尽量找出文本的多种含义,期望深入地发掘文本中的内涵和特色,从多方面了解《一剪梅·舟过吴江》。新批评的理论对赏析文学作品有相当的好处,其重视文本的词句和多义性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是深入阅读文学作品的良方。

{1} 陈敬介:《众里寻他千百度──宋词》,咏春图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97页。

{2} 袁征:《蒋捷白话词浅说》,《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4期。

{3}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5页。

{4} 路成文:《论蒋捷词的漂泊情怀及其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 张静:《无奈与无依的漂泊——蒋捷词的情感主旋律》,《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 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39页。

作 者:邱铭熙,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语文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批评理论。

篇4:《一剪梅 舟过吴江》鉴赏

这首词伤春感怀,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情,它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飘流太谈到宋词对叠字的巧用,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首屈一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李清照之后,南宋词人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一词中巧用叠字,描摹风雨声音状态,使其活灵活现;且叠字加重语气口吻,使情感更强烈深重,营造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云: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大约作于南宋亡后蒋捷流亡途中。词题“舟过吴江”表明,他当时正乘船经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全词抒写他在离乱漂泊中倦游思归却又无家可归的愁苦之情。上片白描写景,景中含情;下片直抒情怀,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成一个感人肺腑的意境。而舒缓的七字句与急促的四字叠句交替,加上句句押韵,读来悠扬悦耳,宛若一只灵动流丽的乐曲,堪称蒋捷词的名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无疑是词中的警句,作者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而上片的叠字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同样精彩。起首三句,写他满腔春愁欲借酒浇,而江村小酒店的“楼上帘招”,使他喝了酒,愁情暂时得到消释。但当他在薄醉中继续乘舟经过“秋娘渡与泰娘桥”时,这两个以唐代著名歌女名字命名的渡口和桥触动了词人急欲思归和闺中佳人团聚的心情。这时偏偏又刮起寒风洒落急雨,词人的春愁复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是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排比,叠字“飘飘”与“萧萧”前后呼应并押韵,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摹风雨的飘洒状态和萧萧之声,又使人产生触觉上的寒冷、潮湿之感,乃至内心的辛酸与苦涩。两个又“字连用,加倍表达词人对这场风雨的厌烦又无奈的感情。既用叠字又用叠句,音情兼胜,美妙动人。

篇5:《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训练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口和桥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指的是在家里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阅读题一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6分)

参考答案:

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1分)

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1分)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分)既总结上片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又引出下片对回家后温暖生活的想象,(2分)进而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人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4分)(答拟人、借景抒情等亦可酌情给分)

阅读题二:

①“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①答案: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②答案: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译文

篇6:《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

②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 《一剪梅 舟过吴江》鉴赏

★ 《一剪梅.舟过吴江》试题

★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 舟过安仁250字作文

★ 舟中阅读答案

★ 舟中其一阅读答案

★ 改写舟过安仁700字作文

★ 小学五年级作文:改写《舟过安仁》

篇7: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篇8:《一剪梅·舟过吴江》译文及注释

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韵者,此调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的注释和译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2020企业员工责任与担当演讲稿下一篇:机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