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

2024-04-18

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精选8篇)

篇1: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

纯孝之报 阅读答案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②焦饭,归以遗③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④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⑥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铛(chēnɡ):平底浅锅。

②贮录:储存,收存。

③遗(wèi):给予。

④袁府君:袁山松,晋朝吴郡太守,孙恩攻沪渎,袁山松固守,城陷而死。⑤未展:来不及。

⑥军人:这里指官军。

【试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母好食铛底焦饭

⑵袁府君即日便征

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3.请就选文写一句富有文采的读后感言。

【参考答案】

1.⑴吃⑵出征

2.每次煮饭,(陈遗)就把焦饭收存起来,带回家给母亲吃。

3.示例一:焦饭有情,孝心无价。

示例二:至孝的故事就像故乡的小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篇2: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执笲、枣、栗、段修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着代也。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着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祢未毁,教于公宫,祖祢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所以成妇顺也。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译文

婚礼,这是一种将要结合两性之好、对上关系到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代的子L仪,所以君子很重视它。所以,在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这五个步骤中,每逢男方的使者到来时,女方家长都是在庙里铺设筵几·,然后拜迎使者于门外。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在庙堂上听使者传达男方家长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表示对婚礼的敬慎和郑重其事。

父亲亲自向儿子敬酒而命其迎亲,这表示男方处于主导地位。儿子奉命前去迎娶,女方的父母在庙里铺筵设几,然后到庙门外拜迎女婿。婿执雁进入庙门,宾主揖让升阶登堂,婿行再拜稽首之礼,把雁放在地上,这表示是从新妇父母手里领回了新妇。然后妇随婿下堂出门。婿亲自驾驶妇所乘坐之车,又将挽以登车的这都是有意表示亲爱的举动。婿为妇驾车,待车轮再由仆人代婿驾驶。婿乘己车前导,在自家的大门妇后给圈递三,索动绳转外等候。妇到达,婿向妇作揖,请她一同进门。进入婿之寝室,婿与妇共食同一姐中的牲肉,又各执一瓢以饮酒,这表示夫妇一体,不分尊卑,希望他们相亲相爱。

飞通过敬慎郑重其事的婚礼而后夫妇相亲,这是婚礼的基本原则,也从而确定了男女之别,建立起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正因为男女有别,所以才会有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正因为有夫倡妇、随的夫妇关系,所以才会有父子相亲;正因为有父子相亲,所以君臣才能各正其位。所以说,婚礼是各种礼的根本。

在众礼当中,冠礼是礼的开始,婚礼是礼的根本,丧礼、祭礼最为隆重,朝礼、聘礼最能体现尊敬,射礼、乡饮酒礼最能体现和睦,这就是礼的大概情况。

第二天,新妇早早起床,洗头洗澡,准备拜见舅姑。天大亮时,赞礼的人将妇弓}见给舅姑。妇手捧容器,内盛枣子、栗子和肉干,以此作为进见之礼。赞礼的人代表舅姑向妇赐以甜酒。妇先以脯酿祭先人,又以甜酒祭先人。行过以上的礼节,就表示作媳妇的礼完成了。舅姑进入室内,妇以一只煮熟的小猪向舅姑进食,这是表示新妇开始履行孝养的职责。第二天,舅姑共同用一献之礼慰劳妇,而妇应把姑酬己之酒放下不再饮。舅姑先从西阶卞堂,然后妇从东阶下堂,这表示新妇已有资格代姑主持家中内务了。

成就了妇礼,表明了妇顺,又进一步表明了妇有代姑主持家务的资格,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强调对妇在顺从上的要求。所谓妇的顺从,首先是要顺从舅姑,其次是要和家中其他女性和睦相处,然后才是让丈夫称心满意,从而完成妇女应做的女工,谨慎地守护柴米油盐等物的储藏。所以,上述对妇顺的要求都做到了,家庭内部才能和谐安定;内部和谐安定了,然后家才会长久,所以圣王很重视妇顺。

因终古时候妇女在出嫁前的三个月,如果该妇女与国君还是五服以内的亲属,就在国君的祖庙里接受婚前教育;如果已经出了五服,就在大宗子的家里接受这种教育。由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以后,要举行教成之祭,这是向祖先察告,婚前教育已经完成。祭时用鱼作姐实,用薪、藻这两种水草作羹菜,这些祭品都属于阴性一类,所以用来造成妇人的顺从飞。

古代王后设立六宫,妇官有三夫人、十尸御妻,以管理普夭之下对妇女的教育九缤、二十七世妇、八,以显扬妇女应有的顺从,所以天下家庭和睦安定。天子设立六官,男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以显扬男子应有的教化,所以政事和谐,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管理对男子的教化,王后管理对妇女顺从的教育;天子治理政务,王后治理妇女事务;天子审察三公等官是否尽职,王后审察三夫人等官是否尽职。男教与妇顺形成风俗,内外协调一致,国与家都安定有序,做到了这一步,就叫作盛德。

篇3: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3名, 其中男11名, 女12名, 年龄45~76岁, 均为每周2~3次透析。

2临床护理

2.1 穿刺方法

将16号针头以肝素盐水预充, 不用止血带, 以左手轻压血管近心端, 先穿刺静脉, 再穿刺动脉, 注意穿刺点距瘘口8~10 cm, 且两针之间相隔10 cm以上, 多次穿刺点之间注意行绳梯式或纽扣是穿刺。[1]

2.2 透析中护理

注意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或血肿, 随时观察血流量。每半小时测量血压, 及时发现处理低血压, 防止因低血压造成内瘘阻塞[1,2]。

2.3 下机后护理

下机后以3 cm×3 cm大棉球压迫穿刺点, 用胶布加压粘贴固定, 据个体差异压迫10~20 min, 避免将胶布环绕手腕包扎, 不要用弹性绷带环绕包扎压迫, 以免局部血流缓慢形成血栓[1]。

2.4 健康教育

加强宣教, 使患者充分了解到内瘘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学会观察止血情况, 掌握拔针后压迫力度及时间, 每日检查内瘘, 避免内瘘侧肢体测血压、输液等操作, 保证为血透专用。禁止带手表等饰物。按医嘱严格控制血糖、血压,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EPO及降脂药物[2]。

3讨论

糖尿患者血管条件差, 代谢异常, 内瘘使用寿命较其他患者短, 因此保护内瘘显得尤为重要。注意正确的穿刺及固定方法, 加强护理及宣教, 使患者重视, 积极配合, 合理应用降糖、降压、EPO及降脂药物, 避免超滤过多, 保护“生命线”, 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

[1]张萌萌.动静脉穿刺的护理.中国疗养医学, 2008, 17 (7) :242.

[2]沈波, 张薇, 田树敏.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 :67-68.

篇4:礼记翻译及原文

原文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龠》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此名也,古之人也。」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龠,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

译文

孔子在家闲坐,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在随便谈论时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个人都坐下,我来给你们讲一讲什么是礼,以便你们能够到处运用,处处普及。”子责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请问老师要讲的礼是怎样的呢户孔子回答说:“虽然内,。恭敬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粗野;虽然外表恭顺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语;虽然勇敢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乱来。”孔子又补充说道:“花言巧语只是给人以仁慈的假象。”孔子又说:“师,你做事往往过火,而商却往往做得不够。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但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子贡又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几“请间怎样做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孔子说:“只有礼呀!礼就是用来掌握火候使人做到恰到好处的。”

子贡退下来,子游又上前问道:“请问礼的作用是不是就在于治理丑恶而保护善美?”孔子说:“是的。”子游又接着问:“究竟怎样治理丑恶保护善美呢?”孔子回答说:“郊天祭地之礼,就在于对鬼神表示仁爱;秋尝夏谛之礼,就在于对祖先表示仁爱;馈食祭奠之礼,就在于对死者表示仁爱;乡射、乡饮酒之礼,就在于对乡党表示仁爱;招待宾客的食飨之礼,就在于对宾客表示仁爱。”孔子又接着说:“如果明白了郊天祭地、秋尝夏筛之礼的含义,那么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就心中有数,就好比用指头在手掌上指指画画一般。所以,因为曰常生活有了礼,长辈和晚辈就有分别了;因为家门之内有了礼,祖孙三代就和睦了;因为朝廷之上有了礼,官职爵位就有条不紊了;因为田猎之时有了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因为军队之中有了礼,作战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有了礼,宫室的建造就合乎制度,量鼎的制造就不失分寸,五味就各得其时,乐曲的演奏就与身份、场合吻合,车辆的建造就合乎规定,鬼神就得到合乎要求的祭飨,丧事就会办得恰如其分,解说事情就不会离题千里,百官的职能就会互不混淆,各项政令就能得到施行;如果甲个人能够把礼拿来身体力行而且时时不忘、那么他无论干什么都会干得恰到好处。”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办法。君子一定有要做的事,那就必定要有做事的办法,治理国家而没有礼,那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迷迷茫茫不知该往哪里走;又好比整夜在暗室中寻找东西,没有火把能看见什么?如果没有礼,就会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不知该听什么,眼睛不知该看什么,在社交场合是该进该退该揖该让就全都乱了套。这样一来,曰常生活中长辈晚辈也就没有了区别,家庭内部三代人也失去了和睦,朝廷上的官爵也乱了套,田猎和军事训练也毫无计划,作战打仗也没有了规矩,五味和四时乱配,乐曲乱吹一通,车辆的制造也不依规矩,祭祀鬼神的规格错乱,丧事办得不像丧事,解释问题离题千里,百官的职守混乱,政令得不到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去身体力行、时时不忘,那就会抬手动脚都出毛病。这样一来,就会无法领导和团结百姓了。”

孔子说:“你们三个人仔细听着!我告诉你们,除了上面讲的礼以外,礼还有九个节目,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个。如果知道这些,即令是个种地的农夫,依礼而行,也可以说是圣人了。两国国君相见,宾主互相揖让而先后进入大门。进入大门以后,马上钟鼓齐鸣。宾主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以后,一献礼毕,钟鼓之声停止。·这时堂下的管乐奏起《象》这首乐曲,而《大武》之舞、《大夏》之舞,一个接着一个地相继跳起。于是陈列美味佳肴,安排应有的礼仪和乐曲,执事人等一个不缺。这样做了以后,客人就不难看出主人待客的深情厚意了。此外,走路笔直,合乎曲尺的要求;旋转的弧度,合乎圆规的要求;车上的铃声,合着《采齐》乐曲的节奏;客人出门时,奏起《振羽》这首送别曲;撤席之时,奏起《雍》这首结束曲。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不合乎礼的要求。客人刚一进门就钟鼓齐鸣,这是表示欢迎之情。歌工升堂合唱《清庙》之诗,这是表现文王的崇高德行;管乐队在堂下奏起《象》这首乐曲,这是表现武王的伟大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沟通感情,根本就用不着说话,只要通过行礼奏乐就可以表达意思了。”

孔子说:“所谓礼,就是道理;所谓乐,就是节制。没有道理的事君子不做,没有节制的事君子不做。如果不能赋《诗》言志,在礼节上就会出现差错;能行礼而不能用乐来配合,礼就显得单调呆板。如果道德浅薄,即便行礼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孔子又说:“各种制度是由礼来规定的,各种文饰行为也是由礼来规定的,但要实行起来,却是非人不可呀!”子贡又离席发言说:“请问夔这个人是不是只懂得乐而对礼却一窍不通呀?”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古代的那个夔吗?须知古代的人是把精于礼而不精于乐的人叫做素,把精于乐而不精于礼的人叫做偏。夔这个人只不过是在乐的方面的造诣比在礼的方面的造诣高一些罢了,所以只传下来一个精通音乐的名声,须知那是根据古人的标准来说的。”

篇5:《春思》原文及翻译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皇甫冉《春思》)

这首诗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与丈夫一起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诗中用“莺啼燕语”、“楼上花枝”等春天景物的描述与渲染,去反衬和烘托思妇的深情怀念,更显示了思念之切。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临近新年,莺燕等鸟儿在欢快的鸣叫,我的夫君却在几千里外的边疆马邑龙堆征战。

“家住秦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家住在京城,而且与汉室宫苑比邻,可我的心却随着明月,飞到了夫君与胡人征战的万里边关。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织锦回文,诉说着自己长期见不到丈夫的.深深思念,楼上一束束临窗盛开的花枝,仿佛在笑我依然孤枕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请问主帅,你什么时候能像车骑将军窦宪那样,打败匈奴班师回朝,刻石勒功于燕然山上。

作者: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寓居丹阳(今南京)。天宝十五载,举进士第一,授无锡尉,历任左金吾兵曹参军、右补阙等职。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宦游漂泊的感慨及隐逸山水的闲情。

注释:

①马邑:秦所筑城名,汉与匈奴曾在此征战。龙堆:沙漠名,又名白龙堆。沙丘连绵,形如土龙,故名。马邑、龙堆在诗中泛指边境征戍之地,并非实指。

②锦字: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词甚凄惋,共三百四十字。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后称妻寄夫之书信为锦字。

③论:表露,倾吐的意思。

篇6:孝经原文及翻译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参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3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参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非常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借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效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鸤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5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

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3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3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3000之多,其中没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君主的存在;侮辱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父母双亲的存在。这3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泂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非常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非常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篇7: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

一、陶渊明《饮酒》 (其五) 的教学发现

首先看两篇陶渊明《饮酒》 (其五) 的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说:“结合这首诗的学习, 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明确: (1) 陶渊明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完善独立的人格, 渴望自由, 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2) 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因此有积极意义。 (3) 但是, 要改造社会, 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 应该兼济天下, 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 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二篇说:“古往今来, 有不少人争名夺利, 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 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甚至扭曲人性, 打击他人, 残害亲人, 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 辞官不做, 却愿意远居田园, 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 如陶渊明。”

很显然, 这几篇教学案例对陶渊明其人及其作品《饮酒》 (其五) 的思想内涵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实, 有关片面理解陶渊明其人和《饮酒》 (其五) 这首诗的教学案例, 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中, 比比皆是。那么, 如何正确解读这首诗呢?我认为根本方法是知人论世。

二、并非浑身都是静穆———心怀壮志的陶渊明

袁行霈先生在《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一文中说:“陶渊明从晋安帝隆安二年 (398) 开始入桓玄幕, 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 冬辞彭泽令, 前后八个年头。这正是晋末政局最动荡的八年。陶渊明不早不晚偏偏在这时出仕, 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 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 这不是很值得深思吗?”“猛志固常在”, 其实陶渊明实际上是心怀壮志的, 而且和一些当权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大量史料表明, 陶渊明先后出仕共五次。第一次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第二、三、四次出仕都是任职于军幕之中, 投身于某种政治势力之下, 对研究陶渊明的政治态度格外重要。

陶渊明曾经投身于桓玄幕中, 有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三首是:《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后者更能说明问题。 (诗云:“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世冥。诗书敦宿好, 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 遥遥至西荆。叩枻新秋月, 临流别友生。凉风起将夕, 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 皛皛川上平。怀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 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诗题可以这样标点:《辛丑岁七月赴假, 还江陵夜行涂口》。诗题中的“辛丑”, 是晋安帝隆安五年, 公元401年。诗题的意思应该是在辛丑那年七月因假由江陵前往家乡寻阳, 假满从寻阳还江陵, 夜间行至涂口作了这首诗。又据《资治通鉴》, 桓玄于隆安三年 (399) 十二月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 隆安四年 (400) 三月“表求领荆、江二州。诏以玄为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陶渊明既然在隆安五年 (401) 七月赴假还江陵 (荆州治所) , 则他必定在桓玄幕中任职无疑。这一经历似乎可以说明他在晋宋政治风云中的态度。

陶渊明还曾做过刘裕的参军。他有一首诗题为《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也可以说明他在晋宋政治风云中的态度。所谓“镇军参军”即镇军将军的参军。据陶澍《靖节先生年谱考异》:“惟东晋为镇军将军者, 郗愔以后, 至 (刘) 裕始复见此号。”梁启超《陶渊明年谱》沿袭其说, 《文选》李善注于此诗下引臧荣绪《晋书》曰:“宋武帝行镇军将军。”安帝元兴三年 (404) 二月刘裕率众讨桓玄, 三月入建康, 进号镇军参军。陶渊明任镇军参军必在此后。义熙元年乙巳 (405) 三月陶渊明已改任建威参军, 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前溪》诗。那么陶渊明任刘裕参军的时间顶多一年。

参军之置始自汉末, 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 其僚属往往用参丞相军事的名义。此后, 直至南北朝, 凡诸王及将军开府者, 皆置参军, 为重要幕僚。晋宋人物, 如王导、陶侃、温峤、刘牢之都曾做过参军。由此可见, 参军位虽不显, 但是一个能参机要、颇多升迁机会的职务。

三.保全真我的伟大之作———《饮酒》二十首

《饮酒》 (其一) 具有序诗、序曲之性质。《饮酒》 (其一) 云:“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

我们先分析诗中“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的内涵。

《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 故秦东陵侯。秦破, 为布衣, 贫, 种瓜于长安城东, 瓜美, 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从召平以为名也。”阮籍《咏怀诗》其六:“昔闻东陵瓜, 近在青门外。连轸距阡陌, 子母相拘带。五色曜朝日, 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 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 宠禄岂足赖。”其六十六:“塞门不可出, 海水焉可浮。朱明不相见, 奄昧独无侯。持瓜思东陵, 黄雀诚独羞。失势在须臾, 带剑上吾丘。悼彼桑林子, 涕下自交流。假乘汧渭间, 鞍马去行游。”阮籍《采薪者歌》后半幅云:“邵平封东陵, 一旦为布衣。枝叶托根柢, 死生同盛衰。得志从命升, 失势与时隤。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推兹由斯理, 负薪又何哀。”

《饮酒二十首》第一首发端就用邵平典故, 这非常值得注意。邵平本为秦朝东陵侯, 秦亡后, 为布衣, 种瓜为生。中国诗歌使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际感受, 始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陶渊明、庾信继之。

阮籍《咏怀诗》、《采薪者歌》, 通过邵平易代之际身世之变化, 寄托自己易代之际身世变化之悲感, 重点似在自身命运。陶诗“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 亦是此意。但陶渊明此诗之重点, 似犹在兴亡之感。陶诗“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 言亡国与新朝俱无“定在”, 双方都会经历共同的兴亡 (“衰荣”) 。此明是指今日之新朝, 将是明日之亡国;是表达对新朝之深沉感愤。下文“寒暑有代谢, 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 逝将不复疑。忽与一樽酒, 日夕欢相持”, 抒发解脱超越之情思, 正是以对现实之感愤为前提的。陶渊明《述酒》诗“天容自永固, 彭殇非等伦”, 言天理自不会从刘裕之意志为转移, 晋宋寿命之长短亦将不会相同, 与“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意思相同, 同是表达对新朝的感愤。《述酒》诗是作于晋亡之后, 自宋代汤汉注陶以来, 已成为确定不移之定案。

《饮酒》第一首“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 使用邵平典故寄托易代之际感受;“衰荣无定在, 彼此更共之”, 表达对新朝的感愤, 与《述酒》诗“天容自永固, 彭殇非等伦”意同;由是可见, 《饮酒》诗当应当作于晋亡之后。

陶渊明《饮酒》诗与阮籍《咏怀诗》体性相似, 皆是采用大型五言联章之文类, 抒发易代之际之感愤及超越现实之情思;《饮酒》诗之第一首与《咏怀诗》之第一首则作用相同, 皆具有序诗、序曲之性质, 起到为全部组诗确定基调、主旋律之作用。

四、结语

鲁迅曾说:“陶潜正因为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淡的人, 但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 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 他自愿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作了几番尝试, 知道已不可为, 才毅然归隐。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 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 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活恬淡解释他的归隐, 也是肤浅的。仅仅用厌恶官场解释他的回归田园, 诸如“弃官归隐,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 辞官不做”等说法更是不全面的。若要深刻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的思想内涵, 就必须做到完整阅读, 知人论世。

参考文献

[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5]余冠英.魏晋南北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篇8:式微原文及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式微》鉴赏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式微》赏析

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躬、身二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露”为“路”的假借字。《尔雅·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

由是,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纯孝之报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望岳原文及翻译04-14

北门原文及翻译04-21

《宋史》原文及翻译04-25

国殇原文及翻译05-02

周礼原文及翻译05-03

饮酒原文及翻译05-03

《春思》原文及翻译05-11

翻译原文及答案05-12

《春怨》原文及翻译05-14

关雎原文及翻译06-04

上一篇:安全生产发展历史下一篇:道无情 秋阳观作,道无情 秋阳观作尹志平,道无情 秋阳观作的意思,道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