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群众需求,紧扣保障民生

2024-04-09

紧贴群众需求,紧扣保障民生(精选2篇)

篇1:紧贴群众需求,紧扣保障民生

潍坊市深入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建设

2012年,潍坊市民政局将紧贴群众需求,紧扣幸福潍坊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弱势群体的幸福感满意度。

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城乡低保。中心城区和市属开发区的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以上,其他县市区也要相应提高。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以上,确保保障标准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率,城乡低保补助率分别达到65%和70%以上。二是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和2200元以上。三是建立城市“三无”人员(无法定赡养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生活救助制度,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要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000元和6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四是探索建立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五是全面推进低收入家庭经济收入信息比对系统建设。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严格按标准和程序把好城乡低保入口和出口关,彻底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六是持续开展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对部分基础设施差、配套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敬老院进行改造,保证我市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举办全市乡镇敬老院院长培训班,不断提升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七是全市医疗救助金筹集达到人均4元以上,资助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加入新农合。进一步简化救助程序,降低救助门槛,对五保户和城乡低保户实施不设起付线、不限病种救助,全面推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八是加大临时救助资金的投入,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因病因灾致贫户,以及其他临时性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

全面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提高救灾应急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一是对市县两级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人员进行调整,强化工作责任。二是加快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修订我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三是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知识竞赛,争创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四是以今年民政部采用新的灾情管理系统为契机,全面推进镇街和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系列培训。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强合作,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可能发生的动向,扎实做好灾情核查统计上报等工作。五是搞好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更新、充实救灾物资,加强救灾装备,切实提高救灾能力,保证在灾情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有

网络建设年”活动,完善市、县、镇、社区四级慈善网络。二是扎实做好“慈心一日捐”活动和慈善基金设立工作,力争将慈心一日捐活动扩大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及到广大市民,为慈善事业募集更多资金。三是继续组织好朝阳助学、大病救助、银屏惠老、夕阳扶老、情暖万家等慈善救助工程,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救助活动。四是贯彻《潍坊慈善总会系统自律公约》,落实慈善公开日、慈善公开周制度,建好用好市慈善公开展示厅,打造“透明慈善、阳光慈善”,提高公信力。五是围绕“建慈善之城,享幸福潍坊”,抓好慈善宣传,促进慈善文化发展。六是持续开展并完善创新“定点选项冠名赞助活动”。七是组织开展山东高校“扬帆工程”慈善项目。

全面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一是在民政服务窗口单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执法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力争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婚姻登记处达到全国3A级标准。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组织好“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积极开展主动服务、亲情服务和极端恶劣天气的巡回救助,着力打造“鸢都温馨驿站”救助品牌。四是积极推进以地名规范、地名规划、地名标志和数字地名为主要内容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五是做好清明节期间祭扫安全工作,严防火灾和践踏等事故的发生。六是推进基本殡葬服务公益化改革,全市居民基本丧葬费用由政府买单,年底实现全覆盖。抓好殡葬用品全市公开集中订购,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

篇2:紧贴群众需求,紧扣保障民生

一、调整思路, 突出重点, 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

21世纪初, 我省处于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的攻坚时期, 大批职工下岗转移,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从2004年开始, 省委、省政府交给全省工会每年介绍和安置20万人就业任务, 辽宁工会把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 构筑载体, 举全会之力推动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1. 开展技能培训。

全省工会830个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SYB创业为主要内容, 以定向、订单、挂钩培训为主要形式, 以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棚改回迁困难群众和城镇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对象, 五年来共培训37万人次, 其中免费培训27.6万人次, 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8%。经过几年的发展, 全省工会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培训体系, 而且一些培训项目, 如月嫂服务、刮痧按摩、家政物业和数控机床操作培训以及国外劳务输出培训等已经成为品牌。

2. 开展职业介绍。

全省各级工会积极搭建职业介绍平台, 建立就业联络员、信息员队伍, 定期举办专业、专场、区域性就业洽谈会, 送岗位到社区、到军营、到棚改回迁新区, 积极拓展劳务输出领域。省总工会举办的“相约慧缘大型人才招聘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好反响,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省工会732个职业介绍机构, 五年以来累计介绍就业39万人次, 输出劳务27818人。

3. 建立再就业安置基地。

各级工会从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培养和扶持了1023个工会就业安置基地, 优先安置“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 帮助年龄偏大、技能较低、就业困难的人员重新就业。四是扶持创业。2005年, 辽宁省总工会把扶持创业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与省财政厅共同出资建立小额借款资金, 扶持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创业带头人扩大再生产, 推行“创业计划”;向社会征集“金点子”, 建立创业项目库;组织专家学者成立智囊团, 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诊断;组织劳动模范、技术能人、优秀企业家等, 传授技术、领办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论证、开业指导、小额借款“一条龙”服务, 推动“1+1群”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五年来省、市两级工会共发放借款1010万元, 扶持创业项目265个, 扶持创业带头人4578人, 带动就业6.6万人。几年来, 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累计介绍安置就业107万人次, 协助党委和政府基本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进入200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 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民工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针对这一情况, 辽宁工会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 着力在促进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上下功夫。省总工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协助政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协助政府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要求各级工会提高对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认识, 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做为当前工会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全省工会干部迅速行动, 深入到高校、企业、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困难大学生和农民工家庭, 调查摸底, 了解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农民工返乡、返城等情况, 建立困难职工家庭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档案, 进行动态、定量分析, 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把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项目作为主要内容, 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和服务;积极配合省政府推进“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的落实, 发挥工会的信息和组织优势, 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 实施跟踪服务,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工会“创业计划”的实施范围, 为他们提供小额借款和免费的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帮扶站”, 把就业工作延伸到校园, 目前, 沈阳市总工会已在24所高校建立就业帮扶站;大连、鞍山等市工会举办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洽谈会”, 千方百计提供创业服务;省市工会开展了“情暖农家送岗下乡”、“农民工就业援助月”等系列活动, 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 把岗位送到农民工家门口;丹东市总工会开展的“农民工援助十大行动”, 建立农民工职业介绍所 (站) 933个, 培训基地87个, 培训农民工2800人, 安置农民工5000人。各级工会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 注重联合社会力量, 共同促进就业。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阳光就业行动”, 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部门联合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 与省工商联等5部门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其中, “民营企业招聘周”提供岗位信息9.8万个, “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提供见习岗位1.2万个。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开展联合培训, 仅2009年上半年就培训大学生2900余人, 农民工3.1万人。

二、创新载体, 扩大服务, 全面提升工会帮扶能力和水平

上世纪90年代, 亏损企业、停工待工企业增加, 职工生产生活遇到了很大困难,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辽宁工会率先在全国组织实施了“送温暖工程”活动, 多渠道筹集送温暖工程基金, 对困难职工实施包户扶贫和困难救助。进入21世纪以来, 为了开展经常化的帮扶、救助工作, 辽宁工会积极推进帮扶中心建设, 健全帮扶体系, 完善帮扶机制, 开展以帮扶中心为主要载体, 以“送温暖工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帮扶工作。

1. 加强帮扶体系建设。

辽宁省总工会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 明确帮扶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制定帮扶中心建设标准, 统一帮扶中心名称、标识和窗口设置, 开展“星级”帮扶中心建设活动, 在大连、鞍山、辽阳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动帮扶中心工作不断上档次、上水平。目前, 全省14个市、100个县 (区) 总工会全部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1400多个企业、街道、社区和棚改新区设立了帮扶站, 同时, 建立扶贫超市、惠民医院、爱心药房、爱心学校600多个,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县区、基层三级帮扶中心与服务基地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会帮扶体系, 使困难职工的问题能够得到就近、快速解决。

2. 以实施“一体化”, 转变帮扶方式。

为了转变工会领导机关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 整合县 (市) 区工会干部队伍, 增强工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省总工会先后投入1500万元支持县区工会改造和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 直接向县区工会拨付救助资金3615万元, 加强了县区工会的硬件建设和救助能力。2008年召开县级工会服务帮扶一体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总结推广丹东宽甸县和凤城市总工会的做法。通过建立服务大厅, 把工会的帮扶工作与工会的其它业务进行整合, 把帮扶困难职工与服务基层工会和会员群众的工作进行整合, 实行一体化、开放式的工作模式, 推动工会干部走出机关、走向基层、走近职工, 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工作, 练就扎根职工群众的基本功, 帮助基层和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目前, 全省所有的县 (市) 总工会和有独立办公场所的城区工会全部实现了服务帮扶一体化。

3. 开展扶贫帮困, 做强工会帮扶品牌。

每到元旦春节之际, 全省各级工会积极筹划、组织、开展“十送”等丰富多彩的“两节”送温暖活动, 五年来共走访慰问困难职工179万人次, 送去慰问金和物资近4亿元;开展为农民工夏季送清凉、秋季送亲情、“两节”期间平安返乡、返城活动等系列帮困活动, 五年累计帮扶救助农民工45.4万人次, 投入资金2135万元;为了确保“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大学, 不让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 组织开展“金秋助学”活动, 通过冠名助学、结对助学、捐赠助学、定向助学、联合助学等方式, 五年共帮助62407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顺利进入各类学校学习, 资助金额7864万元;在工会的组织、协调下, 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与困难职工家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 帮助2.3万户困难职工家庭摆脱了贫困。

4. 实行项目制帮扶, 增强帮扶工作实效。

我们把职工急需、工会所能、见效迅速、解决彻底的事情做成项目, 集中资金和人力, 开展专项帮扶。开展了“工会会员光明康复行动”, 目前已经为20000名工会会员进行了眼病筛查, 查出患“白内障”和“青光眼”适应症患者6000人, 已经做完手术5000余例, 做完手术的患者复明效果显著;全省工会启动“网上红娘”项目, 为会员提供婚介服务;实施了“关注女职工健康、远离妇科癌症”项目, 为35万名女职工实施免费体检, 得到广大会员的普遍赞誉。为了进一步拓宽帮扶资金的筹集渠道, 壮大工会帮扶实力, 省总工会成立了“辽宁省职工慈善基金会”, 已募集社会资金1400万元, 为开展项目制帮扶奠定了物资基础。

三、多措并举, 社会运作, 维护职工群众的收入分配权益

辽宁工会从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 将保障职工收入分配权益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点。注重通过源头参与和调查研究, 反映职工在工资方面的利益诉求, 推动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保证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 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

近年来, 辽宁省总工会参与了《辽宁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辽宁省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10余项职工工资收入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制定, 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 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2. 推动政策法规的落实。

各级工会围绕职工收入分配、困难职工享受低保待遇情况、企业劳动用工和执行最低工资等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促进有关政策落实到位。

3. 开展专项调查活动。

省总工会在全省选择1000户企业开展“千户企业跟踪调查”, 进行实时、定点问卷调查, 每月进行统计分析, 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和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开展“走千户企业, 访万名职工”活动, 组织工会干部深入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状况、职工工资福利、缴纳社会保险和职工生活状况, 为企业“送信心、送和谐、送温暖”,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 推动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为了从制度和机制建设上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 充分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在保障职工收入中的关键性作用, 总结推广了营口市总工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团, 以劳动定额为主要内容, 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 形成了定薪靠协商、调薪靠协商、裁员靠协商的机制, 为维护职工收入权益提供有效的契约保障。总结推广了本溪市建立“党政主导、基层为主、多方联动、三级调解”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经验, 有效解决包括工资在内的各种劳动争议问题,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5. 推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

2007年省总工会成立“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领导小组”, 推动建立“省政府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工会组织参与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的意见》, 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督促企业按时发放职工工资, 对于恶意欠薪的企业, 会同劳动部门及时清欠。针对一些外资企业中出现的经营者欠薪逃逸现象, 全省各级工会主动出击, 会同有关部门, 保护企业资产、保证职工工资、维护社会稳定。大连开放先导区工会在个别企业经营者欠薪逃逸时, 主动与法院沟通, 将拖欠职工的工资、福利、保险等资金划拨到工会账户, 由工会把钱发放到员工手里。

6. 应对金融危机, 开展“共同约定行动”, 以“双合同月”活动为载

上一篇:老农保经办须知下一篇:窗后的神秘女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