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2024-04-16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通用6篇)

篇1: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2.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表达了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 (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5. (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 (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题目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学生答案】不矛盾,诗人因为即将回家而感到欣喜若狂,但由眼前的战乱局面联想到家乡也好不到哪里去,因而伤感起来。这反映了诗人由喜而悲的内心情感变化。 【失分原因】得1分。考生没有留心注释,不懂得知人论世,对诗句的意蕴没有把握准确,导致严重丢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增分技巧】要读懂诗歌,深刻把握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2. (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题目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学生答案】A“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此处把牛郎织女与群星作对比,写出了七夕之时两人的相会之景。B“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此句把“新欢”与“旧愁”相比较,体现了不想相聚的观点。 【失分原因】得3分。第二例赏析不正确。答题时要紧扣表现方法,举例说明要准确理解诗句大意和诗歌情感。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现错答漏答。

【参考答案】“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用牛郎织女的耕织生活与群仙生活进行对比衬托,从而表现了他们的幸福,以致“群仙相妒”。“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通过“欢”与“愁”的对比,表现了牛郎织女对相聚的珍惜欣喜,害怕别离的不舍与痛楚的矛盾心理。 【增分技巧】本题答案包含两个方面:举例2分,简要赏析2分。两例全答对比或衬托不扣分。

考点一 抒情方式

1. (?泉州上学期半期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数离事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态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的好处就在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或:这两句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

2. (2011?同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3. (2011?长汀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晖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晴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5. (2011?南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定、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天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己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考点二 描写手法

6. (2011?福建福州三中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7. (2011?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通过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8. (2011?河北保定部分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廷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9. (2011?上杭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虚 堂

寇 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双关,一指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指诗人心灵的孤寂。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 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①。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考点三 修辞手法

11. (2011?泉州五校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蒴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①!

【注】①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下诏将与镜湖相连通的一个小湖赐给他以示矜恤。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或答“第一、二两句追忆当年的豪举与现在独坐江边渔父的闲散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或答“失落”“落寞”“惆怅”等);后两句中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向远大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12. (2011?广西桂林中学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13. (2011?福州市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 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词的末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

请对这首诗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花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15. (2011?龙岩高三上学期半期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②。

【注】①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借喻)。“尘”喻指世俗的纷扰。拟人(比拟),“春风扫”赋予“春风”人的行为。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实际是表明摆脱了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的清静、自得。

考点四 构思技巧

16. (2011?福州三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①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四两句,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

17. (2011?泉州市质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①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19. (2011?福州三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0. (2011?江苏省南京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

篇2: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一、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考点解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一般来说“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艺术构思)。

三、自主学习

1、表达技巧分类:

2、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以小见大,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如:烽火连三月的“烽火”代指战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帆”代船。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文:诗句精炼,意蕴仍在。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3、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四、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3、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6、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7、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8、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9、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五、课堂示例

1、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做出评价。

答:诗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前两句的千峰、万壑,极言山峰、沟壑之多;后两句诗人为了欣赏汹涌的波涛,领略“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诗人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2、雨后池上(刘敏)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槛。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这首诗用了用了比喻手法;把水面比作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问: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景色越优美,越显出离别之愁苦。

六、答题步骤

1、明确说出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点技巧)。

2、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该种手法的具体体现(析诗句)。

3、分析该种手法所达到的效果(明情感)。

七、温馨提示

1、表现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

2、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

3、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

八、实战训练

(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问: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九、课外练习

1、(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问: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问: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2011·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实战训练: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课外练习:

答: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的第一联的“静”字。

篇3: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1. 描写

①根据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即正面的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 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②按描写的文笔来分, 描写又可以分为细描和白描, 细描指采用工整的细腻的笔法, 把描摹对象纤毫毕现地绘画出来, 笔法细腻, 形象丰满。白描是不用修饰语, 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 如,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临行又开封”是人物的行动细节, 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功夫。

③根据观察的角度, 描写又分为远近、高低、俯仰、上下、内外、天空地面等多角度描写。

如,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 描写可分为动静、虚实、明暗 (昼夜) 、点面等。

A. 动静结合。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 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 以动写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 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挂”字化动为静。

B. 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古代诗歌中的“虚”一般有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已逝去之景之境,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史实;设想未来之景之境,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实”在诗歌中即为实景、实事、实境。

C. 明暗结合。比如,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 落日余晖映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D. 点面结合。比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前面两句就是面的描写, 后面两句就是点的描写, 点面结合。

⑤从感官的角度, 可分为: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2. 抒情, 从抒情的方式来看,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 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 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大声疾呼, 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法, 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用典抒情。

①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而不是某种物品。

如,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诗歌中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暮春落花图。三四两句描绘出了幽竹在山窗下不改清阴, 抒发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喜悦。

② 寓情于景。如,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全诗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 诗中将景色、动作、声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 寓情于景, 情在景中,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③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可以是景物, 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 常含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移情于物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④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也叫因景生情, 是诗人由所见的景物激发出情感, 并且情感完全融合在景物中的间接抒情方式。

《卜算子》 (葛立芳) “袅袅水芝红, 脉脉蒹葭浦。渐渐西风淡淡烟, 急电疏疏雨。草草展杯觞, 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 细细流霞举。”

篇4: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几个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题目;注释;意象;情语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其实,这其中也是有迹可寻的。抓住其中的重要切入点对理解诗歌具有重要作用,试举几例。

一、读题目

诗歌讲究精练,所以古诗的题目是很讲究的,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如2004年全国卷是唐朝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题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联系标题“秋思”(“思”即思念之意),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2003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题目中的

“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相同,与第六册教材《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过”的用法也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

由此可见,审“题”在诗歌鉴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决不

能忽视。

二、看注释

细心的人会发觉,古诗鉴赏中往往会出现“注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们解题的难度。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如果不是涉及诗歌的重要内容,不影响对诗歌的理解的话,他也决不会多此一举。所以,注释的提示作用也不可忽视。

试举两例:宋朝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愁杀,极为忧愁;离亭,古代驿路上的亭子,因人们多在亭里送别,故有“离亭”一说。

鉴赏这首诗歌,下面所给的“愁杀”和“离亭”的注释极其重要。可以说,通篇都是紧紧围绕一个“愁”字而写的。作者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情赋予扬子江畔的诸多景物之中,不言愁而愁自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唐朝韦庄的诗《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问题是:“从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此诗。”若没有这处注释,恐怕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思想感情”将无从谈起。

三、抓意象

“诗的国度”“诗的王国”,这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的最好概括。诗人们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了某些意象特定的文化内涵,这有待于我们平时的不断积累和总结,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试列举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

高山、奔流、大海、雄关、长风等多与抒写壮志豪情有关;

梅、兰、竹、菊、松、柏等多用来表达高洁的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等多传递孤独惆怅的感觉;

雎鸠、鸳鸯、鹊桥、蝴蝶等多喻幸福、爱恋;

大雁、青鸟、双鲤等多寓传书信使,表现离人思绪;

客、旅、羁旅、断肠人等多表达离家在外的孤独;

此外还有“杜鹃”喻哀怨、乡愁乡思;“乌鸦”喻衰败荒凉;“喜鹊”喻喜讯;“羌笛”“胡笳”喻凄切;“哀鸿”喻哀伤苦楚、流离失所的人;“红豆”喻爱情和友情……

例如:宋朝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个“客”字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抓住“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意蕴就不难理解作者客滞江汉的孤寂和壮心不已的悲壮了。

可见,在诗歌鉴赏中,抓住其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可以事半功倍。

四、悟“情语”

“情语”是指诗歌中直抒胸臆的词句。准确地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如唐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很明显,“何日是归年”是全诗的情语,是点睛之笔,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再如刘羽的《一鹭图》:“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抓住这两句的信息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塑造的形象:一个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悲剧人物形象。

2002年全国卷24题,诗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除以上列举的四点外,诗歌鉴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切入点,

如推敲语言、联系背景、分析题材,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我们在学习中多加留心,勤加思考,才会发现并总结出很多潜在的规律来。

篇5: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考点分析】

诗歌的表达技巧技巧属于诗歌的形式,它是指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它既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白描、渲染、想象、象征、衬托、景情关系、情理关系、虚实、动静等等各种表现手法,也指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诗歌的表达技巧应该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服务,也为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服务。比如,《诗经·硕鼠》中比的手法运用,将奴隶主比喻为硕鼠,是为了表现对奴隶主的痛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篇托梅花之名,言词人之志,收到了含蓄蕴藉的效果;又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演奏琵琶后所见所闻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

表达技巧是古人所讲究的除语言外的诗歌的又一个亮点。古人写诗非常重视,读诗也应该特别重视,高考的考查也特别看重,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问题。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应该成为高考复习的重点。

【高考金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山东)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р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这是一首写边关征战的诗,这一类诗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的特点无不与征战生活、边关景色、作战决心、思念家乡有关。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考虑诗句的艺术手法,分析时注意马前、马后的照应,桃花和雪颜色的对比。

[答案]⑴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⑵“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解题指导]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用了两个比喻,说明别后的孤苦和漂泊不定。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词的下片写别后之思,头三句先用设问提顿,直抒胸臆,点明“伤情”再说明如何“伤情”。后三句化用苏轼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柁尾”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样全诗层层深入,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深刻地表现出来,扩大了词的意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对即可)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全国)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指导]宜阳,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为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所在地。境内女儿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太平时期,这里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涧水东流复向西”了。“芳树无人花自落”,强调“无人”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像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感。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规律总结】

一、掌握古代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诗歌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双关、对比等等。比喻的作用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形象化,语言生动化,如【高考金题】第二题中““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比拟是把物人格化,将甲物乙物化。使描绘更加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如“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将南风人格化,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人的心情的闲适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等进行夸大,从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能够更鲜明地表情达意,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以三千丈的白发来比愁,可见愁思之深重。对偶能够使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更加集中含蓄,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浑圆自然,不见斧凿痕迹。“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意境更显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杜甫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借代的使用能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双关使诗歌表达的含义更加丰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晴”既指天气之“晴”,又指感情之“情”,把女孩子对爱情既担心又欢喜,既有疑惑又抱有希望的复杂心理表达得贴切含蓄而又富有情趣。对比能使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特点区别更加明显,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把统治者的骄奢荒淫与百姓的贫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表情达意很有帮助。

2、抒情方式 ⑴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和事件的感情态度。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⑵情景关系:包括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也就是诗人带着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景物遂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参考学案一对形象鉴赏的讲述)

⑶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道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⑷用典: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讽刺时事,包括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能使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用典达六个之多,盼望得遇明主,能够施展才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⑸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这是咏史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三国赤壁之战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与当时唐朝藩镇割据、唐朝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很大关系。

3、表现方法

⑴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是一种浓墨重彩的描写。比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⑵白描:不用任何技法,不加渲染,只用纯线条勾勒的写作手法。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全用白描,写出自己心甘情愿归隐田园过闲适生活的自得其乐心境。

⑶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从而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突出的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正衬”是用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相衬,李白用桃花潭水烘托汪伦对自己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即是此种。所谓“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鸟鸣山更幽”是以响衬静,即是此种。

⑷虚实:在诗歌中,所谓“实”是指具体的、实在的客观物象;所谓“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虚实相生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将前两句所写的眼见的耳闻的实景与三四句所写的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为读者创造了亦实亦幻的巨大空间,引导读者由现实到虚幻产生了美丽的想象。

⑸抑扬: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的意图,加以赞扬。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爱到人们的青睐。

⑹照应:指诗中对前边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包括内容照应诗题,结尾照应开头等等。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濛濛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整体上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把握。快速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所用的意象,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考虑诗歌的意境氛围。然后对诗词的构思进行分析,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情况。因为诗的形式是为诗的内容服务的,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必须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入手。一般而言,这类题的答案应该由三部分构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怎样运用的;效果如何(从结构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谈)。但在答题时还要考虑题目的具体要求,依点作答。

【限时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湖北)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江西)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篱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注]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福建)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

5、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早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黄昏;月黄昏,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篇6: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置疑的几个切入点

一、考查方式

通过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每年的高考题型, 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解题的相关启示:针对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题型设置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 “小角度”位置设置题型, 另一方面是从 “大角度”出发, 进行题型设置。

(一) “小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计切入点时, 其角度相对来说较小, 所考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具体表现在题干的要求上, 主要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一定的规定, 在对其进行鉴赏的时候, 要从表达技巧的一个方面出发。

(二) “大角度”设题。 这一类问题在设题时, 往往表现出泛泛的概念, 没有要求具体的角度, 往往要求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等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概念等方面出题。

二、常考类型

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考生的知识相对匮乏。 因而, 如果要让学生顺利解答有关表达技巧鉴赏题的题型, 那么让学生准备好有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根本与重点。 通过研读每年高考试题, 我们了解了常考的一些表达技巧类型。

(一) 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通感、排比、反复等, 其中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往往使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有增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 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二) 表达方式。 诗歌中主要运用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直接 (正面) 、间接 (侧面) 、工笔 (细描) 、白描、肖像、动作、心理、景物描写等, 还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有借景 (事) 抒情、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

(三)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 经过联想联想推断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 以乙衬托甲, 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4.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 互相对照比较, 怀古类的诗歌常用这种手法;

5.渲染: 对环境景物多方面的描写, 以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果;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 (或化用) 前人诗词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

7.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二者互相映衬, 形成一种情趣;

10.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般情况下, 作者会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是特别讲究结构形式的。 它既体现了诗人所谓的写作思路, 又承载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 我们要解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 快速敏捷地整体把握全诗。 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先事后理、语序颠倒、起承转合、画龙点睛、过渡、铺垫等。

(五) 景物描写常用方法

1.移步换景, 变换角度。 观察角度的不同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 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 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获得完美的感受;

2.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动衬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

5.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绪;

6.展开想象, 虚实结合: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 虚是为实服务的。 虚景 (即想象之景) 与实景相结合;

7.侧面描写, 突出景物的特点;

8.对比描写, 突出景物特点;

9.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三、答题阐释

在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之后, 接下来就是规范地将答案组织出来。 在解答相关题目之前, 必须明确构成答案的关键点 (即按分答题) :答题时, 要分条分点作答。 “小角度” 设题的问题是问什么表达技巧就分析什么表达技巧;“大角度”设题的问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

1.准确指出所用的手法: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 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的;

3.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分析此类手法写出了人、 物、 景的哪些特点, 都抒发或者突出了哪些思想感情。

即答案分三步完成: 表达技巧类型———分析说明———有何表达作用。

注意鉴赏技法时, 如果没有规定, 就应选择作品最突出的技巧切入, 取此项解答策略, 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 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另外, 手法鉴赏题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四、真题示例

(2015课标全国I)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蔬勤, 青山过威武。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 (1)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 本诗描写的塞外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 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 作者此时处于前往边塞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手法) (2)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 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情感)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 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在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中, 古诗鉴赏题型中的重点往往是有关表达技巧的鉴赏, 其命题形式主要是以单独出题的形式出现, 有时也会综合设置题型, 主要是结合形象、语言或者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感情态度设题。

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生们只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 寻觅到了一些答题规律即可:只要使表达效果有所提高, 表现手法有所完善, 就能算作表达技巧范畴之列。 学生借助以上规范答题模式, 在考试中获取理想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新课标专用B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2]2013——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调研.

[3]历届高考语文试题.

上一篇:六中市好党员生物教师先进事迹下一篇:我们班的男子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