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2024-05-22

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9篇)

篇1: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小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品读,学习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②通过阶梯式阅读学习运用“解题猜读、速写式美点美读、写读后记”等多种方法循序渐进的自主品读课文。

③感受平凡人对生命、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培养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新阅读方法,从环境、情节、人物三方面来个性解读作品主题,品味语言魅力和写作特色。

难点:②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平凡人用苦难书写崇高,对生命和社会负责,培养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

1.直观情景:(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展示文字)边听边结合文字

想象画面

(开场词:

听胡声悠悠,胡音绕巷口,胡心在颤抖。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二胡沿街走。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谁能告诉我你听完曲子的感受?

谁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作曲者是谁?

他,是盲人阿炳。在他的这首《二泉映月》的前半段哀怨幽咽的二胡乐曲中,诉说着自己坎坷的人生和悲惨的境遇。但后半段愈发激昂的乐曲,洋溢着阿炳在逆境中的不屈和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所以,感染了世界人民,被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听《二泉映月》应当跪着听”。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2.问题情境:设疑激趣: 这曲本没名,《二泉映月》的名字是后人所加,你认为取这个名字有何寓意?(讨论释疑: 情感、写作手法迁移)

“二泉”→“眼睛” →“心灵” 象征

“月亮”→“光明” →“希望” 手法 月亮倒映在二泉中,希望在心中

(他是盲人,虽然两只眼睛瞎了,但他渴望光明,他的心中有双眼睛,在执着的追求光明。二泉就是他心中的那双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 板书:心中有泉,常伴星辉

3.导入课文:这是一个瞎子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贾平凹的《小巷》,倾听他为我们讲述的一群瞎子的故事。让学生闭眼描绘一下黑暗的世界,想象一下那种生活。下面大家一起把这篇小说朗诵一遍,看看作者笔下的盲人的生活和你们所想的一样吗。出背景音乐

(二)自主品读——立体探究 1.解题猜读——环境情节

默读课文,请思考:小说的题目叫《小巷》,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小巷?在这个小巷里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依据文章相关内容归纳概括描述。

明确:窄小、潮湿、阴暗、落后、闭塞、冷清、荒僻; 小说是写住在小巷深处一群被人遗忘的瞎子,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

2.自主品读——解读人物

(1)那么,在这个小说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主人公那群瞎子的角色及他们的生活环境都在发生着转变,下面,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变化有哪些?(快速勾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

瞎子:过去无人关注,而今病人纷纷登门

过去沿街乞讨,而今为人治病,为人服务

过去悲观失望,而今充满希望 环境:过去阴暗潮湿,现在电灯通亮

过去人迹罕至,清冷荒僻,现在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2)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明确:盲人们自强不息,勇于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这群盲人的人生价值。3.重点研读:关于灯的对话

在这里我觉得小说中有个地方比较特别,俗语说“瞎子点灯白费蜡”。

盲人看不到灯,却在小巷挂满灯,关于灯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请两个同学起来朗读一下,然后大家相互交流一下,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你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谈:(出示讨论探究题目):(1)“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表明了瞎子们怎样的心境? 明确:他们的心态变了,过去对生活是不抱希望的,现在却对生活充满希望,而且将希望带给每个人。

(2)“眼睛是看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了它呢。”为什么他们会说“灯是我们的眼”?这句话揭示了盲人们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盲人们的眼睛是瞎的,心灯确实明亮的,这正是因为他们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们也以亮着的灯鼓励人们对生活的希望。这句话揭示出盲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之魂。

(3)文中最后一句,为什么说亮着的灯能给病患者以希望呢? 明确:灯已经成了 盲人们明亮心态的一种代表,盲人们的生活态度能给病患者以鼓舞、激励。

教师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盲人生活状态的改变完全源于他们生活态度的转变,对生活充满希望,不俱苦难,生活回报给他们的就是光明的未来,同时他们也把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了他人。

4.合作探究——解读主旨:

学到这里,我们来归纳一下文中的“灯”到底指的是什么?

《二泉映月》迁移: 灯,应该和月亮一样具有象征意义。它给瞎子,给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带来活下去的勇气,带来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灯,象征着:苦难中的自强,大爱中的奉献。

(三)课外延伸——读写相长

(1)平凡人的崇高,这种精神的反差和升华,让我想起顾城的《一代人》那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那是一代经历了文革摧残的人,他们的整个青春浪费在文革上,哪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但诗人通过诗句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在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彰显。

学习了本文,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依照这句话的含义和句式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的情境,写几个仿句.格式:_________给了我______,我却用它__________.失败让我付诸东流,我却把它当作成功的阶梯。苦难让我泪水连连,我却用他浇灌坚强。伤害让我伤痕累累,我却把当做成长的必然。黄土给了我黄色的皮肤,我却用它追随阳光 奋斗让我疲惫不堪,我却用它来铺就成功之路 忧患给了我忧患的心灵,我却用它对抗逆境 风雨给了我满身的伤痕,我却用它来洗涤心灵;残疾给了我黑暗的世界,我却用它来传递光明;(2)作业布置:

看来瞎子点灯并非白费蜡,既照亮别人也升华自己。今天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残缺绝不妨碍崇高,苦难也能升华人生。

5月12汶川地震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沉重的思考:当灾难突然袭来,除了悲痛、无措,我们还应该用什么为生命点一盏心灯?为他人、为社会点一盏心灯?

那么,我们试着写一篇作文:《为__________点一盏心灯》

板书设计:

点盏心灯 苦难中自强 奉献中乐观

小 巷 灯 光

象征 盲人逆境中的坦然

二 泉 映 月 心中有泉,常伴月辉

教学反思:

教学中主要是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性,采用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阶梯式自主阅读的教学思路,但是在情景创设花费的时间较长。

在引导学法,主要是引导他们创新阅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课堂中要注意的就是交给学生的时间一定要到位,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学生在充分了解文章内容后的梳理文章就很容易了,教师只需要做个明确就行了。在对灯的理解部分,给予三道题目就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理解,目标非常明确,学生把握逐层深入,深度挖掘到位。

篇2: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潜能无限, 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这是生本教育的主体理论。因此, 我认为“以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是我们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度量衡, 它可以衡量我们的作业设计是否“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生命”。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

一、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作业设计体现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没有兴趣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的。因此, 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 要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有想去完成的“冲动”。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全神贯注, 积极思维;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克服困难, 一往无前;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

在教学中, 我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前置性作业和课后作业中设计了一些有趣味性的、学生乐于尝试的作业形式, 如唱一唱、尝一尝、演一演、画一画等。如在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 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课文内容其实就是同名歌曲的歌词。于是, 我在前置性作业中就设计了学唱这首歌的作业。后来在教学时, 朗读与歌唱交相辉映, 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本中蕴含的快乐。又如在《石榴》这篇课文中, 我根据课文的介绍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本来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 但是我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 要求他们带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到校。在写话的时候, 我们先对其进行了观察, 了解了水果的外形、颜色, 然后就是最快乐的时刻了, 学生进行了细细的品尝, 了解了味道。这样的练习, 不仅避免了训练的枯燥, 而且写话的质量还相当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 自主选择, 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

郭思乐教授说:“什么是生本教育?按我们的说法, 就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 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所谓分层, 既包括作业量的分层, 也包括作业难度的分层。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学生选择: (1) 把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家长听; (2)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藏胞, 请你用几句话夸一夸我们的红军; (3) 秋天到了, 请帮助藏族同胞给远去的朱总司令写一封信。这三个作业, 量和难度都不一样。第一个作业是最简单的, 属于“说一说”, 只要了解课文内容都能回答, 适合于后进生。第二个作业要“写一写”了, 但内容不多, 只要写几句话夸一夸也就可以了, 适合于一般的中等生。第三个作业有点难度, 不仅要写的字数比较多, 还要组织篇章结构, 适合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实践中, 我发现选择第一个作业的学生有5个, 选择第二个作业的学生有29个, 选择第三个作业的学生有9个, 他们分别占11.6%、67.4%和21%。选择各层次作业的人数呈正态分布, 所以我们完全不需要担心学生选择时“就低不就高”的现象。

不同层次的作业就像阶梯一样, 我们以生为本, 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 就让他们顺着梯子前进。当学生达到了这个能力之后, 自然会向更高的层次挑战。我想, 在这类作业中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相应的发展。

三、以生为本, 小组学习, 作业设计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革课堂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因素等方面效果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多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学习小组是生本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用不用小组, 如何看待小组, 往往是教者的理念水平是否进入“生本”的一个标志。小组是生本课堂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它上连班级, 下接个体。儿童的个体学习, 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 得到表现, 得到强化、优化及调节。个体、小组和班级, 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

全都由个人完成的作业, 难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所以必须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才算真正的“以生为本”。小组合作之前必须提供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 或先分工再合作。每个组员将自己准备的部分给出, 由记录员或组长再整合、综合成文 (报告、调查等) 或作品。只有提前做好组长的沟通培训、问题学生的帮助指导、细节的深入研究, 来形成和学生的默契, 才能事半功倍。

四、以生为本, 探究发现, 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 (在教师帮助下的) 儿童发展”, 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 “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 而应该是激扬生命”。所以, 从本质上讲, 生本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教育, 作业设计体现开放性是生本教育的内在要求。

1. 作业内容的开放性体现在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融合。

新课标告诉我们, 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 “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 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这就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新的课程设计注意了这种关系, 将“生活世界”引进教材, 让孩子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到更多, 学会更多。

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们沙溪的白云路商铺林立, 招牌众多, 我就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 争当“啄木鸟医生”, 到大街小巷去寻找、纠正错别字;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贴春联, 我就让学生摘抄、收集春联, 并自行设计春联;学习了《第一朵杏花》, 我就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寻找春天, 数数花朵, 做做记录, 也做一个小小气候学家。这些作业为学生创设了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的条件, 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 培养了观察能力, 而且也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意识。

2. 作业内容的开放性体现在教材文本与课外资源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虽然丰富, 但毕竟是有限的。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展览, 新媒体如影视、网络, 甚至旅行等都可以成为作业内容的资源。如我们在学了《三顾茅庐》之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了解更多的三国典故, 然后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等形式, 提升学生的课外知识, 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兴趣, 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了《菩萨兵》之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 讨论现在的人民子弟兵还是不是“菩萨兵”, 从而了解新时期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抗震等救灾活动中的巨大贡献, 增强爱党爱军的情感;学了课文《九色鹿》之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关注敦煌, 了解敦煌,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电子小报等形式交流敦煌的灿烂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材文本与课外资源进行整合, 让学生巩固、应用了所学的语文知识, 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3. 作业内容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师设计”与“学生自主”的结合。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本理论也要求我们由重老师的“教”, 转向重学生的“学”上。因此, 在作业设计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问题, 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作业的设计者不一定局限于老师, 也可以是学生。由于我们的学生存在差异, 所以他们设计的作业自然就丰富多彩了。

篇3: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草原;问题设计;小学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面涉及比较广,到小学高年级单纯的默写和背诵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还要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涉及启发性问题,这样才能完善对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启发和引导。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例分析几点小学语文设问启发的技巧。

一、导入设问,吸引注意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我们一定要能抓住课前几分钟结合学生的认知情趣,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抖出问题包袱,以趣味、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深入认知的主觀能动性。

以《草原》一课教学为例,如果一上课我们就让学生读课文,记生词肯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设置问题:“同学们谁去过大草原吗?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这样设问简单明了,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成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进入边读边思考的学习境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值得提倡。

二、细节设问,知识渗透

学知识就不能粗枝大叶。语文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密,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每一个细节渗透知识,这样才能事无巨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细节设问要在大家通读课文后的逐段讲解环节。精简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不光要老师讲,还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思考:(1)本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2)与下文的情感表达有怎样的联系?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设问启发,就不能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知识细节。经过这么问,学生就会认真阅读和思考,会发现自己在初次阅读中没有读仔细,没有想明白,就会驱动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阅读,最终掌握相关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情感设问,启发思考

经过对课文细节问题的启发,还需要我们达成情感目标:即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思考内容描述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设问,学生会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完成知识到思维的创造性升华。

对全文的内容和细节有了基本掌握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草原》一文,让他们找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归纳,让他们思考一下作者前后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说一说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认识到:初入草原,从整体上展望美丽的草原,充满豪放之情;然后深入草原感受到蒙古同胞的浓浓深情。如此设问引思,有利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和情感结合起来,便于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空间。

四、适当追问,拓展延伸

经过一系列的设问思考,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时我们再切合文本的主题思想从整体角度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反思深刻理解作者描物达情的技巧,为自己写作过程中完成情景交融奠定物质基础。

《草原》教学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草原的?这其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呢?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层层追问,就可以让学生把握全文总结出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两个角度,感受到作者描写的蒙汉人民亲密无间的浓浓深情。

篇4: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本课涉及的主要媒体要素及用途

本课涉及的媒体要素主要以下几种。

1.教具

直尺用于教师板演, 卡片主要用于课堂上学生板演, 呈现学生原生态的作品。

2.学具

教学时, 我给学生每人准备了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借助于动手操作, 学生将他们拼成一个长方形, 在小组活动时, 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同时, 这个操作为后面探寻一个数的因数特点埋下了伏笔。

3.课件

本课的课件设计简单, 分成五个层次。 (1) 意义构建:结合操作情境, 引出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2) 尝试练习:根据求倍数的方法, 尝试求一个数的因数; (3) 课堂检测:通过四个典型的判断题, 正确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的方法; (4) 课堂拓展:通过介绍完美数与好书推荐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时渗透数学文化, 发展学生的数感; (5) 全课总结:包括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数学游戏。

4.板书

教师的板书是一节数学课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将本课中倍数与因数的特点通过表格, 简明扼要地板书出来, 便于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建构“倍数与因数”的知识网络, 对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掌握其联系与区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照片资料

由于是借班上课, 课始, 我播放了一组该班学生在校园里学习、活动、生活的照片, 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 回味美好的学校生活,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与新教师的陌生感, 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态场, 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6.学生作业 (包括练习纸)

作业便于呈现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练习纸方便学生独立思考,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公平机会。有了这样的媒体要素, 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学生的课堂生成, 正视这些错误资源, 关注学习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媒体设计要素的操作策略

以上的一些媒体资源, 都是课堂生态环境因子。使用时不是平均主义, 应讲究一定的操作策略。

1.把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 讲究低碳性

生态课堂, 要求我们简化教的内容, 丰富学的经历, 呼唤经济适用、低碳有效的教学环境。但很多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时, 总是力求完美, 出示书上习题后, 往往把题目的答案也设计好。久而久之, 一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对答案的依赖性, 成了数学答案的“搬运工”。

其实媒体出示例题、呈现答案仅仅是一种形式。教材上的例题、教师设计的习题内容也有很多种。有时, 可以设计在练习纸上,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有时, 可以直接就教材上的例题, 按照编者提供的思维线索完成在书本上;有时, 甚至可以是小组内学生相互出习题, 相互考查。反馈的形式更是多样, 除了教师点评, 更要重视学生点评、生生互评。课件上留白越多, 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越大, 他们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2.把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 体现有效性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妨把课件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以发挥媒体的最大作用, 使这些生态因子更好地为数学学习服务, 追求有效的媒体效果。

例如, “倍数和因数”的拓展环节, 介绍完美数时, 我也让学生先观察6的因数特点, 出示完美数的概念, 随即伴随着“致爱丽丝”的轻音乐, 向学生呈现6个完美数, 这些现代媒体呈现的内容, 可以产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作用。学生一下子被数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所吸引, 从而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数学文化的种子也在学生的心头悄悄萌芽。这种兴趣将深刻并持久地影响着他们数学学习的热情。

而在课堂上, 传统的黑板、小卡片、板书、学生练习, 仍是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该时刻关注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彰显现代媒体的功用, 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3.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关注动态平衡性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要求淡化教的痕迹, 丰盈学的体验。因此, 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性。让这样的动态平衡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如在学生尝试求36的所有因数时, 我预设了学生可能采用乘法或者除法, 得到三种结果:

生1:1, 36, 2, 18, 3, 12, 4, 9, 6 (一对一对找, 但无序) 。

生2:1, 2, 3, 4, 6, 9, 12, 18, 36 (完整且有序) 。

生3:1, 3, 2, 4, 6, 36, 12 (无序, 没有找全) 。

结果, 在教学时, 学生还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生4:1, 2, 3, 4, 6, 6, 9, 12, 18, 36 (出现了两个6) 。

生5:36, 1, 18, 12, 6…… (因数的个数是无限个) 。

接着, 我让学生看五块卡片, 思考交流, 怎么找才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学生分析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作品, 头脑里已经建立了正确的方法。但面对其他三种错的答案, 教师不断地追问, 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平衡状态中, 经过观察、比较、讨论, 让学生不断明晰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只有亲历这样的比较分析, 学生才会真正知其所以然。

篇5: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生为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很久以前我们的小学是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可是尽管语文历史悠久,是否人们对于语文的理解就更加通透呢?答案则不然。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如果有人问“语文是什么” ,你能回答出来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回答不出来,因为对于语文的定义太含糊了,这也就导致人们对于语文问题同样也是含糊不清,语文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它不像数学,数学题目的答案,说是一就是一,语文的答案往往都是五花八门的,也正是因为人们对于语文的认识含糊,使得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作业设计都是教师根据自己对于语文学习的一些计划,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都不一样,作业设计自然也就大不相同。本文就是就这些作业设计作出一些研究,同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点

其实,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的原点很显然就是学生,这都是因为我们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一切都围绕学生才能展开教学工作的,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离开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那任何作业的设计都注定是失败的设计!一个教师如果连学生的发展都不顾及,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老师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除了每天上课以外,做作业就是他们每天的任务,作业这个东西已经像家常便饭一样时刻都影响着学生,这也就意味着作业设计的好坏也正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好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不好的设计就只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设计的好坏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现在的很多作业设计就是这样啊,明明很多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并没有什么帮助,可是这些多余的作业却严重减少了学生的生活娱乐,更重要的是还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负担,降低了他们的睡眠质量,这种设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非常用心的设计,抱着始终以学生为主的理念来设计作业。

另外单纯从作业设计的角度来说,作业设计是一项需要教师的高超的专业素养的工程,它的设计科学与否,完全取决与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素养,毕竟作业的设计是可以五花八门的,可是我们要的设计不是量多,而是质优,因此,一个好的作业设计是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专业来将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修改,让这份作业设计充分体现自己的个人特色和专业素养。因此,作业设计就是一份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坚持用自己的专业素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计作业的工作。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流程

(1)明确作业设计的意图。“作业设计的意图”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设计。的确,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应该问问自己问什么要这么做,如果连为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所做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又真的能做好吗?要明确作业设计的意图的道理就在于此,要作出一份好的作业设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自己要明确作业设计的意图,我们要知道作业设计的目的,作业设计的要求等等方面,只有先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正式的设计中有一个清晰的方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确定作业的内容指向。正如上文所说,很多人对于语文的定义都是含糊不清的,可是其实这种含糊不清也不能归罪于人们的理解能力,事实上这都是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内容极具广泛性,它没有固定的知识限制,它的内容分为很多零碎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需要确定作业的内容指向,而不是设计出的作业希望能囊括整个教材内容,这种作业基本上都没什么大的作用。

(3)评价作业设计。教师在完成作业设计以后,还需要对作业设计作出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也就是查看是否明确了设计意图,是否确定了内容指向等方面。

三、作业设计的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是一个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名词,它是一个虚渺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语感的培养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不仅是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更重要的是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如果没有好的语感素养,那么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有许多的问题,语文中的很多重要组成部分都对语感方面要求非常高,比如说阅读,比如说写作等等方面,甚至可以说几乎所以部分都对于语感的要求很高,因此,在教师做作业设计的时候,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语感培养问题,应该尽可能多的设计出能够提高学生语感的作业。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呢?一般来说,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语感的培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它是没有捷径的,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打好基础,才能慢慢形成语感,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就是打基础过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让学生不断积累,不断分析各种阅读题,就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语感,找到学习的感觉。另一方面,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说,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能会被课外阅读所吸引,激发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语感,这也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总之,教师的作业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感培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学习模式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就目前很多小学的作业设计来说,他们普遍的作业设计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的学习特点,布置的作业都是大众化,虽然可能也是目前的教育形势如此,可是我们始终要不断作出努力,努力在作业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作出不同的作业设计,尤其是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

(3)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可能很多人觉得只有像物理化学等课才能够实践,语文课有什么能够实践的呢?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我们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语文是一门汉语语言啊,它是我们的国语,也是母语,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口语实践来学习。为什么当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英语老师会让学生多和同学之间用英语交流沟通,这难道不是口语实践吗?既然英语可以这样,那么同样属于语言类的语文为什么不能呢?英语重视口语实践就是因为如果学生不时常口语练习,很容易就会忘记,也不能真正学习到英语,语文也同样是如此啊,语文的学习也必须借助口语的实践才能不断巩固,因此,教师在作出作业设计的时候应当适当关注学习的语文实践问题,这是一个容易忽略却又不可忽略的问题。

四、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足够多的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种种因素,关注种种特色,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要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6: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低碳, 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 (更低) 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为主) 排放。可以理解为努力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污染的生活。我国已决定, 自2013年起, 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 以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

在六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里有专门的环境教育单元——《环境与我们》, 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开展环境保护行动。结合该单元的教学, 我们开展了“低碳”实践活动。

一、以教材研究主题为本, 设计低碳实践活动

根据《环境和我们》单元内容, 我们分别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

(一) 对垃圾的研究

我们以杭州市大力推广垃圾分类为契机, 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 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 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 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 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量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通过活动, 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低碳实践活动设计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 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 参与回收利用活动。

●废旧电池的回收。

●环保作品制作 (废物利用) 。

●绿色低碳公民问卷调查。

●学生寒假“低碳”生活统计表。

●“NO!Plastic!”减塑行动功能型环保袋设计。

●“了解能效标识, 做出绿色选择”——“节能20%公民行动”能效标识推广活动。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

……

(二) 对生活用水的研究

我们要求学生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 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 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 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 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 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 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低碳实践活动设计

●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做污水净化实验,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制订我的节水计划。

●开展水质检测。

●节水小窍门。

●浦阳江、富春江源头考察活动。

……

(三)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 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 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低碳实践活动设计

●“禁烟”“控烟”我们在行动。

●城市无车日执行情况调查。

●限塑令执行情况调查。

●大气污染情况调查。

●低碳生活小常识进万家活动。

●发放环保篮、环保袋。

●我为低碳献一计

……

二、以传承学校特色为根, 设计低碳实践活动

(一) 立足环保社团, 设计实践活动

学校成立“绿源”环保社团。为使参与的学生真正成为社团的的主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动手能力的差异, 对环保社团的具体工作进行细分。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 任意选择一个社团参加。每个社团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比如学校中的园丁常年与各种植物打交道, 就可以被聘请为“种植社”的辅导教师。学校环保社团的活动内容大致分为两类。

1. 认知活动内容:

收集有关浦阳江、富春江的历史资料, 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地参观, 对学校、社区环境进行观察, 举办校外辅导员讲座等。

2. 校内实践活动内容:

文学小创作、手工小制作、绘画、宣传、废旧物品回收等。

(二) 立足雏鹰假日小队, 设计实践活动

我校的环保社团自成立以来, 每逢节假日, 都会发动学生组成红领巾雏鹰假日小队, 到村庄、社区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常规性的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宣传资料的发放。

●洁美家园活动。

●绘制绿地图活动。

●环保问卷调查。

……

三、以时事动态为辅, 设计低碳实践活动

每年, 世界上、国内都会举行一些大型的环保活动, 学校结合这些时事和纪念日, 设计一些学生可以操作的低碳实践活动。扮演好“低碳生活绿色小当家”“低碳生活地球小当家”“低碳生活节能小当家”三重角色。

(一) 低碳生活绿色小当家

三月, 充分利用3·5学雷锋日、3·8国际妇女节、3·12中国植树节、3·21世界森林日、3·22世界水日、3·23世界气象日等丰富的节日资源, 传承普及我市“35812”传统活动品牌, 积极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小当家”活动。

1. 植绿护绿活动。

结合开展“人人学雷锋, 大家来植树”“我为校园添份绿”等活动, 做到人人参加一次植树活动, 为“低碳生活”出一份力。

2.“地球一小时”全球熄灯活动。

号召全体学生及家长参与“行动起来, 关灯一小时, 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 在3月27日20:30—21:30熄灭电灯, 关闭电视机、电脑等电器电源, 用一个小时的短暂黑暗, 换取明天更多的绿色希望。

(二) 低碳生活地球小当家

四月至五月, 做好“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国土资源宣传教育, 认真开展“低碳生活地球小当家”活动。

1.发放《小手拉大手全民节能低碳》倡议书。在第8周, 少先队大队部组织起草拟定倡议书, 分发到社区居民和各学生家长手中, 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 开展节能低碳活动, 以红领巾的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2.选拔“节能低碳志愿者”。各中队选拔一名队员, 对班级、办公室等场所的用水、用电情况进行监督。

3.绿色校园游。在第8、9周, 利用晨会、午后、班队活动等时间组织中队队员参观校园, 感受校园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懂得要爱护校园环境。

4.举行“未来的低碳生活”绘画和“我心中的低碳生活”手抄报比赛。

(三) 低碳生活节能小当家

六月至九月, 利用6·5国际环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25中国土地日等纪念日, 在家庭和社区建立各种活动阵地。充分发挥少先队员自我教育和影响带动家庭、社区的特殊作用, 广泛开展“低碳生活节能小当家”活动。

1.大力倡导“低碳生活X件事” (如:打开一扇窗, 多乘公交车, 使用节能电器, 及时关电脑, 随手关灯, 少用塑料袋等) , 教育少先队员带动家庭成员根据家庭实际一起拟定“低碳生活X件事”, 制定《家庭节能公约》, 积极引导少先队员及家庭在践行低碳生活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发放家庭节能记录卡, 通过引导少先队员观察、记录家中的水表、电表、燃气表 (低年级队员在家长帮助下完成) , 寻找和探索生活中节水、节电、节气的有效方式, 人人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金点子”。参加学校开展的“我为低碳做什么”金点子征集活动。

3.评选“节能低碳小能手”。通过校园低碳生活方案设计, 撰写低碳生活小论文, 编写低碳生活顺口溜, 围绕低碳生活的小发明、小制作或创作漫画、宣传画等多种活动形式, 引导全体师生全方位参与节能减排, 倡导低碳行动。

(四) 低碳创意大比拼

同学们将自己的低碳创意绘制成“三色卡”, 绿卡是“出行低碳卡”, 主要向司机师傅宣传“少开车, 少排碳”的环保理念。同学们围绕主题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卡片, 并自己创编了出行卡宣传语, 如“少开一天车, 多骑一天自行车”“多步行, 身体棒!”等等, 他们走进医院停车场, 将卡片分发给司机师傅, 张贴在车窗上, 用卡片传递低碳的生活方式, 深受司机师傅的欢迎。红卡是“校园低碳卡”, 针对校园里浪费纸张、浪费水、浪费电等现象, 设计制作宣传卡片, 张贴在教室里、洗手池边、厕所墙上……用这些警示语提示全校师生将低碳的生活方式落实到一举一动中, 落实到校园的时时处处。黄卡是“创意低碳卡”, 同学们通过观察生活, 寻找低碳生活小窍门, 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小创意。比如“把两个啤酒盖钉在木板上, 可以做成简易的刮鳞器”“废旧的光盘可以用来做隔热杯垫”“烟灰可以去除皮肤上的染发剂”等等, 这些创意来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 非常有意义。

(五) 百米长卷“绘”低碳家园

学校的门前, 一幅长达100米的“画卷”吸引了众多路人和家长驻足观望。这是书法、绘画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画笔进行环保宣传。这些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想象画、儿童画、国画、书法、变体美术字等等, “少吸一支烟, 多植一棵树”等标语;“绿色长城, 我们共同创造”“美在低碳生活”等主题绘画更是发人深省。百米长卷不仅反映了“低碳减排, 绿色生活”这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内涵, 而且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篇7:从以学定教谈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9-0033-02

在一次市级联片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观摩和评价了一节水平一(二年级)《单人直体侧滚动》(苏教版)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执教者在基本部分单人直体侧滚动技术动作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设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案例回放(基本部分)

执教者制定的学习目标:

(1)了解垫上单人直体侧滚动的动作,知道多种滚动的方法。

(2)85%的学生能初步学会单人直体侧滚动的动作方法。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感受垫上滚动带来的快乐。

针对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执教者在基本部分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

1.初步尝试阶段

(1)教师提问:如何从垫子的一边到垫子的另一边?让学生按照思考的方法去尝试和体验,并请学生示范,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模仿练习。

(3)教师讲解示范。

(4)组织学生练习。

(5)体操棒滚动展示后重复练习。

(6)教师巡回指导。

2.探究合作阶段

(1)提高难度,组织学生连续滚动。

(2)评价与比赛。

……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思路是:尝试→体验→模仿→讲解示范→学练→连续滚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二年级的孩子都没有学会和掌握正确的直体侧滚动。

根据执教者在教案中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不难看出执教者在教学设计时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即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尝试和体验为主线。但从整体来看,教学方式还是沿用了中学体育教学方法,造成了目标达成度不理想。因此,从儿童出发,以学定教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从以学定教谈体育教学设计

1.从以学定教谈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依据,利用旧知的复现来导入、理解和操练新知,实现知识的滚雪球效应。以水平一(二年级)《单人直体侧滚动》为例,它是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为基础,是在抱头直体左右滚动的基础上的学习,因此,让孩子们回忆和体验一下在家中的地板上或床上左右来回滚动,或者让孩子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早点师傅做早点时面点在油锅中炸油条的动作,模仿油条在锅中来回翻滚的样子,这样的导入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应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为依据,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综合实践能力上。上述设计就可以让孩子们从垫子的高处向垫子的低处滚动,降低滚动的难度,使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得到成功的体验。

2.从以学定教谈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兴趣为出发点,体现基于学情活用教材的思想。教材不是万能的,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校际差异、班级差异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任何一本教材都不能满足所有城市各个学校的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内容,以满足自己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保证在全体学生“吃得饱”时,部分学生能“吃得好”。如上述练习场地就可以设计成三种不同且难度各异的场地布置,从高处向低处滚动、水平高度相同的滚动以及有一定难度的由低处向高处的滚动等,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3.从以学定教谈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主线设计

课堂教学要有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这是以学定教的重要原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情境教学贯穿始终,实现对技能的学习和相关情感的体验,特别要指出的是,导入和学习过程都是在同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方式来思维,在境中学,在境中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思维成果能构建其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运用能力。上述教学设计在教材的拓展部分,仍然可以采用“炸油条”游戏进行教学比赛,使情境教学得以一以贯之,达到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2)教学策略设计

从以学定教角度来看,教学策略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特别是学生的初始状态水平,即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习风格、心理发展水平等。所以,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要考虑学生对某种策略在智力、能力、学习态度、班级学习氛围诸方面的准备水平,要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例如:上述的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合作探究阶段中,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动作,教师就让学生开始挑战难度,进行合作与探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合作探究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旧知基础,并掌握初步自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果运用在高年级就容易达到预期目的,如果把它们应用于小学低年级,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时,往往在课的导入方面,就可以利用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让后面的技能学习在之前进行快速复现,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起到了热身作用,使得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对新技能内容的学习中,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动脑、动口先进行自学尝试。学生能讲的,老师则不讲;学生已经掌握或者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知识,要少教甚至不教;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问题必须教;学生对所学内容生疏,而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的,要多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在自学尝试过程中暴露其学习问题,教师可在此基础上作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学习重难点突出,教学有的放矢,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设计要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多元的学习方式, 倡导合作型和探究性学习方式。活动设计要尽量体现参与百分百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任务。如:在垫子的设计上,设计成不同难度且让学生有挑战性的场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和体验。要让孩子们明确具体学习要求,例如:要求孩子们肩、髋同时翻转,并且身体不能滚到垫子外面,先每人滚动1~2周,待滚动自如时再进行多周滚动等具体要求,让孩子们带着具体目标要求去自主探究体验,其获得个人的理解和体验是丰富深刻的。

参考文献:

[1]孟文砚.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8: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制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 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 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1.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1) 知识与技能: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 过程与方法: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激发创造精神,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

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 《百变团花》的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知识与技能: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 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剪团花及装饰教室,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制作出呈放射状的剪纸过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2. 分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提出了这样的分目标: (1) 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 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 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 根据意图选择材料, 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 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 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 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根据以上要求, 《百变团花》一课的分目标为:

通过欣赏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通过动手制作团花,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合作能力;通过用剪纸和折纸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团花, 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 是身心发展的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历程。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而存在的,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美术课堂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握着拳头的手, 教学过程就是一点点地打开、掰开手指头的过程, 这样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就是有效的教学过程。《百变团花》这一课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过程实现。

1. 看的过程艺术

教师讲述团花的历史及部分作品。 (出示课件)

(1) 说说这两个团花有什么图案?人们剪这幅团花时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寒梅报春寓意吉祥喜庆, 五只蝙蝠象征五福, 我们称它为“梅开五福”, 寓意新年的祝福。 (用于春节, 寓意福到了)

利用莲花、鱼的谐音和图形组成“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称为“年年有余”, 寓意富裕有余的美好生活。

(2) 老师这里还有两张团花, 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 猜一猜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 (出示图案:喜字团花———用于婚嫁, 福禄寿喜———用于生日祝寿)

(3) 同学们, 团花真漂亮, 你们可千万别小看这些团花,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很多用途呢!可把团花用在哪儿? (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团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 了解民间团花的历史和文化。这个环节主要想让知道什么, 看什么, 泛泛地看不行, 而是需要围绕目标来看, 它美在哪里, 并注重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提升。

2. 做的过程艺术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你这团花的边缘轮廓很特别, 是怎么剪的?

(2) 谁知道剪掉的是团花中的什么部分?

(3) 你会剪圆形的团花吗?

(4) 分散成了碎纸片了, 是什么原因?

(5) 请剪得好的学生示范 (步骤:折—画—剪)

(6) 在设计镂空的部分时, 大小和团花的整体比例要适度, 否则不好看。另外, 镂空部分的花纹只要画出一半, 剪好打开后就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镂空的花纹了。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 能够再学到新的方法, 这部分也是最重要的, 探究方法一定要到位, 一定要亲身经历, 亲手制作才能得出方法———折、画、剪。

3. 悟的过程艺术

(1) 教师提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大花篮, 想在里面装上美丽的花, 你们可要认真剪, 漂亮的花才能放进我的篮子里。

(2) 提示:折纸时, 捏住中心点角对折;剪纸时, 选择三种以上的花纹;打开时, 要慢速轻轻打开。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 剪出没学过的花纹,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学生自由粘贴时, 教师提醒注意色彩搭配及粘贴均匀。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 体会剪纸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气氛。学生通过艺术作品, 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中对“有效教学方法”的概括是这样的: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活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导入:“今天, 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想看吗?一张正方形的纸把它剪三下, 让它变个样子, 你们相信吗?那可要睁大眼睛看好了。来, 你们帮我数‘1、2、3’, 瞧, 漂亮吧!哈哈, 你们上当啦, 这不是魔术, 只是一种剪纸方式。它把剪纸和折纸结合在一起, 剪出漂亮的图案。对了,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百变团花》。”

设计意图:在40分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解一定不要超过15分钟, 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动手操作, 去感悟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2. 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展示各种实物、教具, 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教学过程片段。

教师发放准备好的团花作品。

师:这些团花是如何制作的?团花身上的花纹有哪些是你们认识的?

设计意图:通过成型的作品, 学生沟通交流实践学习方式,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折、画、剪等制作方法, 知道毛毛纹、月牙纹、柳叶纹、圆点、燕尾纹、瓜子点等, 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进行演示和示范,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启发学生想象, 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谈话法

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提问法”, 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判断、推理, 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百变团花》教学过程片段。

师:谁知道剪掉的是团花中的什么部分?

生:剪掉的是不要的, 空的部分我们叫它镂空。

师:你会剪圆形的团花吗?

生:折的次数越多就越圆。

师:分散成了碎纸片了, 是什么原因?

生:剪的时候, 上下左右不能剪到头。

设计意图:在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 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要让学生亲自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评价, 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搜集有关教学的信息, 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评价时机

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始时, 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 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把握评价时机, 从学生是否对美术学习有兴趣、能否对材料展开想象、能否利用材料进行充分表达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进行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 注重评价的层次性, 特别要重视合作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活动要体现全员性、鼓励性, 切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2. 评价方式

(1) 自评。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的目的程度负起责任时, 他才是真正的学习, 才会对自己的学习真正地负责。自我评价确立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 组评。小组内相互评价, 亦指“互评”, 是指互相评价和反馈, 针对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或肯定, 或否定, 或作补充, 并陈述出自己的理由。在评价过程中, 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 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 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 有利于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3) 师评。师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 美术课堂评价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 教师的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级, 而是促进发展, 运用“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更漂亮”等激励性的语言很重要。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 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指出应用设计学习领域的评价要点为:

(1)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2)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3)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4)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5) 利用材料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6) 运用设计知识, 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7)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篇9:以小巷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导向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43-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业的重要性比其它学科更加重要。因为语文课程是以母语为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内容之前,无论对知识内容是否了解,其都是有一定基础的,这为学生在进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以及判断能力都尚未健全,这使得他们不仅在作业过程中很难做到专心、细致以及严谨,还对作业失去了基本的重视,这对于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的重视语文作业这一重要学习环节,教师必须要对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语文作业环境。

一、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想象型作业

在任何教学活动当中,创新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侧重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但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培养还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想象型作业,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给与他带来的快乐。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想象型作业就是“看图作文”。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尚未健全,所以具象思维才是他们理解、判断事物的根据。通过图画的展现学生能够清楚的观察到来自于图画当中的意思,再配上合理的文字,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就能够得以激发,并付诸于作业当中,看图作文就是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所最常用的方法。

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写出一篇作文。

通过对图片的仔细观察,学生能够发现这是一个发生在小学生与环卫工人之间的事,通过他们的想象,他们可以写出很多不同内容的作文。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让他们学习到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二、促进能力培养,设计实践型作业

虽然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但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始终都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学生对于语文作业的完成情况,很大程度是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决定的,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多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作业积极性。在完成《一粒种子》的教学活动后,为了让学生增加对种子发芽、成长的认识,感受栽种与观察生命奇迹的快乐,笔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花种,并将它们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回家将花种在花盆里,为花儿记录下“成长日记”。通过实践与观察,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写作水平,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植物的热爱,学会珍惜生命,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人生价值观。

三、培养团队意识,设计合作型作业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来自与家长的爱与关心往往将他们塑造成了家庭的中心,这使得学生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都非常强,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与生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道路上,团队都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群体。为此,笔者常常会选择一些具有难度的作业,来让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

例:世博会刚刚过去不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在下堂课上对世博园当中的某一个场馆进行介绍给全班同学,比比看谁介绍的最准确、最全面、最详尽!

通过合作型作业的完成,不仅学生之间的友谊加深刻,还能够在让他们得到良好的锻炼,在合作当中发现同学的优点,取长补短实现同学之间的共同进步。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发现不仅团队的力量要比自己的力量大,而且团队的效率也要比自己的效率高得多,由此提高他们对团队重要性的认识。

四、促进个性发展,设计自创型作业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长相,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变得非常重要,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掌握,在把握难度水平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作业的自我创作。笔者在每一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都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一次自创型作业。

综上所述,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其不仅能够给予教师良好的教学反馈,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未成熟,这使得学生在作业时很难做到自觉与自控,这一样来作业就无法完成课堂教学赋予其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作业环节的有效性,通过精心的设计来让学生喜欢上作业环节,进而让学生在作业环节能够学有所获,为自己的语文知识能力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耘.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65-67+73.

[2] 黄耘.关注学生学习导向的语文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01:62-63.

上一篇:销售月初工作计划表格下一篇:教育教学故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