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2024-04-25

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通用10篇)

篇1: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文章摘要:

“新成功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的教育;是充满尊重、充满理解、充满赏识、充满激励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成功、尝试成功、享受成功的教育;是倡导教师顺从天性、承认差异、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成功做人、成功学习、成功创造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生命特质、挖掘每个孩子的生命潜能的教育;是让生命充满成功活力的教育。与传统成功教育的区别在于定位的不同,传统成功教育面对“后进生”,在于使“后进生”抬起头来走路。新成功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尝试成功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新成功教育是传统成功教育的价值提升。“新成功教育”是一种侧重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正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多方面鼓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生信心,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让班级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题研究是班主任在借鉴“新成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班级自身实际,应用与发展并重,重点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体教育中开展研究。本课题在应用成功教育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普遍成功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班级管理的具体作法——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张扬;总结出“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与理念”具体作法。关键词: 新成功教育 体验 每一个孩子 应用 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1、现状----呼唤成功教育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我校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中普遍存在 “二强”和“二差”的特点。“二强”是指自我表现的愿望强;自尊心强。“二差”是指学习习惯差,耐挫折能力差。面对这些问题,学校通过感恩教育,亲情教育,以及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这些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使教育效果更明显。

2、实践----需要成功教育

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里有这样一句话:优秀的教学将不是去为教师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去建构更好的机会。研究和实践证明,成功教育是驶向素质教育的直通车。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成功教育理论,真正转变了教育观念,准确把握成功教育的原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普遍成功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就一定能够满足家长对学校日益提高的要求,提升我们学校的品位和层次。

3、重点——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发展成功教育

①、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教育学生体验成功”具体作法。②、探索成功教育班级管理的具体作法。

③、探索“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与理念”具体作法。④、探索针对特殊个体的个性化成功教育的具体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界定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他认为:成功教育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愿望。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我们主要应用了以下两点:

①、渴望被赏识是人的最基本需要,这一需要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而且与生俱来的。被赏识更能激起人们前进的欲望。②、渴望被赏识的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一旦学生的赏识需要得到满足,便会激发其内驱力,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挖掘其潜在能力。以上两点指导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及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鼓励性评价,通过赏识、肯定学生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重塑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2.成功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成功教育着眼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喜欢表扬,成功教育就是强调以鼓励、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适合其心理要求。学校、教师的积极的期望要求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力,都能获得不同侧面的不同层次的成功。

2、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要从小学开始培养,他们的微小进步,不断的成功一定会激发他们进一步成功的愿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取得多方面的成功,他们会越来越优秀;相反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反复失败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形成失败者心态,导致人格的残缺,影响孩子的一生。成功教育就是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促使学生主动成功,启动和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这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成功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研究的措施及思路

(一)了解成功教育的研究现状,应用成功教育已有成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用了成功教育的“三个相信”:即相信学生有成功的愿望,相信学生有成功的潜能,相信学生通过努力能在多方面取得成功;也应用了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做法: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实践了“深信人人成才,增加尝试体验,唤醒自我认识,学会自主成功”的成功教育理念,探索出“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三阶段教育模式。成功教育直接从激发学生动机入手,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我们的探索,是将成功休验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二)在实践中应用成功教育,在研究中发展成功教育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对以上六方面的研究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逐步修改了课题研究的内容,最终我们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用与发展成功教育。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力倡导应用成功教育 “低、小、多、快”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②、班级管理中应用与发展成功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班级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体中的一员。并通过为班级做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③、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内涵及理念。通过同家长的谈话发现,家长要么对学生管得过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相信棍棒下面出好人,要么过于溺爱,无任何要求,听其自然。于是我们通过家校联谊会,使他们体会到: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苛刻;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争斗;在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羞怯;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自疚;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忍让;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在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欣赏;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正直;在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信任;在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就学会自爱;在友爱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家长明白了这样的“教育因果”关系,我们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通过举办成功教育家长交流会、向家长印发学习资料、家访等途径来探索家庭教育。研究目标:

①进一步探索成功教育运用于课堂教学及班级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使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

②初步形成班级管理中的激励制度,创建优秀班集体。③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全班多数学生树立信心,不同程度、从不同方面获得成功。研究内容:

①探索成功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争取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展示自己我,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

②探索成功教育的班级管理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③探索在家校合作中注入成功教育的内涵、理念的方法,与家长联手,为孩子的成长创建高起点的平台。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2、行动研究;

3、案例分析; 4教育实验法; 5.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的实施

(一)课题组人员:

(二)主要实验与研究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各班级准备相关的一小课题定题论证,撰写计划。

2、实验开始阶段。

(1)各班主任观察学生

(2)整理好每个班级的学生个性档案。(3)召开家校联谊会,与家长座谈,取得家长支持。

3、实施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班级管理中实施。(1)定期召开家校联谊会,同家长交流。(一个月一次)(2)资料收集,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进行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4、阶段实验总结。

(1)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形成班级管理的理论体系。

(2)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5、进一步将课题深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

6、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7、总结阶段:进行实验后测试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主要负责课题的跟进和成功个案的追踪研究 课题成员:()()()()()()()主要负责设计课题方案、报告及结题

()()()()()主要负责成功教育个案的研究与收集工作

(四)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报告、教育实验与研究论文比赛。

2、研究专题校报,汇集全国成功教育研究的现状和成功范例、我校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各地及我校的实验动态等。

3、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2)个案追踪(3)论文(4)收集资料

(5)班级管理积分,班级成绩

(五)研究经费

学校将专门拿出资金用于课题的组织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1)《成功教育》,刘京海,福建教育出版社;(2)《教育心理学教程》,张大均,四川民族出版社(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华东师大出版社(4)《差生学习动机、归因方式与学习效能感的研究》(5)《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游家来(6)《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找准学生转变的支点――一名学生个案的研究

作者/吴红

摘 要: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所谓的问题学生多少都有心理问题,找准造成心理问题的动因,就等于找准转化学生的支点,只要因势利导,先解决心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本问题,他(或她)才可能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自己的世界,他(或她)才可能做到优秀。

关键词:找准;学生;转变;支点

每位教师都要相信学生的可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只有在行为方式上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帮扶。

作为一名多年奋战在一线的班主任,我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做到优秀,关键看能否找到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如果找准转化学生的支点,他(或她)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改变自己的世界。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只要因势利导,先解决心理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学生的根本问题。

小龙(化名),男,今年17岁,是我的一名学生。据小龙妈妈讲,小龙在原来中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不太守纪律,上课总是安静不下来,不是讲话就是插嘴,要不拿把小刀在课桌上搞“创作”。书桌上、座椅下,甚至墙壁上,常常留下他“创作”的痕迹。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收效甚微,在原来学校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学生。现在来到我们这所技校,情况依旧,我也找他谈过几次话,可他对我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上课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唉,学习好无聊,活得没意思、很累。”这段时间我正好在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我决定用我所学的有关知识试试能不能治好小龙的问题。

一天,我特地找小龙拉家常,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小龙家庭状况一般。他在小学阶段学习较好,进入中学后,一次因传染性疾病住院治疗。出院后回到学校上课,老师却把他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单独一个人坐,暂时与同学“隔离”。个头较小的小龙原来坐第一排,现在坐在大个子后面,既看不见黑板又听不见老师讲课,有时只好站起来看黑板或问左右同学,为此常遭老师批评。几个月过去了,老师仍不让其回原来座位,理由是上课纪律不好先坐在后面吧!渐渐地小龙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兴趣就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就不懂,不懂更没兴趣……由此陷入一个无法改变的“怪圈”中。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感到小龙本人其实也希望被老师注意、关爱,可是因为学习不好,他只好通过一些非常手段引起老师、外界关注,这些非常手段又是老师、家长所厌烦的、唾弃的。而在对小龙的问题处理上,家长、老师方法过于简单,非打即骂或是归类为学困生,这样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伤害了孩子的人格。

在我第二次找小龙谈话时,征得小龙同意,我给他做了一个心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智商测试、个性心理测试、抑郁自评量表测试、焦虑自评量表测试,心理测试得出结论:小龙有多动症倾向。我依据诊断结果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主要是帮助小龙恢复对生活的信心。用“认知疗法”治疗,具体措施是首先将小龙及其母亲请到学校来,说明小龙患上了轻微的多动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精神上出了问题,这种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一定会治愈的。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心理障碍的特点及一般形成过程,以解除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然后,我给小龙和他妈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每天要安排20分钟与孩子交谈,听孩子讲讲学校情况、自己与同学相处的琐事、孩子自己的种种想法等等,通过这些沟通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一周后小龙母亲打电话过来说小龙轻松多了。又过了两周,我约小龙谈话,这一次不像前两次来那样拘谨。我记得第一次来谈话,小龙讲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还不停地低着头摆弄衣角,而这一次能大胆地与我互动,我开始成为一个倾听者,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他所知道的知识。

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配合治疗小龙这样的心理问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我平时观察,小龙上课喜欢插嘴是因为他知道一些东西,平时好争斗是因为他的显示性性格决定的,虽然他的文化学习很差,但讲话很有逻辑性,思维还敏捷。这些除了性格上的因素,还和他喜欢看电视、交朋友有关,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他学到的社会学知识比一般的学生多。面对这样一位学生,如果一味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他,那他只能以一个学困生形象出现,作为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讲要尊重孩子个性,因为个性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只有教育内容和行为方式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教育就是一场失败。

因为小龙有多动症倾向,所以在学习上,小龙属于动觉型,所谓“动觉型”指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运用自己的肢体活动来强化教材学习。动觉型在学习中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好动、易烦躁、不喜欢做笔记,对说大道理不易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小龙机会,让他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将他的一些见解作为话题,学生可以讨论,这样既增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龙,仿佛成为我这学科的`“带头人”,对我这门课更感兴趣。其实这是根据小龙外向性和显示性高的特征,为他设计的一个自我表现舞台,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引导,让他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他“我也能行”的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并在自我定位过程中扭转他的不良行为,使他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在与他班主任沟通时,建议班主任也给他设计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班主任根据他的胆大、能说等特点推荐他为学校伙食委员会成员,这大小也是个官,小龙十分珍惜这份工作,每天中午到食堂检查伙食、卫生等情况,并把学生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在案,每周五提交学生会。当上了干部的小龙在老师的不断督促下,渐渐改掉了上课讲话和爱做小动作等不良习惯,学习上也有很大进步。

在处理小龙这类学生问题上,家庭、学校要改变教育方法,多关注孩子,增强正面强化力度,减少负面强化影响,学生都存在潜在能力,要相信学生都有可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即使他们身上有不足也要利用可取的部分,然后搭建让他们可以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过程中,激活潜能,培养自我意识。

小龙第四次来是自己主动来找我的,而且距第一次来已有近两个月了,他来只是告诉我最近很忙,以后可能没时间来看我了,于是匆匆走了。望着他的背景,我知道他已经从精神状态的低谷中走出来了,这让我很欣慰。一个学期下来,小龙彻底改变了。

参考文献:

[1]陈斌,王伶俐。青少年心理保健指南[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1.

[2]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05.

[3]蒋爱芳,柴前胜。浅谈如何增强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J]。青少年犯罪问题,(01)。

篇3: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海原县, 随机选取6所中小学为调查样本, 其中小学2所, 初中2所, 高中2所, 调查涉及6所学校的教师179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共发放教师问卷180份, 其中每所学校各30份, 回收有效问卷共179份。

2.访谈法:

研究将访谈法作为此次研究的辅助方法, 主要围绕教师继续教育中培训和进修问题展开。在6所被调查学校中分别各选取3名教师, 共18人。另外, 为了更好地的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 我们对每个学校的校长也做了相应的访谈, 共6人。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教师进修方式单一

函授和自学考试是当前在职教师进修的主要学习方式, 因在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较为繁重, 调查显示 (见表2) , 有54.7%的教师愿意选择上课时间相对集中的寒暑假函授学校, 据被访谈老师反映“选择在寒暑假进行教师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在假期中参加培训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时间, 避免耽误教学工作, 且相较于其他培训形式函授学校大多流于形式, 只要交齐费用, 一般都会很顺利的毕业” (2008年10月16日教师访谈) 。另外, 一些教师因为经费或其他问题选择参加自考作为进修的主要方式, 占总数的36.7%。还有8.4%的教师参加其他方式的进修。由此可知, 教师进修方式比较单一, 主要以函授和自考为主。

(二) 培训内容中更加关注教学方法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这些内容是否是教师真正所需要的, 哪些内容教师更加关注呢?调查显示 (见表3) , 在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获得新的教学方法, 提升自己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相比而言, 对教育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等理论方面的培训需求较少。

(三) 教师任职前后的最高学历有较大幅度提高

通过表4可知, 在调查教师中, 任职前大多数教师的学历为中师或者中专大专, 其比例为49.7%。初高中起点共占13%, 而本科学历的仅占总数的36.7%,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零。经过在职进修, 最高学历为初高中的教师比例只占总人数1.7%, 而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增加到60.9 %, 可见在职进修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提高学历的重要途径, 也使得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经过继续教育后, 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培训后的学历结构进行对比 (见表5) , 发现在被调查的60名小学教师中, 教师的学历结构以中师/中专大专为主, 占到小学教师总人数的72.9%;初高中则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 其中高中更为明显;本科学历教师占到90%以上。但是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中为零。

(四)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的开展程度不够

为具体了解各项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开展情况, 笔者将活动分为6种不同层次类别。调查显示 (见表6) , 从纵横向来综合看, 教师的培训活动以“在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为主, 在179人中有109人选择了每周一次, 占总人数的59%, 每月参加一次的比例为27.6%, 没有参加过的人数仅占2%。“由专家进行的短期培训”有53.5%的教师没有参加过, 参加次数最高的也只有过一次, 占被调查总数的22.5%。在“进修学校的短期培训活动”选项中, 相对比例较高的是一学期1至2次短期培训活动, 占总数的37.2%, 没有参加过活动的百分比为36.5%, 比例仍很高。“学区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周参加一次的人数有28人, 占被调查对象的16.3%;有30.6%的老师一学期参加教研活动1至2次;有25.9%的老师, 没有参加过学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最后一个选项“在其他学的教研活动”中, 比较突出的是没有参加的人数占总数的44.4%, 另有23.8%的人只参加过一次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

从调查结果来看, 教师培训活动的次数少, 级别比较低, 并且还存在许多没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学校缺乏与外校的交流,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活动的开展程度也不够。

(五) 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短缺

足够的培训经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财力保障, 对培训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发现 (见表七) , 在“是否因学校培训经费不足而导致教师外出培训、交流机会少”选项中, 仅有3人极不同意、有17人不同意, 共占总数的11.6%, 但是同意与完全同意的却共占到了71.8%。根据结果可知, 学校培训经费不足现象严重, 致使教师无法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六) 教师对继续教育满意度过低

通过调查发现 (见表8) , 56.6%的教师认为培训对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有很大帮助, 对培训表示认可。另有36%的教师认为培训对他们教学与科研的帮助的效果一般, 受训教师对培训效果整体的满意度偏低, 认为培训没有实效。有7.4%的教师认为培训对他们教学与科研是没有帮助的。可见县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其中一位教师这样说道:“时间太短, 学不下什么东西嘛, 十五天都是最长的。我们当时建议说抽上一年或者两年进行培训, 不要再一周或是十天的, 一点作用都没有, 全是形式。时间长就忘了, 就算再去培训, 回来不用, 时间一长, 又忘了, 形成恶性循环” (2008年10月18教师访谈) 。从部分教师的角度而言, 培训仍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教学需要, 培训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继续教育形式要灵活, 内容要因人而施

继续教育的方式应该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民族、年龄段和教龄段以及不同的学科教师分层培训, 新教师关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 民族地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老教师注重知识的更新、理科类教师可以多一些教学方法的指导、文科类老师学习怎样更好地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加以干预等, 改革以往的僵硬、枯燥的继续教育形式。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化, 通过各种多媒体和远程方式进行校本培训教育, 定期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项讲座, 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教学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教育部门应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进行需求调查分析,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不断更新培训内容, 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不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引入教师培训的学习内容, 及老师之需。

(二) 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使每个老师都获得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目前, 我国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仍沿用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其中明确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在职教师。10年的不断改革注定这一规定不再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大量无教师资格证的代课教师、特岗教师为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也期待革新知识、丰富思想,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开放学习环境, 改革继续教育制度, 为这些老师提供进修机会, 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另外学校要将骨干教师、新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师等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通过培训, 使骨干教师的作用得以发挥, 带动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新教师获得扎实的教学能力和各方面应具备的技能;使学历不合格教师不断地得到专业知识的补充。

(三) 培养教师主动参与继续教育的态度, 提高教师满意度

教师继续教育是民族地区教师进行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 它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可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有相当比例的在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意义, 导致被动接受、应付了事, 把难得的继续教育时间白白浪费。学校应鼓励教师自觉更新知识、培养教师自觉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意识、转变教师继续教育无用论的错误观念, 做到学习不分教龄, 不分年龄, 不分学科, 建立教师终身教育的机制, 使教师切实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 满足教师不同需求, 提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满意度。

(四)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规范化的评价体系

学校应健全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考核等制度, 使得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职称评审、评优、资格证书等挂钩, 在培训过程结束时, 要开展培训绩效评估, 充分倾听培训者和受培训的意见, 及时收集教师培训中所反映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 使培训工作起到最好的效果, 并在教师培训之后颁发证书证明其培训是否达标。教育部门设立严格的评估检查小组, 定期对教师培训部门进行检查, 取缔教师继续教育中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的不合格培训组织, 保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有质有量的进行。

(五)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落实, 设立相关法律条文

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要采取监督政策, 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发放到该用的地方, 该得到的教师之手, 该参加培训的时间中。政府部门应建立举报信箱, 对克扣或挪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单位和个人采取惩治处理。政府需建立相关维护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法律法规, 使教师继续教育出现的问题能够依靠法律途径得到公正的解决, 保障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有权利。

摘要:通过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 发现目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较以往已有较大改观, 但仍存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足、培训内容陈旧与进修方式单一、继续教育不能满足教师需要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嘉毅.教育部师范司研究课题“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子课题研究报告之一: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以甘肃为例[R].西北师范大学, 2008.8.20.

[2]柴桢.西部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7. (9) :36.

篇4: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

【关键词】藏区 小学生 教育需求 个案研究

一、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个案实例

(一)索朗,男,10岁,3年级

在交谈中,索朗表示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赚到钱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索朗的哥哥由于成绩原因,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初中一年纪就辍学了,在家帮助父母做农活,同时去挖虫草供索朗读书。索朗的家庭支持他读书,对他在学校的表现十分关心。索朗对于学校的生活十分满意,对于语文和数学科目特别感兴趣,认为这两门科目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自己文化水平高了就能找到好工作。

(二)多吉,男,11岁,5年级

在交谈中,多吉表示希望通过努力学习以后能够做一名医生,免费给家里人看病。家里人支持他读书,让他在学校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多吉的爷爷是当地云母矿企业退休工人,有一定的退休工资,爷爷将这部分工资用作多吉的学费。多吉的爸爸靠唐卡绘画收益赚钱,母亲在家务。家里父亲和爷爷的汉语说的好,一般来学校开家长会都是爷爷和父亲轮流来。多吉的成绩比较好,家里人准备在他小学毕业后送他去康定上中学。多吉喜欢学校的环境,因为有很多同学可以一起活动。每年8月份的时候会和全村人一起转经,路上爷爷就会给自己讲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三)达娃,男,13岁,6年级

在交谈中,达娃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歌唱才艺赚到足够的钱,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达娃的姐姐在北京表演民族舞蹈,收入很好,这激励了他去通过唱歌改变家庭现状。父母十分支持他上学,希望他能学好文化课程,做一个教师或者医生。达娃的父母务农,挖虫草挣钱交学费。父母没问过在学校的事情,父亲汉话说得好,他初中毕业。母亲一般,开家长会的时候总是母亲去。自己喜欢上学,也喜欢学校,最喜欢语文和数学两门课,觉得自己在学校学到了知识。转过几次经,是和奶奶一起,就在邓山转经。

二、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

(一)学生教育需求的出发点是“利他”的

学生的职业理想有很多种,例如当医生、当老师或者外出打工,但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人或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并孝敬长辈。即这些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的性质是“利他”,而不是只为自己考虑的“利己”,在选择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时,这些学生把自己能为他人做些什么放在第一位,而较少地考虑自己可以从职业中得到什么。

(二)学生教育需求深受长辈期望的影响

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被长辈对他们的期望所影响。而不同长辈对他们的影响力也不相同,通常爷爷奶奶的影响力最大,超过了父母;父母的影响力次之但明显超过其他亲戚朋友,另外在同龄人中哥哥姐姐也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年长的哥哥姐姐从外界带来的信息影响着父母的观念,他们的自身经历冲击着弟弟妹妹的认知,父母和哥哥姐姐共同影响着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三)学生的教育需求都指向外界生活

外出打工的亲戚带回来很多学生之间没有接触过的外界信息,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很向往外界的生活,直接反应在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上。诸如当医生、当老师、外出务工这些职业都是要走出大山到外界才能实现,这些职业也是学生普遍想要成为的。案例表明,学生喜欢在转经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喜欢听老人在转经时讲的故事,但对转经这一宗教民俗并不感兴趣。比起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更希望到外面的世界生活,他们向往着融入到外界中并能够建设主流文化。

三、对于藏区小学生教育需求的反思

(一)学校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是学校教育的目标的基础。它要求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帮助学生拜托生活的贫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理想。不论是当医生、做老师或外出打工,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具有跨文化与人交际的能力。学校开展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职业理想的技能。

(二)学校教育的课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为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学校课程在涵盖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应该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地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民族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使学生更好地继承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其他民族文化,对文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多元文化理念

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在编制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民族背景和学习习惯,以免使其民族文化与学校文化产生断层。课程的内容应尽量符合该民族地区的实际文化状况,尽量多提现该地区民族特色,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得到的教育效果才比较满意。而在选择多元化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文化背景是必须要考虑在内的,这样制定出的文化课程才能更加契合该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藏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应关注人本身的教育需求和自我实现需要,培养人生存之道,才是学校教育之本。学生的理想是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正是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调查地,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未来职业的理想,也即个人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周思宇.嘉绒藏区小学阶段择校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陈小平.西藏农牧区基础教育问题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3]郭娅.四川藏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9-15.

篇5:班主任教育个案1

万贤玉

————转变一名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重要

“后进生”问题的研究是教育科学,尤其是教学论的重要的实践课题与理论课题之一。这个课题的解决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从理论上阐明“后进生” 现象的本质及其诊治之道。二是从实践上总结推广先进学校的创造性经验。“后进生”常被人歧视,甚至被一些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快之。近几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但“后进生”似乎有决堤之势,尤其是班主任,大言其苦。“后进生”多的班主任其工作越来越难做,老师上课也越来越没劲,可谓苦不堪言。面对“后进生”,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吗?职业道德告诉我们不能,良心告诉我们不能,因为转变一名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重要,究竟怎样去做“后进生” 的工作?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化呢?我认为:

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后“的病根。因此,首先要着手于“诊断”,对 “后进生”进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从中找到“后进生” 的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后进生” 的性格爱好,主要优缺点及落后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如何?然后有的放矢,帮助他改正。

如张三同学,上课就走神,打瞌睡,中午、晚上经常外出,从来不交作业,成绩倒数第几。找他谈话,他却闭口无言,从来不和同学们一起玩,沟通起来特别困难。有一次他逃课了,为了寻根我决定家访。由学生领路我来到了张三家。展现在我眼前的竟是如此窘迫的境地,一间两家合厨的小房间,屋里有两张床,门厅里放了一张小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屋里坐着个老太太,整间屋子黑乎乎的,感觉很压抑,而且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难闻气味,就好像东西发霉了。当我说明来意后,才知道那个男的是张三的舅舅,老者是他的姥姥,他的母亲上班去了。当我提到张三没来上学而且经常犯错误时,他的家长显得很平常,而且说有什么事等他妈回来再说。我感到很意外,没见过这样的家庭和家长,感觉很失望,不知是该留下还是回去。我想,决不能空手而归,于是硬着头皮问:他母亲何时可以回家?老人家说:大约还有四十分钟。实在是不爱在他家里坐着我就说一会再来。

出门转了一圈,大约四十多分钟我又去了他家,这次见到了他的母亲,以前家长会曾见过。一个说起话来很懦弱的女人,不管问什么,只会说我也管不了呀!可以说最后我只能请她以后多关心孩子。这次可以说一无所获,心头感觉沉了很多。对张三不知是同情还是可怜,想起以前我那么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他,心里感觉有点酸酸的。

当我再次见到张三是在次日的早自习,我叫他到办公室,他还像以前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次我换了一种谈话的方式,亲切友善的和他聊了很久,没问他不来上课的事,就是希望他以后能够坚持上课和学习,如果有困难可以和老师多谈谈。他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微笑,很少见的微笑。后来我又召开班会让他参与进来,对同学们嫌他脏的事我也直言不讳,让他改掉。逐渐的张三变了,爱说话了,衣服也干净多了,逃课的次数明显减少。毕业时他没再继续读书,在一个车房学修车,很乐观,我们见面时他总爱提起读书时的事,感到很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不光把学生送进上一级学校才是成功的关键,而是关心教育每一名学生,使他们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的幸福。

二、晓之以理,施之以情。

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后进生” 更需要集体的温暖与师生的爱和信任,因此师生关系融洽是“后进生” 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要正确地对待“后进生”,做到“四不”,“三会”。即不歧视,不排斥,不粗暴,不揭旧病。要与优生一视同仁,会批评,会谈心,会表扬。然后晓之以理,施之以情,利用全班同学及家庭、好友巧妙地使之密切与老师们结合,达到交流、融洽感情的目的。如班里有一“后进生”行为习惯不好,一次他在上语文课时往窗外扔废纸,语文老师说他时,他竟然斜眼看着语文老师又扔了一次,把语文老师都气坏了。事后还不知道认错,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真是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问其原因,他也承认自己扔东西不对,对老师态度不好也不对,但是自己没有主动承认错误的勇气,不想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其实他的父母也向我反映过他在家里也总爱顶撞父母,于是我就耐下心来决定和他打一场心理战。我问他:你的朋友多吗?他说:不多。知道为什么吗?我接着说:如果我是别人也不会和你交朋友的,因为你的习惯太差,在教室里吐痰,扔纸,关键是你不尊重别人。有一种人最不可以做朋友,那种人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吗?他摇摇头。我接着说:那种人就是对父母不好的人,不尊敬师长的人,老师不再多说了,希望你能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你回去吧!后来我们又召开了一次感恩教育的班会,在演小品时我故意让他演一个被子女顶撞的父亲,事后他对我说:我明白了。虽然他有时还犯小毛病,但是逐渐的他的朋友多了,也能克服一些毛病了,特别在担任值日组长后人变了很多,我经常找他谈心,他也越来越信任我,师生之间感情加深了许多。

三、选取优点,因势导之。

“后进生”的缺点很多,所以就比较容易暴露,但绝不能因为有缺点而觉察不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并因势导之,促使其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思想的立足点之一。使他们某一方面一旦成功,从而受到鼓舞,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长处。

例如李某,人们的印象是有他在的班级,班上必大乱,无他时耳根清静,但通过我的细心观察和了解,发现他的两个长处:喜欢体育运动和看小说,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于是,我在班上办了一个“故事角”让他来负责,学校搞体育活动由他全面负责,结果“故事角”办得有声有色,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次次榜上有名,慢慢地他热心工作和学习,很少和社会上的“伙伴”交往了。

四、趁热打铁,持之以恒。

“后进生”一旦有思想上的转化,就要趁热打铁,围绕这一点,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变厌学为乐学,因为“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一旦激发起来,就要防止逆向转化,所以必须持之以恒,对于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毫不松懈,长期以来,“后进生”的潜力得以发挥,兴趣愈来愈高,成绩就不断提高,例如李某到第四学期时成绩排名到第5名了。

五、树立信心,把握成功。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深知成功是“后进生”最感喜悦的事,因此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后进生”的“成功”。在班上,每一次班会,我都要把“后进生”的事迹向全体同学介绍,尽量使有进步或有进步倾向的“后进生”评为进步生,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他们的意识,树立成功的信心,同时经常督促、激励其前进,如“后进生”王某唱歌好,在一次歌咏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在班会上表扬她之后她的学习也有进步,试想,她多高兴啊,并向她的家长报喜,现在她成绩前进了十多名。

篇6:袁晶晶 班主任德育教育个案

——信任建立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一 袁晶晶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在班级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如何让管理得以有效地的落实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作为被管理者—学生,其实他们是班主任及时、有效完成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建规立据、抓强化、抓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的帮助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真正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真正的走进他们才能发现最真实的他们,才能真正的去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顺利过渡。

在班级管理不算太长的时间里,根据自身的经历总结了一些管理的经验和根据教育实例分析总结的心得感受,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共鸣。

案例:在高一第一学期临近期末的时候,班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晚自习一名住校生家长给我打电话,语气凝重的说:“老师,我感觉最近我们家孩子小A脾气有些暴躁,而且喜怒无常,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我思索了片刻,如实的反馈了:“在校期间并没有任何异常出现啊,和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比较融洽。”由于反差较大,家长特来校和我进行沟通,在会议室当中,家长和我分别就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进行了沟通交流,而且通过家长话语中的一个小细节我发现了学生的症结所在。学生有一次回到家中,问了家长一个问题:“爸爸,我是不是长得不漂亮,我是不是不优秀……”,在这些问题之中我找到了一些导致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是青春期情绪的不稳定,从初中转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环境和学习成绩的转变,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也是造成其易急躁的原因,情绪未得到合理释放。在和家长的交流之后,我并没有立即找学生谈话,而是大概过了一周之后,一天下午的自习课,我将同学叫到会议室,就是我们师生二人的单独谈话。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表露心声,也起到保护学生自尊心的目的,更多的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

或许是单独一和她要谈心,她已经预想到老师所要谈话的内容了,还没正式交谈之前,先是她的泣不成声,我并没有劝阻,相反我说:“你尽情的哭吧,这里就只有老师和你,没有人会看你的笑话。”听到这话之后,她反而停止了哭泣,逐渐平静下来,这个时候见她的情绪稳定许多,我先提了第一个问题:你相信、信任老师吗?她点了点头,语气坚定的说:老师,我很信任您。我说:首先老师感谢你的信任,现在你和老师说说让您性格大变的罪魁祸首吧,我和你一起“战胜”它。接下来的谈话时心平气静,而且是点出了学生的问题所在,确实如之前和家长的猜测一样。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属于学校的佼佼者,各方面都很优秀,来到高手如云的高中之后,感觉自己不是那么的突出,不如之前那么优秀了,于是闷闷不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有些话语很难完全向家长倾诉,怕遭遇到不解。在聆听完她的话语之后,对她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告知现在成长中经历的这些属于正常现象,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式去顺利过渡和让自己在这一过程中顺利成长起来才是关键。而且告诉学生可以采取给老师写信的方式说出心中的苦闷和郁郁寡欢之处,让老师帮助她顺利度过这一关。我们的谈话顺利的完成,临走时她的会心一笑让我感觉她可以帮助自己完成这一过渡,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给我写过信,在信中倾诉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法控制情绪才导致在家里异常暴躁,甚至于乱砸东西,但是在那次谈话之后不良情绪得到完全释放。在之后的几次周记中感觉到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与我倾诉,发现通过这件事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建立的更加深厚,同时也让自己更加走进学生,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篇7:小学生教育个案分析

林笑微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上来,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特别是走读班的学生,他们都是家里比较宠,一家人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也有些孩子比较好动自控能力差。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弄情绪,或者动别人,有的无缘无故的离开位置走出来,或者扯别人的头发,想哭就哭等等。老师们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没有太大的改变。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学生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行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如何改掉孩子的随意性,想干嘛就干嘛,没有规矩意识呢?通过思考、实践,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周某某,刚入学那一会儿,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经常玩东西,把铅笔衔在嘴里,把橡皮擦弄得碎碎的,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书写迹潦草不是没有铅笔,就是没有橡皮擦。她是一个在幼儿园已经学了很多知识的孩子,有点资本,上课反应还算快,但是注意力分散的也算快,回答问题的胆量没有,喜欢接别的同学和老师的话尾。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马上嚎啕大哭,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所以经常影响到全班同学。下课也喜欢动手打人,她喜欢推来推去的。另外,我感觉的思想比较单纯幼稚,有时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但有改正的愿望。

二、案例分析

这个孩子其实算聪明,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而且还认为她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且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管制她,放任她,纵容她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便改正不来。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方式

针对此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她进行共同矫治,方法如下: 1.作为班主任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而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了解周某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应该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父母做生意很忙,没有尽教育的责任,遇到孩子不乖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动不动不是辱骂就是棍棒相加。但是,当老师发现问题跟她妈妈交流的时候,家长还不怎么配合,自认为自己孩子还是可以的,听话懂事。还质问老师,你作为施教准备怎么教育我家孩子。刚开始的态度很强硬,通过几次沟通后,妈妈的态度也有了转变,明白了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配合的。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她哭闹会影响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到时候大家成绩不好,就会影响班级的荣誉,培养她的集体荣誉感。今后不管怎么样,要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她,安排最好的学生与她同坐,在班上多给予肯定表扬,使她对自己有自信心,使她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教育结果:

周某某还是那样的活泼好动,爱发脾气,但是比起之前似乎懂得了控制自己,制止力有了一些提高,偶尔还是会管不住自己的手,动动旁边的同学,有时靠在那里,坐姿不端正,有时候也会大声的插嘴。但是只要我一个眼神过去,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和我对视毫不畏惧。而是马上坐端正。虽然还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但是我想她已经在努力的改掉自己缺点,往好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爱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塑造的天使。

五、进一步措施:

用校规校纪约束她,用爱打开孩子的心,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老师的爱,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的进步。

六、教育感悟:

篇8: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荆州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 荆州市市区西端, 是荆州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辖纪南、川店等7个镇。九店小学所处的纪南镇现有3所中学、14所小学, 在校生近4000人, 其中留守儿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笔者调查的九店小学是一个寄宿制小学, 该小学共有39名教师、其中音乐教师一名, 12个班, 共有学生712人, 其中多数为留守儿童。

(一) 九店小学音乐课堂基本情况

1. 师资情况

仅有一名非专业音乐教师, 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懂一些音乐基础知识, 现在即将退休, 负责全校音乐课。

2. 教学条件

(1) 音乐教室。为应对教育局的检查才腾出一间空房作为音乐教室, 现在的音乐教室的设备就是一架旧钢琴和一个电教板。

(2) 音乐教材。统一用的是湖北科技版小学音乐教材。并且只有一二年级有音乐教材, 还不是人手一本, 而二年级以上的均没有音乐教材。

3. 课程实施情况

(1) 课程情况。一年级每周3节音乐课, 二年级每周2节, 三年级以上每周1节。一、二年级的音乐课都能保证上完, 但三年级以上的音乐大部分是被各科老师占用, 有时甚至一个月一节音乐课也没有。

(2) 教学内容。以唱歌课为主, 把课程目标基本定为学会演唱歌曲。内容非常狭隘和枯燥, 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很少, 无法给学生带来完整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3) 教学方法。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教的意识较强。填鸭式的教学, 很少考虑学生的成长思维, 音乐课堂几乎等同于齐唱。

4. 留守儿童对音乐课程的喜爱情况调查

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刚进校, 所以只针对二年级以上发放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问卷194份, 有效问卷194份。

九店小学的整体音乐课程开展情况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仅有的一位音乐教师也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 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 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音乐设备也无法使用, 学生基本上不到一堂精彩而正规的音乐课。 (2) 学校对音乐课普遍不重视。一直视音乐课为“副科”, 在教材上是“能省则省”。 (3)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对音乐课的热忱度很高, 但对当前的音乐课授课并不满意。这些以既是九店小学音乐课程实施情况的主要问题, 也是广大农村音乐课程教育的普遍现象, 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湖北省乃至全国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所在。

二、荆州区九店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改革与建议

(一) 加强农村音乐师资建设, 大力招进专职音乐老师

在荆州区农村的小学里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是一件极其普遍的事, 很多的音乐老师是身兼数职。这些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低, 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 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是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学校有必要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来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进行改革, 以便使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作用。

(二) 改变音乐教育观念, 全面重视素质教育

据表1、2可知,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喜欢上音乐课, 都不希望被其它课程占去。要改变当前的九店小学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首先要改变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的教育理念, 明确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特别是九店小学这种寄宿制而且留守儿童很多的农村小学, 更需要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留守儿童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 加大农村音乐设施投资力度, 改善音乐教学的相关设备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一堂正规的音乐课的基础, 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政府及学校应加大对教育设备的投入, 最基本的音乐教室和必要的乐器及教具要配备, 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一些音乐方面的图书、杂志以及音响资料给学生查阅, 充实留守儿童音乐知识。

(四) 针对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音乐活动

据表3、4可知, 留守儿童的积极主动性较差, 不是很喜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留守儿童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把音乐课堂与艺术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设计音乐游戏课, 在留守儿童走进音乐的同时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留守儿童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通过进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五) 以情育人, 强化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据表5、6可知,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比较喜欢抒情性的音乐, 音乐教育应该适当的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相结合, 关注留守儿童兴趣, 提高留守儿童情感外化的能力, 使留守儿童善于用音乐来调节和表达内心情感。例如《父亲》让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情感达到共鸣, 让他们理解父母, 也能让其心中的的感情得到释放。

(六) 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据表7可知, 大部分留守儿童有相当一部分喜欢动画片音乐和本土化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活动, 让农村留守儿童模仿动物的声音, 还可以让孩子观察大人劳动时的节奏和号子, 更可以适当的教授具有当地特色的歌曲, 例如荆州的马山民歌, 将留守儿童熟悉的声音和节奏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 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与学习更加积极。

通过在九店小学的实地调查, 对该小学的音乐教育情况有了相应客观详细的了解, 同时也对该校的音乐教育情况给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能够对荆州区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有一些帮助, 也希望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最后能起到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的作用,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林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07) .

[2]程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0 (S1) .

[3]党云皓, 姚梅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11) .

篇9: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关键词:多动症;问题行为;矫正;认知

一、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国内外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已经发展出一些有利于多动症儿童发展的教育干预方法。当前,教育者只能通过矫正多动症儿童的不良行为,训练其自控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提高学习能力。

2.研究的理论观点

(1)多动症的概念

多动症是一种发展性的异常,主要特征是发展性的、不适当的不专心、多动和冲动,同时这些症状多会造成遵守规则困难或维持一定表现的困难。

多动症的主要表现是:活动过度;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

(2)教育干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咨询、家长咨询、药物治疗。

二、个案资料

1.基本资料

鹏鹏(化名),男,11岁,智力正常,患有严重多动症,伴发品行障碍。

2.问题与成因分析

(1)问题表现

注意力分散,易兴奋冲动,易怒,易口出秽言,时常辱骂同学,甚至打架。不服用药物或药物未起效时,情况更甚。即使做游戏时也动个不停,注意转移,经反复提醒,能保持短暂的安静。有时会无故大笑,常扰乱别人的活动,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不能保持环境整洁。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观上不愿学习,以说谎达到不完成或少完成作业的目的。

(2)成因分析

出生时呛羊水窒息,造成轻微脑损伤。父母离异,父亲再婚,母亲不探视鹏鹏,无联络。奶奶抚养过一段时间,后其父与奶奶在外地开厂,鹏鹏由姨婆抚养至今,导致鹏鹏对父母感情较单薄。家庭经济情况良好,对孩子物质方面无限满足,精神层面缺乏关注。鹏鹏从10岁开始吃药,后以“吃药”作为自己行为异常的借口,学习动机不强。

三、个案训练

1.训练的内容

鹏鹏在注意力集中、社会交往方面都存在严重障碍,需要通过训练、干预减少或消除他的问题行为。训练内容划分为:注意力的培养、人际交往。

2.训练的实施

(1)认知—行为治疗

①不良认知

当同学指出鹏鹏的不当行为时,鹏鹏认为是同学有意针对他或看不起他,继而用辱骂同学或打同学来发起反击。

②认知曲解

鹏鹏已经接受了一年左右的药物(利他林)治疗,但没有认识到吃药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自控,服药久了,便破罐子破摔。

③负性自动思维

将班中同学组建成团体,展开辩论,共同帮助鹏鹏改变负性思维。

(2)心理咨询

化解自卑,增加认同。

(3)家长咨询

(4)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粘纸、橡皮、五角星(物质材料奖励);看课外书的时间、休息(活动性强化);担任劳技课代表(标记性强化);肯定、鼓励(社会性强化)。

(5)设计与实施干预方案

①启发寻找不良认知。

②协助暴露认知曲解,并加以讨论、检验、合理推论。

③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

④培养学习好习惯。

⑤故意干扰训练法。

⑥圈数字训练法。

⑦家长咨询。

四、分析与讨论

1.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认为控制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本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性的、整体性的和时间短等特点。

2.训练过程

因为训练结合了鹏鹏的实际生活,没有与实际生活割裂,得以在真實场景中得到巩固,且采用了恰当的强化物,所以训练过程是按计划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在训练过程中,鹏鹏的情况常有反复,相信持之以恒地训练,会取得更佳效果。

3.训练结果

本研究针对鹏鹏的实际情况以及突出的行为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基本达到预期水平。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鹏鹏的行为会有反复,且训练内容不可能涉及鹏鹏所有的问题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认知—行为治疗对消除注意力不集中小学儿童不良的认知有积极作用

(2)故意干扰训练法和圈数字训练法对培养注意力不集中小学儿童的注意力有积极作用

(3)应尽早对注意力不集中儿童进行矫正,训练过程保持循序渐进

2.建议

(1)个别化训练要有针对性

(2)要建立训练双方的信任关系

(3)取得家长配合

参考文献:

谭和平.学校心理咨询技术(讲义)[M].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10:教育个案研究报告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力求生动、形象、感人;个案研究报告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

上一篇:考研方向定位:专业优先or院校优先下一篇:送魏州李相公,送魏州李相公王建,送魏州李相公的意思,送魏州李相公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