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专题

2024-05-24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专题(精选7篇)

篇1:《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专题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分享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为学生的设计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作为教师,备课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去询问一个教师“你会备课吗?”,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然而看了上文郭教授的这段话,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我会备课吗?”我们的备课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教还是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是否只关注了自己和文本,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的基础等等?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篇2:《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专题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篇3: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

在以前外出培训的时候, 听一位专家说,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教育流派, 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运动,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心教育, 再一个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分为上、下篇。

上篇共七章。第一章概述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作者对师本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是懒人有懒福吗?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并通过两者的对比, 从实践到理论肯定了生本教育的正确性。给我们指出: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 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 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原书第34 页) 第二至三章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哲学思考。第四至六章展示了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第七章是对生本教育中若干相关问题的思考。

下篇主要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研究》中刊登的有关生本教育体系的四篇论文。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 高度尊重儿童, 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 观点新颖, 论述独到, 内容丰富, 例证详实。

在读这本书之前, 我曾读过《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教学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 开学第二天就能举行期末考试。人们不禁要问, 才开学, 老师还没有讲课呢!咋就能进行期末考试呢?其实奥秘就在于魏老师的学生都经过了自学。他们的自学能力很强。魏老师经常外出开会、讲学, 从来不用人替他代课, 回来也不补课, 语文课学生们靠自学, 但是他的班级语文课成绩绝不会比其他班差。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 就是学生主体原则的最好实践。十多年来, 魏老师没有批改过一次作文, 作文全部都由学生批改;十多年来, 魏老师没留过一次作业, 作业全由学生自己留;十多年来, 魏老师没出过一份试卷, 每次考试都是由学生自己命题。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深入,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越学越聪明, 越学越爱学, 越学越会学, 教学呈现着积极的良性循环。实际上, 在这之前,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都践行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中, 结合20 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他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试验研究, 对生本教育的意义、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概念和操作体系等等作了阐述。并联系他们的四所实验学校: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南头小学、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和昌乐小学的实际, 证明了生本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 成功理念。

本书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教者的认识规律取代受教育者的认识规律。以教者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典型表现之一, 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 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 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也就是说, 课堂的编制者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 缺少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 他们主持的教育过程是依据成人的认知方式展开的, 当然就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风采。课堂缺少了学生从不知到知之的矛盾, 缺少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活动, 一堂课没有了这些, 就没有了活的灵魂, 失去了生命活力。 (原书第22 页)

所以, 不少专家、学者已认识到这点, 大声喊出了“公开课, 请别再作秀了!”、“停下来这样的公开课!”……

那么, 我们的常态课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在师本教育体系中, 教师一点一点教, 学生一点一点学的“灌注式”做法, 课堂上填鸭式、自顾自地讲完了事或者是沉浸在自己滔滔不绝的讲演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决然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的。这是因为, 一堂课既然是以学生为主体, 就不应该单由教师去决定课堂的全部进程, 而应当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之下去形成课堂的实际路向。整堂课都在学生的参与下, 生动活泼。在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 这就是课堂最大的成功。 (原书213 页)

过去很多的错误做法让我们更深切地认同:教育的本体是学生, 而教师只是服务于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 而是要通过教师, 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启发他们的潜能。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也没有的特征。 (原书第220 页)

我从这本书中感悟最深的是:鸟儿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飞上遥远的蓝天;种子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坚硬的泥土;河流应该靠自己的脚步汇入辽阔的大海……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 就是“借力”,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 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原书第60 页)

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 去获得知识, 去解决问题, 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应该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诚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也是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的一种理想。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进行教育改革, 是由于时代转型、社会经济进步、对现代人的要求和教育内部问题的累积等因素, 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取向, 要求我们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 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 (原书第12 页)

那么, 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一理想呢?那就是:先做后学, 先会后学。教师的导, 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原书第133 页)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 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原书第135 页) 以学定教讨论、感悟开发潜能。其中感悟是为文的灵魂, 是为文的根本, 是为文的原生态。 (原书第155 页)

篇4:浅谈“教育走向生本”

【关键词】生本 教育 自主 姿态

当老师叫唤“学生越来越难教”,而学生嚷嚷“不想上学”的时候,教育专家和老师开始陷入了思考:是否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了?怎样抓住孩子们的心?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强烈的教与学的冲突中,全国各校应运而生了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科学、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书籍也陆续面世, 《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进入了我的视线。说实话,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看了有一半。刚开始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因为里面的观点和做法是那么令人神往,开阔了眼界,引起了我强大的共鸣,心想:教育就该是这个样。好的东西一定要细细咀嚼。比如在第三页的《引子》里,书上说到:“这些教材的核心之点,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能阅读,他们可以朗读诗文,讲述故事,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短时间就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而且成绩要更好。入学七八个月,孩子们就开始出现自主的阅读写作热,或者用纸笔,或者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敏锐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使执教的老师都感到惊奇:这样轻松就可以使孩子们得到过去苦读不果的东西!”这是多么让我们当老师的向往达到的境界,也是让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放心满意的境界,说中描绘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状况。看到这里我完全相信书中所说得是事实,因为蒙塔古说过,在地球所有的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因为克莱恩说过,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会变得简单。

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做才是顺应孩子们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天性,使他们的收获像鲜花怒放一样。这样书中就自然地引出了生本教育这个概念,是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到此我也完全相信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从来有之的,是真正为学生考虑的,是蹲下来和学生站在一起的理念,是真正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理想理念。而我们之前所说的“教育”、“教学”完全是从我们大人的思维角度说出来的,孩子们是完全的弱者、完全的被动,说孩子们应该受教育,完全是从长大后成人的状态来说的,这些词本身就包含了成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把真正要学习,想学习的孩子的内心需要忽略了,于是就产生了许多不适合孩子们内心需要的教育理念和做法甚至教育体制。

生本教育虽然还是教育的说法,但是他毕竟提出了“生本”二字,重视了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成人做的应该是怎样帮助孩子们打开新世界,让他们真正自主探索新世界,成人应该用儿童的眼光来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应该用儿童的胆怯来想像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应该用儿童对未来的设想来激发他们不间断的潜力,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充实快乐而又满意地度过他们自己的每一天,这该是让每一个人多么神往的理想教育状况啊!所以我认为,与其说“教育”,不如换一个新词来弱化“教育”的高姿态,特别是当着孩子们的面,更是不能说“教育”,可以说共同“学习”;可以再蹲一下,说“探索未来”,因为孩子们是代表未来的,老师来向你们学习,所以老师是来探索“未来”的,看看你们的小脑袋瓜里都装了什么新奇的想法,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篇5:《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付素红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从上不能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看学生的造化了。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二、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生本教育并没有加重教师负担,也能让教师轻松快乐的工作。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做好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生本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也不错,是高分高能的学生。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但是如何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生本教育要好好研究的。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付素红

对于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6: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而我校在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我相信,坚持不懈的运用生本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经过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今后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收获之二:学生的信心得到了提高

我校的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淳朴是他们的优点,可是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放开自己的思维与活力,以往的课堂上,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拘谨、束手束脚,在很多孩子的理念里,课堂上专心听老师的讲解的学生绝对是好学生。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也是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导致学生逐步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当被动接受已经成为习惯,课堂上要再想他们专注的接受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与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是相悖的。这直接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伴随着的就是学习上越来越没有信心,进入恶性循环。通过生本教学模式的引入,小组之间、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拓宽了,老师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说得更多了,做得更多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小组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加大胆的投入到课堂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惊喜的发现,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之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特别是这个时候往往能够得到其他同学自发的掌声,让我感到,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反思以往的教学,保守的的确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之间产生了督促与帮助,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督促有时比老师对学生的督促还要管用。课堂上,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高。这与新课标中要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完全是契合的。

当然,参与生本教育教学实践这条路应该还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大胆实践,相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篇7: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别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解放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同时生本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习,课上小组早交流,班级交流,多次反复。评研。它体现了三大步。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收获学习。而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与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使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使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让赏识教育深入教学。

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懂得及时的鼓励,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在最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赏识教育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没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平等,自信的环境中学习。

三是要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都是小步子,分层次的设计教和学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四是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呈现方式,要注重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相联系。

如在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们不是盲目的告学生测量公式,而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分组测量,并对小组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小组测量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比较也引进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学习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 《教育走向生本》随笔

★ 《教育走向生本》优秀读书笔记

★ 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心得体会

★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

★ 生本教育学习体会

★ 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走向生本教案

★ 《走向海洋》读书心得400字

上一篇:XXX单位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会主持词下一篇:同学之间的误会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