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廉政建设文章——《“清白世家”董志毅》心得体会

2024-04-19

读廉政建设文章——《“清白世家”董志毅》心得体会(通用2篇)

篇1:读廉政建设文章——《“清白世家”董志毅》心得体会

读廉政建设文章——《“清白世家”董志毅》心得体会

xxx局

xxx(xxx)

今天读了廉政建设文章《“清白世家”董志毅》深有感触。董志毅一生清廉,一心为民办实事,不图名利,“身虽为官,心犹赤子”。他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他用一生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真谛。

他微服私访,体察民情,为民解难、为民解困、体民心、察民意,时刻想着、念着人民的疾苦,做百姓需要的事。他采取措施平摊赋税和劳役,顺民意,得民心,牢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他心系百姓不畏艰难为琼州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满腔热忱为百姓服务,对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可谓为民。

他修水利造官堰,用官堰来拦截南漳水灌溉。鼓励百姓种桑养蚕。他亲自组织训练武士,扫黑除恶,组织舟船,制造武器,训练士兵,率领士兵,奔波在一线,擒海盗,平匪患。开粮仓救济贫苦大众。他修文庙,开办学校,讲诗说礼,培养人才,提高百姓素质。可谓务实。

他从不坐车轿,拒绝盗贼用珠宝贿赂的拉拢。为感谢为他送行的人,清廉为官的董志毅不得不把夫人的头簪和耳环都卖了,来招待南漳百姓。为了维持日常清贫的生活,董志毅夫人经常不得不将自己仅有的首饰变卖掉。董志毅为官清

廉不贪不占,仅有的俸禄还经常接济穷苦百姓。可谓清廉。

勤政廉政盛行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势衰弱。翻开近年来有关贪官的报道,他们都是心存私心杂念,私欲膨胀,思想扭曲,贪图享乐,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在权力观、金钱观、子女观面前丧失原则利用职便做出有悖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和宗旨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最终身败名裂,走上不归路,甚至是以生命做代价,发人深省,令人哀叹。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我们要警钟长鸣,自守红心,永葆清廉,要保持一颗公仆之心,时时处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百姓之忧,倾听群众的呼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提高“管住自己”的自制能力,自觉树立良好形象。要做到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的道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篇2:读廉政建设文章——《“清白世家”董志毅》心得体会

档案文化的提出及研究, 起初始于怎样的背景, 什么是主要的推力, 与1987年颁布《档案法》中把各级综合档案馆称为文化事业机构有多大联系, 笔者不清楚。笔者所看到较早有关档案文化探讨的文章如:1990年《云南档案》第3期刊登的《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关于档案的一点哲学思考》, 1991年《四川档案》第2期刊登的《档案文化研究随想》。而在1991年《档案》第3期刊登的《近年来档案文化研究成果概述》一文中, 作者指出了:首先将档案文化作为一词提出的, 是某作者为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所发表的《档案文化意识:理性的呼唤》一文。那时, 也还有作者对档案文化的思考与研究趋势作出很高的评价和超前预测, 如1992年《档案》第5期文章《档案文化探析》认为:对档案学理论稍有兴趣的人, 大概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即“档案文化论”正在悄悄地步入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殿堂, 它的崛起给档案和档案工作展示出一番新天地, 人们也将会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刮目相看。可以预测, 档案文化的兴起与成熟, 必将给本世纪末档案学注入勃勃生机, 给21世纪的档案事业带来美好广阔的前景。

的确, 事实证明, 20年前上述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之后的过程直到现在, 档案文化及其建设的研究实践从没中断, 已是被档案部门上上下下广泛认同接受。同样, 这样的探讨活动, 也早有领导专家先后参与进来。如《档案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建脑工程”》、《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体的参与———以七家档案期刊为例》等论述, 都是专家领导亲自参与研究的例证。近年来, 还有档案部门把《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作为档案科技项目立项, 或与有关机关联合制定下发如《关于加强档案文化建设, 为创建文化名城服务的意见》文件等。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多年不懈探索努力, 档案文化研究已结出硕果, 最直接的就是档案文化建设被纳入了全国和地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之中。

笔者在阅读学习时感到, 我们大家对档案文化的认识是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清晰深化的, 这个过程的每个个体的认识, 都在或全面、或从某些重要的侧面揭示着档案文化的内涵。如《云南档案》2000年第1期文章《对档案文化的几点认识》, 认为“档案文化是档案管理部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工作者共有的价值观、思想作风、精神、行为规范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体现”。《海南档案》2008年第2期刊登的《档案文化及其价值浅议》一文指出:“狭义的档案文化一般仅指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 即档案实体文化。由于‘一切文化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物质形态的凝聚’, 因此广义的档案文化, 除了档案实体文化, 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22日刊登的《我说档案文化》一文说:“所谓档案文化, 就是人们创造并面对和围绕档案所展开的全部生活方式”, “档案是人创造的, 创造了以后还要收藏它、管理它、使用它, 人在这一从创造到使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等物质及精神成果, 就是档案文化”。《中国档案》2011年第12期文章《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出:“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主要载体, 其中包括档案资源文化、档案功能文化 (服务文化) 、档案制度文化、档案理论思想文化等组成部分”。《宜宾日报》2011年11月10日刊登的《挖掘档案文化资源, 深化档案文化建设》一文认为:“档案文化是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 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 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这里列出多个看法和认识, 笔者认为他们除了在表述上存在不同, 风格各有特色, 以及更全面概括和重点概括区分以外, 其根本所指趋同, 涵义大体一致, 都包含了档案文化是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记录、管理、使用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有价值信息的现象或行为的意思, 笔者认为这应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内涵。如果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 把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什么政策制度、什么理论方法、什么道德规范来驾驭约束这一现象或行为都包括进来, 那就构成了这个时期和范围所指的档案文化的总和了, 或说这些的总和就是此时期和范围的档案文化。简单地说, 档案文化就是记录文化的文化, 再简单就是记存文化。我们这里有两点可认定, 一点为记录历史的行为和现象不会停止, 而如何规范则是可以改革改变的。第二点档案文化源于社会, 主导于国家和政府, 又为全社会共同遵循。

这里, 笔者还得到启发认为, 一是应把档案文化同档案记载内容所代表或反映的文化区别开, 不然就会不论什么文化都成了档案文化。说档案文化丰富可以, 但档案文化丰富如果包含指档案内容浩瀚丰富就有不妥。区分此文化不是彼文化, 要看他 (它) 的角色作用如何。假如某批档案完整地记录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 那它既不是档案工作者创造的, 也不是档案创造的, 它是另一个群体的人创造的, 是此种文化形成在先, 档案生成在后, 而档案人员只是档案的管理者, 用档案文化概括它, 就反映不出该文化的本来特点。那么, 如何理解档案文化资源 (笔者在2012年2月15日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报告中没见到) 的提法呢, 它或理解为档案文化的资源, 或档案的文化资源, 如果把档案文化资源等同于档案资源或档案信息资源表述就可不用, 尽管档案的生成方式和管理利用方式全过程都需要文化技术, 都离不开文化支撑, 这样做可减少理解上一旦产生的不一致。二是应把档案文化同档案机关文化、机关建设要求区别开来, 如以前常说的在档案部门工作中形成的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以二、三流工作条件创一流工作业绩的风貌精神, 这虽值得提倡, 但可不统统认为是档案文化的必要组成, 搞档案文化的全之又全, 包罗枝枝节节。当然, 这只是个人学习心得而已, 不定成熟。

中央《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还要求“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定部署, 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由此, 档案部门不论认为是否属于文化领域的部门, 都应该积极主动加入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中来。要弄清档案文化内容、性质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责任与任务, 弄清档案文化与各种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正确对待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繁荣发展中的作用, 增强档案文化自觉自信, 在档案工作服务各种文化建设中传播档案文化, 在传播创新发展档案文化中扩大和加强档案事业, 使档案工作紧紧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

摘要: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对档案文化的认识, 也才能更好地建设档案文化。此文化不是彼文化, 根本区分在于创造文化的主体的不同。

上一篇:期末中等学生评语下一篇:彩虹总在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