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建设讲座心得

2022-10-30

第一篇:党风廉政建设讲座心得

党风廉政建设讲座心得体会

今天参加了我们xxx公司主办的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视频讲座,讲座的主题是:谈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问题——以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为背景。讲座邀请到xxx为我们讲解,xxx教授是反腐败理论研究专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政治,重点是腐败和反腐败,他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反腐工作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xxx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阐述主题,包括什么是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问题”、怎么提出以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为大的背景、为什么要落实“两个责任”、如何落实好“两个责任”。腐败的定义就是运用受委托的权力谋取私利或以权谋私的行为,现在的腐败问题已经逐渐从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拓展到了工商企业和社会组织,甚至不止在公共部门,私人组织里也同样存在。腐败行为也并不限定与谋取个人利益,还有谋取单位、部门、地方的利益,甚至这种腐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我国的腐败情况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恶化,94年后极度腐败,而现在经过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走出腐败低谷,处于比较腐败的水平。有人说腐败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却很香,甚至在有些人眼里,腐败是一种本事,这无疑是腐败之风久开不败的一大原因。中国转型期的腐败有非常多的危害,腐败猖獗会导致国家被俘虏,降低政府质量,恶化投资经商环境,因为贪腐行为的集体化会影响民心向背、削弱执政党的政治正当性,突尼斯本阿里家族腐败和茉莉花革命就是鲜活的例子,虽然在本阿里家族统治期间,突尼斯经济是高速增长的,但最终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怒火造就了茉莉花革命,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自己统治了23年的国家,证明了关发展不解决腐败问题,政权是不可能稳定的。而造就中国腐败成风的原因一是激励机制的缺陷,例如公职人员工资增长相对缓慢,不同级别公务员工资差距太小,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盛行,这边是一种激励机制的缺陷,使激励作用转向负面,产生逆向作用,让一群聪明或者不那么聪明的人试图寻找方法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第二个就是机会结构的扭曲,一把手腐败与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极易出现“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的状况,还有垄断性腐败与政府保护下的公共服务部门或行业垄断体制,就容易出现“铁道部刘志军案”这样鲜活的腐败案例。第三个就是约束机制的乏力,中国一直以来就有人治的传统,而领导干部自律约束机制弱化,缺乏硬约束。

通过学习,我对反腐倡廉有了更新更清晰的认识,拒腐防变教育就应该从每一个基层工作人员做起,这次的讲座也体现了上级领导对党员工作的重视与对每一位党员的关心与爱护,也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只有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紧跟社会的步伐,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二篇: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讲座

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

主讲人:李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我从中悟出,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是预防自身腐败的关键。本次党风廉政建设教育讲座,将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① 党风: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是全党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② 廉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

2、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凝聚力;直接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人心向背;关系到民风和社会风气能否好转;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党的形象直接影响到群众对我们党的认识、评价和信任。党的形象不好,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不赞成、不满意,我们党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就会丧失战斗力、凝聚力。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古人曾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3、腐败的危害性

① 腐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公众谋福利的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部门或小团体捞取好处的工具,损害了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利益。

② 腐败践踏党的先进性 。党内的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损坏党的声誉,败坏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工作,践踏党的纲领,亵渎党的宗旨,玷污党的形象,腐蚀党的肌体。

③ 腐败降低执政党的能力,动摇执政地位。扭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导致社会利益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动摇国家民主根基;丧失党赖以存在的群众基础 。

④ 腐败阻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腐败破坏生产力,消弱战斗力,影响凝聚力,扰乱经济秩序,制约和阻碍经济发展;腐败冲击法律观念,导致社会伦理价值的堕落。

4、反腐的必要性

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我党建设成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群众拥护、人民喜爱,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政党,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而腐败却是完成上述使命的“蛀虫”。

② 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论述 :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二、前车之鉴

警钟长鸣

1、第一类涉及实验设备等采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供应商贿赂。

2、第二类涉及工程建设,收受他人贿赂提供竞标便利。

3、第三类涉及入学招生,违规接收片外生擅立收费项目和标准。

4、第四类涉及教辅材料征订,隐瞒征订折扣裁留侵吞公款。

5、盘点2013年因腐败案落马的校长书记们

6、教育部6条“红线”严禁教师违规收礼

① 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②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 ③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④ 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

⑤ 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 ⑥ 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

三、学校腐败的主要表现和防范措施

1、学校腐败现象高发的主要表现

① 在择校、插转生、分班等过程中收取好处和贿赂的行为。 ② 在招标、采购、策划等项目中收受贿赂的行为。 ③ 私设“小金库”、帐外帐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④ 在与校外商业往来中,例如私定教辅收受回扣的行为。

⑤ 领导人员、重点岗位人员利用职权为亲属、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2、面对目前的形势采取的举措

① 统一认识: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的确是一个“有关党的生存死亡的问题”。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言犹在耳。

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社会混乱,导致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 明确思路: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罚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防治腐败,就是要探究腐败产生、变化的本质动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通过改革和创新机制,健全和完善各项法制规章以及制度,减少违法违纪的几率达到从源 头上防治腐败的目的。

③ 加大力度:查处大批大案、要案,极大地打击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中纪委监察部还开通举报网站,反腐机制不断创新。一年多来共有285名领导干部在此期间被通报涉嫌违法违纪行为。

④ 加强教育:“反腐败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

加强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思想道德防线是抵御腐败的第一道防线,解决腐败问题和党员要保持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致力于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⑤ 健全制度:健全制度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最重要的途径。

四、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反腐倡廉: 廉洁修身

树立“三观”,提倡“五讲”,做到“四严禁”、“六不准”,算好人生七笔帐,特别是要提高个人修养,重点牢记“五慎”。

1、三观

① 法纪观: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标准。 ② 道德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③ 荣辱观:自觉把学校和集体的荣誉视为个人最高荣誉,注重细节,严格约束自己。

2、五讲

① 讲正气:遇事讲原则,敢于坚持正确的立场和主张,不做对工作、对学校毫无意义的事情。

② 讲规矩:办事讲标准、讲规矩,明白职责、权限。

③ 讲大局:遇事以大局为重,不推诿扯皮,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④ 讲学习:爱学习、肯钻研,不求博览群书,但求不断学习,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 ⑤ 讲效率:提高执行力,每天高效工作8小时。

3、四严禁

严禁损公利己,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滥用职权,严禁铺张浪费。

4、六不准

不准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准将小集体利益置于工厂之上;不准阳奉阴违、口是心非;不准凭感情、义气办事;不准打击报复举报人、排斥异已;不准参与赌博及其它违法乱纪活动。

5、牢记五慎

① 慎权

“权”是把“双刀剑”:用权为公,可以赢得赞誉;用权为私最终必然导致身败名裂。 对于干部个人来说,权力越大,腐败的危险就越大,防腐败的警惕性就要越高。如果利用

手中的权利,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就会成为“铁窗村”的一员,成为 历史的罪人。所以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认识手中的权,用权为公!

② 慎欲

人有七情六欲,本无可厚非。共产党人也不是禁欲主义者,但对欲望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能谋取规定之外的特殊利益,不能放纵欲望。我们党历来坚决反对腐败。不贪吃喝、不贪金钱、不贪美色、不贪名利和地位,才能干干净净的做人、干干净净地做事。这也是古人所谓的“无欲则刚”。对于我们来说,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不为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所动。 ③ 慎微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不要认为吃吃喝喝,收受礼品是小事—桩,不过是生活小节问题,只要在大是大非上别出纰漏就行。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学校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生活无小事,人生无小事。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事物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开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防微杜渐,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 ④ 慎独

一个人在单独处事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和规范行为,审慎地对待欲望和诱惑。古代有个“太守拒金”的故事。东汉永初年间,东莱太守杨震到昌邑视察,县令是他当年的学生,由他举荐为官。为避人耳目,深夜送重金相谢。杨震不为所动,拒重金于门外并批评学生说:“为官要正,不能贪人钱财,你以为无人知晓,但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乃为‘四知’”。因此,我们领导干部要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意识,自我约束自己,努力做到襟怀坦白,清清白白。 ⑤ 慎友

明代一位学者曾把朋友分为四类: 畏友、密友、昵友,贼友。“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 游戏征逐, 昵友也; 利则相攘,患则相倾, 贼友也。” —个人在一生中,诸类朋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交友一定要有原则,要慎重,警惕“贼友”,真正做到“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让我们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个人的道德发展融入国家的大业中去,将个人的廉洁修身融入祖国反腐倡廉的伟大工程中去,大写人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朝着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前进。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三篇: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讲座

永寿县监察局副局长 南永宁

如何强化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几点认识

党的作风反应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群体性、时代性的特点,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同时,又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特定的时代意义和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从而,强化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应负责任的认识更重要,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把握“八个方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机制,又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和行为方式。同时,党风廉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党内的一种自我完善机制。通过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因此能不能做到深刻反思,找准问题,就成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应该讲,我们的干部队伍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用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来对照检查,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出发,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还存在一些问题,且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还比较严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结合实际对照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求,深入分析所在行业和分管领域,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找准哪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和谐稳定、影响社会风气、影响干群关系、影响民主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研究问题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探讨解决方法,确定符合实际的作风建设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可以说,对问题的反思越全面、认识越深刻、针对性越强,应对的措施就越有效,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类问题,作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

二、创新形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对领导干部来讲,作风状况如何,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持、约束和影响。可以说,领导干部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同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和领导能力,增强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自主能力和自律意识。从长远来讲,领导干部的作风要靠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来保障,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保障作风建设扎实开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和明显好转。

三、建章立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各级党委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党建重要议事日程,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方向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党委班子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党政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制定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目标要求,细化量化任务,抓好职责范围内的作风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干部作风问题突出的,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群众意见大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对作风败坏,问题严重的要严肃查处,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四、表率示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领导带头对促进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就存在于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自身。抓住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就抓住了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率先垂范,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干部做到的,领导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五、令行禁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十分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务必做到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是我们党优良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严明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令不行、禁不止是典型的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表现。之所以出现令不行、禁不止这样的行为,就在于一些人对上级的指示和命令,对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在思想上重视不够,从一地、一部门、一团体,甚至是一己之利出发,合意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致使政令不畅,落实上级决定出现“肠梗阻”,难怪有些老百姓讲,中央的政策的确好,但到了一些地方就变了形,走了样,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令不行,禁不止,还在于有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就要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应当看到,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自由主义、各行其事等错误倾向是容易出现的,因此要求党政班子及领导干部要做到令行禁止,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紧紧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讲政治、讲团结、听招呼、守纪律,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有令必行,有禁当止。

总之,加强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要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领导表率到位。既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抓好落实,又要着眼长运,创新机制,与时俱进。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真正把本领和精力凝聚到干事创业,推动发展上,把心思和功夫用到惠及民生,为民谋福上。 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明确提出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基本要求,吹响了2009年反腐新号角。作为党员干部,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提高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和前进坐标,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腐败现象在现阶段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成克杰、胡长清之流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其根本的原因都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他们背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政治上同党离心离德,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成为遗臭万年的反面教材。

二要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贪婪是万恶之渊。贪婪加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戒贪婪、守清廉,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意识是防止腐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最近几年,中央查处的党内高级干部中的腐败分子,都是在“贪婪”二字上栽跟头。河北省李真等贪官,都是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开始,思想防线放松,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每一位干部都必须牢把思想防线,特别是掌握着国家权力的干部,特别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要建立廉政警示教育制度,用反面典型案件及身边血的教训经常进行警示教育。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集中教育制度、廉政谈话制度和专题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要注重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依法依制度办事的意识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制度,加大违法办事的惩治力度,对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依照制度处理,做到奖惩严明,并加大宣传力度,对违法办事人员在福利待遇,干部考核提拔使用上加以限制,使违法办事的“成本”大大加强和提高,从而提高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依法依制度办事意识。推进监督工作规范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为关键环节,努力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同级监督相互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体系。在突出抓好党内监督的同时,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制定各项监督配套措施,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把党内监督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阶段。

省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调研组 如何勤政于民

廉政教育抓源头。深入开展以“吸取马德案件教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编写题为《认真吸取马德案件教训,加强自我约束,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廉政教育通稿,由市级领导深入到所包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给党员干部讲警示教育课,举办警示教育图片展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图片展,并在10个县(市)区进行巡回展出。市委共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会13次,举办预防违纪教育培训班107期,培训近万人次。同时,大力弘扬佘树德等本地一批看得见、学得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廉、敬廉、倡廉的良好环境。

强化监督筑防线。制定《关于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加强监督的若干规定》,明确落实重大事项申报、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批联签、廉政警示谈话、重大事项集体表决、政务公开、廉政述职、党风巡察等50条规定,前移监督关口,使监督主体向组织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全方位监督扩展,监督领域向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等多层面延伸,监督办法向“三必谈”和“三必做”等超前性措施转变。实施以诺廉、考廉、评廉、述廉、察廉为内容的“五廉”监督措施。市委书记胡世英向全市作出“勤政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廉政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的郑重承诺。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廉政访察活动,责令整改问题141个,立案13起,解决群众投诉5119件。

科学决策讲民主。进一步完善《全委会议议事规则》和《常委会议议事规则》。市委领导身体力行,常委会每一项需要集体研究讨论的问题都事先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并提前通报议题,讨论时充分听取每个班子成员意见。完善人大参与党委决策、人大领导列席党政重要会议和党政领导参加人大活动制度。注重发挥各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智囊团”作用。市委召开重要会议、做出重大决策、出台重要文件,事先都要征求人大政协班子成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如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对群众普遍关心的水、电、气等问题,多次采取公示、媒体发布和社会听证等办法,最大限度地吸收公众参与,“群众意志”被更多地写入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中。

改进作风促落实。大力倡导“千头万绪抓发展、千抓万抓抓落实”。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几个问题的意见》,提倡少开会开短会、少讲话讲短话、少发文发短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走进群众中、走进困难中、走进问题中、走进矛盾中,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下基层要减少迎来送往,不搞层层陪同。认真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实施“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推进落实机制,单独成立督查机构,健全督查网络,实行分级督办、分段督办、分项督办、分类督办。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讲座 ——在湘潭县村主职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课稿

楚国良 (湘潭市委党校 411100) 【摘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农村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农民安居乐业,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防控,本文从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形式、特征、原因及防控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村官;腐败形式;原因;防控途径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很感谢湘潭县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居、社区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这里,我们把村居、社区干部统称为“村官”。

围绕这个主题,我想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村官腐败众生相;二是村官腐败的特点;三是村官腐败的危害;四是村官腐败的成因;最后讲一讲如何治理村官腐败。

在中国的官员里,村官原本算不上一级官,但他们手中却又实实在在地掌握着一定的资源。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村官极有可能将这份公共资源占为己有,使之成为他们权力寻租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现有村官队伍达100多万人,他们和农民群众朝夕相处,既肩负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又承担着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因此,村官腐败问题应当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村官腐败众生相

“村官”再小也是官,是官就有权,有权就有利,滋生腐败便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村官腐败已经从简单的吃吃喝喝、多吃多占演变为多种多样的犯罪形态。

“村官”再小也是官,是官就有权,有权就有利,滋生腐败便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村官腐败已经从简单的吃吃喝喝、多吃多占演变为多种多样的犯罪形态。

形态之一:搞权钱交易,索贿受贿

一些村官利用土地开发征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发放以及林木、鱼塘租赁等进行权力寻租,收受贿赂。

2001年,吉林市某大学因建新校舍需要征用吉林市丰满区建华村土地,该校在办理土地使用证时找到该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福喜,要求王福喜给予加盖建华村的公章。王福喜认为土地补偿金给得太少,以追加土地补偿金为由,拒绝加盖公章。后该校授权基建处两名工作人员多次与王福喜谈判,送给王福喜个人好处费30万元,王福喜才同意盖章。这是一起典型的村官索贿受贿案。

2005年,浙江温州市某村在公墓拆迁安臵过程中,村党支部书记张良银伙同村委会主任、妇女主任、村委委员6人,将获得的实物补偿出售获利,从中收取了好处费15万元,并私分。此外,张良银还拿到好处费8万元。

2008年四川地震后,国家和援建部门对重建永久性住房的受灾群众给予资金补助。四川省绵阳市某村村支书左都元借此机会,暗中伙同村会计和村委会主任,利用为受灾农户申请重建指标、宅基地选址的机会,向农房重建户索取钱财。2008年9月至11月期间,左都元三人共同索取和非法收受17户农房重建户现金共计28700元。

形态之二:骗取、贪污土地补偿款

村官腐败,以骗取、贪污、挪用土地补偿款等犯罪为甚,数额动辄上百万元,而且具有较大的隐藏性。

2007年10月,杭州市临安市乐平乡里伍村支书范理朝和村主任李德明,伪造了一份14位村民宅基地复垦房屋拆迁补偿清单,共计25万元,然后从宅基地整理工程项目补助资金中将该笔款项报出。实际只支付村民房屋拆迁补偿款7626元,范、李等人瓜分了其中的14.3万元。两人还虚假公开招投标、虚增工程款,利用他人个人账号和出具的工程款领款凭单,从村宅基地整理项目补助资金中骗取现金30万元,将其中28万元收入私囊。

2007年年初,原长春市南关区幸福乡富裕村党支部书记张振辉伙同区建设局重点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和一家拆迁公司项目经理相互串通、勾结,找来一些普通村民,采取以少做多、以无充有、虚构数字、多量面积的手段,共同侵吞国家征地拆迁补偿款。在这起案件中,从村干部、村民、拆迁公司项目经理到审核监督的建设局工作人员,都被牵涉进来。他们通过内外串通,共骗取了国家征地拆迁补偿款160多万元。

2008年4月,吉林省桦甸市大城子村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出纳员和治保主任四名村官上欺下瞒,采取虚报土地数量和土地用途,冒充村民名义领款等一系列弄虚作假手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骗取并贪污土地补偿款共计450多万元。此外,他们还将桦甸市消防队征地余款50多万元,收款不入账,以个人姓名存入银行。在这一案件中,还有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局等多位国家公职人员也涉嫌玩忽职守被批捕。

我国法律并没有直接赋予村干部除了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以外的任何土地处臵权,但事实上,当前农村干部手中确实掌握着很大的土地处臵权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其他权力,这些权力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也正是这些权力的存在,而成为一些村干部寻租、搞腐败的主要资源。

形态之三:套取、冒领惠农资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专门拨发财政资金,力促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大量惠农资金的投入都要通过村官来使用,或通过村官之手发放到村民手上。这也给村官腐败提供了一些机会。

江西省一个叫郑家村的,是当地一个较大的移民安臵点。2005年以来,上级政府拨付给该村不少民生项目扶持资金。时任该村村民小组长胡某便想出一个“妙招”:“假”以跑项目向上争取资金的“公”,“济”用白条套取移民经费的“私”。在这样的精心策划下,胡某顺利将13万元移民经费收入自己的腰包。

湖北省一个叫田北海村的,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2009年1月,有村民无意打开了市政务公开网,看到了一份关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补贴名单,里面有每个农户的名字和具体的下拨金额,而田北海村也在其中。名单首页是“农业生产救雪灾资金”发放表。这笔钱是2008年5月20日,由该村所在的镇财政所以存折的形式发放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公示名单上的受益对象基本上是村组干部,而仅有的两名群众,也分别为前任支书和现任支书的妻子。从这份表上看到,现任书记田明生一家领取的总额就达到11500元。

在另外的一份“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发放表上,很多村干部和他们的妻子也再度上榜。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份名单中,不仅有外村人,还有署名为“太空人”的。这些表中,还有数名2005年前后就已去世的老人的名字。

在这些名单中,还有一份“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资金”2007年度发放表,它所涉及的村民全部是孤寡老人,居住地址填写的都是田北海村福利院。福利院负责人说:“福利院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笔钱!这些人中,有9个人不是福利院的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在其他几项补贴中,也有一些可疑人员出现在名单上。

田北海村村干部套领惠农资金并非个案。在湖北红安县,某村干部私刻100多枚群众印章冒领补贴;而在湖北阳新县,一名女村官也为此栽倒。

除了套领惠农资金外,一些村官还冒领低保金。

2006年,阜宁县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在当地报纸《今日阜宁》上公示了该县享受低保对象名单。这份名单显示:该县羊寨镇果林村现有村组干部13人,其中就有10人享受低保,村书记和计生主任虽然没有“加盟”,但他们的家人却名列其中,唯有村妇女主任未参与此事。一个村的领导班子共13人,竟有12人(包括其亲属)享受低保待遇,享受率高达92.3%。

这只是“冰山一角”,村干部、富裕户冒领低保金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很普遍。

形态之四:虚开票据,私分工程款

浙江省桐庐县尹峰村原是一个贫困村,几乎没有什么工业,村集体收入靠的是几块林地的承包款。2002年钟加平上任村村支书后,就千方百计向外争取资金和项目。

2003年11月,县国土局按规定将一块宅基地委托给尹峰村施工。在第一笔10万元工程款到账不久,钟加平就叫村报账员郑树洪从中取出1.5万元,和村主任洪关星一起3人各分5000元。

2004年春节前,3个人平分了3000元。随后,钟加平和郑树洪又各分得1800元。

随着钟加平在外争取的宅基地项目和公路建设项目越来越多,3人“分奖金”的频率也越来越快。

按规定,街道每年都要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如此“分奖金”,这账如何做?3人决定用虚开工程款发票来做账。

2002年4月至2005年4月期间,仅钟加平一人用虚开票据的手法就占有21万多元。

村官的腐败形态并不限于以上几种。还有的村官发计划生育财。先是对超生户睁只眼闭只眼,后暗地里伸手收取“感谢费”,继而一茬又一茬地去罚款。罚的钱,一部分上交,一部分却进了个人腰包。还有的村官发殡葬财。

二、村官腐败的形式与特征

(一)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形式

据有关资料表明,农村基层腐败形式多样,我们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种:

1、按主体可分为个案的腐败与集体的腐败。

个案的腐败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某一位干部利用权利为自己或相关厉害人谋取私利的行为。集体的腐败是农村基层组织中两位或两位以上村干部相互勾结,共同为各自谋取私利或滥用权利侵吞集体财物的行为。

2、按性质可分为经济腐败和政治腐败。

经济腐败指贪污受贿,侵吞财物等与经济利益有关的腐败。政治腐败指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与思想政治作风相关的腐败。

3、按是否容易被村民所意识到可分为隐蔽的腐败和显露的腐败。

隐蔽的腐败指不经仔细审查清算不能被发现的腐败,如做假帐,挪用资金的。显露的腐败指容易被意识到甚至披上合法外衣的腐败,如公款消费,借考察学习名义出去旅游渡假等。

4、按腐败的程度可分为违法违纪和构成犯罪。 违法违纪是腐败程度较轻,违反法规,规章和党纪的腐败。构成犯罪是指程度较重触犯刑法的腐败。

(二)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特征

1、主体特征

(1)主体本地化。由于经济和土地关系的缘故,村社基层干部一直以来都是由本地群众直接推选产生的。因此,直到现在,即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中村",村社的经济和人口构成虽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本地干部在村社干部中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某县统计,2006年至2009年查处的案件中,属于本地户口的14人,占87.5%,非本地户口的2人,占12.5%。

(2)年龄集中化。违纪违法人员的年龄35岁以上的占94%。其中35岁以下的1人,占6%;35岁至45岁的9人,占56%;45岁至55岁的3人,占19%;55岁至60岁的3人,占19%。可见,村社基层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40、50、60三个年龄段,其中35岁至45岁之间为"重灾区"。

(3)身份多样化。违纪违法人员中既有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党支部书记、社长、委员等村社中位高权重型人士,又有经济联社、经济社的会计、出纳、一般干部等村社中位不高但权重型人士。其中,经济联社、经济社的党支部书记、社长、委员共13人,占81.2%,会计、出纳共2人,占12.5%;一般干部共1人,占6.3%。

(4)学历低层次化。在所有涉案人员中,小学学历6人;初中学历1人;高中学历4人;中专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可见,大专以下学历的有12人,占75%;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4人,占25%。

(5)党员比重大。在所有涉案人员中,党员为9人,占56.3%,非党员有7人,占43.7%。

2、心理特征

(1)无知心理。办案中发现,这些涉案的村社基层干部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但对党纪国法知之甚少甚至是空白,以至在其违纪违法时,尚懵懂不知。这些人在案发后基本上都谈到由于自身缺乏对党纪国法的认真学习,法制观念淡薄,因而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2)失衡心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村社基层干部认为自己面对最基层的工作劳心劳力,付出巨大但却没有相应的利益报酬,认为付出和回报有差距,

另一方面,有的村社基层干部看到别的村社因为国家政策性投资而财富日增,便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最终采取以权谋私的不法手段来弥补物质上和心理上的落差。

(3)从众心理。如果本集体没有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大部分人也不敢做"出头鸟",但一旦有人做了,尤其是当本集体的主要领导带头腐败了,其他干部唯其马首是瞻,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就显露出来,就会出现上行下效、集体腐败的现象。

(4)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村社领域小,人际关系紧密,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认为违纪违法行为一般不会被别人揭发。

二是认为被查处的是少数,自己只是小村官,反腐败很难主动查到自已这一层。 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别人都这么干,不见得出事,自已不干吃亏,干了也不一定有事。

(5)无赖心理。作为一名村社基层干部或者说曾经做过村社基层干部的人来说,应当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和是非观,但由于我国法治化进程还未完成,"土皇帝"现象屡见不鲜,对于自己辖区的事情,不管是非对错都要进行干预,显示权力或者维护一方甚至一己私利。

3、行为特征 (1)涉案性质多样化。在所查办的16名违纪违法人员中,涉及到7种性质的案件,显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违法行为: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合同诈骗各1件1人,职务侵占2件4人;违纪行为:受礼、非法转让集体土地各1件1人,妨碍执行公务2件2人,违反财经纪律5件5人。

(2)窝案串案典型化。从案发情况来看,所查办的村社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突出呈现出窝串案的特点,社长与社委、社员,党支部书记与支委、党员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共同分赃,集体违纪违法的现象显著。

(3)作案手段简单化。侵吞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伪造合同、伪造宅基地证、使用假发票入账、白条子下账、收入不上账、虚列支出等;而受贿多是权钱交易,以收好处费为主。

(4)涉案金额趋大化。在涉嫌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中,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上千万元的特大案件已不鲜见。据统计,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的案件有8件,占违纪违法案件14件的57.1%;50至100万元的有1件,占违纪违法案件的7.1%。也就是说2006年至2009年,涉案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案件占案件总数的64.2%。

(5)违纪违法行为半公开化。办案中发现,村社主要负责人及其下属相互勾结、共同违法违纪已不是什么秘密。

三、村官腐败的危害

村居、社区干部虽然不是国家干部和公务员,但是其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代理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村官总体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村官腐败行为,却严重破坏了党和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危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危及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村官腐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由于村官腐败导致一些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上访案件高发,个别地方群众上访频发,还引发了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据一项统计显示,由村官腐败引发的群众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50%以上。有些地方的村官甚至雇用黑社会成员对信访群众搞打击报复,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村官腐败与贿选相互为恶

在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派系斗争十分活跃。按规定,村居、社区主任管村财务,支书要想腐败,必须拉上主任。同样的道理,由于支书是村里的一把手,主任要想腐败,也必须拉拢支书共同犯罪。于是,支书当选后,特别希望是自己宗族或派系的人再当选主任。于是贿选事件便屡屡发生。一些地方一张主任选票有人出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在某个省份的一些城郊旧村改造中,涉及千万上亿元的资金都掌握在村班子手里。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权力和利益,一户人家的安臵房少则几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给谁先批,批多少,不给谁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书和主任。而靠贿选当选的村干部自然要捞回“成本”,在旧村居、社区改造或集体项目建设中搞权力寻租。

三是村官腐败使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不能发挥作用

惠农资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救灾减灾、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像惠农资金中的低保金,是政府对农村中生活极度困难群众的一种扶持,是他们救急甚至救命的钱。如果这些数量有限的低保资金被本来衣食无忧的村居、社区干部领取了,那么,困难群体的生活将无法得到保障,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帮助就无法体现。 再说阜宁县果林村领取低保金一案,该村四组组长茆某某家里,有一栋漂亮的5年前建的两层楼房;领取低保金的村会计严加林家也是在村里较早就建起楼房的,家里果树、养殖等副业很是红火。而许多生活贫困的群众却没能评为低保对象领取到低保金。该村三组有一家,共有两间瓦房,是两个儿子住的。用泥土砌的那一间房子,既是厨房,也是老两口的卧室。走进瓦房内,里面仅有几件简陋的家具,而厨房的房顶已开了天窗。该村四组42岁的高为进,患病多年,小脑萎缩,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随哥嫂一起生活。像这些生活十分困难、急需照顾的困难群众,却没有被列入“低保”名单而享受低保待遇。

村干部冒领惠农资金,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村官腐败的成因

村官的腐败为什么这么猖狂? ——产生农村基层腐败的主观性根源

农村基层腐败发生的主观性原因,是指农村基层干部自身及其上级管理者在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或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也可以说是人的原因。

1、农村干部自身素质问题

发生腐败的农村基层干部大多缺乏必备的基本素质。政治素养低、价值观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群众观念缺失,是有问题村干部基本素质的真实描述。他们一旦当上村干部,就会把村集体的财物当成自己的,中饱私囊,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

政治素质低,价值观落后。这样的村干部公仆意识淡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得不牢,特别是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有的私欲膨胀,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落后的价值观是村级干部腐败的根源,有些村级干部由于放松政治思想的改造,一些腐朽的观念占据了思想阵地,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发生了变质。他们有很强的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日常管理中能占就占,能捞就捞。他们认为“村官”不长久,要抓住在位的时机千方百计谋求一己私利,总认为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下台”了,不如做一天算一天,做一天捞一天。

法制观念淡薄,群众观念缺失。有的村干部唯我独尊,觉得自己就是“土皇上”,谁也奈何不了他。将法律约束抛在脑后,无法无天。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力来自群众,但更知道自己不是群众,所以他们不会考虑群众的诉求,更不会考虑将好处和利益分给群众。总之,他们根本就没有群众观念。

导致村干部自身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学习不到位。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学习制度,各级党委、政府也都把理论学习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内容之一。但是有些基层乡镇或部门学习时,往往只集中在班子中心组,而常常忽视了村级党支部。村级支部也确实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针尖大的事都需要他们去解决,即使偶尔来学习几次也是敷衍了事。这些“村官”们认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是大干部的事,对他们这些“村官”来说无关紧要。政治学习不到位,导致这些“村官”们修德律己的思想严重缺失。政治学习不到位,导致这些“村官”们把自己看成一方“神圣”,或认为“山高皇帝远”,就是他说了算,谁也管不着。政治学习不到位,导致这些“村官”们法律意识淡薄,以为替老百姓办事收点钱财没什么大不了,因而守不住清廉,顶不住诱惑,堕入贪图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2、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为“村官”腐败日趋严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一是“抓大放小”的错误思想。现如今,除恶务尽、斩草除根,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强烈愿望。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又要对其它案件一查到底,决不能因其恶小而忽视。遗憾的是,至今依然有些同志对这一问题存有错误认识,以为大案、要案的主犯祸国殃民、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而腐败程度较小、危害不大的各种“小蛀虫”,似乎可以放一放、缓一缓,在反腐败的策略上,不妨来个“抓大放小”,不必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这样的思想认识支配下,一些地方村干部廉政建设被忽视,一些素质不高、动机不纯的村干部有恃无恐,由小占小贪,发展到干出肆意侵吞集体财产等违法乱纪的事情来。

二是“求稳怕乱”的错误思想。有的乡镇领导认为基层工作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干部出点问题在所难免,怕查了案子伤了感情,影响工作积极性,于是能捂则捂;有的把查案和稳定对立起来,怕查了案子乱了班子,于是能拖则拖;有的不愿查案,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予以袒护,用组织处理代替党纪政纪处分,搞“内部消化”。

管理者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助长了“村官” 腐败的发生,使不该发生腐败的发生了,使该查处的腐败被人为放过了,这是农村基层腐败存在主观性原因,或者说人的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生农村基层腐败的客观性根源

腐败根源除了上述提到的主观性原因(或者说人的原因)外,还有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原因,我们把这些归纳为客观性原因。

1、体制弊端

体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部门、各种机构之间的关系用制度体现出来的东西,表明它们的结构性状态。体制大致包括各部门、机构的协作性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执行部门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等。就反腐败体制而言,在长期的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我们党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体制。但通过对农村基层腐败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体制方面确实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农村干部权力过大

“村官”滥用职权,权力过大,过分集中,缺乏有效制约。按照现行的农村基层领导体制,村党支部应按照党章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村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在我国,由于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依靠村民们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仍很落后,农民的民主权利意识还很淡薄,农民护权能力低下。农民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无能为力、不知道该怎么办,很难形成对“村官”权力的有效制约。有些地方党支部和村委会权力不分,互相插手,如果村书记或村主任他愿意并且有能力条件,他可以一手遮天,无人管得了。

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财政来源拓宽,集体积累有一定增加,随着“村官”管理领域的逐步增加,每增加一个管理领域,“村官”就相应增加了一项管理权力,相应地“村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支配村级财物的随意性也越来越大。部分“村官”在任职期间由于权力集中,形成“我说了算”的特权思想,随意支出村级资金、或借、或挪或挥霍、或拿集体钱做人情。甚至既当村支书(主任)又兼任会计和出纳,独揽行政、财政于一身,无人制约,给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2)村民民主缺位

村民委员会理应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现实情况却是,农村家族势力严重,一些人员“强行”进入村委班子,个别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拉选票,民主选举被严重扭曲;个别村干部凭借家族势力,“称霸”一方,村民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管。这样,内部监督就完全失灵,个别村干部我行我素,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程序过于复杂,不够灵活、便捷。《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委员会成员,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个规定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了。

(3)农村基层腐败成本过低

根据对腐败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官员的腐败曲线,如图2.4。腐败曲线表明,随着腐败成本的降低,腐败官员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当腐败成本等于腐败收益时,官员没有必要选择腐败,此时腐败数量为零,即腐败曲线的临界点H。一旦腐败成本低于腐败收益时,官员就有可能实施腐败行为,即腐败官员的数量与腐败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腐败的收益呈正相关关系。

农村基层干部在腐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成本投入,但相对于其它领域的高风险来说,农村基层腐败分子的腐败由于司法体制的弊端而成本过低。主要表现在:

经济上付出少。对于运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的农村基层干部而言,只要其腐败行为不被揭露,在经济上几乎就没有投入,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腐败行为是一笔“无本万利”的交易。即使腐败行为被发现和查处,在认定犯罪数额上也会大打折扣,这样犯罪分子既能减轻刑罚又能在经济上占便宜。就是被判处没收个人财产,腐败分子是否真正在经济上有所付出,以及付出多少,仍然是不确定的。

刑事责任轻。基层腐败分子在没有被揭露时当然不必承担刑事责任,其腐败成本是零。由于目前我国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在实践中存在着量刑上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现象,即使被揭露,腐败分子仍然可以承担较轻的刑事责任。例如我国《刑法》对刑期的划分是以数额为主要依据和标准的,只要腐败分子隐匿非法财产成功,就能“重罪轻判”。具体表现为只要腐败分子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就多适用缓刑。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腐败分子即使被判处实刑,仍可以通过保外就医等方式逃避牢狱之苦,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精神压力小。一是基层腐败问题揭露和查处率较低,搞腐败的人心存侥幸,心安理得,甚至明目张胆,无所顾忌。二是农民群众对腐败问题司空见惯,当官的不搞腐败没人信,而且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笑廉不笑贪”的心理,促使腐败分子形成“成就感”和“优越感”。三是对腐败“村官”的惩处很少真正让其倾家荡产,腐败村官及家属仍可以过着舒适的、远远高出寻常百姓的生活,从而使腐败村官有了“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惠及几代人”的精神安慰。

2、机制缺陷

反腐败机制主要指能使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健康有序运行从而预防腐败发生的方式、手段、环节的总和。相对于体制上的弊端,机制上的缺陷还是相对容易得到解决的。

(1)教育不到位

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教育不到位。这方面有我们纪检监察机关的问题,也有基层党委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在抓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教育上,把重点放在了乡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身上,但往往涉及不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在村干部心中造成了“那都是领导干部应注意的问题,与我们无关”的错觉。在抓村干部党风、党纪的教育方面,多数情况下是依赖村级基层党组织,而且宏观指导得也不够,往往只是组织看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录像片,集中上几次党课,而且不能保证人数和质量,收效甚微。教育只流于形式,未能触及党员干部的灵魂。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针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采取行之有效地教育措施,即使发现了违纪苗头,也只是蜻蜓点水的提醒一下,没有做到严肃教育,防患于未然。

(2)村务不公开或公开走过场

个别地区村干部无视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在处理村级行政事务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村官”进行“暗箱操作”,事前不听取村民意见,事中不告知村民信息,事后不公布处理结果。

不少地区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有一多半村务公开栏的内容是由乡镇驻村干部组织宣传的中心工作内容,偶尔公布一些村级政务、财务数据,也较为概括、笼统,有的甚至是空白。不能真正落实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

公开内容有问题。农民想知道的,村干部往往不公开;而公开的是一些大家根本不关心的问题。群众看不到每笔开支的具体走向,很难发现漏洞。由于看不到账目,一些村民代表根本就不清楚财务家底,所谓的村民监督也就形同虚设。“公示墙”、“明白纸”没有起到真正的“公示”和“明白”的作用。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在一些地方,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权、钱、账一人独揽,权力高度集中,收支随便,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财务从不向群众公开,财务管理严重失控,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按照规定村委会主任主管财经,可有些地方财务全部由村支部书记抓。他们认为没有实权的一把手是名不副实的。因此,形成了村支部书记主抓财务,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二是村会计账中“白条子”泛滥。在农村很多生产资料的买卖都没有正式的发票。因此“白条子”在村账目中成了正式发票的代名词,直接导致财务管理混乱。三是会计难司其职。村级干部的违法违纪离不开财务管理。他们便尽力削弱会计的职责,要求会计做假账等现象时有发生,使会计制约“村官”的职能无法实现。还有的村会计和出纳不分设,让一人兼任,更有甚者村会计、村主任和村支书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钱账不分,白条坐收坐支,缺乏制约;个别从事财务的人员不懂会计业务,不坚持原则,为村干部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4)村干部管理制度缺陷

有关专家认为,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而没有明确来自外部尤其是上一级组织即乡镇组织的管理监督权,乡镇对村组织只能进行诸如税费收取、换届选举、计划生育等事务性工作的指导,而难以在集体资产处臵、财务等方面进行具体监督。有的乡村干部片面理解《村委会组织法》,认为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也就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不受乡镇党委政府的监督和指导。有的乡镇党委政府也放手让村民委员会充分自治,放松对其应有的指导和监督。有些地方村党组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合一”,书记、主任、总经理“一肩挑”,权力高度集中。这样一来,村级组织就成了监督的真空地带,给“村官”中的腐败分子留下了滥用权力的空间。

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制度不力。纵观当前农村基层制度建设,发现有四个缺乏:缺乏规范性;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明确性;缺乏严密性。有的虽然制定了许多制度,但这些制度不是过于笼统、原则过强、一般性要求多、刚性要求少,就是对不执行制度或违反制度后的处理,缺乏具体强制性的规定和约束。

(5)监督缺位

农民对村干部不敢监督、不会监督,而有些政府部门则不能监督、不愿监督。村民监督参与意识淡漠,造成“无法监督”。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生产经营制后,村民的集体生产行为变为单户生产行为,村民们整天忙于自己的生产生活事务,难以组织起来集体监督村干部的日常工作。许多村民不懂法,加上大多数村民自治意识、自治观念淡漠,素质低、综合能力不够强,如何进行“自治”,如何参与“监督”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大多数村民难以发现村干部的越轨行为,即使发现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些乡镇干部反映,村民委员会是一个自治组织,乡镇与村委会不是领导关系,乡政府对村干部不好监管。正是因为远离上级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有些村干部抱着“山高皇帝远”的想法,大肆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走向犯罪的深渊。

从制度设计上看,对于村党组织成员,党内有批评、警告、撤销职务、留党察看、甚至开除党籍等一系列监督制约措施;对于村委会成员,有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审计、罢免等措施,而且上级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有一些相应的监管措施。实际上,这种制度的监督仍显得乏力。村干部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身份是农民,有些人对党纪处分根本不在乎。对于民选的村干部必须启动罢免程序,即使今天被罢免明天还可能再选上。有的地方,一个村支书或村主任之所以能当上村干部,一般来说他们也是某些主要领导的意中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你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上面注重的是结果。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一些在当地有一定势力,虽然品德有欠口碑,但能“镇”得住当地百姓的这种人。这样无形放纵了“村官”们存在心里膨胀的野心,使之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

(6)惩戒上存在缺陷

我国司法界对“村官”的身份认定一直存在争议,《刑法》规定的一系列惩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对“村官”违法乱纪行为被认定为不适应。直到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才把村干部正式定义为从事公务人员,对其七种行为的腐败定性为“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犯罪”。事实上,这种立法形式并没有堵塞“村官”腐败的“大堤”。因为村委会还有很多自治管理职能,这些管理职能可为“村官”们产生额外的“效益”,现有法律对此还是无能为力。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村干部只有在协助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贪污、挪用、受贿行为,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围,至于在管理村里内部事务中产生的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司法机关往往很难介入。这样就造成对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打击不力,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18日做出的《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批复》指出:“对村民小组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村民小组的集体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1条第1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结合全国人大的上述立法解释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可以对最高法院的《批复》这样理解:村民小组长在协助政府从事公务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应当按照贪污罪处罚,如果没协助政府从事公务而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共财物的,按照职务侵占罪处罚。村干部只有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和“协助政府从事公务”工作中,实施了“公款私分”的行为,其行为才可能触犯了《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构成贪污罪。

村级党组织成员属于基层党务工作者,依据《党章》由基层党员选举产生,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但并非党务机关,基层党支部的组成人员本来就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也不能将他们视作“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依照《刑法》第3条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我国所有的法律和立法、司法解释都未明文规定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可以构成贪污罪,即使这些人利用党的领导职务或者工作之便,侵犯公共财产或者党费的,也只能按照侵占罪论处,而不是贪污罪。

除了上面的立法原因外,还有司法原因。对农村“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打击不力。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常常因涉案数额小而对农村出现的“村官”涉嫌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不够重视;或者因为调查取证难度大而致使问题迟迟不能处理,最后从轻处罚或不了了之。这种执法不严的现象,放纵与助长了犯罪,极易导致“村官”气焰嚣张,疯狂作案。实际工作中,由于村里财务管理混乱,许多开支大都以白条入账,有的甚至连账本都没有。很多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往往难以取证,更难以定罪论处,使一些腐败“村官”钻了法律的空子。

五、如何治理村官腐败

防治对策是惩防体系的具体内容,惩防体系是体制与机制的有机结合。农村基层腐败的惩防体系是结合当前农村腐败发生的实际情况,深刻剖析成因后,制定的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农村基层腐败发生和蔓延的有针对性的围剿体系;是我国多年来针对农村地区腐败各种治理对策的经验总结;是现阶段农村腐败治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及战略组合;是当前一段时期内农村腐败发生的新趋势的科学防范。农村基层腐败的惩防体系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针对性。惩防体系的建设必须体现其立体化的架构。形式上要纵深到底、横向到边,内容上要有足够的深度与广度。但体系决不是面面俱到,更要体现出它的针对性,那样才可提高体系反腐的效率。才有可能降低防治成本,集中优势资源,才有可能最准确地解决农村基层的腐败问题,最有效地惩处已经发生的腐败。

可操作性。惩防体系建设的可操作性体现在其与当前农村腐败的结合度上,体现在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代价与防控腐败较腐败实际损失的经济成本分析上。所以说可操作性是一个综合指标,它要求我们在制定体系的内容时要科学分析,要科学决策;要最大限度实事求是,要最大限度结合实际;要考虑政治影响,要考虑经济成本;这样制定的体系才可能切实可行。

有效性。有效地控制农村基层腐败的发生与蔓延是制定惩防体系的最终目的。惩防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只有在应用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体现价值的惩防体系才是最理想的惩防体系。

(一) 针对农村干部自身素质问题的对策

1、加强村干部的素质教育

教育,是指通过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从而引导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行为。事实证明,党员干部腐败堕落、违纪违法,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因此,要做好“村官”腐败的防治,必须强化思想教育,做好超前防范,不断增强村级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要借鉴对领导干部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村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政纪的教育。针对村干部素质低的情况,加强教育培训,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腐败主观根源性的问题。通过教育,使村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牢牢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做到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顶得住歪风,守得住小节,真正使基层干部不愿意腐败。要把村干部的廉洁教育工作列入党政干部教育体系之内,形成正常的、经常性的和有针对性的教育。(1)宗旨教育。教育农村基层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群众意愿,不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2)民主教育。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实行“阳光操作”,决不能强迫命令、违法乱纪。(3)政策教育。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切实增强政策观念,认真学习掌握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带头执行政策规定,严格按政策办事。(4)勤俭教育。教育干部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决不能奢侈浪费。(5)荣辱观教育。教育和引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能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不辨。

2、完善村干部的选任和用人机制

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村干部在选任途径上,重点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挑选知识型人才;面向私营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种养专业户和致富能手,挑选经济型人才;面向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挑选管理型人才。对本村找不到合适人选的,可从邻村物色合适人选或从乡镇干部中选派。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保障群众、党员对村党支部书记任免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多数干部认为,民主选举好于任命制,选举的干部则必须对下负责。要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把政治素质好,市场意识强、有奉献精神、创新意识,群众拥护的、年富力强的党员选进“两委”班子。要坚持民主选举程序,防止那些思想道德素质差、群众议论大、口碑差的人混进“两委”班子。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民主权利,让群众选出自己信得过的,能放心的领头人。是要把那些思想素质较高,作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进行跟踪培养。目前,在很多地方推广的“大学生村官”不失为提高村干部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 针对体制弊端的对策

如前文所述,体制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部门、各种机构之间关系的结构性状态。体制的建立是一个逐渐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总的来说,体制上的弊端是根本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发生农村基层腐败的体制弊端,有些是可以尝试改进的,有些是我们正在进行改革的,当然也有我们目前尚不能彻底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机制的健全来弥补体制上的弊端。

1、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权力运行机制

既然腐败的本质是公共权力与私利的交换,那么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就是腐败最好的预防方式,且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配臵权力,是防止权力滥用和产生腐败的重要前提,应科学划分和配臵各种权力。使一把手与副职之间、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工作人员之间依法规享有正当的权力,使权力依法、有序、规范运行,使职权与责任对等和统一起来,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避免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同时,适度分解权力,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目前村级组织“三合一”(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体制,直接导致村干部的权力膨胀,实行“一肩挑”更容易形成“一言堂”。规范的权力运用机制,是权力得到正确行使的重要基础。应明确“村官”各种权力的运用范围和程序,创新权力运用模式,建立权力运用公开制度,使“村官”的权力运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防止超越范围和违背程序运用权力,促进权力运用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应在“村官”权力运行的程序上设定制约环节,从体制上制约权力滥用;立足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抓住集体土地的处理等重点环节和集体工程招投标等重点事项进行重点制约,使农村领导干部依法用权、有限用权、尽责用权、公正用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应在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使党内监督同专门机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成一个有机的监督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同时,理顺监督关系,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发挥整体优势,防止出现监督的空白区,确保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事事处处都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不易腐败。

2、改革现行的乡镇纪检工作体制 乡镇纪检部门是农村基层干部廉政监督的主体。而乡镇纪检部门现状令人担忧:首先,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通常只有纪委书记一人,没有专职纪委委员,而且纪委书记还要分管其他工作,无法集中精力抓纪检,在查处腐败案件时人手明显捉襟见肘。其次,纪委书记交流、调动频繁,人员选用上往往忽视纪检工作的专业性,很多纪委书记业务不精,纪委书记的岗位成为职级过渡的跳板。再有,乡镇纪委书记通常来自本乡本土,受乡里乡亲等世俗观念左右,监督同级怕得罪主要领导,监督下级怕丢选票,使纪检工作流于形式。这样的乡镇纪检现状势必造成村级干部的从政行为根本得不到有效监督。针对上述弊端,积极探索改变现有的乡镇纪检双重领导体制为县区级纪委垂直领导,采用“固定住所、流动工作”的形式,将所辖所有乡镇纪委工作人员由县区纪委统一领导。这样既可使乡镇纪委书记跳出人情关系圈,敢于监督,敢于查处,最重要的能够使现有的监督形成合力,增强查处腐败案件的力度。

(三) 针对机制缺陷的对策

1、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村级财务是一个村子最敏感、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村干部产生腐败的中心问题。所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是预防“村官”经济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并未形成严密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许多地方的“村官”花钱失控,产生了严重的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近些年来,建立和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农村的现状来看,这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漏洞和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完善和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村级财会人员的管理。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担任财务人员。会计与出纳员不得一人兼任,主要村干部的亲属不得担任本村的财会人员。财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更换财会人员,必须经村民代表和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二是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定的财会制度。包括财务计划管理制度,收费登记造册制度,收费票据定期缴销入账制度,开支额度严格审控制度,银行户头及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定期公开制度等。三是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的预决算和招投标工作。对于金额比较大的工程建设项目,其决策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村干部说了算,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而且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预决算,所需资金要单独核算,尤其是对工程项目承建单位(或人员)的选择,要通过严格规范的招投标方式确定。对大宗设备的购进,也要执行预决算或招投标制度。四是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乡镇主管部门要改变事后审计的习惯做法,应采取事中和事前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对村级财会人员的账目进行定期、及时审查,严禁不规范的票据入账。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村财务和村干部的审计、监督,并形成制度化。村、镇的上级政府部门和纪检、检察等监督部门应注意发现诱发犯罪的制度管理、外部监督、思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有关乡镇党、政府沟通信息,督促有关部门加强监督。完善制度,防患于未然。

体制不完善,财会人员匾乏,是当前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实行中的村账托管模式、村账乡审模式、会计委派模式,有利有弊,最致命的弊端是违反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本精神,不利于村民自治工作的健康推进。两级审核、民主监督模式是最有前途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2、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制度作为村民自治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扩大基层民主的良好形式,村务公开是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通道,是农民群众取得知情权、监督权、决策权的基本前提之一。推行村务公开四“规范”,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规范公开程序,将村务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延伸,使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使用情况及村里重大决策、重要事项等都能及时广泛公开,让村民得以及时、准确、广泛地了解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项及政策[。

村务公开的内容,强调全面真实,应该实现规范化;村务公开的形式,应该实现多样化;村务公开的程序,应该实现制度化。在实践中,各地农村的村务公开进展还很不平衡、很不规范,制度文本与实际运作呈现严重的不协调,距离真正的村务公开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公开内容不全面,不真实,公开流于形式,以及监督不严格。

国家有关单位应及时出台新的指导全国的《村务公开管理办法》或试行条例,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村务公开工作。既要有对一些无理取闹和违法活动行为给予相应处分的办法,对构成犯罪的,应依法严厉惩处。同时,还要有对村民采取欺骗、恐吓或假公开,对村民进行压制和打击报复等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依法惩治的规定。要加快村务公开的法制化进程,让村务公开沿着健康的轨道行进。

3、加强村级管理制度建设

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基层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务求实效,着力规范了农村基层干部从政行为。一是规范决策议事程序。对重要项目、重大支出、重要事项,全部实行会议审定、联合签字、民主评议,从制度上规范防止了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随意性。

要着力抓好以下制度:一是重大事项集体决定制度。凡是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一定要经过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对某些敏感的意见分歧较多的重大问题,为利于班子成员充分表达意见,应当规定由班子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二是强化财政监控,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格财经纪律,把好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收支审批关,堵塞漏洞,杜绝一切违反规定的资金运作行为。三是实行权力分解制度。对于人、钱、物的管理要实行权力分解,由过去一人操作变为几人合作,由领导单独审批转变为集体决策。制定相互制约机制,防止个人以权谋私。四是实行办事公开、村务公开。凡是能公开的,特别是人民群众关心和容易引起各种议论的问题,都应该公开。

4、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机制

对农村干部的监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国家法律授权的机关,如检察院、各级政府的检察部门、各级人大及党的纪律检查部门等的监督,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差异,检察机关应制定措施,主动出击,深入乡村、宣传法制,进行监督。对农民反映的情况应及时处理,对已构成犯罪的腐败分子应提起公诉,使之绳之以法。对村书记等违反党纪的行为,应交纪委党纪处分;二是社会、大众传媒、村民和社会团体的监督。村干部都是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民群众对基层干部各方面的表现是最清楚的,最有发言权,最有监督权。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发挥他们对基层干部的监督作用。无论是考核村干部,还是使用村干部,都要注重群众公论。凡是群众对村干部议论比较多的,一定要考察清楚;多数群众强烈反对的,决不能重用。广大村民应珍惜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使那些畏惧监督和不懂监督程序的村民都能对“村官”进行监督。特别强调要在党内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新闻媒体应对那些违法违纪的“村官”曝光,宣传法制,打消心存侥幸的腐败分子的思想。监督是新形势下推动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是反腐败的不竭动力。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事事处处都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不易腐败。

5、实行村务管理责任制

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行村务管理的改革。明确村级“一把手”的主要职责,做到权责统一。村内重大事务必须由村民委员会决策,防止村委会主任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决策后的事务由村委会主任负责组织人力物力去实施,参与决策的成员原则上不能参与村务的执行;以村支部书记为首的村党支部负责对村务进行监督,由村党支部收集整理村务(包括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向村民汇报。如果党支部未能及时汇报,可由乡镇党委直接追究党支部书记的失职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手上,同时还可以防止“村官”利用职权谋私利,更大的意义是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关系。

6、发挥惩治的治标和治本作用

加大对“村官”腐败案件的查办,加大对腐败“村官”的惩治。查办案件是严肃党纪政纪的中心环节,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突破口,也是衡量反腐败斗争是否取得成效和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对于农村基层腐败的查处,应该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要把握办案重点,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要以查办“一把手”违纪违法典型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一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案件,有效遏制农村基层干部腐败行为的发生,增强震慑力。二是要认真查找案件线索,拓宽办案渠道。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涉及多领域、多主体,作案人员反调查意识强,手段隐蔽狡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办法,主动出击,积极查找案件线索,扩大案源。要结合“收支两条线”清理和整顿规范各类财经问题拓展查案渠道,把查办案件与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把查办每一个案件与规范该案涉及的工作结合起来,达到“查清问题,惩治腐败,减少损失,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目的。对一些群众反映大,有影响的案件要认真剖析,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扩大宣传教育面,使更多的基层干部受到教育,从中吸取教训。四是要加大查办案件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当前,涉及农村基层干部的大案要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关系非常复杂,有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要查处这类案件,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就很难顺利查处。纪检机关要主动履行好组织协调的职能,与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努力形成突破大案要案的整体合力。 五是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对“村官”腐败已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严加惩处。对腐败“村官”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对于腐败链条的各个环节都要严肃查清,不论牵涉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做到严惩不贷。

正确认识惩治在惩防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惩处腐败分子,使腐败必严惩的信息辐射到社会,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其他村民产生心理效应,给想要腐败的以警示效应,使之悬崖勒马,不至于继续腐败下去。另一方面,可以教育和鼓舞人民,并可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从而自觉同腐败分子作斗争,维护自己的权益。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农村基层腐败主要根源的科学分析,农村基层腐败的惩防体系,应该是以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素质问题、完善体制、健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惩防体系,应该是“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的体系,更应该是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实际、有针对性的体系。相信体系内各种对策的共同作用,会从根源上预防和控制农村基层腐败的发生与蔓延。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介绍:楚国良(1962---),男、湖南湘潭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的研究。

通联地址:湖南湘潭省市解放北路马坡里6号 ; 邮箱:2004cgl@163.com ; 邮编:411100

第五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工作知识讲座

蕉山乡纪委书记邓之元

1、开展公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方针,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权建设,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作风正的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端正风气,夯实作风,按规矩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纪律保证。

2、开展公开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推行乡、村、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工作,使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农村基层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特别是农村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和基层站所党员干部严格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损害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违纪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农民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得到切实纠正;对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能及时排除。

3、开展公开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十好”文明村。即:自治有好章程;为民有好班子;理财有好帐簿;议事有好规则;管理有好制度;监督有好机制;富民有好路子;维稳有好风气;公开有好平台;诉求有好回音。

4、开展公开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平台,是加强农村基层党

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第二,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平台,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第三,构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公开平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5、开展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乡政府政务公开和各村村务公开的核心内容为财务公开。乡、村、的财务首次公开以2008年为限,对2008年全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一次性公开。以后,乡、村按季或半年公开。

2、乡、村党务。

3、当前党和国家与群众密切关联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惠民支农政策。

4、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关于“三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5、重要涉农部门的主要职责、办事内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理结果和办事纪律等,特别是涉农收费方面的内容。

6、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

7、针对群众对信息公开工作提出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作出的解答和回应。

6、开展公开工作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一是成立机构,明确职责。二是宣传发动,统一认识。三是做好培训,熟悉业务。四是清产核资,会计代理。五是针对问题,解决处理。六是信息录入,建立平台。七是资料归档,总结提高。

上一篇: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下一篇:党风廉政工作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