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套娃小学作文

2024-05-21

俄罗斯套娃小学作文(精选8篇)

篇1:俄罗斯套娃小学作文

今年暑假,妈妈送给我一个俄罗斯套娃,我爱不释手,每天都抱在怀里,连妈妈也难以割舍我们的感情。

这个套娃有趣极了。它是圆柱形的,中间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坑,大约有15厘米那么高。底色是土黄色,仔细一看,大套娃头上还戴着头巾呢!眼睛水汪汪的,好像向我诉说她家乡的美,嘴巴小小的红红的,真是樱桃小口。她的胸前有六座城堡,显得高大威武,背后还有两只即将起飞的老鹰呢!

这个套娃巧妙之处就是它的套,真是一个套一个。我从中间拧开啊,老大出来了,我摇了摇,“咚咚咚”,赶快一拧,原来老大的身体里套着老二。我拧开一看,老二出来了,她和老大不一样,稍微小了一些。我就这样摇啊摇,拧啊拧,一会儿出来了一排,当老七出来的时候,可真是有趣极了,它小巧玲珑,只有我小拇指的一半长。我先把老七拿得出来,小心翼翼的准备拧开,可怎么也拧不开,哦,原来套娃就这七层啊。听说,对着七娃许愿,能美梦成真,赶快许了个愿。

套娃是怎么制作的呢?我上网查了查资料,原来制作还挺麻烦的呢,树木砍完,剥去树皮,要晒上三四个月,或者两年才能雕刻,雕刻的时候,准确无误,如果出现小失误,还要从头再来呢!我真佩服这些工匠们。

这些套娃陪伴着我,度过了很多快乐时光。有一天晚上,我刚打完羽毛球,就回家写作业,刚写一会儿,感觉身体生疼生疼的,手也抽筋了,我真想把笔摔下去睡觉。一抬头,套娃看着我,仿佛在说,“加油,刘睿欣,你可以写完的。”看着套娃真诚的眼睛,我赶快拿起笔接着写作业。等我写完作业,再看她的时候,套娃好像笑眯眯的说,“主人你真棒啊!”我开心的笑了。

我很喜欢俄罗斯套娃,它们每天都陪伴着我长大。套娃,你们是我一生的好朋友

篇2:俄罗斯套娃小学作文

“大家好!我是吉祥娃娃,玛特罗什卡,来自遥远的俄罗斯。今天我有幸来到徐老师的直播间,希望大家都能喜欢我哦!”

今天,徐老师的.直播间来了一位俄罗斯小姑娘。一双蓝色的大眼睛里透着点点亮光,好像夜空中的星星。一头金色的垂肩长发更加凸显了她的美丽可爱。

玛特罗什卡最有特点的还要数她的头巾,从头顶一直垂到脚面。大红的底色上绽放着一朵朵白色的小绒花,恰似飘落的蒲公英的种子。在她的胸前还佩戴着一串金边爱心造型的项链。一身打扮红红火火,不亏是吉祥娃娃。

玛特罗什卡说,她还会分身术呢!话音刚落,她便扭了扭身子,只听“咔嚓、咔嚓”两声,她的肚子上竟然横向裂开了一条缝!瞬间身体一分为二,一个蓝色的吉祥娃娃一下子从肚子里蹦了出来!“玛特罗什卡2号”的打扮几乎和她的妈妈一模一样,只是小了一号。紧接着,“2号”又转了转身体,同她的妈妈一样完成了分身术,又有一个更小的玛特罗什卡跳了出来!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缩小版玛特罗什卡出现了。当第9个迷你版玛特罗什卡钻出来时,大家都惊讶极了:“不会还有第10个吧?”就在徐老师要说出“表演结束”时,迷你版玛特洛什卡笑着扭动了一下腰――哇!居然还真的有第10个!它真小,小的只有小拇指指甲盖那么大!我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篇3:探究俄罗斯民族工艺品——套娃

套娃俄语是“马特廖什卡”, 又烫金的、烤漆的等不同种类。套娃的形象以俄罗斯村姑为主, 寓意着身体健康, 生活幸福好和后代人丁兴旺。它们有的身穿俄罗斯传统名族服装, 头上还戴着花头巾, 很多服饰上都采用了尖顶的烫金工艺手法, 这样可以使它更显的华丽、富贵;而我们现在的套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姑娘的形象了, 还有不少各国“总统”、明星、一些较为出众的人民形象。最外面的套娃从腰间打开, 里面套着稍小的娃娃, 再打开, 又套着一个, 外形越大的套娃里面所容纳的娃娃越多, 最大的有一人之高, 最小的娃娃还没有拇指大, 但却依然被绘制的眉目传神, 栩栩如生。

俄罗斯这些可爱的木娃娃为什么被称作套娃娃 (matryoshka) , 这里面还有一些故事呢?

相传在俄罗斯古老的民族里, 住着一对表兄妹, 等他们渐渐长大后, 表哥为了谋生而到外乡去工作, 很是思念家乡里的表妹, 他每年都那木头制做一个木娃娃, 并在娃娃的外面绘制出表妹的模样, 来解相思之苦, 一年一年的过去了, 娃娃越做越多, 越做越大。多年后, 他回到了家乡见了到表妹, 就将他做的木娃娃送给了表妹, 后人得到启发、把木头娃娃内部的木材掏空, 一个一个的套在了一起, 就形成了今天的套娃。还有一种说法:很久很久以前, 在俄罗斯的一个小村庄, Matryona和Ma.riosha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妇女的名字。学者们指出, 这两个名字中含有拉丁词根“mater”, 意思是母亲, 人们很自然的就联想到了怀孕的妇女, 通常是生了许多孩子的俄罗斯妇女的形象。一个健壮能干, 略有些肥胖, 而木娃娃肚子的外形就是圆圆的, 就好像里面藏着个小宝宝一样, 所以也有代表母亲的意思, 也反映了当时俄罗斯民族对妇女以及母亲的爱戴与敬重。

关于俄罗斯娃娃, 还有一个很浪漫的传说, 就是只要你诚心诚意地许愿, 就会实现你心中的愿望, 这愿望怎么许呢?请你打开俄罗斯套娃, 找到最小最小的那一个, 偷偷地告诉它你心中的愿望, 并告诉它等到美梦成真时, 才会再一次打开这个娃娃。然后再把它关回来, 恢复原状。这个被你关在大娃娃腹内的小娃娃会迫不及待地想早点出来, 因此也会想办法早日达成你的心愿……

俄罗斯套娃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改进和加工, 其工业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套娃的整个制作工艺过程中一开始就有很多工业化的技术成分。不论是从选择材料、进行加工、多次染色、风干, 等十几道的制作工序。套娃的制作根据其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工艺:

1、楦空:

科技的发达, 已经不再在全手工制作, 艺人们将距好的木头放到车床上, 通过切割、打磨、抛光的多道工序制造出套娃的木胚。再将木胚从中间位置锯开, 然后分别将上、下两部分掏空, 再进行打磨, 使其内壁变得圆滑, 再将上下两部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一个圆柱形的套娃雏形就出来了。

2、染绘:

染色分为晕染和罩染两道工序, 也是套娃工艺品中最具特色的工序之一。以为套娃的染色过程都是由纯手工完成, 同时也给艺人们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 因此在同一套套娃中, 从整体出发, 你会发现外形大致相同, 而从细节出发你会发现不同的表情和内容。

有时也会用被火烫过的刀来烫出人物线条, 用具有高温的烫头在木头上染出深浅不一棕色, 甚至有着渐变的层次和效果。用这样的绘制出来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人物和特点。使创作的对象看上去更加朴实、生动。由于在染色过程中, 木质本色作为底色的套娃经过上光后更显得古朴、甚至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在里面, 真是别具特色。而套娃工艺品也正是利用这种质朴的美感来展示视觉上丰富的效果和独特的个性。因此木质自然风格的因素形成了朴实的韵味。

3、烫金:

为了加强娃娃的装饰感, 手工艺者运用了烫金的这种工艺技术, 这是套娃工艺品中比较重要的工艺程序。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还让木材的那种朴实的风格套上一层奢华的韵味, 在染色的工序之后, 艺人们会在有些特殊造型上再简朴地鎏上金, 使得套娃是服饰上得到良好的修饰。由于烫金的工艺显现出的那种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有的艺人, 为了让套娃跟不更具有生命力, 还在上面粘贴各种装饰品, 让套娃更加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当然, 这种镶嵌金银的工艺手段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代的绘画创作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不仅是在俄罗斯,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被最广泛的应用着, 而俄罗斯套娃的烫金工艺一直延续至今, 并不断的发展着。

如今的套娃工艺品不论是在图案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技术水平上也有卓越的提高, 具有强烈民族装饰感, 优美的线条生动无比, 质地纯朴厚实, 造型十分拙扑, 是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至今, 俄罗斯套娃仍颇受青睐, 不论是来到北国雪城俄罗斯还是来到我们美丽富饶的中国都会买到一套这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工艺品娃娃, 娃娃们相互套在一起, 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情感, 它像是一个大的家庭有老有少;又像了亲密无间额朋友, 相互陪伴。如今的套娃不仅仅只是孩子们的玩具, 同时也是别嚼特色的艺术品, 是俄罗斯风格的工艺品。

摘要:俄罗斯和我国一样, 都具有着很多的传统文化, 延续至今的工艺品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他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 十分丰富和发达, 富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和民族的文化风格。而套娃是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套娃是由5-20个不同大小的木头娃娃, 依据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个一个的套在一起, 意味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同时套娃也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向往与追求。

篇4:俄罗斯套娃

套娃起源

套娃,俄语称Матрёшка,汉语音翻为“马特寥什卡”,源于古希腊语Матрена,原意为“一家之母”,是旧时俄罗斯农村妇女极常用的一个名字。套娃最早的主流形象就是农民家庭中的母亲——一位健壮丰满、端庄朴实、慈眉善目、儿女众多的俄罗斯主妇形象,后又扩展为身着俄罗斯传统民族服装的小姑娘或少妇。她们一般穿着“萨腊方”(无袖长衫,俄语сарафан之音译),头上围着红、蓝、黄、绿等各种颜色的头巾,落落大方;红扑扑的双颊,健康丰满;大大的眼睛,眉目传情;红红的小嘴,略带微笑。手里或提着一只篮子,或捧着一束鲜花,质朴可爱,神情自然,是典型的俄罗斯村姑之形象。而胖乎乎的木制娃娃,肚子里又藏着众多小娃娃,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民族对多产母亲的敬重和对本民族繁荣兴旺、生生不息的向往。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自幼便失去父母的小伙子,和妹妹相依为命。但妹妹在一次牧羊途中被风雪所困,最终消失在茫茫的林海雪原。哥哥对妹妹非常思念,就刻了一个木头娃娃带在身边,此后每年哥哥都会刻上一个大一些的套在外面,象征他心目中妹妹又长大了一岁。就这样很多年,哥哥刻了许多木头娃娃。这个故事流传了很久,在套娃渐渐成为俄罗斯传统工艺品的同时,也成为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情的礼物。

考套娃之起源,大致有二说。一说起源于公元14世纪的莫斯科以南70千米的古镇扎古尔斯克,另一说认为这种传统的俄罗斯手工艺品的历史不过百余年。最主流而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一位名为谢尔盖·马波亭的艺术家,受一种类似的日本民间玩具之启发,于19世纪末创制了套娃。

制作工艺

时至19世纪末,俄罗斯工业已经有所发展且初具规模,工艺已具有较高水平,因此套娃的制作工艺一开始就呈现出一定的工业化特征。具体而言,从选材、加工到染色、风干,前后共有20多道工序。

制作套娃的最理想的木材是椴木和桦木,木质细腻,并散发着天然的清香。初春时节,树木中富含汁液,工匠们需在此时将树砍倒,剥去树皮,将其暴露于空气中通风,同时要剩下几圈树皮,以防止木材开裂。如果是制作中等尺寸的套娃,需晾干两年;而欲制作15件的套娃,则一般要晾干5至6年。届时,将木材放到车床上,按照不同套娃的大小下料,再将木材刨光,精心雕出一个个胖乎乎的木胚。然后将木胚从中间也就是套娃肚脐的位置锯开,分别将两部分掏空。再将上下两部分扣在一起,套娃便雏形初具。所有这些步骤,工匠们从不用工具测量,而全凭感觉和经验,看似信马由缰,实则胸有成竹。

接下来,套娃被送往彩绘车间,女工们应用传统油漆工艺,用粉状色彩于套娃表面绘出图案,外面再刷上特制的含红松木松节油的亮漆,并在一些部位点上金漆,使整体充满异国情调。最后,还要经过上光,看上去才显得漂亮。这样,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就制作完成。各套娃娃形状虽基本相同,但图案却神态各异,细微之处的处理各具匠心。

套娃的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水准,是俄罗斯民族智慧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在俄罗斯,精美的套娃经常被当作馈赠外国政要的珍贵礼物。

与时偕行

随着俄罗斯政治转型和经济发展,各种新观念也应运而生。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亦使俄罗斯套娃制作者的思路大开,人物题材出现诸多突破传统、迎合潮流的新创意,政治领袖、神话故事、卡通人物、影视演员、歌坛新秀、体育明星等形象纷纷成为套娃图案。譬如有一套别出心裁的“前苏联领导人”系列,从内到外,分别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安德罗波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最新者还加上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另外,也有各国总统头像的套娃面世。还有一些嘲讽现实的作品,如有人设计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系列,打开最外面的克林顿,里面藏着个莱温斯基,打开莱温斯基里面还有一个小宝宝,讽刺意味之强,令人忍俊不禁。还有许多各式各样、令你目不暇接的时髦炫酷造型,例如NBA篮球明星乔丹、奥尼尔,迪斯尼经典卡通形象唐老鸭、米老鼠、小美人鱼、小熊维尼等等。套娃的形象也已打破人物的限制,各种题材一应俱全。如尖顶的俄式宫殿,烫金工艺使之金碧辉煌,受到不少人喜爱。

去俄罗斯观光,套娃是不可不买的工艺品,带回放在家中,无疑是非常特别的纪念物,无论是赠送亲友,还是作居家摆设,都令人兴致盎然。近年来国际贸易大盛,物流畅达,在家门口便可买到来自异国他乡的工艺品。于中国各大城市,甚至边远小镇,亦多可见俄罗斯套娃现身。这种木质工艺品的天然纹理、质朴工艺和美丽造型可迎合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普遍心态。在书架之上,摆一套充满异国情调的套娃,一溜排开,很是养眼。而齐人高的套娃,放在客厅中,也别有情趣。主人想要完整地拆开组装一次,则既可锻炼身体,又可磨砺心志。

篇5:俄罗斯套娃广场导游词优秀

来到套娃广场,首先进入眼帘就是那个最高最大的主题套娃。我跑到大套娃前面,呀!她可真高!听说有三十米呢!她可分为三面,正面是中国娃娃,她的两只手叠置在一起,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从右边走过去,看到的是蒙古娃娃,再走,就看到俄罗斯娃娃,这三个娃娃身穿传统服装,姿态优美,象征着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的友谊。

还有八个功能性套娃,围绕着大套娃,像女王的士兵一样,套娃的里面摆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工艺品,吸引游客购买留念。

广场上散布着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小套娃, 她们身上的图案丰富多彩,有的是民间故事,有的是著名人物,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每一个都让我们流连忘返。其中有一个大水杯,是倒扣过来的,上面画着两条小鱼,很可爱。

看!那边还有复活节彩蛋,五彩缤纷,妙趣横生,鲜艳的颜色,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优美的画面,表达出三国人民对友谊、关爱的良好祝愿。

在喷泉池的两侧,摆放着惟妙惟肖的十二属相,大家纷纷去找自已喜爱的动物。哈!这是我的生肖“蛇”,看它多威风,身子盘旋着,头高高地昂起,张着大大的嘴巴,还吐着信子,好像随时要吃掉你!还有龙,像要飞起来一样,真是活灵活现啊!

篇6: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参观、游览。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可爱的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广场规划面积54万平方米,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广场的主题广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布局精巧,色彩明丽。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前方这个高30米的大套娃,建筑面积达32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套娃内部为高档西餐厅和演艺大厅,外部彩绘图案由三个美丽可爱的女孩组成。面向我们的套娃代表的是中国,西面的图案代表的是蒙古,东面的图案代表的是俄罗斯,充分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地缘特色。该套娃是整个广场的主体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周围有8个高8米的功能性套娃和200个小套娃,这些小套娃,她们是按大洲的顺序所排列,套娃上的彩绘图案主要是以民族服饰、名人画像、建筑物等为主,向我们展现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在音乐喷泉的周围还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和代表西方占星文化的十二星座,广场上共建有30个色彩缤纷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和近千盏彩灯。套娃是俄罗斯传统的工艺品,按照肚子里含有小娃娃个数的不同,套娃可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娃娃们相互套在一起,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代表着多福多贵、多子多孙,表达了人民对家庭和民族的热爱与尊重,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向往和追求。那么俄罗斯人为什么能够设计出这么有趣可爱的套娃呢?这里面有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在俄罗斯有一个小男孩放牧时,不小心领丢了自己的妹妹,他因为想念自己的妹妹,就照自己妹妹的模样刻了一个小木头娃娃,一直带在身上,过了两年,他想自己的妹妹应该长大了,长得更漂亮更美丽了,于是又刻了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木头娃娃,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多年,这个小男孩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身上一直带着七个大小不同的木头娃娃,然后他把大娃娃掏空,把小娃娃装到里面,以后每当他想起妹妹的时候,就把他们一个个打开来看。这个故事在俄罗斯民间流传了很久,所以套娃便成了俄罗斯最传统的一种工艺品。这些美丽可爱的套娃不仅可供人们观赏,而且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我们还可以向她许愿,只要您诚心诚意的向她许愿,她就会尽一切努力达成您的愿望。那么这愿要怎么许呢?当我们打开套娃,找到里面最小的那一个,然后把愿望悄悄的告诉她,并提醒她只有当自己的美梦成真以后,才会再一次打开她,然后把娃娃们一个个套回去,恢复原状,我们就可想而知,这个被套在大娃娃肚子里的小娃娃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早点出来,所以就会早日的达成您的愿望。彩蛋的来历是和耶酥有关的,蛋壳里面是黑暗的,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黑暗的,蛋壳破了,获得新生命,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因而俄罗斯东正教教徒把彩蛋比喻为“新生命的开始”,所以彩蛋是复活节的象征性物品,是表达友谊、关爱和祝愿的方式。夜幕降临,在变幻灯光的映射下,广场上流光溢彩,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俄罗斯套娃广场通过造型各异的俄罗斯套娃、复活节彩蛋、木刻楞等典型欧式建筑,集中体现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的特色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是具有浓郁异域风情,浓厚文化底蕴,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城市旅游景区,同时套娃广场将中俄蒙三国风情和三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是满洲里市区内标志性旅游景区。2007年5月,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上那个世界最大套娃和最大规模异型建筑群双双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好了,各位朋友,接下来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在这里拍照留念,然后我们前往下一个景点参观。

篇7:俄罗斯套娃

关于套娃的原产地说法不一。有一种传说是,套娃的原型是从日本带回的一种叫做七福神的玩具(最外层是秃头的寿星,里面套着七个神像),但是这种说法无文献可考,故不足为凭。根据可靠资料,俄罗斯套娃于19世纪末(1898—1900年)诞生在距莫斯科73公里的古老的谢尔吉耶夫镇是由俄罗斯的一个世代相传的玩具工匠瓦西里·兹韦兹多奇金受到木制复活节彩蛋的启发后,按照画家谢尔盖·马柳京画的草图用木头削制而成的。起初8个(后来7个)一套,其中最大的是一个裹着头巾,系着围裙,腋下挟着一只黑公鸡的姑娘马特廖娜。人们都亲昵地叫她马特廖什卡,于是这个称呼在俄罗斯便成了套娃的通称。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套娃现在珍藏在谢尔吉耶夫市玩具博物馆里面。因此,俄罗斯最大的手工玩具制造中心——历史上素有“玩具之都”美称的谢尔吉耶夫便成了套娃的真正故乡。

为什么把套娃取名马特廖什卡呢?在革命前的俄国,马特廖娜(马特廖什卡)这个名字在首都以外的省份是一个最常见的女人名字。这个名字的词根源于拉丁词“mater”,即母亲的意思。这个名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多子女的身强力壮的母亲。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了套娃的名字。今天套娃仍然是多子女的母性的象征。关于这个问题,俄罗斯库兹明基庄园文化博物馆研究员奥克萨纳·马科韦茨卡娅解释得非常清楚:“马特廖什卡的外形十分符合俄罗斯人对俄罗斯妇女的传统概念,是农民眼中的美的典范。妇女应当是粗壮的、丰满的、结实的、健康的,有众多的后代。俄罗斯妇女对腰身不太讲究。一百年前,俄罗斯妇女的衣服非常宽松,这与当时马特廖什卡这个名字一样流行。”

1900年,刚刚面世不久的俄罗斯套娃便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奖,从而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后来,俄罗斯套娃多次在布鲁塞尔、蒙特利尔、莱比锡、柏林、多伦多等地展出得奖,而在东京的展出中谢苗诺夫市制作的一个高1米,由70个组成的套娃格外引人注目。于是俄罗斯套娃仿佛一张精美别致的名片,将自己闪亮推向世界。

俄罗斯大批量生产套娃始于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之后。套娃原产地谢尔吉耶夫镇对自己的产品不断改进,随时更新,改变原来的单一模式。最初,套娃的面貌、服饰、体态一模一样,好似多胞胎姐妹。后来,花样迭出,造型各异。譬如,不仅有挟着黑公鸡的农妇,还有拿着镰刀的、篮子的、罐子的、抱着妹妹和弟弟的农妇,甚至于出现了男性的套娃(古代俄罗斯的勇士、贵族等)。随着需求量的增加,制作套娃的手艺从原产地谢尔吉耶夫镇逐渐传到外地,乃至整个俄罗斯。

2000年,在莫斯科实用装饰艺术博物馆(一百年前的第一个套娃就是在这栋老房子里诞生的)举办了“俄罗斯套娃一百周年展”。今天,不同时代、形状、尺寸、风格的形形色色的套娃大家族相聚一堂,同庆自己的百年诞辰。所有的展品都是莫罗佐夫民间艺术博物馆、全俄实用装饰与民间艺术博物馆、谢尔吉耶夫镇艺术教育玩具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送来参展的精品。在这里既可观赏到千姿百态的传统工艺制作的套娃,也能感受到现代画家和工艺师们创作的散发出时代气息的套娃。例如,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早期作品当中,有“女市民”、“农妇”、“茨冈女”、“祈祷女”、“西伯利亚的开拓者叶尔马克”、“神甫”等。这些简单而优美的俄罗斯套娃,充分体现了俄罗斯套娃题材、造型、风格的多样性,显现了俄罗斯传统文化厚实的底蕴,展现了俄罗斯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俄罗斯套娃不仅是久负盛名的手工艺品,而且是宣传推广俄罗斯文化、历史、传统工艺美术的载体之一。历史人物如17世纪俄国农民起义领袖斯捷潘·拉辛、俄国元帅库图佐夫、法国皇帝拿破仑被做成了套娃,政治领袖如尼古拉二世、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被做成了一组套娃,后来普京也成了套娃人物。民间故事如《青蛙公主》、童话故事如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沙皇萨尔坦》、彼得·叶尔绍夫的童话《小驼马》、克雷洛夫的寓言《四重奏》、果戈里小说里的主人公,以及社会名流、电影明星、NBA球星等公众人物皆已成为套娃的题材。连某些动物如猫、企鹅、熊猫、蝴蝶等也列入其中。还有历来出名的风俗画、风景画、民族建筑、克里姆林宫、大教堂、名胜古迹也成了套娃表现的对象。

篇8:俄罗斯套娃

丽玛·瓦西里耶娃是下诺夫哥罗德州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她头上系着彩色头巾,几缕银发散落在额前,蓝色的眼睛中映照出壁炉的火苗。餐桌上黏土制的瓦罐里散发出汤的香味,正在张罗午饭的丽玛若有所思地问道:“按你们说的,套娃真的已经存在50年了吗?”

丽玛·瓦西里耶娃及其木屋的装饰风格,都如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一样,满是浓郁的传统俄罗斯色调。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是现今仍以制作套娃为生计的俄罗斯村落之一,村子里每家每户都自己车旋、涂染、包装,制成成品套娃,然后运往莫斯科市场或直接卖给下诺夫哥罗德的转售商。除了宗教节日休息,勤劳的迈丹人每天都不停地工作,全村只有几户人家有菜园子和家畜,因为他们大多数只以制作套娃为生计。村子的日用品商店里,除了肥皂、牙膏等日用百货,堆满了成箱的水粉颜料和画笔。

丽玛·瓦西里耶娃的房子宽敞明亮,墙上挂着雄鹿花色的老式地毯,房间里堆满了装着大大小小套娃的大包裹,为了避免套娃表层的图画在运送途中遭到损坏,这些套娃都还要单独包装。为了参加莫斯科每周三举行的伊斯梅洛夫斯基展销会,每个周二丽玛·瓦西里耶娃都和几个同村妇女一起将套娃装箱,连夜运送到莫斯科,以便周三一大早就可以摆出摊位。

套娃是俄罗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是俄罗斯妇女的象征。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街、工艺品商店、售货亭、集体农庄集市、旅游景点、百货商店,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套娃。套娃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以农妇为造型的空心彩绘木娃娃,自大而小,一个套一个组成的玩偶。最初,套娃的面貌、服饰、体态都几乎一模一样,好似多胞胎姐妹。后来,花样迭出,造型各异。譬如,不仅有挟着黑公鸡的农妇,还有拿着镰刀、篮子、罐子、抱着妹妹和弟弟的农妇,甚至出现了古代俄罗斯的勇士、贵族等男性套娃。目前最大的套娃由100多个空心彩绘木娃娃组成,最外层的有1米多高,最内层的比黄豆还小。现如今套娃早已迈出俄罗斯国门,畅销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纪念品。

起源传说

套娃产生的故事有多个版本,学者认为这些故事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确凿证据,只是一些传说。较为可信的一个版本称,套娃最初是应莫斯科商人、收藏家阿娜多利亚·玛蒙托娃的订购制作出的。玛蒙托娃是“育儿工艺玩具”的创始人,1896年,她在一次欧洲旅行中,买了一个日本产的木偶娃娃,后来她请工匠谢尔盖·马柳京做一个类似但要独具俄罗斯风格的木偶玩具。“但马柳京当时的制作图纸没能保留下来,所以我们难以断定他就是套娃的首创者。”俄罗斯民间玩具研究者、艺术家、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画家联合会主席娜塔莉亚·科瓦奇解释道。

还有资料显示,俄罗斯套娃于19世纪末(1898-1900年)诞生于距莫斯科73公里的古老的谢尔吉耶夫镇,由俄罗斯的一个世代相传的玩具工匠瓦西里·兹韦兹多奇金受到木制复活节彩蛋的启发后,按照画家谢尔盖·马柳京画的草图用木头削制而成。起初8个一套,后来变为7个一套,其中最大的是一个裹着头巾,系着围裙,腋下挟着一只黑公鸡的姑娘马特廖娜。后来人们都亲昵地叫她“马特廖什卡”,在俄罗斯这个称呼便成了套娃的通称。这个最早的套娃现在珍藏在谢尔吉耶夫市玩具博物馆。因此,俄罗斯最大的手工玩具制造中心——历史上素有“玩具之都”美称的谢尔吉耶夫便成了套娃的故乡。

大规模生产

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是最早从套娃简易制作转变为大规模生产作业的地区之一,也因此闻名世界。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的历史,就是套娃的历史:自18世纪起,波尔霍夫斯克·迈丹当地技艺精湛的木材车工就已经开始制作木制餐具和玩具,直至20世纪20年代,这些能工巧匠听说了邻近的谢苗诺夫村制作一种叠套的彩色木偶玩具并形成了系统的流水作业,才开始加入套娃制作的行列。在莫斯科近郊,人们不仅把套娃当做一种儿童木偶玩具,还用它引导艺术界的新风向:莫斯科想要复兴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传统民族文化的画家们,通过套娃绘制来表达他们的艺术风格,其中典型代表为俄罗斯画家弗鲁别利(1856-1910)、廖里赫(1874-1947)、瓦斯涅佐夫(1856-1933),他们的套娃绘制品至今仍保存在谢尔盖耶娃镇的绘画教育博物馆里。

套娃的大批量生产开始于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和下诺夫哥罗德州的其他村庄一样,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事业繁荣于1920-1930年期间。这里的车旋工艺世代传承,村中男人负责用椴树开模,女人负责染绘,渐渐地波尔霍夫斯克·迈丹形成了自己的加工及绘制风格。当时,所有的玩具都是木制的,尽管一个套娃的价格是普通木偶玩具的5-7倍,套娃还是迅速地风靡了起来。1930年,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成立了“美丽的黎明”生产合作社,套娃生产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而是以村落为单位。90岁的玛丽娅·别特洛夫娜·莎娅诺娃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老住户之一,她回忆道:“当年,几乎所有年满13岁的孩子,都辍学去生产合作社劳动。我也不例外,开始我只是帮姐姐打打下手,用铅笔或墨水描轮廓。”

苏联时期,套娃只能在生产合作社生产,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个体套娃生产者并没有因此消失。波尔霍夫斯克·迈丹人带着满满一大包的套娃,坐火车前往全国各地销售,他们所到的每一个地方套娃都很受欢迎,但是这样的零售业总受到警察的驱赶、罚款、甚至逮捕。“我记得,1970年,我们和几个朋友肩上背着巨大的双肩包来到塔林。”丽玛·瓦西里耶娃回忆道,“每天早上7点我们准时来到市场,到中午就能把所有套娃卖光。警察来了,我们总能侥幸逃脱,但没带走的套娃会被烧光,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场噩梦,但我们也没有因此停下来。”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套娃色彩鲜明、制作工艺简洁,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非常受欢迎,尽管当时木制玩具已经开始受到塑料、橡胶玩具的排挤。

现代手工业者

如今的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也出现了现代元素: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停着带有外国牌照的汽车;二层小楼和平房顶上摆放着人造卫星接收器;丽玛·瓦西里耶娃的厨房里,粘土制的荷兰壁炉旁也出现了现代化的电饭煲。整体上,与俄罗斯其他村落相比,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民的生活称得上是达到了“小康”水平。这里有着普通乡村没有的干劲,从村里宽阔平坦的主干道就可以看出这里的村民已经通往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安娜·莎娅诺娃是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手工业者的女性代表,她制作的是传统风格的套娃。已是暮年的她仍和两个儿媳妇在院子里用水粉给套娃上色,两个儿子在一旁加工模子。安娜30岁的大儿子和25岁的小儿子制作套娃模子的工艺十分精湛,是村子里的制模能手。现在迈丹村里年轻一代的套娃手工业者,年龄在35到60岁之间。安娜除了和村子里的其他手工业者一样制作套娃外,还负责维持村子里的日常生活秩序,她要是得知村里哪家夫妻闹离婚或是亲人间出现了矛盾,就亲自登门进行协调。

生产套娃在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是一种家族事业,而且他们适应不了靠制作套娃以外的方式赚钱养家。全迈丹村里,上过高中的成年人加起来都不到10人,其中包括一位75岁的老人塔玛拉·亚历山大罗夫娜,她是村里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员,在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工作了将近50年,现在已经退休。安娜介绍我和这位图书管理员认识并坦言,她想让孙子受更多教育而不是再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安娜还说,套娃带给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少,而他们要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却比以前多了很多。

一迈进安娜家的院子,你就能感受到她对套娃的热爱之情。方形院子的地上到处都是锯椴木的锯,院子里的狗正舒适地盘在锯上,屋里的楼梯上布满了干涸的水粉污渍,地板上到处是下脚料和已经废弃的毛刷,房间的冰箱上摆满了装着五颜六色颜料的瓶子,床头的隔板上摆放着安娜最珍视的宝贝——用来收藏的精品套娃。她为了使自己的技艺更精湛,从基洛夫、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伊兹马伊洛夫展上的其他套娃手工业者那里买来了这些制作甚是精巧的套娃。

安娜拥有的套娃数量多得惊人,而且她还在不断增加。安娜把我带到一个关着门的屋子前,从兜里掏出钥匙,刚把房门推开一点,就听见撞击声,门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它用力推开,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令我惊叹不已:屋子里大大小小的套娃不计其数。“这是我的套娃王国。”安娜笑着说。书架、沙发、椅子、桌子上和房间的各个角落里,到处都堆放着五颜六色的套娃。显然,房间再大,想要整齐地摆放这些套娃也是不可能的。房间中央有一张桌子,上面是一排刚上完色的套娃正在晾漆,晾干它们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

我踮着脚挤进这个“套娃迷宫”,终于找到沙发的一个角落坐下。刚一坐下,一个胖胖的套娃从距离我头顶一厘米处的储物柜隔板上掉了下来。安娜从地上捡起来说:“你瞧,多好看的套娃,我说什么都不会把它卖掉的!”

“妇女们花在给套娃涂色的时间比男人们车削加工模型的时间要多得多。为了使着色效果更好,车好的模型要先上一层淀粉胶。然后绘制图画的轮廓,从套娃的脸部画起,最后一道工序着色技艺娴熟的工人按照模板样式很快就能完成。头部和躯干要上不一样的底色,涂染大面积的单色区和围裙上的小花色时要使用规格不同的刷子。”安娜向我讲解道。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套娃区别于其他产地的特征是露在头巾外的深色卷发和胸前四个花瓣,但这些特征在套娃产业发展中逐渐被淡化,现在保留下来的特征只剩色彩度——手工业者通过分层涂色达到的色彩渐进的效果。安娜经常将两色混调形成新的色调,比如,为了得到绿色,她会先涂一层蓝色,然后快速覆盖一层黄色。

下诺夫哥罗德和莫斯科的订购商对生产效率要求很高,所以波尔霍夫斯克·迈丹的大多数套娃绘制工都没时间在绘制时搞艺术创作,只有个别才能出众的绘制者才会对精细的描摹绘制感兴趣,但他们绘制一个套娃要比其他人多花费3-5倍的时间,但由于成本低廉他们也不会亏本。“精贵、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套娃很少见,通常人们需要的只是纪念品。”安娜说道,“车削才是包含真正艺术的工序。能代替原木材的是椴木,因为只有椴木的软度才能适应快速加工。”安娜说完便邀请我到她的弟弟瓦列里家做客。瓦列里是他们村子里最好的车工之一。

刚进瓦列里家,就看到瓦列里的妻子和他18岁的女儿玛丽娅正在给套娃上色。玛丽娅在下诺夫哥罗德的一所大学读函授学位,平时只在空闲时间帮忙制作套娃。穿过瓦列里家的后院,我们看到了一个马厩,瓦列里是波尔霍夫斯克·迈丹村里唯一一个还驾着马车去森林里伐木的工匠,其他工匠都开车去或者直接从木材商那里购买。通常应该从最小、最内层的套娃模型开始车削,技艺精湛的车工车削出的模子,不仅壁薄而且内腔平滑。瓦列里向我们展示车削套娃模子的过程,不到一分钟他就车出一个10厘米的模子。

现在,瓦列里已经有了雇佣工人,事业也蒸蒸日上。套娃生产日益发展为俄罗斯农村的一大产业,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村里做套娃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长年累月在国外跑销售,生意越做越大,获取的收入越来越多,不少人业已发家致富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俄罗斯套娃不仅是久负盛名的手工艺品,而且是宣传推广俄罗斯文化、历史、传统工艺美术的载体之一。随着套娃在国外销售量的增长,俄罗斯套娃的产地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除了传统的产地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和一些旅游胜地,甚至国外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看到套娃市场的大好前景,也开始生产套娃。无论套娃工艺怎样发展,外形和风格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美丽的俄罗斯妇女形象仍然是俄罗斯套娃的基本造型,深受人们青睐。

上一篇:高三语文综合练习4下一篇: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