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2024-05-25

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共6篇)

篇1: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2011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3.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

4.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以尝试解决的方法。

现在看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借读费、择校费是被切除了,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校之所以愿意接收民工子女,是因为高额的借读费和择校费能够给学校带来实惠。如今,这种“实惠”被明令禁止了,也就是说,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一些学校即便不会明确拒收民工子女,但也不能保证它们不会抬高招生门槛而无形中把民工子女拒之门外?比如抬高民工子女的入校的分数线、抬高他们入校的体育达标标准等。不论是从实施义务教育,还是从城市文明建设,还是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上讲,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工作,意义都非常重大。

解决方法: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消除法律上的歧视。同时政 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 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5.案例题:

江苏省苏州市某省级实验小学教师在接受教育研究者访谈时说:“实事求是说,教研活动主要借助学校行政的力量,主要搞的是常规的项目。如果没有学校的规定,老师自发的相互听课一般不大会有。你想,一个人在教室里上课,一方小天地,来了个外人,多不自在。对于去听别人课的老师也不自在,平常上课,哪会像公开课那么精彩,难免会有尴尬,被自己撞见多不好意思。大家有这样一种心理,都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最好还是各归各。”

请结合案例从形式或者内容的层面剖析当今基础教育传统教师文化的现实。1

对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分析,大致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哈格里夫斯将教师个人主义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行政压力、工作环境和教师个性特征。中外学者们都认为从客观因素看,学校的建筑,具有细胞性的结构,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自给自足的细胞,每个教师都独立地在封闭的课堂中上课。在教师上课过程中,没有同事之间的协同工作,也缺少同事之间的真诚评价。再就是教师的工作特征是“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不确定性”指的是“在某课堂有效的计划,在别的课堂里未必有效”,它加剧了教师间的离散。“无边界性”指的是教师工作的繁忙性,教师工作扩大了教师的职域和责任,所以如果不加以正确理解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教师精神疲惫而无暇、无力进行沟通。此外,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师合作的阻力。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这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往往缺少信心,不愿意轻易示人。另外个人主义也与教师的主观选择有关。采取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保持对学生的关怀和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主义文化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它的优点在于关心规范和独立精神。

6.案例题:

上海市郊农村的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青兰工程”,该校有一个老师说:“这工程只是个样子,师父不愿教,徒弟就只能自学。其实,老教师不愿带新教师也是有苦衷的。一个物理老教师带了个徒弟,两人一开始关系挺好的,徒弟经常去听师父的课,然后自己再去上。结果成绩比师父考得好,师父就不满意了。他经常给人家说:‘我有时候要辛辛苦苦算一个下午才能弄清一个问题,被他(徒弟)一听就去讲给学生,简直不劳而获嘛!’后来徒弟如果提出要听课,师父往往要找个借口就不让进教室了,实在挡不住师傅就不讲课,让学生做题。”

以上案例反映的是教师文化建设中哪种策略面临的现实难题,你认为怎样做可以克服这一难题,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目前师徒模式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以“一对一”的形式确立的师徒关系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因此,构建一个可以确保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具有合作性,更有可能进行专业上的交流的新的师徒制模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鉴于此,本人认为王建军提出了“多对多”的师徒群的关系模型更好一些。在这种新的师徒制关系中,有多个指导教师和多个新教师共同构成一个“多对多”的“师徒群”。在这个群体中,有多个指导教师参加,更有可能避免因为某个指导教师在个人特质上的某些不良倾向而导致新教师的成长受限以及新老教师的合作受阻。同时,多向度的互动合作也减少了传统师徒制给新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专业限制,更有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多途径的互动合作环境。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有多个师傅,每个师傅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些风格融合在一起就成了我的风格,我们学校的教师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2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答:《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方面。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效能信念,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如果人们只体验到简单的成功,就会急功近利,并很容易因失败而气馁。真正的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效能信念必须有经过持久的努力从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的替代性体验也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同样,观察到别人通过高努力而失败也会降低自己的效能信念,降低动机水平。榜样对个人效能信念的影响主要受个人与榜样之间相似程度的影响。相似性越大,榜样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越具说服力;如果榜样与个人很不同的话,个人的效能信念就不会受榜样的强烈影响。第三,社会说服也是增强个人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人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人们根据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的信号。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知觉;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3.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发挥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4.案例题

2005年8月,一个15岁女孩因饥饿过度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而过早的结束了生命。她是湖南人,从去年超级女声开播时,她就每场必看。今年6月她还对自己的父母说,明年她也要参加超级女声。在此之后,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对于自己的身材体型她有些不满意,于是她由开始的控制食量,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最后她为了躲避家人送她去医院而离家出走,最后病死在世纪坛医院。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学生文化为什么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教师对待学生文化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答:①学生文化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的原因:首先,由于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而且学生文化是一种过渡性的发展中文化,学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信仰尚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未成熟、低层次的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学生自身的文化中除了那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需要我们加以维护和保护甚至发展外,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的内容和因素。②教师对待学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

教师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教师要珍视学生文化中的资源,善于把环境中的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的信息,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如果能创造性地将书本知识、社会制度文化和学生文化融合在一起,借助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效果。

5.请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对基于过程哲学思想的知识观的理解。

答:①基于过程思想,学校里的知识绝非固定的文本。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化约为公式、课本、习题册,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识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不断发展和生成,不断地创新和超越。知识是经验、情境的承载。②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在问题与情境中的,事物的本真应该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与理解。针对具体的问题或情境,组织、应用相关的知识来进行处理,这些问题或情境是经过选择和设计的、在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③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共享”的。所谓“共享”即共同分享,与他人一起使用或分享,共同拥有使用权、知情权及产权。

6.请结合教师专业标准为自己设计专业发展规划。

答: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1、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读书学习是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在学习中创新是教师的职业需要。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我把充电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础。因为我知道,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改变,自己一旦不努力学习,将很快被淘汰。

3、教育教学工作。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娴熟的教学技能。

4、常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保证做到精心备课、上课等。

5、教研教学工作。培养善于总结、反思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教科研能力,做学者型教师。

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设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以上的设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经常对照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时刻提醒自己,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请结合实际或你自身的经历和这次所学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历程。

教师职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强化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初级阶段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深入发展阶段。自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常在常新的主题。

2.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谈一谈如何建设学生文化。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生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2.发扬学生的文化主体性。3.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二)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

学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它以学生群体为载体,包含着一定的意义系统、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代表了青少年儿童世界的经验,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社会文化倾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文化相对应,在学校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

(三)以教师和家长为依托

(四)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

3.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由于评价视角的狭窄和行动取向的偏颇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一)评价目的偏移

(二)评价主体错位

(三)评价内容窄化

(四)评价方法单一

4.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篇2: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请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

答:《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2.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方面。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效能信念,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如果人们只体验到简单的成功,就会急功近利,并很容易因失败而气馁。真正的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效能信念必须有经过持久的努力从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的替代性体验也能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参与活动的能力。同样,观察到别人通过高努力而失败也会降低自己的效能信念,降低动机水平。榜样对个人效能信念的影响主要受个人与榜样之间相似程度的影响。相似性越大,榜样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越具说服力;如果榜样与个人很不同的话,个人的效能信念就不会受榜样的强烈影响。第三,社会说服也是增强个人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人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人们根据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的信号。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知觉;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3.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发挥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引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具体而言,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二)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三)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4.案例题

2005年8月,一个15岁女孩因饥饿过度导致身体各脏器衰竭,而过早的结束了生命。她是湖南人,从去年超级女声开播时,她就每场必看。今年6月她还对自己的父母说,明年她也要参加超级女声。在此之后,她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对于自己的身材体型她有些不满意,于是她由开始的控制食量,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最后她为了躲避家人送她去医院而离家出走,最后病死在世纪坛医院。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学生文化为什么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教师对待学生文化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做法。

答:①学生文化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的原因:首先,由于学生是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意识等各方面都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言行及支配其言行的信仰、价值观、态度等并非完全以体现社会意志为准则,而是首先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标。而且学生文化是一种过渡性的发展中文化,学生思维尚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信仰尚带有较大的盲从性,其态度也常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未成熟、低层次的文化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学生自身的文化中除了那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需要我们加以维护和保护甚至发展外,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的内容和因素。②教师对待学生文化的态度和做法:

教师应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让学生文化成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源泉。教师要珍视学生文化中的资源,善于把环境中的消极信息转化为积极的信息,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如果能创造性地将书本知识、社会制度文化和学生文化融合在一起,借助生动活泼的文化形式,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既有利于学生发展,也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效果。

5.请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对基于过程哲学思想的知识观的理解。

答:①基于过程思想,学校里的知识绝非固定的文本。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化约为公式、课本、习题册,这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知识的本质在于知识的不断发展和生成,不断地创新和超越。知识是经验、情境的承载。②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在问题与情境中的,事物的本真应该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与理解。针对具体的问题或情境,组织、应用相关的知识来进行处理,这些问题或情境是经过选择和设计的、在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的。③基于过程思想,知识的“给予”应该是“共享”的。所谓“共享”即共同分享,与他人一起使用或分享,共同拥有使用权、知情权及产权。

6.请结合教师专业标准为自己设计专业发展规划。

答: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1、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读书学习是知识分子的显著特征,在学习中创新是教师的职业需要。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我把充电作为自己工作的基础。因为我知道,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改变,教学理念也在改变,自己一旦不努力学习,将很快被淘汰。

3、教育教学工作。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使自己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娴熟的教学技能。

4、常规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保证做到精心备课、上课等。

5、教研教学工作。培养善于总结、反思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研、教科研能力,做学者型教师。

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设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以上的设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总结,经常对照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时刻提醒自己,使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请结合实际或你自身的经历和这次所学谈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或历程。

教师职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强化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初级阶段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深入发展阶段。自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常在常新的主题。

2.请结合自身的教育工作谈一谈如何建设学生文化。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个体和群体,学生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2.发扬学生的文化主体性。3.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

(二)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

学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它以学生群体为载体,包含着一定的意义系统、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代表了青少年儿童世界的经验,反映了年轻一代特有的社会文化倾向,与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文化相对应,在学校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

(三)以教师和家长为依托

(四)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

3.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由于评价视角的狭窄和行动取向的偏颇等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一)评价目的偏移

(二)评价主体错位

(三)评价内容窄化

(四)评价方法单一

篇3: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一、调查测试的基本情况

1. 调查地点、对象与数量

本次抽样调查, 我们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小学校的在职教师, 其中包括城区、县城和乡镇的高中、初中和小学。每种类型的样本抽样50~60份, 共发放测试问卷500份, 实际收回386份, 扣除无效试卷外, 总计收到有效问卷357份, 问卷有效率为92.5%, 在此基础上, 我们利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在微机上进行了统计分析。

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如表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表

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23题, 测试题目共22题, 总分满分为54分, 以下统计都将其折合为百分制。其中涉及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题目共13题, 涉及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题目共9题, 还有1题为教师教育法律学习途径的调查题目。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共13题, 满分为55.5分, 中小学教师这部分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为31.8分, 标准差为8.9分, 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57.3分, 没有达到及格的成绩。

其中, 在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的题目上, 正确率为53.8%, 说明有46.2%的教师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认识不正确, 其中有34.4%的教师认为是义务教育法;在教育立法的题目中, 有60.6%教师对教育立法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准确, 而也有34.4%的教师认为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法律, 没能搞清我国教育法律的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教育法实施的题目中, 正确率为76.1%, 其中有19.7%的教师认为教育执法仅仅是国家的权力, 没有意识到其也为国家的义务;关于教育法律监督的题目, 正确率为66.3%, 即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督导的性质认识正确;在教育法律责任的题目中, 有59.3%的教师对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认识正确。

在学校法律地位的题目上, 正确率较高, 为95.2%;对于学校规定学生违纪罚款的题目, 有94.1%教师正确, 认为学校的管理行为违法, 而有1.7%的教师认为不违法, 还有3.7%的教师不知道;而关于学校法律责任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 正确率仅为9.6%, 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校职工的过失造成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案件, 应由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理解有误。

在教师权利的题目上, 正确率56.6%, 有15.6%的教师认为不能团结同事, 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可以解聘教师;有3.1%的教师认为和校领导关系不好的也可以解聘教师;在教师义务的题目上, 正确率仅为40.9%, 有38.8%的教师认为一切听从校领导的安排和指挥是教师的义务;在教师法律救济的题目上, 60.6%教师正确, 而有29.7%的教师认为申诉受理机构为当地县人民法院, 没有分清教师申诉和诉讼的概念。

在学生权利原理知识的题目上, 仅有44.5%教师正确, 而有42.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基本权利是国家赋予学生的权利, 没有准确理解应是教育法律;在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学纪律, 任课教师将其请出教室的行为, 有60.6%教师正确, 认为是违法行为, 而有29%的教师认为是不违法, 还有10.4%的教师不知道。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任教阶段、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 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与学校所在地域、教师的任教阶段、性别、学历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47、0.009、0.000、0.041和0.011) , 并且线性关联分析表明学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伴概率为0.001) , 而与性别、政治面貌、教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2.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规定 (教育法律条文) 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规定 (教育法律条文) 知识共9题, 满分为44.5分, 中小学教师这部分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为27.5分, 标准差为9.8分, 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61.8分, 达到及格的成绩。

其中, 在我国国家举办的中小学的内部管理体制的题目上, 52%教师正确, 而有26.3%的教师认为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没能注意其与高等学校的区别;85.8%教师正确理解了“义务教育阶段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 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 不得开除”, 而有1.7%的教师认为可以开除, 6.8%的教师认为屡教不改可以开除, 还有5.7%的教师视情况而定, 都没能正确理解;对于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 78.8%教师正确, 而有15%的教师认为不违法, 还有5.9%的教师不知道;对“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 而不采取措施, 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教育法》规定, 66.5%教师认识正确。

在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的题目中, 72.3%教师正确;在教师具有的权利的题目中, 正确率为62.2%, 其中有1.1%的教师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具有的权利;对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室吸烟或饮酒是违法行为的规定, 仅有51.9%教师正确, 而有35.3%的教师认为不是违法行为, 还有11.2%的教师不知道。

在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的题目中, 正确率为66.7%, 其中有19.5%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0.5%的教师认为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6.1%的教师认为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3%的教师认为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依法提起诉讼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在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的题目中, 正确率仅为42.3%, 其中有43.7%的教师认为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挥是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 其基本情况如表3。

根据表4, 进一步分析得出: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大专和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得分与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06) , 而与学校所在地域、任教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3.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

调查测试题目共22题, 所有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得分的平均分为59.3分, 标准差为15.7分, 没能达到及格的成绩。

从统计数据分析, 不同地域、不同任教阶段、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 其基本情况如表5、表6和表7。

根据表8, 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大专和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与学校所在地域、任教阶段和教师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28、0.009和0.034) , 并且线性关联分析表明学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伴概率为0.000) , 而与性别、政治面貌、教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三、思考与建议

1. 加大教育普法力度, 注重教育普法范围和程度的均衡发展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59.3分, 在本次调查的试题所涉及的教育法律知识很有限的情况下, 中小学教师也没能达到及格的成绩, 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不容乐观, 可以说这与我国的教育普法力度不足不无关系。和其他法律的“普法”工作不同, 目前, 我国“教育普法”工作的重点是在学校, 相应地政府和学校就应承担起教育普法的重任, 而在这方面, “教育普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 通过以上教师教育法律知识七个方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不同地域和任教阶段的教师在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存在着显著差别, 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 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教师, 其与学校所在地域和任教阶段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在我国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 这些结论提示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加大教育普法力度的同时, 注重教育普法范围和程度的均衡发展。

2. 提高受教育程度, 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论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还是各个方面的分析, 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别,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与教师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并且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表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受教育程度, 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教师的学历教育中, 大多包含教育法律法规课程, 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因此, 正如本文以上的结论, 学历越高的教师, 其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越高,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3. 重点提高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如何, 关系到教育法制实现的程度。在以上分析中, 是否担任学校行政职务, 与教师教育法律知识中教育法学原理知识和教育法律条文知识两大方面内容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表明是否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各方面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中, 担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的得分与其他教师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别, 可以说与我国教育法制所要求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表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普法中要重点提高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来实现教育法制的跨越发展。

4. 中小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教育法律

在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两大方面中, 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没有达到及格的水平, 在要求掌握的基本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部分, 中小学教师的得分也勉强达到及格, 在教育法律知识的七个小方面中, 教师仅有四个方面基本达到及格的水平, 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存在不足, 尤其是教育法学原理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立法、执法和教育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 特别是运用教育法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知识, 在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教师部分的得分仅为50.8分, 在学校法律责任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中, 正确率仅为9.6%等, 无不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部分, 中小学教师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 对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室吸烟或饮酒是违法行为的规定有46.5%教师不正确, 在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的题目中, 正确率仅为42.3%等, 均表明教师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不足;在上面的统计分析中, 我们也可以得出在关于学生的教育法律知识方面, 中小学教师同样存在着明显不足。

5. 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体系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 无论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还是各个方面的分析, 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与没有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别,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及其各方面的得分与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培训的效用进行反思。目前,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教育, 其一是通过学历教育或教育教学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律课程, 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教育法律培训;其二是通过我国有计划的法制宣传教育 (简称“普法”工作) 在教育部门的实施, 而通过访谈, 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认为“普法”工作基本流于形式, 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提高。因此, 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我们要引导教育法律课程教育向系统化教育法律教育延伸, 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体系。笔者认为, 在教育法律教育中, 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水平, 主要依赖于教育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水平的重要策略;教师教育法律条文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们可以在教育法律宣传上来下功夫。

6. 注重“教育普法”方式的多样性, 构建中小学教师寻求教育法律知识的多种途径

“教育普法”方式的单一性, 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间接原因之一。在教师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的调查中, 有50%的教师主要通过政府、学校宣传教育的途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 33.5%的教师主要通过自学报刊书籍学习, 即有83.5%的教师是通过这两种方式, 只有8.7%的是通过广播电视, 7.8%的教师是通过互联网络的途径。因此, 笔者认为, 在今后的“教育普法”中, 我们要在加大政府和学校宣传教育力度在基础上, 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法律类书籍报刊资料,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形成多形式的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构建中小学教师寻求教育法律知识的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燕.论教师的职业法律素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2) :51-56.

[2]张厚粲, 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5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篇4: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考题1】一个32 cm×40 cm的矩形,其中,点A、B、C、D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如图1所示。已知点C比点A低20 cm,点D比点B更靠近左侧8 cm,请问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多少cm2?

正确率:准入45?郾1%,在职12?郾2%。

【考题2】在图2中,点A与点B分别为半径14 cm与半径28 cm的两个四分之一圆的圆心。请问图中区域I与区域II的面积之差为多少cm2?(取π=)

正确率:准入52?郾6%,在职16?郾9%。

【考题3】在一个正三角形中内接一个圆。圆内又接一个正三角形,如右图。外面的大三角形和里面的小三角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正确率:准入62?郾3%,在职25?郾5%。

【教学案例1】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导出来后,教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学生:“180°。”可是,有一位将三角形画在篮球面上的学生说:“老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教师(略一停顿)强调说:“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评析】其实,“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只是“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中的一个定理。但如果在非欧几何里,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一定等于180°。

【教学案例2】轴对称图形。

教师展示美丽的“爱心”“蝴蝶”“脸谱”图案。教师:“看,把它们对折,能完全重合,因此它们都是对称图形。”一位眼尖的学生说:“蝴蝶左边的一个黑点比右边的小,不完全对称,所以它不是对称图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莫衷一是。

【评析】其实,对称图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表现的方式很多,轴对称图形是研究平面图形而不是实物,呈现图形时,教师应该处理好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对生活原型进行加工,舍弃非本质属性。“蝴蝶”图案,教师课前可以进行处理和矫正。当然,图案中的一个“小黑点”也可看做“非本质”因素,可不予考虑。

【教学案例3】教师编题。

教师编题,学生练习,其中有两道题如下:

①求直角梯形的周长与面积(单位:cm)。(图4)

②一张长方形纸折成图5形状,求阴影面积。

【评析】教师在出题过程中不够细心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以上两题,教师给的条件有误。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应符合勾股定理。

【教学案例4】教师讲评。

图6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如果F面在前面,从左面看是B面,那么哪一面在上面?

教师讲评,结论为:C面。

【评析】上题应该有两种答案,教师所答的只为其中一种。F面上翻时,正确答案是E。F面下翻时,正确答案是C。多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因见过太多相似题目而不加思考,不以不同角度审视题目,因而无法带动学生多方面思考。

在组织教师集备的时候,当被问到诸如这样的问题:“你了解小学几何中的蝴蝶定理吗?”“两条直线重合是特殊的平行还是特殊的相交?”“你知道斐波那契数列吗?”“你清楚慕课是什么吗?”等,知之者不多。还有一些问题如:“周长能不能指?面积能不能摸?”“立体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三角形不叫三边形?”“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对吗?”等,教师也难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从上述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职教师和准入教师的学科本体知识都存在缺失现象,且在职教师比准入教师缺失的比率更高。课堂观察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概念、定理教学,编题、审题、解题等方面的处理都不是很到位,对某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现象与本质,目标的分解与重组,数据的分析与推断等均有缺失,且日益明显。那么,缺失的原因是什么?

1. 教师职前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在答题调查中,准入教师的解题正确率不高,显示出教师职前在部分领域中数学知识掌握不扎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如题3,受考查的准入教师鲜有“将圆内接正三角形旋转180度”,即对图形进行运动变化、灵活解答,而是通过假设半径,分别求出大、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再求出它们的面积比,这暴露出了准入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名新教师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问:“周角是一条射线,一条边吗?”教师无法回答。其实,在几何学中,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几何图像。任何角都是由相交的两条边组成的,只不过周角是特殊的角,它的两条边重合了,所以只要它作为角的条件存在,就是两条射线。

2. 教师入职后的教学存在思维惯性。

惯性思维常会造成个人思考事物时出现盲点,而且缺乏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本文中的教学案例三“教师编题”和教学案例四“教师讲评”,教师所犯的错误并非完全因为知识遗忘,也可能是因为接触太多,形成了思维惯性。“女生有x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则2x+x代表男、女生人数之和,那么2x-x代表什么?”大部分教师的答案是“代表男、女生人数之差”,但其实它也代表女生的人数。

3. 课标的修订与课程的改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后,为了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并体现数学的本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实际生活。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变化:结论少了、探究多了,模式少了、创新多了,封闭少了、开放多了。这种变化在提高知识学习灵活性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于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学生的知识来源越来越丰富,且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增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知识的盲点就逐渐暴露了出来。

针对造成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 优化职前学科课程的内容与设置。

为了提高职前教师的数学水平,教育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亦需要加快改革和调整的步伐。提高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提高教师数学本体知识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可根据教师目前缺失的知识内容开设更多专业课程门类,如丰富“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增设概率、统计、理财等章节内容,让师范生透过对数学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提高数学素养,获得数学理论、探究方法与思维能力等。同时,亦要注重数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不仅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为未来创新教育做铺垫。除了加强数学专业知识外,数学课程亦应该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注重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使之内化为教师的实际能力。

2. 注重在职教师培训的技巧和实效。

我国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各种培训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模式”和“套路”。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更多的着眼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上。其实,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就其目标和内容来说,不能把学科本体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割裂开来,应该把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统筹起来。

培训机构既要展示教学方法和技巧,亦要将数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知识点的系统性以及结论的严谨性。举例来说“圆的认识”,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就未给“圆”下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精巧的手工艺品到气势宏伟的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然后问:“你能在纸上画一个圆吗?”意在让学生观察与操作。虽然书上没给“圆”下明确的定义,但在培训中,应当让教师明了圆是一类事物,它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即“一中同长”,这是圆的本质属性。圆的概念就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反映。应当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圆的本质属性,有效建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要让教师正确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如弧和弦、内心和外心、圆心角和圆周角、外接圆和内切圆等。使之在探究事物本质,沟通知识联系中更加应对自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 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的提升与飞跃。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胜任职位的根本。它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了解学科知识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掌握该学科的实验和研究方法,同时完成学科知识的自我消化和吸收,并清楚准确地表达。学校及研训单位要让教师深刻地意识到,丰富的本体性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控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效建构、合情推理、正确表达。活到老学到老,再忙也不忘“充电”。储备充分了,解读到位了,教师才能轻松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才能引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让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飞跃。

篇5: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是理解,其任务是以理解为基础,对已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改造和重组,即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和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评价标准在教学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结论的得出都与评价标准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预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使教学评价体现出管理主义一元论特征。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首先应对评价标准的预定性发出质疑,要拒绝一元的、僵化的评价标准。

强调评价标准的生成性,一方面要在评价标准形成时,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商讨而成;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在教学评价开始前,可以有个大致的标准,但不是具体的标准。具体标准的确定应根据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确定,所确定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的标准,而应是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特点的期待性评价标准,且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并不是使教学评价标准走入相对主义,即使以理解为方向的评价标准也是存在“客观底板”的。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CIPP模式的创始人斯塔弗尔比姆就将过程评价作为四类评价中的一种提出来,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评价。在以理解为视角的教学评价中,主要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者对师生行为的理解,师生在教学中出现某一特定的行为,不是简单地把它与既定的标准相对照,看其有无差异或差异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外在行为背后的原因,要注重分析典型或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评价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评价对象,不只是把评价对象看作孤立实体,而是应把它放在教育这一整体中来解释,且不只看评价对象的表面,还要试图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重视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

以理解为研究视角的教学评价,在开展结果评价时,强调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注重开放式地收集评价信息,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如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时,可通过多种笔试形式,如班内的课堂测试、单元结束时的阶段测验、学期末的年级考试、跨学校的统考等获得划一的信息,也可通过对学生日常作品的收集,如作文、读书报告、日记、小制作、绘画等反映学生学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也可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日常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评价对象文本是指教学评价中收集到的评价对象的静态资料,如教师教案、学生试卷、作业及其他小设计、小制作、小发明等。评价者应以开放的心态理解评价对象文本,尽量使其内在的意义得以展现。评价者从文本中体会作者的创造过程,则是对评价对象文本理解的升华。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这种理解本质上也是一种双向建构、双向整合的过程。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者的理解,使评价的价值倾向更加符合实际,使教学评价更具针对性。被评价者通过对评价者的理解,可据此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使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更具合理性。通过二者相互理解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达到“视界融合”。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评价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使多元评价主体显得更加合理,它使教学评价成为以评价对象为中介联结而成的多元主体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如何协调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在评价中体现多元主体的价值需要是个重要的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多极主体间建立沟通的渠道,形成规范化的交往结构,通过主体间的横向交往,形成对评价对象意义的认同,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协调一致的行动。

2、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3、(一)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1.学业压力

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使很多学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学习压力大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时刻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学业负荷越大,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倦怠就会越多。

2.人际支持的缺失

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社会、情绪和学业方面的调整。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老师经常批评、讽刺、挖苦、处事不公等,导致学生对其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当学生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不太可能向教师求助。另外,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很少能够获得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学习的诱因。因此,增加教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够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习投入。

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家长对子女不理解、不尊重、冷漠、过分地严格限制,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等,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对立和无助感,从而导致厌倦学习。研究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优良组的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不良组的,因此,当子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父母应多从子女角度考虑,给予理解,使其能感到父母的鼓励与安慰;面临困难时,使其能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并且对于学习不良的学生,许多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多为埋怨、放弃、不管不问或严厉惩罚的态度,这样这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不易赶上,而且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同学之间关系不良,在班级中受到孤立或排挤,缺乏归属感,也往往是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3.环境支持的缺失

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脑迅速普及,网络文化已进入人们的生活,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不少学生经常光顾网吧,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长时间的上网,易导致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等身心疾病,进而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此外,在农村,由于新的打工潮的冲击,一些学生看到不少读书不多的人也能赚大钱。而近年来随着将人才推向市场,现行的劳动用工制度不配套,大学生不包分配,就业难问题严重,这些对正在求学的中学生影响颇大,他们的头脑中极容易产生新“读书无用论”思想,进而导致学习倦怠。

4.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教学手段简单,粉笔加黑板成了唯一的教学工具。单调的教学氛围,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

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与此同时,在升学率的驱使下,不少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和模拟战术,使学生对学习越来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加重了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在教育方面,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不能用客观、发展的观点来处理学生中的问题,也是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特别是在评价“差生”时,往往带有“光环效应”,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忽略他们的优点;或带有“定势效应”,只看到学生过去的劣势,忽略学生现在的进步,一味地贬低,一味地责备。其结果是使他们积累越来越多的负性情绪,进而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5.人格因素缺损

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4、(一)改进教学实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试金石。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的教学已经开始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并且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上看,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识我们的教学,转变我们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的结果,而且要注重教学过程;不仅要强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要强调教学方法的伦理性;不仅要关注学科,而且要关注人;不仅要衡量学生的终结性结果,而且要衡量终结性结果的合理性。唯有如此,才能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展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是常议常新的话题,空有行政指令性推动机制,缺少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机制,会使改革陷入困境。改革有其理想,更要有其手段。改革需要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在改革理念及具体行动上的默契合作。改革强调权力的下放,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国家授权给地方,地方授权给学校,学校授权给教师,这需要教师很强的专业能力。真实的教学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不是必在的而是偶在的。所以,教师面对真实的教学,要想避免单调和重复,要想过一种有意义的教学生活,除了智慧还是智慧,教学研究是教师获得教学智慧、形成教学理论、提升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意义的重要保证。教师对教学研究存在着一些消极认识,例如:一是无需论。认为教学研究都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二是无用论。认为理论是好的,但它对教师的实践却起不到指导的作用,因而是无用的。三是无暇论。认为科研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师除了教学,还要从事大量的无间隙的事务性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搞科研。四是无能论。认为进行教学研究需要专门的方法技能,而教师对这方面全然是一个门外汉,不是不想为,而是不能为。

篇6:继续教育知识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

答:总体:走向理解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答: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

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

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

第一,所述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

第二,反应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

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答:(1)学业压力。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等,是中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最大因素。

(2)人际支持的缺失。不良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

倦怠心理。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等,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对立和无助感,从而导致厌倦学习。

(3)环境支持的缺失。一方面,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此外,长时间的上网,容易引发学习倦怠心理。

(4)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和单一。单调的教学氛围,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这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

(5)人格因素缺损。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答:教学研究的意义:

(一)改进教学实践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教学研究可以促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转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合作文化 新课改不是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是“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

需要竞争,但竞争并非目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才是时代的精神所在。促进生命体的发展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实现。应尽可能保证他们之间有合作的机会。而这些合作的中心在于课堂,教育实践中的合作文化需要精雕细刻才能得到扎实的成果。(2).对话文化 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3).探究文化 A、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强调实践与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B、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

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C、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上一篇: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下一篇:学校安全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