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教学反思

2024-05-07

月光光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月光光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一、聆听欣赏温州民歌《月光光》学唱并创编新歌词

二、延伸欣赏《叮叮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演唱《月光光》,体会歌曲中的“静”“动”结合,能综合表演歌曲。

2.感受温州的风土人情,体验民歌魅力,创编《月光光》新歌词,尝试用方言演唱。

过程与方法:

1.聆听《月光光》感受歌曲“静”的意境,体会歌曲的静中有闹,并能用不同音色、情绪表演。

2.在游戏中体会乐曲风格,全班分工合作综合表演《月光光》,体验合作与创新的快乐。

3.聆听温州民歌《叮叮当》,感受温州民歌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热爱温州民歌,热爱家乡温州,热爱祖国。

2.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温州民歌,学唱《月光光》并用对比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知道“唱支歌儿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的换气点,正确演唱“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用不同情绪演唱歌曲,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歌词。

2.创编新歌词

教学准备:

课件、快板、蒲扇、钢琴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1.听《星光恰恰恰》律动进教室

2.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跳的这段音乐给你什么的感受?

生1:欢快、高兴

生2:热闹

师:老师也用一个字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那就是“闹”,你能给闹找一个反义词吗?

生:静

师:小朋友的反映真快!请同学仔细听接下来的这段音乐是“静”还是“闹”?

3.聆听《月光光》伴奏音乐

听后交流

生:静静的

过渡:静静的音乐让老师想起夏天布满星空的夜晚,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到夏天夜晚,看看庭院里乘凉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

在律动动进入教室,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教师设计“闹”让学生找出它的反义词,直接感受《月光光》静静的意境。在静静的音乐中启发学生想象夏日月夜乘凉图,进入意境。

二、寓教于乐

聆听歌曲,体验意境

1.初听范唱,想象意境

听后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哄宝宝入睡

生2:小朋友正在月光底下捉迷藏、做游戏

生3:我好象听见孩子们正在听大人讲故事

……

2.听音乐表现情境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把乘凉时人们的动作模仿出来吗?

生做动作,师猜,生互猜

师:小朋友们的表演真形象,你看,我把自己小时侯乘凉时用的蒲扇都带来了。我现在要随着音乐摇一摇,请小朋友自己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是怎么摇的。如果你发现规律就跟老师一起来。

3.三听音乐,感受歌曲节奏

师随音乐,用扇子×-�颉粒�‖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生观察并能随音乐摇扇子

三、创造表现

4.按节奏读歌词

师:小朋友的动作给大家带来了阵阵凉意,你能用轻轻的声音把静静的夜晚按节奏读出来吗?

重点引导:

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师:括号里的“呀”能不能去掉?应该怎样把语气读出来呢?

快速、惊叹、自豪地

边摇扇子边读歌词

师生对读

5.师范唱,生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

师:歌曲里说夸夸家乡山水美,你猜,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生:温州

师:小朋友们非常善于学习,在曲谱中找到了答案。我们都是温州人,吴老师非常自豪,我们的家乡山水风光这么美,我也想放声歌唱,听一听,老师唱这首歌的时候,情绪(心情)有什么变化?

生:前面是优美、安静

后部分是热闹的、自豪的

师:为什么原来安静的夜晚会变得热闹了?

生1:小朋友的游戏声

生2:唱歌夸夸家乡……

(体会,原本安静的夜晚,被小朋友的歌声、游戏声打破了,成了“静、动”结合的意境)

师:请同学想想唱后部分时加上什么动作会更加热闹?

拍手、点头……

6.随乐律动,对比动静

师:请同学把自己设计的动作跟着音乐表演出来。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 去乘 凉,

× -�颉� -�颉� - �颉� -��

摇摇摇摇(点头、指星星)

唱支歌儿 夸夸 家乡 山水 美, 一片呀好风 光 好风呀光。

× × �颉� × �颉� × �颉� × �颉� ×�颉� × �颉� ×‖

拍拍 拍拍拍拍 拍拍 拍拍 拍拍 拍拍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明确的目标聆听音乐,丰富学生音乐体验、淡化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聆听感受、体验音乐。在情境表演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学生的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音乐活动的实践者。这样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曲情绪的不同,加深对乐曲的记忆。

三.学唱新歌 综合表演

1.随音乐默唱

2.跟琴唱

引导解决难点:一字多音

3.多种形式演唱:齐唱、接龙……引导学生用对比情绪演唱

4.方言快板赞学生

师:小朋友的表演真精彩,老师用快板夸夸你们,认真听,你们听懂老师在夸你们什么?

小朋友的歌曲真唱好,

老师听后还想听添。

这里的民歌恁有味道,

你们用瑞安话唱就更好!就更好!

生说

过渡:《月光光》是我们温州人创造的民歌,原来就是用温州话演唱的,你们能不能也用方言唱

6.用方言演唱歌曲

a.师范读

b.生用方言读,有能力全部读出来的就完整用方言,不能完成的第一句“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用方言,其他的用普通话

c.尝试用方言演唱

【设计意图】:

通过多中形式的演唱,预防学生的歌唱疲劳,教师用温州方言说快板夸学生这一环节自然地过渡到温州方言,也体验了温州快板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用方言演唱歌曲就水到渠成了。用温州方言演唱温州民歌,使音乐更加生活化、本土化,让音乐走入孩子们的生活。

四、创编歌词 拓展延伸

1.引导

师:我们的家乡温州是山水名城,你看这么美丽的风景,除了唱支歌夸夸家乡以后,你还能用什么方式夸夸家乡呢?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画幅画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2.创编歌词

师巡视引导

跳支舞、讲故事、说快板等等

3.综合表演

尝试用方言演唱自己编的歌词

找伙伴,综合表演赞家乡

4.欣赏《叮叮当》

师:温州民歌丰富多彩,最受小朋友喜欢的民歌是《叮叮当》

出示歌词“你印象最深的歌词是什么?”

“民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谈谈感受,体会民歌的独特性

【设计意图】:

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民歌,贴近学生生活,在聆听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歌的独特情趣,激发学生对温州民歌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温州、热爱温州,也能让学生喜欢更多其他地方的民歌。

五.完美结课 寄予希望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月光光》是哪里的民歌?你们觉得好听吗?

我们一起走进了温州,欣赏了温州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家乡的民歌,并能学一学,唱一唱,下次我们举办民歌会,看谁会唱的民歌最多!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得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动作或者是话说间变换一个音调就能把创造的种子播入学生幼小的心田。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要有意识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大力发展学生的的创新思维。

如我在《月光光》一课中,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步入”歌曲的意境,设计了“月夜、大树、田野、乘凉孩童”的多媒体画面,配以《月光光》的背景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地陶醉在歌曲的意境中。唱歌、表演等学习就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同此,老师可提出更新奇、诱人的问题。如我此时就提出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你们能为这首曲风独特的歌曲,选择适当的打击乐伴奏吗?学生在掌握了此首歌曲的情况下,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能发出稍弱声音的自制小乐器,如用口香糖盒做成的小沙罐、用废旧的易拉罐罐皮做成的小串铃等就成了学生们的首选。这更强调了本首歌曲的曲风“静”,也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意境。通过此次伴奏的学习,很多学生主动举手说:“王老师,下节课我还能为这首歌曲伴奏吗?”“我回家再做一个能发出声音小点的伴奏乐器,可以吗?”……到第二节课,很多学生做了各式各样的小乐器,有用八宝粥罐子做的,有用薯片盒子做的,有用食品袋子做的,都装着少量的沙子、豆子等,还有的在罐子盒子上贴装饰品,画图画,完全是一个音乐、美术、手工的整合。这让我感叹老师提出的有适当想象思维余地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逆向、发散、求异的思维起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做为音乐老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学习的前沿,推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实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2:月光光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小学音乐人音版第四册第八课《静静的》第一课时《月光光》。

我定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唱《月光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温州,了解歌曲及美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及家乡文化的情感。通过培养学生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喜爱温州民歌、热爱家乡。

针对这一目标,我在本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欣赏用温州话唱“叮叮当罗来,叮叮当罗来。”同时也为学习歌曲做了铺垫,因为歌曲的第一句跟这一句的旋律是一样的。接着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中的地方与景物,此外我又收集了温州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给学生看,让学生欣赏到温州的好风光,接着让学生夸夸温州好风光,解决难点,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此外在拓展部分我让学生欣赏温州童谣《叮叮当》,和温州民歌《对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温州的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我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能用优美热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体会音乐所表现的“静”,以及被人们夸赞家乡而变得热闹的场面。针对这一目标,学完歌曲后,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作出选择,前面在夏天的夜晚在大树地下乘凉是弱的,接着夸赞家乡美景是强些,热闹些,激动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上不来,有些沉闷,也许是我引导的不够好。

对于这堂课,我认为还是很不成熟的,许多评课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意见。如:

1、导入部分,在播放温州好风光的图片时,应该加上《月光光》的伴奏当背景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早点熟悉歌曲旋律,也能调节气氛。

2、缺乏激情,味精有了,盐还不够,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没能调好学生情绪的`原因吧。

3、在解决难点“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针对这点我加了动作做辅助教学,但是这句话的第二个光字,有三拍,我所引导的动作只有一拍,所以可能误导了学生,他们在接下来的歌唱教学中,唱的不准。针对这点老师们也给我建议,将最后一个动作变成用拇指拉开来,从而让最后一个音延伸开来。

4、课堂中,我的声音有时候太轻了,学生会听不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情绪调动不起来的原因。

篇3:月光光教学反思

一、 技术运用以恪守学科 的特点为准则

语文课有其特有的、毋庸置疑的学科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无论怎样运用技术,如何与技术进行整合,最终还应当是语文课。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 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对学生来说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在这一教学活动中, 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温暖的色彩。

【精彩回放】汉字文化在 “蒙”字的 学习中悄然传递。

师: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一横盖在一横上面。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放大功能帮助学生辨析“蒙”字字形并利用红色笔键的书写功能进行强调记忆,因为根据经验,学生容易将“蒙”字中间的两横写成一横,所以在这里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形,留下深刻印象。 )

师:“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1:启示。

生2:启发,打开。

师:“启”就是打开,“蒙”呢?

生:(无语)

师:“蒙”是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的印象里,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1:草。

生2:植物。

师: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

生:打开原来遮盖的东西。

师:对,打开,使原来被遮盖的东西看得见,这就是“启蒙”。齐读课题。

关于“蒙”字的教学是在几次方案修订之后最终定稿的。在新课开始,笔者并未直接从理解题目入手,而是利用白板的拖动、放大功能引出“蒙”字,通过对“蒙”字的说文解字,探析“蒙”文化。再由词“启蒙”的词语意思作为抓手,以“蒙”字的本义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填补学生的经验空白, 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在此基础上进而解题,一切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 资源运用以追求无痕 的整合为境界

在呼唤讲实效, 推行大语文的今天,老师将各种资源整合到课堂。但其实际结果应追寻无痕,唯此才最能彰显语文本质, 帮助学生找到文本要义,体悟文章情感,和作者同呼吸,与课文的脉络共跳动。无痕的整合离不开课前阅读、精心筛选、灵活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学习软件作为课程资源,其中包含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创新的智慧结晶,与每篇课文匹配的图、文、声、色等资源,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 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三、 方案修订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终点

基于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的教学,是经反复实践, 几次修改才最终定稿。修订过程我们始终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终点。而如何有效 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这是本堂课要追寻的整合目标。

【优化设计】学习方式在“莲花落”的理解中不断更新完善。

如第一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

师:你知道“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叫花子要饭时唱的。

师: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知之甚少,无从回答。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朝时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 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发展为一种民间曲艺。

第二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

师与生仍是第一教案中的对话内容与格式,不同的是,最后:师直接点击链接资源“莲花落”视频进行播放,学生欣赏。

而最终教案中的“莲花落”一词的教学则是:

师:“莲花落”是什么?

生:以前叫花子要饭时唱的一种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预习时,从《课课通》上了解到的。

师: 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老师教你还可以通过网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直接输入“莲花落”,就可以查出许多相关信息。

师边演示边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朝时就开始流传。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常唱,后发展为一种民间曲艺。

师:听过“莲花落”吗?

生摇头。

师:想听吗? 进入“百度”搜索,输入关键词“莲花落”,点击就可以欣赏了。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理解“莲花落 ”, 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试图对“莲花落”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莲花落”是体现特色的重要词语 , 它不但是文中较容易读错的一个词,更是联系家乡文化和歌谣文化的桥梁。在多音字正音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陌生的词语,在师生交流并肯定引导、肯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以上一系列教学,准确地把握了字词教学音、形、义结合的教学本质,并在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交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疏通认识的渠道,引导利用在线“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了解“莲花落”的相关信息,拓宽学生的信息源,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莲花落”的探究热情与无限乐趣,从而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最终发展学生的素养。

篇4:《月光曲》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实录】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呀,这《月光曲》在哪呢?

生1:课文第9自然段就是。

师:那是写大海和月光的变化,并没有写《月光曲》。

生2:我觉得文章是通过写兄妹俩的联想来写贝多芬的曲子弹得很好的!

师:那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分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

(生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的问题)

师:谁来说说?

生3: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缓慢,给人宁静的感觉。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

生4: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得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我也觉得此时的曲子是很舒缓柔和的。那你可以把这感觉读出来吗?

生5(有感情地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撒遍了银光。”

师:谁愿接着读?

生6:“月亮越升越高……”

生7: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

生8: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

【教学反思】

生命是知情的统一体。知识的掌握、认知的发展需要情感的催化,情感本身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是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关爱鼓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通过两者之间对话时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只有把学生的问题、兴趣、困惑作为触摸文本的“脚手架”,把学生的见解、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通过交际对话唤醒、启发、激励、展示,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5:《月光曲》教学反思

青鸟的天空

再次执教这篇文章,心中还是一如既往泛起阵阵涟漪:惊叹这篇文章的文字美,惊叹《月光曲》的艺术美,更惊叹主人翁的人格美。下面我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感受文字之美

《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词句值得反复诵读体会,课中,我一步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推想这两个“您”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白了两个“您”意思不同,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之后学生的朗读就入情入境了。

又如,在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背景音乐。

二、感受艺术之美

《月光曲》是“乐圣”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我一遍一遍地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配乐诵读,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尤其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找出文字中的三个画面——皮鞋匠联想到的三个画面,然后小组讨论这三个画面所蕴含的三段不同曲调,最后我小结这三段曲调为:舒缓、明快和高昂。带着这种感受,学生再次静静地聆听《月光曲》,辨析不同曲调的音乐,学生对《月光曲》就有了深度的感知。

三、感受人格之美

文章中的盲姑娘是美的,她虽然看不见却懂音乐,内心是光明的;她想去听音乐会,可是家里太穷买不起入场券,当她不经意说出这一愿望时发现哥哥内疚,马上又安慰哥哥,叫哥哥别难过,多么善解人意;皮鞋匠是美的,他与妹妹相依为命,照顾妹妹,支持妹妹对音乐的爱好,当他听出妹妹的想法时,感到内疚、遗憾;贝多芬是美的,“音乐只当为穷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是贝多芬说的话。正因为如此,当贝多芬听见穷兄妹俩的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为他们弹奏了一曲又一曲。

为了让学生感悟他们三人的人格美,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品读重点语句谈自己独特的理解。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对这三个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篇6:《月光曲》教学反思

神无主 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默读6~10自然段,记下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交流,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

1、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3、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我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和随意性。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如果只对《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拓展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在总结时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有一个学生认为课文第9自然段后半部分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妹妹的想象,我在处理时,显得急躁,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

2、课文第9自然段内容,少部分学生没有读出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应抽出更多时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精炼,同时提问学生的面积再大一些。

篇7:月光曲教学反思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传奇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用他的音乐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关于音乐家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有许多版本的传说,我今天要和学生们共同走进的这个传说,是流传最广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就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人们借助这个传说表达了对音乐家贝多芬的喜爱与崇敬。

贝多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首名曲,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艺高超,他的想象力丰富,还是因为当时他身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是这个特定的环境让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情感,由此激发了创作的灵感,谱写出了《月光曲》。这个特定的环境,在课文中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一步步描写出来的,事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贝多芬情感积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情感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走进文本和音乐家一起亲历这段情感之旅才能真正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培养学生成为会阅读的主动阅读者。

这节课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实践。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节课情感的体验太多,而语文味不足。语文学习要静下心来揣摩文字,在文字中发现文化,在文字中发现情感,于是我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努力的让学生在语文实践和语言文字训练中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变化。比如在课上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谈话,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之后,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想像写话。而且根据文本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比如“兄妹俩的对话”采取是学生们自读自悟,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则是让学生首先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书要有“疑”,有“疑”才能有“进”。为了了解学生的这节课课堂上认知的“起点”,在上课的最初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及时地调整这节课的教学预案。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发现不了,所以在细读的时候,我再一次安排了质疑问难的环节。让质疑贯穿整节课,让质疑和解疑成为课堂的一条主线。

三、适度拓展,有效运用。

语文课程需要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让课外资源作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或渗透对比阅读、或渗透互文阅读的理念。

为了设计这堂课,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还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力求做到正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阅读《贝多芬传》是我读到了他的两段话——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 “我为什么要作曲?

——在我内心的东西必须将它释放出来,这就是我作曲的原因。”

第一句话对感受音乐的魅力起到了必要的补充。而第二句话则对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的时候,我引入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上,而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篇8:月光光教学反思

一、引导学生写作必须扎根他们的生活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描写,虽然时间久远,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温馨而美好。我相信这是对童年生活的真实感受,之所以印象深刻,还得益于作家对童年生活的体验之深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说道:“……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不论是名家的成功体验,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或是习作练习的基本规律,都可以从中发现,要在写作上取得一定的进步,必须对生活具有独到的体验和关注,前提是要热爱生活。喜欢就会认真,热爱才能投入。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不一定都是主动的,这也是我们的孩子不能写出好作文的原因。作家的生活“情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来看这一句:“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一双勤劳的手”在课文的字面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但从课文所选的歌谣、童谣中却可以找到。“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正是一个农家女子在洗衣时的歌谣;“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这正是砍柴割草时的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可能是做饭时的歌谣,而“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正是农家女子哄孩子哼的“摇篮曲”了。母亲在劳动的过程中哼出来这些歌谣童谣,说明母亲并不因为“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而郁闷、厌烦,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体验生活。可以想象,母亲在从事这些简单琐碎的劳动时,一个对母亲充满敬意的男孩子正跟在后面,围绕在膝下。正是作家继承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感情,才让作家在文学创作路上有不竭的源泉,最终成功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因此,教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这样才能教好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

1.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片断,一句话。

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入手,鼓励孩子写“段子”,成为“段子手”;让孩子感受到趣味的生活,从而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下面是我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片断时写的“段子”。

记得上《梦圆飞天》这一课时,李老师找我读杨利伟出征说的话:“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李老师读了这句话后,我们都笑得合不拢嘴。那句话被我读得这么好,李老师读得整个句子都变了,就是不想去的意思。

———徐泽娜《我最喜欢的老师》

这就是学生对一句话、一个生活片段的关注!关注多了,积累的资料就丰富了,自然也就能写出好习作了。

2. 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捕捉与体验。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需要善良的心肠和灵敏的心灵去捕捉与感受的。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捕捉,虽然说需要个体本身具有的一种素养,但也需要不断地强化与训练,让学生看见一件事,能够动情于中,听见一句话,能够晓情于声,从而与生活中的人、事紧紧相依,事动而情发。这才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体现!

……但是,就算这样,你爸爸还是每个星期都抽出2天的时间来照顾我。这说明什么?儿子,你知道吗?

当说到这儿的时候,妈妈没有继续说下去,我似乎看到妈妈的眼睛的深处的一抹柔情一闪而过……但是现在我懂了,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字,那就是“爱”。

———刘洋《一张难忘的照片》

我受到作家母亲的启发。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片段,鼓励他们思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传递的是什么情感信号?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我的训练还是有效的。

二、童话、故事、歌谣是习作入门的最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月光启蒙》中,作家写出了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使“我”忘却了夏夜的燥热,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使我领悟了父辈对家乡、对生活的感情;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阅读呢?正因为这幽默风趣的童谣,优美的神话故事和脍炙人口的歌谣,不仅丰富了“我”的积累,还使“我”感受到文学的亲近。根据传统教育经验,凡是教语文的教师,没有不重视阅读的,更知道阅读对于学生写作意味着什么———没有语文素养的输入,也就没有优秀作文的输出。因此,大家都把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可收效甚微。从孙友田这篇《月光启蒙》中,我们得到另外一种启发: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培养,往往是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做到的;犹如他的母亲,以多种形式、不同方式给孩子呈现。这种启发不仅是停留在文字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于是,我晨诵课给学生诵诗,午读课让学生听故事,汇报课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故事……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书”的兴趣,对“写”的兴趣。教师对某种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不等于就能够从事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任何人讲起理论来可能都是对的,包括我。但真正在操作上,能够让我走进学生内心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启发学生“写”的智慧,还是受孙友田这篇《月光启蒙》的影响。

三、提高作文水平重点要培养“特殊的精神境界”

“特殊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是对人世间一切情感的真切体验,是对身边生活的敏锐洞察。“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与现在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孩子们相比,这种对“精神生活”的体验,无疑是作家能够感受母亲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基础。从作家的角度看,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这种美妙是物质享受贫乏的现实背景之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再加上天资聪颖的母亲把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全部以歌谣、童谣的形式演绎出来,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也正是因为这样,作家才对自己家乡独特的民间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如何,社会是进步的,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教师要做到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还培养好学生的“特殊的精神生活”,这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让学生有“创造能力”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关键还得对生活有特殊的情感和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否则就会走入“假话、空话、套话”的怪圈。

基于这样的启发和认识,在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和听说训练,特别是利用好晨诵和午读的有限时间,来培养学生“特殊的精神境界”。这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细致入微的演绎。记得我们晨诵《一朵花把另一朵花扶了起来》(文/杨康)的情境:“雨后,大地上一片狼藉/云朵低矮,树叶流着天空的眼泪/折腰的花枝感叹着小蚂蚁的命运多舛/泥泞中的一只昆虫/仍然在泥泞中做垂死挣扎/起风了,风擦干了眼泪/风把那些柔弱的腰肢轻轻扶起/一朵花把另一朵花扶了起来/花丛中的花朵都站起了身子/那些芬芳的色泽,久违的笑/它们把悬空的云朵扶了起来/云朵又把天空扶了起来/天空把阳光扶了起来/一只蚂蚁背着另一只蚂蚁/向着阳光缓慢挪动/一个淘气的孩子跑过来/从路边的泥泞中/把一只昆虫扶起来/放回坦途。”第一次诵读时,学生嘻嘻哈哈的,心不在焉。我没有生气,也没有责备,只是坚持将这首诗读通顺就结束了。第二天,我还是晨诵这首诗,不过比第一天明显熟练多了。第三天,我继续晨诵这首诗,有的学生开始觉得奇怪。我问:“能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我也没有解释,开始将自己对诗的理解部分融入到诵读中,并让学生跟着读。这样,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也许隐约中知道了我反复晨诵这首诗的意思。第四天,我还是诵读这首诗,我先让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发现学生对诗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我再次把自己的理解全部融入进去,让大家边听边小声地诵读。这时,我分明看到有几名学生的眼睛里闪动着泪花。我相信,通过我的引导,学生走进了他们自己的“特殊的精神境界”,那晶莹的泪花告诉我,“有几位”学生的感受与众不同。我常常想,写作教学就像师傅教练武功,关键得帮助学生“悟”,帮助他们悟到“需要”表达的强烈冲动,这才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

孙友田也说道:“母亲不识字,为什么成功地启蒙了我?”我想,关键之处还是母亲为作家营造了“特殊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让生活在作家面前变得玲珑而通透,激发了作家表达的欲望。

四、让学生的作文跟着“想象”飞

作家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位聪颖智慧的母亲。这位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讲的都是她听会的、记住的、积累下来的。所以作家说,是母亲“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作家在文章结尾说:“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可见,想象能力在孙友田成为著名作家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家想象能力的获得,是“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最终,还得从作家母亲身上找到答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作家的成长经历和课标的要求是惊人的一致。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落实课标要求,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篇9:《月光启蒙》教学实录暨反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篱笆”“时辰”“谣”等词语的意思。

⒊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歌谣的特点,感悟母亲的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篱笆”“时辰”“谣”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体会歌谣的特点,感悟母亲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趣解新词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听写几个词语:

篱笆 时辰 凤凰

(找两个学生上黑板听写,之后教师现场批改)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不仅一笔一画都写正确了,而且写得非常工整、美观,真不赖。五年级的同学,不仅要书写正确,还要书写美观,要注意字的间架摆放和对称性。

师:知道“篱笆”是什么吗?

生:就是护栏儿。

师:你猜它通常用什么做的?

生:竹子。

师:(真聪明)所以它是竹字头。时辰呢?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小时。

师:中国古时候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你说一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生:两个小时。

师:凤凰大家肯定知道?想象出来的一种象征吉利祥瑞的神鸟,分雄性和雌性,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许多人误以为凤是雌鸟,凰是雄鸟,这是错误的。

生:(兴致勃勃)

二、揭题板书,理解“启蒙”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就和著名诗人孙友田一起回到那个洒满月光的小院儿,去听一听妈妈的歌谣……看老师写题目。(指导“蒙”字书写)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月光”这个词,你觉得读的时候声音应该……

生:再读课题。(轻柔些)

师:这样读就有味道了。那么什么是启蒙呢?(加点)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其实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启蒙的意思,你能找到吗?指名说。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这里“混沌”里的“混”是多音字,他还念……

生:还念”hún”,“混蛋”的“混”。(生笑)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它。(齐读)。在这句话当中,启蒙就是由什么到什么呢?(指说)

生:启蒙就是由混沌到豁然开朗。

生:混沌就是由模模糊糊到清清楚楚。

师小结:启蒙就是由模糊到清楚;由糊涂到明白,由混沌到豁然开朗。这就是……

生:启蒙。

三、浏览课文,概括梗要

师过渡:课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呢?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看能不能简单地概括一下?

指说交流。

生: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

生:猜谜语。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 讲神话 唱童谣 猜谜语

知道什么是“谣”吗?

生:……

师:“谣”即指没有音乐,但仍然传唱的歌词。歌谣是总的名称,它包括民歌、民谣、儿歌和童谣。

师:谁能完整地再来说一遍,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指说,齐说。

生:母亲为我唱歌谣、讲神话、唱童谣、猜谜语。

四、品味歌谣,感悟母亲

(品味歌谣)

师过渡:母亲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首先我们来看母亲为我唱歌谣时的情景。

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这是母亲为我唱的两首歌谣,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哦,这个同学是这样读的,其实在这篇课文当中有一段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样来读,你能找到吗?指说。

出示: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后,你认为刚才那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啊?

生:轻轻地。

生:甜甜的、深情地……

师:对呀,咱们同学从书上找到了依据,我们应该甜甜的、轻轻的、深情地读。来,试一试吧。自己读自己的。指读第一首(指导甜美、轻轻地)

师评价:这样读就好多了。来,第二首我们一起来读,读得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

生:(深情地、轻轻地)齐读。

师:读得真好听。这两首歌谣你们喜欢读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1:我觉得这两首歌谣很有音韵美。

师:是吗?那也请你试着读出它们的音韵来。生读。

生2:我很喜欢,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还有想象,很贴近生活。

生3:我觉得它们读起来很押韵,像诗歌一样。

师:你真了不起,你居然发现它们最大的特点,来,你找找看,哪些字眼押韵?

生:“堂”和“裳”、“船”和“南”、“路”和“树”……师相机出示这些字眼。

师:来,让我们用心读这些字眼,读出歌谣的押韵美。

生:齐读。

师:我刚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头一摆一摆的,说明这歌谣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让我们试着打打拍子读一读。

生:(打着拍子)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都陶醉了,难怪作者说,母亲的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芳香”是形容花的香味的,芳香的音韵,是说听了母亲的声音,就像……

生:就像闻到了花的香味。

生:就像陶醉在芳香的花园里。

师:说得真好。这样,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好不好?老师给你们打拍子。

生:分角色读(师打拍子)

(感悟母亲)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两首动听的歌谣,想一想,从这两首歌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勤劳、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智慧)

生:我体会到了母亲很勤劳。

生:母亲非常的乐观,生活得很充实。

生:我从第二首歌谣里体会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是啊,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看,母亲把这些都用歌谣的形式唱给“我”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生:我觉得母亲很聪明。

师:对啊!带着这些感受,我们再来读这两首歌谣。

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从这两首歌谣中,我们就能读出那么多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今后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像今天这样,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体会,必要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在书旁边标一标,写一写,这样大家的收获就会更加丰富了。母亲用歌谣给了我智慧和向往,那么课文后面的三个部分,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母亲又把什么给了我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出示作业:把今天学到的两首歌谣带回去唱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有人说,每一次课堂评比就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我深以为是。磨课是痛苦的,经过几次磨课,我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对于课的环节设计也比较合理,然而具体践行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不足,我感觉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我对课堂的生成不够耐心,过于急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一个生成的空间,面对一群活泼、灵动的孩子,课堂上更需要教育机智的灵活运用,要重视生成,只有重视生成,课堂才能精致,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年轻教师需要学习的、有待提高的。我想,今天这节课无论是好是坏,无疑都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积累下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都将取长补短,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

上一篇:果园机器人推销书范文下一篇:集团安全办公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