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2024-05-20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第二部分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前边的内容,盲姑娘爱好音乐,但音乐会的票价限制了穷人的喜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进屋弹琴,遇到了知音,受到感动,从当时的月光展开联想,弹奏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自研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想象音乐旋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音乐的旋律中变化中推想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2、找句,认识中心句: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中心句。/强调集体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努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最后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读读画画:

课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把问题画出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贝多芬用乐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听得人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联想,感动《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开始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光靠老师的将是不行的,在课堂上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的读,尽情地说,尽情地问,大胆质疑,学生从中能体会、想象音乐旋律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节奏:由慢逐渐到快,按键的力度,由轻逐渐到重,从音乐旋律的变化中推想,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但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太难,老师随时纠正,让学生组成两个的问题,还要指导学生能根据盲姑娘的神态和语言,来从中悟出些什么。

对教师而言,教学本身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陈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篇2: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反思

在本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时,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给了我不少启发。在引导学生听完《月光曲》并对此段音乐做出评价时,学生的评价无非是“美丽、缓慢、柔和”等一些浅显词汇。因而我引用教参上的语言来总结并相机板书:“舒缓、明快、轻幽„„”。正当我纵情表达时,突然班上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喊:“老师,你写错字了,应该是‘清楚’的‘清’!”我的激情戛然而止,有些扫兴。而立刻他又得意地说在书上文章中的第八自然段有这个词语。我想:又是你这调皮之人,乱发言!但当时我抑制住“批评他”的冲动,因为我感觉全班学生似乎都在等我解决这一个疑问——到底是“轻幽”还是“清幽”。仔细一瞧,噢,原来“轻幽”是形容音乐轻柔幽静;而“清幽”是形容清凉如水的月光下的朦胧之美。

与全班讲解之后,我当然又立刻表扬了那个调皮的学生:“虽然平时调皮,可是读书却非常善于发现问题,相信他的语文会越学越好!”全班响起一片掌声。

课后,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偏见(他调皮、我有时不喜欢他)而处理错误。想起几天前在课堂上由于对班上那个“捣蛋鬼”发言的忽略,而把一个绝好的教学资源浪费了——我承认他的插嘴很精彩,可我却因为他平时总是和我对着干而不去欣赏他,甚至置之不理。我承认以前我的偏见使我错过了一些课堂上绝好的教学资源。

是的,在课堂上总有一群调皮淘气的孩子,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自己的爱心,更要用自己智慧的艺术来对待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绽放奇异光彩。

篇3: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走进音乐之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教学中,我将信息技术、艺术学科整合,让文字描述下的“无形”场景变成想象中的美丽画面,变成画笔下的“有形”图画,变成聆听的“有声”音乐,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1:

师:《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我们先来听一听。(播放曲子)

师:听完月光曲,你有什么感受?

生:由弱到强再到弱。

生:先舒缓,再激昂,又恢复平静。

师:你听出了变化,那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

生:第9、10自然段。

师:如果按照弱—强—弱,曲子可以分为三部分,9、10自然段和曲子相对应,也描绘了三幅不同的画面,请同学们从以下活动中选择感兴趣的一项,小组合作完成。

(师出示共学提示:1. 给三幅画起名。2. 根据文字画三幅画。3.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组给三幅画起名。第一幅图是微波粼粼,第二幅图是波涛汹涌,第三幅图是风平浪静。

生:我们组根据文字画三幅画。第一幅图是海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第二幅图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第三幅图是风停了,浪息了,海面恢复了平静。

生:我们组选择一幅画面配乐朗读。我们选择第一幅图,配的是舒缓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二幅图,配的是激昂的音乐。

生:我们选择第三幅图,配的是平静的音乐。

与信息技术整合,变死板为生动,i Pad提供了学生自主体验、尝试、探索的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缺乏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禁锢。这个环节学生在小组内运用i Pad根据文字画三幅画,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重点,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与艺术学科整合,变无形为有形,利用微波粼粼、波涛汹涌、风平浪静的三幅画面,配上舒缓、激昂、平静三个乐段,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拨动情感之弦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美的语言,在想象中感悟美的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在情感体验中,体会弦弦掩抑声声思的心境,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体会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揣摩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以读写结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教学片段2:

师:正因为看到了这些,听到了这些,贝多芬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于是,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结合背景资料写话)

师:谁来说一说?

生:盲姑娘家境贫穷,却能在艰难的环境里这么热爱音乐,真是出乎意料!我一定替上帝回报这对兄妹。

师:音乐就是他们的生活,音乐就是他们的希望。

生: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还有人喜欢我弹的曲子,我找到了知音。古有俞伯牙寻知音,今日,我终于遇到了自己的钟子期了!我一定要为她弹一曲。

师:知音难觅,盲姑娘能听懂我的心。

生:在这幽静的夜晚,月光是那样轻柔,只有用音乐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要把这份安详和美丽弹奏出来。

师: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来自月光下的安详和美丽。

生:盲姑娘一遍一遍地弹我的曲子,她真是在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我要为她演奏,让她快乐!

师:一首乐曲足以让兄妹快乐,他们的快乐也是贝多芬的幸福。

生:我要为盲姑娘演奏,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给她力量。

师:看不见世界的她,却听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她的世界不再是黑暗的。

(回扣问题:贝多芬究竟带给盲姑娘什么?)

生:点亮她心中的明灯,给她温暖、力量。

生:盲姑娘看不见,我听力严重下降,我们同样痛苦,但我们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师:坎坷的生活给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坚强。

生:虽然我没有力量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师:音乐就是贝多芬的语言,为姑娘照亮了世界。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篇课文没有记录贝多芬的所思所想,这空白点恰恰是《月光曲》形成的核心原因所在。“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我适时而巧妙地引进了贝多芬与盲姑娘命运十分相似的资料———面对多舛的命运,贝多芬曾想自杀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经历。面对坚强的盲姑娘,贝多芬的心一下子就与盲姑娘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学生一下子就闯进了贝多芬激情涌动的内心世界。学生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情感为生长点,展开想象,情溢心田。学生写话不仅是发展语言的过程,更是整合前面的所读、所思、所学,促进思维生长的过程。找准读写结合点,创设表达时机,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促读,让教学从一个起点走到另一个新的生长点,此时的教育润物无声。

三、奏响灵魂之音

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因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这一切需要层层品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学片段3:

师:美妙的乐曲,动人的传说,其实关于月光曲的传说还有很多,同学们预习都知道哪些?

生: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把曲子命名为《月光曲》。

师:传说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大家偏偏相信它呢?

生:这个传说和乐曲的内容相符合,这个传说中贝多芬是为穷苦人创作乐曲。音乐家不一定都为穷苦人创作,大家喜欢的是为他们作曲的贝多芬。

师:在这传说的背后,大家想要表达的是对贝多芬的喜爱。(板书:善良、同情心、正义)

师:拓展阅读有三个关于贝多芬的小故事,你们选择其中一个阅读,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把想到的批注在共学单上。

生:从材料一中,我读出了一个勤奋、热爱音乐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不畏权势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二中,我读出了一个正直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坚强不屈的贝多芬。

生:从材料三中,我读出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贝多芬。

师:走进贝多芬,我们感受到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善良正直、不畏权势、坚强不屈。他是我们心中“伟大的英雄”。

师: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幸福的!”请你把这句话送给贝多芬。

生:你的音乐是为穷苦人造福的,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是幸福的!

师:贝多芬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坚强不屈,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

推荐欣赏《命运交响曲》,推荐阅读何为的 《音乐巨人贝多芬》。从音乐和文字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贝多芬?

此处是课文的延伸,补充资料使贝多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实现了资源与文本的有机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内化,在内化中得到升华;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课内学习得方法,课外阅读求发展。学习并不能因为下课铃声而画上句号,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样的学习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历程。

贝多芬的伟大正在于他把自己身上 那么多的 痛苦 、烦忧、压抑、搏斗和孤独感都转化成了审美的人生,转化成了本体音响诗,转化成了内省符号化的音乐创作,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既是古典又是浪漫的德国音响哲学体系。它犹如一面镜子照鉴出时代的精神。借此,只有站在文化哲学整体性的高度,才能参悟贝多芬音乐思维的绝对美;同时,也只有借助于贝多芬旋律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美和崇高美,才能深深感受并体验到贝多芬那伟大的灵魂。

篇4:《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实在事物和联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月光曲》的意境、内容和曲调。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博大高尚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

三、教学准备:课件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介绍: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教师深沉地介绍引入课题。【意图:开课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为学生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中感受贝多芬的人格魅力,为全文的学习,主题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二)聆听心声,寻找原因: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了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这个世界上大名鼎鼎,被称为"乐圣"的人,却走进了一间极其普通的茅屋,亲自为穷兄妹俩演奏,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这个最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A、聆听心声:(打出盲姑娘兄妹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对话,联系上下文,理解汇报。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本环节我先安排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发现,去理解,去感悟盲姑娘兄妹俩的美好品质。】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你认为他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学生畅谈。

【意图:这一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起思考,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在课文中去发现,从而为指导朗读也做了奠基。】

追问:你认为盲姑娘为什么要掩饰?(她家境贫寒,买不起入场券)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的?学生在文中去发现然后汇报交流。

师: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虽然极其渴望听音乐会,但为了不给哥哥增加负担,她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多么淳朴,多么善良呀!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重点指导朗读。

B、心灵互动(打出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学生发问并邀请同学解答,解决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次对话的学习中,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来理解,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思维的火花迸射,相信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而此时......

(三)入情入境,体会感情:

(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月光曲》)教师深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

【意图:教师在朗读时所配的音乐是经过反复选择的,能明显的听出曲调的变化,为学生的理解和朗读做了奠基。学生肯定会深深地陶醉其中,后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榜样,学生的感情也就自然流露。】

同学们,这一切就在茅屋周围吗?(没有)这是他们在清幽的月光下,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所产生的联想。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用"--"画出实在的事物,用"﹏"画出产生的联想。

请大家读皮鞋匠、产生的联想,和同桌讨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音乐舒缓流畅;

(2)月亮升高,传过微云 音乐渐快渐强;

(3)月光照耀,风卷大浪 音乐激昂高亢。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从舒缓流畅到渐快渐强再到激昂高亢是《月光曲》的曲调;那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试着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

【意图:"乐曲中包含着贝多芬怎样的感情呢?"这一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读书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走进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感情,从而真正理解《月光曲》饱含的感情。】

作为音乐家,贝多芬将感情表达在乐曲中;作为学生,让我们大家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在朗读中吧!(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当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已经飞奔回客店,将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月光曲》就这样诞生了。

(四)写作指导:

同学们,刚才这段描写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怎么样呢?(不感人、少美感。)所以我们大家在写作时,不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更应该写出想到的,文章才能更丰富、深刻。

现在我们来听听贝多芬的《致爱丽丝》,看看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图:这是个语文的练点,让学生听着音乐产生联想,将本文的写作特点渗透于教学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再次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苦人民的博大的胸怀。】

师: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关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五)布置作業:让我们借助课外资料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并将自己听着乐曲产生的联想写下来。

篇5: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级

科目:语文

教师:刘占德

课题:《月光曲》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四、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

3、出示贝多芬画像,老师补充介绍贝多芬。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扫清障碍,试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5、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6、学生默读思考后,小组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

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指导朗读,深入理解。

学习课文2—7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学生齐读2—7自然段。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26课第二课时《月光曲》

学校:宁兴北校 姓名:冯彦芳 年级:六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第八单元26课

《月光曲》第二课时 编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2、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穷兄妹俩由《月光曲》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而且刚才我们也聆听了《月光曲》的优美曲调,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贝多芬又是怎样即兴创作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感悟情境 品读课文

1、默读8—10自然段,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2、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汇报自学成果:

(1)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生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师: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生: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生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师: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生3: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生4 :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2)、分角色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3)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指名读第九自然段,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里是什么情景?然后说一说。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出兄妹俩产生联想的画面:“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根据天空给画面排列顺序。

配《月光曲》引读 ﹝出示海上升明月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找出写实和联想的内容,(写实用---画出,联想用~~画出)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

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4、小结:“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5、再放钢琴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6、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超越情境 拓展延伸

1、听一段钢琴曲,展开联想,用一段话把听到的描绘一下。

2、课后欣赏一些音乐,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触动 ——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感动 ——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激动 —— 月光照耀

篇6: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激情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

最后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

篇7: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2.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了解课文讲述的是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传说。谁能回忆一下贝多芬先生是在哪里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吗?

生:贝多芬先生是在莱茵河边的穷兄妹俩的家里即兴创作的。„„ 师: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先生是一位的大音乐家。那么,你知道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在一所茅屋里即兴创作了这首《月光曲》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因为什么吧。

(二)、学习课文

1.师:请大家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找:课文哪一句话写贝多芬开始创作《月光曲》?

生1:“„„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师:这已经开始弹《月光曲》了吗?

生2:没有。是这里“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师:这是刚开始弹吗?

生3:不是,这里说明贝多芬先生已经弹了,应该是这里:“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师:说得真好!你读书真仔细!(出示小黑板:“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那么,我们从这个句子当中一起来找一找看贝多芬先生创作《月光曲》的原因来。(我们先来找找这个句子中表示贝多芬先生动作的词来看看,你能找到什么原因吗?

生:望、借、按

师:“按”字说明他开始弹琴了,那么,“按”之前贝多芬先生有“望、借”的动作,说明贝多芬先生创作与什么有关系呢?)

生1:与“兄妹俩和月光”有关系。(板书:穷兄妹俩 清幽的月光)

师:他说的对吗? 生(一起):对!

师:我们先来看看兄妹俩吧。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贝多芬创作前描写兄妹俩的地方,有几处对话?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有三处„„

生2:应该是两处,“是谁?”应该不是对话。

师:你读书真有见解!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吧:(谁来读一读)第一处: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师: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生1:听出了姑娘的琴弹得不太好。(很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你从哪里发现(知道)的?(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对啊,我们看出虽然姑娘弹的不太好,但是很想听贝多芬自己弹,说明她多爱音乐啊!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个句子吗?(生读得很好的情况下,师:你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如果你读得再轻一点,效果会更好。)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都读的不错,老师也都给予了积极的赞扬和鼓励)

师:从兄妹俩的谈话中,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

生2:听出了兄妹俩很穷。

师:从哪里知道的?(请学生说说)

生3:还听出了,哥哥还爱妹妹,妹妹也很体贴哥哥。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展示吗?(请生读。)

生4:可以,我是跟我的同桌一起分角色读的,我们一起来吧? 师:当然可以啊!

师:姑娘真得“随便”说说吗?(生说)师:是呀,妹妹体贴哥哥,哥哥爱护妹妹,这真是人世间真挚的亲情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读他俩的对话。

师:你发现了这么多,贝多芬发现了吗?

如果说,贝多芬一开始走近茅屋是出于好奇,那么现在走进了茅屋,是出于什么呢?正是因为他也发现了这些,所以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板书——走近、走进)

生:贝多芬很感动,决定为他们弹琴。

生:贝多芬很同情他们,„„

师:是呀,兄妹俩虽然贫穷但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贝多芬。(板书:同情)

师:贝多芬很同情他们所以弹奏了一首曲子,为什么他还要弹一首呢?跟这两兄妹有关系吗?文中还有描写关于兄妹俩语言吗,谁来读?

第二处: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请多个学生读,问:你认为谁读得好,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请人读。

师:从这一处盲姑娘的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了她很激动。

生2:还听出了盲姑娘从音乐当中听出了弹琴的是贝多芬先生本人。 师:知道什么是纯熟吗?(生答:纯熟——就是技巧非常熟练。) 师:一个稍稍懂音乐的听出琴弹得熟练不熟练这没有难度吧!但要听出感情很深,这难吗?

贝多芬是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有感情。盲姑娘不但听出了这曲子弹得纯熟,还深深地感受到了乐曲中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这么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用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板书)

师:盲姑娘简直成了贝多芬的知音。同学们,此时,你明白兄妹俩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的创作*吗?(生说:兄妹俩的贫穷、兄妹俩的爱音乐、盲姑娘的懂音乐)

小结:师:是啊,这一对兄妹俩虽然贫穷,但是他们那种真挚的人间亲情,那种对音乐衷心喜爱让贝多芬同情,而盲姑娘对音乐的内行更使贝多芬感动,引之为知音,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

3.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

生:还有当时的“清幽的月光”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师:课文中怎么描写?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教师有感情朗读:一阵风拂起,把屋里的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屋子,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同学们,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词语形容一下。

生1:很幽静。

生2:很漂亮。

(三)、理解课文联想部分

1.师:这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和*呢?贝多芬就是在此情此景下,即兴创作了的钢琴曲——《月光曲》。

师:你能想象一下贝多芬先生在这种场景下创作的《月光曲》是怎样的曲调或是节奏吗?

生1:很缓慢,幽静的。

生2:有时很轻柔,有时很激烈的。

生3:有时很缓慢,有时很快的。„„„„

师:你能从书中找出验证你想法的句子吗?(指名几个学生读句子)为什么呢?

(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

了风浪。)

1.师:说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贝多芬先生的《月光曲》到底是怎样的旋律吗?

生(一起):想!

师:请大家一起再次闭上眼睛来聆听吧!(播放音乐《月光曲》) 生一起听得很认真。师开始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更加陶醉。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师:大家想不想也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优美的旋律呢?(再次播放音乐《月光曲》)

生有感情朗读。(背诵)

(四)、总结

1.师:同学们的朗读都很让我陶醉,从中可以看出我们都被《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贝多芬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创作出这么优美的音乐,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他很有才华。„„(板书:才华)

2.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

师: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自己卓越的才华、幽静的月光使得贝多芬先生创作了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3. 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位的音乐家,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让我们把最想对这个伟大音乐家说的话写下来吧!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 小学五年级语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万能模板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篇8: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时,引导得不够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教学反思参考2)月光曲 一、三听《月光曲》,欣赏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令无数音乐爱好者倾倒。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过程。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二、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教学反思参考3)月光曲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内容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让学生聆听《月光曲》,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画出描写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对比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画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就这样,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楚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月光曲》这一首曲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明月从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奇丽景象,可划分成三个画面,还要让学生想象,画出来,再一次感受乐曲旋律与人物的感情变化: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读出相应的旋律变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声音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此外,课前我还从网上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们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教学反思参考4)月光曲

1、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2、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

通过读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字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份体会,多了一份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必须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教学反思参考5)月光曲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篇9: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月光曲》是一个传说。我发现这个传说只是记录了贝多芬的所见所闻,他的所思所想没有一个字,但我个人认为,就是这未见一字的空白,恰恰是月光曲产生的核心所在。一首伟大乐曲的产生,我相信老师们会认同,它不仅靠天赋,不仅仅靠丰富的想象,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所以贝多芬自己也说,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是我这堂课唯一引用的课外资源。所以我把这堂课的暗线(贝多芬内心的想法)转化为我整堂课的明线、主线。让学生入情入境,将心比心,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了解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我想这是符合高段的学段特点,也是符合本单元的主题。只有走进艺术家,才能走进艺术,才能欣赏艺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像贝多芬一样,今天经历一次温暖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新课标以及本册教材的要求,我紧紧围绕第三自然段:兄妹对话,第七自然段: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我很努力地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选择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方说,对兄妹俩的对话是在我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感悟的,以情境体验为中心,以感情朗读为重点,而贝多芬和盲姑娘的对话,我是让学生质疑、感悟,以探究性学习为重点,同学们的问题都提得非常好。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乐曲激趣、激情导入:

课始,播放贝多芬《致爱丽丝》,进而了解贝多芬。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 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篇10:六年级语文月光曲说课稿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您的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篇11: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的词语解释

【幽静】

幽雅寂静。

【断断续续】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陌生】

生疏,不认识或不熟悉。

【微弱】

微小而薄弱。

【纯熟】

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水天相连】

水和天连接起来。

【清幽】

秀丽、幽静。

【恬静】

很安静。本课指由于想象或向往某种情景,脸上表现出专注、平静的神色。

【陶醉】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琴键】

风琴、钢琴等上面装置的白色或黑色的`键子,按动琴键就能发出琴声。

【微云】

篇12: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反思

(一)认词串文,轻叩心扉

《月光曲》一课,我从听写词语开始,是想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落实及基本能力的提高的一次训练。上课安排的听写是具体记忆中的复合型听写,力求认识字形、规范意顺、理解同义一举多得。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使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听写之后,我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而是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也使得本节课保持了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二)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总计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我在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意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具有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

在阅读过程中,我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我在“对话”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点拨,在学生们认识已经水到渠成时适当小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环节的教学让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对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三)两次对话,心灵互通。

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我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终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我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四)释放心情,曲终意犹。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随文练气”或是对文本的“空白”作补充,或是让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感受,如果组织得好,既有利于深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我安排的写法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博大的情怀,同时也是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提升。

上一篇:纪检组织自查报告下一篇:班组图纸资料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