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方法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开采方法范文

特殊开采方法

特殊开采方法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1.引起矿区内地表移动与变形,并导致地面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是(C)。 A.掘进作业 B.地震 C.地下开采 D.地下水位下降

2.积聚在江、海、河、湖、水库、沼泽、水渠、坑、塘和塌陷区中的水统称为(B)。 A.地下水 B.地表水 C.矿井水 D.大气降水

3.按照水体的类型、流态、规模、赋存条件以及水体的允许采动程度,将地下开采影响水体的采动等级分为(C)。 A .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4.当底板含水层上部存在承压水导升带,则底板安全煤岩柱高度应大于或等于阻水带厚度、承压水导升带高度和(D)。

A.隔水带深度之和 B.原岩带厚度之和 C.裂隙带厚度之和 D.导水破坏带深度之和 5.为防止底板承压水沿断层面进入煤层,断层两侧需留设(D)。 A.区段煤柱 B.阶段煤柱 C.境界煤柱 D.防水煤柱

6.跨落上行顺序开采时,在层间距较近的条件下,下煤层中开采技术应采用(D)。 A.长壁开采 B.短壁开采 C.留煤柱开采 D.无煤柱开采

7.当强制放顶工作在工作面上、下端头及中部位置,并与采煤工作同步进行时,称为(B)。 A.预先爆破强制放顶法 B.同步爆破强制放顶法 C.一字形强制放顶法 D.台阶式强制放顶法 8.通过钻孔向顶板注压力水,一方面起软化作用,另一方面对顶板有(B)。 A.加固作用B.压裂作用 C.卸压作用 D.离层作用 9.反映地表移动和变形程度的一项重要参数是(C)。 A.主要影响半径 B.主要影响角 C.最大下沉值 D.移动速度

10.开采影响可能会波及到地表,引起地表下沉,一般情况下,当采煤工作面距开切眼的距离达到平均采深的(B)。

A.1/8~1/4 B. 1/4~1/2 C.1/2~2/3 D. 2/3~1 11.我国水力充填的大部分是利用水的自然压头,一般充填倍线控制在(C)。 A .2以下 B 4.以下 C. 6以下 D. 8以下

12.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将煤层之下的承压水采动等级划分为(A)。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3.一般认为,极薄煤层厚度小于(C)。 A.0.3m B.0.5 m C.0.8 m D.1.0 m 14.急倾斜煤层小分段爆破采煤法适用于煤层厚度3.5~7.0m,煤层倾角大于(D)。 A.20度 B.30度 C.40度 D.50度

15. 我国已有的埋深超过700m的深矿井,就其开拓系统受地形的影响和形成过程不同,可以分成(B)。

A .二类 B. 三类 C.四类 D. 五类

16.从提高资源回收率、防止地表沉陷与变形和保护矿区环境等角度考虑,长期存在,并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有(D)。

A.条带采煤法 B.长壁采煤法 C.短壁采煤法 D.充填采煤法

17.贮存在地球岩石圈中,积聚在岩石和松散层空隙中的水统称为(A)。 A.地下水 B.地表水 C.矿井水 D.大气降水 18.我国把薄煤层厚度定为小于(C)m。 A.0.8 B.1.0 C.1.3 D.1.5

19.在底板突水预测方面,我国矿区普遍采用(C)。 A.涌水系数法 B.统计法 C.突水系数法 D.经验曲线法

20.厚煤层分层恒底式上行顺序采煤法是将厚煤层划分为相当于中厚煤层的若干分层,各分层工作面依次沿煤层(B)。

A.顶板布置 B.底板布置 C.走向布置 D.倾向布置

21.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厚度、倾角、夹矸厚度和层数变化大,断层、褶曲、陷落柱发育,火成岩侵入严重,可采性时断时续的煤层统称为(C)。 A.稳定煤层 B.较稳定煤层 C.不稳定煤层 D. 极不稳定煤层

22.当工作面顶板的人为破断线是大致平行于工作面的一条直线时,称为(C)。 A. 预先爆破放顶法 B.同步爆破放顶法 C.一字形放顶法 D.台阶式放顶法 23.巷道矿压显现随开采深度增加而(B)。 A.减小B.增加C.保持不变D.基本不变

24.凡申请建立永久抽放瓦斯系统的矿井,要求瓦斯资源可靠、储量丰富,预计瓦斯抽放服务年限不得小于(C)。

A.1年

B.5年

C.10年

D.15年

25.移动盆地外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考虑到观测误差,边界点下沉值一般取为(B)。 A.1mm

B.10mm

C.100mm

D.500mm 26.在建筑物外侧设置一条深度超过基础深度约200~300mm的缓冲沟可以作为建筑物下采煤的地面技术措施,该缓冲沟约距建筑物基础外侧(A)。 A.1~2m

B.2~4 m

C.4~6 m D.6~8 m 27.缩短工作面长度后,前支承压力峰值降低,底板破坏深度减少,有利于提高保护层厚度,短壁开采在防治底板突水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通常工作面斜长为(C)。 A.20 m

B.40 m

C.60 m D.80 m 28.水力采煤是高压水射流落煤,射流的有效射程约为(D)。 A.80 m

B.60 m

C.40 m

D. 20 m 29.地面钻孔放顶法的地面钻孔的孔径一般为100mm左右,孔距约为(B)。 A.5 m

B.20 m C.40 m D.60 m 30.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层气利用,其甲烷浓度不能低于(C)。 A.10% B.20% C.30% D. 40% 31.路基下沉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不会产生明显的松动和离层现象,路基在下沉的同时还伴随有(A)。

A.水平移动B.垂直移动C.横向移动D.纵向移动

32.底板突水按突水地点,可将突水类型分为巷道突水和(B)。 A.采空区突水B.采场突水C.掘进面突水D.井底车场突水

33.岩石的碎胀性使跨落带岩石的体积明显增大,生产期间,跨落后的直接顶岩层的碎胀系数一般可达到(B)。

A.1.0~1.3

B.1.3~1.5

C.1.5~1.8

D.1.8~2.0

34.深降强排方案,就是设置各种疏水工程,如疏水井巷、疏水钻孔等,将岩溶水水位人为地降低到(A)。

A.开采水平以下 B.设计水平以下

C.承压水层以下

D.底板含水层以下

35.采用恒底式采煤法的工作面,其开采煤层的共同特点是煤层松软,遇水后能(B)。 A.岩石裂解B.重新胶结C.增加抗拉强度D.增加抗压强度

36.当强制放顶工作是在回采巷道内超前工作面进行时,称为(A)。

A.预先爆破强制放顶法B.同步爆破强制放顶法C.一字形强制放顶法D.台阶式强制放顶法 37.煤层气的自然涌出和抽放量与钻孔直径成正比,通常钻孔直径为(C)。 A.15~35mm B.35~55mm

C.75~100mm D.115~135mm 38.必须沿煤层掘进,无法选择围岩,也无法避开前支承压力作用的巷道是(C)。 A.开拓巷道

B.准备巷道

C.回采巷道

D.运输大巷

39.我国常用的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方法有典型曲线法、概率积分法和(B) A.剖面曲线法

B.剖面函数法

C.概率函数法

D.剖面积分法

40.建筑物的抗变形能力与它的平面长度和形状有一定关系,建筑物的长轴应平行于地表下沉等值线布置,平面形状应为(C)。 A.圆形

B.方形

C.矩形

D.菱形 41.我国铁路等级和保护等级划分为(C)。 A .二级

B .三级 C.四级

D.五级

42.采用恒底式采煤法,同一区段内可布置2~3个分层工作面或相邻上下区段内可各布置一个工作面同时推进开采,同向推进的两工作面错距不小于(C)。 A.30m

B.50m C.100m D.150m 43.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随矿井通风风流从回风井排出的煤层气最多不能超过(B)。

A.0.2%

B.0.5%

C.1%

D.1.5% 44.注水超前采煤工作面是保证顶板有足够的软化时间,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生产的一个主要条件。由实践经验:顶板湿润软化的时间要大于(B)。 A.1天

B.10天

C.20天

D.30天

45.当顶板的人为破断线为平行于工作面的阶梯状折线时称为(D)。

A.预先爆破强制放顶法 B.同步爆破强制放顶法 C.一字形强制放顶法 D.台阶式强制放顶法

二、多项选择题

1.采用垮落法处理长壁工作面采空区,采空区上覆岩层从煤层的直接顶往上大致可分为(ACD)。A.垮落带 B.离层带 C.断裂带 D.弯曲带 E.原岩带

2.目前,国内外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较成熟的工艺主要有(ABCD)。

A.长壁式开采 B.螺旋钻机开采 C 连续采煤机房柱式开采 D.急倾斜煤层钢丝绳锯开采 E.台阶式开采

3.防范冲击地压的根本措施有(ABCD)

A.超前钻孔 B.合理开采部署 C.煤层注水 D.开采解放层 E.留设煤柱

4.根据煤层底板破坏情况和岩溶水的导升情况,在工作面连续推进后,采空区下方煤层底板岩层中可分为(BDE)。

A.底板采动裂隙带 B.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 C.底板承压弯曲带 D.底板阻水带 E.底板承压水导升带

5.垂直剖面法设计保护煤柱在作图前所需的资料有(ABCD)。

A.松散层和基岩移动角

B.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C.井田地质剖面图

D.井上下对照图

E.矿井开拓剖面图

6.用充填法处理采空区,按输送充填材料的动力不同,可分为水力充填和(BCE)。 A.人工充填 B.风力充填 C.机械充填 D.自动充填 E.自溜充填

7.地表移动和变形对铁路线路有一定影响,表现为路基竖直方向的下沉、水平方向的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描述这些变化的指标有(ABCD)。

A.倾斜 B.曲率 C.横向水平移动 D.纵向水平移动和变形 E.轨距变化值 8.我国煤矿在开采天然焦煤包的实践中,总结出羽状采法的形式有(ABCD)。 A.先探后采 B边探边采.C一巷多用.D探采结合.E松动爆破

9.改善深部回采巷道维护状况,减少维修次数的综合措施有(ABCDE)。 A.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

B.缩短回采巷道服务时间

C.改善和加强超前支护 D.加大回采巷道超前支护距离

E.适当加大巷道断面

10.井下煤层气抽放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矿井或采区的(ABCDE)。 A.煤层气来源 B.煤层赋存状况 C.采掘布置 D.开采顺序 E.开采地质条件 11.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的主要指标有:下沉和(ABCDE)。 A.曲率 B.倾斜 C.水平移动 D.水平变形 E.扭曲和剪切变形 12.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煤层采煤方法有(ABCE)。

A.放顶煤采煤 B.水力采煤 C.爆破采煤 D.倾斜长壁采煤 E.短壁刀柱耙装采煤 13.井下抽放煤层气的方法有(ABE)。 A.开采层煤层气抽放 B.邻近层煤层气抽放 C. 负压煤层抽放 D.卸压煤层抽放 E.采空区煤层气抽放

14.采空区上方一部分岩层重量将由工作面前方和采空区周围的未采煤体承担,从而引起采空区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新分布,在煤体内形成(BCE)。

A.弯曲下沉区 B.应力增高区 C.应力降低区 D.平衡应力区 E.原岩应力区 15.条带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和变形特点有(ABDE)。

A.地表下沉系数小

B.主要影响角正切小

C.水平移动系数随采深增加变大

D.地表移动期短

E.地表多次下沉

16.水力充填采煤法对充填材料总的要求有(ABCDE)。 A.数量足 B.质量好 C.安全可靠 D.价格低 E.易加工 17.隔水层的阻水能力取决于(BCD)。

A.涌水压力 B.隔水层的强度 C.分层厚度 D.裂隙发育程度 E.面积大小 18.超前工作面预先爆破强制放顶的主要爆破参数有(ACD)。

A.顶板处理高度 B.顶板悬顶面积 C.钻孔间距 D.钻孔空间布置 E.顶板岩性 19.煤层本身的力学性质,对冲击地压影响较大的是(ABC)。 A.弹性 B.脆性 C.含水率 D.抗拉强度 E.抗剪强度

20.采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的长壁工作面煤层采出后,从煤层直接顶板开始,由下向上依次为(ABDE)。A.跨落B.断裂C.破碎D.离层E.弯曲 21.影响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有(ABCD)。

A.水源条件 B.地质构造 C.隔水层 D.矿山压力 E.底板岩性 22.现场预测冲击地压的方法有(ACE)。

A.岩石力学法 B.瓦斯流量法 C.地球物理法 D.应力解除法 E.经验类比法 23.底板突水按突水动态表现,可分为(ACD)。 A.爆发型 B.剧烈型 C.滞后型 D.缓冲型 E.破坏型

24.影响地表最大下沉速度值的因素有岩性、工作面推进速度和(ABD)。 A.采深 B.顶板管理方法 C.采煤工艺 D.最终下沉量 E.支护强度

25.采出率是条带采煤法中影响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控因素之一,合理的采出率取决于采出条带宽度和保留条带宽度和(ABCD)。

A.采深 B.采厚 C.煤层力学性质 D.顶底板岩层力学性质 E.煤层含水率 26.铁路下采煤主要指线路下采煤,也包括(ABD)。

A.桥涵下采煤 B.隧道下采煤 C.建筑物下采煤

D.车站下采煤

E.田地下采煤 27.我国承压含水层上安全采煤的技术措施有(ABCD)。

A.深降强排 B.外截内排 C.带压开采 D.综合治理同时带压开采 E.条带开采 28.高压预注水弱化顶板方法中注水工艺工序主要包括顶板(ABD)。 A.钻孔B.封孔C.爆破D.注水E.连线

29.在煤岩本身的冲击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典型的有助于形成高应力集中而引发冲击地压的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有(ABC)。

A.厚层难冒坚硬顶板B.地质构造C.柱式体系采煤法D.长壁式采煤法E.水力采煤法 30.跨落带高度取决于(ABCD)。

A.采出厚度B.上覆岩层的岩性C.碎胀系数D.煤层倾角E.采煤工艺

三、填空题

1.按条带工作面采空区的处理方式,有跨落条带和(充填条带)之分

2.水体下采煤,(安全煤岩柱)是从开采上限到上覆水体底界面之间的煤层、岩层和松散层的总称。

3.岩层移动是十分复杂的物理现象,其特性取决于地质因素和(采矿因素)的综合因素。 4.外截内排方案的实质是在井田或井田内某一区域外围集中径流带采用(钻孔注浆)的方法建立人工帷幕,截断矿井的补给水。

5.一般来说,下沉量愈大,岩性越软,采深与采厚之比愈小,工作面推进速度愈快,则下沉速度也就愈(大)。

6.为保护地貌、地面工业场地、地面建筑物、铁路、堤坝等而留下来的实体称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保护煤柱)。

7.增加围护带的目的是抵消留设保护煤柱时移动角的(误差)引起的煤柱尺寸不足。 8.只要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小于建筑物不同损坏等级的允许变形,民房就进入规定的损坏等级。

9.由于采用全部充填法管理顶板,采场矿压显现不明显,基本上没有(周期来压),支承压力也较小,顶板移动及下沉量也较小。

10.连续的、平缓的、渐变的(地表下沉)和移动是铁路下安全采煤的先决条件。 11.通常把导水性能很弱的岩层称为(隔水层)。

12.开采层煤层气抽放又称本煤层抽放,按收集煤层气的方式分为巷道抽放和(钻孔抽放)。 13.受支承压力的影响,煤壁附近的煤体被压碎后脱离煤壁,这种现象称为(煤壁片帮)。 14.由于掘进和布置方式不同,区段间采用下行开采顺序的长壁工作面运料平巷和回风平巷可分为双巷掘进、单巷掘进和(沿空留巷)。

15.使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曲率和(水平变形)。

16.受保护范围的形状和边界有两个特点,一是平行于煤层走向或倾向,二是与受保护建筑物的外边缘(相切)。 17.按条带工作面采空区的处理方式,有跨落条带和(充填)条带之分。

18.开采煤层的深厚比在100~120左右时,采用长壁跨落法全采后预计地表变形值大于Ⅱ级损坏,多数建筑物出现中度损坏,这种条件下,我国多用(条带)采煤法开采。

19.采煤与充填的配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轮换式,即采煤与充填分别在不同的工作面内进行。另一种是(平行式),即采煤与充填同时在一个工作面内进行。

20.长壁跨落法开采时,铁路下方开采煤层的深度和厚度之比要满足规定的数值,且最小深度中基岩厚度必须大于(垮落带)高度。

21.对于无导升带的正常底板,设计的底板防水安全煤岩柱高度ha应大于或等于导水破坏带深度h1与(阻水带)厚度h2

22.开采层煤层气抽放又称本煤层抽放,从抽放与采掘时间关系可分为预先抽放和(边采掘边抽放)抽放。

23.位于支承压力区内的煤体和岩层因(压力)增高而产生一定的垂直压缩变形。

24.一定采深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一般均有一发展过程。地表移动或变形的剧烈程度可用(下沉速度)来衡量。

25.建筑物受采动后的破坏程度,一是取决于地表变形大小,二是取决于自身的(抗变形)能力。

26.建筑物受保护面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地面建筑物本身的面积,另一部分是在建筑物周围增加了(围护带)后扩展的面积。

27.随着采深加大,水平变形逐渐减小,到一定开采深度后,可以不迁村开采村庄下的压煤,它的理论基础是临界安全开采(深厚比)和临界安全开采深度。 28.输砂管路长度与压头之比称为(倍线)。

29.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反映采场矿压显现最重要的指标为(顶底板移近量)。 30.在开采煤层上方的地表水体下或地下水体下采煤称为(水体下采煤)。

四、名词解释

1.岩层移动;解.因采矿引起采空区附近及上覆岩层的移动、变形和破坏的现象与过程称为岩层移动。

2.地表移动:解.因采矿引起的岩层移动波及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和破坏的现象及过程称为地表移动。

3.带压开采:解

指是在具有承压水压力的含水层上进行采煤。

4.极不稳定煤层:解.: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的煤层称为极不稳定煤层。 5.最大下沉角:解.在移动盆地的倾向主断面上,采空区中点和地表最大下沉点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下山方向的夹角。 6.抽冒;解在浅部厚煤层、急倾斜煤层及断层破碎带和基岩风化带附近采煤或掘巷时,顶板岩层或煤层本身在较小范围内跨落超过正常高度的现象。

7.地表移动盆地;解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后,受开采影响的地表开始沉降,在采空区上方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面积大的沉陷区域,该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又称地表下沉盆地。 8.上行式开采顺序;解;、煤层间、厚煤层分层间及煤组间先采标高低的煤层、分层或煤组,后采标高高的煤层、分层或煤组称为上行式开采顺序。

9.人工强制放顶:解指在开采坚硬顶板条件下的煤层时,为减少采空区大面积悬顶对采场及人身威胁而向煤层顶板打深钻孔,并进行爆破,从而使坚硬完整的顶板离层、开裂以致软化。 10.冲击地压:解: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称为冲击地压。

11.切冒 ;解; 当厚层极硬岩层下方采空区达到一定面积后发生直达地表的岩层一次性突然跨落和地表塌陷的现象。

12.充分采动角;解在充分采动或超充分采动条件下,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将地表下沉曲线上的最大下沉点或盆地平底边缘点投影在地表水平线上,该投影点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煤层底板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叫充分采动角。

13.不稳定煤层 ;解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且煤层结构复杂或极复杂的煤层称为不稳定煤层。

14.三软煤层;解煤层强度低,并富含裂隙,底板较软,遇水后容易膨胀,这类煤层被称为三软煤层。

15.边界角;解在充分或接近充分采动条件下,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边界点和采空区边界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壁一侧的夹角。

五、简答题

1.简答地下开采对地表的影响及分类?解一类是移动,包括下沉和水平移动;另一类是变形,包括倾斜、曲率、水平变形、剪应变和扭曲。

2. 简答建筑物下采煤的地面技术措施?解(1)设置变形缝(2)加设钢拉杆、钢箍或钢筋混凝土圈梁(3)设置缓冲沟(4)设置滑动层(5)对建筑物易损坏的薄弱环节局部加固。 3.简答水体下的采煤方式?解(1)顶水采煤(2)疏水采煤(3)顶疏结合采煤(4)堵截水源与疏水结合采煤。

4.简答极薄和薄煤层与厚和中厚煤层相比,开采存在哪些特点?解;(1)采高低,人员在工作面只能爬行,甚至以卧姿作业,工作条件差,设备移动困难。(2)掘进率高,工作面接替困难。(3)长壁机械化工作面投入产出比高,单产、工效及经济效益低。

1.简答即能减少地表下沉又能减少地表变形的井下开采技术措施?解(1)充填法处理采空区(2)条带采煤法(3)采空区离层带中高压注浆。

2.简答铁路下采煤的技术措施?(1)满足一定的采深与采厚比(2)防止地表突然下沉或塌陷(3)减少地表下沉(4)消除和减轻地表变形的叠加影响(5)合理布置工作面。

3.简答水体下采煤的井下安全技术措施?(1)试探开采(2)分区隔离开采(3)全部充填法开采、部分开采和分层间歇开采(4)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原则(5)正确设计防水隔离煤柱。

4.简答在坚硬顶板下采煤,顶板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手段?一是强制放顶,二是向顶板岩层进行高压注水软化,促进坚硬顶板能及时跨落。

1.简答条带采煤法的适用条件?1)地面为密集建筑物、结构复杂的或纪念性的建筑物(2)难搬迁的村庄(3)铁路桥梁、隧道或铁路干线下(4)水体下的煤层及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上方煤层(5)地面排水困难。

2.简答铁路线路及相关建(构)筑物必须留设保护煤柱的条件?(1)采深与采厚之比不能满足要求的铁路线路或煤层(2)有严重滑坡危险而又难以处理的铁路线路(3)目前条件下采用改道或不留设煤柱方法处理在技术上不可能或在经济上不合理的铁路线路(4)

一、二级铁路线上的

一、二等铁路车站(5)铁路隧道和全长大于20m的铁路桥。

3.简答水体下采煤的地面措施?地面采用河流改道、河流铺底、建立上游水库、筑拦洪坝、修拦洪沟、填渗水裂缝、架渡槽、设围沟以及排除内涝等措施,切断和改变地面补给水源。 4.简答凡申请建立永久抽放系统的矿井应同时具备的条件?(1)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5m3/min或一个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2)矿井瓦斯涌出量大于15m3/min;(3)每一个瓦斯抽放系统的抽放量预计可保持在3m3/min以上;(4)瓦斯资源可靠、储量丰富,预计瓦斯抽放服务年限在10年以上。

六、论述题

1.试述开采引起的支承压力诱发底板突水的规律?(1)无周期来压或周期来压不明显的顶板,支承压力较小,对底板破坏较轻;有周期来压的顶板,底板突水多发生在初次来压或周期来压期间。(2)突水点位置多数在工作面后部采空区边缘附近。(3)顶板初次来压之前,在开切眼附近,由于基本顶大面积较长时间的悬露,或直接顶岩层跨落后不接顶,使底板岩层形成较大的自由面,给底板岩层的移动与破坏创造了条件,因此,开切眼附近是底板最容易突水的位置之一。(4)工作面推进速度慢,工作面突然停止推进或在停采线处容易发生突水事故。(5)区段或分带煤柱长期承受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这些煤柱附近顶板跨落不充分,因此,区段或分带煤柱附近,也是容易发生底部突水的位置之一。

2. 试述恒底式采煤法的适用条件?(1)缓倾斜及中倾斜厚煤层,顶板松软破碎,弯曲性能较好,或顶板含水,而煤层遇水容易胶结。(2)煤层为中等硬度,粘结性强,易破碎,这样的煤体冒落后,在上覆岩层重压及水或泥浆作用下,容易形成再生煤体。(3)煤层不易自燃。(4)煤层的瓦斯含量不宜太大,否则会给底分层开采时带来通风方面的困难。(5)若开采顶板含水大的厚煤层,煤层及顶板岩层应有较好的再生能力,且有较强的隔水性能。

3.试述倾斜分层走向长壁水砂充填采煤法采准巷道布置特点?(1)采区上山的数目一般多于2条,除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外,还要增加流水上山,为减少岩石工程量,部分上山可布置在顶分层中。(2)煤层分层数目较多时,为实现多工作面同时生产,减少分层平巷的维护费,便于后继工作面准备,提高采区生产能力,减少设备台数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多采用区段集中巷布置方式。(3)按煤层倾角不同,分层平巷间可采用水平式布置、倾斜式布置和重叠式布置。(4)充填管路有两种布置方式,其一为材料道兼管子道的布置方式,另一种是将材料道与管子道分别布置。(5)分层运输平巷的疏水有两种方式,一是煤水在分层运输平巷内分家,其二是煤水同向。

4.试述近水平、缓倾斜和中倾斜煤层煤层间跨落上行顺序采煤的条件?(1)可以采用上行式采煤的条件

先决条件是:先采下部煤层不破坏上部煤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且能够给矿井带来较大经济效益。1)上部煤层为劣质煤或薄煤层或不稳定煤层,开采困难,下部煤层为厚煤层,上下煤层间距较大,开采设备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矿井达产期因开采顺序不同而差别很大。2)上部煤层开拓困难,需要巨额投资,下部煤层开拓容易,且上下煤层间距较大。3)下部煤层为国家急需的煤种。

(2)需要采用上行式采煤的条件1)上部煤层有冲击地压危险或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下部煤层作为解放层开采。2)上部煤层含水丰富,先采下部煤层有利于疏水。3)上部煤层的顶板为坚硬顶板,需要降低上部煤层顶板的周期来压强度。4)采用条带采煤法开采有一定层间距的多层煤层,为使保留条带不受重复开采影响。5)深矿井开采中,先采下煤层有利于实现矿井高产高效,有利于改善上煤层的巷道维护条件及经济技术指标。6)复采采空区上部遗留的煤炭资源。

5.试述对于承压含水层上采煤,采用综合治理同时带压开采方案,需要分别或同时采取哪些安全技术措施?(1)缩短工作面长度(2)缩小来压步距(3)改变采空区处理方法(4)改革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5)处理断层与陷落柱(6)注浆加固底板(7)其他措施,如易突水地点要少掘巷道,少钻孔,提高工作面推进速度,并保持匀速推进,避免工作面长期停采。 6.试述长壁工作面遇岩浆岩侵入的处理方法?(1)岩浆岩侵入严重,长壁工作面不能正常推进的条件下,一般采用绕过岩浆岩的方法,每隔一定距离重新开切眼,两个切眼之间用联络巷贯通。(2)漏斗式采煤法回收岩浆岩圈定的煤层(3)岩浆岩侵入体与工作面斜交,形成岩墙,为保证生产系统完整,沿侵入区两侧各掘一条斜巷,并在靠近运输平巷侧,过岩浆岩墙体,用联络巷贯通两条斜巷。(4)岩浆岩侵入煤层使煤层焦化变硬,难于回采,若该煤层又位于煤层群上部,可采用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使上煤层松散,易于开采。

第二篇:煤矿开采方法

煤矿开采技术092

煤矿开采方法复习题

一、 名词解释

1. 阶段:在开采急倾斜煤层或倾斜煤层时,在井田范围内,沿着煤层的倾向,按预定标高把煤层划分为若干个平行于走向的长条部分,每一长条部分称为一个阶段。

2. 开采水平:通常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且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称为开采水平。

3. 走向长臂采煤法:工作面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沿走向方向推进的采煤方法称为走向长臂采煤法。

4. 倾斜长臂采煤法: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布置,沿倾斜方向推进的采煤方法称为倾斜长臂采煤法。

5. 最大控顶距:采煤工作面在放顶前工作面煤壁到采空区之间的垂直宽度。

6. 最小控顶距:采煤工作面在放顶以后进行下次采煤之前工作面煤壁到采空区之间的垂直宽度。

7. 正规循环作业:按照作业规程中循环作业图表安排的工作顺序和劳动定员,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安全地完成循环作业的全部工作量,并保持周而复始进行采煤工作的一种作业方法。

8. 循环方式:采煤工作面昼夜循环次数与循环进度的总和。

9. 准备巷道:为一个采区或多个回采工作面服务的巷道,称为准备巷道。 10. 回采巷道:仅为采煤工作面生产服务的巷道叫做回采巷道。 填空

1、采区采出率规定,中厚煤层不低于80%,

2、移架操作结束后,将各操作手把扳到“零”位。

3、单体液压支柱有效支撑系数取KE=0.8;

4、悬臂支架根据柱梁配合关系不同分类,分为正悬臂和倒悬臂两种

5、采煤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追机作业;(2)、分段作业;(3)、分段接力追机作业; (4)、分段综合作业。

6、液压支架的移架方式:1.单架依次顺序式移架;2.分组间隔交错式移架;3.成组整体依次顺序式移架

7、悬臂较长一端伸向采空区的叫倒悬臂

8、更换胶管和阀组液压件时,只准在“无压”状态下进行,而且不准将高压出口对人。

9、液压支架支护方式:1.及时支护;2.滞后支护

10、以井田地质勘查报告的基础资料为依据,经过可行性评价和按经济意义分类为:矿井资源/储量,分为“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四类。

11、悬臂较长一端伸向工作面煤壁侧的叫正悬臂

12、采区上(下)山之间的煤柱宽度(沿走向):薄及中厚煤层一般为20 m;

13、估算法求工作面的支护强度的公式为q=(4~8)hmγ

14、按巷道布置方式不同放顶煤开采方式分为:

1、一次采全厚放顶煤开采;

2、预采顶分层网下放顶煤开采

3、预采中分层网下放顶煤开采

4、倾斜分层放顶煤开采

15、正规循环作业四项基本要素是:循环进度、工作质量、劳动定员和循环时间

16、采煤工作面采出率规定薄煤层不低于97%,

17、采煤工作面停采线至上(下)山的煤柱宽度:薄及中厚煤层在20 m以上;

18、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有效支撑系数KE=0.8~0.95。

- 1

煤矿开采技术092

11、上、下顺槽巷道高度自工作面煤壁超前20 m范围内支架完整无缺,高度不低于1.6 m,

12、液压支架工作面,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支设,其最大仰俯角<7°

13、用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的工作面,采空区冒落高度普遍不小于1.5倍采高,

14、煤壁机道平直,与顶底板垂直。伞檐长度超过1 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中厚以上煤层不超过200 mm;

15、煤壁机道平直,与顶底板垂直。伞檐长度超过1 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薄煤层不超过150 mm,

16、炮采工作面要及时挂梁,破碎顶板要掏窝挂梁,悬臂梁到位,端面距小于300 m;

17、综采要及时移架,端面距最大值应小于340 mm,前梁接顶严密

18、下山开采的基本适应条件有倾角小于16°的缓斜煤层;

19、在炮采工作面,炮眼深度小于0.6 m时,不得装药、爆破; 20、采煤机割煤后,支架依次或分组随机立即前移支护顶板。移架后推移刮板输送机的方式。称为及时支护

简答

1. 采区上山布置方式?

①一煤一岩上山 ②两岩石上山 ③两煤层上山 ④两岩一煤上山 ⑤三条岩石上山 2. 采煤工艺设计中应完善哪些生产系统?

①运输系统 ②通风系统 ③辅助运输系统 ④供电系统 ⑤供水系统 ⑥安全检测系统⑦瓦斯抽放系统。

3. 煤壁易片帮的工作面管理中怎样正确选择支架?

正确选择支架,在选择支架时,应选择能够立即支护、端面距较小,有防片帮装置、支护强度较大的液压支架。

4. 煤壁易片帮的工作面管理中怎样加强生产管理?

加强生产管理,加强工作面的生产技术管理,搞好正规循环作业,缩短循环周期,尽量减少煤壁的暴露时间。

5. 采区设计方案比较确定的方法有哪些? 采区设计方案比较确定的方法,通常有方案比较法、统计分析法、标准定额法、数学分析法、经济——数学规划法(通常也叫采区优化设计),计算机模拟法多目标决策法统筹法等。 6. 采煤工作面开采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采煤工作面开采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煤工作面的落煤方式及工艺过程,顶板支护设计,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与巷道支护,开采设备选型和采煤工作面的工程质量管理。 7. 采煤工作面五大生产工序?

采煤工作面五大生产工序是: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和处理顶板(放顶)。 8. 普采工作面的采煤工艺如何? 普采工作面的采煤工艺过程为:采煤机进刀——割煤——挂梁——推移输送机——支柱——回柱放顶等项工序。 9. 采煤机进刀方式?

①推入式进刀方式(直接进机窝、预开机窝进刀) ② 斜切式进刀方式(进刀部位不同分类:端部、中部。按处理三角煤的方式不同分类:留三角煤进刀、割三角煤进刀) ③钻入式进刀方式

10. 常用特种支架种类?

常用特种支架有密集支柱、丛柱、抬棚、戗柱和木垛等。 问答题

- 3

第三篇:特殊开采方法复习题

一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

1、四区、三带的规律和特点,影响三带高度的主要因素。 (1)充分采动区:位于采空区中部上方,该区内的岩层垮落与沉降已趋于停止,但范围仍随开采范围扩大而不断扩大;岩层平行于其原始层位;移动向量达到最大程度。(2)顶底板压缩区:受支撑压力作用而形成的;该区中顶板岩层距地表越近,下沉值越大。(3)最大弯曲区:此范围岩层向下弯曲的程度最大;岩层层面上将出现较多的拉伸裂隙,甚至使整层岩层断裂。(4)底板隆起区:由于卸压及水平方向的压缩,底板出现均匀隆起区和不二建筑物下采煤

1、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下开采对地表的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动,包括下沉和水平移动;另一类是变形,包括倾斜、曲率、水平变形、剪应变和扭曲。

(1)下沉。均匀下沉不会对建筑物带来损害;下沉会使连通建筑物的各种管线的坡度发生变化;下沉较大而水位又很浅时,会是建筑物内积水和潮湿。

(2)倾斜。倾斜造成建筑物重心偏移。对底面积小而高度又大的杆状建筑物影响较大。

(3)曲率。有正曲率和负曲率下沉系数小;(2)主要影响角正

切小;(3)水平移动系数随采深增加变小;(4)地表移动期短;(5)地表多次下沉。

保留条带宽度a的确定:1)稳定性要求。宽高比。2)强度要求。A、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要求。B、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要求。保留条带能承受的极限载荷要大于实际承受的载荷。

5、不迁村采煤的理论依据 (1)不迁村全采,采后维修和补偿。(2)不迁村条带开采。(3)不迁村就地重建抗采动变形建筑。

第三章 铁路下采煤

1、铁路下采煤的特点:

2、水体下的采煤方式 (1)顶水采煤:(2)疏水采煤:(3)顶疏结合采煤:(4)堵截水源与疏水结合采煤: 第五章 承压水上采煤

1、影响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1)水源条件(2)地质构造:断层、岩溶陷落柱:(3) 隔水层的阻水能力 (4)矿山压力。

4、在承压含水层上带压开采时,有利于减少底板破坏深度,提高底板保护层厚度的技术措施:1)缩短工作面长度2)缩小来压步距3)改变顶板管理方法和采煤方法4)改革采区巷道布置5)处理断层和陷落柱6)注浆加固底板,提高保护层强度7)其它。 均匀隆起区。

(1)垮落带:由采矿引起的上覆岩层破坏并向采空区垮落的岩层。特点:分为规则垮落带和不规则垮落带;岩石的碎胀性使垮落带岩石的体积明显增大;高度取决于采出厚度、上覆岩层的岩性、碎胀系数和煤层倾角。 (2)断裂带:垮落带上方的岩层产生断裂和裂缝,但仍保持其原有层状的岩层。特点:岩层层面上出现垂直于层面的拉伸裂隙;各岩层之间产生平行于层面的离层;岩层一般都能导水;断裂带随开采空间扩大而向上发展,达到最大,继续扩大时,高度又随之降低;重复开采时,高度上升幅度减小。

(3)弯曲带:断裂带上界至地表的岩层。特点:具有隔水性;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很少存在离层裂隙;采深较大时,弯曲带高度可能远大于垮落带和断裂带高度之和;地表下沉盆地边缘往往要出现张裂隙。 影响三带高度的因素:(1)顶板岩性;(2)煤层倾角;(3)采高及厚煤层分层次数;(4)采空区范围大小;(5)采空区处理方法。

2、地表移动和破坏的形式,地表移动的各种角量参数的定义、确定方法。 形式:(1)地表移动盆地;(2)裂缝;(3)塌陷坑。参数:充分采动角,边界角,移动角,裂隙角和最大下沉角。

5、地表移动变形的预计方法,掌握概率积分法,对该方法的原理、基本参数、基本方法要清楚,如概率积分法预计地表沉陷时需要用到的参数有哪些? 基本原理:(1)将矿山岩体看成为一种松散介质,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过程类似于松散介质的移动过程,该过程是一个服从统计规律的随机过程,可用概率论的方法揭示;(2)可将整个开采范围分解成无穷多个无限小的开采单元,单元开采下沉盆地的下沉曲线为正态分布密度函数;(3)整个开采范围对地表的影响相当于无穷多个单元开采对地表造成的影响之和,可以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曲线的积分来完成。

参数:任意点的位置x;主要影响半径r;地表下沉系数η;水平移动系数b。

预计地表移动和变形时,只需计算出最大值,再以预计点的x/r为印数查表,求得分布函数的值,再把相应的最大值与分布函数值相乘即得。 之分。正曲率使建筑物出现上宽下窄的竖向裂缝和倒八字裂缝。负曲率使建筑物出现正八字裂缝和水平裂缝。曲率对底面积小的建筑物影响较小,对长度大的建筑物影响较大。

(4)水平变形。水平变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大,尤其是拉伸变形的影响。

一般来说,地表拉伸变形与正曲率、地表压缩变形和负曲率同时出现。由以上分析可知,使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曲率和水平变形。

3、建筑物下采煤的井下开采技术措施,如建筑物下采煤时,两层煤之间采用协调开采的原理,再如减少开采引起的地表建筑物所受变形的主要技术途径: 对于连续型下沉,井下采取的开采技术措施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既能减少地表下沉又能减少地表变形的井下开采技术措施;一类是减少地表变形的井下开采技术措施。

一、防止地表突然下沉和塌陷的开采技术措施

1、缓倾斜和倾斜厚煤层浅部开采时,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

2、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采用分层间歇式采煤法;在煤层露头处应保留足够高度的煤柱;

3、查明建筑物下方是否有老窖、废巷、岩溶、老井以及它们被充填的程度并采取措施。

二、既能减少地表下沉又能减少地表变形的井下开采技术措施

1、充填法处理采空区;

2、条带采煤法;

3、采空区离层带中高压注浆法

三、减少地表变形的井下开采技术措施

1、限厚开采

2、消除或减少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不利叠加,利用地表变形有利叠加

(1)分层间间歇开采;(2)尽量采用无煤柱开采技术,避免残留尺寸不当的煤柱;(3)布置较长的工作面,使建筑物仅承受动态变形;(4)协调开采;(5)合理布置各煤层或上下分层的开采边界(看书);(6)合理部署工作面推进方向。

3、合理确定建筑物与开采区域的相对位置

4、对称背向开采

4、条带采煤法开采的理想地质条件、移动变形特点及保留煤柱宽度的确定方法

理想地质条件:煤层埋深小于400-500m,单一煤层,厚度比较稳定,顶板岩层和煤层较硬。 地表移动和变形特点:(1)地表(1)在安全上比一般建筑物要求要高;(2)因受到列车动载荷的作用,铁路线路的移动和变形较为复杂;(3)线路在开采影响过程中可以通过日常的维修,及时消除自身的移动和变形。

2、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1)倾斜。倾斜将使线路增减相应的坡度。沿线路方向的倾斜会使线路原有的坡度发生变化;垂直线路方向的横向倾斜将使两股钢轨下沉不等;(2)曲率。线路相邻段不均匀倾斜将导致竖直方向上原有竖曲线的曲率半径变化,地表下沉曲线的正负曲率可使线路原有的曲率半径增大或减小。(3)横向水平移动。使线路直线段弯曲,使弯曲段的半径增大或减小。(4)纵向水平移动和变形。拉伸变形使轨缝增大,可能拉断鱼尾板或切断联接螺栓;压缩变形使轨缝缩小或闭合,使钢轨接头处或钢轨产生附加应力。

3、铁路下采煤的技术措施: (1)满足一定的采深与采厚比;满足规定要求。(2)防止地表突然下沉或塌陷;缓倾斜和倾斜厚煤层浅部开采时,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开采急倾斜煤层时,采用分层间歇式采煤法;在煤层露头处应保留足够高度的煤柱;查明建筑物下方是否有老窖、废巷、岩溶、老井以及它们被充填的程度并采取措施。(3)减少地表下沉;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全部充填法,其次是采用条带采煤法。(4)消除和减轻地表变形的叠加影响;采用无煤柱开采、顺序开采及协调开采等方法。(5)合理布置工作面;应尽量将开采区域布置在铁路的正下方,使线路处于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且工作面推进方向与铁路线路平行。

必要时,留设好铁路煤柱。

第四章 水体下采煤

1、水体下采煤的理论依据

“三带”理论(1)对于地面水体、松散层底部和基岩中的强、中含水层水体、要求保护的水源等水体,不允许导水断裂带波及;(2)对于松散层底部的弱含水层,允许导水断裂带波及;(3)对于厚松散层底部为极弱含水层或可以疏干的含水层,允许导水断裂带进入,同时允许垮落带波及 隔水层理论(1)水体底面与煤层之间应有相应厚度的隔水层,才能实现水体下安全采煤。(2)一定厚度的泥岩和粘土层是水体下安全采煤的良好隔水层。

第六章 上行式开采顺序采煤

1、恒底式采煤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或开采煤层的共同特点)

优点:(1)巷道系统简单,分层巷道始终沿煤层底板开掘,与上山的联系简单可靠,采区掘进率低(2)采煤工艺简单,不需铺设人工假顶,节省原材料,有利于提高工效,降低成本(3)岩层活动对工作面影响小,顶板易于管理,巷道易于维护。(4)各分层工作面的底板始终是煤层的原生底板,支架直接支在底板上,有利于发挥支架的支撑能力(5)工作面设备搬迁距离近,易于搬迁(6)在煤层顶板含水大或复合顶板等特殊条件下,有利于消除水患及冒顶的威胁,利于安全生产(7)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缺点:(1)对煤体的粘结性要求高,破碎煤体必须容易粘结、压实后易形成再生煤体(2)不利于防止煤层自燃,需要采取防煤层自燃措施,使开采技术变得复杂(3)煤矸容易混杂(4)对注水质量要求高,如果采前注水不及时或效果不好,将在落煤、装煤、运煤、放顶过程中,煤层易飞扬,空气中煤尘含量较高,威胁矿井安全生产。 使用条件:(1)缓倾斜及中倾斜厚煤层,顶板松软破碎,弯曲性能较好,或顶板含水,而煤层遇水容易胶结。采用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存在很大困难时,采用恒底式采煤法有很好适应性。(2)煤层为中硬,粘结性强,易破碎,这样的煤体冒落后,在上覆岩层重压及水和泥浆作用下,容易形成再生煤体(3)每次不易自燃(4)煤层的瓦斯含量不宜太大(5)若开采顶板含水不大的厚煤层,煤层及顶板岩层应有较好的再生能力,且有较好的隔水性能。

第四篇:煤矿开采方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井田开拓方式主要分为 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2.环形井底车场布置形式主要方式有立式、斜式、卧式。

3.矿井主要运输大巷布置方式为分层大巷、集中大巷、分组集中。

4.衡量矿井采掘关系的“三量”是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

5.采区上部车场基本形式主要分为平车场、(顺向、逆向)甩车场、转盘车场。

6.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组成一般包括存车线、调车线 。

7.下山采区的硐室主要有 绞车房、变电所、水泵房。

8.矿井延深方案主要有直接延深、暗井延深、新打一个暗井、延深一个井筒、深部新开立井或斜井。

9.“三下”开采主要包括 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

10.地下开采后地表移动和变形分为下沉、水平移动、倾斜、水平变形、曲率变形

二、判断题(10分)

1.地表塌陷移动范围一般大于井下开采范围。(√)

2.矿井三量可采期可准确的判断矿井采掘关系。(×)

3.大型矿井采用综合开拓一般采用主立副斜开拓布置方式。(×)

4.煤层倾角小时,斜井可采用底板穿入煤层布置方式。( × )

5.井筒布置在井田浅部,其工业广场占地面积比较大。( × )

6.开采水平高度越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就越高。( × )

7.工作面长度超过300 m时,回采煤量可能大于准备煤量( × )

8.矿井配采是巷道掘进排队的依据。 (√ )

9.中部车场采用甩入石门布置,上山则布置在底板岩石中。(√)

10.轨道上山中部车场牵引角,一般小于二次回转角。( √ )

三、名词解释(20分)

1.综合开拓

指采用立井、斜井、平硐等任何两种形式开拓的方式

2.分组大巷

指为一个煤组服务的运输大巷。

3.竖曲线

指平面线路与斜面线路相交处或两个斜面线相交处,设置竖直面上的曲线。

4.起坡点

指竖直曲线的上、下端点。

5.回采煤量

指准备煤量范围内,已有回采巷道及开切眼所圈定的可采储量。

四、简答题(18分)

1.分析井筒位置对工业广场煤柱的影响情况。

井田范围一定时,井简位置在煤层倾斜的浅部,工业广场煤柱尺寸大;进筒位置布置在煤层浅部,工业广场煤柱尺寸比较小。

2.矿井各生产环节,接续时间的要求是如何规定的?

1)在现生产采区内,采煤工作面结束10~ 15天完成接替工作面的巷道掘进及设备安装工程

2)在现有开采水平内,每个采区减产前1——1.5月必须完成接替采区和接替工作面的巷道掘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

3.采区、工作面采出率是如何规定的;说明采区煤层厚度3.2m,工作面采高2.6m的采出率各是多少。

1)采区采出率:薄煤层不低于85%;厚煤层不低于75%

2)工作面采出率:薄煤层的不低于97%;中厚煤层不低于95%厚煤层不低于93%,采区煤层厚度3.2米采出率不低于80%;工作面采高2.6m,采出率不低于95%

五、综合问答题(16分)

1. 何谓综合下山开采,比较上下山开采主要优缺点,分析上下山开采主要适应条

件。

1)上山开采的优点是利于采区通风、运输、掘进等。但水平服务年限短,开采水平数目多,不利于合里集中生产等。

2)上下山同时开采的优点是水平服务年限长,矿井开采水平数目少;有利于合理集中生产;新建矿井,可减少巷道工程量,缩短建井工期,降低吨煤投资费用。但下山开采增加了采区排水设备,通风困难、对采区掘进、运输等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2.矿井开拓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任务?

1)贯彻执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法律法规。适应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为建设高产高效安安生矿井创造条件。

2)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为安全生产和提高劳动率创造条件。

3)井巷布置和开采顺序安排尽量减少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减少巷道维护量

4)尽可能减少开拓工程量,以降低矿井初期投资额,缩短建井工期

5)采用新技术和发展技术矿井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创造条。

6)开拓布置应考虑不同煤质。不同煤种的煤层以取其他有益矿物分别进行开采。

六、画图题(16分)

1.画一单开平行线路联接分岔点。(标注主要参数)

2.画出采区下部顶板绕道,大巷装车站;车场巷道布置图。(标注轨道上山起坡点位置

第五篇:《煤矿开采方法》项目教学总结

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岗位对知识的要求趋于综合化、智能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要通过三年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煤矿开采方法》这门课程在2007-08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了为期六周的项目教学。通过资源开发系采矿教研室几位老师的通力合作,将《煤矿开采方法》课程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终,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驱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课程的专业知识。利用工作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条件设定,矿井设计,绘制图纸,编制说明书,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操作中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一.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

紧紧围绕《煤矿开采方法》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们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划分成五个项目模块进行教学。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1.井田开拓项目模块设计

1.1 设计条件:结合平顶山矿区平面图,分别以一矿、六矿、十一矿、八矿、五矿、十矿为基础,边界适当进行改变,作为各组设计的基本条件。

1.2 任务描述:结合给定的矿井开采范围,把勘探线、矿井边界画在图纸上,做出矿井主要勘探线的剖面图;根据开采条件概算出井田范围内煤炭储量,依据储量分类方法,计算确定矿井设计开采储量,然后确定矿井生产能力;进行矿井开拓方式选择,确定井筒位置;进行开采水平划分,确定大巷布置方式和井底车场形式,并在图纸中画出所设计的巷道。

1.3 学习目标任务:①正确画出勘探线和矿井边界,能够做出勘探线剖面图;②了解储量分类方法,简单计算储量的方法,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③选择矿井开拓方式,确定井筒位置;④进行开采水平划分,布置大巷和井底车场。

1.4 任务主要成果:①绘制 1:5000或1:10000的矿井平面图;②画出矿井主要勘探线的剖面图;③编写矿井开拓设计的说明书; 2.采区巷道布置项目模块设计

2.1 设计条件:根据各学习小组井田开拓设计的中划分的采区情况。选择其中一个采区条件,进行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2.2 任务描述:根据设计矿井的开采水平划分与布置的基本情况,首先绘出采区开采范围的平面图,结合给定的钻孔资料,画等高线,形成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确定大巷的位置、把采区开采边界画在图纸上,做出采区上山部分的剖面图;根据开采条件和煤炭储量,确定开采工艺方式,和采区生产能力;进行采区上山布置方式选择,确定上山位置;进行区段划分,确定区段平巷布置方式;选择确定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形式,并在图纸中画出。 2.3 学习目标任务:①正确画出采区开采范围和底板等高线图,做出上山的煤层剖面图;②结合开采条件,合理确定开采工艺方式;③选择上山布置方式,确定上山位置;④进行区段划分划分,正确布置区段平巷;⑤选择采区车场形式。

2.4 任务主要成果:①画出 1:2000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②画采区上山部位的剖面图;③、编写采区巷道布置设计说明书; 3.采煤工作面开采工艺项目模块设计

3.1 设计条件:在各学习小组采区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采煤工作面为基本条件。根据已确定的开采工艺方式,针对性的进行采煤工作面的开采工艺设计。

3.2 任务描述:结合采区巷道布置系统,首先按1:1000的比例画出采煤工作面的巷道布置;根据选择的开采工艺进行采煤工作面的支护设计和支护选型;选择采煤工作面的开采设备,进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做出采煤工作面设备布置平面图和采煤工作面的最大与最小控顶距断面图。

3.3 学习目标:①正确画出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图;②进行工作面支护设计,合理选择支护设备; ③选择工作面开采开采设备,进行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④能够较好绘制采煤工作面设备、支护布置平面图。

3.4 任务主要成果:① 1:1000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图;②采煤工作面设备、支护布置平面图;③编写采煤工作面开采工艺设计说明书; 4.生产组织管理项目模块设计

4.1 设计条件:根据各学习小组设计的采煤工作面基本条件,进行采煤工作面设计生产组织和作业规程编制练习。

4.2 任务描述:根据采煤工作面工艺设计中所设计采煤工作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进行劳动组织、作业方形式和循环方式设计;绘制工作面循环作业图和劳动组织图表。结合现场的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范本进行作业规程编写训练;根据采煤工作面工程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规定以及操作规程有关规定,编写采煤工作面质量管理和不同工种的安全操作技术措施。

4.3 学习目标任务:①在采煤工作面的设备布置图中,正确画出采煤工作面的循环作业图和工作面劳动组织与主要技术指标表,②结合工作面的开采条件,编制作业规程开采部分内容;③选择特定条件(初采、末采或过断层等),进行技术措施编制;④制定工作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的管理措施。

4.4 任务主要成果:①绘制的采煤工作面的采煤方法图;②编写的采煤工作面的作业规程;③制定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管理措施;④编制的特殊条件开采技术措施。 5.轨道车场线路项目模块设计

5.1 设计条件:结合采区巷道布置模块中所设计采区车场基本形式,分组完成采区车场形式、采区车场线路设计及上、中、下车场的施工设计。各学习小组在设计中进行分工,分别结合一个具体的车场进行线路设计和施工设计。 5.2 任务描述:根据采区巷道布置设计中所选择的车场形式进行采区车场布置设计。首先根据安排的任务,画出所设计车场布置草图,选择的轨型、道岔类别进行车场线路设计;绘制车场设计线路布置图和施工组织图。

5.3 学习目标任务:①煤矿使用的轨型、道岔类别及合理选择②车场线路设计的要求、步骤和基本知识;③进行车场线路设计计算;④绘制采区车场设计线路布置图和采区车场施工图。

5.4 任务主要成果:①采区上、中、下车场线路设计布置图和采区车场施工图;②采区车场线路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的过程); 通过对《煤矿开采方法》这门课程的解构与重构,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教学中的工作任务,学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学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认识到.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煤矿开采方法》项目教学中采用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将06级采矿

一、

二、三班的学生划分为1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项目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在项目教学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三、项目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体现在:

1、项目教学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实践

教师要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企业见习、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积累工作经验。

2、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但是项目教学涉及多学科教学内容,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不仅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

3、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

在项目教学中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这要求教师课前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注意与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协调;介绍项目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四、项目教学存在不足与建议

1.同时开展项目教学班级和学生较多,组织管理难度较大,教师辅导不能保证及时到位,影响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2.学院采矿设计参考资料有限,学生借用不方便;数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3.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工作。

4.部分学生对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认识不足,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相互协作精神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5.采矿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不能保障有效及时地指导,学生汇报答辩环节的组织和效果欠佳。

上一篇:楹联协会范文下一篇:立冬进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