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历程

2024-04-12

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历程(精选8篇)

篇1: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历程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概况发展历程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经万了三个发展阶段:1965年~1978年:以计算机和军工配套为目标,以开发逻辑电路为主要产品,初步建立集成电路工业基础及相关设备、仪器、材料的配套条件;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电子科技 英文刊名:IT AGE 年,卷(期): “”(9) 分类号:F4 关键词: 

 

篇2: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历程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

1986年9月26日,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标志着新中国从此有了股票交易。从静安证券交易柜台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的股市就此已经走了28年。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开业,但“开业”前面加了个“试”字。挂牌企业有:深发展、深万科、深安达、深金田、沈原野。

1991年4月22日深市出现零成交,中国股市第一次政府救市,深圳市政府筹资2亿元拉动深发展托市。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股市交易价格开始尝试由市场引导。仅仅3天,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5月21日,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在全面放开股价的利好刺激下,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终于扼住了涨势的咽喉。当天,沪深两市均跌满10%,大部分股票被巨大的卖单封死在跌停板上。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随后,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2001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很快,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10月22日,股市的神经越绷越紧。下午3时,周小川像唐·吉诃德一般拎长枪跨瘦马直奔国务院。晚7时周回府。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篇3:中国音乐发展历程简析

一、夏、商时期

真正音乐发展的开始应该是这一时期, 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 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 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 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 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夏桀无道, 商汤伐之, 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 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 (女巫) 和觋 (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 在行祭时舞蹈、歌唱, 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 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 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 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 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据史料记载, 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 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

二、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 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 即黄帝时的《云门》, 尧时的《咸池》, 舜时的《韶》, 禹时的《大夏》, 商时的《大蠖》, 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 , 收集民歌, 以观风俗、察民情。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 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 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在周代, 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 (宫、商、角、徵、羽) 也已经确立。这时, 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 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 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 增加三分之一 (益一) , 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 (损一) , 得到徵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 (十二律) 的弦长, 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 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 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 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 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 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 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 被称为乐府诗。乐府, 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 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 三人和”的清唱, 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 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 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 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 或在行进中演奏, 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 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 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 (相扑) 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 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 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 使清商乐流入南方, 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 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 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 (今新疆库车) 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这时, 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 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着《琴操》。三国时着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着《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 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 如嵇康、阮籍等, 《广陵散》 (《聂政刺秦王》) 、《猗兰操》《酒狂》等一批着名曲目问世。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 有角色和化妆表演, 载歌载舞, 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 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 以等差迭加的办法, 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五、隋、唐时期

隋唐两代, 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 政治稳定, 经济兴旺, 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 勇于吸收外城文化, 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 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 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 主要有清商乐 (汉族) 、西凉 (今甘肃) 乐、高昌 (今吐鲁番) 乐、龟兹 (今库车) 乐、康国 (今俄国萨马尔汉) 乐、安国 (今俄国布哈拉) 乐、天 (今印度) 乐、高丽 (今朝鲜) 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 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 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六、宋、金、元时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 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 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 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

七、明、清时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 虽然良莠不齐, 但其影响之广, 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 私人收集编辑, 刊刻小曲成风, 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 戏文, 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 北方的鼓词, 以及牌子曲, 琴书, 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在清代, 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

篇4:中国商会发展历程

晚清以来,由于情势变迁,使得商人的地位大为改观,商人组织的性质亦相应有所变化。传统的商人组织,如行会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组织根据实际状况比较自然地开始转化为近代意义上的商会。

1899 年,出现了第一个有关商会的民间拟定章程《拟中国建立商业会章程》 。

1902 年,上海通商银行的总董严信厚组织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这是近代商会的雏形。

1903 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作为统辖农工商实业的最高管理机构。

1904 年,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谕令颁布了《察定商会简明章程 》 、《商会章程附则六条》。此项法律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

1905 年1 月13 日,天津商会正式成立。

1908 年,全国已有58 个总商会(其中9 个建于海外)和223 个分会。

1912 年商会总数猛增至794 个,1915 年更激增到1262个。

1915 年,参议院代行立法院职权,于第二期常会议定《商会法》,并于12 月予以公布。次年2 月,又颁布了《修正商会法施行细则》。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修订了《商会法》和《商会法实施细则》。

1929 年,工商部拟定《商会法》草案, 同年8 月15 日公布施行。

新中国成立后,商会迎来了创始阶段(1988 年-1993 年)。原外经贸部按照国务院1988 年2 月《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文件精神建立了各进出口商会。由于各方面认识不足,商会开展业务举步维艰。

初级成长阶段(1994 年-2001 年)。1994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5 条指出: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和参加进出口商会,并规定了商会的职责任务。

1994 年7 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进出口商会工作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规范了商会的社会法人资格地位和11 项职责任务、经费来源等相关事宜。商会在开拓中进行自身建设。

篇5: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

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怎么,给个拒绝的理由也好呀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篇6: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10092603 夏鹏飞 671926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经过演变和改进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术形式,多以喜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复兴,以及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更有甚者这样认为“一台好的综艺晚会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尤其是小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期间更是涌现出一批大家熟悉并喜爱的小品演员,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小品的内容以及表演方式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面给介绍一下各个时期小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在1984年以前,之所以说这个阶段是萌芽时期、史前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同时,由于在起步阶段,不管是演员的表演还是作品的结构,都是十分不规范的、不成熟的,给人一种非常青涩的感觉。但是,当下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出现时,小品就已经注定了它将在未来的中国文艺舞台上所占据的显赫地位。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卖生豆浆的小姑娘》(1983年,表演者:岳红 从测等),《虎妞、阿Q逛长甸》(1983年,表演者:斯琴高娃 严顺开)、《吃鸡》(198

4年,表演者:王景惠)。

第二阶段:诞生时期。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0年,领军人物:陈佩斯,朱时茂。1984年央视春晚由陈佩斯、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正式宣布了小品的诞生。陈佩斯作为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在电影方面已崭露头角,而朱时茂更是凭借谢晋导演的《牧马人》得到了许多的电影奖项,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两位在电影界都小有成就的演员开始涉足小品,并且取得了不逊于在电影界的成就。尽管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但是由于其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二位的领军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这一时期的小品创作虽比萌芽时期有所进步,但是依然不够成熟,剧本创作还有很多问题。这一时期的小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戏中戏的形式较为多见,《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都是如此,这也是剧本结构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借力电影、话剧等其他文艺形式的表现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吃面条》(1984年)、《拍电影》(1985年)、《羊肉串》(1986年)、《胡椒面》(1989年)、《主角与配角》(1990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

另外,这一阶段以及之前的萌芽阶段,由于小品刚刚起步,所以人们没有苛求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多的只是为了逗乐。但是有些多品也开始关注现实,如:《产房门前》(1987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高兰村等);《芙蓉树下》(1987年

表演者:刘劲、壮丽);戏曲小品《狗娃与黑妞》(1988年

表演者:陈佩斯、小香玉);《懒汉相亲》(1989年

表演者:宋丹丹、雷恪生、赵连甲);《英雄母亲的一天》(1989年 表演者:赵丽蓉、侯耀文);《招聘》(1989年

表演者: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从1990年至1998年,领军人物:黄宏、赵丽蓉。1990年由黄宏等出演的《超生游击队》引起巨大反响,在同一时期,陈佩斯、朱时茂仍在奉献高水平的作品,赵本山开始在小品届攻城略地,赵丽蓉也已经显示了她的超凡魅力,郭达、蔡明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力量……但是,有了《超生游击队》,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这个领军人物的头衔给黄宏。这个小品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其本身独特的幽默性,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对社会特定阶段的特定人群的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使它成为了一个符号,不仅是小品史上的符号,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符号。这也说明,从这一时期开始,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它的教育意义和宣讲意义也开始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小品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自由时期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的限制。其代表作主要有:《超生游击队》(1990年)、《手拉手》(1991年)、《秧歌情》(1992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难兄难弟》(1990年)

表演者:黄宏、严顺开; 《擦皮鞋》(1993年

表演者:黄宏、魏积安);《打扑克》(1994年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一等奖。

表演者:黄宏、侯耀文)。

恐怕只有赵丽蓉老师的作品才会如此频繁地要在表演者之后加上“等”,因为这一时期赵丽蓉的所有作品可以称作是小品中的大片,每个作品都要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来共同表演,足见其在当时小品届的显赫地位。把赵丽蓉当作这一阶段的领军人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作品的丰硕,恰恰相反,其作品数量并不占优势,而在这个阶段能称得上精品的也只有《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记》两个。但是,仅仅凭借这两个作品,加上之前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妈妈的今天》等众多作品对其实力的展现,再加上其年高德劭的独特地位,足以让赵丽蓉成为中国小品届的灵魂人物,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波及到今天。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们在看到赵丽蓉精彩的表演的同时,也看到了她在表演上付出的比他人更多地辛苦。在《如此包装》中练跳舞、在《打工奇遇记》中练书法、在《功夫令》中练功夫,而到了1999年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作品《老将出马》中,又练起了英语,甚至是英文歌。我们看到了老人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认真态度,看到了她对于观众和舞台的无限热爱。仅凭这一点,她就可以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小品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她的这个地位直至今天也无人可以取代。其代表做主要有:《如此包装》(1995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打工奇遇记》(1996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功夫令》(1998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

同时期其他优秀作品有:《相亲》(1990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大米"红高粱》(1990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吴刚);《警察与小偷》(1991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魏积安、蔡明、巩汉林);《小九老乐》(1991年

表演者:赵本山、杨蕾);《我想有个家》(1992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 《妈妈的今天》(1992年)

表演者: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姐夫与小舅子》(1992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张三其人》(1993年)

表演者:严顺开等;《桥》(1993年)

表演者:潘长江、黄晓娟;《哈罗!黄土坡》(1993年

表演者:郭达、蔡明)。第五阶段:成熟阶段,从1998年至今,领军人物:赵本山。这一时期可以被命名为“赵本山时代”。赵本山成为了赵丽蓉后中国小品届的又一个符号式人物。曾有人试图比较赵本山与黄宏谁是中国的小品王,但这显然是不用比较的,赵本山已成为了小品的代名词。许多人每年坚持看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的小品。平心而论,在这些年赵本山的作品中,经常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出现,他甚至在舞台上笑场,而且有时黄宏等人的作品的质量要超过他,但是赵本山却从未让历届春晚小品的一等奖旁落,这体现出了观众对于他的近乎溺爱的喜爱。但不管怎么说,赵本山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其从头到脚、甚至到标志性的帽子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观众欲罢不能。赵本山有着天生的小品天赋,只要他往台上一站,不用说话,观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笑声。而他特有的良好的与观众互动的能力也是他的一大优势,这也让他受观众的溺爱具有了合理性。在这一时期,小品的创作模式、表演模式都已经成熟,但是却陷入了萧条的境地。小品最重要的舞台是春晚。但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春晚越来越多地受到官方的关注。每届春晚的筹备也成为了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所以,这个舞台上的小品越来越注重宣传功能,讽刺功能则越来越淡化,娱乐功能也相对弱化。许多出于宣传目的的应景作品开始出现,春晚小品受到的抨击也越来越多。此外,多年来对于笑料、包袱的挖掘使得笑料资源出现匮乏,因此创作乏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九十年代初期,小品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晚会上遍地开花,而在这一阶段小品则几乎成春晚的专利,其他场合很难再看到高质量的小品作品。其代表作主要有《拜年》(1998年)、《卖拐》(2001年)、《卖车》(2002年)、《心病》(2003年)、《送水工》(2004年

表演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说事儿》(2006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钟点工》(2000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功夫》(2005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同学会》(1999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

同时期其它优秀作品:《王爷与邮差》(1998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回家》(1998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 《老将出马》(1999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 《爱父如爱子》(1999年)

表演者:严顺开、凯丽、王景、李丁花盆》(2002年)

表演者:黄宏、凯丽;《足疗》(2003年)

表演者:黄宏、牛莉、沈畅;《都是亲人》(2003年)

表演者:蔡明、郭达、李文启、刘小梅;《兄弟》(2004年)

表演者:黄宏、程煜;《装修》(2005年)

表演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 《打工幼儿园》(2006年)

表演者:牛群、阎学晶、刘小梅等。

中国小品未来命运将如何

赵本山——“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 “春晚早晚会把小品逼死。”

范伟——“现在表演小品压力特大,怕失去观众,站在台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自信,有几十秒大家不乐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宋丹丹——“小品必然会走下坡路,是不是会灭亡我不知道,小品实在太难了,反正我是提前不演了。” 黄宏——“小品马上要完蛋

说起小品的生命力,全国政协委员黄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他说,小品的创作队伍、表演队伍、理论队伍都没有形成,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写、来演小品,“小品马上要完蛋!”

篇7: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历程

概述:1999年阿里巴巴实现用互联网连接中国供应商与海外买家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就实现了互联网化。在此之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从信息服务,到在线交易、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境电商产业转型。

1、跨境电商1.0阶段(1999~2003)

跨境电商1.0时代的主要商业模式是网上展示、线下交易的外贸信息服务模式。跨境电商1.0阶段第三方平台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信息以及产品提供网络展示平台,并不在网络上涉及任何交易环节。此时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进行信息展示的企业收取会员费(如年服务费)。跨境电商1.0阶段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出竞价推广,咨询服务等为供应商提供一条龙的信息流增值服务。

在跨境电商1.0阶段中,阿里巴巴国际站平台以及环球资源网为典型代表平台。其中,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以网络信息服务为主,线下会议交易为辅,是中国最大的外贸信息黄页平台之一。环球资源网1971年成立,前身为Asian Source,是亚洲较早的提供贸易市场资讯者,并于2000年4月28日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股权代码GSOL。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中国制造网、韩国EC21网、Kellysearch等大量以供需信息交易为主的跨境电商平台。跨境电商1.0阶段虽然通过互联网解决了中国贸易信息面向世界买家的难题,但是依然无法完成在线交易,对于外贸电商产业链的整合仅完成信息流整合环节。

2、跨境电商2.0阶段(2004~2012)

2004年,随着敦煌网的上线,跨境电商2.0阶段来临。这个阶段,跨境电商平台开始摆脱纯信息黄页的展示行为,将线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实现电子化,逐步实现在线交易平台。

相比较第一阶段,跨境电商2.0更能体现电子商务的本质,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服务、资源整合有效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包括B2B(平台对企业小额交易)平台模式,以及B2C(平台对用户)平台模式两种模式。跨境电商2.0阶段,B2B平台模式为跨境电商主流模式,通过直接对接中小企业商户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缩短,提升商品销售利润空间。2011年敦煌网宣布实现盈利,2012年持续盈利。

在跨境电商2.0阶段,第三方平台实现了营收的多元化,同时实现后向收费模式,将“会员收费”改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即按成交效果来收取百分点佣金。同时还通过平台上营销推广、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等获得增值收益。

3、跨境电商3.0阶段(2013~)

2013年成为跨境电商重要转型年,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都出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跨境电商的转型,跨境电商3.0“大时代”随之到来。

首先,跨境电商3.0具有大型工厂上线、B类买家成规模、中大额订单比例提升、大型服务商加入和移动用户量爆发五方面特征。与此同时,跨境电商3.0服务全面升级,平台承载能力更强,全产业链服务在线化也是3.0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跨境电商3.0阶段,用户群体由草根创业向工厂、外贸公司转变,且具有极强的生产设计管理能力。平台销售产品由网商、二手货源向一手货源好产品转变。

对于3.0阶段的主要卖家群体正处于从传统外贸业务向跨境电商业务艰难转型期,生产模式由大生产线向柔性制造转变,对代运营和产业链配套服务需求较高。另一方面,3.0阶段的主要平台模式也由C2C、B2C向B2B、M2B模式转变,批发商买家的中大额交易成为平台主要订单。

跨境电商行业可以快速发展到3.0阶段,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得益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央及各地政府大力推动的同时,跨境电商行业的规范和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如《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海关总署2014年第56号)、《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3]894号)、《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2]226号)《关于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1]463号)等多项与跨境电商相关政策的出台,在规范跨境电商行业市场的同时,也让跨境电商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得到了保障。

其次,在海外市场,B2B在线采购已占据半壁江山。有相关数据指出,在美国,B2B在线交易额达5590亿美元,是B2C交易额的2.5倍。在采购商方面,59%采购商以在线采购为主,27%采购商月平均在线采购5000美元,50%供货商努力让买家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提升利润和竞争力。

第三,移动电商的快速发展也成就了跨境电商3.0阶段的快速到来。2013年,智能手机用户占全球人口22%,首次超过PC比例,智能手机达14亿台。同时,另据公开的统计数据,今年圣诞购物季使用移动端进行购物的用户占比达50%。在美国比价网站PriceGrabber调查中显示,今年感恩节购物季,40%的消费者会在进商场前进行网上比价,50%的消费者表在商场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比价。

篇8:中国歌剧发展历程研究

关键词:中国歌剧,萌芽期,发展阶段

20世纪初, 西洋歌剧传入中国, 中国的音乐家们渐渐开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又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道路。他们在题材上反映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 从中国的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中汲取音乐元素, 发展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中国歌剧。

一、中国歌剧创作的萌芽期 (1920年~1942年)

20世纪初, 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锦晖, 作为中国歌剧的开拓人, 于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在之后的七八年间先后创作了《月明之夜》《小小画家》《葡萄仙子》等12部作品。这些歌舞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布景, 用独唱、对唱等歌唱的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 虽然不能完整的诠释歌剧的意义, 却已经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 出现了一批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剧。如1934年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1938年的《农村曲》, 1938年的《军民进行曲》, 1940年的《洪波曲》和《台儿庄》等。这些歌剧的内容大多是宣扬抗日救亡的思想, 能够激起人民反对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 来配合抗日救亡的战争。用“话剧加唱”的模式进行歌剧的创作, 这种形式能够直接的表达情感, 通俗易懂, 适于流传, 是中国歌剧的探索道路初期出现的一种形式。

同时还有一些歌剧作品较多的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如1935年的《西施》、1937年的《荆轲》、1938年的《桃花源》、1939年的《上海之歌》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2年黄源洛作曲的歌剧《秋子》。这些歌剧有序曲、间奏, 有宣叙调、咏叹调, 有重唱、合唱, 都是借鉴西洋歌剧的模式对中国歌剧的创新。

二、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 (1942年~1950年)

1942年,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中指出“文艺要深入民间, 以工农兵喜闻见乐的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在这一方针的指示下, 作曲家们有了新的创作方向, 展开了一场“秧歌剧运动”。秧歌剧的大量创作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的产生, 形成了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秧歌剧是话剧、戏曲、秧歌的结合体, 它的结构短小精悍, 表达主题鲜明, 故事情节贴近人民生活, 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在音乐素材方面选自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 符合老百姓的审美习惯, 因此秧歌剧在整个解放区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秧歌剧有1943年的《兄妹开荒》《一朵红花》、1944年的《夫妻识字》《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发展为新歌剧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 中国歌剧的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诞生。《白毛女》的创作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广泛的吸收中国多种戏曲的音乐素材, 比如甩腔、悲腔的运用, 戏曲板腔体的运用, 更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大大的丰富了音乐织体, 促进矛盾的激发, 使音乐更具表现力。《白毛女》诞生对中国歌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中国歌剧的道路开创了新局面, 使中国民族歌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放后的几年里, 许多作曲家按照《白毛女》的模式创作了大量的歌剧, 比如1947的大型歌剧《赤叶河》、1948年的《刘胡兰》等, 虽有一定的成就, 但都没有突破《白毛女》的水平。

三、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二次高潮 (1950年~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 各项事业百废待兴, 在这和平的年代下, 中国歌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歌剧的题材转向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如1950年的《王贵与李香香》、1953年的《小二黑结婚》、1954年的《刘胡兰》、1955年的《草原之歌》、1957年的《红霞》和《窦娥冤》, 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1957年2月15日, 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召开了“新歌剧讨论会”, 为新歌剧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并且提供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来支持, 中国的歌剧事业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有1959年《洪湖赤卫队》、1959年的《春雷》、1959年的《柯山红日》、1960年的《刘三姐》、1960年的《红珊瑚》、1964年的《江姐》、1965年的《阿依古丽》。其中《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的创作达到了我国当代歌剧创作的顶峰。

这一时期的歌剧有以下的特点:1.借鉴西洋歌剧主题贯穿的手法, 运用主题音乐贯穿整个歌剧的形式, 使整个歌剧的音乐更为完整, 剧情的联系更为紧密。比如《江姐》用《红梅赞》作为它的主题音乐贯穿全剧, 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剧情的发展。2.改革“话剧加唱”的形式, 将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和民族戏曲中的朗诵语调式手法相结合, 用朗诵式的语调来代替纯对话, 使音乐的连接更紧密、更贴合。3.借鉴中国戏曲中的一字拖腔、悲腔、散板、快板等板腔体形式, 使音乐更具表现力,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女性角色的音乐创作。这个时期的中国歌剧舞台上都是女英雄的经典形象, 如《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红珊瑚》中的珊妹、《江姐》中的江竹筠、《阿依古丽》中的阿依古丽等等, 都是对女主角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伟大英雄形象的刻画。

四、结语

中国歌剧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传承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笔者通过对中国歌剧发展的了解和研究, 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歌剧, 发扬我们的民族歌剧艺术和传统文化, 为中国民族歌剧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王蓓.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概述与现状反思[D].厦门大学, 2009

上一篇:职工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下一篇:汉语拼音教学目标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