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星材料

2024-05-19

青年之星材料(精选9篇)

篇1:青年之星材料

青年之星事迹材料

我叫高翠萍,出生于1985年,现在辛庄堡八街小学任教。自2003年10月参加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回顾自己教育教学过程,我能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修养,坚定不移地执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进取;对同志待之以诚、虚心请教。在劳动纪律方面,做到早去晚归。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既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百分之百地投入,所以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发愤努力,不甘落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每一位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绩的取得与自己平时的努力密不可分。在平常的工作中,首先认真学习教材大纲,熟悉大纲要求,学习和引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取他人之长成补己之短。用平常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知识,结合儿童心理规律,进行大胆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语言教学变成生动有趣的艺术教学,运用形象的比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运用循循善诱的启导,开发学生的潜能,设计新颖别致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中,我常常把教具运用到教学中,并自制教具。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改革开放”,即“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双手、嘴巴和头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做到这些,一本本教材不知陪我度过了多少个休息的日日夜夜,不知多少次看到镜子中试着做出各式各样声情并茂,这些并没有什么,只要能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望的饥饿的眼睛,一次次地变为欣喜的满足,我就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在教学中,我尝试使用目标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打造高效课堂,总结成败,把它们记录在案,教学时可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在名师的指导下,目前,我用“尝试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把音乐引入课堂,在韵律中,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精神得到振奋,学习主动性得到鼓舞,起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寻找到成功的方法:“辛勤+爱心”。在工作中,我常常把学生装入心中在学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中我是学生的老师;游戏中,我是学生的伙伴;行为活动中,我是学生的表率;生活中,我是学生的慈母。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成长环境。在教育学生时,我把真诚的爱,最严厉的爱,最慈祥的爱适度地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对待开小差的学生略带责问的笑容,使他们心领神会地好好听课;对违犯纪律的学生,给他们一个谅解的眼神,使他们感到内疚,并改正错误。我对学生从不吝啬每一句表扬的话,为的是让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受到不同的鼓励。我时常教育学生时,斟酌每一句严辞厉语,为的是不让幼小的心灵烙上伤痕。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我时常用自己富有儿童气息的语言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充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特别是注重滞后生的转化,是教书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我在班上建立了包括学生家庭的情况、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的在内的家庭---学校潜能开发滞后生转化档案,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定的措施,广泛开展:“一助一”、“结对子”带帮活动,形成了教师整体抓,班干部分头抓,家长配合抓的喜人景象,平时工作中对滞后生不歧视、不贬低,通过细微的观察,促使他们进步,表他们补习功课,学习上耐心地指导,遇到困难助一臂之力,结合名人故事激励,定期家访等措施,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净化心灵,又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积极开展“爱心献他人、孝心献父母、信心留自己”的三心系列活动,还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育人因素,课下同学生在宜人的校园中散步、谈心,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畅谈美的生活,追求美的理想。

在这十几年里,我时时刻刻做到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先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每一次上课前必都先站在教室门口候课;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做事讲文明礼貌,我都躬身先行。种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逐渐把成绩赶上来,并将火热的情感转化为奋力拼搏的动力。

当然,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多少次在事业和家庭这架天平上,我选择了事业;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我服从集体利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丰富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理出了新思路。在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待学生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尤其是对智能待开发学生,做到不体罚和不变相体罚,对他们动之以情,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逐步树立主人翁意识。

回顾过去的十几年所走的路,我深深体会到:我所从事的工作是平凡的,工作是艰辛的,但我感到培养人的事业是非常伟大而光荣的,我感到生活很充实。

青年之星事迹材料

辛 庄 堡 总 校

高翠萍

篇2:青年之星材料

南沿村镇总校 王晓敏

我从踏上教学工作岗位,蓦然回首,已有十余载,从教以来,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积极努力,乐于奉献,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同事的好评,领导的信任,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一、政治思想方面: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虚心学习,不怕吃劳苦,勇挑重担

我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教师,我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我每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听老教师一节课,吸取他们教学的精华。因为我年轻,所以我不怕吃苦,这些年,我把满腔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中,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学校有什么活我都抢着去做,特别是近期教育局倡导的打造“高效课堂”,我首先学习有关“高效课堂”的理论,并且讲了观摩课,也得到了总校的认可。我主持了我校第一个县级小课堂的研究,并且顺利结题。

2、关爱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

这些年来,我从教学中学习到要想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和学生做朋友,真正的关心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用爱心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多年来,我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这些年,我注重班风学风建设,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要求学生搞好学习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用我的爱心换学生的真心。

3、热爱工作,创优异成绩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知道:小学的教育工作责任重大并且繁琐,老师不仅仅是教师,还是“警察”“法官”等多个角色。所以我把教育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在和谐中育人。这些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我所教学班里学生基础非常差,围绕学校教学要求,提高合格率,降低低分率,对学生多帮助、多鼓励,顾全全体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基础差学生,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有了压力才有动力,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更加轻松,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让我高兴的是,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在每次考试中,低分率大大降低,合格率也提高了,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受到学生的尊重,得到了领导肯定。

4、开展高效课堂活动,用激励激发潜能,用制度培养习惯。

在教学的具体工作中,我重点抓好小组建设,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荣誉版”专栏和小组评介专栏,凡是学生有好的表现,就为她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爱心”数量最多者为本周最佳小组,让学生去管理学生,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小组。

5、用恒心刻苦钻研业务。

在抓好教学工作同时,我更注重的是钻研业务,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推行高效课堂建设,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将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常给学生讲的一句话“个人强是只羊,大家强是只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学生稳步提高。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在课余时间总是不断地学习,在教育教学上,积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

篇3:青年之星材料

郭彤,男,1977年4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为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新型抗震结构体系、抗震加固改造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14项科研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顾学红,男,1976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透水分子筛膜的制备与渗透汽化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

赖文勇,男,1980年11月出生,博士,现为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塑料电子材料与光电器件研究。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顶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国家青年“973”首席科学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熊正琴,女,1973年6月出生,博士,现为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田碳氮循环与农业和环境效应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课题等15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运林,男,1976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水文与水动力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湖泊光学基础理论、环境效应以及水色遥感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CT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陆海,男,1974年1月出生,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宽禁带Ⅲ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防“863”课题等科研项目多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施晓雷,男,1974年4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肝胆外科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在重症肝病肝移植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江苏省医学奖一等奖等。

赵霞,女,1978年9月出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为江苏法尔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特大桥梁用高强度、耐久型缆索材料开发”课题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篇4:沈星 “80后”青年军人之星

他是沈星,“仁爱人民好军官”、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沈星,沈星,你要像恒星一样永远闪光。”这是沈星生前给自己写的一句座右铭。而今,卡片依然悬挂在他的台灯下,英雄已远去,但星光正在照耀着更多中华儿女前行。

瞬间选择诠释永恒价值

2012年5月13日,上午10点左右,沈星正陪妻子和3岁多的女儿在青州南阳河畔游玩,突然听到急促的呼救声从远处传来,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名男孩正在水中挣扎。看到这一幕,他来不及思索,本能地松开了拉着妻女的手,迅速脱掉外衣,纵身跳入河中救人。

河堤陡,青苔滑,沈星紧紧抓住落水少年的胳膊和衣领,一次次将他推出水面,又一次次滑入水中。紧要关头,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少年的身体托到岸上。少年获救了,沈星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中。

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和热心市民闻讯赶来营救,打捞了近一个小时,直到11点15分,才找到沉入水底的沈星。他被抬上担架的那一刻,参与搜救的人都惊呆了,身体已经略微僵硬的他,双手臂仍然保持着向上托举的姿势。生死瞬间的永恒定格,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撼和心痛。

沈星的妻子蔡相珍和女儿在事发现场目睹了整个经过,她们眼睁睁看着他沉入水底,却丝毫没有办法。13日是母亲节,他就提前给远在陕西老家的父母买好衣服寄了回去,当天,还专门打电话祝福母亲节日快乐,保重身体。然而,就在打完电话的几个小时后,沈星就出了事,与亲人永远地离别了。“没想到,那个电话却成为了跟儿子打的最后一个电话”,沈星的父亲告诉记者。

而在5月11日,也就是在牺牲前两天,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沈星请了三天假,刚刚从位于武汉的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请假回到原单位调研收集毕业论文资料,13日晚上回程的火车票也已经买好。但这一次,他却再也不能赶上一个多月后的毕业典礼了。

同学心中的完美偶像

平常日子里,“沈星在同学们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这次却没想到以这种方式‘一呼百应’。”周明奎沉痛追忆沈星,他是沈星本科时所在的学员11队队长。周明奎刚刚参加完沈星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火化仪式,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声音低沉沙哑,难掩悲痛。在周明奎的眼里,沈星“虽然不是完人,但几乎接近完人了。”“听到他牺牲的消息,有几个认识他的战士忍不住嚎啕大哭。他是同学们心中的完美偶像,曾经有人给他总结,‘思想好,素质硬,成绩优,气质佳’。”

一米八的帅小伙,脸上总挂着招牌式的阳光笑容。

他积极向上,本科刚入学就参加全院教职员工“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在八名进入决赛的选手中,他是唯一一名大一新生,给老师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爱打篮球,“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有时候他还会指导我们怎样打篮球,怎样投篮最准,怎样运球最好,那段岁月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沈星的另一位本科同学张文波回忆起大学时光,言语中充满对他的不舍。

张文波回忆到,沈星热爱生活,2003年暑假,为了给一个运动会做宣传,他骑一辆二手自行车,从天津一路骑回了西安老家。轮胎磨烂了他不说苦,蹬到腿软他不喊累,找不到饭馆就跟村民讨几口饭,找不到旅馆就在外面露宿。一千公里的距离,他用毅力和意志坚持下来了,为青春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青年眼中的英雄楷模

英雄已逝,万人空巷悲歌送。2012年5月17日,青州2万群众送别英雄。沈星的事迹带动了一个部队,也带动了一个城市。阳光、干练、朴实。是他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性格上非常阳光,作风非常干练,生活又非常朴实。他就是这样一个同志。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可以调到身边当教学管理参谋。随着我们接触得加深,我更加深入地感到沈星这个人是基础非常好的一个干部,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搞教学是一个好老师。或许正如生前所在单位政治委员、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君所说:“沈星在关键时刻纵身一跃,这不是偶然的。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他这一举动,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二是来自家庭良好环境的正面引导,三是我们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持久不懈的灌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个光荣的集体因英雄辈出而显得崇高,一个时代的先锋因挥洒大爱而永垂不朽。

在沈星身上体现最明显的品行和操守就是“要作为一个好人”,作为中华儿女的意愿,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哪一个领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他一直沿着这个目标在对自我激励、自我反省,按照这个目标不断前行,并且依据这个目标,深藏在自己内心的中华儿女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的时候作出了本能的判断,实现了他本能的一跃。所以他这一跃正像一道彩虹,不单照亮了古城的青州,也照亮了齐鲁大地,照亮了我们的钢铁长城。所以沈星这一跃也凝聚了革命军人在关键时候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国防事业的忠诚,他体现了革命军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同时他也再现了我们革命军人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候敢于舍身忘死、勇于为人民撑起保护伞,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践行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高尚的情操。

2012年5月16日,沈星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5月17日,在庄重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式之后,沈星被安葬在青州烈士陵园。他与星空同在,守卫着这片他热爱并曾洒下青春汗水的土地。他的精神感召着广大青年,万千网友留言纪念烈士:“怀念你,是要抖落心灵的蒙尘。我们要行动起来、拒绝冷漠,要像沈星一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世好人。”

篇5:“青年道德之星”申报材料

申报人:王延兵2008年6月28日

“青年道德之星”申报材料

申报人:王延兵,中共共青团员,专科学历,现任平煤二矿机电一队井下维修电工。我的工作职责主要:

1、负责区队所辖区域电气设备的安装、日常维护、定期检查、事故处理和回收工作。

2、负责所辖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处理,保证所辖设备的防爆性能符合要求,消除失爆现象。

3、负责电气设备的整定和试验,确保各类电气保护齐全并灵敏可靠。

4、严禁甩掉保护不用,设备达到完好标准。

5、负责电气设备所需备品、备件及材料的准备。认真填写当班巡回检查记录和交接班日志。

2008年以来,在区队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矿质量标准化达标验收工作中作出极大的努力。其中三月份参与我候车达标工作,历时十五天坚持零点班的“刷漆”质量达标工作。在五月份为保证我矿乘人器安全有序的运行,参与我队组织的一部、四部、五部乘人提升器换绳工作。在思想上时刻与队班子成员。班组长保持一致,认真完成领导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有力地保证了我队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特此申请“青年道德之星”工作者称号。

一、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与区队组织的对班组车间质量标准化整理工作、同时参与候车质量达标,卫生清理。大班各车间卫生区清理、草坪整治,大大美化和优化了职工生产工作环境的达标任务。

二、在职业道德方面:

积极响应队班子成员的号召,在全队开展的质量标准化活动中,参与对各类检修设备物资进行分类码放,参与对电工车间、划分检修、待修、成品的工作内容,积极打扫班组车间内外卫生,做到设备摆放整齐、工具摆放有序,在班组成员中得到一致好评。

在区队职工开展准军事化管理活动中,每天下班后按时参与军训,列队出操,在我矿领导会操中表现出应有的贡献。

三、在家庭美德方面:

自幼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对待长辈时刻都能体现出一名优秀团员的模

范带头精神,在家里经常下班后便开始帮助父母做家务。在生活方面很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不盲目的与他人攀比。不追求高消费,时常把一部分资金用于给父母添加物品,购买一些家庭生活用品等。与邻居相处和睦,团结互助。在与邻里相处的原则上,时刻谨记:“四互”,互尊。互助、互让、互谅。

面对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及集团公司提出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走平煤特色发展之路和矿党政提出的“三有三优”矿井发展目标,形象地勾画出一个气势恢宏,美好的发展远景。我有决心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队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发展道路,以完成矿党政、队班子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为己任,认清形势、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为早日实现“三有三

优”的愿景目标和坚定走平煤特色发展之路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申报人:王延兵

篇6:青年科技之星先进事迹材料

他年轻有为,博学明志;他淡泊名利,潜心科研,他全部的努力只为在血液病学临床和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尽己所能,用己所学为广大的血液病患者带去救治的福音。他就是“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刘澎。

“导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

,成绩优异的刘澎顺利地考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鹏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张鹏教授的指导下,他参与了三氧化二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张鹏教授是国际上砷剂治疗白血病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们的科研成果为国内外后续研究大量引用。张教授独特的科研思路和工作上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给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刘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澎考入我国血液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韩忠朝教授,立志成为一名学有所长的血液学工作者。在韩教授的指导下,刘澎选择当时国际上广受瞩目的“血管新生调控和造血调控”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兼具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保护造血干/祖细胞免受化疗损伤等多重作用的抗癌新药---重组TSF腺病毒。这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奖”各一项。这3年的刻苦钻研,让刘澎具备了独立熟练开展科研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端的科研平台为刘澎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了他的科研视野。

刘澎获得博士学位后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正式开始自己的血液学职业生涯。起,他先后获得南京医科大学创新基金、国家“863计划”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的资助。他先后在C-MYC-TSP-1信号通路调节白血病细胞分化、BAG3基因调控白血病细胞凋亡和Egr-1基因抑制白血病细胞侵袭能力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白血病发病机制研究和抗白血病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些工作总结后于20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项。

谈起荣誉,刘澎谦虚的表示,这些成绩应该归功于支持他、爱护他、帮助他的导师、同事和院领导。“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见了几位好老师,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引领着我,激励着我!”

海外求学志不改学成归来为祖国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了解最新的血液病研究进展,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医院的支持下,底刘澎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远赴美国最著名的医院之一---MayoClinic(梅奥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谈起这段在国外的.经历,刘澎表示,由于是第一次踏出国门,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差异都让刚来到美国的他有些不适应。但是在梅奥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海绵,在一流的医学殿堂里充分吸收着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越是深入地学习就愈加发现自己的不足,要想学有所成唯有加倍努力。

开始时由于相互间不熟悉,国外的合作导师只给刘澎安排了一些难度低、需要重复劳动的工作。刘澎觉得这和自己当初来学习的目的并不一致,所以他和导师反复商量希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课题研究,并能有机会多去临床学习。在一次“基因敲除老鼠载体构建”的试验中,刘澎小试牛刀,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导师原先预定一年才能完成的实验。导师惊喜之余也对他的科研实力表示了赞赏,不仅同意了他的科研项目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他通过近3年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基质蛋白Hsulf1表达减低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他的工作深受美国合作导师的赞赏,整理后发表在领域内第一流的杂志《CancerRes》上。

在美国学习工作近三年后,刘澎觉得只有回到国内,自己的所学才能发挥最大作用,随于底举家返回祖国。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该病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类型;在中国,由于种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文献报道中该病发病率较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和国民生活方式的日益西化,特别是随着对该病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该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20底刘澎学成回国后在所在学科学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选择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非凋亡程序化死亡Necroptosis途径缺陷的分子机制,为该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一工作引起国际同行的浓厚兴趣,获邀在年美国血液学年会(ASHMeeting)上作口头报告,是在这一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言的少数几位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行医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科研工作是枯燥的,也许999次的失败才能得到一次成功。面对失败,刘澎不气馁不放弃,因为他常说“如果实验不失败,那就不是实验了,顺理成章的东西不是我要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其实是把我往成功的路上又推进了一步。”

正是这样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刘澎在面对患者时也总是能将他阳光、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到患者。对病人负责,让患者满意,是刘澎的服务格言。“医疗不单单是只为患者开处方,还有聆听和思考,听取患者的诉求,思考如何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李建勇教授提起刘澎这位“爱将”表示,“刘澎医生非常刻苦好学,他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他的科研思维非常棒。他不仅自己勤奋努力,还经常帮助科里其他年轻医生完成各项临床或试验研究项目。”

篇7:羊渠河学校青年之星评选材料

“青年之星”评选材料

羊渠河学校 魏志勇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十一年前年轻气盛的我第一次踏上了讲台,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成为了我坚定不移的追求的目标。十一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把培育一代新人做为最光荣、最圣洁的事业。一路上走来,我觉得不知疲倦的跋涉在我的青春画卷上书写下了一笔笔厚重,一笔笔美丽,我要用如火的激情去点亮生命的航灯。

一、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深爱着我的本职工作。我认为,在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熟练应用,必将会深深影响到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正如某位先哲说过的一样,“未来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三种本领,计算机、驾驶和英语”,所以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怎能不尽心竭力帮助孩子们呢?

教学中,我精益求精,深入研究教材,查找大量资料,精心写好每一份教案。我的理想课堂是充实而不忙乱,有序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散漫,自己教得省心,学生听得尽兴。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在教学之余抽时间就会给自己“充电”,广泛阅读各类有关教学的书籍、报刊、杂志。此外,我还就当前孩子的发展特征,时时学习心理学、教育学

等教育科学理论,注重掌握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我在探索中前进,在学习中成熟。终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并于2008年和2009年两次赴省里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如今,也在教学上稍有收获:2007年5月辅导学生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1名学生获河北赛区二等奖,1名学生获河北赛区三等奖,其本人也荣获河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4月,在邯郸市教科所举办的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知道以后的路还长,我还要不断努力,再创辉煌。

二、关心学生成长,善于引导指南

李新民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男生,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很受老师喜欢,但是社会交往却比较复杂。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试总在班级倒数三名之内。上文化课,不是睡觉、看小说,就是和同学说话,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在大家看来,他是属于“无药可救”了,从策略上讲可以放弃了。可是我发现他非常的喜欢上我的计算机课,每次电脑课,他是全班里记笔记最详细的人。我想可不可以从电脑入手,把他重新引导到学习上来呢?于是我就在课后留住他,教他编程序、做程序这些别人学不到的东西。他如饥似渴,并且自然地和我靠近。这时我开始启发他,编程序需要英文,他一遇到不认识的英文单词时,我就一律回答:“问你的英语老师去,我不懂。”而求知的心驱使其在反复的回答中英

语成绩逐步提高,后来我又告诉他,编程序需要数学功底,于是他又开始学习数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新民最后以骄人的成绩考进了重点高中,后来又升入大学,学的是自己最喜欢的电子计算机专业。另外,我还会利用一切机会,带领我的学生去参加各项比赛,让他们接受锻炼。

“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

既是我校的校训,也是我一生教育生涯的座右铭。

三、争做优秀党员,乐于吃苦奉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

己,时时刻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每一年,在学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中,我都踊跃参加。从开始工作至今,虽然很苦很累,但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作为党的一名战士,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了能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我就应该付出自己的心血,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

四、争先创优,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我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担任学校的办公室

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时刻坚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以学校工作要点为指导,科学决策、统筹管理,认真安排做好各项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协调各科室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发扬改革、创新、团结、务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是学校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还是工资管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和学校布置的其他各项工作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参

加校本革命活动,并在教育系统举办的校本革命征文中,获得了峰峰矿区一等奖,并推荐到邯郸市进行参评。

五、回顾以往,荣誉时刻鞭策

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和进取,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在学校迎接省级教学评估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检查工作中,连续2次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06年连续4年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辅导员。

2006年,被矿区教育局评为科技教育“先进个人”; 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在2006年和2008年连续获得两次峰峰矿区“优秀教师”荣誉

称号;

2007至2009年,参加了矿区骨干教师培训,并获得了“区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2009年全区青年教师岗位技能练兵竞赛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篇8:青年之星材料

从一个建筑工程专业的普通大学生,到现在成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授和优秀科技人才,一路走来,郭彤教授深刻体会到创新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以及通识博学作为科研工作基础的必要性。无论是在教学或是科研中,郭彤教授都要求自己和学生们多质疑、多思考、多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保持不歇的创造力,并不断进步;才能持续拓展科研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在科研工作上取得成绩,从而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同时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人物简介

郭彤,男,1977年4月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为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主要从事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新型抗震结构体系、抗震加固改造等方向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14项科研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创新思维,必需的科研品质

2005年,郭彤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毕业,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与科研人员,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工作关系,郭彤教授经常会去国外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议,通过参加这些会议,郭彤教授感觉到在创新思维方面,中国学者与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相比,仍有所欠缺。

郭彤教授清楚地记得,当某位与会的专家在做交流报告时,在座的外国专家学者和学生听到不解或质疑之处会随时提出问题,与报告人及时地交流讨论,却鲜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问。报告结束后的提问时间,也基本都是外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问题。这一现象,引起了郭彤教授的注意与思考,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与大学老师,培养自身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件亟需重视并不断坚持的事情。

郭彤教授说,他的不少学生都存在创新思维不足的问题。因为从小的学习方式,中国学生逐渐养成了接受式的学习习惯,善于读书考试,却不善于主动质疑与积极思考,但是在科研工作中,尤其是前沿的科技领域,往往一些已有的科学理论与看法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这时只有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才能获得突破与创新。一些学生总是认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是毋庸置疑的,当郭彤教授与他们探讨科研问题时,他们经常会局限于前人的理论和发现,缺乏质疑的意识与勇气。每遇到这种情况,郭彤教授就会告诉学生,要想在科研中取得成绩,就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而创新的原动力来自质疑与思考,所以在学习与科研中,万万不可拘泥于前人的成果。已有的科研成果是在当时的限定条件下取得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科研成果会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与改进,甚至取而代之,所以郭彤教授一直要求自己与学生们时刻不忘质疑,不忘思考,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在创新的科研道路上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

谈到应该如何培养创新思维,郭彤教授想起了钱学森说过的一句话:“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是因为我受到了这些方面的艺术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宽一点、活一点。”郭彤教授对钱学森的这句话深有同感,他说,创新思维主要靠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除了敢于质疑、勤于思考之外,多多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对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大有裨益。郭彤教授也爱好艺术,尤其是对音乐与文学偏爱有加。郭彤教授喜欢弹吉他,大学时期还与几个同学共同组建过乐队,虽然现在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音乐仍然是他最好的舒缓方式。另外,郭彤教授从小就对文学比较敏感,小学时期写作文就常受到表扬,上中学以后逐渐对理科产生了兴趣,后来考大学时选择了工科,但是郭彤教授对文学的爱好始终没有改变,家中的案头床前总是会摆着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

郭彤教授说,科学需要严谨的理性推导,而艺术需要发散性的感性想象,这可以使人的思维变得活跃,跳出自己所学的专业,换一种眼光与思维方式,也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与启发,从而有效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通识博学,必要的科研基础

“耐久性”和“抗动力灾变性能”是土木工程结构的两大核心性能。近年来,郭彤教授分别以“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和“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升”为主要研究内容。一般人看来,桥梁与建筑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为什么郭彤教授会既研究桥梁又研究建筑呢?

回答这个问题时,郭彤教授首先提到了“通识教育”这个词。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要求学生广泛学习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融合。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很细致具体,但是在欧美国家,大学里的学科分类却比较宏观,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郭彤教授的科研团队在一些科研项目中曾涉及到信号处理方面的问题,但是因为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而导致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当时,郭彤教授认为信号处理不是自己的专业,不能处理很正常,后来他问了美国的同行才知道,虽然专业基本相同,但是美国的同行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却都学习过信号处理的基本课程。从此以后,郭彤教授便开始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汲取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求他的学生不要局限于所学专业,应尽量拓宽知识面。土木工程是个传统学科,如果想要有所创新,就需要与别的学科实现有机融合,包括信息、电子以及控制理论,所以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们不仅要精通自己所学的专业,还要尽量多学习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国外,许多专家教授都是桥梁与建筑同时研究,但是在我国,目前桥梁与建筑仍是相对独立的专业。从宏观的角度看,桥梁与建筑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技术运用的对象有差异,是一个大土木的概念。郭彤教授的硕士与博士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方面,后来因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便开始了桥梁工程方面的课题,此后就一直桥梁与建筑兼顾。郭彤教授说,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科专业的交叉与相通,开始逐渐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比如土木工程学科里的结构工程,起初主要研究的是静力荷载下的响应分析,现在早已涵盖了抗震等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同时防灾减灾工程也在开始涉及桥梁的防灾减灾,学科内各个专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将来的土木工程的专家教授都应该具备能够同时驾驭桥梁与建筑的能力。

小链接 大桥的24小时保健医生

郭彤教授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他带领团队成功建立起融合数据采集、在线模态分析、状态评估等功能的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什么是桥梁健康监测呢?

有专家曾打了个比方,“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工作,就像是给一个人做24小时不间断的全面身体检查,目的就是时刻监测桥梁健康,预防桥梁‘疾病’的发生,变被动为主动。”

在桥梁设计建造阶段,施工人员会先把监测设备预埋在桥梁结构中,当桥梁建成运营时,监测设备就开始对桥梁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看护”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在这一套实时的、动态的数据基础上,桥梁养护人员就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分析的模型,并“诊断”出桥梁到底是哪个地方发生“病变”,哪些地方有发生“病变”的迹象。

桥梁健康监测的最初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1987年,英国在总长522米的福义勒桥上布设传感器。此后,美国、挪威、丹麦、墨西哥、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均在其国内发展了规模不等的数十个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稍晚,但进步很快,短短十数年,我国已经在此新兴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篇9:冉冉升起的青年科学之星

钱海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09),2006-2009年先后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至今在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和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几年在《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Mater.》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ISI检索被他人论文引用600余次,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SCI期刊,影响因子为1.023) 2011年核壳纳米结构专辑客座编辑(guest editor)。2011年获得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2/3)。

2011年年初,一项由中科院青联主办,《科学新闻》杂志社承办,名为“寻找青年科学之星”的颁奖活动在中国科学院举行。该活动被誉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基于坚实证据的青年科学人才评选活动。由于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无机化学学科的钱海生博士获得了材料科学(纳米科学)领域的“青年科学之星新人奖”。

面对奖项和荣誉,钱海生谦逊地笑了笑说“荣誉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它将催促着我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身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的确,钱海生博士在平凡的岗位上短短几年中就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是终点,正如他所说:“成功?我才刚上路。”

无机化学,是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分支。当前,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突出,并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无机化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无机化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基础项目的支持下,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成果累累,一批中青年专家的工作脱颖而出,钱海生博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我其实是学应用化学出身的。”2000年7月,钱海生毕业于安徽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中接触到了无机纳米材料。“微观世界的美深深的吸引了我。2003年6月我硕博连读,师从俞书宏教授,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是俞老师将我领入了纳米材料的前沿研究领域,真的要感谢他。”

谈到现在的研究方向,钱海生博士表示,自己将结合国家十二五战略以及浙江省产业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同时结合个人的研究经历,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在能源与环境保护,以及纳米生物学等交叉领域作出自己的研究特色,努力将成果产业化。

自2009年回国后,钱海生博士先后获得了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研究项目“上转换/下转换核壳纳米晶的化学制备及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中,钱海生博士的研究旨在制备上转换/下转换复合纳米晶,通过复合纳米晶荧光性质的研究以及表面的功能化,对膀胱癌细胞进行荧光标签。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为上转换/下转换荧光纳米晶材料的合成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而且为生物成像,光动力学治疗癌细胞等生物纳米工程提供了新的数据与参考。

谈到今后的设想,钱海生博士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只是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是啊,对于这位年轻的学者,明天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他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表格下一篇:母亲抒情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