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演讲稿

2024-05-03

“潜意识”的演讲稿(精选9篇)

篇1:“潜意识”的演讲稿

关于“潜意识”的演讲稿

关于“潜意识”的演讲稿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潜意识”,这个题目是我以前看书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所以今天给大家拿出来讲一讲,希望大家能从我接下来的演讲中学到一些东西。

潜意识三个字放在这里,大家会问,什么是潜意识?给大家讲一个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讲过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就能为大家解释什么事潜意识了。

五月下旬我在安徽农村搞调查,跟一位承包鱼塘的农民聊了半天。我听他讲自己这十多年的经历,在北京买菜,卖鱼,在回家养鱼,转了数以十万的辛苦钱,这是一位瘦小的中年人,小学文化程度,和气而小心,看起来有点腼腆。村干部说,如果他不赌博,日子过得还要好。他在赌场上输了总有十多万。村干部当着我面问他,:你今年又输了多少?他不好意思的回答7000。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辛辛苦苦挣得那么干净的钱,我不愿看到他的血汗钱打水漂。于是我端详了他一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你的命里没有横财的运,你晚年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有一道凶纹悬着,追求横财有家破人亡之祸。”这位农民听了满脸肃然。古人所谓“神道设教”,目的`是劝人改恶从善。

这个故事中农民的那种顾虑就是潜意识,这种意识,往小说可以影响一个人,往大了说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先说个人的,为什么有的人快乐,有的人悲伤?为什么有的人愉悦又富有,有的人却痛苦又贫穷?为什么有的人永远摆脱不了恐惧和焦虑的纠缠,而有的人却始终能够对生活满怀信心?为什么有的人能在美丽奢华的家里安然度日,而另外一些人却不得不在拥挤的贫民窟里挣扎一生?

我想大家已经猜到答案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潜意识”。当我们处在一个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潜意识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我们。同样处在困境中的两个人,一个人潜意识中满是自信,而另一个人却充满了怀疑,这种不同,会一点一滴的影响着我们,把我们向潜意识中所有的那样去改变。(本网网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一直存在于周总理的潜意识里,最终也把他变成了那样的人。

潜意识这种东西,蕴含着无尽的能量,但是,无数人早已被遮蔽上双眼,发现不了自身的财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无尽的智慧早已藏于他们的内心。

潜意识的形成与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还有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经历的越多,越坚强,这就是我们意识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潜意识,而我们的潜意识,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意识。

再来说说社会,潜意识在社会中有什么影响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古代跟现代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对牛鬼蛇神的看法了,古代人做什么事总想想自己死后会不会受到惩罚,而现代我们唯物主义,不相信有什么地狱,这种区别就是由潜意识所引发出来的另一种东西宗教。到底这种潜意识好不好呢?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上来说是好的!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间制度。我们看惯了好人倒霉和恶人得势。这就是这种宗教开花结果的沃土。潜意识斩钉截铁的告诉我们,天下事终究是公平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行必得善报,恶行必得恶报。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被压迫者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种潜意识中,被压迫者得到了一种安慰,这种延伸到死后的报应,也叫作恶者心里有点不踏实。如果说这种信念不好,需要批判,那么省下的将是另一种无所顾忌的更糟糕的信念:损人利己占了便宜,不占白不占。与人为善吃了亏,亏了也白亏。这是鼓励害人的信念。如果我们企图将恶人心里的最后一点不踏实也铲除干净,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建立遏制恶行的机制,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欧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宗教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种潜意识中的规则约束着大部分人,甚至在法庭开庭前被告都必须向上帝保证他所说的话一切属实。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似乎也认识到了这种潜意识的重要性。最起码我们也已经开始接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孔子了。

篇2:“潜意识”的演讲稿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潜意识”,这个题目是我以前看书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点,所以今天给大家拿出来讲一讲,希望大家能从我接下来的演讲中学到一些东西。

潜意识三个字放在这里,大家会问,什么是潜意识?给大家讲一个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讲过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就能为大家解释什么事潜意识了。

五月下旬我在安徽农村搞调查,跟一位承包鱼塘的农民聊了半天。我听他讲自己这十多年的经历,在北京买菜,卖鱼,在回家养鱼,转了数以十万的辛苦钱,这是一位瘦小的中年人,小学文化程度,和气而小心,看起来有点腼腆。村干部说,如果他不赌博,日子过得还要好。他在赌场上输了总有十多万。村干部当着我面问他,:你今年又输了多少?他不好意思的回答7000。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辛辛苦苦挣得那么干净的钱,我不愿看到他的血汗钱打水漂。于是我端详了他一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你的命里没有横财的运,你晚年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有一道凶纹悬着,追求横财有家破人亡之祸。”这位农民听了满脸肃然。古人所谓“神道设教”,目的是劝人改恶从善。

这个故事中农民的那种顾虑就是潜意识,这种意识,往小说可以影响一个人,往大了说可以影响整个社会。

先说个人的,为什么有的人快乐,有的人悲伤?为什么有的人愉悦又富有,有的人却痛苦又贫穷?为什么有的人永远摆脱不了恐惧和焦虑的纠缠,而有的人却始终能够对生活满怀信心?为什么有的人能在美丽奢华的家里安然度日,而另外一些人却不得不在拥挤的贫民窟里挣扎一生?

我想大家已经猜到答案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潜意识”。当我们处在一个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潜意识就会不知不觉的影响我们。同样处在困境中的两个人,一个人潜意识中满是自信,而另一个人却充满了怀疑,这种不同,会一点一滴的影响着我们,把我们向潜意识中所有的那样去改变。(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一直存在于周总理的潜意识里,最终也把他变成了那样的人。

潜意识这种东西,蕴含着无尽的能量,但是,无数人早已被遮蔽上双眼,发现不了自身的财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无尽的智慧早已藏于他们的内心。

潜意识的形成与个人从小所处的环境还有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经历的越多,越坚强,这就是我们意识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潜意识,而我们的潜意识,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意识。

再来说说社会,潜意识在社会中有什么影响呢?给大家举个例子,古代跟现代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对牛鬼蛇神的看法了,古代人做什么事总想想自己死后会不会受到惩罚,而现代我们唯物主义,不相信有什么地狱,这种区别就是由潜意识所引发出来的另一种东西宗教。到底这种潜意识好不好呢?我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上来说是好的!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间制度。我们看惯了好人倒霉和恶人得势。这就是这种宗教开花结果的沃土。潜意识斩钉截铁的告诉我们,天下事终究是公平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行必得善报,恶行必得恶报。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被压迫者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种潜意识中,被压迫者得到了一种安慰,这种延伸到死后的报应,也叫作恶者心里有点不踏实。如果说这种信念不好,需要批判,那么省下的将是另一种无所顾忌的更糟糕的信念:损人利己占了便宜,不占白不占。与人为善吃了亏,亏了也白亏。这是鼓励害人的信念。如果我们企图将恶人心里的最后一点不踏实也铲除干净,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建立遏制恶行的机制,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

欧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宗教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种潜意识中的规则约束着大部分人,甚至在法庭开庭前被告都必须向上帝保证他所说的话一切属实。

篇3:在演讲辞中学习“读者意识”

这篇演讲稿优点甚多,我最欣赏的,也是让我在第一时间怦然心动的,是屠呦呦的“听众意识”。回到演讲稿创作的原点,在写作中,该叫“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的重要性是无需赘言的。有了清晰的读者意识,我们才有可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作文训练。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目的不同,写作的内容自然不同,甚至文体也不同。“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但我越来越发现,我的学生写作文,好像根本不考虑“读者”这个问题。同学们写作文,正常情况下就只有一个读者——老师,或者是自己的老师,或者是考试改卷的老师。只要老师打个等级,评个分,ok了,一次习作算是完成了。这样年复一年下来,同学们的写作冲动麻木了。要问他为啥写作文,他振振有词:“作业呗,老师要求写呗,写给老师看呗。”“读者虚无”和“读者狭窄”是作文教学只面对考试,不面对生活,更不面对心灵的产物。产生这个瓶颈的罪魁祸首,还是急功近利的应试心态。

演讲者:屠呦呦

屠呦呦的小校友,宁波效实中学的同学们给屠呦呦设计的漫画。画上的屠呦呦,依旧年迈,但科学家的风采灼灼。这就是艺术。艺术的特点是能够凸显人的精神特质。绘画也好,写作也好,传递的,都首先应该是这精神特质。一个老年女人,不可能有多好看。但优秀的绘画者,能把长者身上那种最动人的气质挖掘出来,放大且定格,于是,普通老人便有了明星的风范。写作也是如此,就是把庸常生活艺术化的过程。写作是炼金,在一大堆沙子里把金子淘出来。

看屠呦呦的这些漫画,让人突然觉得再不畏惧时间。老了也并不可怕,只要你为这个世界作出了贡献,你为这个世界增添了美,你在世人的眼里,便永远是美的。有些美,是不会被年龄淹没的。

聆听演讲的群体

屠呦呦要去瑞典诺贝尔颁奖大会领奖,要发表演讲,她需要写演讲辞,她得考虑的问题应该有这几个:

哪些人听?

讲什么内容比较合适?

演讲时间的长短?

怎么立意才能够吸引大家?

用哪一个国家的语言?

……

这些问题,其实都多多少少和“听众意识”有关。接下来还应该思考:有哪些人会听屠呦呦的演讲呢?

新闻记者、颁奖嘉宾、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主办方领导人、瑞典市民还有——全世界都在看转播,听演讲的人多着呢!所以说,这场演讲,是一场面对全世界的演讲。

细分下来,听讲人群有第一听众,就是显性听众——现场的听众;有第二听众,就是潜在听众——非现场听众。具体而言:

从听演讲地点来看,有现场听众特别是本地的听众,还有非现场听众。

从听众的国别来看,除了瑞典的听众,中国的听众,还有有其它所有国家的听众。

从听众的职业来看,有科学家,也有普通民众;有懂中医的,也有不懂中医的。

从听众的身份来看,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

……

演讲的核心内容

而对这样纷繁复杂的听众,所以在演讲的内容的选择上就必须有多方面的考虑。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科学类诺奖的本土科学家,以“第一人”的身份登上瑞典科学院这个世界级的领奖台,她应该在演讲中最应该表达的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可能以为屠呦呦这样——

向瑞典科学院表达感谢之情?这是应该的,必须的,因为是礼貌,是礼节,但不是最核心的。

向听众介绍青蒿素的功能作用?然而听众中很可能有非常多的不是专业人士,演讲时间应该也很有限,这次大会毕竟不是产品说明会,所以,这方面的内容应该从简才好。

向听众介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屠呦呦为此奋斗了几十年,几分钟恐怕很难说尽,说清楚,可以说说,但不能细说。

所以,发言时间短,这样的机会又特别珍贵,重点应该放在展示一位科学家的情怀上。

屠呦呦此次演讲,因为面对的听众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士,所以最要凸现的,不是青蒿素有多么了不起,也不是这项科研成果为世界医药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而最好是向全世界展示一名中国科学家的情怀。

然而,“情怀”不是喊口号似地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情怀的基础是真,支撑情怀的,一定是超越凡俗的一种追求,它扎根大地,但同时又是高蹈的。情怀一定和理想有关,和悲悯之情有关。一个有情怀的人,不会只关注自己。屠呦呦能够在中医事业上走得那么高那么远,没有情怀是不可能坚持的。所以,情怀,是最核心的东西,最动人的东西。只有这个东西,最能够让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行业的听众都理解,都被打动。

演讲立意与材料

核心内容确立了,那根据“听众”特质,她该如何立意呢?如何选材呢?所谓“立意”,首先就得“立异”,人家想不到,这个“意”才立得起来啊!站在这个外国人的讲坛上,万众瞩目之下,只有两条路,最能实现展现情怀的目标——

一是“我们”的特质。二是“我”的特质。

“我们”,指中国文化,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我”,指屠呦呦自己,独一无二的屠呦呦,完全不可能和别人重复的那个屠呦呦。也就是说,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我文化,才能够撑得起一个女科学家的情怀。说直接点儿,这么大的演讲场合,屠呦呦要做到“真实、小切入、新颖”。“真人真事真感情”方能“大情大气大文章”。这个写作原则,写作宝典,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适用。

面对特殊的听众,屠呦呦在语言表达上,还应该注意这些:

有大量非中医科学家听众,不要太学术化,而要大众化,让所有人都听得懂。

作为中国人的代表,要努力展示中国语言的美。

要充满激情,又要符合年迈老人的特质,沉稳而智慧。

最后,要有强烈的“时间意识”。颁奖演讲,宜短不宜长,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为最佳。简洁,永远是最受欢迎的。追求简洁的过程,就是不断提炼的过程。

演讲稿节选

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先导者。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演讲辞品析

这份演讲辞遵从“听众意识”,在世界级的讲坛上,发出了有情怀的声音。在这份演讲辞中,我们看到了一个——

充满感恩之情的屠呦呦!

挚爱自己的科研事业的屠呦呦!

渴望奉献的屠呦呦!

宁静淡泊的屠呦呦!

有大胸怀的屠呦呦!

视死亡为归宿的屠呦呦!

热爱祖国的屠呦呦!

……

这份演讲稿让我出乎意料的是——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她感谢的内容非常丰富和独特。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她会从自己的名字说起。她的名字非常独特,具有汉文化风情,一般人也很难理解,用这样讲自己名字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很吸引人。演讲中将自己的名字通过介绍《诗经》来个“解密”,不仅切入点小,新颖别致,一下子就拉住了听众的心,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瞬间就浓郁起来了。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她用青蒿大做文章。青蒿是这篇演讲稿的主题词,核心内容,文本魂灵,“青蒿”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

“青蒿”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中叫就叫——点题!写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需要点题,大科学家写作文也得点题,而且点得挺高明。文中多次点“青蒿”,但实际上有很多层次,青蒿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青蒿”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果说“青蒿”在前一部分是词语本意的话,后一部分就是它的比喻意了。就全篇来说,演讲稿已经赋予了青蒿以“象征意义”了。对屠呦呦而言,青蒿最是眼前之物,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对象。这篇演讲稿“扭着”“青蒿”选材、构思、立意,便不浅,不散,不俗。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能有所感有所悟。学术和人生,思想和情怀,便这样自然融合在了一起。

另外,“中国”在演讲稿中也出现了多次!“青蒿”是主线索,是主旋律,“中国”也是。这篇演讲稿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字中站立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她用中国情怀,讲述了一个中国人,不,一群中国人的中国故事。小植物,大课题;小细节,大情怀;小女人,大格局。这样的演讲稿,因为关注了“读者”和“听众”,研究了“读者”和“听众”,便写出了一种中国气派,中国科学家气派,中国女科学家气派!我们可以这样来赞美这篇演讲稿:

赞屠呦呦瑞典演讲

感谢一词撑全篇,

赤子情怀层层表。

青蒿二字深挖掘,

引申比喻出妙招。

记叙抒情相携扶,

经典诗文内力张。

讲者多情听者痴,

娓娓道来无焦躁。

耄耋之年登圣殿,

世界殊来中华笑。

演讲者的故事

屠呦呦回忆,她们以沸点在60摄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素,经过191次实验,提取方式加起来380多种,终于在实验室观察到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

如今,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是起效最快的抗恶性疟原虫疟疾药,成为全球范围内治疗恶性疟原虫疟疾的标准方法。可在此之前,这项成果在国内学界长期被低估或者不被承认,即便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之后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歇。一项好的发现居然不被世人接受,此情此景,如果没有科学家本人“亲力亲为、亲试亲尝”的经历是断然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结束语

篇4:潜意识的特征

一、潜意识有巨大能量。潜意识可以控制一个人的性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情绪波动较小,在成功和失败时,情绪比较稳定,而有的人则患“冷热病”,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在成功时忘乎所以,在失败时又可能垂头丧气;有的人经常处于精神饱满乐观之中,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而有的人则经常抑郁低沉,无精打采、悲观失望。

这些性格的差异,是根源于一个人的潜意识。潜意识中同化了什么信息,就会反应出什么性格,而这些性格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重大。

我们在成长中或与人交往当中,经常做出一些事来不受人欢迎。我们常听到有人说:他怎么了,他怎么会做那样的事呢?是的,这些事也并非是他有意识做的,也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但是没办法,是潜意识在作怪。这种失控行为发生多了,就对一个人形成一种看法,某某人不怎么样,某某行为不端,某某能力不强等等。这样会严重阻挠一个人的成长。重者,行为触犯了法律,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潜意识的这一特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潜意识不具有识别能力。潜意识不具备“好与坏、对与错”的识别能力。它思维简单,简直就像一个机器人,你给它什么信号,它就按什么信号行事。特别是对于语言符号的理解。例如,你说“我这个人真笨”,本来是用来自我解嘲的,但它却认为“我就是愚笨的”,接下来就让你说一些笨话,办一些笨事,让你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有时我们遇到了一件不顺心的事,你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也只不过是随便说说,可是倒霉这个信号,反复次数多了,就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继续倒霉,这就是有时祸不单行的原因所在。知道了这一点,就要注意你成长中的一言一行了。

三、潜意识要反复展现才能记忆。潜意识记东西像个孩子,很少一次记住。只有反复刺激,才能牢记,才能真正储存进去。无论是积极的信息,还是消极的信息,只要你对这个信息感兴趣,刺激的次数多了,就会进入你的潜意识。我们要注意潜意识的这一特征。对于好的信息、积极的信息、有利于建立自信心的信息,要反复的回忆,反复的展现,使其同化在潜意识之中。

四、潜意识处于半意识状态最活跃。当我们的头脑处于“一半清醒一半糊涂”时最活跃,最容易接收信息。日本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当我们的头脑处于半意识状态时,是潜意识最容易接受愿望的时刻。因此,利用快要睡着和早晨刚刚醒来,也就是意识迷迷糊糊的时候,来进行潜意识的接受工作,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五、潜意识在放松状态下才能沟通。这一点也像个孩子,你心平气和地与之谈话,他才乐意接受。如果你本身心里紧张,有束缚感、抗拒心,那么与潜意识沟通、对话就比较困难,效果就差,甚至不起作用。这就是通常人们所提倡的要放松、要松弛身心、科学静坐的原因。

六、潜意识最喜欢愉悦而自信的人。追求愉悦是潜意识的本能。在愉悦自信的心情下,潜意识才容易充满活力。这时如有一个目标在前面召唤,你不用告诉它采用什么方法去追求,潜意识也会想办法,尽其所能地去达到目标。

篇5:增强安全意识的演讲稿

安全干碍到家庭,社会,实在作为年幼的咱们,天天的安全都接连变动着教员家长的心。每天教员都在不断地反复着安全的重要性。那一副副夺目的安全标语;那一声声“警惕路滑”、“上下楼梯靠右行”的温馨提示;那一次次有关安全主题的班队勾当;那一场场声情并茂的安全知识讲座……无不记录着咱们学校对于咱们学生安全的正视和支付。咱们时刻铭刻取:每人讲安全,到处要安全,不时想安全,事事为安全的标语。

亲爱的同学们,校园是咱们的共同的家,为了咱们可以兴许平安快乐地发展,让咱们携起手来,从这个时候起刻做起,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咱们在校园中演绎活气,憧憬明天;咱们在糊口中到处寄望,拒绝危险。让安全的意识常驻咱们心中, 让安全之花绽放在调和斑斓的(学校名儿)校园!让平安之歌常伴咱们摆布!祝你平安,祝你平安,你们的平安幸福永远都是我最大的愿望!

篇6:最基本的安全意识(演讲稿)

(2)从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开始,认识和掌握作业区域内存在的风险和应采取的措施。

(3)图中这三个标志很常见,大家都认识吧?第一个是“禁止烟火”、第二个是“发生火灾时请按铃”,第三个是“安全出口”。这些安全色标容易辨认,并引人注目。通过这些简单的标志,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作业区域获得十分明确的安全信息。特别在紧急情况下人们能借助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的指引,尽快采取防范和应急措施或撤离现场,避免发生更严重的事故。(4)所以说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很重要!(5)首先来了解“安全色”。

(6)什么是“安全色”呢?我们想想,安全色是特定的颜色,通过引起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注意,提高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警惕。(7)简而言之,安全色就是传递安全信息含义的颜色。中国的《安全色》国家标准是采用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没错,安全色也是有国标的!

(8)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安全色。

(9)红色的注目性非常高,视认性也很好,适于用作紧急停止和禁止信号。传递禁止、停止、危险或提示消防设备、设施的信息。

(10)红色就是千万不能这么干!

(11)黄色对人能产生比红色高的明度。黄色和黑色织成的条纹是视认性最高的色彩,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用黄色作警告色。黄色的含义是警告和注意。(12)黄色就是小心点,不然容易出事!

(13)蓝色的注目性和视认性都不太好,但与白色配合使用效果不错。特别是在太阳直射的情况下较为明显。因而适合于交通标志和厂、矿作为指令的标志。蓝色的含义是必须遵守。(14)蓝色就是请按这的规矩做……

(15)绿色的视认性虽不太高,但绿色是年轻、青春的象征,能产生和平、久远、生长、舒适、安全等心理效应,所以用绿色提示安全信息。

(16)绿色就是不知道怎么办?跟我走吧!(17)第二部分内容为:安全标志。

(18)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形象的图形符号构成的,用以表达特定的安全信息。安全标志可以和文字说明的补充标志同时使用。

(19)安全标志分为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四类。

(20)禁止标志的含义是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些行动,禁止人们不安全行为的图形标志。禁止标志的几何图形是带斜杠的圆环,其中圆环与斜杠相连,用红色,图形符号用黑色,背景用白色。我国规定的禁止标志共有28个。(21)警告标志的几何图形是黑色的正三角形,三角形引人注目,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绘成了“警告标志”就更引人注目了。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标志。我国规定的警告标志共有30个。(22)指令标志的几何图形是圆形,蓝色背景,白色图形符号。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标志。我国规定的指令标志共有15个。

(23)提示标志的含义是示意目标的方向。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的图形标志。提示标志的几何图形是长方形、绿色背景,配以白色或标明目标的方向。

(24)我国规定的提示标志共有13个。

(25)进入现场记住一定要看颜色的安全标志!重要的事说三遍!“学会辨识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真的非常重要!

(26)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最基本的安全意识开始培养,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篇7:关于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一

首先,要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法律得以真正实现。以及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最其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法律最重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所谓的自由是在法律下的自由,不要透过法律的光环做不应该做的事,如果那样终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就让这些法律意识贯穿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骨子,好在我们内心深处荡气回肠,让法律意识不仅印在我们脑中心中,更要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这样就不难成为一个所谓意义上的法制达人。黑格尔也曾说过,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人的修养。如果作为像我们这种新兴的知识分子意识,作到理解法律。在无形中,也能体现一个有教养修养的新型青年。如果人人都能作到这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想不发展想不前进都难啊!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二

同学们:

下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法制伴我们健康成长。

在这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共和国华丽雄伟的大厦下一座坚实、永恒不变的根基——“法”。它使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共和国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回首新中国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成文宪法。从此,无数中国人开始认识法律、关心法律。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开创普法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将这一方略载入国家根本大法;现在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法治国描绘出宏伟蓝图。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的出版发行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就,有助于推行实施依法治国的进程。

提起法律,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离我们很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道德、习惯、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有了法律,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国有国法,校也有校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守法的基础。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实践我校常规工作 “五个一”工程,即打造“一个阵容”,抓好升旗仪式和课间操,塑造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建立“一种秩序”,即课堂秩序、课间秩序和集会秩序的文明有序;养成“一种习惯”,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大方礼貌;坚持“一项制度”,即卫生分担区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洁优美;树立“一个观念”,即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讲究团结,刻苦学习,做文明五中人。

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高中生做起,才能在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后,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学们,从今天起,从这一刻起,让我们一起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三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安!今天,我的演讲是:加强法治观念,建立安全的校园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是半径。国家不能死,人不能忍。学生应该一起学习学校,守法,使用和宣传法。

第一,法律。

我们的每个学生只学习法律知识,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学习区分是非,辨识善恶,从童年到发展守法的良好习惯。

第二,守法。

明天的中国将是一个更加法律的社会制度,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具有很高的法律素质。只有了解法律,才能按照法律,远离犯罪线的边缘。

第三,用法。

法律法规无处不在。它就像我们的骑士,永远保护我们。我们应该使用法律知识来保护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宣传法。

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法治知识来捍卫自己的大脑,而且还要配合中国的法治精神。我们应该鼓励我们周围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让他们学习和掌握法律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根据法治目标实现法治。

作为一个新的世纪的学习健康,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我们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不仅影响我们的学生年龄,而且影响我们的生活。

国家法律,学校规则。学校的法律包括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些学生在学校学校没有看到,忽略学校的学生仪器,等待人,行为语言等要求,不爱公共财产,乱抛垃圾,做危险游戏,自由取其他东西等等......这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不文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的.和谐气氛。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一个人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时间的习惯将形成一个角色,一个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完成命运。如果善和不小,邪恶和小,邪恶成小恶,最终必须吃自己的后果。希望学校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规则,严格按照法律和纪律在校外!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开始就学习,做一个新世纪的法律,守法,纪律合格的小学学生,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

和谐校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安全。在加强法律制度的同时,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特别是提醒以下几点:

(1)注意食品安全,不吃健康不合格食品;

(2)注意消防安全,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3)注意交通安全。上下楼梯走到右边,不要挤着;教学楼严格嘈杂,追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篇8:“潜意识”的演讲稿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 此流派承自达达艺术, 并且对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他们的美学信条是法国作家布洛东在1924年《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 一切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美的, 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达利与米罗的作品使用象征符号和简化的形象, 是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即兴感应的表现手法。他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精确地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 精确地反映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 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 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 带给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除了毕加索, 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的20世纪画家。”这是道恩·艾兹 (英) 在他所著的《达利》一书中的开场白。确实, 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 达利 (Salvador Dali, 1904—1989) 比其他画家更加声名显赫, 或者可以说“臭名昭著”。 “我和疯子最大的不同就是, 我没有疯。”“每天早晨醒来, 最大的快乐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除了他的艺术作品, 他的文章、他的口才、他的相貌、他的胡须、他的宣传才能、他的财富以及他的故弄玄虚, 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这一个专有名词。

探究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则是受到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 “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是第一次提出人类具有潜在意识学说的人, 这一学说揭示了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 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潜意识。到底什么是意识和潜意识呢?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 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 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 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 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 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 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分析了潜意识的表象——梦, 认为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 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 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 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 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正如布洛东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说:“应当感谢弗洛伊德的发现, 由于相信这些发现, 一股思潮形成了。”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 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

达利作品中的许多视觉符号如蚂蚁、面包、拐杖、抽屉、软表等, 跟他的童年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都是他童年虚假或真实记忆的反映。

1.蚂蚁。

来自他童年最初虚假记忆的影像。他在自传中这样说:“我凝视着一个裸体的小孩, 有人正在给他洗澡。我对这孩子的性别并不关心, 可我在他一片屁股蛋上看到了一堆蚂蚁, 它们在一处桔子般大小的坑里爬来爬去。这个孩子被翻过来调过去, 因而有一阵子他是仰卧着的, 我想那些蚂蚁会被压碎了。但是这个孩子重又站起来时, 我再看不到蚂蚁。那个坑也消失了……”而实际上, 儿童时的达利从堂兄手中接管那只受伤的蝙蝠开始, 蚂蚁走进达利的记忆注定是天意。对这只受伤的小蝙蝠, 达利倾注了他所有的爱。但是有一天, 噩梦降临在小达利的身上, 不知什么原因, 他最爱的小蝙蝠被一大群疯狂的蚂蚁包围着, 已是奄奄一息。他跳起来拿起爬满蚂蚁的蝙蝠, 并发疯似地咯吱咯吱咬蝙蝠的脑袋, 还把它扔进了水里。从此, 蚂蚁就伴随着达利。在达利的作品中, 忙碌的蚂蚁通常是紧张、焦虑和衰老的象征, 暗示着达利潜意识里的恐惧、无力、不安和性焦虑。蚂蚁频繁地出现在达利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1931年的作品《梦》, 描述在黑暗中蚂蚁爬满闭着双眼的女人的嘴……画面可以说没有美感, 蚂蚁成了制造恐惧和压抑的工具。雕塑《空间维纳斯》 (1977—1984) , 美神维纳斯的头被达利的符号——柔软的钟表取而代之, 腹部发生了错位, 一只明晃晃的鸡蛋放置在错位的下半身的剖面上, 象征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与孕育着的生命相对比的是女神皮肤上放大的蚂蚁, 而蚂蚁通常标识出死亡的意义。

2.面包。

正如达利在《一个天才的日记》中所说的:“我一生中, 面包无止无休地紧跟着我……”面包对达利来说是另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在达利的眼中, 外表坚硬、内部柔软的面包是性欲的象征。借助它, 达利可以尽情表达他对情欲的幻想。 《思忆中的女人》 (1933—1970) 综合了达利画中的多个新主题。他把面包放在人物头上, 又把米勒的“晚钟”放在面包上。《晚钟》里的农夫, 在达利的多个画中出现, 并下意识地显露出性压抑的成分。当人们问达利为什么用面包时, 他说:“它是那么有用, 是营养和食物秘密的符号, 我要把它变得不实用而美感, 用面包来制造超现实。” 《思忆中的女人》于1933年在巴黎展出时引起强烈轰动, 不仅是因为它不同凡响的画面, 而是面包和谷子不是青铜而是实物。据说后来毕加索的狗把面包偷走吃掉了。

3.拐杖。

也是达利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物体。当幼年时的达利在阁楼上第一次发现那根顶端分成两叉, 包着已被磨破的暗花呢绒, 用来支撑在腋下走路的拐杖时, 他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 “我当即拿起拐杖, 并且明白, 我永远再不会与它分开了, 在这一瞬间我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拜物教信徒。这手杖有多么伟大!它包含了多少尊严和安宁!”从此拐杖在达利的眼中就成了“死亡的象征”和“复活的象征”, 并频频出现在其作品中。在雕塑《天使的幻象》 (1977—1984) 中, 达利对至高无上的力量的理解用一个拇指来表示, 生命用树的枝杈去体现, 天使的翅膀用一支拐杖支撑着。达利提升了神性在宗教中的含义, 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我象征性的拐说明并配合了 (现在还配合着) 我们时代各种潜意识的神话。”

4.抽屉。

对于有人体的抽屉, 达利认为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有关, 即儿童天生对封闭的强烈好奇心驱使其打开抽屉, 一是要满足探知未知物的欲望, 二是排除未知物可能造成伤害的恐惧。弗洛伊德解释抽屉是女人隐藏性欲的象征。在达利的作品中, 也表现了他对情欲的幻想。《燃烧中的女人》综合了达利最喜爱的形象:火和抽屉、女人。达利发现火很有趣, 因为有生命, 而且让看到它的人有一种魔力。火还赋予女人以性爱的冲动。达利曾经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这件作品, 是孩子对封闭空间好奇心的派生。不仅满足了他们想要了解这里有什么, 而且驱除了对未知有害因素的恐惧感。达利在这里增加了许多微开的抽屉, 暗示她们的秘密是公开的, 而且不再害怕。两个拐杖从雕塑中升起, 象征了权威、稳定和性力量的结合。

5.柔软的钟表。

这是达利最广为人知的题材。他著名的油画《记忆的永恒》以及雕塑《时间的贵族气息》、《时间马鞍》、《时间的轮廓》等都出现了钟表。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与时间之间的狂热关系, 以及他对时间的制约性和时间对记忆固有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些钟表, 如今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主义梦境物象的同义语了。

在弗洛伊德看来, 潜意识虽然受到压制, 但它永不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当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升华, 绘画、跳舞、文学等形式就是升华的具体表现。

为从潜意识中产生意象, 达利运用所谓“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 在自己身上诱发出幻觉世界, 达利把这种超乎理智之上的东西看成是艺术所要捕捉的“更为重大的现实”。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解释是:“超现实主义的物品应当是绝对无用的, 并且从实用的观点看, 最绝对荒谬的。它以最大的可触知性体现着发狂个性的精神奇想。这些物品的出现和流传向有用和实际的物品展开了一场竞争, 这种竞争是那么激烈, 使得人们相信目击了一场愤怒的公鸡的战斗, 正常的物品经常在战斗中被拔光了羽毛赶走。”而达利将这一理论彻底贯彻到他的艺术作品甚至生活中。他通过这些独特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自己的梦境。在达利的作品中, 每一种东西都不是它的本体, 都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周艳红,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

篇9:潜意识的边界

展厅被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放映空间,无论是《弗洛伊德、鱼和蝴蝶》(2009 年),还是《双面菲克雷特》(2012 年),都是略带荒诞和戏谑情节的故事。影片都不长,也没有具体的开始和结束,而不时回到真实的场景又在有意识的模糊作品和现实的边界。动画包含了很多看似毫不相干但实则被艺术家有意连接在一起的元素,从沙发里跳出的青蛙到邮筒分裂出来长了螺旋桨的石膏人头,影片中充满了这样模糊的意向。而从作品的题目自然让人们联想到弗洛伊德那对梦境的经典解析和潜意识的概念: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表现,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被迫将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也是艺术家们灵感和素材的重要来源。王海洋作品中片段式的情节包涵了欲望、冲动、理性思维思维、幻想等复杂的情感。艺术家巧妙地将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意外而不突兀,让观众随着目不暇接的画面场景完成一场边界模糊的感官之旅,潜意识中所具有的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被压抑在潜意识下,但又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处支配着人类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我们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影片丰富的想象力和流畅的表达让我们看到这个80后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已经是比较清晰和条理了。

这两部作品都是王海洋之前在砂纸上反复擦画了1200多次完成的动画作品,中间从未换纸。于是随机留下的痕迹和图像又形成了两张纸上作品,使得这个展览既包括了影像也有了静态的绘画。作品中的配乐也是展览的亮点,略带压抑和刺耳的声音,能够在感官上强调其所要表达的潜意识和无逻辑的画面关系。这两个作品都获得了很多国外动画电影节的奖项,还参加了中央美院之前举办的未来发现展,是其中极少以二维动画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现在的当代艺术强调噱头,追求表面的视觉效果成为一股风气,这使得他的作品手工绘制显得更为强调艺术性而不是一味的技术流和转向对虚无概念的解析。

上一篇:蓬莱阁与八仙过海景区导游词下一篇:当铺地中学厉行节约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