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2024-04-20

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精选14篇)

篇1: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怎样建一所好学校呢?我们内心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教育路线,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那么,怎样才能思路清晰地建设一所好学校呢?

一、抓好党建工作

学校党组织要抓好党建工作,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作用。

(一)党建加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组织引领作用

学校党支部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支部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由党支部书记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年级部、教研组配合抓落实的局面。学校要建立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机制。

年初要召开党建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年工作,做到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实现管业务和抓党建两不误、两促进。学校要进行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添置党员电教设备,完成党员活动室升级改造。学校还要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确保党性教育经费和活动场所等物质基础保障到位。年终要开展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工作满意度是衡量党建工作的一把标尺。

(二)党建加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引领发展能力

学校党支部一是要充分发挥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党支部书记在决策议事中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带头上好党课,做到谈心谈话全覆盖。学校每月要开展一次理论集中学习,推动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二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着力打造政治上讲忠诚、思想上知敬畏、行动上守规矩的坚强领导班子。党支部鼓励党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党组织培训,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做到“比”“学”“赶”“帮”,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增强学校干部团队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三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党建有职责,教学有分工,负责各自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推行党务、校务、财务公开制度,营造崇廉、尚廉、守廉的良好氛围。

(三)党建加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党支部一要做好党员学习大文章。学校要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每年要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坚持党员每周集中学习制度。党员学习活动要做到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人员,要求党员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营造书香型党组织。二要拓宽教育管理主渠道。学校要深入实施党员“亮”化记分管理办法,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划分“党员责任区”,确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品牌课程;深入开展党员教师一帮一、党员奉献日等多种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教学改革、立德树人、创新、维稳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拧好党员发展“总开关”。学校要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建构“共产党员、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的双向培养模式。党支部要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名师、骨干教师及时吸收入党,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优化党员结构;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养更多的党员教师成为名师、骨干教师、中层干部,促进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整体提高,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党支部要做好“立德树人,文化引领”工作。我所在的学校有70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与新中国同步发展的小学。建校之初,老师们手提肩挑,建起了新的学校,历任的领导、教师都对学校充满了情感。学校服务对象就是周边几个自然村的适龄儿童。为一个个家庭培养好孩子是我们任城实验小学最朴素的教育情怀。“厚德成才、立己达人”的校训始终是引领全校师生成长与发展的路标。在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把新时期党关于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文化上正确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制度保障,行为规范”。学校强调《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不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尺,全体教师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不符合教师身份的话不说,不符合教师身份的事不做,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学校一是积极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红色基因,使爱国情感融入学生和少先队员们的学习、生活。二是重视开发少先队精品课程,落实课程育人理念。依托教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资源,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礼仪课程。如国旗礼仪课程、课本剧等,引导少先队员在课程的训练与学习中感受国旗中饱含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将少先队工作精化、细化、活化。三是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提升育人环境。学校积极打造黑板报、读书角、少先队活动室等阵地,将少先队发展历程、少先队知识、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榜样、历届国家领导人对少先队员的期待等展示出来,让阵地建设成为队员们思想意识健康发展的平台。

四、扎扎实实落实好“道德与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由专职教师执教,专职教师要加强教学研究,认真落实好课堂常规教学,备好课、上好课。学校重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将国家意识、党史教育、队史教育、校史教育容纳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来,将“好”孩子培养成“红”孩子;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全方位做好学生思想意识工作,将思想意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摒弃空中楼阁式的形式主义教育方式,让红色教育落地生根。学校重视家长课程的开发,灵活组织家委会活动,实施家校共育教育理念,大手小手相互牵引,深化家长、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篇2: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库车县第九小学

刘军燕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的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的顺着路标前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校一向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制度,保障教师发展。学校始终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树师德,铸师魂”活动,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必须认真学习《教职工学习制度》、《教师管理条例》、《教师文明行为和文明用语》、《班主任工作职责》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涌现出大批德才兼备教师。

强化教师自我专业发展,做智能型、开拓型、创造型大师;拓宽学科领域,做培养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复合型教师;扎实推进校本教师发展研究,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抓好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好习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且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只需教师稍加提醒就能坚持住,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也是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次次实践。它不但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够得到多方面的体验,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获得多样的快乐与收获,而且也是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的好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次次机会。学生在尝试到了课外活动令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也增 长了知识、技能,树立了信心,更有助于激发对学习的向往和热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总书记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理念,并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着眼于当前工作环境、对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把握重点,强力推进。首先要强化师生理论武装。先进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理论,要积极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理直气壮地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其次是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是人生前进的动力,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起点。在思想文化激荡碰撞、社会思潮跌宕起伏的当下,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系好理想信念这枚“人生的扣子”。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总书记在十九大系列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争当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教师明晰自己在意识形态培育中的责任和义务,责无旁贷地担负历史责任,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把立德树人作为我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处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综合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教育。总而言之,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是对学生、对民族、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教育,就必须把加强师德师风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就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持之以恒地重视德育工作、改革德育工作、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立德树人的根本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大学生进行道德观塑造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蕴所在。

篇3: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那天,由于学校领导安排工作,我迟到了五分钟左右。待我匆匆赶往教室时,整个教室已经炸开了锅。面对这场“意外”,我决定采用冷处理,现场作文,让学生将刚才的场面完整地再现出来。

要想写好这个场景,首先得引导他们仔细回忆让自己印象深刻之处,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进行细致描写,只有抓住整个场面的点和面,才能突出重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番指导,学生写作兴致高涨,运笔如飞。二十分钟后,师生评议,选出了好几篇优秀习作进行交流:

老师迟到了(张子莹)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老师忘记了这节课吧?”“老师又出差了吧?”……有的人索性拿出数学书埋头赶起家庭作业来,还有的人甚至在教室里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一些好事者自觉当起了哨兵,在教室门前探头探脑,随时报告门外的动静。笑声、叫声、喊声一片,教室里真是闹翻了天。【观察全面】

没有成为焦点的马铭骁这下可不甘寂寞了。他站在讲台前,撇了撇薄薄的嘴唇,甩了甩额前的黑发,故作潇洒地说:“小马驹们,让我为大家高歌一曲,掌声响起来!”没待张口,只听“哨兵”急促地嚷道:“快坐好,快坐好,老师来了!”原来是科代表从办公室里叫来了老师。所有人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座位上赶,大歌星马铭骁因为跑得太急,竟然摔了个嘴啃泥,他连摸都不敢摸,悄无声息地爬起来,以光速溜回座位。【细致描写】

这意外的迟到,生成了一篇篇精彩的片断。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二、瞬间的捕捉

无独有偶,今年四月的一天,我正在上课,静听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忽然听到窗外嘈杂的鸟叫声,特别高亢、激昂,似群鸟齐聚在校园开演唱会。方寸校园怎么会有这么多鸟呢?我疑惑地问学生:“你们听到鸟叫声了吗?”话音未落,窗旁的学生大声嚷道:“老师,外面有六只鸟在打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孩子们一窝蜂地挤到窗前看热闹,挤不上的学生竟然站在了桌子上。这时候,一切语言,一切训斥都是多余的。群鸟打斗持续了三分钟左右,待六只鸟儿消失在天空后,孩子们还意犹未尽。继续上课已经不可能了,打铁趁热,不如让他们相互交流,调动多种感官感受鸟儿们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简单的交流结束后,孩子们奋笔疾书,一吐为快:

六雀打斗(王星)

六只花喜鹊浑身的羽毛根根竖起,鸟冠蓬松,后尾高高翘起,好似一把黑白相间的大扇子。每只鸟的身形都大了很多,互相对峙着,都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知是谁先发起了进攻,激烈的战斗开始了。你啄我一口,我抓你一脚,斗得不亦乐乎。一时间,双翅扑棱,羽毛纷飞,叫声尖厉,场面一片混乱。有两只喜鹊好像体力不支,仓惶地逃到了屋顶上。大概是发现队友处于劣势吧,脚根还没停稳,就扑扇着翅膀飞下来,再次加入了战斗。争斗愈演愈烈,看来不斗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争斗激烈,扣人心弦】

这个精彩瞬间的捕捉,让我深深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敢于冲出预设的框,生成课堂的精彩。教师要巧妙利用“意外”,在融洽的感情、真诚的互动和特殊的环境中,让“意外”变精彩,让“瞬间”成为永恒,从而激发学生读写热情和读写兴趣。

篇4: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全面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武汉东湖学院党委中心组举行2015年第一次集中学习活动

1月16日,武汉东湖学院党委中心组2015年第一次集中学习活动在行政中心圆形报告厅举行。湖北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汪伟来校作专题辅导,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参加。学习活动由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裴大新主持。

汪伟以《坚持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题,运用丰富的数据和实例,生动、具体地从从严治党的背景是什么、从严治党抓什么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从严治党的背景主要有三点: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应对国际国内风险的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

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赢得人民支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基础。汪伟认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主要抓四项工作:

一、首在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就做不到从严治党。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政绩。

二、关键在书记。在抓党建工作中,书记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书记对党建工作负有统揽之责、示范推动之责、撑腰壮胆之责、兜底结案之责。

三、起点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要讲规矩、守纪律、有底线。

四、重在从严管理党的干部。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广大干部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目前,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和使命。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捍城传达了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精神。《意见》从规范民办高校党组织设置,明确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职责;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着力抓好民办高校党务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切实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六大方面提出了意见要求。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恕立宣读学习了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及习近平同志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就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作了要求。他认为,学校党建工作走在前列、做得实,应认真学习《意见》中六大方面、十八项要求,对文件中新提出的“两个纳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来)要认真学习,将党建工作成效作为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裴大新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全面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谈了四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主体全覆盖,内容无死角。

二、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全面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各项工作。

三、要进一步强化从严治党的意识,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

篇5: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新发中学校长 高景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校长,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立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三、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推进“立德树人”进程的必经之路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责任之重大。必须要制定出教育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建立一套复合校情的人性管理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

加强特殊群体的培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当他们因学习困难而落后,因生活贫困而自卑、因家庭不幸而落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用我们无私的爱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勇敢面对,重新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去引导学生,并且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信念是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青春就将枯萎、衰败,生命就会黯淡无光。所以,身为教师更加要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

篇6: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术”“学”“道”,不仅是对思政教师讲好思政课的要求,基层干部要做好基层工作,也应当念好“术学道”三字经,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念好“术”字经,以创新的工作方法,争做基层“小能手”。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这就要求讲好思政课要有“术”。同样对于基层干部,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才能把事情办得又好又快,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成为基层办事的“小能手”。然而有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模板思维严重,尤其在年轻干部中。不可否认,合理地运用“模板”可以起到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但运用尺度一旦“越线”,就会产生懒政怠政的“拿来主义”之嫌。因此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该念好“术”字经,切忌“惯用方法”走天下。

念好“学”字经,以勤学的工作态度,争做基层“小能手”。习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学问勤中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数古语启示我们,要想知识视野广,必须得勤学,这不仅仅是习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的要求,也是基层干部应有的工作态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等高科技技术应运而生,基层干部一定要保持勤学的工作态度,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考上公务员是上岸了,但上岸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牢记习总书记所说的,“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在新的起点保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工作态度,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成为基层“小能手”。

念好“道”字经,以探索的工作精神,争做基层“小能手”。“道可道,非常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最核心的解释就是客观规律。习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一定要分析矛盾、把握规律,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建设,又要始终把握持之以恒的内在因素”。作为基层干部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琐碎又繁重的基层工作,要以探索的工作精神,洞察出“上面千条线”存在的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化繁为简,才能更好地成为“多面手”“全科医生”,成为基层干事创业中的“小能手”。

篇7: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座谈会上,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12所高校的负责同志、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先后发言。大家结合实际,围绕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视青年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等问题,介绍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孙清云一边听,一边与大家互动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在听取与会同志发言后,孙清云说,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党建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基本功能的重要保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

孙清云指出,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牢记使命,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體系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培养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紧紧围绕服务高校改革发展大局,切实把破解难题、增强活力、突出特色、提高质量贯穿高校党建工作始终,把培育大学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贯穿高校党建工作全过程,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孙清云强调,要积极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把握规律,突出特点,把党建工作融入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之中。要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现形式和有关制度建设。积极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强辅导员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省委副秘书长杨志刚,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篇8: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近日,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成为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党员干部要在“思政课”中不断汲取自信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成败。鲁迅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走过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战疫”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道路自信“思政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无论是解放军、医护人员,还是快递小哥、志愿者等一群人,他们逆行出征,跟病魔竞速,直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优势,也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道路。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善学者究其理。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以时代主题为底色、以中国国情为根据、以人民实践为素材的宏大历史巨著,这部巨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当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忘我,把墨汁当红糖,由此流传出一句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真理是甜的,也是美的。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理论自信,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我国国家制度之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善,已经被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所证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13个坚持和完善”系统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钟南山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中跟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深情地说:“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学懂弄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以和为贵”“选贤任能”的宽广胸怀;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接续奋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受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故事的影响,“精忠报国”四个字一直记到现在,也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在学好“思政课”中,确信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活力,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从骨子里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篇9: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9月1日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种德者”,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职业方位、事业方位和人生奋斗的方位,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注重自身政治观、业务观和师德观的培养塑造,始终坚持不懈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实工作。

常葆“育人心”,培养正确“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说,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通过思政课来解决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问题,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有效引导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信仰坚定、立场坚定,自觉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真正地“信马言马”“在党言党”。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实际工作中,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错误思潮要勇于发声亮剑,敢于用真理为学生解惑。

常葆“敬业心”,培养正确“业务观”。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铸魂者,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责任。不管任何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始终牢记“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不仅是党交给思政课教师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更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要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思政课教学当作崇高的事业。同时,思政课说到底是一门理论课程,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才能把一些道理将明白、讲透彻,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逐步探索、掌握思政课的授课艺术,真正把思政课的哲思、意蕴、理趣充分融为一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把思政课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并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思想育人的良好效果。

篇10: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在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年干部要把思政学习作为“终身课题”,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实践“学与思”,在“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力求“思有果”,在“闻过则喜,闻过则改”中践行“过必改”。

青年干部学好“思政课”要“坐下来”思,厚植学与思的“求索精神”。“浮躁、无恒”好似是青年干部的通病,只想着求成,快速看,速度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无恒心、不耐烦,“坐不下来”学理论,“静不下来”思方法,游走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好似拥有了“理论宝典”但仍无法“举一反三”答出满分试卷。“不动笔墨不读书”,毛主席在读书时时常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些心得与体会都是毛主席思考过后留下来的印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坚持在政治阵地上“站得稳”、思想理论上“扎得深”,青年干部要力戒学而不思,做到常学常思,如何思?要带着目的去思,带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去思,带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去思,带着如何行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之问去思。

青年干部学好“思政课”要“站起来”行,构建思与行的“实践桥梁”。长期的坐对身体无益,要适时“站起来”行,青年干部在切身抓好学习的同时,更要“站起来”为,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在实践中,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将党的人民至上、群众路线,贯穿于干事创业、修身处世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要到基层去,用脚丈量为民情怀,用行动实践措施的有效性,“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切记想得再多不如拿到实践去检验,思政学习底子再丰厚也要会到现实中应用,要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相结合,切实让思想更成熟起来、理论更实际起来,进一步激发出学与思的“化学反应”,碰撞出“真理的火花”品尝到“真理的味道”。

篇11: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 地方本科院校 青少年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3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行动指南,其中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论述,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地方本科院校正值转型发展时期,必须认真学习,正确领会,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完成时代使命。

一、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主要有:(1)2013年5月4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出席五四青年节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2)2013年5月14~15日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3)2013年5月29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在北京市少年宫出席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4)2013年9月9日 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期间向全国教师慰问勉励:“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2013年9月26日在联合国总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承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6)2013年10月23日在会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强调“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7)2013年10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留学人员工作的方针政策,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所以,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各类各层次教育机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具体的方式和策略。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其方式和策略与中等教育及初等教育不同。地方本科院校正值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其方式和策略与其他高校也不同。

二、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新世纪以来,转型发展一直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发展方式。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转型:一方面是办学层次转型,先从专科层次转型到本科层次,再转型到硕士研究生层次;另一方面是发展模式转型,即从规模发展转型到内涵发展。发展模式转型是当前所有地方本科院校的共同点。而办学层次转型则从两个标准看分别存在两类学校。从升本时间看,一是升本较早的学校,这些学校普遍正在为争取硕点而奋斗;二是升本较晚的学校,这些学校在国务院学位办严控硕士学位权布点后较少做“硕点梦”。从区域分布看,一是东南部发达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有的已经实现了“硕点梦”;二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学校,很多学校因为全国硕士点分布不均衡严重,仍然一如既往地加强学科建设,期待有朝一日国务院学位办酌情照顾。

而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了分类转型,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原来都是以学术标准、学科体系、学术资格、知识教学为主进行建设的,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大震荡、大变革。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然性。解决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迫切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目前,我国非“211”地方本科院校有1055所,其中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有647所,招生规模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矛盾,暴露出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制度性根源,就是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不够合理。

具体来说,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我国发展阶段的时代需要。第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第二,高等教育体系既要涵盖学术研究型高等教育更要涵盖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第三,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克服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同质化严重、“千校一面”的局面。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方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方向必须区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应该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

开办应用型大学就是适应高等教育体系布局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要突出“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提供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参与和推动社会进步。endprint

创建品牌大学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市场竞争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历史传统、区域特点和目标市场,注重建设、形成和加强本校特色,在社会需求的某些领域形成社会公认的大学品牌。

(三)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进程。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推动下,2013年6月28日,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为办学定位的35所地方本科院校,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同时成立地方高校研究中心。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报名参加。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教育部将引导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院校有600多所,约占普通高等院校的50%。

三、地方本科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进程中,要理清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路,处理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力量办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理清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路。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正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所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第二,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善于引导学生自觉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选择适当的方式加强文化典籍、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四,把“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作为关键环节。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氛围营造、榜样示范、社会实践和改革创新之中。第五,把“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重点任务,实施好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第二,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第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网络文化等主渠道主阵地的改革和建设。

(二)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平行,淡化学科,注重专业,“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职业道德本来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容易被忽略。

职业教育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这可看作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本。但是,立德树人仍然是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注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没有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便会流于空洞说教,没有立德树人,学生便会失去理想和信念,如同《菜根谭》所言:“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育,古代先哲对德育的首位作用早有很深刻认识。《左传》有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将“立德”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育人的“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文学、事政”,“德行”居首,“树人”以“立德”为前提。我们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我国以德为先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强化,更是对当前培养人才过程中淡化德育的批评与纠正。

(三)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后,并非就不需要科学研究了。较早升本的学校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学校,即使在主体转型了,仍然会为“升硕”不遗余力地搞科研。其他的地方本科院校也不能没有科学研究,教师评职称需要科学研究成果,教学需要科学研究推动,不可能指望纯粹搞教学的学校能够提供优良教学服务,更不用说特色建设。

过去,有的学校或者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认识和操作的偏差,导致科研与教学脱节,与育人脱节,不是以人才培养为工作中心,而是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为理由,把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作为工作中心,忽视或者弱化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目的,导致科研与教学、育人“两张皮”现象。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后,无论是科研工作服务于“申硕”,还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地方经济文化,都不能弱化更不能忽视立德树人,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科学研究,一手抓立德树人。

(四)处理好社会力量办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根据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将“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应用技术大学将在不同程度上吸收社会力量。

一般地,人们认为民办高校重技能轻德育,尤其是营利性民办高校。从民办高校的历史看,也不完全如此,不少民办高校还是重视德育工作,并且似乎践行了一种规律,德育工作做得越好办学效果就越好。可见,立德树人,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效应。

而就逻辑角度就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力量办学是从事教育工作,因此,立德树人也是社会力量办学的根本任务。

总之,转型发展就是大变革,大变革容易引起大动荡。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规格变化,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没有变化,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孟庆国[N].中国教育报,2014-01-06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4-01-16)[2014-03-0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401/161967.html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学术版),2012(9)

[4]胡金波.正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N]. 江苏教育报,2014-01-15

[5]李鹏翔.在高校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N].新华每日电讯,2014-03-11

【作者简介】李继兵(1956- )男,陕西蓝田人,玉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篇12: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深度分析了抓好思政课“是为何”,同时高位谋划了思政教育要“如何走”,对于怎样办好思政课具有鲜明深刻的指导作用。

办好思政“基础课”,关键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蒙以养正,圣功也。”用思想利器武装自身,提升科学的理论水平,塑造高尚的价值观,温润丰富的内心世界,涵养优秀的意志品质,这是设置思政课的意义所指。青少年有着蓄势待发的潜能和朝气蓬勃的动能,自当“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开好这门立德树人的“基础课”,就必须从严抓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起跑线”上讲明规则、摆正方向、框定跑道。要把对学生的德育观塑造放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目标指向性,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回答好“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通过精心引导和精细栽培,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做到厚植家国情怀、深怀民族大义、立定高远志向、自觉报效社会,以正确的“三观”打开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人生大门。

办好思政“必修课”,关键要“为人师表,提质增效”。教书的目的是为铸魂育人。“乐教善教、潜心育人”应是教师队伍的职责所在。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各个时期,思政教育建设一直承担着“弘扬美好品德、讲好人民故事、提升理论修养、宣扬党的主张”的重要功能。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烧旺这个“大熔炉”,就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抓好思政教育的“必修课”。教师队伍要自觉肩负担当,承担育人使命,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时效性,正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探求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明确教书育人的针对性。要追求高超的理论水平和高尚的个人修为,紧跟时代步伐,洞察全局形势,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既要做本领强、学问深、方式新、渠道广、观念正的“经纶之师”,也要当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人生导师”,让思政课既独具深度,也特有温度。

篇13: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事业就能注入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既已明白党的事业始终与百姓的幸福感同向而行,就更要牢记宗旨、坚守初心,在用心用情的努力奋斗中,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用心用情必须“身入”与“心至”并行。1934年,三名女红军在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朴实的话语,说出了共产党人的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都说“相由心生”,身入心不入、走形不走心的形式主义,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只会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分开。所以,广大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既要有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疾苦冷暖的“身入”,更要有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心至”,这个“心”,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忠心、解难纾困的真心。

用心用情必须“多做”与“做好”统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走得最近、靠得最近的“贴心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惠及民生的实事。对老百姓而言,自己身边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每一件琐事、小事,都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广大干部要真正地把服务送到家,把温暖送到心,就决不能只走“指定路线”、看“规定动作”、听“汇报之词”,而是要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聆听百姓的心声、了解琐碎的大事小情、摸清“民生”的脉络走向,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在肩上,不仅要切实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办好办漂亮,还要有前瞻性、发散性、换位性思考,让便民之举多多益善,让百姓笑脸更加灿烂。

篇14: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

教育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专题党课讲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相关文章:

意识形态专题党课讲稿05-03

四个意识专题党课讲稿02-18

精神专题党课讲稿07-06

廉政专题党课讲稿07-09

党建专题党课讲稿06-17

大学“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04-22

七一专题党课讲稿07-12

反邪教专题党课讲稿08-09

新思想专题党课讲稿08-31

两个绝对专题党课讲稿01-14

上一篇:丰泽区广场舞协会管理办法下一篇:县外商中秋茶话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