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2024-04-21

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精选10篇)

篇1: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医学会议报道新闻稿

医学会议报道新闻稿怎么写?下面是关于医学会议,会议报道的新闻稿:

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当Choi DW. 在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时,他也许并没有想到,仅仅,转化医学的概念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其坚实的足迹。

时光的史册翻到了,在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临床医生、基础与临床科研人员,医学原理人员和生物医药卫生产业界代表、国际医药卫生的公益组织、医学社会研究人员等400余名嘉宾分享交流了彼此的经验。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美国NIH临床研究中心院长John I. Gallin博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主任杨胜利院士担任论坛组委会主任。

那么,先从圆桌会议开始吧。

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就有关转化医学中心协作平台模式、转化医学中心运行机制、转化医学中心团队协作与学科交叉、转化医学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联盟与互动机制等议题开展广泛的、有成效的交流,促进基础、临床及科研转化研究的国际合作。

许多国家均出台相应的方针和政策,设置专门的研究中心和调拨大量的研究基金支持转化医学的研究。

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在国外已经初具规模,而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目前,国内已经相继在医院、科学院层面建立了一批以转化医学研究为主旨的研究中心。

其宗旨在于通过先进理念的引入加速我国转化医学的普及和发展。

但国内缺乏类似于美国的统一的资助部门,光靠卫生部肯定不行。

如何研究、借鉴、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是中国医学界的重大挑战。

本次论坛设立了8个分论坛。

A1分论坛的主题是消化系统肿瘤的转化医学。

临床上对于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时代,随着肿瘤生物学产业化以及转化医学的发展,如何将肿瘤生物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新 型肿瘤分子标志,以及如何应用新型肿瘤分子标志来指导肿瘤的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成为当今肿瘤诊疗领域的重要课题。

转化医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医学技术的发 展,恶性肿瘤晚期的医学研究可能是更多,文章也更多,因为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容易出成果。

但不容易出临床效果,甚至没有任何转化价值。

临床肿瘤医生如何培 养转化医学研究能力?

转化医学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贾伟平教授及其团队在A2分论坛进行了热烈讨论。

他们率先在国内创建了“医院-社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推动了由实验室到临床、由医院到社区的双向转化。

以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多因素致病的危险性急剧增加,用对单因素致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需要。

如何寻找在取得同等临床疗效的前提下最经济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转化医学研究更应重视公共卫生、基层和社区。

在A3分论坛上,自身免疫疾病的转化医学是讨论重心。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高达1/1000,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发病率逐年攀升。

此类疾病不论是器官特异性的,还是系统性的,都表现出炎症性病理与组织器官损伤特征,目前缺乏非常有效且毒副作用小的特异性的干预治疗手段来早期阻断靶器官损伤进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对企业创新药物的研发意义重大,在中国,新靶标的发现是创新药开发的核心,目前主要由大学、科研机构完成,转化医学或成为刺激新药开发的途径。

MED-X研究院在A4分论坛展示了医学影像诸领域的丰硕成果。

转化医学在影像医学的努力探索,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例,新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促使研究者进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筛查和干预,而利用PET成像技术检测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生物学标记,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转换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强调的是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探索新的诊治方法,提高医护和诊治工作的`质量。

传统医学的发扬光大,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其医学理论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在国际上,中医药是补充替代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做出巨大贡献。

医学研究的对象和角度与理工科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同时也要保留中西医的相对独立性,给医学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一切,在A5分论坛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不得不提到药品的监管。

在A6分论坛里,与会专家就医药监管科学与转化医学展开了激烈讨论。

药品竞争的关键是产品品质竞争,监管科学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

成功开发一个药物进入市场,至少要花费10至时间。

在这样一个互动平台上,与发达国家专家交流经验、分享知识,可以推进我国转化医学发展,促进药物研究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确保临床安全性。

A7分论坛有几位美国教授带来了转化医学现状的解读介绍,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转化医学的成功实现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于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若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则可能涉及到很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曹雪涛院士在接受丁香园通讯员采访时指出,要有大局意识,要破除部门限制,为整个健康事业做贡献。

如果有这样的角度,大家都能够不是说贡献,而是共享出来。

在成立联盟或者联合体的过程中,在使用当中,获得更多的共赢的利益。

转化医学的意义及其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催生战略行动,而关于临床样本资源,我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曹雪涛院士在接受丁香园通讯员专访时指出,对于标本库的应用还是要有大局意识,要有高度。

近年来,生物样本资源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样本库标准化管理的解决办法呼之欲出。

A8分论坛的激烈探讨,是否达成一系列共识、为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立与应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呢?我们试目以待。

转化医学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促进技术和成果转化呢?

缺乏临床患者验证的研究不可能取得真正突破性进展,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是未来疾病研究的主要模式,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应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逐渐起主导作用。

从起,我国科学家SCI发表数量已逼近美国,跃居全球第二;去年起与美国持平,甚至还有赶超态势,然而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却少得可怜。

在我国,每年取得的约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仅为20%,而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则不足8%。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使我国在新药、新器材研发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拉大。

尽管目前国内的转化医学研究正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但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的大环境下,转化医学国内研究的总体发展态势是主要大城市发展的最早、最快,而其他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其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城市间和地区间的不平衡。

如何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综合性转化医学专门机构以及促进转化医学研究的策略出台。

我们期待,国内转化医学追赶世界的步伐迈的更加坚定。

篇2: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6月3号,天气晴朗舒适,使得这次的三走活动如期进行。为了此次活动能顺利进行,此次活动的志愿者们也有条不紊的开始准备工作。在此活动的策划中有很多游戏环节,使得同学们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次活动和了解我们的医学系。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的的精彩表现吧。

看完了这些热情来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就来看看我们辛苦的志愿者们吧,毕竟,每一次的活动都少不了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

这次的活动成功的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医学系团总支的相关情况,扩大了医学系团总支工作的知名度,提高了医学系团总支的地位,也加强医学系团总支部与外界的联系沟通,增加所有成员实践锻炼的机会。

20xx年x月x号

【医学系三走活动新闻稿】相关文章:

1.医学系三走活动的新闻稿

2.活动新闻稿

3.活动新闻稿

4.“三走活动”的倡议书

5.三走的主题活动总结

6.活动方案:小学“爱生三走进”

7.三走活动倡议书

8.三走活动策划案

篇3:刍议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

1.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记者及其所在新闻媒体在采编活动中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或被动收受物质报酬或其他利益的行为。最典型的有偿新闻就是收受采访对象提供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等。有人甚至将其视作媒体圈的潜规则。有的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和市场交易, 正面宣传、负面报道的都有, 就看企业或媒体影响力而定价格。

2. 红包盛行

公关活动经常会给记者准备红包或者说“车马费”、误餐费;一些外企由于自身管理制度的原因, 不给钱, 但会准备纪念品。而有的媒体人士则透露, 请记者采访, 给不给红包也分情况, 选题好的不用给, 一般的给个三五百即可;参加发布会的话, 政府部门一般不给, “民间”一般都给。

3. 新闻敲诈

新闻敲诈一词使用频次较高, “封口费”又成为其最典型的形式。“封口费”有被动收的, 也有主动要的, 主动要的往往构成新闻敲诈。

4. 软硬广告

这是业内通行的做法, 媒体创收一般都搞承包, 报刊把版面外卖包给个人, 为躲避检查办成刊中刊、报中报, 限定区域发行, 很难查到;把包括“硬广告”在内的卖给社会上制作团队。为了获取更大利益, 承包者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多种手段, “软”“硬”兼施, 以软广告的面目出现, 只要付钱就行。

二、医学科技新闻腐败折射社会之殇

说实话, 近期连续曝光的媒体负面新闻多, 给人感觉好像是突然间冒出来似的, 其实不然, 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媒体的问题要放在社会大环境里考量, 要看到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是社会领域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侵蚀新闻界的结果, 是社会问题的投影。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管理上有缺失, 如不少记者没有新闻从业的记者证, 采编岗位与经营岗位不分等;其次是从业者自身素质问题, 不少媒体门槛低, 人员鱼龙混杂;第三是不少从业者精神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福利待遇差。

医学科技新闻腐败问题的出现, 反映出体制改革滞后、相关法制缺位以及伦理责任缺失。媒体的一些问题, 特别是“有偿不闻”的存在, 一方面与一些媒体从业者及所在机构的利益取向有关;另一方面, 也与当前的媒体管理体制有关。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一些效益好的媒体在公信力方面会很注意, 而一些生存状况不乐观的媒体很容易选择借机“寻租”, 伦理底线也逐渐下滑。个别不良新闻人的不法行为, 污染了传媒生态圈, 让新闻人蒙羞。作为社会监督者, 新闻业如果不能保持专业、中立、恪守本分, 那就像法律工作者不能秉公执法一样, 污染的不是水体而是水源。

三、医学科技新闻界反腐须打持久战

2014年3月底以来, 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 受到广泛关注。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也就是在医学科技新闻反腐, 要坚持自律、加强监督、行政处分、司法处理“四管齐下”。

1. 科学合理设岗界定性质

要从完善管理制度入手, 推动采编岗位与经营岗位分离, 探索适应现代传媒和新兴媒体发展的内部岗位设置, 避免混岗或交叉兼职, 跨部门经营。对经营性媒体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走向市场化运作, 避免“事业单位制度管企业, 企业制度管事业单位”的尴尬, 把改企后媒体完全达到“政企、事企”分开, 性质明晰, 打通“最后一公里”, 但转制改企不是一转一改了之, 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2. 设立反腐败无禁区的共识

腐败不是天生的, 它是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 因此, 新闻腐败连续被查处, 也给我们以提醒:任何领域, 如果没有信息透明和有效的监督, 即便是监督者本身也会把持不住。纪检监察系统多名官员被查也说明了这一点。监督无禁区, 反腐同样没有禁区。媒体领域同样也应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以及法律的强光之下, 反腐败媒体不能例外, 应当确立这样的共识。接受群众举报, 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和声势。

3. 建立传媒行业信用评价系统

加强法制建设, 通过专门性法律对新闻传媒传播行为予以规范, 既为新闻自由提供法律保障, 又从法律上防止舆论监督的失范。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新闻传媒行业信用评价系统, 对传媒行业或从业人员进行评价。一次查处永久退出, 从业人员被举报查实, 终身不得再进传媒工作。

4.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篇4: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  医学生  预防医学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21-02

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医学,它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是人群的健康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发生的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进入2 1世纪以后,人类的各种传染病、突发性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长,预防医学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除了加强对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确保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光发热。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

篇5:医学院开学典礼新闻稿

学院党政领导范兵、杨帆、弥曼、张兴邦、黄保强、熊冬梅、李雪萍、张越林,陕西省军区梁彦宁大校出席大会,该院党政部门、各附属医院负责人,各院(系、部)总支书记、主任,军训团全体教官,教师、辅导员代表、2016级全体本科新生参加大会。大会由党委副书记熊冬梅主持。

会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帷幕。院长杨帆以“挥洒青春年华 甘为健康卫士”为主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以“年轻的老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未来大有可为”总结和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的主要成绩及广阔前景。他指出新生学子来西安医学院求学,为的是掌握祛除人类疾苦的本领,践行和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此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二是心存善念,立德为先。三是热爱专业,崇尚科学。同时对于军训,杨帆也对新生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二要克服心理及身体不适,三要认真完成军训计划任务,四要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基础医学部刘丽君博士代表全院教师欢迎2016级新生的到来,鼓励新生秉承“厚德博学、精益求精”的西医精神,树立明确的目标,积极面对困难,勤奋学习。学生代表及教官代表也分别作了发言。梁彦宁进行了动员讲话,要求新生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军训的重大意义,并顺利完成军训任务。会上,全体新生宣读了医学生誓言,校领导还对该院20招生录取中超出一本线100分的3位同学进行了奖励,激励同学们以此为榜样,不断奋进。大会最后,范兵向军训团团长张运奇授旗,标志着为期12天的新生军训工作正式开始。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2016高中开学典礼新闻稿

2.2016中学开学典礼新闻稿

3.初中生开学典礼新闻稿

4.2016小学秋季开学典礼报道稿

5.开学典礼新闻稿500字

6.新生开学典礼新闻稿

7.开学典礼新闻稿范文200字

篇6: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第一临床医学院

作者:周航宇0910班本科检验

在这秋高气爽的十一月里,迎着秋日的阳光,伴随着收获的季节,广西医科大学迎来了第42届校运动会。这是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充满团结、奋进;这是友谊氛围的美好时刻,充满欢歌、笑语。在这个十一月,我们共同迎来了我校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

十月的秋风有些许寒意,但这却未能挡住朝气蓬勃的我们。校运动会的召开,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校运动会是展现医学生风采的舞台,是汇聚大家团聚一堂,是谱写医学人的拼搏进取之歌,团结协作之歌和奉献扶持之歌。

随着运动会开幕曲,运动员们迈着整齐的步子入场了,第一个入场的是第一临床医学院代表队,自信的学子们向学校展示了他们的特点,“临床临床,救死扶伤;临床临床,共创辉煌”响亮的口号迟迟徘徊在操场上空。我们朝气蓬勃、青春洋溢,我们阳光活力的舞蹈更是迎来了校领导的阵阵掌声。运动员进场后,便是太极和啦啦操的表演,整齐帅气的太极,性感狂野的啦啦操引起了全场同学的阵阵欢呼,赛场上,运动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参加400米的临床健儿在赛前既紧张又兴奋,因为他们希望为班级和自己争得荣誉。当哨音响起,他们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箭一样冲向终点。田径场上,男生们都表现出了自己水平,女生们的表现也很出色。

每个院系的运动员们整齐待发,无疑,他们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当然,运动员们也不负众望“重在参与”展现着他们的积极状态,“为校争光”则蕴含着她们的集体主义情怀,“虽败犹荣”更是深含着他们乐观向上的情操,他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永不言败的战斗豪情。3000米时,在一圈又一圈的奔跑中,健儿们已经疲惫不堪,面目表情已经纠结,但他们依旧没有停下来,坚持跑到了终点。而在他们身后还有那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不分学生、老师、主任,他们在看台上那样呐喊着,声嘶力竭的为运动健儿们加油鼓劲儿。

篇7: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2013年9月13日,以“发展老年医学,推动健康产业”为主题的2013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江苏省老龄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抗衰老学会联合主办,江苏省卫生厅、苏州市人民政府协办。

大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发表了视频讲话。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同志莅临大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同志为大会发来了贺信。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同志在开幕式上致辞。

国务院卫生计生委家庭发展司蔡菲处长、国家老龄委办公室吴玉韶副主任出席大会。

国务院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先生出席大会。

江苏省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陆素洁女士,江苏省老龄办张建平主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顾仙根副主任等领导出席会议。

大会执行主席李小鹰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副主席、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我会白书忠理事长参加开幕式。

王陇德院士、钟南山院士和美国老年学学会前任主席罗杰教授、美国老年医学学会前任主席理查德教授从慢病防控与管理、健康老龄化公共政策汇合以及老年患者医疗模式等方面做了主旨报告。

王陇德院士演讲:中国慢病防控探索与实践

钟南山院士演讲:COPD与中国慢病管理

美国老年学学会前任主席罗杰教授(Roger McCarter PhD)演讲:健康老龄化 生命科学、行为及公共政策的汇合

美国老年医学学会前任主席理查德教授(Richard W.Besdine, MD)演讲:提升老年患者预后的医疗模式

围绕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王陇德院士和钟南山院士与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代表现场展开了交流互动,对推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医学工作者提出殷切的期望和勉励。

大会开设了20多个学术专题论坛,面向基层医生举办了医学继续教育培训讲座,面向社会大众举办了 以“让生命之树常青”为主题的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走进苏州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进家庭讲座,配合举办了苏州健康老年之星表彰典礼。

分论坛集锦

分论坛集锦

分论坛集锦

分论坛集锦

在社会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老年健康产业已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是CCGI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近百家企业参会,展示内容包括老年人健康相关的医药产品、抗衰老应用技术、老年人生活辅助用品、老年医疗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同时还有健康文化产品展卖。

为加强我国老年医学的国际交流,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与美国老年医学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JAGS)合作,为CCGI大会优秀英文摘要首次发行JAGS增刊。

为促进我国各地区老年医学均衡发展,助力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老年医学发展专项基金资助了西部100名代表参加老年医学大会。

2013CCGI与第一届老年医学大会相比,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得到了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大会的学术水平更高,内容更丰富;参会代表和参展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行业代表性,都有了新的突破。

篇8: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关键词: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因素,社会结构

1 社会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统一的假象

由于社会医学以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己任, 因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经提出, 医学界便认为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和倡导适合于时代的医学模式, 提高维护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1], 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2], “医学模式转变是社会医学的灵魂”[3]。

然而, 社会医学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下简称新医学模式) 之间真的如社会医学界宣称的那样是统一吗?基于方法论是任何一门现代科学的核心要素, 它对于科学理论的创立、发展、变革及其成果的特定解释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4], 因此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医学与新医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对立。

众所周知, 新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是系统论。新医学模式的创立者恩格尔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从方法论角度把生物医学模式与新医学模式进行对照, 明确地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观点:“生物医学模型既包括还原论, 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的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 又包括心身二元论, 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而新医学模式的方法论则是系统论的观点:“对于医学, 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不仅适合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的概念, 而且适合于把疾病和医疗保健作为相互关联的过程来研究的概念方法。当一般系统方法成为未来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基本的科学和哲学教育时, 可以预期对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就更易容纳了。”[5]

那么, 社会医学的方法论是否和新医学模式一致呢?

尽管在当前的社会医学教材中没有明确地介绍社会医学的方法论,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对其方法论进行推断。社会医学“主要运用描述、比较、分析的方法, 以及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技术, 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人口发展、生活和劳动条件、心理行为与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发现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 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社会因素是指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和共同行为的构成要素”,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公共关系、地理气候、地理化学、生物生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法律立法、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国民营养、国民收入、生产水平、情感、交际、生育、家庭、婚姻、阶层、免疫、遗传[1]。从社会医学对社会因素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虽然社会医学宣称自己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健康问题, 并提及社会各分子之间所表现的“交互关系”, 但最终“社会”、“交互关系”却被分解为一系列的构成要素。通过分解, 作为系统的、整体的“社会”、“交互关系”从社会医学家的眼中消失了, 剩下的只是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医学家们就可以分门别类地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了。

作为方法论的系统论和还原论是对立的。“还原论”认为整体是部分之和, 整体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 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 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 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本质。而系统论则认为, 系统不等于其要素之和, 系统的属性是系统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因此, 系统的属性不仅不能根据其要素的属性进行推断, 反而要根据系统的属性来认识其要素在系统中的功能和属性。因此, 从方法论的视角看, 社会医学与新医学模式不仅不是统一的, 反而是对立的。社会医学不是从社会视角而是从生物医学的视角研究社会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具有不同于其构成要素的特殊性质, 并对其构成要素施加强制作用, 因此不能将社会还原为各种构成要素。还原论方法致使社会医学在研究社会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

2 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局限性

新医学模式的要义是用系统的方法去理解疾病的生理社会心理原因以及病患体验, 实现对“全人”的关怀和服务。生理、心理和社会既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 既不能把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孤立起来, 也不能把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地还原为生理因素的原因、心理因素的原因和社会因素的原因。而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失误恰恰在于把疾病的社会原因还原为社会因素的原因, 这种还原论的方法论致使目前的社会医学研究带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其具体表现主要为: (1) 有些命题只是揭示健康与某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却无法确定该社会现象究竟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健康。例如, 社会医学在肯定经济发展对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 又承认经济发展也会对健康带来负面效应[1]。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 两个变量之间只有三种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因此经济发展与健康之间不可能既是正相关同时又是负相关的。如果说经济发展不是基本变量, 那么, 影响健康的基本变量又是什么呢?在社会医学中, 这种貌似辩证却让人不知究竟的命题还有:科技进步与健康的关系、城市化与健康的关系、宗教与健康的关系, 等等。 (2) 有些貌似有效的研究方式不能有效地揭示出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规律性, 不具有普遍性, 对未来的健康促进意义不大。例如, 近些年被国内外社会医学界广泛使用的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社会医学家花费了大量资源制定的生活事件量表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因为社会生活中不断有新的生活事件出现, 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年代对人造成的刺激以及反应程度也可能不相同。”[2]其实我们还可以加一句: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中, 生活事件的意义也不一样。这表明生活事件心理应激量表并没有揭示出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规律性。 (3) 提出的社会病干预策略局限于个体层面。尽管社会医学把社会病定义为“主要由社会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相违背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社会性现象。”[1]认为社会病是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行为。但是社会医学提出的干预措施却一直不能超过针对个人认知和行为的教育与管理, 全无社会层面的干预对策。

社会学研究表明, 我们的私人经历、个人困境以及成就均为个人所置身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结构的折射[6], 只有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能更好地洞察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 经济、科学、宗教等各种社会现象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和疾病现象本身也都只有在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理解。例如, 当我们孤立地看经济增长与健康的关系时, 我们无法确定经济增长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健康。但是, 如果把经济增长放回到社会系统中去, 就能依据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趋势判断经济发展是否促进健康水平, 即如果经济增长是在扁平的社会结构内发生的或者经济增长导致社会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那么, 经济增长将促进健康水平。因为扁平的社会结构或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能够避免经济分化给个人和群体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 而经济分化的巨大社会压力不仅可能抵消经济增长对健康的直接贡献, 而且还会导致经济以破坏环境的方式发展, 这又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对健康的贡献。同样, 对社会病的防治, 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病的发生, 否则, 我们就会把引发社会病的责任全部推到个人头上, 无法理解个人吸毒、卖淫、自杀背后的社会原因, 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有效的社会干预措施。

当然, 我们指出还原论社会医学的局限并不是要否定社会医学的历史贡献和未来的前途。事实上, 自诞生至今, 社会医学无疑为理解疾病、健康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知识、为推动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当代, “由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产生活方式改变, 生态环境污染, 促使一系列的`社会病'、`文明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和精神病等发病率日益增加”[7], 社会医学在当代已经成为医学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 但是社会医学要更准确地研究疾病的社会原因, 要推动新医学模式从抽象的理念走向经验科学就必须超越还原论方法转向系统论。

3 社会医学皈依生物心理医社会学模式之路

“社会医学学科体系中的`社会'色彩尚不浓厚, 缺乏应有基本社会观念、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依赖、社会影响与社会视角, 学科体系仍然基本局限生物医学模式的框架之中。”[8]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有很多, 但从根本上讲, 学科分化及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是关键的原因。纵观社会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出, 从社会医学产生至今, 从事社会医学研究的几乎全部是医学家而不是社会学家或人类学家。甚至在社会医学发展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社会学家研究医学社会学, 医学家研究社会医学[9]。因此, 要推动社会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使之皈依新医学模式就要打破学科界限, 引进吸收以研究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树立反思意识。社会医学家们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科的理论、方法、范例、乃至前人或他人的研究结论进行反思和实践检验, 而不要盲目地遵循前人的研究范例。反思精神是治学的基本精神, 在一个学科形成阶段尤为重要。目前, 社会医学正处在形成时期, 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在大量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过程中, 特别需要注意反思,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开始解决问题, 才可能避免或少走弯路。

(2) 树立学习意识。尽管社会医学家在医学领域是专家, 但在社会研究领域却还需要甘做小学生, 虚心向社会学界、人类学界以及其他相关学界学习。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只靠读一两本社会学教材或专著是不足以掌握社会学的。事实上,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素养的养成都绝非花三两日时间, 读两三本书就能做到的。人文社会医学界常常抱怨生物医学界轻视自己, 我们社会医学界是否也在不自觉地轻视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呢?在学习形式上, 既可以有各级社会医学学会组织邀请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术专家做讲座。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社会医学工作者进修相关学科, 专门从事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研究。

(3) 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方法论的转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真正的转换必须落实到研究过程中。因此, 社会医学研究者可以邀请社会学家组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并共同进行实际研究。这样, 社会医学研究者既可以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学习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还可以为社会医学提供经典的研究范例。

(4) 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方法论是现代科学的核心部分, 方法论的转换接近于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10], 因此, 对于长期接受还原论社会医学训练的社会医学工作者而言, 要接受、理解、准确地运用新的方法论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能够快速培养出掌握新方法论的社会医学人才, 社会医学界可以邀请社会学专家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共同进行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 合作承担教学和教学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卢祖洵.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龚幼龙主审, 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梁浩材.医学模式转变是社会医学的灵魂[J].医学与社会, 2004;17 (1) :1~3.

[4] [美]卡尔·C·亨佩尔.科学方法论的新争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1; (5) :11~20.

[5] Gl.恩格尔.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1980; (3) :88~90.

[6] [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7] 龚幼龙.社会医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10 (4) :193~196.

[8] 刘继同.社会医学学科体系框架与战略性研究领域[J].中国社会医学, 2006;23 (2) :70~74.

[9] лисичын гоп等, 黎碧莹译.关于社会医学的问题[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1984; (1) :36~37.

篇9:医学不能脱离社会

医疗工作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非等价的特点。某一治疗手段实施后,医生觉得没留遗憾只能算是一个方面的成功。病人满意、社会认可才是关键。

我经常跟人说起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文革”前,我参加下乡医疗。一天晚上,有个老乡跑来敲我的窗子。我以为有人病了,没想到他却说他家的老母猪难产3天了,求我想个解决办法。我想都没想就说:“那好办,剖宫产呀!”剖开老母猪的肚子,我发现9个小猪仔已经跟子宫粘连在一起,就切除了老母猪的子宫。第二天,老乡竟然把母猪给宰了。再三询问下,老乡才坦言相告:“乡下人养猪是为了下崽。这头母猪不能下崽了,养它还有什么用?”由此我想到,一个医生不懂社会,连当个兽医都不称职。所以,医生应该懂一点社会学、心理学。

现在,医学进步了,以往的一些不治之症也有了治愈的希望,比如白血病。但是,很多病人依旧无法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他们找工作的时候碰钉子,单位害怕增加负担;找对象的时候不顺利,对方考虑到病情有复发的可能:连想要个孩子都不能如愿,全家人都担心疾病遗传的问题。对他们来说,病是好了,但生活仍被疾病的阴影笼罩着。所以,做医生的应该多为病人着想。人都是讲感情的,你为他着想,他也会为你着想。这样,医患之间就不会是坚冰冻结,而是暖意融融了。

篇10:医学社会实践新闻稿

“不要报法语,就业已经饱和。”“别报新闻,那完全是个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吐槽高校的“毁人”专业。

对此,专家指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暴露出高等教育诸多问题,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合理设置专业、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网友热议“毁人”专业 医学、新闻遭吐槽最多

连日来,“高考加油,别报××专业”相关话题引爆网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观察网友互动,记者发现,医学、新闻、语言类专业被吐槽最多,此外,法学、管理学等专业也在吐槽之列。

由于工作压力大、安全系数低,医学成为被吐槽次数最多的专业。

网友“@若MAYBe”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她表示,“现在医疗环境不好,老有伤医事件,老百姓都不理解,老觉得医生都是黑心的,而且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好多专业都要博士,太难了,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腾讯微博网友“@吴祖君”也表示,不要报考医学类专业,因为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胁,并且现在的制度下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弱势群体。

与专业门槛较高的医学相比,新闻学广受吐槽则不单因工作压力大,还因为近年来媒体门槛的降低,让本带有专业优越感的媒体,变得人人可参与,变相增加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对此,网友“@桂杰”戏言:“我发现一个土木工程系的学生也可以当好新闻记者。”“@YY就是袁晔”则表示:“追求所谓新闻梦想的同学,请报个自己相对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然后辅修几门新闻课程,直接去找工作就够了。”

由于就业面窄、人才过剩,语言类专业与法学专业亦难获网友好评。

“英语就业前景相当不好,选择面小,且就是一门工具,没有特别用处。” 四川网友“@发条橙橙橙橙橙橙”说。

网友“@Crystalsmx”则劝大家不要报法语专业,“法语就业已经饱和。你想去非洲吗?月薪上万,而且所有的福利条件都很好,你去吗?可惜只招男生。”

“@LaBO GO”则调侃道:“我是学法学的,其实说起来除了学习辛苦和就业率极低以外,这个专业还是不错的。”

拿文凭易找工作难 毕业生遭遇现实尴尬

大学毕业,拿到一纸文凭较为容易,但靠这一纸文凭和所学知识找到工作,却面临着不小的阻力。这些体现在网友吐槽中的矛盾和尴尬,彭慧也深有体会。

今年24岁的彭慧毕业于河南某专科学校。高考失利后,囿于家庭条件等原因,彭慧没有复读,而是选择到专科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当时认为,只要自己学得精,毕业找到好工作是没问题的。”

然而,事实并未如她所愿。正如某网站近日发布的《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显示,全国1166所本科大学中,有903所大学开设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于专科院校的彭慧可以说丝毫没有竞争力。

2013年夏,彭慧毕业即失业,而她也幡然醒悟,“英语专业是受大家青睐的„热门‟专业,但这个专业人才过剩、就业饱和,之前是自己太乐观了。”

热门专业受热捧,以至于人才饱和变“冷门”。而在大学扩招背景下,传统的冷门专业毕业生境遇也不乐观,孙旭阳就是其中一例。

孙旭阳就读于南方某一本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如今,即将毕业的他求职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工作暂时还没有着落。

“四年前很容易就考进了思政专业,很庆幸自己圆了大学梦。如今转眼间到了毕业,才发现大学是„混‟过来的,而且所学专业应用性差,可选择的职业太少。”孙旭阳无奈地说。考大学易、找工作难,彭慧、孙旭阳的遭遇,正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扩招,办一些家长喜欢、学生青睐的热门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空有虚名,学生很难掌握到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

此外,熊丙奇还指出,“目前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宽进宽出‟,高校对人才培养没有提出严格要求,毕业生只有大学生身份、没有大学生水平,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 专家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专业学科设置跟不上社会变化,大学生质量下降,毕业人数连年攀升……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心病“,也给了“读书无用论”再次登场的机会,有的网友甚至建议“不要读大学,去念蓝翔技工”。

对此,熊丙奇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各方合力破解,而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根本性的问题。

“目前高校专业、学科设置没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老师给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都受到行政的干扰。所以,只有有了办学自主权,高校才能应对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势。”

与此同时,熊丙奇也指出:“我们不但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学校自主办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式。这样,学生能够学到感兴趣的专业,也将迫使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他说。

事实上,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已饱受社会诟病。熊丙奇表示,“目前高校多强调教师的论文、课题、经费,导致了教师不重视人才培养,师生双方共同应付课堂等现象。”“课程老化、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也没有培养起来,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不如高中生的说法。”熊丙奇说,高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提高个人能力也很重要。除此之外,他还呼吁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上一篇: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作文400字下一篇:创建书香校园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