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概论

2024-05-12

思政概论(通用6篇)

篇1:思政概论

思政专业个人规划及实现

摘要:作为思政师范的学生,要学习好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师教育等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实践打下扎实基础。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并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争取考研提升自己。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求: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有深厚科学文化知识;

3、具有政治敏锐感;

4、禁得住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教学技能过硬。我将在南师大为我提供的广阔平台上,努力充实完善自我,对自己的优缺点全面地认识并做出改正。

关键词:学习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分析

欲行千里,先立其志。踏入南师大门的时候,我就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小时候起,讲台上的老师就是我仰望的方向,总觉得老师很厉害,什么都知道。现在觉得教师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承人与衔接人,为祖国不断培养新的力量,真真伟大。所以我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想为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怀揣着一个老师的梦,在南师大这四年里,我更需努力学习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基础。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必须吸取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便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来源。

在四年学习中,我将逐渐学习这些知识。首先,要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毕竟这是我的基础课,好好学习才能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是教育学,作为一名师范生,我需掌握教育学原理。研究如何教育人、培养人,揭示教育同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方便以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然后大二大三也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精神领域方面,掌握其中规律,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一步科学化所必需的。我也打算在大三时考过心理咨询师证,这不仅有助我的教学,也会在工作竞争中成为我的一个优势。最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我也要有所涉猎,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这些,还有如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技能,我也要学习,并在大二完成英语六级考并通过计算机二级,方便以后教学设施的运用。在大四的教学实习中,我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向一线教师虚心求教和学习,并在教育实践中体悟得失。

希望通过大学的四年学习与磨练,我能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毕业后我决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同意老师的话,女生应该先工作再考研,自己也是这么想,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考研提升自己。我计划毕业先工作一年,适应了环境以及熟悉了教学后再考研。当然,在工作的一年里,我也不会停止学习。毕竟教师要做到格调高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就必须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教育、心理、文史、哲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知识。我打算好好研究青少年心理学,并向这个方向考研,因为做老师与学生交流必不可少,而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老师,更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我想多了解些青少年心理以更好地工作。

之后我计划去近一点的地方支教,预计是工作五年后,待我经济稳定下来,也熟悉了教育教学工作,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后,去教教穷苦地方的孩子们。也许是我太过平庸,也许是我胸无大志,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常想,等我老了,回忆这一生时,我想些什么呢,总觉得,人这一辈子,总得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做些老了能有所回忆的事,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想去支教。我很喜欢徐本禹讲的一句话:“用两年时间,去做自己一生想做的事。”这个在贵州岩洞里支教两年的小伙子用他的坚持与行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我也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的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但我知道,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用爱与知识点亮他们充满渴望的眼眸。

欲实现这些,首先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我要努力去做到下面几点,成为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教师。

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老师,首先要热爱教学工作,关爱自己的学生。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了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因此,教师要热爱教育,要用爱心去呵护学生。要有责任心,为人师表须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用尽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去为学生负责,为学校负责,为教育负责,去追求更加精彩的教育人生,在奋斗和进取中去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二、有深厚科学文化知识。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对学生“文而化之”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只有文化人才能培育出文化人。著名学者冯友兰说:“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学生解决问题。

三、具有政治敏锐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对政治气候变化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要客观迅速。向学生解说时事需正确客观,不能误导学生政治方向。特别是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或是出现游行示威等活动时,一定要给学生以正确引导,避免造成学生行动上的失误将来后悔。我们思政专业的老师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禁得住成功与失败的考验。虽然作为教师,面对的环境最为单纯,竞争也很小,但还是存在一些小得失。例如评职称、当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等,成功了,不应太过骄傲;失败了,也要以平和心态待之。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继续努力,才能给学生以榜样并完成日常教学工作。

五、教学技能过硬。做老师,就要有教学能力。板书须工整清晰,普通话也要达到测试水平的二级,能清楚讲课,要能熟练运用外国语与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技能过硬,才能给学生以更精彩的授课与教育。

这些要求于我而言还有很长的距离,我需要十二分的努力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要重视学习,终身学习,永远把“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一个师范生、一个新手教师,成长为一个合格教师,进而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

幸而有南师大给我提供广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充实完善自我。学校有着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首先,练“内功”。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内涵与品质。其次,发挥我校思政专业品牌对江苏内高校思政建设的引领指导作用。并且,积极发挥我校思政重点学科和品牌在华东地区的辐射作用。这些在打造南京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品牌名声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了学校给我提供的许多条件与优势,我也要认清自我,进行自我剖析,发扬长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首先,我有自己优点:我的普通话标准流利,对以后教学益处很大;我的字写的工整,相信有助于板书的清晰;我的性格乐观开朗,与学生交流时不会语塞,也能影响学生培养开朗性格。但是有优点也就有缺点,从没面对一教室人说过话的我会怯场,对着满教室的学生会大脑一空,不知所云。还有就是放不开,很难当众尽情去展现自己,这也是个问题。

针对这些缺点,我要一点点去改正。现在我正在做一些教小学生的志愿服务,我会在志愿活动中,一点点锻炼自己站讲台的能力,大胆展现自己。而以后学校也会给我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我会抓住每个机会锻炼自我。相信四年后的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激情洋溢、挥斥方遒。

参考资料: ①《思想政治教育学》苏振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②《做一名学习型教师》欧阳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残,人民出版社,2006

篇2:思政概论

1、谁是第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科学命题(P14)毛泽东

2、群众路线内涵(P12)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哪些组成部分(P前言Ⅱ页)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6-11)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

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1-14)

立场——实事求是

观点——群众路线 方法——独立自主

6、中国共产党哪几次会议先后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P5,94,126,150,191)

毛泽东思想: 1945 年党的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 邓小平理论:十五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十七大

7、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主要矛盾,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P20-21)

社会性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根本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败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改善人民生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P24)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P25)、动力(P26)、核心问题(P27-28)、性质和前途(P29-30),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P30),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现的方针(P29)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核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性质和前途: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社会主义

关系:①互相联系,紧密衔接,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②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真正领导中国革命;方针:又联合又斗争

10、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P3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36-40)

必要性: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没有和平斗争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 道路;

②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

命的敌人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积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P4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P45-4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P4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53-55)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过渡性社会形态(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性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路线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

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①用和平赎买得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2、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P59),《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P66),哪篇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P69)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发展思路(P74)

时间: 1965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报告名: 毛泽东在1975年2月作的《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发展思路:“两条腿走路”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②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④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13、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P9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P97-112),邓小平指出的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P9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P9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P102)

内容: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理论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生产力)

5、“三步走” 战略(P103)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重要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根本原则:

1、以社会公有制经济为主题

2、共同富裕

含义: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14、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P9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05),一国两制(P111-112)

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动力:改革

一国两制:

1、实现国家和平统-提出的基本国策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

核心: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的基

3、国家主体

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

4、从实际出发,解决台湾问题、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的伟大构想

5、提出在台湾——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容外国干涉

6、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

是,把和平统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 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P1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P131-140),党的十四大把什么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P1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P140-143)

核心观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① 代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内容:

1、发展是党的第一要务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16、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P15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P153-155)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要求(P156-157)

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1、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

一位

2、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

力量

3、就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159-165),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P167-169)

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

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4、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8、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P175-177),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容及其依据(P178-17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P181-18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P18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P189-192)

历史成就:

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4、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6、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7、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8、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开展

10、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矛盾内容: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依据:

1、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的,不反对物质 生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3、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

内涵:这个新时代:

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时代

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时代

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的

时代

意义:

1、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从科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 社 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 现代化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19、中国梦的科学内涵(P197),实现中国梦的路径(P199-200),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P203)

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路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

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

战略安排: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

3、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结)

20、贯彻五大发展理念(P208-20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P213-214),坚 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1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27-228), 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P224)

科学理念: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的内涵:①全民共享

②全面共享

③共建共享

④渐进共享

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积极推进城市区域协调发展

5、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

2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229-230), 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P23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P231-232),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P235),生态文明建设内涵(P237),生态文文明的核心和理念(P237-23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须培养高度文化自信

2、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幸福、和谐之基:民生

提高保障、改善民生水平: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内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人类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

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核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理念:尊重自然(态度)、顺应自然(原则)、保护自然(责任)

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要求(P244-24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P24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P2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建设的主要内容(P256-257),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P260),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P263-265)

内涵: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部战略 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

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

目标要求:

1、经济保持中速增长

2、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3、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5、国民素质和社会主义程度显著提高

6、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内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要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根本方针,坚持党要情党,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水远在路上: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3、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4、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中

5、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23、党的十九大

全面北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战略安排(P272),军队建设唯的根本的唯的标准(P273),坚持富国和强国相统一(P277-278)

战略安排:

1、到202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代

2、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3、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流军队

根本标准:战斗力

富国和强国的统一:

1、我们党的一贯主张

2、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3、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国统一的重要途径

2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286),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P287-28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P290-292),“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和遵循的原则(P293 294)

和平外交政策:

1、就是把国家主权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

家利益,2、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一切国

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于任何外来压力

3、就是坚持各国的事物应有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 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就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

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 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

国的友好合作

3、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

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1、要坚持走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交流合作

4、把“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的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文明之路

遵循的原则:共商共建共享

命运共同体的涵义: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

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

利 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开发、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

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

护 好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297),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和制度的最大优势(P298-301),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P301),“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相互关系(P303)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最大优势)

使命:统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3:思政概论

一、突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的时代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要强大, 其精神支撑和动力必然是这个民族、国家所具备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 没有共同的信仰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凝聚力。

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共同信仰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阶段随着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 改革进程的深入、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 引起思想观念出现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进一步增强, 迫切需要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凝聚各方面智慧与力量的共同精神支柱。那就是在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望近代中国历史洪流, 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幕, 从此展开了九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一画卷书写着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时空, 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时代特征紧紧结合并实现新的理论升华的历程。历史证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科学地对待这些理论成果, 既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 更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负责。

二、突出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价值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 它的创立,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

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世纪之交, 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之首”。毋庸置疑, 它彰显的意义非同一般。160多年来, 马克思主义传遍全球, 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化, 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人们观念的变化上, 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当时路透社报道的一句,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被调查的英国公众也认为, 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 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回顾20世纪世界历史, 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莫过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社会主义运动在开创历史新时代、创立新型社会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影响世界政治进程、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上体现了其巨大历史贡献。20世纪末东欧剧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低潮, 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 并不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归于失败, 只是表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观。

当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吸取其教训基础上, 呈现出探索本国国情模式的更健康的发展趋势。正如当时小平同志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以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洞悉事物本质而高瞻远瞩指出的:“我坚信,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江泽民同志也指出, “一百多年来, 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 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 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 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2]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 更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三、突出文化素养教育和文化精神传承的时代要求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一个民族, 越是经久不衰, 其文化也就越是凝重深厚。文化素养的教育在于学一种文化精神, 用文化的力量使国民变得厚重。任何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都必须了解自己的历史、国情和社会, 才能总结国家民族历史发展之道路, 了解国家民族当代发展之现状、继承国家民族未来发展之血脉。历史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列宁说过:“历史对于民族, 犹如记忆对之人;一个人丧失了记忆, 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不讲历史, 就是一个愚昧的民族。”记得一位教师对学生寄语里有这样一句:“割断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 只有‘当代’而无‘历史’,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其历史、文化是怎么演化过来的, 从自身走过的道路中得到的历史启悟是什么, 其实质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

当今以本民族文化为载体对青年人进行文化素养的教育、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 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的高度重视。日本对教科书的屡屡修订, 美国、英国的一些世界知名大学, 都有历史类、政府类的必选或选学课程, 都要代表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特征。[3]这些都鲜明体现了用自己的文化精神来武装国民, 培育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

《概论》教学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广泛历史进程, 这一中国历史大变动在广度、深度上所引起的冲击力、震撼力, 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蕴涵与文化精神, 这一精神财富, 构筑了当代中华民族之魂。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英雄, 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自己的英雄而不去尊重和拥戴他, 那就是个堕落的民族。”当代世界范围内都在瞩目着一个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被外界命名为“中国模式”而加以研究与借鉴。有许多西方学者也在研究中国文化, 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世界将毛泽东、邓小平誉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 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们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崇拜者, 这些伟人正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学术界以外, 具有中国特质的民族文化也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中国风”。文化是历史的财富, 是自我认同的精神标记, 也是面向世界的精神旗帜。

四、突出引导青年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命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在对首都大学生的一次报告中指出,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简单地说就是解决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问题, 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他认为, 在此期间我们党提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 是着眼于培养接班人、是着眼于我们青年人的高度提出的重大要求。

赢得青年, 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疾呼:“……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尽管今日中国已走过沧桑历史, 站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最高点, 今非昔比, 但曾经作为座右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国内一位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征程生动地比喻为一部“青春之歌”, 他讲到, 九十多年前创造了中国历史开天辟地大事变的正是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近1/4, 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强烈的吸引与感召力。历史证明, 赢得并依靠广大青年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几代领导人对青年都寄予厚望。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邓小平鲜明提出, 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深情地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 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011年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更明确地把对青年的厚望上升到关系党的事业的一个时代高度, 它反映了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视野下,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的宏伟征途中, 党对青年寄托着担负起历史使命的殷切期望。

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春秋, 贯穿我们党的事业一步步取得成功, 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引领民族走向复兴、国家走向富强全过程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教学是青年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渠道, 是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有利平台, 更是引导青年承担起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使命的主阵地。教学中要帮助青年学生科学地把握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从而使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变成自觉的实践行动。

历史已充分验证, 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同时代相印证, 才能真正展现其生命力。《概论》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增强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课程定位, 挖掘教学本质, 突出时代要求, 引导学生成长, 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探索与思考。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教学中积极挖掘课程教学本质, 突出时代要求, 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时刻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方向,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382.

[2]江泽民.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 1991:596-597.

篇4:思政概论

[关键词]思政课;方法创新;雷锋精神概论;“专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68-02

雷锋精神概论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多年传承和深入研讨雷锋精神的理论成果,彰显“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教育理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专门学校,为新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特别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了5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在我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影响下,毕业生以作风朴实、专业基础扎实、安心本职岗位、适应环境能力强著称,被行业赞誉为“抚油现象”。雷锋精神在我校建校育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雷锋精神概论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和道德觉悟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雷锋精神概论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为一门特色鲜明、实力强劲、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现代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课程。学校在全国高校之中率先设置雷锋专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课程。结合雷锋精神的实质,总结、提炼出适合我校特点的“五个一”的雷锋精神理论成果,在教学中尝试“专题式”教学方法等系列改革,实现了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落到实处,收到了明显效果。

本课程在“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索中,摸索出模块化设置课程、集成化安排任课教师、责任化调控教学质量、流程化规范要求课业、精品化建设课程、科学化考核质量等教学特色。

一、整合教学内容,模块化设置课程

经过多年来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成果积累,通过校内外众多学者对雷锋精神的研讨、提炼,形成了学习雷锋精神的“五个一”,并把它作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加以宣讲,意在对大学生深入学习雷锋精神有所帮助,对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有所推动,同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有所丰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学习雷锋同志 弘扬雷锋精神。

第二章,弘扬雷锋“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做开拓创新的排头兵。

第三章,弘扬雷锋“一滴水”的团队协作精神,做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第四章,弘扬雷锋“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孺子牛。

第五章,弘扬雷锋“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做任劳任怨的实干家。

第六章,弘扬雷锋“一片情”的感恩反哺精神,做回报社会的带头人。

第七章,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雷锋精神“五个一”生动地概括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也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当代雷锋精神的现实传承,有针对性地、有可操作性地指导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道德规范,这对大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个一”内容的体系科学,逻辑严密,每一章节既有对雷锋精神的解读,又包括对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剖析;既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又展示现代社会中道德楷模的模范事迹。课程主题鲜明地研讨雷锋精神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榜样示范和道德引导。授课内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二次创新原则。正是将理论与学校学雷锋实践相结合,凝练出雷锋精神“五个一”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既具有优秀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学雷锋教育,因此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集成化安排任课教师

师资队伍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本课程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构成,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联,并且有着大量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十分有利于本课程的教学。此外,这支教师队伍有着良好的师德,有高度责任感,为人师表。该课程首先致力于在书本教材体系基础上,设立五个专题,由任课教师开展专题讲授。每一专题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并体现不同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特长,课堂理论知识量大。制作配套的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形成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立体教材,为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富有特色的、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把雷锋精神引入对大学生的修身、道德教育中,切实实现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课程建设管理,责任化调控教学质量

为保障专题式教学开展效果,我们建立了科学化的质量考核体系,强化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检查。一方面,作为依托部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深化集体备课制度、理论研讨制度、公开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等;另一方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组织协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进行监督,通过学生评价,及时反馈授课效果。学生对雷锋精神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认为任课教师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平实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一个个思想和哲理,内容新鲜,理论剖析全面精辟,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

四、流程化规范要求课业,精品化建设课程,科学化考核质量

(一) 全方位整合课程,时效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进行重新构建,重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 拓宽实践基地,知与行相统一

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先后在抚顺雷锋纪念馆、抚顺雷锋团、抚顺百姓雷锋纪念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纪实展馆、雷锋小学、社区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广大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丰富的课内外实践环节包括:辩论赛、雷锋报告团走进课堂、乔安山报告会、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学雷锋社团活动等等形式。

(三) 创新教学方式,实效性与互动性相统一

“专题式”教学有规范的教学管理及运行流程。“专题式”教学实行的是集成化安排任课教师,即教师“走班串讲”的方式,每一位教师对“五个一”中的一个专题做专门的课程讲授。这样,在技术环节上,解决了包括对学生的考核环节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环节的整体统一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在授课效果上保障了教师“授业有专攻”,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从多个视角来“品读”雷锋精神。

(四) 建立教学资源库,探索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

建立了“试题库”、“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师资库”、“教学效果反馈调查”等教学资源库和完备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源:课程录像及课程网站、雷锋精神在线网络资源、辽石化大博思书院微信互动教学平台等。

(五)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凸显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学生在雷锋精神概论课学习中产生“重考核、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表面、轻内容”等情绪,我们将通过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试与现实表现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后研讨相结合等方式改革考核体系。课时安排如下:理论学时16,课外学时16,课堂讲授为主,课内实践环节2学时。作业1次。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又注重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

雷锋精神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在我校的所有本科生中开设,而所有我校的本科生在校期间以及在以后的人生中都会从本课程获益。“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为实现预期发展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同时,该成果对其他高校的雷锋精神学习与传承有重要的辐射作用,该成果将对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宜晓.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 杨蕊.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 龚德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探讨[J].教育评论,2013(1).

[4] 王连芳.专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5] 周莹.专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J].科学导报,2014(13).

篇5: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下大力气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起开设“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栏目,报道其中的典型做法,敬请关注。

“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受到上海20多年来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

近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涌现: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不仅强化显性思政,将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而且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

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

上海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

作为“4+1”思政课中的“1”,形势与政策课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课程,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6类内容建成100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

前不久,姜斯宪讲授第一课“卓越全球城市上海”,用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和奋斗历程,让学生大呼过瘾。“这是交大学子的必修课,目前已面向大一和大二的8000名学生开展,不久后将推向大三学生,形成全覆盖、不断线的思政育人局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

上海市教委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对话交流,甚至不避“尖锐问题”,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你教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用主人翁的态度思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说。

通识课上感受中国自信

“为什么学生喜欢‘大国方略’课?因为他们喜欢科学家、工程师那种不说教式的讲解,因为他们在内心里渴望理解中国道路,感受背靠国家的那种自信乃至‘霸气’。”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首席专家顾骏教授说。

上海多所高校在通识课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配置优质师资,注重课堂互动,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感知现实。这些课程包括上海大学“大国方略”与“创新中国”、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中国”等,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治国理政”课聚焦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及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为国共反腐史鉴、从计划治理到市场治理、文化自信哪里来等15个专题。专家搭建课程框架,主讲教师准备教学提纲和完整的教案,由本校骨干教师或相关领域校外专家担纲授课。如首讲直面学生疑问“为什么治国必先治党”,回顾国共两党治党历史,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上海大学“大国方略”采用“2+1”师资搭配模式,1名授课者为来自非限定领域的学者、企业家、工程师,讲述个人科研感想、服务国计民生的历程,2名课程主持人负责串场、点评,把握课堂的主流方向。顾骏这样总结课程的特点:“用故事说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

该课程已开设6学期,受益学生超过1000人。课程还产生带动效应,采用相同模式的第二季“创新中国”也已开设3学期,第三季“创业人生”即将启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上海市教委的资助支持为‘治国理政’课程开发提供了‘第一桶金’。课程随即进入良性运作轨道,已进行12个专题,120人的班额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接下来我们准备扩容。”

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

课前向遗体鞠躬,上完课献花表达敬意,学生与逝者这样建立了情感的关联。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本“冷冰冰”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体解剖课,如今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

“要是没有德育意识,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百度输出终端。”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一席话,道出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上海高校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

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德育实践专业课程”重点项目建设,将专业课教师也作为育人队伍主要力量。首批10门课程立项,新增13门,另有28门作为院级项目培育建设。这些课程已占全校500多门专业课总数的10%。

“人体解剖学”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近遗体捐献者家庭,与家属座谈,感受捐献者们“宁可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割错一刀”的奉献情怀。“急救医学”课采用团队合作与角色实践教学模式,在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等教学元素。

上海外国语学院开设“中外时文选读”课,将外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结合在一起,教学篇目不仅有《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专家文章,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李克强总理在20冬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等。

篇6:航天思政大课思政大课观后感

今天上了航天主题思政课,让我明白:只要拥有梦想,就拥有飞天的翅膀,就能有遨游太空的本领。梦想有多远大,天空就有多广阔。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钢琴家,走进维也纳的舞台演奏,琴声在天宫号里播放。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坚持每天练习钢琴一个多小时。

我坚信梦想能带我飞上天空,翱游太空。一天复一天地努力,我终于登上了“小荷杯”少儿艺术大赛的领奖台,印证了梦想的神奇力量。我会更加地努力学习,更加刻苦地练琴,梦想终究会成为现实!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政概论】相关文章:

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01-03

思政汇报04-15

大思政05-12

思政课05-18

党建思政05-31

思政课调研05-25

体育思政教案05-25

思政论文题目05-01

思政论文范文05-12

高校思政范文05-16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目标下一篇:关于做好2011年冬季征兵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