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2024-04-24

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精选7篇)

篇1: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通过对区域地层和庙岭金矿区地层的金丰度值、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的.研究,分析庙岭金矿床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提出了庙岭金矿床新的成矿模式,并为今后在该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作 者:张元伟 徐建昌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1地质调查队,河南,洛阳,471023 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P618.51 关键词:庙岭金矿床   物质来源   聚积规律  

篇2: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墨江金矿位于滇藏歹字型构造体系中段东支、三江褶皱系哀牢山变质带北段南端,九甲—安定深大断裂中段,金厂大断裂由北西变为南北的转折部位。在海西运动晚期,大量的超基性岩侵位,形成了著名的哀牢山超基性岩带。矿区的金厂超基性岩体则为哀牢山西南带的一个岩体。

矿体赋存于金厂超基性岩体西侧边缘与浅变质岩系接触部位,主要赋存于金厂组中下部石英岩、板岩、变余砂岩和滑石片岩断裂内。矿体在剖面上多呈迭瓦状分布,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具波状弯曲、尖灭再现、分枝复合和膨胀收缩的特点。矿体中金品位变化大,分布不均匀,金品位数克/吨~数十克/吨,高者达100~200×10-6,最高达700~900×10-6。

矿床围岩蚀变特别发育,形成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的蚀变带。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铬水云母化、碳酸盐化、滑石化、绿泥石化。

矿区金大部分以单矿物独立存在,只有少数金(<25%)呈显微粒状包裹于黄铁矿、银黝铜矿、硫锑铜银矿等“载体”矿物中。

2 成矿物质来源

以往不少学者和专家认为:金厂超基性岩体是墨江矿床金的主要来源岩。其主要论据为:

1)紧邻矿体的超基性岩的含金丰度值高达35×10-9;

2)超基性岩蚀变能放出大量的金。但笔者认为:金矿质主要来源不是超基性岩。

金矿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位于浅变质岩体中金矿体规模大,品位较高,而在超基性岩内部存在的裂隙中充填的滑石脉、碳酸盐脉、蛇纹石脉却含金很低,且矿体由上向下尖灭。若成矿热液从超基性岩迁出,就应在其东西两侧均成矿,并且其迁移的距离不远,在这样小的范围内,热液应首先充填岩体内裂隙,并在断裂带和正常超基性岩内部成矿。但这与实际存在的地质现象不符。

矿体赋存在断裂构造带上,与岩体和地层断裂接触带呈高角度相交的近东西向断裂群,含矿性最好。这表明矿源来自于深部或淋滤热液通过逆冲断裂所形成的韧性剪切带而进入破碎带成矿。

硅是金厂矿体的主要脉石元素,硅与金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关于硅是否由金厂超基性岩体蚀变的讨论则可以说明金的来源。

超基性岩为硅酸不饱和岩石,虽然在蚀变过程中有可能放出少量的SiO2,但这些硅质仅仅造成了岩体边缘或内部裂隙的滑石片和局部硅化;对其蚀变后的岩石进行化学分析,其SiO2平均含量均属正常范畴,没有SiO2大量迁出迹象;含金石英岩本身就是全硅化的超基性岩。如此大量的硅不可能单从超基性岩蚀变释放出来。

因此,SiO2的来源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地表水渗滤热液对地层或古老基底岩系淋滤富集或者酸性岩浆分异形成的富含钙、易溶硫化铬合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热液,或者二者混合形成的结果。因此硅质来源主要为古老基底岩系或地层或酸性岩或几者兼之,少量来自超基性岩。

超基性岩中钾、铝含量低,而且在超基性岩遭水化时不易放出这些元素而转入矿液中。根据墨江金矿的具体情况判断,围岩蚀变中广泛分布水云母。在高倍镜下对含金石英岩薄片观察发现一些成层分布的无光性集合体,是由蛋白石和泥质组成。根据岩石组构确定集合体为岩石原来物质,非外来物质。由此证明矿液中钾铝元素主要来自沉积层,同时矿区有酸性岩浆岩的侵入,其也可能提供一些钾、铝元素。

因此,金矿物质来源可能为古老基底岩系或岩浆岩(酸性脉岩)或地层或三者兼之。

3 成矿流体的活动特征

3.1 水的来源

墨江金矿为热液型金矿床,关于水的来源及性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说明二氧化硅的迁移,而且也有助于说明金矿质的来源,因二氧化硅和金以不同形式溶于水而进行搬运。本文用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判断和确定水的来源及性质。

据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三个样品均投送在雨水线区,三个点呈线性分布,此线与雨水线斜截点δD值在-80±,与当地中生代雨水值相近。同时,本区氢氧同位素以其变化较大为特点,且都富集重同位素18O和D,说明成矿溶液可能是一种多成因的混合溶液,即有雨水参加的同生地层水(或变质水)与深部热液参加下,沿着断裂带造成的通道循环,并与围岩(包括岩浆岩和地层)发生同位素交换。

超基性岩侵入一般不含水,否则不会形成橄榄石,而只有蛇纹石或普遍的角闪石类矿物,而矿区超基性岩普遍蛇纹石化,以及析离金和硅的水只可能是通过哀牢山冲断裂所形成的韧性剪切带中裂隙不断地循环渗流而来,这样才能使金厂超基性岩彻底地蛇纹石化和碳酸盐化。

3.2 包裹体特征及成矿地化条件

金厂金矿石英脉中广泛存在着原生气液包裹体。其气液体积比一般为10~30,最大40~60,属热液或热液蚀变岩液体包裹体类(气液比1~50%)。矿体液体包裹体有多种形态,形态不规则。较小的气液比和不规则形态说明溶液的原始温度压力、常温常压差值较小,矿物结晶(冷却)速度相对较快。根据碱总量及一、二价阳离子总量的比值及全部阴离子总量,早期贫金石英脉与中期富金石英脉的成矿热液有所不同;早期富碱,中期富钙、镁。但两期石英脉氟、氯浓度都较高,说明其可能属于同一来源,只不过中期热液与当地的岩石发生了物质交换。两期石英脉中SO42-的浓度也不同,说明其氧化程度不同。明显富金石英脉氧化强烈,这与金在氧化作用下沉淀富集一致。包裹体中未测出HCO3-,而含CO2说明可能发生过2HCO3-+H22H2O+2CO2反应,当压力和PH值降低,反应向右进行,同时H2含量减少。包裹体中残存有CH4、H2,说明成矿热液曾一度处于还原环境,只有在温度、压力、PH值、氧化作用强弱的变化时,金发生沉淀。

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溶液盐度相差不大,其为低盐度的有大气降水渗入的Na+-Mg2+/SO42-型含矿溶液,包裹体测压为99.24~221.426bar。包裹体均一法或爆裂法测温表明:金矿床成矿温度大致在140℃~320℃之间,主要属中低温矿床,这与矿区发现低温矿物和中低温蚀变广泛分布相符。成矿温度在不同的矿段有所不同,早期至晚期渐次降低。

3.3 成矿流体的活动特征

墨江金矿呈石英脉产出,金主要呈浸染状分布。矿脉大多呈充填交代型,指示了流体通过裂隙而不断运动,并且沉淀出石英充填已形成的裂隙。

根据矿区硫的来源及大量硫化物存在这一事实,同时根据金的赋存状态。笔者认为矿区金的搬运主要以硫络合物形式搬运。金主要产在石英脉的事实,说明了金在搬运过程中与SiO2关系密切。

地表水渗滤地层而形成的富SiO2含金流体与由地下深处迁移而来含金流体经过长期聚集,在后期构造运动或岩浆活动的作用下,不断活化,沿韧性剪切带运移至断裂出口附近,与当地的燕山期酸性岩浆期后热液混合而发生分异沉淀,由于物化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硅质岩并伴随着黄铁矿的产生和铬水云母的析出。

由于温度是SiO2溶解度的决定因素,流体因硫和铁结合形成黄铁矿或硫络合物分解释放出金,金有一部分沉淀而形成含金石英岩,剩余金则与SiO2一起继续活动。这可根据石英与金的相对关系得到证明。墨江金矿含金品位平均为10×10-6,即石英∶金为1∶10-5,据石英在3000℃左右的溶解度为1000ppm左右,则有水∶石英∶金=1000∶1∶10-5,即金的丰度为10×10-9左右,这种丰度的含金流体是存在的。同时也可看出金厂超基性岩体中金也有一定的富集,从而更进一步说明了金不可能大量从金厂超基性岩体而来。硅质岩形成后,断裂出口被封住,而矿液不断积聚,这种以中性偏碱性的流体沿一些裂隙不断“扩张”或沿断裂充填。

所谓“扩张”就是流体压力超过岩石静负荷而产出的脆性破裂、矿液充填的过程。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沉淀,从而形成贫金石英脉。由于SiO2的析出,金的浓度提高,溶液再沿裂隙不断“扩张”或沿一些破碎带充填从而形成富金石英脉。而后可能又有区域性构造活动,矿液再次富集,从而使各种蚀变出现多期性特征。流体重复以上过程,形成不同期次的石英脉。流体“扩张”充填形成模式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

黄铁矿的沉淀与金的释放关系密切,由于环境的变化,溶液的PH值降低、氧逸度的增加,硫络合物解体释放出金,而硫与Fe2+结合形成黄铁矿,与其它元素结合形成多金属硫化物。金与SiO2一起运移,此时SiO2可能呈溶胶状态,因SiO2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大而在酸性条件下沉淀。这就是石英脉富金,而黄铁矿在本矿床内不富金,但金又在其中有分布的原因。

由于氧逸度的增大,矿区的氧化能力增强,从而金在石英溶液中再次释放而形成分散状态的浸染型金,同时形成条带状构造。这可根据包裹体的特征来证明矿区曾发生过氧化作用。

金和SiO2以及硫沉淀以后,富含CO2的稀SiO2溶液向东迁移,在超基性岩体边缘形成碳酸盐带,并对已自变质过的超基性岩进行滑石化形成滑石带,残余溶液再向东迁移,对已自变质过的超基性岩体再次蛇纹石化。由于矿区西缘为金厂组板岩,其渗透率相当低,且内部构造诸如断裂,节理极不发育,对矿液起阻隔作用,所以矿体在西部不发育;而东侧超基性岩其内部由于自变质作用使体积膨胀,裂隙发育,其本身就位于断裂带上,后期构造对其影响也较大,故矿液流通迁移较好,故矿化强烈,矿体发育。

4 结论

墨江金矿矿体赋存于金厂超基性岩体西侧边缘与浅变质岩系接触部位。墨江金矿物质来源为古老基底岩系或岩浆岩(酸性脉岩)或地层或三者兼之。

墨江金矿呈石英脉产出,金主要呈浸染状分布。矿脉大多呈充填交代型,指示了流体通过裂隙而不断运动,并且沉淀出石英充填已形成的裂隙。根据矿区硫的来源及大量硫化物存在这一事实,同时根据金的赋存状态。笔者认为矿区金的搬运主要以硫络合物形式搬运。金主要产在石英脉的事实,说明了金在搬运过程中与SiO2关系密切。

摘要:本文主要对墨江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流体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剖析与探讨。认为墨江金矿物质来源为古老基底岩系或岩浆岩 (酸性脉岩) 或地层, 而不是超基性岩。分析了成矿流体活动特征, 水、气液包裹体组成的混合流体沿构造带裂隙充填富集。并提出流体扩张充填模式。

关键词:成矿物质,成矿流体,金矿,墨江

参考文献

[1]俞广均等.墨江金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J].昆明工学院学报, 1985.

[2]武警部队黄金指挥部著.云南省墨江金厂超基性岩金矿地质.北京:地质出版社[M].1999.

[3]张海涛等.超基性岩蚀变热液型金矿床[J].云南地质, 1984.

[4]李元.云南金厂金矿床蚀变超基性岩体与金的成矿作用[J].地质与勘探, 1998.

[5]谢桂青, 胡瑞忠, 方维萱等.云南墨江金矿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J].沉积学报, 2002.

[6]蒋志.金厂金镍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J].地质与勘探, 1984.

[7]李元.墨江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J].云南地质, 1992.

[8]应汉龙, 蔡新平, 刘秉光.云南墨江金矿床成矿作用探讨[J].地质地球化学, 2000.

篇3:某地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关键词】旗杆梁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引言

旗杆梁金矿位于我国广西西北部的田林县利周乡境内,其金矿床的范围比较小,地形结构比较复杂,地质构造也比较多。虽然旗杆梁的金矿床范围比较小,但是在成矿规律上对于当地来说却有着比较突出的意义。所以,我们对于该地的金矿床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目的有两个,①为了推进对于此地区地质的研究勘察工作,②为了在此地区中找到其它相同金矿床而不断研究开发线索思路。

一、研究區地质背景

对于研究区的大地主要构造是有两个特点地形组成的,分别是隆起区和坳陷区(见图1)。主要的构造位置位于凌云的隆起区西侧和右江再生地槽西林的北端。

从最早的泥盆纪开始,整个的广西桂林西部就相应的形成了两种不一样的地质沉积构造和沉积环境。对于研究地区中的隆起区地质主要是由碳酸盐岩沉积地层构成的,其中分别包括①泥盆系的地层,②石炭系的地层,③二叠系的地层。相较于隆起区,坳陷区的主要地质构造为硅质岩和碎屑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层构成的,这其中分别是二叠系地层和三叠系地层组成。对于隆起区和坳陷区的主要特点:隆起区的主要位置是呈现零星的孤岛状分布在大面积的坳陷区的内部或者边缘,隆起区的地区的特点主要是地形的这种比较宽相互之间变化不大呈箱子形状,因为受到受到隆起形态的影响导致背轴比较的短斜,有断裂处的地方大多是横着的,且比较的小。在广西桂林西部比较大的隆起区主要有乐业,凌云和隆林以及天峨等。小一点的有龙川和巴马以及高龙,此研究区是凌云西地区的隆起体。相较于隆起区坳陷区的位置和特点是:大多都是负理石的构造,柔性比较大,容易发生变形。所以其褶皱构造发育,而且大都是线状的比较紧密,其中断裂不发育。主要分布在隆起区的周围。对于研究区的岩浆岩不怎么多,不过,我们却在此地区发现了辉绿岩的踪迹,而且在坳陷区中我们也相应的发现了基性熔岩和火山岩的出现,还找到了燕山晚期的石英斑岩和花岗岩的踪迹。

二、研究区的地质特征

(一)研究区的地层特点

对于研究地区的主要地层特征分别为;在下二叠包括四大组,上二叠包括薅组,中三叠有百逢组,下三叠有石炮组。其中的上二叠中的薅组主要分布在利周的主轴的中心部和两端。是火山碎屑岩,其特点是呈现灰黑或青灰色,厚度在369m以上,下二叠的四部分主要分布在背轴的核心部位,是深灰色的块状的粉晶灰岩,还有夹角灰岩,厚度在310m以上。对于上二叠的岩石大都具有黄铁矿化,部分具有毒砂矿化和硅化,是比较主要的含矿岩层。还有下三叠和中三叠中的石炮组和百逢组分别位于背轴的两端,其主要的岩性为泥灰岩和碎屑岩。

(二)构造特征

对于研究地区的构造特点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次之。其中褶皱构造主要位于利周地区的背斜轴部,此地区由于长期的受到地质构造应力产生的叠加压力,使得该区的局部隆起。而断裂构造主要位于此地区的核心部位,为压杻性断裂,规模较大,断层角度比较大。断裂破碎宽度有5米左右,硅化和金矿化的蚀变比较强,在研究区内部还有岩浆岩的存在,它的主要特征是顺层侵入的辉绿岩,岩石的主要颜色呈现,显晶质,细-中粒,暗灰-灰黑色,常具辉绿结构或次辉绿结构。岩石的接触面与围岩相同。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毒砂等,这些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三)金矿床的地质特征

研究区中主要的含金矿化带分布在围岩接触破碎带和辉绿岩以及周围的围岩断裂破碎带,受到断层控制围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蚀变辉绿岩和沉凝灰岩。区内金矿蚀变早期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为主,成矿中期以毒砂矿化,硅化,碳酸盐化为主,而成矿后期主要为重晶石化和高岭土化。对于研究区内部的矿石主要类型有压碎的蚀变沉凝灰岩和硅化构造角砾岩,主要的矿物组合以褐铁矿、黄铁矿、毒砂和高岭石等为主。在研究区中,对于中低温热液侵染型的金矿床的矿化期大概分为早中晚三个主要阶段,其中早期阶段是以石英和黄铁矿为主,中期阶段是以黄铁矿和石英以及毒砂为主,晚期阶段是以碳酸盐和辉锑矿以及石英为主。

(四)岩浆活动和地层岩性对于研究区内金矿体的影响

因为研究区位于右江大断裂北东地带,其自身的断裂性质是次一级的断裂,是印支燕山时期的地质构造运动导致的。所以,在研究区中,我们看到了扭曲性的断层面和一系列的次级断裂构造,这些次级断裂构造是在地质大运动构造时期时形成的次级构造,对于金矿床来说,为其提供了储矿空间和导矿构造。还有研究区中的各种矿体也都是产生于次级构造带中,只有让这些次级的矿体构造运动才能够产生矿源。对于研究区地质内部的岩浆活动也控制着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在研究区中,辉绿岩的主要分布地区是在杻性断层的两侧,与主体的地质构造线保持着一致。我们现在发现的矿化带大都分布于断层破碎带或者辉绿岩和围岩接触带破碎带附近,形成矿化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岩浆的侵入和矿体的热液活动,在研究区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在没有辉绿岩分布的地区有金矿床的出现。岩浆活动从许多不同的方面为含矿溶液提供的大量的热能,是成矿的关键控制环节。对于研究区中的金矿体中存在着,二叠纪时期的沉凝灰岩和辉绿岩相接触的蚀变破碎带。其中沉凝岩有非常敏感的化学性质,自身的渗透性比较好,在金矿成矿过程中产生相应的化学作用,对金矿床的成矿十分有利。在这里,我们还知道不仅是化学性质活跃的火山碎屑岩有利于金矿成矿,还有砂岩也适合金矿成矿。而且我们还了解到碳酸盐岩只是起到了保障化学作用发生的作用。

三、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

对于此研究区内的各种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以及其自身成矿的控矿因素和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后,我们可以相应的判断此研究区内的金矿床的成矿时间大约是从泥盆季晚期开始的,当时的地球在地质运动中,进行了强烈地壳扩张作用,形成了深谷大断裂,又伴随着频繁的海底火山喷溢活动,使当时地壳内部的成矿火山溶液沿着深大断裂不断的向上移动,当进入到断裂带时由于大断裂的地质构造运动又发生了次级的断裂地形构造,在经过压力和温度等各项条件的改变后,金矿物质在和对于有利自身成矿的火山碎屑岩以及砂岩有利的接触后,不断的迁移、堆集丰富的成矿物质。在对广西利周的旗杆梁金矿床的矿区地形地质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后,我认为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就是①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对于此地的金矿床就是在长时间的地形变迁,形成了右江裂谷的构造,在深谷的岩浆活动中,促使地幔发生分异,从而形成成矿流体。②都需要地质结构内部的運动,在印支燕山地段的地形断裂触发了成矿流体的向上移动,在深部岩浆活动的基础上为成矿流体提供热源动力,伴随着岩浆活动的功力源泉,成矿流体沿着断裂向上减压移动。③都要经过次级断裂,经过次级断裂后,成矿流体进入早期的矿化阶段,产生少量的微粒金。又在不断的移动中进入到地质容纳空间,经过相应的物化之后,改变一些矿石的性质。在时间的推移中,少量的微粒金有和大石英脉矿以及其它的相关脉矿进一步的晶华,进入到晚期的产出成矿阶段。对于金矿床的找矿方向也分为几个步骤,我们先要确定具体的地区,看地区的地势看其是否可能存在有金矿床。一般应看它的断裂体系和内部岩体,在确定目标大致区域后,在具体的确定目标,看目标区域哪个地带的地势存在次级断裂和穹窿构造。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目标进行具体的工作,具体的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岩石矿体的化学成分,研究其中是否存在辉绿岩的热液蚀变,看其中的断裂情况。最后找出金矿床的成矿位置,这时我们还可以沿着此地区的金矿床的位置进行周围环境的排查,看看是否还可以发现别的地区存在有金矿床。

四、结束语

在针对于这次的广西桂林利周的旗杆梁金矿床的地质研究后,分析了其金矿的成矿规律和相同情况下的找矿方向。对于此研究区的矿床是从泥盆季晚期开始的,在当时地壳强烈扩张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深谷大断裂,这使得此研究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储矿场,拥有着许多类型矿床以及矿化带,而且分布的范围与规模也都比较大,对于大断裂地形中的次级断裂带和褶皱带则是金矿的内部储矿场,在产矿的过程中,控制着具体的矿体形态和规模。针对于此研究区内的金矿来说,其中具体的地形断裂构造和矿产岩石中的辉绿岩以及地层岩性这三个方面是金矿床产成的主要因素,由于这三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利于金矿成矿,所以,我们在金矿的寻矿过程中,要重点注意这些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楚平,广西平南县戴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山西冶金,2011,(02),pp.30-32

[2]赖润宁,谭尚亚.广西田林县旗杆梁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J].广东科技,2011,(16),pp.225-226

[3]张猛.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15),pp.47

[4]李洪奎.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03).

[5]黄同兴.右江盆地地质热事件及其在卡林型金矿成矿中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2

[6]张国见,马脑壳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D].成都理工大学,2013

[7]陶平,王亮,刘锐.黔东南浅变质碎屑岩中金矿属于造山型金矿的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2013,(04),pp.157-161

作者简介

篇4: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关键词:地质构造特征,成矿规律,大什字

1 区域地质概况

卓资县大什字位于内蒙古卓资县梨花镇大什字村南, 区域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集宁群 (Ar1jn) , 区域岩浆活动以太古代各类花岗岩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为主, 构造主要表现为东西向构造体系及其派生的次一级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大什字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集宁群, 零星分布的中生界侏罗纪。各时代地层岩性特征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见图1) :

1-太古界集宁群 2-上侏罗统大青山组 3-太古代早期混合花岗岩 4-逆断层 5-金矿脉及编号 6-村庄

太古界集宁群 (Ar1in) :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下部岩组岩性为灰色-暗灰色, 中厚-巨厚层状, 中粒-中粗粒 (含) 紫苏辉石斜长麻粒岩, 夹褐色中厚层状中粒含榴黑云片麻岩, 含榴紫苏斜长片麻岩, 含榴紫苏黑云斜长片麻岩薄层, 该岩段岩石混合岩化较强, 夹磁铁石英岩薄层或透镜体。大什字韭菜沟铁矿处于该层位。上部岩组岩性为厚层状蛇纹大理岩、橄榄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和钾长浅粒岩夹二长片麻岩, 大什字矿区8、28、30号矿化带处于该层与太古代花岗岩接触部位。

上侏罗统大青山组 (J3d) :上部岩性以紫红、灰黄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砾岩;下部岩性以灰绿色、黄绿色砂质胶结含砾砂岩, 夹硅质和条带灰岩互层为主。

下白垩统李三沟组 (K11) :主要为紫红厚层状砾岩与含砾岩屑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互层。

新生界第四系:岩性以洪冲积、残积、残坡积物为主, 且分布较为广泛。局部低洼地段及沟谷有砂金富。

2.2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以太古代侵入岩为主, 主要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γ1) 和太古代晚期碎裂斜长花岗岩 (γ012 (1) ) 。

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γ1) 在普查区内为大什字岩体, 分布在三道沟至大什字、八界沟一带, 出露面积90 km2, 呈岩株产出, 岩体上常有较多集宁群大理岩推覆体, 在大阳坡和石窑沟常见。岩体南部有华力西晚期肉红色钾长花岗岩 (γ42+3) 和辉长岩 (v43) 侵入。岩体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 局部为混合质角闪钾长花岗岩、紫苏花岗岩, 极少数为微斜花岗岩。岩体的岩石一般为灰黄色, 黄褐色, 浅肉红色, 中粒花岗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条纹长石、斜长石、石英, 少量为黑云母和角闪石。8、28、30号脉的一部分矿石就是蚀变花岗岩, 围岩为混合花岗岩。岩体内闪长岩脉比较发育, 多呈北东东向平行产出。

矿区南部出露岩浆岩为太古代晚期碎裂斜长花岗岩 (γ012 (1) ) , 为大榆树岩体的西北部分, 主要为碎裂斜长花岗岩, 岩体内沿北东东向小断层常有矿化显示, 所采样品个别金品位大于1.00×10-6, 5号矿化带处于该岩体的胡子沟附近。

脉岩主要为闪长岩脉 (σ) 一般长100m~1000m, 宽1~10m, 北东东走向, 与围岩层侵入接触, 个别闪长岩脉与混合花岗岩呈渐变过度接触, 闪长岩脉上下盘围岩一般具有硅化、碳酸盐岩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蚀变, 局部含金品位较高, 如8、28、30号脉。

2.3构造

矿区内的褶皱构造为刁窝贝-花山褶皱群。该褶皱群为区域内的三个复背斜之一, 轴向北东东, 轴部位于大什字与大榆树交界处, 背斜核部断层为太古界集宁群。集宁群内部又发育了次一级的背、向斜构造, 褶皱紧密, 岩层倾角一般为60°~70°。形成紧密的线形褶皱群。复背斜南翼被长轴近东西向太古代晚期碎裂斜长花岗岩 (γ012 (1) ) 所破坏。复背斜北翼被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γ1) 占据了大部分空间, 且被大阳坡冲断裂带破坏。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为大阳坡冲断裂带。大阳坡冲开断裂带西起水笸箩, 经大阳坡东至榆树沟, 由两个冲断层组成, 分别为大阳坡冲断层和榆树沟断层。断层走向北东东, 长8km, 断层面倾角很缓, 使集宁群大理岩呈推覆体状, 平冲于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γ1) 之上, 岩石破碎并不强烈, 仅见角砾大理岩。该岩石成分以方解石为主, 占60%, 因动力破坏, 使它产生大量粗细不一的角砾和微细碎粒, 角砾又重新被碎粒胶结起来, 形成类似角砾状结构。

大什字矿区8、28、30号脉处于大阳坡冲断裂带下盘的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γ1) 中北东东向的压性破碎断裂之中。

2.4地球化学特征

大什字矿区的8、28和30号脉, 处于As-361号异常内, 异常面积3.0km2, 形状呈葫芦, 两个异常浓集中心, 最高值80×10-9, 出露岩性主要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γ1) 和侵入其中的闪长岩 (σ) , 在闪长岩侵入部位伴有1.00~4.00m的含金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蚀变带。

2.5矿体特征

大什字矿区所发现的8、28、30号脉同处于处于As-361号异常内, 受北东东走向的压性破碎断裂控制, 长400~1500m, 总体走向北东东, 倾向115~188°倾角45~75°, 水平厚度0.47~5.00m, 金品位1.06×10-6~7.24×10-6。矿石结构有碎斑结构、碎粒结构、变余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构造为块状构造、星点状浸染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浸染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 其次为钛铁矿、褐铁矿, 矿化较强矿石中可见自然金。矿体为蚀变花岗岩、石英脉、蚀变闪长岩, 围岩为混合花岗岩、闪长岩, 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 以石英脉为中心向两侧蚀变减弱。

3 金成矿规律

3.1矿床成因

1、普查区内的金矿体产于太古代混合花岗岩岩体中, 受闪长岩侵入影响, 北东东向挤压构造控矿。

2、矿体顶底板围岩可见黄铁绢英岩化现象, 这是岩浆热液型金矿化常伴有的围岩蚀变。

综上所述认为大什字金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岩浆热液金矿床。

3.2找矿标志

1、含硫化物石英脉常为直接找矿标志。

2、含黄铁矿较多、颜色较深的花岗岩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3、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岩常为间接找矿标志。

4、北东东向挤压破碎带为间接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地质局.内蒙古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篇5: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找矿

我国的金矿资源开发历史悠久,近些年来更是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新矿点,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金矿三角区和黄金基地,我们在金矿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然而随着金矿资源开采的深度不断加大,找矿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掘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拓宽我们对金矿资源开发的思路,合理的利用现有的金矿资源,避免出现乱采乱挖、资源浪费等现象。

一、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我国的金矿资源可以分为花岗绿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金矿、与岩浆岩有关金矿、沉积建造中的金矿、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等五种类型,按照成矿期又可以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类型。

1.金矿成矿期的研究

金矿成矿期的研究对于我们金矿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了解金矿的形成年份才能更好的探索金矿的规律,总结各时期金矿的显著特征。然而由于金的化学性质比较独特,确定金矿的成矿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目前采用矿物同位素定年技术、裂变径迹、热释发光等先进技术可以使金矿成矿期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我们提到,按照成矿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征。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因为年代久远,这一时期的矿床数量只有总数的2%左右,这一时期的金矿成分比较简单,以金—石英—硫化物为主,矿床一般产生在变质基底中,主要是含金石英脉和硅化带金矿,这一时期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大陆的华北地区以及台湾的北部。中—新元古代时期的金矿主要是在太古庙变质基底上较稳定的凹陷区形成的,这一时期的金矿床可以分为花岗—绿岩型金矿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两类,这一时期的金矿分布范围比较小。古生代成矿期数量约占矿床总量的8%左右,这一时期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火山岩型金矿和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古生代金矿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天山构造带、阿尔泰构造带、东北大兴安岭褶皱带、祁连山构造带等。中生代金矿是我国金矿成矿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金矿资源最为丰富,分布也最为广泛,数量约占总数的80%,它主要包括岩浆岩有关的金矿、火山岩型金矿和沉积建造中的金矿等。我国近年来也发现一些珍贵的金矿资源,这些金矿属于新生代金矿,约占总数的10%,新生代金矿也是我国金矿最为重要的成矿期之一,主要分布在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新生代成矿期对于我国的金矿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金矿成金带的研究

虽然我国金矿资源矿产丰富,但是矿产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也就导致了通常某一种类型的金矿只分布在某些地区,例如我国的卡林型金矿只分布在陕西贵州云南等地区,山东地区几乎罕见,我国划出了不同的金矿矿集区。而根据主导金矿成矿作用以及所依托的地址背景所划分出来的不同区域我们称之为成金带。通过金矿矿集区和成金带的划分,我们对金礦的成矿规律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3.金矿成矿体系的研究

所谓的金矿体系是指在成矿的过程中与一定的地质或矿作用相关的一组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矿床的自然组合,我国目前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金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共生组合划分出了39个不同的矿床成矿系列,通过对这些成矿系列的研究对我们发现金矿资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金矿找矿工程研究

金矿找矿是一项复杂的科学工程,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区域成矿系统下金矿的各种元素特征确定相关学科找矿标志,然后根据找矿标志进行研究并确定金矿的位置、储量等信息,最后应用于工程实践。

1.金矿找矿特征的研究

根据我国目前发现的金矿床的类型,我们提出了不同的找矿特征,大体可以分为控矿地质特征、成矿区域和时代特征、成矿作用特征、矿体形态特征、矿床分带以及围岩蚀变特征等五大类。通过找矿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找矿的过程中“对症下药”,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使找矿工作变得轻松了许多。

2.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在找矿的实际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各学科的原理知识,每一门学科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勘探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弥补这种不足。金矿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在岩石、构造、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找矿标志,如果我们单单只用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学科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成矿作用复杂性和统一性的客观要求,只有通过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确定各学科的找矿标志,才更容易达到找矿的真正目地。因此,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能够有效的弥补单一学科的不足,更加有利于金矿的寻找。

3.金矿找矿标志的研究

我们可以从地层标志、构造标志、岩浆岩标志、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找矿标志来研究找矿标志。例如夹皮沟地区的最佳赋矿地层为三道沟组,其次为色洛河群和呼兰群。这是从地层标志来讲夹皮沟地区的金矿找矿标志,而从构造标志上来说,这一区域上北西向构造带控矿作用十分明显,富尔河、青茶馆、夹皮沟弧形挤压断裂带严格控制了夹皮沟金矿田、海沟金矿以及众多矿点群的分布。这样我刚才分别从地层标志和构造标志方面分析了夹皮沟地区的不同的找矿标志,我们这样做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对找矿标志进行研究。

4.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金矿找矿方法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神经网络在金矿找矿方面也可以得到应用。我们可以在金矿找矿的实际过程中,利用神经网络学科中的BP学习法,把金矿的找矿标志作为输入,诊断评价作为输出,神经网络就会把专家的找矿判断经验和推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存储,把成矿作用过程和地质历史的演化相结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最终给出金矿成矿远景和坐标储量等诊断结果。对于像神经网络这样的新兴高科技学科在金矿找矿过程中的应用,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发展成熟,将大大节约找矿工程的时间和成本,大大的提高金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结语

通过对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金矿资源,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我们只有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才能做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矿资源是非常珍贵的矿产资源,我们在开采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谨慎小心,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样才能保护国家的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才能在金矿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时候节省时间和节约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 王成辉,徐珏,黄凡等.中国金矿资源特征及成矿规律概要[J].地质学报,2014,88(12):2315-2325.

[2] 杨玉清,祁玉海.夹皮沟金矿集中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黄金,2008,29(2):14-18.

篇6:嵩县庙岭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聚积规律探讨

关键词:崮寺店—小雪金矿床;成矿规律;找矿远景

崮寺店—小雪金矿床位于蓬莱市东南约30km的著名的大柳行金矿田内。该矿田相继发现了黑岚沟、石家、高家沟、时金河等一系列大中小型金矿床。通过勘查工作,崮寺店-小雪矿区为一中型矿床,矿区主要矿体仍未封闭,深部及外围有比较好的资源前景。

1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板块(Ⅰ)、胶辽隆起区(Ⅲ)、胶北隆起(Ⅲa)、胶北断隆(Ⅲa1)、胶北凸起(Ⅲa13)①的东北部边缘,蓬莱一栖霞金成矿带的北东侧。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东地层分区栖霞一蓬莱地层小区,包括新太古代胶东岩群、古元古代粉子山群、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青山群及新生代第四系。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NNE、NE向、近EW向及NW向断裂构造,构成了区域基本构造格架,其中NNE—NE向断裂最为发育,与金矿成矿关系密切。区域岩浆岩分布较广,尤以中酸性深成岩分布最广,中基性、超基性岩分布零星,其中中生代燕山早期的玲珑序列和燕山晚期的郭家岭序列与金矿关系密切。

2矿体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该区共圈出矿体16个,其中以33-1、35-1、35-2号矿体为主要矿体,矿石量占总资源量的80.86%,金属量占资源总数的69.81%。现就有代表性的矿体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2.1.1 33-1号矿体

33-1号矿体分布于+50m--425m标高;赋矿岩性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矿体走向15-39°,总体26°,倾向SE,倾角45-53°;矿体走向长最大502m,最小63m,平均173m,最大斜深403m,最小埋深26m,最大埋深560m;矿体单工程0.52m-1.68m,平均厚度0.95m,厚度变化系数35%,属厚度变化稳定型;矿体单样品位主要为1.01×10-6-23.94×10-6,平均品位为5.35×10-6,品位变化系数为102%,属于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型。

2.2矿石质量

2.2.1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成分由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2部分组成。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次为少量的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自然金属主要为自然金。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绢云母、方解石等。金矿物为自然金,亮金黄色,分布于黄铁矿裂隙或其内部,与金属硫化物共生,金颗粒以微细粒为主,星散状分布,局部尖角状、细脉状交代黄铁矿,肉眼易辨认,分布不均,偶见于高品位矿石。黄铁矿以半自形—他形粒状为主,大小一般0.1-0.3mm,部分0.3-0.5mm,少0.5-1mm,多数粒或几十粒不均匀聚集分布于矿石裂隙或矿物间隙中。颗粒边缘常有熔蚀现象,裂纹发育,纵横交错。黄白色,糙面明显,均质性。是金的主要载体,与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共生,形成富矿石。

2.2.2金矿物特征

金矿物为自然金。其形态以尖角粒状、混圆粒状、枝权状为主,其次为角粒状、麦粒状、板片状。金矿物主要为裂隙金和包体金。以裂隙金的形式沿黄铁矿裂隙与方铅矿共生及黄铁矿裂隙中,包体金呈粒状、角砾状被黄铁矿及石英所包裹。

3成矿规律

崮寺店—小雪金矿床探求为一中型金矿,其深部及外围仍有一定的找矿空间,该矿床的发现对今后大柳行金矿田西部的找矿有一定指导意义。

3.1金矿物质来源

金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含矿热液在蓬莱—栖霞断裂系统中,经早期蚀变作用和晚期多次叠加矿化形成了金矿床。矿石岩性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其成因类型属交代重熔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3.2控矿构造

NNE向的蓬莱栖霞金成矿带控制了该区的金矿床的分布;该金成矿带中的西起村里集断裂,东至水沟虎路线断裂的NE、NNE向次级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分布;构造的相交、变化进一步使矿体定位;岩浆期后热液进入NE向断裂构造,与碎裂岩石进行广泛持久的交代作用,致使热液携带的金质及热液从围岩中萃取的金质在交代作用过程中沉淀于构造带中成矿。

4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4.1地貌标志

NE—NNE向断裂构造充填的绢英岩化带、黄铁矿化蚀变岩及石英脉是该区金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

4.2脉岩标志

基性—中酸性脉岩与金矿的分布有一定的空间伴生关系,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

5找矿远景

区内具有较大规模的3个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未封闭,其余的4个次要矿体和其他零星小矿体或沿倾向未封闭或沿走向未封闭,有的含矿蚀变带尚未开展勘查工作,故该区深部及外围具有很大的找矿空间。

篇7:邯郸娄里金矿成矿物质来源

关键词:金矿床;碱性岩体;娄里

富碱火成岩,特别是与钾质火成岩有关的大型-超大型Au、Cu矿床相继发现,使得与富碱火成岩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在邯郸永年洪山碱性杂岩体北侧的娄里地区发现多条化带。已有的勘探资料显示,金矿化与洪山碱性岩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本文以洪山碱性岩体北侧娄里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矿石、岩体及不同围岩中Au、Cu成矿元素含量及铅同位素组成,示踪了娄里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为正确厘定区内金矿床成因类型、成矿作用过程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1.区域地质

研究区位于华北地台山西断隆与华北断拗两个Ⅱ级构造单元结合部位的武安凹断束中,地壳运动频繁,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且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岩带。研究区火山喷发作用强烈,火山机构受区域性构造所控制分布在邯郸深大断裂与鼓山-紫山大断裂之间的北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内。洪山岩体沿紫山-鼓山断裂侵入,且分布于断裂两侧。岩性以正长岩为主。

2.矿床地质特征

目前已在洪山火山机构北部娄里一带初步圈出四条含金矿化蚀变带。蚀变带中岩性以粗面质含角砾凝灰岩或粗面质角砾凝灰熔岩为主,蚀变带中岩石较破碎、片理发育,蚀变带受构造控制明显。四条蚀变带总体上呈现出以洪山火山机构为南部交汇点,向北呈NWW、SN、NEE放射状分布态势。四条矿化蚀变带均呈陡倾斜,倾角多在700以上。

矿石物质组成较为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含银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石英,绢云母。矿石中常见晶粒结构、碎裂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中常见的构造有块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等。

3.矿区不同岩石中成矿元素含量组成

热液金矿床中成矿物质金或是热液从矿体周围赋矿地层中萃取,或是从深部高金背景的地质体中汲聚而来。因此研究区与赋矿地层、与成矿有关的岩体等金元素的本地含量,将对查清成矿物质来源显得至关重要。

统计结果显示,洪山岩体中各类岩石均有很高的Au元素本底含量,均值6.37~54.51×10- 9之间变化,远高于我国碱性正长岩、华北地台正长岩和大陆地壳。洪山杂岩体的各类岩石中Au元素本底含量测试结果表明,娄里矿区容矿围岩及其他岩性段Au成矿元素含量较高,这种成矿元素高背景特征是本区金矿是成矿的物质基础。岩石中高含量的Au 成矿元素,经过成矿地质过程,可使元素进一步局部富集,形成金矿床。

4.稀土元素示踪

娄里矿区矿石及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除霏细斑岩外,矿石与不同围岩之间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稀土元素总量接近,在120×10- 6- 160×10- 6之间,变化较小,但含量较高,反映出岩石类型属碱性岩的特征。岩矿石样品均无Eu异常,或Eu异常不明显。

5.铅同位素示踪

5.1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为研究娄里地区金矿床中矿石铅的来源,本次测试了矿石、斑岩体及不同围岩的铅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所测样品的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率分别为0.44%和0.54%,变化率较小。从总体上看,所测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率均较小。计算的同位素模式年龄在261Ma- 507Ma之间变化,未出现年龄负值,显示出正常铅同位素组成之特征。此外,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斑岩及各类围岩铅同位素组成相近,也暗示出成矿物质与火成岩关系密切。

5.2铅同位素示踪

从206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208Pb/204Pb上可以看出,斑岩、晶屑凝灰熔岩、次生石英岩、正长岩和矿石均落在地幔区域,即四者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预示了矿石铅同位素的来源可能与斑岩、晶屑凝灰熔岩、次生石英岩、正长岩有关,说明矿床与围岩有成因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预示出上述岩石及矿石中的铅来源较深,与地幔关系密切。

铅同位素示踪结果与火成岩中成矿元素本底含量测试结果相吻合,即成礦物质主要来自高背景的燕山期火成岩。

6.结论

(1)本次对娄里金矿区六条剖面岩性的统计结果显示杂岩体中均值在6.37~54.51×10- 9之间变化,其中黑云辉石粗面斑岩中Au元素本底含量高达54.51×10- 9。基于控金矿碱性岩的含金量较高,Mutschler等建议将金含量大于10×10-9作为碱性岩找金的标志。这种碱性岩体中Au元素高背景特征是是成矿的物质基础。

(2)矿石及各类围岩中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娄里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与幔源的碱性岩体关系密切。该认识与火成岩中成矿元素本底含量统计结果相吻合。

(3)形成碱性岩体的岩浆源是导致金、铜矿化的根本。幔源岩浆为主的碱性岩体(如洪山碱性岩体)控制了金、铜矿化的形成,重熔岩浆形成的岩体主要控制了金矿化,铜矿化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1] 赵振华,熊小林,王强,等. 我国富碱火成岩及有关的大型-超大型金铜矿床成矿作用[J]. 中国科学(D辑),2002,32(增刊):1-10.

[2] 李文光,王天刚,姚仲友, 等. 与碱性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特征与控矿因素[J].地质通报,2014,33(2-3):308-317.

[3] 姚士新,吳良士,装荣富.河北邯邢地区洪山岩体地质球化学及铜(金)矿化特征[J]. 地质与勘探,1993(5):11-16.

上一篇:懒妈妈小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英德市房产管理中心开展岗位廉政风险工作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