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2024-05-23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精选8篇)

篇1: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关于转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

申请资金补助的请示

省环保厅、省财政厅:

柘荣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县份之

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省环保

局与财政厅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

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正如火

如荼地进行。于

20092007年元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柘荣县政府决定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成立

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编制《柘荣生态县建

设规划》,年月日在我县组织召开技术审查会,通过专201076

家评审论证。目前我县生态系列创建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

展。城郊乡、东源乡于2010年月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环境优美

42010乡镇,双城镇青凤村也于年月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生态村。4

根据福建省财政厅、环保厅“关于组织申报生态乡镇、生态

村资金补助有关事项的通知”(闽财建[2010]182号)的精神,特

转报省环保厅、省财政厅,恳请给予资金补助。

一、城郊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申请资金补助项目,城郊乡位于县境北部偏东属闽浙两省三县五乡二镇结

合部,总面积74.75平方公里,下辖个行政村,有152978户12200人。

2006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把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列入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按照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建设指标开展创建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10年月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开

4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乡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生态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共投入资金万元,尚200

缺口万元。因乡财力有限,特转报省环保厅、财政厅,给20

予资金补助为盼。

二、东源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申请资金补助项目

东源乡位于柘荣县东南部,全乡总面积

人口13331120.5平方公里,总人,下辖个行政村。该乡自182007年创建省级环境优美

乡镇以来,全力实施清水、蓝天、家园、绿色和宁静“五大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源头管理、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排污总量和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年月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环境优2010

4美乡镇。创建工作总投入万元,缺口资金万元,鉴于该27520

乡财政困难,特转报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给予资金补助为盼。

三、双城镇青凤村创建省级生态村申请资金补助项目

青凤村系省级优美乡镇──柘荣县双城镇下属行政村,该村占共有户、人。年以来,青凤村为主动融入双城镇118478200

2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及“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对照“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及实施方案和镇环境规划具体要求,开展创建生态村工作,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工作成效明显,并于2009年被省环

保厅授予“第三批省级生态村”称号。为保障创建资金投入,镇、村两级积极拓展资金渠道,采用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增加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字为方针,统一实施“四改”工程,实现水、电、闭路、宽带等户户通,对环境实施综合整治,清除乱搭乱建,规范柴草、农具和杂物的堆放,设立固定的垃圾场,完善道路两侧绿化带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等工程。项目总投资万元,资金300

缺口万元。鉴于该村财力有限,特转报省环保厅、财政厅,10

给予资金补助为盼。

妥否,请示复!

附:

1、城郊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申请资金补助的报告;

2、东源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申请资金补助的报告;

3、双城镇青凤村创建省级生态村申请资金补的报告。

柘荣县环保局

00柘荣县财政局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篇2: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关于开展2011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环保局、各分局:

为推进生态市建设,根据省厅《关于印发<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和<省级生态村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请你们立即开展2011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对已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乡镇(名单附后)是否满足现行创建标准逐项进行说明,对照规定,查漏补缺。对满足现行创建标准的乡镇,市局将统一进行更名,颁发证书及牌匾,并报省厅备案。

二、严格按照《省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 1

和《省级生态村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要求开展申报工作。

三、各县(市)环保局、各分局选取辖区内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开展创建工作。为保证申报质量,原则上各县(市、区)省级生态乡镇申报数量2-3个,省级生态村申报数量2-3个,经市局筛选后报省厅。

四、所有申报材料整合装订成一册,依次为目录、申报表、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等,各部分页码可单独编排。对只考核办事处的指标,乡镇无需填写。环境保护规划原则上采用旧指标,规划只需提交电子版。

五、各县(市)环保局、各分局负责人要对有关乡镇、村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保证材料质量。

篇3: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1 小乡镇环境规划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乡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针对小乡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乡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1.3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预防为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4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以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 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1.5 坚持将城乡传统风貌与城乡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1.6 坚持小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和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 充分发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 规划目标及时段

2.1 规划时段。

石泉镇环境保护建设起始年为2010年, 规划完成年2014年, 近期2010年, 中期规划时段为2011-2013年, 远期规划时段2014年。

2.2 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5年的时间使被全镇破坏的生态全部得到修复, 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循环, 产业结构合理, 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社会服务和文化、卫生、教育体系及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的新局面。

2.3 分期规划目标。

2009年-2010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种植业为基础,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2013年全镇的生态退化和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全面得到恢复和整治, 生活环境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农村多元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14年全镇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持久良性发展, 以森林和湿地为重点的自然资源明显的恢复和增加, 以生态产业为基础, 镇村企业为龙头, 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特点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文明得到实现,

3 分类规划目标

3.1 经济发展目标

全镇经济生产总值在2009年30278万元的基础上,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46580万元;人均年收入, 2009年全镇农村人口均收入5709元, 到2014年增加到6526元。

3.2 环境建设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镇村生态建设目标。

4 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社会文明和法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5 分区规划目标

5.1 小流域生态经济区 (a.改善农田生态环境。b.农村经济多元化) 原则及目标

原则: (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石泉镇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 坚持强化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 区域布局, 镇与周边农村之间是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原则, 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高度来设计规划, 才能形成区域合理有序地镇村整体结构。 (3) 坚持突破石泉镇地域的特色并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 重点发挥生态农业, 绿色产业和技术, 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 (4) 坚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以有力于生产、方便生活, 节省土地, 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强镇村基础假设, 提高镇村功能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目标:充分利用全镇资源优势, 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绿色生产、特色产业和高附加产业为重点, 扩大城镇规模, 功能区合理布局, 搞好排水乡镇建设, 搞好住宅小区建设, 建成生态园林镇、搞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使石泉镇成为镇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生态乡镇。

5.2 与发展村 (个体) 企业的关系

(1) 吸引农村各类人才来我镇工作和安家, 人口的聚集, 相应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 有利于村镇 (个体) 企业的发展。 (2) 村镇建设必然建立工业、市场、生活小区, 各种流动机构营运而生, 使村企业产品销售距离缩短, 流动渠道增多。 (3) 村镇建设涉及交通, 邮电、电力、司法等服务机构, 为村企业发展提供了方便。

5.3 总体布局

根据本区内“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多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在全镇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 结合镇内的自然环境建设条件、经济发展, 科学地确定镇村发展方向和规模, 引进资金和人才, 走外引内联之路, 充分发挥镇村的优势, 逐步建立高新技术、森林资源、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等, 以点带面, 辐射村屯, 形成生态镇村, 带动农业、村企业的发展, 形成群体优势。

a.功能区区划: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包括居住用地布局) ;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施用地。b.乡镇建设:镇广场;道路建设;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村规划石泉、团结、石华、发展、解放村贫困户房屋改造。新建房屋3450平方米, 总投资280万元, 自筹资金120万元。改善60户贫困户居住条件, 目前正在选址, 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

5.4 产业开发

5.4.1 优势特色产业。

(1) 粮食及绿色食品加工业; (2) 利用大鹅基地, 通过招商, 对鹅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到2014年有自己的大鹅加工厂,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5.4.2 特色产品。

(1) 依托环境条件优势, 加大以北药、月见草为代表的作物栽培加工力度; (2) 特产养殖:开发特禽养殖及扩大河蟹、对虾等养殖。

5.5 生态产业总体规划。

A: (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B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 (奶黄牛生产基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家禽生产基地建设)

5.6 工农业污染控制规划。

治理工业污染, 除了建立必要的专门处理厂外, 还应要求工业企业加大环保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污染物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 然后对污染进行处理, 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 方可进行排放。严格控制在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区、居住区建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在工业集中区实行占地60%的内环与外环森林绿化带。

5.7 建设内同及投资。

(1) 水利综合防治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利防洪涝工程) ; (2)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3)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4、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5) 退耕还草规划工程; (6) 畜牧养殖发展项目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带动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此项活动,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 特别是生态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此项工作是推进和深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而且推动了全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摘要: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 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发展, 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 真正体现出社会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篇4:生态乡镇创建之浅谈

关键词:生态乡镇;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环保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概念。生态创建主要是对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然规律,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进行乡镇生态创建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生态乡镇创建的指标体系

(一)机制健全。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乡镇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三)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四)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等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五)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氛围浓厚,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四、生态乡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一是农村环保设施比较滞后。部分乡镇、村仍没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未采取防护措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加剧。化肥、农药无序大量施用,绝大多数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至河渠,对区域内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思想认识不深,农村环境面貌亟需改善。许多乡镇机关干部对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效益无法显现。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在整合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专项资金方面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十分分散,导致生态创建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五、生态乡镇创建的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一是结合国家生态乡镇的相关指标要求,由各级政府、各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二是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并报县市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对实施质量和进度进行跟进,并根据实施计划与各乡镇签署目标责任书。

(二)加强督导,严格考核问责。由与农村工作有关、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团,负责为各县市区提供创建规划、技术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及协助生态乡村的评选活动等。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统筹乡镇创建资金,各级政府按照行动方案纳入财政预算,并保障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结合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融入生态村镇创建,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四)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生态特色。生态乡镇的创建需要尊重并从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首先从一些花钱少、需求大、能见效的事情入手,与扶贫和产业发展等项目衔接,从经济发展角度着力推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加大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采取走访座谈、宣传培训、学习参观、工程示范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环境权益,逐步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M].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3]胡志刚.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创建绿色美好家园[J]农场经济管理,2015

[4]張鹤丹.河北省乡镇生态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研究——以霸州市东杨庄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3

[6]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央党校.2011

[7]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篇5: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技 术 报 告

xxx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0日

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xxxxx镇位于xxxxxx,地处xxxxxxxxxxxxx。镇驻地距xxx城西南25公里,北临206国道和已开工建设的临枣高速公路和临枣铁路,省道沂台线南北穿过,郯薛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镇域总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xx万亩,辖xx个行政村,xx万人口。

xxx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程从北部的40余米到南部的30余米。境内有小山三座:温岭、花果山、鹰爪山,最高海拔200米,均为南北走向。

xxx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比较丰沛,具有春季多风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又旱、冬季寒冷雨少雪稀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湿13.2℃—13.4℃。年平均降水量为830.6mm。历年平均日照为2428.8小时,年太阳辐射热总量为120.2卡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风速为3.2m/s,最大风速20m/s,年有效风能为529kw/m3。

xx镇作为鲁南重镇,历史悠远绵长,文化辉煌灿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具有明显的区位、人文、资源优势,成为xxxxx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2010—2020)、《xxxxx环境规划》(2010—2020)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

优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镇。

2009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的要求,依托本镇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工作目标,并严格依照《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试行)》和《xxxxx镇环境规划》总体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开展了生态镇建设。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乡镇的考核要求,现将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指标达标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部分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配备专门创建机构和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x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生态乡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建设生态乡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从战略高度进行组织部署。目前,xx生态镇创建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镇综合目标考核,制订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奖惩措施,将创建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逢会必讲生态建设,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层层分解责任,落实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2、已编制生态镇环境建设规划和创建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xx镇在县、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委托中国海洋大学、临沂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了《xx县xx镇环境规划》,并

通过了临沂市环保局组织的评审论证。2010年,xx镇被列为市级生态建设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市级生态镇建设标准。此后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将建设省级生态乡作为关系xx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来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作为具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镇,xx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加大对环境和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力度。xx镇建设了xx县最大的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主要排污企业即酿酒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得到适当处置并无危险废物排放;辖区内无其他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企业;无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开山采矿及乱挖资源等现象;无捕杀、销售、食用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辖区内也没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生存;近三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般以上级别的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

4、城乡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乡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合理利用、保持特色、增强创新”的原则,坚持城镇空间结构体现人性化、知识化、景观化的特征,以开发区、旅游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经过不断努力使镇区建设实现与古城保护、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小城镇。城区公共设施较为完善,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符合省相关标准,文化娱乐、教育、卫生设

施齐全,防洪抗旱设施完备,镇区管理秩序井然、街道整洁、卫生状况良好。结合农村旧村改造、社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实施以“五化”(美化、绿化、净化、硬化、亮化)、“四改”(改水、改厕、粪改、殡改)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组织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倡导群众使用环保购物袋,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乡村环境保护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生态创建文化先行。xx镇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氛围的营造,宣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面广,通过广播、横幅、固定标语、街头咨询、入户明白纸、举办生态环境保护进单位、进村、进校园、进企业等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宣传教育无缝覆盖。通过对各类人群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达到了96.8%。

二、考核验收指标部分

1、辖区环境质量

xx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辖区内无重度污染企业排污,其他污染企业排污达标,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工农业生产地表水达到Ⅳ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甚至优于Ⅱ类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xx的水质达到了符合功能区要求。

xx森林覆盖率较高,镇内工农业废气量极少,镇内的大气

环境质量总体较优,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符合功能区要求。

xx无重大噪音污染源,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生活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工业、居住混杂区达到2类标准;工业区达到3类标准,符合功能区要求。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经县卫生、防疫部门水质监测,xx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近年来,根据区域特点,采取建污水处理厂、稳定塘、人工湿地、土壤渗漏等形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4、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近年来,因村制宜,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前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了58个,主要处理方式是建稳定塘、土壤渗漏、沼气池等,实现生活污水转化肥水。

5、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

经过近年的不断努力,完成了镇区和全镇114个村环卫一体化建设,城区设置固定垃圾收集池和移动垃圾收集箱87个,成立了20人的环卫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建成了垃圾周转站和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5.5%。每个行

政村均设置了5-15个不等的固定垃圾池或移动垃圾桶(箱),配备3-10名保洁员,实现日产日清运,消除无乱堆乱倒现象,各村结合自身实际,落实管理制度,实行门前三包。集中收集处置率达95%。同时,在xx镇xx村建成垃圾中转站和一个大型无公害垃圾处理填埋场。

xx支柱产业为酿酒、石膏开采、蔬菜种植,基本上属于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企业,无危险废物产生,农村医疗废物已于2008年统一纳入城市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

6、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xx镇鼓励广大群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凡是能够再生或再利用的,通过售卖、转变用途等形式充分利用。目前有93个村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占全镇行政村的比例超过81.6%。

7、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辖区内重点工业污染源是大型酿酒企业山东xx美酒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园林式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自身工业污水和周边村居生活污水的无公害处理达标排放,其他轻污染企业也已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

8、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 辖区内无大型畜禽养殖场,部分小规模化养殖场有的采取科学养殖,无公害化粪便处理,实现了生物降解;有的采用沼气池发酵化解粪便,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

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xx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

秆还田、秸秆青储、秸秆饲料、秸秆沼气池发酵等技术,基本达到了秸秆还田率53%,综合利用率90%,焚烧秸秆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

1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结合新农村建设、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大力推广农村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1%,部分农户使用上了坐式抽水马桶,个别村民家中实现了卫生间、洗浴间一体化设计。

11、农用化肥使用强度

xx镇土壤以潮土和砂礓黑土为主,土体深厚,质地轻,壤粒状结构,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农民使用化肥量较少。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和田间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农村使用化肥量逐年下降,有的农户甚至只使用农家肥,截至2010年底,农民平均化肥使用量降至248公斤/公顷〃年。

12、农药使用强度

xx镇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又是闻名的优质粮食生产大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大镇,群众一直自觉地控制农业使用量,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和选择优质抗病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通过诱杀灯等方式消灭害虫,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特别是许多大棚蔬菜种植户,基本上不实用农业或仅使用适量的无公害可自然降解农药,截至2010年底,平均农药使用量已降至2.82公斤/公顷〃年。

13、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近年来,xx镇大力推广电、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成了5处液化气站,电磁炉、煤气灶、太阳能逐步走进

农家,并建成了2个沼气示范村,利用木柴、秸秆当做燃料的农户逐建减少,目前,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超过50%,使用煤炭的居民户数比例约40%,其中又有30%的煤用户在夏季改用液化气。

14、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xx镇水源丰富,村庄环境整洁,集镇建成区以道路、公园、村内绿地等绿化地块为重点。近年来,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加快了绿地系统的建设,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8平方米。

15、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按照道路环境的建设要求,以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对镇域内的xx路进行补植树木;对新修筑的xx路结合护坡,进行护坡绿化和绿化带内树木栽植;对xx路绿化带树木进行补植;对城区xx路、xx路、xx路、xx路、xx路、xx大道、xx大道等路两侧进行大面积植树栽竹栽花种草,绿化普及率达到97%。村村通主要道路两侧栽植速生杨等树木,村内主要道路栽植绿化乔木或灌木,绿化普及率超过96%。

16、森林覆盖率

近几年,xx镇依托平原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以速生杨等经济林、绿化乔木为主,果木为辅,广泛开展路边、河岸、沟渠边、村内空地见缝插绿、连片造林工程,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16%。

17、水土流失治理率

xx镇全力做好全镇主干道公路护坡、河道护坡、空闲地的绿化和植被恢复,以及保护区内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的水土流失治

理,防止污染水源。保护区划内涉及水土保护的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批、水土流失治理竣工验收制度。至2010年底,全乡水土流失治理度基本达71%以上。

18、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面积的比重 xx镇倡导无公害种养殖理念,不断提高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规模,不断降低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提高产品的质量,截至目前,全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面积接近2万亩(包括复种面积),达到全镇种养殖面积的53%。

19、基础扎实有效

篇6:银河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汇报

近年来,银河镇坚持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提出经济和环保“双赢”的发展目标,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进步的理念出发,以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为抓手,确保广大农村群众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真正得到实惠。下面,将我镇的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萍乡市东部,浙赣铁路、沪瑞高速公路和320国道贯穿境内。全镇人口4万,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万亩,下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近年来,按照“工业强镇、农业富民、社会和谐、环境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镇现有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有赛德太阳能、恒磁电子2个,5000万元以上有5个,分别是大富乳业、杜仲茶、东方医药包装、博鑫陶瓷、苏记供港蔬果。全镇形成了以煤炭、鞭炮烟花、建材、电子元件、单晶硅、医药包装、建筑、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格局。不断加大投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累计完成乡村水泥公路硬化237公里;修建了银河大桥、银凤大道;建成了全市一流的乡镇敬老院;改造了银河卫生院。我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文明村镇创建先进村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平安乡镇”、“萍乡市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先进乡镇”、“萍乡市十大魅力乡镇”;2009年我镇被评为“全省农村土地规

范化服务示范镇”,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二、具体做法

(一)抓机遇,明确生态乡镇创建目标

近几年来,我镇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正快速进入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和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新阶段。但也是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矛盾突显的时候,国家环保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生态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等一系列创建活动,这恰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找到了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有力抓手。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后明确了我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一方面通过各渠道的加强宣传,营造声势,广泛发动。结合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另一方面我们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责任到人。党政一把手做到创建初期定目标,创建过程定思路,关键问题定决策,疑难问题亲自抓。同时强化考核、落实责任,把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线,各村、企事业单位环保目标责任书和绩效考核范围。

(二)抓重点,治理污染与发展生态并进

一是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不断强化环境专项管理,在污染治理和污染控制工作中,重点加大企业三废的治理和养殖合作社的排污处理,严格控制未达标污染物排出矿区、厂区,2

要求企业在废水、废气整治基础上,进一步抓清洁出产,厂容厂貌等工作。同时,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对污染大,没有环保治理设施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得施工建设,对已建项目或在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确保验收率达100%。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人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是开展综合环境治理。以创建“整洁、健康、宜居”环境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按照“三绿化一处理”要求,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共投入260万元用于清理各类垃圾、新建垃圾池、购置垃圾箱和垃圾清运车。目前全镇范围内共建垃圾池137个,小型垃圾处理站8座,集中式垃圾处理中心1座,沤肥窖8个,下发垃圾筒290只,主干线路清障除草27公里,所有主干道都安排了人员每日清扫,常年保持干净整洁。重点打造了岭下绿色生态示范点、星子冲环保节能示范点、棉花园蔬菜产业发展示范点。各村聘请专职保洁员进行环境卫生清扫。全镇已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长效机制。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做好农业项目申报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扶农补助资金;走特色路,打造品牌促效益,依托“格林米特”、“大富康园”、“苏记”、“鹤寿”等品牌,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机构,以特色增效益;提升畜牧养殖水平,通过大富奶牛、杜仲生猪等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 3

作组织23家;把握发展生态农业大方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发展养殖业,把畜禽养殖污水的治理与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农田防汛、森林防火、动物防疫工作力度。

(三)抓和谐,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全民参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一是以美化村庄为着力点,推进村庄整治。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完成河下、陇田、邓家田等一批重点整治村验收的同时,将条件较成熟的墨溪、紫溪等村列入今年“重点整治村”。二是以精神充实为切入点,培育文明新风。村村建立活动室、农家书屋,并开通农民信箱、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对群众的科技文化教育,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专门组建民间文艺组织,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取代封建迷信、赌博等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7: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2011年5月12日)

按照省级生态乡镇创建考核标准的要求,腊口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以来把重点放在“节能减排、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修复、生态乡镇、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宣传(文化)”等方面建设。鼓足攻坚克难的干劲,把握关键,积极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

一、主要成效

1、提倡节能减排。我们把减排指标已经具体落实到企业、单位。企业我们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技术落后企业的生态化改造,积极鼓励引进新设备,推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如:卓尔五金企业引进设备已经采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华都新能源企业专门有污水处理池。还有就是工业用电方面,我们积极和供电部门沟通,严格按照节能指标去落实。同时,我们提倡“节能减排从身边小事做起,人人都要参与节能减排”,如:镇政府就要求严格控制水、电、用纸等等。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们在大坑、张庄、坑口等村专门建立了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500多亩。其中,四季豆等蔬菜成功打入上海市场,并且进一步拓宽了温州、丽水等地的市场。还加大对柑桔园低产改造,建立柑桔“大分一号”高接换种试验基地,在垟岙、大坑等村积极推广实施柑桔高接换种技术;在武埠村利用“三疏一改”和“滴灌”技术建立柑桔低产改造标准化基地600多亩;在张庄等村积极推行闲置土地流转,发展油茶等经济作物;全镇油茶新品种种植和油茶低改总面积已达2.4万亩;重点培养扶持种养殖业示范户130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0多家。

3、积极开展生态行政村的创建。结合“美丽村居、和谐家园”活动,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全镇卫生动员会5次,大扫除5次,领导督查10多次。还对石帆垃圾焚烧炉进行了改造;购置了垃圾桶50多个,在主要道路上都放置了垃圾桶;进一步加强卫生队伍运行管理,聘请专门的保洁卫生人员,完善了卫生清洁队伍。目前,我们镇有两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垟岙村和坑口村),今年准备新增9个行政村为生态文明村,这9个村已经初步敲定。

4、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加强三沿五区坟墓治理,开展瓯江沿岸(腊口段)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确保水质安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工作。同时,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景区和“绿色饭店”创建工作。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我们专门组织人员进行多次检查。同时,加大生态宣传力度,在镇区主要路段、各路口、村设置大型标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生态创建热情。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建立了创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责任制。通过班子专题会,全体干部落实大会精神,将创建目标责任任务分解到每个班子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创建工作中,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方案,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三到位,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镇村干部生态创建动员会与工作会。特别是今年清明节期间、麦杆禁烧期间,我镇各村利用有线广播、张贴标语、挂横幅及进村入户发放宣传材料,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让广大群众了解保护生态的目的、意义和好处。增强了全镇上下抓生态创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掀起了生态创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政府、群众齐心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三是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美丽村居、和谐家园”建设为载体,以“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为重点,村村成立了保洁队伍,定期清扫、清运垃圾,全面推行“户集、村收、集中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在全镇范围内安置了100多个垃圾桶,并发动全镇村居、部门、企业、学校开展大清扫活动。

四是加快生态产业的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农业科技。镇党委、政府多次从县农业局请技术人员到镇、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量使用化肥,降低农药的使用率,推进秸杆还田步伐,利用家禽家畜粪便,大量使用有机肥等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化农副产品。在我镇大坑、垟岙等村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在张庄等村推广种植油茶,省科技特派员还为腊口人民带来迷你小番薯、“大分一号”等多个品种,为推进我镇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的生产环境污染,确保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标,并无危险废物排放,大力推进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加快生态工业的发展步伐。

五是加快生态家园建设。近几年我镇进行的危旧房改造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及居住条件,也改变了我镇各村的镇容村貌。另外,西部组团饮用水工程正全力推进,到年底,腊口镇全体群众将用上无污染的自来水。

篇8: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建设和谐新农村

郭家坝镇是全国优质脐橙生产龙头乡镇,是湖北省200个重点乡镇之一,是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小康试点镇,属三峡库区移民大镇。

近3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级卫生镇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建设依山傍水现代化生态新集镇,狠抓“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广泛宣传、动员全民参与,投入巨额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意识形成,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三重效益。郭家坝镇于2009年10月被湖北省爱卫会正式命名为湖北省卫生镇。这对我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创建卫生镇,为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机

1.1 创建卫生镇,营造环境优势振兴经济

在一个脏乱差的地方是无法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我镇地理优越,水路便利,自创建卫生镇以来,环境卫生的改善,精神面貌的焕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质脐橙打入国际市场,国有上市企业华新水泥厂落户我镇,创造了就业岗位,安排当地农民工300余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为卫生文明镇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创建卫生镇,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强化基础性建设

创建卫生镇,完善基础性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镇委、镇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卫生镇资金优先安排,近3年投入资金约5 000万元。按照科学规范的城市化建设纲要,以建设生态绿镇为目标,以集镇发展为中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卫生文明镇。

1.2.1 狠抓硬化工程。

先后硬化了楚都大道、金狮路、峡江路和3个居民点内的道路;人行道全部用人行道板砖铺设;全镇各村公路网已硬化贯通。

1.2.2 狠抓净化工程。

在镇中心区投入资金1 09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为9.89万m2、计划使用20年的垃圾填埋场1个,沿街统一配置了200个垃圾桶和封闭式垃圾清运车2台,实行专人管理,镇中心区所有街道坚持每天清扫2次,做到16小时保洁,每天收集垃圾填埋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投资1 19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2 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排水畅通,无污水溢流,粪便无害化处理达90%。投资200万元从相距18 km、海拔800 m的夹石冲引来无害、无污染山泉,建有日供水2 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实施财政补贴,积极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20个村农户改水改厕分别达到80%和52%。

1.2.3 狠抓绿化工程。

规划部门在审查建房用地时,即把绿化作为重要审批内容,保证面积落实,做到花、草、树有机配套。道路两边有责任单位的由各单位绿化,无主地段和公共绿地由新集镇建设指挥部统一绿化。近几年,投入绿化资金700多万元,绿化面积达15万m2,绿化率达40%,人均绿化面积4 m2,达到了山上茂绿、庭院添绿、见缝造绿和居室缀绿的目标。

1.2.4 狠抓美化工程。

各单位建房严格管理,在“一街一型”的标准控制下,提倡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多次开展镇容环境专项整治,对有碍镇容的建筑物及违章建筑强行拆除。户外广告牌、招牌和霓虹灯设置坚持先审批后制作。

1.2.5 狠抓亮化工程。

在集镇三条主干道安装标准统一的路灯300杆,并延伸到3个居民点和庙垭、文化和头道河3个村等城乡结合部。各单位绿化区都安装有园林灯,主要街道的临街单位及商业门店安装有霓虹灯、轮廓灯和射灯等,并按时开放。

1.2.6 狠抓配套工程。

引进投资800万元对集镇5处高切坡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170万元对崔家湾滑坡体进行了加固,投入180万元兴建了中心文化广场、无害化公共厕所4所。

1.3 创建卫生镇,有效保护环境,人居环境提高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环保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活动。垃圾、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确保环境卫生。镇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年平均值均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医疗废物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医源性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近3年来,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

1.4 创建卫生镇,确保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

严格贯彻《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经常性开展卫生监督和水样监测工作。合法经营,规范管理。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率达100%,“五病”调离率达100%。公共场所设有明显禁烟标志,良好的消防、通风和排气设施,用品清洁、摆放整齐,用具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几年来无一例因水污染而导致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从未发生化学毒物污染水源事故,从未发生生活饮用水中毒事件。

1.5 创建卫生镇,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依法行政,加强辖区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下降。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维护全镇人民的切身利益,成立了郭家坝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强化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政府责任网、行业监管网和基层监督网)建设,村(居委会)设立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配合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业进行监管。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从持证、食品采购索证、散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卤凉菜等方面着手,重点检查,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镇中、小学食堂经县卫生局卫生监督局考核均达到B级标准。

1.6 创建卫生镇,除害防病维护居民身体健康

1.6.1 加大除四害力度,创造卫生环境。

近几年来,除四害工作围绕创建目标,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四害密度逐年降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联动和紧密配合。制订工作方案,落实除四害专职人员,政府与各部门、单位和居委会签订责任状,确保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实行政府投入和责任单位出资相结合的原则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各种药物和器械的添置。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6万多元,购进灭鼠药、灭蟑毒饵、药笔和环保乐等,以及配置药物相关设备和药物喷洒防护用品。重点场所,重点整治。注意保存好粮食,处理好垃圾,改造下水道、公厕,疏通河道沟渠,填平洼地,清除积水,彻底清除四害滋生地。我镇灭鼠工作已通过宜昌市爱卫会的考核鉴定,被授予“宜昌市灭鼠先进镇”称号,其他3项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达到相关要求。

1.6.2 加强传染病管理,确保人民健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不遗余力地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网络,对传染病严防严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近3年来,我镇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达100%。中心卫生院完善发热门诊,设有传染病隔离病房,多年来院内无交叉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对各个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实行集中收运,分类处理,有效预防因医源性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基本的发生和传播。积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对儿童预防接种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展免疫接种率调查,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查漏补种。定期开展接种人员知识培训,根据疫情变化及上级要求开展二类疫苗接种。常住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1.7 创建卫生镇,促进居民卫生健康知识、行为形成,文明素质大大提高

创建卫生镇工作是基础性、群众性的社会工程,必须深入宣传,动员和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把创建卫生镇与落实《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有机结合,开展健康教育,每年举行“千人洁城”行动两次,领导带领群众走上街头,清扫街道,整治卫生,掀起爱国卫生热潮。通过镇办有线电视、广播、广告牌、横幅标语、专栏、宣传画册、宣传单和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卫生普及知识。全镇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5%和90%以上,镇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和85%以上。

2 创建卫生镇努力方向

创建卫生镇工作关乎经济的发展、集镇形象及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1],既是一项“龙头工程”、“形象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求全镇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卫生镇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完善创建成果,促进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使我镇真正成为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和生态绿镇,需克服薄弱环节,做到以下4点:第一,进一步提升乡镇整体环境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帮助广大居民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公民文化卫生素质。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山傍水的生态新镇发展目标,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品位,树立城镇形象,使我镇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优美。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好路网,配置好卫生设施设备,使环境卫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四,切实完善城镇卫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整治和监督力度,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国家级卫生镇标准。

参考文献

上一篇:花城版二年级音乐说课下一篇:宿舍文化征文我的2339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