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创建

2024-05-07

省级创建(精选十篇)

省级创建 篇1

一、手持标准, 园长该想些什么

省级优质幼儿园评估标准突出了幼儿园的基础发展性、主体骨干性和区域可比性, 从保教队伍、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教水平和管理绩效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作为一所村办幼儿园, 我们将“优质”定位为:

1. 保教队伍稳定且有潜力, 教职工能够基本保证较为长期在本园任职, 并积极致力于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提高保教质量, 构建园所文化。

2. 基础设施和游戏材料实用耐用、安全卫生, 环境建设温馨怡人、因地制宜, 不追求装修和设施的奢华。

3. 保教方法科学适宜, 保教水平和管理绩效稳步提升且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逐渐形成本园的文化风格, 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内的特色打造。

二、分析标准, 园长该说些什么

创建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 需要各类相关人员的支持合作, 需要园长多方面的适宜沟通。

1. 说得“准”——与主管部门积极沟通。幼儿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指导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 园长不仅要积极争取, 还要找准上级支持的“点”。比如:哪些设备是急需添置的?哪些设备是逐步添置的?业务方面有哪些短板?需要怎样的针对性指导?也就是说钱要花在刀刃上, 业务指导要落在短板上。

2. 说得“实”——与教职工推心置腹。对于创建省级优质园, 教职工的困惑和问题有许多, 这需要园长与教职工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 使教职工明白创建获得的不仅仅是保教条件的提升, 更能够得到较多次数和较高层次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指导。此外, 各级专业部门检查指导的过程, 也是与评估专家密切交流、促进提升的过程, 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更加稳妥地发展。

3. 说得“真”——与家长倾心交流。创建的过程中, 孩子究竟有没有受益?创建后保教费用是不是要上涨?幼儿园不该回避这些问题, 而是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情真意切的沟通。我园通过座谈会、网站、随访等多种途径告知家长创建的意义, 让家长明确保教费用的用途和去向,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从服务家长的角度听取家长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创建至关重要。

三、对照标准, 园长该做些什么

1. 组建持续稳定的教职工队伍。在农村幼儿园工作, 无论生活环境还是收入水平都与城市幼儿园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因此, 人才“进不来, 留不住”是长期限制农村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采取怎样的机制使得农村幼儿园教职工队伍更加稳定且资质完全达标, 成为发展的难题。我园通过向教育局争取分配以及面向社会招聘的方式补充教师。对外招聘教师突出两个“近”字, 即专业近且路程近。在幼师专业毕业生较少的现实情况下, 招聘相近专业, 如小学教育专业、艺术专业的教师, 让他们通过职后的培训取得相关资质。同时, 就近招聘合适的教师, 从而减少人员流失。

2. 完善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通过采购、改造、自制的方式添置幼儿园设施设备和游戏材料, 购买物品主张经济实用、节约成本, 废旧物品的改造和自制材料的添置要求经久耐用、不重复劳动。

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篇2

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滨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建设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生机活力,增强城市竞争力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精心打造生态城市品牌。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1.14%,绿化覆盖率36.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为创建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一、确定目标,规划先行,全面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滨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始终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于2006年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这一主题,坚持创建高标准、工作高效率、建设高质量,通过开展全民绿化活动,大幅度增加绿量,全面打造精品,狠抓了各项创城措施的落实。

(一)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2002年,我市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滨州市“四环五海”城市规划。2007年,又聘请专家精心编制了《滨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纳

入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以“一带、三园、四河、四环五海、七十二湖”为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主骨架,构筑最体现滨州特点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根据《滨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我们认真组织实施“绿线”和绿色图章管理制度,并将“绿线”和绿色图章审批工作纳入到城市建设项目联审程序,使规划绿地得以实施,确保了城市绿地增长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稳步提高。

(二)构筑精品,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充分利用滨州特有的生态条件,采取多种措施,高质量、高品位地建设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景观项目。一是抓重点,建精品。结合城市功能布局,逐步建设和改造了一批新旧公园。对蒲湖公园、颐园等综合性公园按照地域文化元素进园的理念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新建了新滨公园、彩虹湖公园、体育公园等综合性公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378公顷。特别是在老城区重点建设了白鹭湖公园和知春园,实施了蒲湖风景区改造规划。这些景点的建成,有效弥补了老城区绿量偏少的局面,缩小了新老城区绿化水平的差距。二是抓基础,上档次。近几年,滨州的城市道路绿化坚持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哪里,绿与路同时延伸。在树种选择、色彩搭配上错落有致,着力打造一街一品,一路一风格,构成了滨州市区绿化的骨架。自2007年以来,完成了新老城区30多条(段)道路配套绿化以及城区所有道路绿化补植任务,形成了一道道流动的绿色线条。三是抓难点,搞突破。我市采取拆墙透绿、见缝插

绿、规划定绿等多元化建绿措施,在市区大规模开展增绿扩绿活动。仅2008年一年,就新建改建街头游园绿地17处,绿化改造停车场14处,同时对城区11座加油站周边进行了绿化配套建设,新增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市区各单位、小区庭院绿化也得到扎实推进,获省、市两级命名的“花园式单位”和“花园式小区”已达41%和38%。四是抓关键,树形象。近年来,我市加快河道治污改造力度,对新立河、秦台河、张肖堂干渠等城区河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投资10多亿元建成了集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环保、文化、休闲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新立河沿河风光带。在长达8.5公里的河道沿岸,建有红叶川、春华秋实园和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小品及园路等,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新立河风光带已成为贯穿我市新城区南北的景观靓点。

二、科学管理,强化养护,推行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

随着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市区园林绿化总量成倍增长,对园林绿化景观的标准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给城市绿化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巩固创建成果,近年来,我们彻底改变以往“重建设,轻管理”思想,以“十分种、十分管”理念推行“精细化”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为行道树办理身份证,把管理精细到每一棵树。为使行道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护,去年我们率先对市区内

新建或改建成型的22条道路,直径在8厘米以上的行道树进行了统一挂牌,树牌上标明树木的名称、所属地段、管理责任人编号等信息。主要目的是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园林病虫害的防治与施救、加大园林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使之更便捷、更具针对性,全面提升了行道树的管理效能。

第二,对树穴进行美化处理,提高绿化景观效果。我们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着重在树穴的美化下功夫,主要采取播撒草籽、种植鲜花、铺装鹅卵石、铺设草皮砖等手段,进行绿化美化,不但提升了绿地整体景观面貌,而且还最大限度地消除了黄土露天现象。此外,利用绿地内死亡的高大乔木培植“生态树花”,在树穴内种植攀援植物—凌霄,使之依托树干形成独特的树景,不拘一格打造特色园林,景观效果已初步显现。

第三,精雕细刻,展现修剪艺术,打造活力园林。在科学管养的基础上,园林部门突出了对园林植物的修剪造型艺术。选择在重要景观节点,利用植物的形态特点,进行创新修剪。仅文化广场一处,就有修剪成圆台型的龙柏,修剪为各种立体形态的蜀桧等,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新鲜感受。大块平面模纹经过精心修剪,变得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经过修剪的低矮灌木,形状更加规整,大大提升了植物的观赏性。

第四,注重鲜花应用,精心装扮城市。自去年始,我市园林工作者打破以往单一的节日花卉摆放形式,在城区主要景观节点,设置多个大型立体花柱。今年“五一”期间的鲜

花摆放更加突出品种数量和摆放形式。主要品种既有一年生草本花卉矮牵牛、万寿菊等,又有多年生宿根花卉佛家草、酢浆草等,计10多个种类40多万株。摆放形式有地栽、盆栽等多种形式。同时在市区主要地段摆放了造型别致的新型花箱和欧式花盆等,取代了往年单一呆板的摆放形式。

第五,精打细算,走生态化、节约化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养护费用不足这一困扰我们园林部门的难题。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用耐旱、易管理或者是乡土植物品种,加强科研开发与创新,尽量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同时对面积较大的绿地草坪合理配置乔灌花木和地被植物,并大力推广立体绿化,既有效节约了城市资源,降低养护成本,又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和养护质量。

第六,坚持机制创新,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为保证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一套有效保障措施:一是职责分工明晰化,管理规范化。在每处绿地、每个路段设置了责任牌,标明了管理责任人,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推行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目的是便于管理,有利于社会监督。二是绿地管理合同化,监督考核制度化。除文化广场、新滨公园、渤海十八路三处标准较高的绿地由园林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外,其余公共绿地均制定了详细的标准,科学测算养护金额,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养护作业单位,以合同契约方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同时,园林部门成立了检查考核小组,每月三次检查并公布结果,与承

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文明单位;思考;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精神文明建设;途径

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是推进一个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地对单位的人才培养、社科研究和环境建设、文化创新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更是如此,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2008年获评湖南省文明高校,2015年复评再次获得这一殊荣;2010年首次获评湖南省直机关文明标兵单位,2012、2014年到届复查均顺利通过,通过这几项大型文明单位创建评估工作,学院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较好地落到实处。这得益于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原则,相当重视历年来文明创建评估及成果巩固工作,以建设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为目标,引领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重要意义

(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是提升单位职工综合素质,推动各项事业科学有序发展的必然手段。一个单位的文明状况体现程度,是该单位良好社会形象和效益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更是评判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一个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和称号,除了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单位职工政治修养、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现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都需要有一个大幅度的迈进。而这样的推进和提高,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加以解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有着其独特的作用。近几年来,家长和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期望越来越大,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人,而是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强调师生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努力建设一支师德正、风气清、专业强的师资队伍,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机电学子,正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机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一个高职学院都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学校进步和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要建立起运转协调、高效优质、行为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就要坚持深化各项行政体制和规章制度改革,加快作风转变。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建立起精神文明创建新机制,首先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风气上和纪律上认真重视起来,研究和解决文明创建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和服务水平,为学生和家长服好务,构建和谐、美丽、文明校园打好了基础。

二、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

(一)文明创建机制健全。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学院领导全部实行分工包片制,分别联系八个党总支,督促检查、指导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部门、个人评先评优及绩效工资发放直接挂钩。创建工作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督促检查,党总支具体落实,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二)文明创建载体丰富。(1)深入开展“创文明、转作风、优服务、提效能”主题活动。在校门口、办公楼显眼处张贴《湖南省直和中央驻长单位文明服务公约》,制定了二级学院、各处室部门文明服务规范,认真开展了“优质文明服务窗口”、“文明服务岗位能手”、“优质服务岗位能手”等评选活动并对10名获奖选手进行大力表彰,推选李薇、张亮2人参加省直机关的决赛,张亮获优质服务岗位能手竞赛第六名,李薇获文明服务岗位能手竞赛第12名。组织全体党员参与了省直机关工委主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党员素质”湖南机关党建网网上知识竞赛,取得较好成绩。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学习活动,在近年来的党委中心组、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学习计划中均安排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学习和讲座。充分利用局域网、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媒体,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目前正在学院师生中广泛征求学院核心价值理念表述语,通过征集活动把学院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违规职务消费和公款大吃大喝”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学院党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意见箱、开展谈心谈话、召开座谈会和民主生活会等各种渠道,综合运用群众提、上级点、互相帮、自己找、集体议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问题,接受大家监督。

(2)抓主题活动教育。一是深入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学雷锋、扶贫助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爱心捐助、社区义工、保护湘江母亲河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近两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0余次,参与人数达到学生总人数的2/3 。关爱空巢老人、关心孤苦儿童、扶贫助困、全校学生“校园义工”活动、“月湖之春”义务清扫等活动,极大的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学生到长沙市星沙县青山铺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居民家中为其修理电器,得到了当地政府与居民的认同。其中主动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开展义务维修被《湖南教育电视台》公开报道,为雅安地震灾区人民捐款活动被《星沙时报》公开报道,湘西助学志愿活动受社会广泛关注,被《当代商报》和500多个网络论坛或社区转载,关爱残障儿童被《长沙晚报》公开报道。二是大力开展学习最美校长杨建一、寻找身边的张丽莉、激扬中国梦演讲比赛、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师德论坛、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征文比赛、书画摄影大赛、歌咏比赛、建言献策、国庆勿忘祭先烈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抓平台建设。一是积极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建立起五个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杨开慧纪念馆、南县厂窖惨案纪念馆、湘瑞社区、青松敬老院、长沙县青山铺镇文化中心),经常组织学生接受教育。二是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教学竞赛、各类体育竞赛、讲座、业余党校、团校培训、党建园地、科普讲座等多种平台推动师生加强学习,增强为学院发展而奉献的意识。

(4)抓文明评选工作。通过学院团委和工会每年开展的“文明部门”、“文明寝室”、“文明职工”、“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使得学生文明言行大幅提高,部门和谐,服务文明高校,职工家庭和睦。文明评选让文明之风影响到师生个人,树立了和美、文明的新风尚。

三、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有效途径

根据《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认定管理办法》,从2014年开始,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取消终身制,荣誉称号的有效期为6年;根据《湖南省直属机关文明单位和文明标兵单位评选和管理办法》规定,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实行届期制,每两年评选一届,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每两年复查一次,复查合格后,可保持三届,三届后自动终止,符合条件的可参加下一届同一级别荣誉称号的申报。这就要求参评单位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脚步不能停歇。

(一)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提高省级文明单位创建认识。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要首先在教职工中树立起创建意识,从思想上深入发动,并通过各项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只有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思想教育,让教职工从内心认可了文明创建工作,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拉动了,文明创建意识扎根了,树牢了,整个单位上下一心,全员参与,全院参与,文明创建活动才能深入开展,有效开展,常抓常新,卓有实效。

(二)加强学院统一管理,既有原则性的要求,又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文明创建工作不是一句口号一句标语一喊了之,是一项有着深入内涵和重点要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着重在行动。为了使创建工作更有成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改革发展的大局,在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都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学院每年均对创建工作进行部署、研究,坚持做到将文明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党总支年度目标考核。同时,从资金上充分保证了文明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院按要求其参与创建,形成了良好氛围。在具体执行路径方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文明创建工作、纳入中心组的学习,在具体宣传教育时做到了“三上”,即上网:在校园网制作专门网页链接,让师生及时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容、体系;上墙:在二、三教学楼墙壁、寝室通道显眼处张贴“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强化师生印象,使之逐步转化为共同行为准则;上讲堂:以思政部教师为全院职工做辅导报告和分别进入各班级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扎实推动了文明创建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科学设计的同时,不忘记硬件的投入。在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过程中,有效的物质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要花钱的,教育教学也是需要大手笔投资的,还有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开发等等都少不了经费的投入。另外一个还有师资和人力的投入,文明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来设计和支撑,没有人,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下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每年的财经预算中,都列有文明创建专项经费,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开支和管理,为文明创建工作做好足够的物资储备。人力资源方面,学院文明创建办公室常设在宣传统战部,有专人来负责文明创建相关工作,如方案制定、材料申报、资料搜集和评估工作准备等等,在人力、物力方面都足以保障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稳步进入一个良好发展轨道,有效落实,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认定管理办法》

[2] 湖南省直属机关文明单位和文明标兵单位评选和管理办法

[3] 鲁俊,关于创建设文明高校的若干思考,电子制作,2013(10)

[4] 刘英,梁远飞,创建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新长征(党建版),2015(6)

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建设和谐新农村 篇4

郭家坝镇是全国优质脐橙生产龙头乡镇,是湖北省200个重点乡镇之一,是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小康试点镇,属三峡库区移民大镇。

近3年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级卫生镇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建设依山傍水现代化生态新集镇,狠抓“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广泛宣传、动员全民参与,投入巨额资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有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意识形成,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三重效益。郭家坝镇于2009年10月被湖北省爱卫会正式命名为湖北省卫生镇。这对我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创建卫生镇,为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机

1.1 创建卫生镇,营造环境优势振兴经济

在一个脏乱差的地方是无法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的。我镇地理优越,水路便利,自创建卫生镇以来,环境卫生的改善,精神面貌的焕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优质脐橙打入国际市场,国有上市企业华新水泥厂落户我镇,创造了就业岗位,安排当地农民工300余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为卫生文明镇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创建卫生镇,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强化基础性建设

创建卫生镇,完善基础性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镇委、镇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卫生镇资金优先安排,近3年投入资金约5 000万元。按照科学规范的城市化建设纲要,以建设生态绿镇为目标,以集镇发展为中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卫生文明镇。

1.2.1 狠抓硬化工程。

先后硬化了楚都大道、金狮路、峡江路和3个居民点内的道路;人行道全部用人行道板砖铺设;全镇各村公路网已硬化贯通。

1.2.2 狠抓净化工程。

在镇中心区投入资金1 09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为9.89万m2、计划使用20年的垃圾填埋场1个,沿街统一配置了200个垃圾桶和封闭式垃圾清运车2台,实行专人管理,镇中心区所有街道坚持每天清扫2次,做到16小时保洁,每天收集垃圾填埋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投资1 19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2 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排水畅通,无污水溢流,粪便无害化处理达90%。投资200万元从相距18 km、海拔800 m的夹石冲引来无害、无污染山泉,建有日供水2 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实施财政补贴,积极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20个村农户改水改厕分别达到80%和52%。

1.2.3 狠抓绿化工程。

规划部门在审查建房用地时,即把绿化作为重要审批内容,保证面积落实,做到花、草、树有机配套。道路两边有责任单位的由各单位绿化,无主地段和公共绿地由新集镇建设指挥部统一绿化。近几年,投入绿化资金700多万元,绿化面积达15万m2,绿化率达40%,人均绿化面积4 m2,达到了山上茂绿、庭院添绿、见缝造绿和居室缀绿的目标。

1.2.4 狠抓美化工程。

各单位建房严格管理,在“一街一型”的标准控制下,提倡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多次开展镇容环境专项整治,对有碍镇容的建筑物及违章建筑强行拆除。户外广告牌、招牌和霓虹灯设置坚持先审批后制作。

1.2.5 狠抓亮化工程。

在集镇三条主干道安装标准统一的路灯300杆,并延伸到3个居民点和庙垭、文化和头道河3个村等城乡结合部。各单位绿化区都安装有园林灯,主要街道的临街单位及商业门店安装有霓虹灯、轮廓灯和射灯等,并按时开放。

1.2.6 狠抓配套工程。

引进投资800万元对集镇5处高切坡进行了综合治理,投资170万元对崔家湾滑坡体进行了加固,投入180万元兴建了中心文化广场、无害化公共厕所4所。

1.3 创建卫生镇,有效保护环境,人居环境提高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环保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活动。垃圾、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确保环境卫生。镇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等年平均值均在国家控制标准范围内。医疗废物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医源性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近3年来,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

1.4 创建卫生镇,确保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

严格贯彻《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经常性开展卫生监督和水样监测工作。合法经营,规范管理。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率达100%,“五病”调离率达100%。公共场所设有明显禁烟标志,良好的消防、通风和排气设施,用品清洁、摆放整齐,用具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几年来无一例因水污染而导致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从未发生化学毒物污染水源事故,从未发生生活饮用水中毒事件。

1.5 创建卫生镇,食品卫生安全有保障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依法行政,加强辖区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下降。为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维护全镇人民的切身利益,成立了郭家坝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强化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措施。大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政府责任网、行业监管网和基层监督网)建设,村(居委会)设立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配合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业进行监管。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从持证、食品采购索证、散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卤凉菜等方面着手,重点检查,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镇中、小学食堂经县卫生局卫生监督局考核均达到B级标准。

1.6 创建卫生镇,除害防病维护居民身体健康

1.6.1 加大除四害力度,创造卫生环境。

近几年来,除四害工作围绕创建目标,工作力度越来越大, 四害密度逐年降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部门联动和紧密配合。制订工作方案,落实除四害专职人员,政府与各部门、单位和居委会签订责任状,确保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实行政府投入和责任单位出资相结合的原则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各种药物和器械的添置。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6万多元,购进灭鼠药、灭蟑毒饵、药笔和环保乐等,以及配置药物相关设备和药物喷洒防护用品。重点场所,重点整治。注意保存好粮食,处理好垃圾,改造下水道、公厕,疏通河道沟渠,填平洼地,清除积水,彻底清除四害滋生地。我镇灭鼠工作已通过宜昌市爱卫会的考核鉴定,被授予“宜昌市灭鼠先进镇”称号,其他3项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达到相关要求。

1.6.2 加强传染病管理,确保人民健康。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不遗余力地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网络,对传染病严防严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近3年来,我镇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达100%。中心卫生院完善发热门诊,设有传染病隔离病房,多年来院内无交叉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对各个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实行集中收运,分类处理,有效预防因医源性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基本的发生和传播。积极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对儿童预防接种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展免疫接种率调查,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查漏补种。定期开展接种人员知识培训,根据疫情变化及上级要求开展二类疫苗接种。常住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1.7 创建卫生镇,促进居民卫生健康知识、行为形成,文明素质大大提高

创建卫生镇工作是基础性、群众性的社会工程,必须深入宣传,动员和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把创建卫生镇与落实《亿万农民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规划》有机结合,开展健康教育,每年举行“千人洁城”行动两次,领导带领群众走上街头,清扫街道,整治卫生,掀起爱国卫生热潮。通过镇办有线电视、广播、广告牌、横幅标语、专栏、宣传画册、宣传单和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卫生普及知识。全镇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5%和90%以上,镇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90%和85%以上。

2 创建卫生镇努力方向

创建卫生镇工作关乎经济的发展、集镇形象及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构建[1],既是一项“龙头工程”、“形象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要求全镇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推进卫生镇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完善创建成果,促进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使我镇真正成为经济强镇、文化名镇和生态绿镇,需克服薄弱环节,做到以下4点:第一,进一步提升乡镇整体环境卫生水平,大力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帮助广大居民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公民文化卫生素质。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依山傍水的生态新镇发展目标,认真做好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品位,树立城镇形象,使我镇规划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优美。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好路网,配置好卫生设施设备,使环境卫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四,切实完善城镇卫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综合整治和监督力度,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国家级卫生镇标准。

参考文献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方案 篇5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方案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政府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示精神,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实现,进一步提高城市公交车的运营文明程度,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保证城市交通井然有序,提升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公司的文明程度和员工的整体素质,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坚持以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激发全公司创城热情,提升公交对外窗口形象,构建文明行业,以创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公共秩序、一流的公共服务、一流的创建成果为目标,不断加大领导力度、管理力度、创建力度,动员一切力量,以点带面,使城市公交的创建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水平、新台阶,为建设XX生态宜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具体操作。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XX(经理)

稳步实现各项创城目标。

1、引导文明行车

要教育公交车驾驶员树立文明驾车安全礼让的交通观念,统一着装,做到不驾驶无牌、无证车辆,行车要按标志、标线行驶、拐弯,并线要打转向灯,市内行车不鸣高音喇叭,不超载超速,不抢行、不甩客、不拒载、不酒后驾车,不边行车边打手机。市区内晚上行车要注意明灯,并做到会车变换灯光,力争在光线适宜路段不开远光灯。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尊重人行横道的行人先行权,礼让斑马线。遵守职业道德,谈吐文明,举止优雅,不说脏话秽语,不向车外乱扔杂物,保持道路环境卫生。驾驶员要以塑造城市形象,维护乘客安全为己任,努力为乘客营造轻松的乘车氛围。按时发车、间隔得当,车停稳开门、关好门起步,无违章驾驶、乱停乱放等现象,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擅自改线或越站行驶,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乘客或干扰其它车辆正常运行,驾驶员不得与乘客闲聊,吃零食。要设立文明规范的语音报站系统。

2、引导文明乘车

引导乘客支持驾乘工作,听从规劝、服从管理,主动配合驾驶人员维护公共秩序,自觉遵守和维护乘车秩序,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乘车环境。引导乘客自觉排队候车、有序上车,举止文明礼貌,不抢上抢下,倡导车内新风。引导乘客讲究社会公德、扶老携幼、主动为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引

文明新风,做到乘客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主动为特殊人群安排座位,帮助外地乘客介绍目的地站点及换乘情况,使用文明用语,严禁使用服务忌语,实现运营服务过程人性化、标准化。

(三)总结迎检阶段(2014年 月-2014年 月)在上级部门检查验收前,公司领导小组将按照分工对各项工作进行一次拉网式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攻克薄弱环节,确保万无一失。上级部门检查验收时,公司领导小组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各类材料的准备工作;各驾驶员在发车前要做好例行检查,符合要求的方能运行,存在问题的及时上报处理。全力以赴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相关测评工作,力争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在公交方面不丢分,确保实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目标。

四、工作要求

省级创建 篇6

近日, 广东省农业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派出联合考评工作组, 采取抽查农机安全示范村、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调查走访的方式, 按照《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区、市) 考评标准》的内容, 对广州市番禺区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进行复评。联合考评工作组对该区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番禺区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复评。

番禺区自2 0 0 6年底开始开展“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活动, 由区农业局、区农机管理办和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制定实施方案, 开展多渠道的宣传发动, 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 构建区、镇 (街) 、村和机手共同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按照“平安农机”示范县 (区) 的建设标准, 选定3个镇、2 0条村和分布在20条村的112户农机户, 进行了示范镇、村、户的建设工作。

联合考评工作组一行抽查了该区榄核镇顺河村和大岗镇庙贝村两条农机安全示范村, 听取了番禺区农机管理办领导的工作汇报, 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后, 对该区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联合考评工作组认为番禺区各级领导对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工作非常重视, 宣传工作到位, 制度建设完善, 牌证管理工作扎实, 申报材料内容丰富、紧扣国家两部的精神要求, 同意番禺区通过省级复评, 报全国考评领导小组进行总评。

省级创建 篇7

1. 省级农机化示范街道创建成效

(1)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据2012年年报统计, 新湾街道现有耕地1 346.7 hm2, 农机总动力达到1.92万kW, 农机总值达到0.195亿元, 分别比2009年增长26.67%和28.73%, 6.7 hm2耕地农机动力达95.05 kW;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2台, 联合收割机23台, 插秧机13台, 粮食烘干机13台, 畜禽养殖机械263台, 水产养殖机械1 356台, 标准设施大棚面积13.35万m2。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业机械化装备得到不断提升与优化, 为街道农业实现“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特色产业做精做优, 传统产业做深做透”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障。

(2) 农机化作业水平快速提升。据统计, 新湾街道2012年农业生产中的耕整、植保、排灌、稻麦收获、农副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8%以上。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5.3%, 油菜收获机械化水平56.2%, 达到了全省农机化作业水平的示范要求, 引领了萧山乃至杭州农机化发展。

(3)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快。据统计, 新湾街道农机大户达297个, 农机修理点11个, 已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5个, 粮食烘干中心4个, 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2个。各种农机服务组织的蓬勃发展, 提高了农机使用率, 加速了街道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推进了万亩粮食机械化生产基地、万亩蔬菜机械化生产基地建设。

(4) 平安农机建设不断巩固深化。2007年底, 新湾镇 (2009年调整为新湾街道) 被浙江省农业厅、公安厅和安监局认定为全省平安农机示范镇。近年来, 新湾街道进一步健全“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源头管理、执法检查和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自2010年以来, 共发生农机事故3起, 无死亡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基本保持平稳好转态势。

2. 省级农机化示范街道创建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创建责任。根据杭州市萧山区农机水利局《萧山区创建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实施方案》的精神, 为更好地推进农机化示范街道创建进程, 新湾街道于2010年5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下发实施方案, 制定了农机化示范街道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同时, 根据区农机水利局要求, 落实责任农技推广制度, 安排1名专职责任农机员, 各村 (社区) 也分别落实了分管农机村委人员, 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大财政投入, 健全长效机制。近年来, 新湾街道不断完善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的运行机制, 逐步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长效投入机制。街道财政设有农机化专项, 且逐年增加, 如2012年街道农业财政专项资金达200余万元, 主要用于农业机械补助、农田基本建设、粮食功能区建设、粮食规模化生产补助等。同时, 配合区农机部门积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等, 农机新技术装备建设持续增强, 农机装备配备水平明显提升。

(3) 抓好基地建设, 发挥示范效应。按《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标准》, 新湾街道围绕粮油生产机械化, 突出重点, 因地制宜地建设了2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即杭州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杭州临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通过规模化粮油生产机械化基地建设, 很好地体现了集中连片种植下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 起到了有效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导效应。

(4) 发展服务组织, 提升服务水平。新湾街道在上级农机主管部门支持下, 通过规范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和培训服务等措施, 使农机服务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到目前, 已建设农机合作社5个, 其中规模化农机合作社2个;在此基础上, 建设育秧中心2个, 粮食烘干中心4个;同时, 进一步发展1家集农机销售、维修和培训于一体的农机公司。新湾街道依托农机合作社, 重点攻克了水稻机插、粮食烘干和油菜机收难点。据统计, 2012年水稻面积540.9 hm2, 其中机插275.9 hm2, 机插率51%;油菜面积136.5 hm2, 其中机收76.5hm2, 油菜机收率达56%;稻麦烘干1 000余t。农机化发展中三大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

(5) 加强安全监管, 深化平安农机。近年来, 新湾街道围绕“平安农机”巩固深化工作, 配合上级农机主管部门, 认真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加强培训教育、抓好牌证管理、开展整治检查等手段, 进一步推进了农机安全生产。据统计, 全街道2012年共有运输型拖拉机101台, 共检验95台, 检验率达到94.06%;农田作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械全部开展免费实地安全检验。同时, 根据农机法律法规, 抓好农机销售、作业、服务、维修和报废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确保农业机械安全、规范、有序开展各项服务。

3. 今后农机化发展思路

省级创建 篇8

1 以精品课程为龙头推动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龙头。新升本的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模仿知名大学的做法,而应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从课程内部入手,加强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独特实用的精品课程。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安康学院数学始终结合教学课题,注意突出课程内在的建设,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用学术研究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在《常微分方程》课程建设中,结合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常微分方程的可积性研究》以及安康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开展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4篇。安康学院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Riccati方程的“不变量”概念,1999年国际常微分方程会议上,受到了西班牙Jaume·Ilibre院士的赞赏,被我国北大著名的微分方程专家张芷芬称为“给百多年的问题增添了生机”。团队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论文获陕西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篇;著作《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数学分析》课程建设中,结合陕西省教育厅教学课题《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安康学院首批重点建设课程《数学分析》和安康学院首批精品课程《数学分析》,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论文《关于重要极限limx→0[sinx/x]=1的循环论证及新证法》获安康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中学数学研究》课程建设中,结合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和陕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及5项安康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和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

2 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需要课程支撑,但课程建设又需要从教材来体现。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建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材,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从2006年来,主编和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2007主编的《微积分》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主编的《高等数学简明教程》被确定为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参编的《数学教学论》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年来,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邀请参编教材8部,不仅扩大了学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水平以及教学研究能力,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全系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目前,数学系高职比例达66.7%,出版教材达20余部。

3 以科技活动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前提,这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重任所需。当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安康学院数学系在创新教育中,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1996年以来,学生在校公开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论文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三等奖2项,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2篇,获安康市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1篇。

4 以区域发展为契机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又要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数学作为特殊的应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尤其由过去师范院校整合而成的院校,在数学应用方面就显得非常薄弱,但是数学作为培养人“理性”的重要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所提供的特殊智力支持———“思维方法”,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以及完美的方法。

安康学院地处山清水秀的陕南,中共陕西省委提出:“陕南(安康)以生态旅游作为突破发展的带动项目”。安康学院数学系根据安康特殊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数学独特的“思维”功能,成功地申报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项目2项:《绿色安康生态旅游新思路》《陕西在我国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和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2项:《绿色安康生态旅游品牌项目研究》《建设陕西旅游强省的研究》,以及安康市软科学项目《安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发表旅游方面的研究论文近20篇,成果《充分利用自然国心“鸡心岭”优势资源发展安康生态旅游》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绿色安康生态旅游的新思路》获第二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安康学院数学系提出的《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正是数学这种独特的思维作用,使我们的数学教授成了安康市政府旅游咨询专家,而且当前正在承担主持完成“安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重任。

总之,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将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契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努力把“数学教育”专业建设成特色更加鲜明和优势更加雄厚的品牌专业。

摘要:从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技活动开展、应用成果4个方面阐述了安康学院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

省级创建 篇9

现场文明工地的创建, 不仅关系到项目本身施工, 更涉及到企业的发展, 甚至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形象。本文通过对某工地创建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创建的现场管理实践, 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及文明管理探索,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希望能够为今后创建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现场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从而提高标准化优良项目创建项目, 为企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1 工程概况

某项目总建筑面积393198m2, 总用地面积140551m2, 其中1~15#楼为项目二期工程, 建筑面积为53082.852m2, 层数为3~18层不等, 结构为框架及剪力墙结构, 工期700d, 形象进度为主体结构施工及装饰装修阶段。

2 安全管理

(1) 施工现场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 坚持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个生产环节中。该工程严格按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及《福建省建筑施工文明工地管理规定》 (试行) 进行管理, 确保施工现场无重大事故隐患, 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良好工作环境。该工程创建目标如下:①创泉州市级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优良项目。②争创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优良项目。

(2) 该工程在安全管理上求新求变求突破, 采取差异化融入管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 划分两个标段, 全面统筹, 深入把握两个标段的特征, 从管理结构、施工队伍、劳力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 实行差异化融入管理, 对老班组重在提前预控及过程管理, 加强技术交底及验收控制;对新班组实行融入管理, 项目部管理人员融入到施工班组, 实时掌握班组施工动态, 通过“传、帮、带”手把手带动班组, 促进施工进度, 努力落实安全管理;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领导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安全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安全防火领导小组、治安保卫领导小组、义务消防及抗台防汛领导小组。

(3) 该工程施工作业面大、工期任务紧, 难度大。该工程在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施工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 安全副经理全面负责安全日常工作开展, 下设专职安全员和班组兼职安全员队伍;同时, 为贯彻作业层安全意识, 率先在项目上着力推进建设兼职安全员队伍, 原则上只要是独立建制的班组必须设兼职安全员至少1名, 兼职安全员由班组长或者带班班长担任, 班组兼职安全员业务上由项目部安全组管理。

(4) 制度是规范机制运作的保证, 机制能否运作, 取决于制度的严谨和科学。该项目重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项目部将安全文明管理制度, 落实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各个环节中, 建立了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项目安全员、机管员、生产班组长、兼职安全员等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并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做到安全生产责任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不留死角。通过制定《提高岗位工作效能管理细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安全、质量及进度奖罚制度》, 明确了各岗位职责和权利, 规范了管理行为和施工行为;同时, 该项目积极组织对各项管理制度的宣贯, 保证了管理制度深入各方作业人员;过程中项目部依据管理制度组织对管理层、作业层定期检查和考核, 并实施奖惩, 保证了各项体系的有效运行。

(5) 该项目坚持周安全例会, 率先采用以幻灯片形式, 分析各类因素, 让工人切实体会, 提高安全观念;制定了安全值日制度, 门卫保证制度, 治安防范措施, 卫生、防火、文明施工制度, 工地治安保卫、安全技术交底、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内容全、职责明、措施细、手段硬, 真正用规范、严谨的制度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优良项目的创建。

(6) 该工程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重在以项目为窗口, 营造浓厚的安全管理文化,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给以形象生动的视觉冲击, 不断强化安全观念, 既宣传了企业的安全文化, 也提升了现场管理意识。紧紧结合安全月开展各种安全活动, 如消防演习、安全隐患随手拍等活动, 通过安全隐患随手拍照片比选、解析, 充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思, 避免了类似违章行为。

(7) 建立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管理好项目的同时, 坚决落实地方各项要求, 接地气融入地方管理, 形成互动、互进的融洽关系, 有力地促进标准化优良项目工作创建, 建立良好的标榜作用。

3 文明施工

为了实现文明施工管理, 项目部对标化目标进行了分解, 并逐一落实, 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项目在开工之初专门编制了《安全文明施工策划书》, 作为该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指导和规范性文件, 要求各部门及所有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

(1) 重视规划加强细化, 推动安全文明管理。由于该项目具有结构形式多, 地势高差较大, 施工难度较大等因素, 项目部通过深入理解总平面布置图, 充分把握栋与栋之间的联系, 栋与挡墙之间的关系, 把握施工顺序, 为实现安全管理采用各类技术措施, 确保施工进度;结合总平图, 对现场安全文明进行布置, 实现道路硬化, 路边有花景, 场地有划分, 防护有标准, 初步具备创建标准化工地条件;在工程开工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平面进行总体策划, 绘制了施工现场安全文明平面布置图, 在安全文明施工图中布置了大门、形象墙、施工道路、场区排水、材料堆放场地、半成品加工场及操作防护棚、场区围档、安全通道、临电临水布置、垂直运输机械布置及各类标识等, 并进行文明施工责任区划分, 并规定责任人, 确保平面图的落实。

(2) 建立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化项目领导小组, 全面开展创建文明施工活动;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施工人员对文明施工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增强文明施工意识, 使文明施工逐步成为全体施工人员的自觉行为, 讲职业道德, 扬行业新风;在行动上制定了《桩基泥浆排放制度》《清水专项方案》《施工现场防尘降尘专项施工方案》《废水排放措施》等方案, 将文明施工的精神融汇于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工作中去;在管理上注重施工现场的整体形象, 科学组织施工, 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及时整理、清理和保养, 保证现场施工的规范化、秩序化、标准化。

(3) 建立实体样本展示区, 严格落实样本先行, 以样本推动标准化施工;在施工现场建立分部分项工程标准化施工样板和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工具化、定型化制度, 对模板、外脚手架、钢筋安装、砌体以及屋面、外墙、室内装饰装修、道路试验等各道工艺做法进行施工现场实体样板展示, 经过甲方、监理以及项目部验收后作为施工过程控制及验收的依据。

4 严格落实福建省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考评一票否决项目

在创建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的现场考评中, 该项目严格按照福建省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考评一票否决项目表中的内容进行落实, 并把握重点内容进行细化分解, 结合该项目, 主要在以下15项中落实:①安全生产许可证;②现场安全防护设施, 采用定型化、工具式并选定样本经多方认可后选用;③施工现场样板区, 材料采用新型材料;④办公区及作业区分开设置;⑤现场未采用活动板房作为工地办公及宿舍用房;⑥现场出入口设置洗车台及冲洗设备, 并设置水雾系统;⑦进场安全网、钢管及扣件的检测报告;⑧施工用电使用3C认证配电设备, 从合格的厂家选购认定;⑨外脚手架符合要求, 且外侧安全网阻燃、全封闭、整洁卫生;⑩落地式脚手架及底层模板支架基础符合要求;輥輯訛建筑起重设备手续齐全;輥輰訛施工场地硬化及材料分类;輥輱訛模板支架搭设符合要求;輥輲訛扬尘控制, 确保无环境污染;輥輳訛泥浆水排放, 形成系统沉淀、净化后排入市政。

5 结束语

通过安全文明管理以及针对一票否决项目专项落实, 该项目经过实地核查、了解查看了现场文明施工创建情况、标准化防护设施的设置、创建氛围及相关内业材料等方式, 检查组对项目所做的工作高度赞许, 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一票否决”考评;同时, 通过创建活动, 促进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了施工环境、施工秩序, 提高了项目的品质, 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为创建省标准化优良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为后续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创建标准化优良项目, 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结合某工地创建省级标准化优良项目创建的现场管理实践, 在安全管理、文明施工以及一票否决项目的方面管控, 在贯彻“安全至上, 生命为天”的企业安全生产观的同时, 不断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 切实把创建标准化优良项目与施工现场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同时,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为企业赢得信誉, 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安全管理,文明施工,一票否决项目,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黄勇.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J].四川建材.2009. (01) :308-309.

[2]陈永良.试论如何加强建筑企业文明施工管理[J].大众科技.2007. (03) .

省级创建 篇10

具体工作任务是:

一是促进普通高中集中办学。2011至2020年, 实现全省在乡镇举办的农村普通高中全部进县城办学, 推动城区规模小、办学水平较低的普通高中与优质普通高中通过联合、合并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努力做到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进一步提高全省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二是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依据刚刚下发的《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建设计划》中颁布的《辽宁省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和国家于2010年新颁布的《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大力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 全省完成275所普通高中达到标准化建设任务。

三是加强特色普通高中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发展。推动普通高中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 发展校本课程, 创新育人模式, 逐步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2015年前, 全省遴选出50所各类特色普通高中, 进行重点扶持。

四是继续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提升普通高中内涵。

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结合实际, 踏实工作,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 我重点就开展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提出几点意见。

一、我省特色高中建设的目标与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 不仅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 而且又关系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等教育发展, 进而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我省《辽宁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普通高中要着重围绕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 努力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到2015年要建设50所科技、外语、艺术、体育特色高中。特色高中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 办学主体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逐步形成的, 办学水平较高, 育人效果显著, 呈现比较稳定的鲜明个性风格的学校。创建一批特色高中, 不仅是落实《纲要》精神,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学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和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举措, 更是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责任重大, 意义重大。

第一, 我省特色高中发展的现状与基础。

近年来,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 我省普通高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我省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 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目前, 全省共有普通高中419所, 在校学生71.8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二是我省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我省现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重点普通高中146所, 有51%的学生能够在省级示范性高中和重点普通高中就读。三是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持续推进,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自2006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转变, 专业发展得到了快速提高, 教学方式方法生动多样, 具有辽宁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普通高中教育正呈现出健康推进和优质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 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特色高中建设和发展的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全省419所普通高中基本上都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意义上的高中, 学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同质化、趋同化的倾向, “千校一面”, 办学特色不鲜明、不显著。因此, 如何突破同质化倾向, 实现特色化发展, 是我省高中阶段教育必须要思考的发展困惑, 也是必须要破解的发展难题。因此建设特色普通高中意义重大。

第二, 我省特色高中发展的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因此, 我们要切实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 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激发普通高中办学活力, 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目标任务是:经过3-5年的努力, 围绕学校特色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发展方式, 以学校特色学科和特色文化为支撑, 通过构建特色建设平台和制度创新平台, 使我省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 成为“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特色普通高中学校。同时, 在全省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 特色高中合理布局”的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新格局。经过特色普通高中的创建, 到2015年, 全省形成50所科技、艺术、外语、体育特色普通高中。

第一阶段: (2011年5月-9月) 全省所有普通高中各选定至少一个项目作为学校重点培养的特色项目,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现有基础, 在系统思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 制定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规划 (方案) 和相应的建设措施, 力争一年初见成效。

第二阶段: (2011年9月—2014年12月) 各学校根据规划, 全面开展特色学校的建设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设的形式、途径、方法和机制, 有效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力争三年有明显成效。全省有50%以上的学校特色项目培育在区域内产生较好影响。

第三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12月) 全省至少50所高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形成外语、科技、美术、艺术等特色项目, 成为我省教育的品牌。

2011年九月我省将启动首批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创建过程中将按照各学校申报、校长答辩, 组织省内校长教师听课, 申报材料社会公开, 专家组综合评估的程序进行。首批特色高中要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省教育厅将对首批通过评估的特色学校在招生范围和办法、教育教学的组织和学业水平考试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第三, 我省特色高中发展的定位。

特色高中是在高中的特色化发展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学校课程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所形成的普通高中各具办学特色的发展局面。其核心和载体是选择性、多样化的课程, 着力点是培养模式的创新, 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 我省特色高中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校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宗旨、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根据区域内普通高中学生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确定办学特色。

二是遵循普通高中办学规律, 以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为依据,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在学校建设、管理体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学校文化等方面形成特色体系。

三是学校在落实普通高中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 注重形成学科教学特色或学科综合特色, 有自主创新的特色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教学成效显著。

四是特色教育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特色教育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鉴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的有效度明显提升。学校特色教育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学年度教育教学计划中有充分体现, 相关特色教育教学工作覆盖面广, 学生普遍参与并受益, 一定比例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二、我省特色高中发展的路径与措施

1. 要正确认识和遵循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规律。

学校特色建设要遵循全面性、基础性和内生性原则, 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 而不只是指向少数学生的局部提升;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不只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特长技能;要根植于学校的教育哲学和独特文化, 而不是进行简单移植和照搬。学校特色建设要依托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特色建设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努力促进教师的特色发展。

2. 要扎实开展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作。

特色普通高中学校的创建, 可通过学校育人风格、育人模式等呈现特色;可通过高中课程个性化设计与特色课程建设等呈现特色;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呈现特色。主要表现为:

第一, 结合学生实际, 建设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普通高中发展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特色高中的办学特色。各地各有关学校要围绕学校特色教育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与之相适应的拓展性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结构, 创新教育特色,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建设特色课程主要依托两个渠道:一是由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凝练而成。这类课程可以突显、巩固和延续学校的传统特色;二是由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而成。这类课程体现着创新和发展, 可以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与时俱进。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征, 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应该考虑课程结构的开放性设计, 促进课程体系的动态发展;还要考虑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第二, 结合教学实际, 培养特色教师。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特色高中的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各普通高中要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学校实际定位特色教育办学方向, 为特色教育实验工作配备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科教学团队, 精心打造一支具有与特色高中建设相吻合的教学理念、与特色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能力、与特色课程开发相匹配的知识结构的特色师资队伍。一是学校要制定特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针对特色学校创建和学生个性培养的要求, 对特色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统筹考虑, 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培养和引进特色教师。二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制度化的学习研讨、课例分析、教学实践问题分析等活动, 提高教师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和把握, 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提升教师特色教学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引导全体教师树立特色教育意识, 广泛参与教育科研活动, 采取以理论学习为线索、以研究交流为主体、以案例分析为路径等校本培训模式, 为广大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营造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加快学校青年教师发展,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三, 结合地域实际, 强化资源建设。

在传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发展学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 注重构建特色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和校外教育资源体系, 鼓励高中与高校开展包括师资培训、实验室与课堂开放、开设特色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使确有天赋和特别才能的学生得到专门训练和特殊培养, 充分体验到个性化发展的成长乐趣, 使学校特色教育资源能充分满足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需要。

第四, 结合学校实际, 建设学校特色文化。

每所普通高中因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的差异, 都会形成自身特色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 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校,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卓越并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不可能成为优质特色的学校。因此, 特色高中建设依靠特色文化, 学校要继承学校文化传统, 立足学校现实, 着眼学校发展, 大胆进行办学特色改革, 抓好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逐步生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打造特色高中品牌。

总之, 特色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问题的有效办法, 更是提升普通高中品质的必由之路,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 是“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标志, 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方法可以借鉴, 但内涵不可复制, 每一所普通高中必须走自己的路。特色建设一定要从校情出发, 以重点带动特色、以全面支撑特色、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组织保障

第一, 统筹规划, 理念引领, 培训跟进, 合力推动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 认真制定本地区特色高中推进计划, 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目标, 并组织实施。省、市教科研部门要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指导组, 加强对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问题的专门研究, 到各市和学校对正在创建的特色项目进行指导, 为特色高中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省、市培训部门要加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和教师培训工作力度, 设计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专题培训项目, 提高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 为特色高中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 落实政府责任, 加大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 要设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专项资金, 加大对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财政投入。用于添置学校特色化发展所需设施设备, 培训相关人员, 对特色高中建设工作开展成效大的地区、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 健全制度、出台支持政策, 引导特色高中健康发展。

规范特色高中创建工作。充分调动学校管理层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遵循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规律和特色教育的特点, 注重管理创新, 建立健全特色教育的教学制度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管理机制, 确保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要明确特色思想、特色内容和特色操作程序, 形成书面文件, 以保证特色发展的连续性;二是要根据创建活动的实际需要, 建立包括检查、考评、聘用、奖惩、资金投入等在内的系列规章制度, 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和保证特色学校的建设。

引导特色高中健康竞争。特色高中的创建需要宽松的环境, 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有更多的自主权, 允许并鼓励普通高中大胆探索, 丰富评估指标体系, 突出对办学特色的评价, 引导普通高中开展健康办学特色竞争, 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办出学校特色。

要积极探索公办普通高中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鼓励一部分学校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高中教育, 在运行模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鼓励普通高中开展国际交流, 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提升学校特色和国际影响力, 形成特色。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要强化执行环节, 各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要勇于探索创新, 发扬首创精神,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好的做法和有效经验, 要及时总结, 积极推广。

第四, 各高中通过高品味文化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努力培育学校特色。

一是普通高中要努力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 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要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学校自身历史和学校定位, 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把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和教育中心;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 自主选择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

二是要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加强普通高中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推荐小班化教学改革, 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索多样化的学校评价标准, 鼓励学校形成鲜明的教育理念和个性化的教育实践模式。

三是要建立特色化课程体系。普通高中学校要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定位和本地实际, 努力建设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涵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涵盖常规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学校特色化课程体系, 从多角度入手, 规划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 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是要通过多种途径, 精心打造一支具有与特色高中建设相吻合的教学理念、与特色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能力、与特色课程开发相匹配的知识结构的特色教师队伍。

上一篇: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下一篇:基础设施综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