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2024-05-08

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通用8篇)

篇1: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朱 鹏,姚亦锋,张培刚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

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

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

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关键词:景观生态;绿地系统;绿道;绿地斑块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05259(原1002-1264)(2006)01-0017-0

3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ZHUPeng,YAOYi-feng,ZHANG Pei-gang

(Department of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Itwas a scientific method that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was studied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First,som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were very useful to urban space system planning.Then

Xinbei District of Zhangzhou,Jiangsu Province,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was summarized and its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landscape ecology.Then the region green

space planningwas studied by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landscape ecology.The Xinbei District was separated into the

three followingscale levels: bigscale ofthewhole region, mediumscale of subregion and small scale ofthe specific plan-

ning and design.The each scale levelwas studied separately bythe relational theoryof landscape ecology.At last itmad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structure very clear, supplemented in function and unitedorganically.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green space system;greenway;green patch

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

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于改善城市区域的生态质量,保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塑造

城市形象、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

用。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绿地系统进行研究,能

够保证从整个区域景观整体出发,探索其景观和生

态之间的关系,兼顾到绿地系统的景观和生态两方

面的功能,从而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对绿地系

统的科学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可见从景观生态

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景观生态理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形成的学

科,它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

型组成、空间配置和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

学科[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分述

如下。

1.1 景观格局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有以下2种景观格局模式:

一种是任何景观规划的一个基本格局即不可替代格

局模式[2],另一种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

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优的景观格局模

式[3],这2种格局模式都强调保持大型自然植被斑

块的完整性。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这2种格局模

式,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要确定并保护对整个区

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大型绿色植被斑块,并保

持其完整性。同时在人口密度大的建成区分散建立

小的绿地斑块,做到各类绿地斑块大的集中,小的分散。

1.2 绿道理论与绿地系统规划

绿道(greenway)是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和提

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的绿色线状廊道[4]。主要有以

下3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

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

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

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5]。

1.3 景观结构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景观规模上,每个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都

可看作是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

景或基质,斑块-廊道-基质(patch-corridor-ma-

trix)是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6]。在城市分区的绿地

系统的具体规划布局中可采用景观构成的基本模

式,确定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和廊道。

1.4 绿地斑块的配置形态

特纳在1987年提出了6种绿地斑块的配置形

态,即可容纳多种休闲活动的集中性配置、相同服务

半径的均等型配置、与其他公共设施的配置相结合的混合型配置、沿建筑物边缘配置的边缘结合型、保

护水环境和生物的水系活用型和蛛网系统型[7]。在微观层面的绿地系统的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

不同地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其绿地斑块的配

置形式。

1.5 绿道中植被的宽度

要满足基本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观中

沿着河流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30 m以上,沿着

道路的绿道的植被宽度应该在60 m以上;对于观赏

游憩绿道或者道路防护绿道来说,600~1 200 m宽

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8]。

1.6 植被的配置

绿地廊道和斑块最好由本地植物种类为主要组

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绿色容积率(表1),在其内

部要建立起绿色容积率高的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多

样化的植物群落[9]。

表1 不同植被的绿色容积率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绿色容积率(Green plot ratio)

草坪

1花园或小灌木

3农田作物

4以乔木为主的高密度植物群落6

湿地6新北区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新北区位于常州市的北部,它北临长江,南接常

州市老城区,西面与丹阳市相临,东面与江阴市相

接,总面积为439 km2。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

塘众多;气候温暖湿润,属于江南鱼米之乡。

2.1 绿化整体概况及存在问题

新北区在整体上是以公路、铁路两侧的防护绿

地廊道,区内的主要河流两侧的防护绿地廊道为基

本骨架;辅以产业园绿地、大型主题公园、路间绿地

等绿地斑块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方格网式的绿地

结构。

其绿化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成区内外景观生

态格局和过程缺乏持续性联系,绿地斑块之间缺乏

联系,同时建成区与区域景观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园林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建成区绿化景观效果不好,生态效益差;绿色斑块不断受

到各种工业斑块等的挤压等。

2.2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在新北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在大的框架方

面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原理,将规划区分为区

域层面、分区层面和微观具体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

面,分别进行规划研究。在区域层面主要是规划确

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

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体设计

层面主要是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内部植被的配置形态以及地方特色及历

史文脉的体现。

2.2.1 区域层面

根据新北区的现状条件,全区规划建立三纵(常

泰高速、得胜河、藻港河)和三横(滨江、镇南铁路、沪

宁高速铁路)绿道网络,并根据景观基质特征的不

同,将全区分成生态林地区、生态农田区、生态隔离

区、重化工业区、居住生活区以及2个传统工业区7

个景观区。根据景观格局原理并结合本区域的实际

情况,将生态林地区和生态农田区作为本区域的大

型植被斑块,保护并保持其完整性。将对林区产生

破坏作用的各类工业搬离林区,建设原生态型的自

然保护区;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点斑块和工厂斑块向

其蔓延和侵袭。

藻港河绿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得胜河和滨江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重要的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作为生物栖息和迁移的重要

场所;沪宁高铁、镇南铁路和常泰高速这3条绿道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污染源,改善两侧的环境质量。

2.2.2 分区层面

在分区层面主要是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二级绿道,并根据“斑块-廊道-基质”景

观构成模式确定中心城区(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

18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卷1期 2006年的居住生活环境。

各个景观分区重要的绿地斑块如下:生态林区

是小黄山斑块;生态农田区是农业示范园;生态隔离

区是芦苇湿地斑块和森林公园斑块;重化工业区是

水源保护区斑块和环保园绿地斑块;居住生活区是

中心公园斑块和电子园斑块;2个传统的工业区是

农业观光园斑块和中华恐龙园斑块。

对于新龙居住生活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体

上以“一横三纵”的绿色景观廊道构建本区域的景观

框架,一横指新龙中心景观绿带,三纵是指沿得胜

河、龙江路和藻港河的绿色廊道。同时建设新龙中

心公园绿地斑块,完善电子园绿地斑块,通过新龙中

心绿带以及藻港河将新龙中心公园、电子园以及恐

龙园这几个大型的绿地斑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优美的绿色景观,提高居住区景观和环境品质,成为整个

新龙居住区的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另外在各个居住

分区建设小型的居住分区绿地斑块,方便各个居住

分区的居民就近的活动和休闲的需要。

其中2条比较重要的二级绿道,一条是区域西

部的孟河绿道,它连接了本区域重要的历史文化遗

产(东岳庙、九龙禅寺等),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具有非

常重要的价值;另一条是区域南部的新机场绿道,它

具有改善环境质量塑造和美化区域的景观形象,以

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2.2.3 具体规划设计层面

(1)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

在绿地斑块的布局过程中,一方面要建设街区

公园、市民广场、主题公园等大型的绿地斑块,它们

主要以“集中型”配置方式为主,为整个区域服务;另

一方面,要在各个居住区、工业区内部建设小的绿地

斑块,它们以“均等型和混合型”配置为主,为各个小

区内部服务。

(2)植被的宽度及内部配置

根据前面的理论以及新北区本地的实际情况,镇南铁路和沪宁高速铁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0m,藻港河、得胜河以及滨江绿道的植被宽度设

计为100m,常泰高速公路绿道的植被宽度设计为

50m。同时在内部植被配置中,应采取绿色容积率

高的草木、灌木、乔木组成的高密度多样化的植被配

置方式,树木配置以本地的优势树种水杉为主,同时

辅助配以其他的一些树种。

(3)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的体现

在新北区绿地规划中必须尊重文化,把握园林

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尽量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内涵,绿化要结合本地的一些历史遗迹景点来进行,并通过道路和河流等绿色廊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园林绿

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或

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结论

本文概括总结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和

借鉴意义的景观生态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在实证研

究部分,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常州市新北

区绿化的现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区域绿地系统的规划研究。

在大的框架方面,将整个区域划分成“区域层面、分

区层面、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在区域

层面规划确定区域绿道网络、景观分区以及大型自

然植被斑块;在分区层面规划确立各个分区的重要的绿地斑块,并确定重要分区的绿地系统;在微观具

体设计层面设计绿地斑块的布局形式,主要绿道的植被宽度等内容,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

机联系的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2]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 市规划,1997,(3):27-31.[3]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17(4):356-364.[4] Little, C.E.Greenways for America[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1990.[5] J.G.Fàb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321-342.[6] Richard T.,T.Forman.Som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and Re-gional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 1995,10(3):133-142.[7] 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64-65.[8]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1):

44-48.[9] 李锋,王如松,Juergen Paulussen.北京市绿色空间生态概念规划 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4):61-64.作者简介:朱鹏(1981-),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 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已 发表论文2篇。

19朱 鹏,等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篇2: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景观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通过对城市河道系统的景观敏感性与视觉美学敏感性的分析,指出景观系统的`敏感性是指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系统对干扰的反应.揭示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大规模改变的同时,城市河道及其沿岸景观系统在结构、形态上也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河流水文、生态系统的破坏与功能的退化,城市水文洪涝灾害频发、水质污染严重和美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用景观规划探讨城市河道系统的保护、修复与补偿系统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作 者:王紫雯 符燕国 徐承祥 WANG Zi-wen FU Yan-guo XU Chen-xiang  作者单位:王紫雯,符燕国,WANG Zi-wen,FU Yan-guo(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徐承祥,XU Chen-xiang(浙江省围垦局,浙江,杭州,310006)

刊 名: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 32(5) 分类号:X321 关键词:城市河道   景观敏感性   视觉美学敏感性   景观规划  

篇3: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1.1 斑块。

Forman和Godron认为,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2]

斑块 (patch) 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匀质性 (homogeneity) 的空间部分[3]。就城市绿地系统而言, 绿地斑块是指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 作为“结点”在系统中处于建设重点。

1.2 廊道。

廊道 (corridor) 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廊道类型的多样性, 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 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者铁路、人工运河和其他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4]。

1.3 基质。

基质 (matrix) 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它一般呈面状, 对景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基质与廊道、斑块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基质”本身也是由不同大小的斑块和廊道组成的, 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5]。

2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2.1.1 整体优化原则。

即把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生态整体性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含有等级结构, 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的时空分布总是不均匀的, 这种不均匀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异质性同景观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6]。

2.1.2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 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 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 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2.1.3 独特性原则。

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 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 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 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

2.2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非独立性的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 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绿地系统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确保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主要包括三方面。

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 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 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 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7,8]。

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 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9];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 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 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 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 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10]。

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从数量模型着手, 建立城市绿地系统与其生态效益评价与预测之间的回归模型, 或者利用GIS进行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研究, 根据城市绿地的三维特征, 基于遥感技术建立相应的“绿量”模型, 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定量化[11]。

3 结论

基于生态学的相互关联思想, 运用地理学的规划方法, 综合在城市绿地规划中, 既是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也是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 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 调整或构建新的绿地景观格局, 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进, 陈爽, 姚士谋.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6) .

[2]肖笃宁, 李秀珍, 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 2000 (1) .

[4]J.G.F dos.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8.

[5]肖笃宁, 高峻, 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2) .

[6]刘茂松, 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7]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6) .

[8]舟廷刚, 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2) .

[9]俞孔坚, 段铁武, 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 1999, 23 (8) .

[10]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J].生态学报, 1999, 19 (2) .

篇4: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216-01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亚系统。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特性,目前所用规划的一般程序为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程序。

2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1)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2)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3)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或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据景观规划目标和课题研究对策,综合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方案,拟订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总体方案。这是规划设计工作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滨河地区、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和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指城市中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的洪涝区、地质不稳定区和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城市中首先保護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②绿地规划。保持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破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衰退。城市绿地可分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根据景观的集中与分散格局规划,生态绿地的空间配置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中使用土地,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区沿自然植被和廊道周围地带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如居住区和农业小斑块等。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廊道最好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即在道路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③建筑景观规划。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美有自然美与人工美之分。起伏的地势山丘、弯曲多变的江河湖海,富有生息的树木花草之美为自然美;建筑、道路、立交桥、雕塑之美为人土美。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才是城市总体之美。5)规划方案评价、实施和调整规划方案初步拟订后,请当地政府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和各方面的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和评审。规划工作者要根据评估、论证和评审意见认真研究,作必要修改,最后形成规划文件(包括图件和报告)。在实施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也要经常检查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对原规划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3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规划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重要。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规划建设生态绿地系统,使城乡绿地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的开展空间、大气、水体、土地、生物于一体的综合建设,形成“城市-绿地-乡野风光”相结合,富有生命韵律变化的景观。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地,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能流、物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和网络关系,从而扩大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在生态城市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3.1城市绿地指标的拟定

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等。

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拟定出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在拟定指标是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的绿地指标很高,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中国的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绿地指标拟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

3.2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又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保持绿地的连接度。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城市是由基质、斑块、廊道构成的。一般城市绿地的斑块之间的连接比较松散,廊道本身的宽度以及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连接板块形成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绿地的连接性不好,造成城市动植物的流动受阻,使城市生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生命力减弱。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适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同时注意系统之间要很好地连接,强化生态廊道的作用,尽可能使整个城市的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3加大块状绿地,减小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生长在上面的植物群落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种群的稳定性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地一般都布局的比较分散,而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面积偏小,不能很好发挥其生态作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规划其绿地。

居住区35%绿地是否合理也值得商讨,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把更多的绿地放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把更得多的居民吸引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去,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各阶层人的相互交流。

3.4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化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树种的规划对整个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须认真研究。

树种规划的原则树种要丰富。从生态的角度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成活,有地方特色,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这是生态学所极力推崇的。

关于城市中大草坪的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草坪风”席卷中国大地,各大城市争先恐后的在城中广建大草坪。

随后,一些学者对这种大规模建设草坪活动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①从生态学角度看,树木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草坪。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草坪的综合成本远远大于树木。③从适宜性上看,有些城市不顾具体情况,到处建设大草坪。生态的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存,生物与人共同健康生长,为了自然和人类的健康,所以我们不因为生态的原因就完全否定草坪,但是也不能到处乱建大草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禁止大树移植;大树进城是很常见的事情,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许多省市的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树移植威胁到移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利益考虑,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树经过断根剪枝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恢复后的生命力也不够旺盛,相应的生态能力也会降低,寿命减短,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4结语

篇5:浅析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当代城市的`竞争不仅仅在于城市规模、城市功能,而在于影响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特色和生态环境的城市生态景观.鉴于此,本文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巍 葛琳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X5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   规划  

篇6:城市园林景观规划

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

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

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

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

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

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

化面积。

结束语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利用

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以此促进城市综

合环境的改善,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

观设计人员要以综合城市基础信息与园林基本情况,以本土植物为

重点,人性化、极向上、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单而满

足需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园林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追求的

篇7: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质量

在人们对自然风景观念普及的同时,景观设计也早已深入人们的视野,”景观” 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我所认识的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 群) 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1.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意识的首要问题是确立自然生态观,自然生态观基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认识,既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地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的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应该适应自然,而且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适于人居住的环境。

1.1城市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景观也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 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1.2 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的形成

尊重自然的建筑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将建筑融于自然,使其与自然有机结合,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环境要素不被破坏,因为自然景观和大自然的环境质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应该说更符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建筑实践中,以中国的风水理论为代表,风水理论对选址模式的论述,其实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种环境观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因而人们看到了改造自然的力量,西方一些建筑师认为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应表现建筑与自然成的反差才是完美的。

2.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设计策略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生态型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人、城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型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生态型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五大特征。

2.1 设计原则

2.1.1 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

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 生态美学原则

设计是一门艺术的学科,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设计师应当以现代艺术的思想理解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以此来创造即饱 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功能的现代新景观。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 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 生态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规划设计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知识,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景观设计学要解决的是“一切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及户外空间的问题”。在有关环境规划设计的领域内,景观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景观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有效的。 把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景观设计目标,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和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性、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公园景观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定景观,也就是说,城市园林绿化的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其主要特点在于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

具体表现:( 1) 工业拼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 2) 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 3) 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模地和绿地拼块。( 4) 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呈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都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燃料及其它形式的能量来维持其正常运转。

城市公园系统是城市绿量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中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引进拼块又有残留拼块,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开敞度大,以近自然的特色与魅力吸引人们去享受、理解,并提供开放游憩的功能。 总之,城市景观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治理城市环境,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减少污染; 二是提高绿地面积,增强城市景观的自净能力。城市公园系统的绿量是城市绿量的主体,城市公园系统生

态状况,生态功能发挥状况是衡量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它的开发建设要与模拟地带性生态,贯穿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

参考文献:

[1] 高黑,倪琪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 [J]. 华中建筑 . (04)

[2] 陈波,包志毅 .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园林 . (07)

[3] 王向荣 . 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 ? 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J]. 中国园林 .(02)

篇8: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 景观生态学及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态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 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 研究景观的结构 (空间格局) 、功能 (生态过程) 和演化 (空间动态) , 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资源、环境经营管理。

1.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1.2.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指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限性地表区域, 其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广场、小游园的定位、定规、定形提供生态学依据。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 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提供科学依据;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接线最大的背景结构, 作为背景, 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 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1.2.2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 景观连通性是区分本底与斑块的标准之一, 是组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用来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 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的交互频率和有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得到反映;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 景观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它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1.2.3 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构成了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的存在促进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而景观多样性是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 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1.2.4 景观个性化与生态关系协调化。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 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关系协调, 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与自然及生态与生态间的协调。

1.2.5 遗留地保护原则。

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自然遗产是指具有地质、地貌学、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在景观建设中, 对于基地中原有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历史、生态环境良好, 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自然景观采取保护的措施, 以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 坚持整体优化原则, 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 (或嵌块体) 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城市建设中, 应把城市景观视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实现优化利用。首先,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当与城市建设同步,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填补空白式的进行规划。其次,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要通过水系、道路、建设防护林带、林荫大道, 形成绿色廊道, 把各个孤立的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绿岛”连接成绿色立体网络结构。再次, 应将城郊的自然环境与城内的绿地景观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

2.2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创造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 任何空间环境的设计都应坚持以人为本, 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城市景观建设实质上是对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其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景观效益”是从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上服务于人类;“社会效益”和“游憩效益”则是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质量上服务于人类;“经济效益”是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服务于人类。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 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 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 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2.4 坚持地方特色原则, 凸显城市园林的文化魅力

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 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 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 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

3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3.1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景观结构是景观要素 (地形、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动物) 和组分 (森林、草地、农田、果园、水体、道路等) 的种类、大小、形状、轮廓、数目和它们的空间配置。景观的功能是指要素和组分的相互作用, 即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组分之间的流动[1]。故景观结构决定着景观功能。现以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 其结构是:公园、花园、小游园、广场相当于“斑块”, 街道绿化、城市滨水绿带相当于“廊道”;城市的其它部分, 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为“基质”[2]。希望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来最大地体现其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构造应是: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 立体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目标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景观生态[3]。

3.1.1 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 可依据面积大小, 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 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 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 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4]。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 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 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 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 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 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 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 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 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 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3.1.2 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 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城市街道普遍狭窄, 建筑拥挤已成痼疾, 需慢慢治理。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除改善小气候外, 主要还起分割屏障, 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边缘时,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 设置营造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 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联结在规划市区时, 要在居住区, 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 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 廊道能有机地联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 消除热岛效应;在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5]。故城市绿地系统中, 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 连成一个系统。

3.1.3 基质的合理分布。

城市绿地系统中, 居住区等基质应实行“大集中, 小分散”的原则, 使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 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 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概括而言, 城市绿地系统应建立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 其中公园、绿地等“斑块”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 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只有这样以整体观来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才能达到最优化, 也正因为如此, 在园林绿化中, 绿地往往成为规划布置的重点, 以此“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3.2 景观异质性的应用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 景观异质性越大, 景观类型也越多, 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 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 虽受地域和城市小气候的共同因素所制约, 但由于城市垫面的不同分布, 不同地段存在较大差异, 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 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强调各种不同类型, 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 并十分注重每块绿地的个性特征, 其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

3.3 景观变化性的应用

有关研究表明, 当不受干扰时, 景观的水平结构逐渐趋向于均质化, 中度干扰会迅速增加景观异质性, 严重干扰则可能增加或减少异质性。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口众多, 社会分工细, 人流物流频繁; (2) 生物多样性贫乏, 人工群落较多; (3) 垃圾等废弃物多, 污染严重; (4) 外来物种多, 营养级短; (5) 净生产力为负值[6]。故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采取适度干扰的法则, 积极从城市外引进能量、物质、信息, 以期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格局, 使其生产的物质、能量、氧气能量最大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 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总之,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必将给园林学科赋以新的涵义和历史使命, 也将推动园林学科的发展。因此, 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景观生态学以其整体观和生态观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4 结语

城市绿化景观生态的探讨有助于对城市绿化进行科学指导、规划和评价, 促进城市绿化发展, 提高绿化效益, 同时, 通过管理加强对周围环境的控制, 促进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获得最大效益。运用景观生态学与绿地规划融合原理对城市绿地的各种景观进行综合分析, 划分廊道、斑块, 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 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 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 1993 (4) :42-43.

[3]唐东芹, 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 1999 (3) :40-43.

[4]高峻, 杨名静, 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 2000 (1) :53-56.

[5]赵慎, 陈尔鹤.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 2001 (3) :8-10.

上一篇:2010乡镇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演讲稿【 精品】 五年级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