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心得

2024-04-11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心得(精选6篇)

篇1: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心得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一、教与不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清代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二、学与不学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他还对活教育与死教育作了十大区别的对比,读后感《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

死教育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孩子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四、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五、以爱以德来感化孩子。

六、孩子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七、课程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

八、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九、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十、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孩子用耳听。

四、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五、以威以畏来约束孩子。

六、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孩子。

七、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孩子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八、孩子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

九、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十、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心得

篇2: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心得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论有三大目标:

1.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3.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这三条不仅对当时,乃至对今天的幼儿园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应把握好这三大目标,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我是中国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做,也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国”这一意识如果是从小就有的,那对他今后良好的人格、修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陈鹤琴先生在提到“做现代中国人”中提出:要有强壮的身体;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心胸开阔和目光远大。

二。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我在实践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教育不仅孩子会乐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由于学龄前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多带他们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们的收获通常都比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多。社会是个大课堂,我们要引领孩子们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更多、实践更多。

三。在做中学、做中教、从做中求得进步

杜威就曾经提出过要在做中学,而这里陈鹤琴先生还提出了一个做中教,并在此过程中求得进步,教师和孩子都来做,必要时给孩子提供帮助。“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共有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举例来说:就像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就遵循了“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的原则,如不能解决的,教师就要提供帮助。又如“教学游戏化”、“ 教学故事化”、“ 儿童教儿童”等原则,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篇3:活教育与死教育读书心得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幸福,信服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 似乎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 有多少时间捧着教育书籍报刊阅读呢?直到我的桌上放了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每每翻开阅读, 浮躁的心灵仿佛平静了许多, 掩卷沉思, 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文字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从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理想与追求, 但这个题目好大, 所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将一个时期以来自己的迷茫与思索进行必要的梳理, 渴望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点助益。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是一种生活的更好的追求。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于是我就在思索:我的课堂幸福吗?怎样的课堂算是幸福呢?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我找到的答案是“幸福”首先要让学生“信服”。

一、教师的品德是让学生信服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 教师在读学生时, 学生也在读教师, 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 一个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在他们心中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书中《身正为范——重视榜样的力量》等文章发人深省、令人受益。我们要求学生带好学习用品, 自己的教具准备全了吗?我们要求学生涂画细致时, 自己的板书清楚吗?当我们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前整理干净时, 自己的讲台是否做到了干净整洁呢?虽然这些是细微小事, 举手之劳, 但有时学生也能从这些小节中学到许多东西, 感受到教师那可贵的人格。尤其是小学教师, 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工作的重点, 知识欠缺可以弥补, 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偏离却很难修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的知识是让学生信服的根本保障

自己学识干枯, 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 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成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之所以崇拜教师, 除去尊敬教师的高尚人格外, 还在于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 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 更不可能有魅力。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 意味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博览群书, 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的情感是让学生信服的催化剂

我们教师都知道用“情”去打动学生, 感化学生, 但有时我们也会感到困惑, 我们被自己讲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而我们的学生却稳坐泰山, 面带微笑, 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 而是学生的情商太低。读着《精心呵护, 避免心理伤害———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等文章,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情感唤起情感的事业, 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爱,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关爱, 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 必须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 必须学会挖掘, 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 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 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 就越有人格魅力, 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四、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生是让学生信服的有效途径

小学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简单中有点小复杂, 稚气中透出点叛逆, 希望老师重视他, 可是又敏感地觉得老师要改造他。我们做教师的千万别想着轻而易举转变一个学生, 而是应该因势利导, 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唤起他们自我改变的意识。不能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 思想还不成熟, 感情还很稚嫩, 性格还不稳定, 欲望还很虚幻, 恰恰因为这样才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篇4:为生活幸福而教育

这个误区的关键在于以为进学校就是为了脱离社会, 受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更高更好的教育, 在择校竞争中上好的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甚至出国留学, 他们竟然忘掉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生活更加幸福。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三层。“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多层结构, 教育不是纺一条线, 也不是织一个网, 更不是编“美德袋”, 做“知识框”, 而是要陶冶一颗心灵。

陶行知以“止于人民幸福”作为立教之本, 止于人民幸福选择终身从教, 止于人民幸福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止于人民幸福倡行民主教育。正如他所说, “人民贫, 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 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 非教育不除;精忠, 非教育不出。”

陶行知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两种教育。一种是吃人的教育。不教人创造富裕幸福的社会, 不懂得合群生活才是生存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教育是创造幸福的教育。它提倡人人平等, 旨在创造自己的、他人的, 以及自己和他人共享的幸福。

陶行知感到旧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是吃人的教育, 它不只叫人吃别人, 还教人吃自己, 是不可能创造人民幸福的, 因此不仅要提倡新教育, 还要建立教人创造幸福的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看来, 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好领袖, 另一方面要培养新国民。“教学成得其宜, 则国家造就一生利人物, 即得一生利人物之用。将见国无游民, 民无废才, 群需可济, 个性可舒。然后辅以相当分利之法, 则富可均而民自足矣。”陶行知认为, 中国将来是非民主不可的, 中国的教育也是非民主不可的。

篇5:园本教研与“活教育”理论

那如何才能让我园的教研成为有效的教研呢?

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倡导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理论给了我们新的启迪,让我们园本教研的开展有了方向。事实上就是这一“活教育”理论让我园的园本教研“活”了起来,使一个有效的“做中学”园本教研模式,逐渐形成。

一、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从懂“研”到参“研”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要“参研”就必须让我们的教师“懂研”,通过理论学习才能使教师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我们应从理论学习入手,从观念上充实教师。

首先,我们让教师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以自身的教育实践去研究,让教师懂“研”。我们认真学习园本教研的理论,弄清什么是园本教研,通过学习、实践,使我们的教师明白“园本教研”应以幼儿园为本位,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作引领,以教师自己或他人的行动为基础,并让他们知道园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应做什么,使大家都明白园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

其次,我们根据阶段性研究的不同任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并开展“互讲互学”讲座的活动,让教师参“研”。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梳理,确定存在的问题,形成学习专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学习与实践,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作积累性的记录,把记录整理成学习文件夹。

最后,我们还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互动式学习,学会利用网络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料素材,整合到幼儿学习的课程中,让网络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二、以集体备课为基础,形成“研”的氛围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的极好途径。它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强调教师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着重解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处理,即解决一个教学设计问题。

形式上,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备课组,着力研究《纲要》,研究幼儿,研究教材,查找资料,制定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我园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讨论—形成教案—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的流程。

时间上,我们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每次只着重备一节课,着力解决一二个问题,完成一个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教案。我园教师平时只要有时间、有问题时,无论何时何地,小组成员就会积极讨论,有时甚至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会凑在一起谈论起来。

内容上,我们主要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新教材《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和《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同时,选取适合本园幼儿特点、兴趣、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挖掘社区、家庭的教学资源,并加入有昆山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本着“如何让幼儿与教材、伙伴、材料等互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何突出教材的新、特、优?如何让教法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互统一?”的活动目标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人人动脑筋,个个说真话,争先提建议”的研讨气氛,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在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时,我们强调的是“备课”与教学后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备课的结构更加完整,才能让教师专业成长在“设计—实践—反思—完善”中逐步实现。

如今,集体备课已成为我园的一种备课文化,它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尝到了“采百家之长,酿自我之蜜”的滋味。

三、以案例剖析为手段,解决“研”的困惑

案例式的教研实际上是一种典型“做中学”的模式。它是以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课三研”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幼儿园案例式教研的活动形式,它不仅研究教师如何“教”,还研究幼儿如何“学”与“玩”,更研究幼儿的“学”与“玩”的心理,使幼儿的“学”与“玩”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其目的是让教师在参与“教研”的同时“解惑”,使活动方案更为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主题式研究为载体,提高“研”的水平

“主题式”教研活动是以主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本教研形式,是当前值得推崇的一种新型教研模式。

我们围绕“主题教育与区域活动的融合”的主题研究,制订了园本教研活动方案,在主题的统领下,教研活动从随意走向问题,从形式走向内涵,从经验走向科学。首先,我们从理论中把握专题的正确方向,全园教师一起收集这方面的相关信息与资料,通过大家的交流共同领会了“区域和主题融合”就是要将“观念、目标、内容、资源,以及方法形式、幼儿的发展”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在开展的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中注意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以完善我园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在“问题—计划—行动—总结”的不断循环中,每一个教师都主动参与了问题有效解决的全过程,对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并通过“区域和主题融合”的观摩活动,走进了一种常态下的教育现场,体验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过程场景。在现场,我们没有刻意的准备,更没有表演式的展示,而是一种生活化、生态化、常态化的真实反映。我们没有假想、空谈,而是看孩子的表现、教师的行为,听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回应。活动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及时地写下自己对观摩活动的体会;组织活动的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理清了自己设计活动的思路,了解了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对怎样更好地组织活动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教师在活动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与体会中形成了关于“区域与主题融合”的共识与意见,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现场能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

主题式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提高了教师参研的水平。可见,让教师带着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来研究,带着研究的意识在实践中大胆尝试的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总之,园本教研承担着幼儿园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重任,其有效的运作直接关系到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园本培训,形成长期有效的教研机制,让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幼儿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摘要:本文指出应在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指引下, 让园本教研“活”起来, 从而有效促进园本教研模式的形成。

篇6:在饲养课程中贯彻“活教育”思想

大自然和大社会是活教材。美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 她的教益无穷无尽。”自然环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内容, 为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认识兴趣、掌握知识方法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感性认识, 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学不主张班级授课制, 而是提倡室外活动, 注重生活的体验, 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 重视幼儿的直接经验, 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知识, 书本只是起到一个辅佐的作用。在本园饲养活动中, 我们以有生命的小动物为研究对象, 为幼儿呈现一本动态的教科书。在整个观察、猜测、实验、探索的过程中, 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 笔者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解决的问题, 我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实践得出结论。教师从始至终以一个引导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充分给予幼儿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

二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 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那么,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时刻发现孩子的兴趣动向, 并进行适时引导。

许久不见, 鸡宝宝都长大了, 我带着满满一大袋米, 和孩子们去给小鸡喂食, 进了小鸡的家——石榴园。我们每人都抓了两把米, 小心翼翼地靠近小鸡, 轻轻地把米粒洒在小鸡的面前, 突然有一个小朋友指着小鸡的头问我:“老师, 小鸡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吗?”我顿时一愣:是啊, 小鸡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吗?同样的问号在我脑子里转悠。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 我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 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于是, 我鼓励大家一起围坐在草地上一探究竟,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小鸡, 一个圆圆的脑袋, 一对圆溜溜的眼睛, 一张尖尖的嘴上长了两个小圆洞洞, 没什么可观察的嘛。不, 它的耳朵在哪里呢?我抚摸着它, 在它头上找着, 但还是没找出来。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着, 突然, 一个孩子欣喜地发现小鸡头的两侧有两道毛立着, 难道这就是耳朵?我出于好奇, 翻看那两道毛, 里面有两个小圆洞洞, 这会是小鸡的耳朵吗?它的耳朵为什么会长在那里呢?是不是能够更好地听声音?这一次近距离的观察带给我们一个深深的思考。

回去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 原来和猜想的一样, 那果真就是小鸡的耳朵。之所以长在这个地方, 是因为避免小鸡的爪子伸到耳朵那里, 还有小鸡害怕蚊虫飞到耳朵里, 没办法取出来, 所以长在毛底下。针对这一结果, 我再次带领孩子来到小鸡的家, 这一次不是空手而来, 而是每组带了一个小电筒,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和探究, 从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满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从四五岁孩子口中问出的问题, 在我看来是一个个大学问, 很多时候老师还真的回答不上来。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 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或不关注的东西, 有了孩子们的“为什么”, 我才开始认真查找相关资料, 与其说是孩子在长见识, 不如说是我们一起在体验着探究发现的乐趣。其次, 我认为幼儿的自主体验除了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外, 还可以表现在为幼儿创造多种表现自我、分享经验的机会。像让幼儿以音乐游戏的方式表演小鸡啄食的可爱、小鸡用沙子洗澡的姿态、绘画小鸡喜欢吃的食物等都会使幼儿看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 增强自信。

三丰富物质材料, 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空间

陈鹤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玩, 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 才能满足玩的欲望……”可见,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和兴趣的材料, 是激发幼儿探究的前提。

偶然在散步时经过石榴园, 孩子们发现小鸡正在津津有味地啄食着泡沫碎粒, 顿时心生疑虑“小鸡怎么会喜欢吃泡沫呢?”针对孩子的疑惑, 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小鸡喜欢吃的食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因为是农村的关系, 很多孩子的家里都有种植各种蔬果, 于是我发动家长带来了各种食材:青菜、白菜、萝卜叶、莴苣叶、稻谷、米粒、玉米等, 孩子们还把下午的小点心面包贡献出来做实验, 他们把这些食物分类装在盘子里兴致勃勃地向石榴园走去, 小鸡看见孩子们手拿各种美食瞬间抵挡不住迅速飞奔过来, 通过亲自实验比较, 发现小鸡喜欢吃的食物很多, 像白菜、青菜、莴苣叶、米粒、玉米、泡沫等都是它们喜欢吃的。在这次关于小鸡食物的探究活动中, 我借助家长、幼儿的力量为幼儿尽可能地提供多种能够激发他们探究欲望、能够实现活动目标的材料, 让他们通过实验具体形象、直观地感知小鸡喜欢吃的食物。

其次, 材料的提供推进了活动的进程, 维持了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 在活动结束后, 我设计了“小鸡喜欢吃的食物”的主题记录表, 让幼儿通过追忆选择连线, 连出小鸡喜欢吃的食物, 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和加深实验的结果。

四为幼儿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提出的教育目标之一。然而在小班幼儿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机会缺乏、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为孩子创设和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小鸡洗澡是不需要水的, 而是喜欢用翅膀拍打沙子, 那么如何让幼儿在感知小鸡洗澡姿态的同时发展他们合作交往的能力呢?对此, 我建议孩子分三组合作, 由两组孩子推着小推车去玩沙池里装些细沙过来, 另一组将运送来的沙子堆积成小山, 一会儿工夫, 小鸡的“洗澡池”就搭建完成了, 于是孩子们就静静地等待小鸡过来。几分钟之后, 小鸡“闻讯而来”开始尽情地洗起澡来, 这时候, 孩子们异常兴奋, 时不时地开始模仿起小鸡洗澡的样子。于是我提问“小鸡是怎样洗澡的?”从而提供给幼儿交流的话题与机会, 这时候孩子们纷纷七嘴八舌说道:“你看, 小鸡是这样用翅膀拍沙子的, 很好玩。”“我听见了啪啪的声音, 你听到了吗?”“小鸡在沙子里挖了一个坑睡起觉来了!”借着孩子们的浓厚的兴趣, 我开始有意识地哼唱起《大公鸡》“大公鸡, 穿花衣, 花衣脏了自己洗, 不用肥皂不用水, 扑棱扑棱用沙洗。”此时, 孩子们无意间也跟着哼起来, 无形中记住了小鸡洗澡的状态。

在此活动中, 通过明确的分工要求和提供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 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共同合作,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参与“小鸡洗澡”的活动中获得进步和成功。因此, 作为教师, 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和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

摘要:“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分析和借鉴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 对我园如何利用和开展园本课程资源具有很大的启示, 在我们的饲养课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做”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关键词:活教材,自主体验,物质材料,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

[2]赵传玲.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3)

上一篇:诗,诗鲍照,诗的意思,诗赏析下一篇:学习秦开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