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2024-05-02

永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共6篇)

篇1:永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古蔺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政务/02A文秘工作/政府文件/报告/ 索 引 号:135/2011-00002 发布日期:2011-09-26 主题分类:

文 号:水府[2011]2号

发布机构:水口镇

关 键 词: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水口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古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按照古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安排,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于今年对我县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根据《古蔺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认真落实川教督〔2006〕2号和泸教局发〔2005〕25号文件的通知》(古教督〔2007〕1号)要求,严格按照《古蔺县(乡镇)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细则》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口镇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川黔交界的赤水河北岸,与国酒之乡茅台镇隔河相望,是黔北入川第一镇,也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转战的地方,蔺(四川古蔺)仁(贵州仁怀)公路横穿境内,赤水河流经镇内八个村。幅员面积198.33平方千米。政府所在地水口寺距县城98千米,辖15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2009年总人口4.329万,其中农业人口4万。2009年全镇实现人均国内2919元,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064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066元。

二、水口镇教育基本情况

全镇现有各级各学校22所,其中中学1所,农技校1所,片区中心校3所,村级小学14所,民办幼儿园3所。全镇在校学生总数928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763人,初中在校生2757人,幼儿在园762人。全镇有公办教师191人(未含特岗教师23人),代课教师57人。

水口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科教兴镇”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工作列入镇委、镇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目标责任,明确提出了“打造教育强镇”目标。坚持办好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办特色学校,每年办好五件实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抓村级小学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实行轮岗、竞争上岗和机关干部联系学校制度;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实施“两全普九”工程,分类规划、分步推进“两全普九”;二是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工程;三是实施教育质量和目标管理督导评估工程。办好“五件实事”,一是党镇领导一对一救助一名贫困学生,逐步完善贫困救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每年召开一次骨干教师座谈会,加强教师队伍建;三是党镇领导每年深入课堂听一节课,强化教育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为学校办一件实事,逐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五是每季度召开一次教育联系会,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2007年,顺利通过县政府“教育督导”验收,去年“两全普九”合格。近三年来,我镇在狠抓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两全普九”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四率”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办学水平日益提升。

三、接受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情况

A1、领导职责

B1、“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C1、镇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承担起统筹镇内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职责。制定了《水口镇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水口镇学校建设规划》并制订了分实施计划。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列入政府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任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了相应责任,村民委员会承担一定责任,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镇级部门、村委协同配合抓教育的工作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镇政府先后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两全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建立了镇政府领导和镇级部门联系学校制度,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水口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水口镇人民政府实施素质的措施》,《水口镇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实施“两全普九”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有力,全力推进全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2、按照县政府全面统筹管理教育经费的有关要求,及时下拨各种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长期以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全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为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拨付,保障学校必要的公业务费支出以及办学条件改善,我镇教育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工资直发和经费专拨”,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无拖欠、挪用现象。

为确保教育经费用于教育,结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制定了《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教育经费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提供了可靠保障。

C3、镇政府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严格学校领导干部的聘用和管理,积极向教育局推荐基层领导,积极向人事部门及教育局争取教师。

B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C4、积极实施“教育强镇”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制定了近期、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并将发展目标纳入政府的工作任务,教育工作列入镇委、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镇政府成立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每年召开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会议达到4次以上。针对危房改建工程、贫困生资助、“两全普九”的实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会议,切实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C5、镇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工作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水口镇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教育强镇”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水口镇建设规划》,并按照要求按时完成全镇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任务,并作为政府实事工程。

C6、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镇党镇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调研教育工作,关心教职工,各部门努力为教育创造发展的宽松环境,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社会各界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镇上下形成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镇政府专门建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严禁部门对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全镇未发生过部门对学校的“四乱”行为。每年教师节,镇上都要表彰一大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政府设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并在重阳节召开教师座谈会,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大计。

B3、目标责任制

C7、实行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组,明确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镇长为具体负责人,按照《对乡镇人民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路线履行镇政府的职责,按照评估标准开展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由镇政府与中心校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C8、建立了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点联系学校工作制度,每年召开两次以上镇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学校座谈会,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镇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口联系一所学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学校了解办学情况,帮助解决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帮助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帮助协调解决贫困生入学、农民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入学等问题,确保适龄儿童按时入学。镇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深入联系学校或村社看望留守儿童。

A2、教育改革与发展

B4、各类教育发展

C9、镇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改造薄弱学校的规划及措施》,坚持“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镇政府对镇内中小学的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教师互动活动,做好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就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全镇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镇镇所在地学校与村校学校之间,片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上差距已明显缩小,水口镇提出了办特色学校的要求,目前水口小学已经启动创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水口中学开展英语角活动,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带头示范作用。

C10、2000年水口镇通过县政府“两基”验收后,镇政府把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来抓。2006年制定了《关于实施“两全普九”“两基”巩固的总体规划》,镇政府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把学生巩固率列入对学校的重要考核内容。镇政府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纳入“两全普九”。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圆满接受义务教育,并不断提高普及程度。每学期开学,镇教育主管领导把镇内的控辍保学列入议事日程。学校把开学第一周作为追流工作周,确保了控辍目标的完成。2009年制定了《“两全普九”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县政府“两全普九”验收。2009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5%,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年辍学率0%,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22%,初中学生年辍学率0%,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指标。

C11、镇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全镇义务教育阶段有留守儿童1000多人,印发了《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教育和管理工作计划,各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全镇上下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的机制。

C12、镇政府按照《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普高和职高协调发展的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提出大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普职高协调发展的目标。三年来初中升高中阶段人数逐年上升。2008年全镇升入县职高39人,2009年全镇升入县职高94人,2010年全镇升入县职高281人,合计414人,三年升入普高351人,超过普职招生入学比例1:1要求。

C13、镇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有职能股室专人专门负责学前教育工作。2006年印发了《水口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及措施》,每年对民办幼儿园实现年检,2010年水口镇中心幼儿园被县教育局认定为县级合格中心幼儿园,进一步规范了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基本做到全镇各类幼儿园协调发展,管理规范。各乡镇也相应地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全镇学前三年入园率2008年为29%,2009年达29%,2010年达30%。

B5、教育教学改革

C14: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工作指导,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建设。我们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以开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县政府《对乡镇政府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办法》的要求,切实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学校体卫艺场地、器材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保证了“两课”、“两操”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参加举办校级中小学生田径、篮球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县级体育比赛。认真开展对学校食品、饮水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检查,建立完善了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坚持开展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工作,全镇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认真抓好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保证了学校艺术课程开齐,课时开足。结合每年“六·一”、“一·二九”等节庆、纪念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2008年水口中学编制的舞蹈《床前明月光》在“迎接北京奥运,庆建县百年”中学生艺术大赛中获二等奖。

C15、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镇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泸州市教育局新修定的《泸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和泸州市教育局《关于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息时间的通知》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根据教育局《古蔺县课改年级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方案》,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形成了“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

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并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各学校坚持落实“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开展活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纵深发展。我镇现有在研立项国家级课题4个、县级课题6个,微型课题40个;2008年,优秀论文评选中,我镇教师获县级一等奖的有 2篇,二等奖的有 6篇,三等奖的有 14 篇;赛课获市级二等奖1人,县级一等奖1人,县级二等奖3人,县级三等奖2人;2009年,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市级二等奖1篇,市级三等奖3篇,县级二等2篇,县级三等奖3篇,赛课获市级一等奖1人,市级二等奖1人,县级一等奖2人,县级二等奖 3人;2010年,优秀论文评选中,我镇教师获市级三等奖的有 1 篇,县级二等奖的有 1篇,三等奖的有 3 篇;2010年县级微型课题评选中,我镇各有一个课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C16、镇委政府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办学政策、平等待遇、招生、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法按程序审批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我镇现有民办幼儿园三所。

高度重视成教、职教、基教“三教统筹”工作。镇教育部门也制定了“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和稳步发展的工作意见,以及拓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等具体发展措施。2008年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全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非农就业培训人,党政干部科技培训人。

A3、经费投入与管理

B6、投入与保障

C17、镇政府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C18、按照县财政的相关要求,每月按时将教师工资存入个人账户。每年按时缴纳教师的住房公积金。

C19、学校按照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筹安排公用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C20、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镇政府按照《古蔺县关于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好校舍维修改造的资金及专项资金。

C21、把贯彻落实“两免一补”作为“惠民”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学校通力配合,严格审核,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确保农村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

2010年秋,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164人,金额4.1万元;秋季学期补助中职贫困生助学金全部补助到位。县教科局等部门还建立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制度,积极鼓励、倡导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帮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县未出现因贫困而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C22、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普九”债务偿还工作,全镇未发生债权单位或个人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每年均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偿还“普九”债务,逐年偿还。

C23、引资46万元改善浮云小学条件, 引资60万元新建天富小学(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

B7、教育经费管理

C24、全镇义务教育经费定期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并依法向县人大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执行情况,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每年,县政府均向县人大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执行情况,并接受了县人大的监督和检查。

C25、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编制规范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使中央这一惠民政策在全县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确保了我镇所有适龄儿童入学。

C26、我镇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无截留、挤占、挪用各种教育经费现象。

C27、学校按规定的范围、标准,开支使用教育经费。近几年以来,全镇学校未发生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不规范的问题。

C28、制度健全、操作规范。严格按照省定《推荐用书目录》征订教材,禁止学校统一为学生组织征订教辅资料,公开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学校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校务公开制、定期督查制、责任追究制。学校收费均先报物价局审批,在取得《收费许可证》后,按《收费许可证》上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进行公示。学校对外公示达标率达到 100%,代收费按时结算100%。

A4、办学条件

B8、学校布局

C29、镇政府高度重视全镇校点布局工作。2007年1月,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规划的意见》,撤、并了规模小、效益差、布局不合理的各类校点6(木林小学、铁炉小学、瓦房小学、柏杨坪小学、怀场小学、樟树小学)个,2010年重点打造马跃新农村校园。2008年3月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经一步规划水口镇学校标准化建设。

C30、我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均衡,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逐步缩小。镇政府制订和下发了《关于改造薄弱学校的规划及措施的通知》、近几年来维修加固九岭小学教师宿舍、环山小学教学楼共550平方米,拆除重建庙林小学教学楼、回龙小学教学楼、浮云小学教学楼、水口小学厕所、马跃小学教学楼、台沙小学教学楼、密腊小学教学楼、水口中学教学楼等共计5141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各学校积极筹措经费50多万元,硬化马跃小学、台沙小学球场近200立方米,砌堡坎16立方米,建围墙450米。学校规划教师定点支教,组织骨干教师下村小献课活动等,在人力上加大对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业务上加强对薄弱学校指导等。通过校点布局调整、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日趋缩小,按新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镇将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

B9、校园校舍

C31、镇政府印发了《校舍勘察鉴定、鉴定和改造的工作制度》、《水口镇学校危房维修改造制度的通知》,全镇学校校舍在县房屋安全鉴定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勘察、鉴定,对D级危房进行封存、撤除,杜绝使用D级危房。2007年至2009年县政府投入改危资金400多万元无D级危房使用。各学校加强学校校舍的管理与监控,目前,全县校舍未出现险情,也未发生过因校舍安全原因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

C32、全镇小学占地31959平方米,建筑面积1521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5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454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7.2平方米、建筑面积2.8平方米。

B10、设备设施

C33、加大图书装备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小学藏书12733册,价值72332.5元,中学藏书5000册,价值20000元,各中小学均制定图书管理制度和图书借阅管理办法,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图书育人功能。

C34、加强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实施的装备和实验室建设,全镇学校实验室仪器和音、体、美、卫劳器材按标准配备。全镇小学教学仪器价值83100元,中学价值13700元,音体美器材小学价值42686元‘中学价值182850元,全镇统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登记制度,并按部颁标准开其课程,开足课时,年终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各个学校建立了仪器设备管理和规范使用的各项制度;各种设备实施管理规范,利用率高,充分发挥了教学功能。

C35、我县从2004年起全面实施“国家三部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现有模式一:17套;模式二:8套;模式三:2套,全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80%。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用房7间,共350平方米。三种模式应用达90%。现代远程教育对推进课堂教学手段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巨大作用,2009年水口镇庙林农校被泸州市教育技术装备所评为先进集体。

C36、镇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饮用水等配套设施的改造改建工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教育专项资金不断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现有办公用房1458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506平方米。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A5、队伍建设

B11、队伍结构编制

C37、高度重视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工作,2010年全镇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100%,具有专科学历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4.55%;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30%,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为33.33%。

C38、我镇中小学各学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评职称、聘职务。2010年小学初级职务比例达38%,中级达38.2%,高级达1.8%,初中初级比例达42%,中级达30.9%,高级达2.5%。

C39、认真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实施办法,将教师逐一核到校,并加强编制管理。未发生机关、事业单位占用中小学编制情况。

B12、队伍管理培训

C40、严格聘用程序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每年我镇按规定时间组织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报考、认定教师资格,严格认定的条件和程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加强教师聘后管理,每年对聘用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论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并将考核结论和多项奖励挂钩。认真搞好岗位设置,严格岗位聘用制度。

在师德教育上,每年进行暑期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活动。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县级师德标兵以及各种先进的推荐、评选、命名和表彰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师德水平,激发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倾心育人的工作激情。未发生教师违法、违纪事件,塑造了良好的师德形象。

C41、坚持开展教师支教轮岗活动和村小教师上挂锻炼,发挥了教师资源优势,支持了农村教育事业。每年开展教师定期到村小支教活动,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C42、按照县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规划校长参加培训,积极选派校长到县教师进修校、泸州职教院和省委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校长培训率达100%,校长提高培训小学达75%,初中达100%。

C43、学校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培训,严格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制度。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5%用于师资培训的规定,2007年至2009年划拨教师培训经费28.0787万元,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实际使用25.99705万元,占93%,由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使用5万元,培训费使用超过规定标准。同时,不断充实和更新培训内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中小学教师参加规范性培训和灵活性培训达到了规定学时,继续教育完成为100%,完成了教师继教任务。

A6、教育管理

B13、依法治教

C44、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招收择校生,不办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不组织以分班为目的的考试。全镇公办中小学校未发现有乱招生、乱办班的行为。

C45、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建立学校管理章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按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办学。在全镇各中小学广泛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步入了依法治校的轨道。各都进行了四五普法、五五普法考试,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

C46、各学校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全镇教育管理,加强教育法制建设,镇委政府承办上级相关部门交办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调教育和其它部门的关系,共同办好教育工作。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C47、镇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对镇级相关部门下达了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教育督导室的要求认真开展工作,按要求规范建档。

B14、校园周边环境

C48、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实抓好整治工作,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水口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整治方案》,成立了《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制定和落实我镇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方案。对全镇中小学周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梳理,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交通、网吧、游戏厅、固定及流动摊点等重点问题,特别针对学校周边学生寄宿点进行多次排查,组织业主进行培训,对学生寄宿点的条件、环境等综合评价,优化了学校周边环境。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配合开展综合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学校师生构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C49、各学校采取与当地村委密切合作,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办法,由学校与当地社区联合制定维护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学校和社区沟通合作计划”、成立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制定“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章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对校园周边治理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安全管理网络,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B15、安全工作

C50、为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领导,解决学校安全及周边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水口镇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学校街道安全工作负责制责任分解方案》,成立了水口镇中小学安全工作政府负责制领导组,由分管教育副镇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安全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

C51、全镇中小学幼儿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各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从镇政府到学校都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部门、学校“一把手”工作职责。制定了《安全工作事故追究制度》《一岗双责分解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月报制度和重大事项专报制度。积极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大力开展中小学交通、消防、卫生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学校制作并悬挂了安全宣传横幅、标语,召开师生大会,印发安全宣传资料。近年来,全镇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附件一:水口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情况自查评分表

附件二:水口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调查表

二0一一年一月四日

附件: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古蔺县人民办公室 主办 古蔺县政府办信息中心 承办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

篇2:永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和20多天的试运行,今天,***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网站正式开通了,这是我县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政府公众信息网网站的开通,对促进我县现代化建设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公众信息网网站的开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公众信

息网网站建设辛勤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提供了大力支持的州政府信息中心、云南省电信公司楚雄分公司、云南万事通公司及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形势,切实提高对信息化建设和建立网站的重要性认识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已决定将电子政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通过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规划。如何结合我县实际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走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道路,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政务内网、外网和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即“两网一站”)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基本架构,其中政府公众信息网又称“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达到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改善政府对公众和社会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对社会的监管能力”两大目标,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作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应用的直接服务层和效益的最终表现层,其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加快推进我县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我县信息化水平。2002年,县人民政府就把将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网站建设作为我县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来抓,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规划和部署。2003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式启动实施了我县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于今年7月初建成并开通试运行。网站的开通试运行,标志着我县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希望各级各部门站在现代竞争和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这项工作,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首先,建设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提升***对外开放新形象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被认为是目前成本最低、最快捷和最有影响力的宣传媒介,网站则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对外窗口和名片。近年来,我县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然而,对互联网这一现代化的宣传、营销手段运用还很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的对外形象。为此,建设政府公众信息网,积极实施党政机关和企业上网工程,开展网上招商、网上交易,发展电子商务,是以较少成本包装宣传自己,提升***形象,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必然要求。

其次,建设政府公众信息网是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今年,我县提出了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路,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措施,以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企业少、小、弱,工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手段较为落后,企业职工素质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提高。因此,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方向。在农业生产方面,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为农民搞好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同时,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已融入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应用,也会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第三,建设政府公众信息网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电子政务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也不是简单地将现有政府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而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创新,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扩大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有利于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加强勤政廉政建设、防止和克服腐败,有助于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信息化

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把“***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建成县级优秀网站为目标,以电子政务为龙头,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注重应用”的原则,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认真组织,精心维护,建设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互通、先进实用的电子政务系统,带动企业、农业和社会信息化。重点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根据工作需要,按上级要求,为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下步要成立***县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落实机构,充实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县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各级各部门和县政府信息网络中心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我县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水平,真正使其成为我县“沟通世界的桥梁,联系群众的纽带,信息化建设的载体,网上办公的平台”。县政府信息网络中心要继续加强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要履行好全县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协调和技术支撑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做好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共同把政务门户网站办出生机、办出特色;要发挥政务门户网站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扩大对外开放;要依托政务门户网站,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密切干群关系;宣传、广电、招商、统计、经贸、计划、旅游等部门要依托政务门户网站,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二)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组织企业上网发布产品信息,推介招商项目,推动网上招商、网上交易的健康发展。要立足特色,建立起农产品专业商务平台,集中推介我们的优势产品和项目。要全面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整体包装、策划和宣传企业,扩大企业知名度。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生产等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推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三)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要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广大农民发布和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要加大投入,切实抓好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向农民发布我县的农业信息。要逐步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岗位培训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资源库和就业跟踪调查资料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四)加快推进社会信息化。坚持高点起步、分步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手段和模式,积极争取推广远程教育;要加快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要求,积极向城乡居民提供物价、娱乐、餐饮、购物、旅游、医疗、纳税、交费等多方面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强化保障措施,形成推进政府上网工程的强大合力

政府公众信息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工作,为全县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工,制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对企业上网工程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县经贸局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农业局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计划、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围绕信息化建设争政策、争资金,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教育、人事部门要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县委办、县政府办要把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纳入考核管理,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为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二要厉行统一,加强管理。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努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系统、统一数据,最大限度地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是统一规划。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组织建设业务信息系统时,应将支持办公自动化的政务内网和对外服务的公众网站纳入整体规划,一同建设。通过信息资源和政务业务的网上整合,逐步实现全县所有的政务信息和政务业务的“一网式”服务,方便群众,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二是加强领导。为搞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领导,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履行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要求出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政策,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推进工作。三是统一数据。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分散在各级各部门、各行各业,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今后各级各部门要把数据整合纳入日程,认真制定执行信息报送制度,以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尽快构筑我县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高地。要尽快制订和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创造信息人才聚集和流动的政策、体制环境。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把计算机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学习培训计划,深入开展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扫盲工作,促使机关干部了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干部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了解信息化发展动态,不断增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县经贸、人事、科技等部门以及政府信息网络中心要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农业局要对农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技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培训。

四要强化信息安全建设。建立信息安全责任体系、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一是搞好电子政务及公众信息网的应用及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建立网站信息资源的收集、录入、审核和及时发布的动态机制,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全面,更新及时。一个县或者一个部门的网站代表着一级政府或一个部门的形象,如果长期不更新就影响这一级政府和部门的形象。相对来讲,建立网站还比较容易,只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就行,但是要使网站长期具有生机,就更需要做大量的管理和应用工作。二是必须增强安全意识,严格按照互联网应用的保密、安全和新闻发布等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加强对网站发布内容的审核把关工作,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严防黑客和病毒的攻击。

最后,希望全县参与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全体工作人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县公众信息网站办成我县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信息窗口,架起“***走向世界,世界了解***”的桥梁,搭建我县企业与省内外企业信息交流、合作的平台。借助网络,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形象,宣传投资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我县信息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同志们,推进电子政务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施政效率的需要,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稳步推进我县电子政务建设。

篇3:论政府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政府信息公开,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 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 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 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政府信息公开》从基本原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 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体现, 让公众能够从法律上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从而扭转了人们固有的政府信息密不可透的观念, 公众能够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一、政府信息公开使公众知情权得到保障

公众知情权, 是民主与法治社会中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从行政法角度考虑, 行政部门作为受人民委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其应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将掌握的信息告知公众。

信息公开是民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信息公开过程中, 政府占主导地位, 政府的自觉性决定公开的内容和性质。公众一般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要想公众能够接受政府的作为方式, 政府必须变主动为被动, 站在公众的角度, 看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可。政府信息的公开, 能够让公众知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从而使公众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 政府对于公众不太清楚的问题, 也需要及时地解答, 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条例》实施以来, 公众申请公开的信息数量不多, 这也反映政府公开的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完整度问题。虽然, 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解决, 但实际操作过程仍然很难。

二、明确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了政府信息发布必须协调, 强调必须遵循公正、公平与便民原则。《条例》将信息分为三类:主动公开的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得公开的信息。除了不得公开的信息, 其余两类比较好分辨。任何信息的公开都不能侵犯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正当权益, 政府信息在公开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进行严格审查, 对于个人隐私、国家秘密等是不能公开的。除此以外, 国家权力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应该具有公信力, 应该保证公众按照公开的信息实施的工作, 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强大, 公务公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能够使公众清楚国家政策, 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投资方向, 事实也证明, 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 政务公开程度也比较大。

三、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如果政府信息的公开, 不管公众的接受程度, 那么《条例》的宗旨“为了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 信息公不公开没有任何区别, 这是不可取的方式;所以政府首先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 为公众提供信息的场所, 方便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公众不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会造成公众不能理解政府决策、立法等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 公众参与度不够, 进一步影响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随着时代的进步, 《条例》在立法位阶和立法价值目标上会出现偏差, 使政府信息公开主体受局限, 从而变成效率低、实施困难的一部法律。所以, 《条例》应该不断得到完善, 使《条例》具有操作性, 能够保证公众能够获悉社会动态, 保证信息的利用率。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可以增加对信息公开监督力度。虽然《条例》第四章有关于监督的相关规定, 但要想得到很好地实施, 监督力度还需加强。诸如, 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怎样的信息公开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并没有进行规范性说明。监督力度的不够, 必然导致《条例》流于形式, 实现公众知情权、公众受法律保障也不能落到实处。要想公众能够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中, 必须让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扭转传统的权力主导观念, 从思想上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公众都对政府信息享有知情权, 任何人不得随意剥夺, 并且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要想构建和谐社会, 打击腐败、犯罪分子是必然的, 政府信息的公开是反腐败的有力途径, 要坚持自己廉政作风, 敢于接受公众的监督。转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后, 公众参与到信息公开中的意识也有待提高, 想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公众必须转变和扭转过去那种漠视政治的旧观念, 提高自己的权利和民主意识, 树立积极的参与意识。但从《条例》实施以来, 公众申请信息公开的数量不多, 公众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政府就应该针对公众这种被动接受的情况, 制定对策, 如加大宣传, 在公众咨询、了解的过程中虚心听取公众的意见, 让公众知道自己拥有的这项知情权, 并且这项权利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 使公众愿意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以公众参与为基础, 才能促进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以便行政机关在立法与政策方面得到及时地调整, 以最大限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需要借助更多平台让公众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中来, 最终, 政府信息公开由最初的提供信息给公众转化为公众主动索取信息, 这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信息公开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公民知情权的充分实现[M].财经政法资讯, 2009, 05

[2]苏君华、周雅春.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权的制度保障[M].档案, 2010, 03

篇4:永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众认知;调查分析

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09年5月1日,已正式实施1周年,1年来,《条例》实施效果如何?公众如何评价?笔者从公众对于《条例》认知的角度展开调查。调查从信息认知行为的三个过程入手,目的如下:其一,了解公众对《条例》的认知现状,分析影响公众认知的主要因素,在进一步分析公众对《条例》具体内容认知的基础上,探讨了《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二,以1年为一周期,获取《条例》实施后,公众每年的认知数据,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1既往调查综述

关于《条例》的公众调查,以其颁布、实施日期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条例》颁布初期的相关调查

2007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段尧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组,以了解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响应情况为目的,开展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公平与满意度研究”调查。调查涉及10多个省、市、地区各阶层公众,主要从其职业、权利意识等方面着手,调查了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态度等内容。调查以大致把握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认知情况及态度为目的,侧重于了解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程度。

1.2第二阶段,《条例》实施初期的相关调查

2008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联合开展了一项有3837人参加的,名为“你怎么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的网络调查。调查围绕着“获取政府信息是否为公众应有权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的意义”,“公众如何履行《条例》赋予的权力”等问题展开,侧重于了解公众对于《条例》的评价。

1.3第三阶段,《条例》实施近1周年的相关调查

2009年4月15日,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OGIPS项目组组织,发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一周年调查报告》。根据《条例》第31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规定,该项目组于2009年3月31日前,启动了对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公布情况的调查,调查通过网络等形式展开,侧重于针对性了解《条例》实施以来,国务院及省部级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的公布情况,旨在推动公众参与公开制度建设。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调查,是于《条例》正式实施1周年后开展的,调查从公众认知的角度入手,采用开放式问卷方法,旨在阶段性梳理《条例》实施的成效及不足,为进一步实施《条例》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供相关对策。

2调查准备

2.1样本选取

按公众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域分布等因索取样。样本来源如下:(1)公共社区。由于社区地域界限与基层政府行政边界重合,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集散点,且社区公众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便于扩大调查广度。笔者主要选取了我国中东部如武汉武大测绘社区、青岛胶州路社区、合肥市光明社区、阜阳市文峰社区、即墨市西苑社区等不同层级的城市社区为样本;(2)街道行人。主要选取武汉江汉路、青岛中山路、郑州花园路、合肥长江路等繁华街道的路人随机调查。

2.2问卷设置

结合《条例》的内容及调查目的,笔者编制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众认知状况》的问卷。问卷包括3个部分:(1)《条例》的关注度、认知相关度调查,调查不同公众群体对《条例》的关注及与其关联程度的认知;(2)《条例》内容的具体认知调查,了解公众对《条例》中如权利、申请程序、救济方式等具体内容的认知;(3)《条例》实施效果的认知调查,了解公众对《条例》各条款实施结果的预期及改进建议。

2.3问卷发放

考虑到网络调查便捷,且能普遍反映中青年网民等受调查主体的特点,问卷发放采用“方便性抽样”的方法,借助人际关系,通过虚拟网络发放,共投放600份。调查中,强调对象要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3调查结果

调查回收问卷5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8份,结果统计如下:

3.1调查对象

年龄上,20~50岁中青年公众占66%,是调查的主要对象;学历上,调查对象包括各文化层次,主要为本科(大专)学历;职业上,调查对象涉及各行从业人员,其中,公务员占12%,事业单位员工占26%,企业职员占27%,农民占11%,其余24%为学生、个体工商户等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地域上,调查对象分布于各级城市社区、街道中,其中省会城市占50%,地级市占17%,县、乡占17%,农村则占16%。

3.2公众关于《条例》的认知

3.2.1《条例》的关注度及认知相关度

结合问卷中“你是否关注《条例》的实施?”及“你认为《条例》实施和自己有关系么?”等问题的反馈结果,笔者将调查对象按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地域因素细分,并将相关因素对调查对象关于《条例》的关注及认知相关度的影响程度,设置了5个等级,具体为:从年龄上看,20岁以下60岁以上的公众对《条例》的关注度及认知相关度较低,对《条例》较为关注及认知相关度较高的公众年龄集中于30~49岁;从职业来看,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到农业,公众对《条例》的关注及认知相关度逐渐降低,从受教育程度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公众对《条例》越关注,且认知相关度也越高;从地域分布来看,城市级别越高,公众对《条例》越关注,且认知相关度也呈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公众对于《条例》的关注度及认知相关度较高,主要集中于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的中青年公众中。

3.2.2《条例》认知

3.2.2.1认知现状

根据问卷中“你是否知道我国已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你知道《条例》颁布时间和生效日期吗?”,“你认为《条例》是否维护了公众的知情权?为什么?”等开放式问题的反馈结果,获得公众对《条例》的认知现状,具体如表1。

公众对于《条例》的认知现状不容乐观,34.9%的受调查者表示不知道该《条例》,虽有些调查对象知道该《条例》,但涉及具体内容时,31.4%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

3.2.2.2《条例》具体内容的认知

笔者将《条例》的内容归类细化,建立了辅助公众判断的《条例》内容分类表,如表2。并结合问卷反馈结果加权求值,量化分析公众对于《条例》具体内容的认知情况。

为便于量化分析,笔者将以上《条例》的具体内容按调查对象的认知情况,设置5个等级,按每1分值对应的人数为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出具体权值。以“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范畴”为例,对518份问卷结果加权计算,其权值为4.28,对应认知程度为“不太了解”,如表3。

10×17+9×22+8×45+7×31+6×41+5×27+4×

98+3×92+2×79+1×66=2218

17+22+45+31+41+27+98+92+79+66=518

2218/518=4.28

其他各项内容的认知程度照此法所得,如表4。

参照表4结果,按照认知程度权值高于5.0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列前5的,为公众所“了解”的《条例》内容如表5。

公众对于“限定公开参照法律”的认知表现两个层面,即浅层次的限定法律名称如《保密法》、《档案法》的认知及较深层次上的《条例》与限定公开参照法律在立法层级冲突上的认知。由于实施中,《条例》第13条赋予公民依申请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与《保密法》或《档案法》中信息公开的范畴或时限上有冲突,实践中,引发了较多的行政诉讼案例,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加深了公众对《条例》该部分内容的认知。

调查中,公众反映,当自身合法权益因政府信息公开受损,依《条例》第33条第2款,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因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支持,往往陷入与现有法律救济冲突的困境。致使该条款在实际中,作用不大。因此,细化《条例》中法律救济方式,创设配套的法规、制度成为公众的迫切需求,也是《条例》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的有效前提。

公众对于《条例》第4章“监督保障”的认知程度较高,多源于对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监督保障缺失的体验。对于公众因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不作为,《条例》第33条只做出公众“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完全排除赔偿责任的介入,这将无法平衡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也不利于监督行政机关积极履行公开义务。

政府信息公开方式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虽然,《条例》第15、16、26条就政府信息公开方式作了规定,但调查表明,因《条例》相关规定过于笼统,实施中公众常因渠道不明,无法真正践行自身的“知情权”。

3.2.2.3公众对于《条例》实施效果的预期

此项调查,旨在通过对比《条例》的创设初衷与公众对于《条例》实施效果的预期,评估《条例》实施效果及进一步改进方向。其中,“公众预期”是根据问卷“关于《条例》中×条×款的实施效果,你的预期是什么?”一项问题中公众反馈较为集中的结果列出,具体如表6。

对比结果表明,以《条例》为代表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已初步建立并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但是《条例》1年来的实施效果与公众预期客观上仍存有差距,总体上看,《条例》规定多从公开的义务主体一政府的角度入手,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公开的权利主体一公众的需要,部分条款规定过粗,程序上缺乏严密性,不利于维护《条例》的公信力,也不便于行政及司法机关执行。

4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条例》在颁布实施l周年中,仍存有如下问题:

4.1实施缺乏宣传力度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条例》颁布及实施公众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且认为与其较相关,但对《条例》内容认知偏低的事实,表明了《条例》在宣传上仍有不足。

4.2公众信息需求不高

除了宣传不力外,关注度、认知相关度与对《条例》认知程度负相关的事实,也侧面说明了公众虽然关注了《条例》的颁布及实施,但仍缺乏主动获取与《条例》内容相关的信息,需求不高。

结合表11中的《条例》创设初衷与公众预期的对比结果,在归纳公众对《条例》建议性认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条例》在立法层级及程序细化上,仍有不足。

4.3与相关法律的冲突

《条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但在协调与相关法律关系时,公众的预期与《条例》的创设初衷有一定的出入。由于《条例》的立法层级低于相关法律如《保密法》等,具体实施中,公民“知情权”往往无法得以保证。如有23%的受调查者表明依申请政府公开信息时,遭遇《档案法》公开时限或《保密法》保密范畴的限制,致使大多数申请往往流于形式。

4.4内容缺乏细化

调查结果表明,37%的调查对象认为《条例》内容过于概括,缺乏可操作性。如在《条例》公开方式规定上,24%的调查对象认为《条例》忽略了权利主体一公众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公众群体的信息公开方式的指导上,缺乏针对性条款。

程序上,缺乏细化及相关法律的支持也是公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如35%的调查对象认为,《条例》规定的公民依申请获取政府公开信息的程序缺乏细化,27%的调查对象表明,当其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受侵害时,因《条例》未提供细致的救济程序,而放弃维权。

5对策

5.1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

针对《条例》宣传不力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公共推广。建议政府设置政府信息公开协调员的职位,具体负责《条例》的推广、培训事宜,及时处理公众依《条例》提出的申请,协调各公共机构间的关系。为便于《条例》在各级政府机构及公众间推广,可创设《条例》推广专属中心标识,并广泛用于网站、公报及社区宣传栏等政府信息公开形式,提升公众对《条例》的认知;其二、扩大《条例》传播广度,通过大众媒介如电视、广播、网站开设特定栏目普及《条例》的内容。对于基层民众,可将《条例》以印刷品等形式广泛置于社区、政府办公处的公众接待区域、邮局、公共图书馆等处,供公众领取。

5.2提升公众的认知

除了加大宣传外,提升公众对《条例》的认知,可采用如下方式:其一、明确公众权利,推送使用;明确公众知情权利并落实到相应条款,将有效拉动公众依《条例》维权的意识,进而提升公众对于《条例》的认知。如当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正当权益受侵害时,政府可应请求提供《条例》相应的信息支持,并以手机短信等方式快速回复。其二、以社区为中心,开展《条例》培训。政府信息公开的主管部门应在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信息公开协调员可在培训中采用辅助性工具,提升公众兴趣。如针对《条例》中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业务操作,可通过录像、视频等形式展示相关文件表格和从受理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流程。

5.3协调《条例》与相关法律关系

为避免公民知情权空落,必须协调《条例》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具体为:首先,重新梳理《条例》与相关法律关系。可审查相关法律如《保密法》中的相关规定,哪些应当为公开法律所推翻,哪些仍可作为对公开的限制。或者借鉴英国的“日落条款(Sunset Clause)”,对于与公开法律相悖的规定,应在超过年限后停止使用。其次,在理清《条例》与相关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层级。《条例》与相关法律的冲突的实质就是公民知情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根据《立法法》中“下位法让位于上位法”的规定,《条例》在立法层次上的弱势不利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因此,在立法层次上,可在宪法的层面上明确“知情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待时机提升《条例》的法律层级。

5.4细化《条例》内容

篇5:永德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中央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广元市人民政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

网站首页印象苍溪政府领导政府机构政务公开投资苍溪旅游苍溪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低碳苍溪欢迎您!

县情概况历史沿革文化名人生活苍溪苍溪图库县长:何海生副县长:刘智勇蒲国春何琰方明刘素英王明贵宋仕新吴长伟王彦

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府工作部门县政府派驻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归口管理机构中央、省、市驻苍单位乡镇政府

计划报告公文规章应急管理人事信息重点工程惠民行动财政信息政府采购政务动态行政审批

招商动态招商项目招商政策产业资源主要企业工业园区农业园区

地方特产景区推荐精品线路酒店宾馆

概况信息

计划报告

公文规章

应急管理

招商引资

人事信息

财政信息

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捐赠救助

重大项目建设

政府采购

惠民行动

执法监督检查

工作动态信息

行政审批

您现在的位置: 苍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 政府信息公开 >> 计划报告 >> 工作计划总结 >> 正文

索 引 号:GGB90-02001-2011-05414

发布机构:八庙镇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2011年4月20日

文号:

公开范围:全社会

八庙镇2011年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总结

为切实抓好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根据苍府办函〔2011〕9号文件要安排,结合我镇实际,在辖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检查的时间

从2011年1月25日至3月31日。

二、检查的重点及内容

(一)检查重点:这次安全生产检查的范围是所有行业(领域),重点检查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电力、船舶运输、食品卫生等行业领域,全面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

(二)检查内容:

⒈全面贯彻落实县府办《关于开展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精神,认真分解落实任务和责任,周密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重点工作情况。

2.各村及其镇属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和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开展自查自纠的情况。

3.结合节日安全生产特点,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特别是烟花爆竹、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

4.在春节、全国“两会”期间继续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预防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加强应急值守,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落实相关应急资源的情况。

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确保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顺利进行,我镇成立以镇长罗俊镇长为组长,分管安全副镇长罗星江为副组长,镇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安办,负责督促、指导、协调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并于1月25日制定印发了《八庙镇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

四、检查情况

截止3月31日,我镇共排查治理隐患企业1家,排查一般隐患17条,整改率100%,开展宣传教育活动3次。

各村、镇属各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非煤矿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建筑施工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消防安全、学校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及民爆器材安全、电力设施及群众用电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应急值班制度,确保不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落实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各村、镇属各部门及各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企业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遇到突发事件,做到不慌不乱,镇定有序,按预案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做好节日值班,从春节开始,到全国“两会”结束前,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同志在岗带班制度。专人昼夜值班,且有一名领导干部在岗值班,保持安全生产信息渠道畅通,发生事故后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向上级机关报告。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和负责人深入基层,深入安全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过一个安全、祥和的新春佳节。

Copyright @ 2008-2011苍溪县人民政府.政务 All Rights

Reserved.主办:苍溪县人民政府联系电话:0839-5222401网站纠错:0839-5225082

篇6:政府用户如何申请微信公众账号

1.运营者身份证

2.相机或手机(拍照用)3.手机 4.电脑

需要登记的表格: 1.《政府信息登记表》

2.《授权运营书》(此处需要加盖鲜章)微信公众平台地址为:http://weixin.qq.com/ 申请地址为:https://mp.weixin.qq.com/cgi-bin/readtemplate?t=wxm2-realname-reg&lang=zh_CN

第一步:

打开上述网页,按要求填写下面的信息:

第二步:

点击“注册”按钮,登陆所填写的邮箱里,点击激活。

第三步:

激活完毕之后,即可进入申请公众账号的第三步操作“用户信息登记”,此处选择“政府”,如下:

此处需要填写的内容有: 1.营运者身份证姓名 2.营运者身份证号码

3.证件照片(身份证上的所有信息清晰可见,必须能看清证件号。照片需免冠,建议未化妆,手持证件人的五官清晰可见。照片内容真实有效,不得做任何修改。支持.jpg.jpeg.bmp.gif格式照片,大小不超过5M。)4.手机号码

5.短信验证码(点击后边“发送验证码”即可获得)需要下载填写后上传的文件有:

6.《政府信息登记表》

7.《授权运营书》(此处需要加盖鲜章)第四步:

填写完毕之后,点击“继续”,等待审核就可以了。

上一篇:项目综合分析报告下一篇:bt项目建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