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2024-04-25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共8篇)

篇1: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2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2 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 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题、作者、导入。

《示儿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示儿的意思?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在诗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诗人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全诗,读通意思。

三、读诗句,看注解,试讲意思,讨论问题:

1、诗人临死时为什么而悲痛?“但”是什么意思?诗人不为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而悲伤,只为未见国家统一而悲痛,这表现了诗人怎能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叮嘱他的儿子“无忘”什么事?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结:诗人即将辞别亲人时,并没有牵挂家事,留恋亲情,他毕生的心事和唯一的希望只是收复失地统一本国,即使死后,他还嘱咐儿子把中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强烈地爱国热情.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默写诗歌。

五、课堂作业

篇2: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篇3: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如果李白和孟浩然生在现代,那么,他们的送别会是什么样的呢?

出发地:唐朝

目的地:现代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诗人李白与朋友孟浩然却要分别了。

在他们告别那天,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摆了酒席。李白拿起酒杯,斟满美酒,对孟浩然说:“真幸运能交到一位你这样的良师益友,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终归还是要分别呀!到了广陵一定要多保重。我先干为敬。”说完,他一饮而尽。

孟浩然紧紧地握着李白的双手说道:“贤弟,我也很高兴能结交到你这样的朋友。不用为我担心,你也要珍重自己。”他说完,端起酒杯也喝了下去。

饭后,他们起身来到了江边。孟浩然拎起包袱,踏上一艘小船。此时李白早已泪流满面,不断地挥着手向朋友告别,眼看着那艘小船越走越远,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无尽的天边。

虽然朋友走了,但是他们真挚的友谊永驻心间。

(指导教师:苑敬伟)

大脸猫微点评:

篇4: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我们以为,诗歌中的“广陵”即当时的“扬州”,之“广陵”与下“扬州”是指去同一个地方。我们知道古地名所指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每个朝代行政区划多不一致,而且同一朝代不同时期就多更改。不过,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工具书与文献材料探求某一具体时代具体地域的。就此诗而论,《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载,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广陵郡,治所广陵县(今扬州市西北)。徐廉芳《扬州风土记略》又谓:唐“广陵郡被扬州之名,肇于隋文帝开皇九年。”按:此事当在开皇九年由吴州改扬州后。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扬州”条则指出:“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复改为扬州,仍治江都县(今扬州市),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扬州。”“扬州”与“广陵”地名改称的情况已然明了。一般认为,李白此诗创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因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办事,便约孟浩然在江夏(治今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相会(时两人同在江夏)。相聚之后,便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当时地名已早由广陵改为“扬州”。可知“广陵”当为过去之称呼,“扬州”即为当时之称谓。

从唐代其他诗歌中亦可得知“广陵”即当时的“扬州”。为便于说明,我们举例仅举同一首诗歌或同一题目中“广陵”即“扬州”同时出现的例子。先看同一首诗歌“广陵”即“扬州”同时出现的例子。如唐代诗人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中有“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李洞《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中有“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又,章孝标《及第后寄广陵故人》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刘商《送薛六暂游扬州》中有“广陵行路风尘合,城郭新秋砧杵多。”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再看诗歌题目中同时出现“扬州”和“广陵”的例子。如唐朝诗人宋之问《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这些例子,同一首诗甚至同一题目中就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的称呼,比比皆是,并不奇怪。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广陵”即当时的“扬州”,但其辖区范围与今天“扬州”地域大有差异(只是能够确定的是李白此诗“之广陵”与“下扬州”是指去同一个地域方向),故而不能将唐代“广陵”视为今日“扬州”。

那么,既然“广陵”就是当时的“扬州”,为何题目用“广陵”,而诗歌之中却要用“扬州”呢?难道真如《金陵日报》所载文章说的:“如果诗题中的‘广陵’,和诗句中的‘扬州’是同一地点,那无论从逻辑思维角度,还是从修辞学角度考虑,都显得很不和谐,这种同一首诗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称呼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那样吗?答案显然不是。

我们以为作者对同一地名在题目与诗歌中采取不同的称呼,主要就是考虑了修辞的原因。我们知道,古人作诗写文,是非常重视避免重复的,在遇到同一地名或人名时往往变换着花样使用。诸如对文、对举均是避免使用同一词语的表现。试想:要是把题目换成扬州,成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扬州》的话,就与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扬州”重复了。若是如此,这首诗影响力就要大打折扣。另外,古人都是尚古的,在题目中运用过去的名字,不仅表现自己学识渊博,而且也反映自身情趣。例如,唐代的《及第后寄广陵故人》《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等诗歌,题目中均是用“广陵”,而诗歌中则均用“扬州”。又如,四川达州以前属达县地区,后改为达州市。改名已经多年,但多数人今天仍称达州市为达县。这些例子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崇古的倾向。故笔者以为此诗在逻辑思维与修辞学方面,都是很和谐的。至于同一首诗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称呼的做法,更是没有令人费解之处。上面所举的同一诗歌中运用不同称呼的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此外,诗歌中用“扬州”而不用“广陵”的原因还有对韵脚字的考虑。古人作诗选韵是很有规律的。王力先生指出,开口较大的韵适宜表示宏大的气势,开口较小的韵适宜表示离别柔情之意。而此诗押ou韵,属于开口值较小的韵,适合表示对友人之留恋的绵绵情意。从用韵角度看,诗歌中用“扬州”而不用“广陵”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我们以为诗中的“广陵”即当时的“扬州”,题目中用“广陵”而诗歌中用“扬州”主要就是出于避免重复与押韵字等修辞方面的考虑。

作者单位 文华珍:四川省达县大树中心小学

篇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教案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 “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 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篇6: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原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②之:往,去。

③广陵:扬州的旧名。

④故人:老朋友。

⑤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⑥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⑦下:沿江顺流而下。

⑧尽:消失。

⑨惟见:只能见到。

⑩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作者简介】

篇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1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古诗赏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 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 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 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 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 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 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 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 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让不认识的朋友了解我。你在你朋友的家里为我准备了一席座位。你缩短了我与陌生人的距离,你把你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兄弟。

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你要去扬州远游,我心里多么的不舍,局促不安;你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我忘了曾几何时,和你在那里一同饮酒和诗,把酒问青天,好不快哉!

无论生和死,无论今生或是来世,无论你带领我到哪里,都是你,仍是你,我的无穷生命中最独特的朋友和兄弟。人们一旦认识了你,世上就没有陌生的人,也没有了紧闭的门户。你永远用欢乐的锁扣,把我的心和陌生的人联系在一起,让我不再孤单。

当你乘着那叶扁舟沿着长江东去,帆影越来越远,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我只看见长长的一线江水,向着邈远的天际奔流。呵,请允许我的祈求,使我在芸芸众生之中,永不失去和你单独接触的福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4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大地早已脱去厚厚的白衣,换上了薄薄的春穿,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李白和孟浩然相约来到黄鹤楼,酒桌前,两人静静地坐着,谁都没有说话。李白拿起酒壶给自己和孟浩然斟酒。他缓缓举起酒杯,对着孟浩然做了一个“请”的动作,眼眶微红地说道:“孟兄,此次黄鹤楼之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孟浩然也端起酒杯,不争气的泪水已夺眶而出,他声音有些哽咽,“是啊!贤弟,此次一番别离,不知再过多少岁月才能再见了。“说罢,他们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时,船夫上来说道:”客官,时辰不早了,趁着天还亮,赶快起程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怎么伤心,始终也是要分开的。“船夫说完,孟浩然才缓缓起身向停在江边的小船走去。孟浩然上了船,此时岸上的李白已是泣不成声了,他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对着孟浩然说:”孟兄,保重!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的。“”贤弟,你也保重,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孟浩然摆了摆手,船开了。

李白目送着那条小船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长江的不停地翻滚着,潮湿的风带着凉意轻拂着李白的面颊,一抹孤独的背影在江边伫立,许久,许久……

孟兄啊,想从前,我们春天喝酒吟诗,夏天赏花观景,秋日泛舟江上,冬日踏雪而行。而如今这已然都是回忆了。李白轻叹了一声,缓缓离去,为了排解心中的离愁别绪,提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5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的尽头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6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介绍:

篇8: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七言绝句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诗中处处写景, 景中带情, 留下了许多的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李白其中一首千古绝唱, 诗中写出送别友人的景象, 衬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浓厚感情。本文将用认知语义学中的意象图式将此诗进行分析。目前对李白诗歌研究的很多, 有从他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他的作品的翻译角度探讨, 作品的艺术风格, 用典, 作品传达的精神以及李白诗歌的主要基调等角度探析。但是从意象图式角度探讨的并不多, 本文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来解读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1 意象

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在对物质世界的感觉中获得感知。心理学常讨论感觉, 知觉和表象来解释人们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的过程。感觉是人们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客观世界, 对物质世界的某一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也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身体互动体验中最基本的认识。相比较而言, 知觉比感觉更为复杂, 它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总体特性的反应。就像一个婴儿综合苹果的各个特征最终获得了对苹果的总体印象。感觉和知觉都是以当前的存在物为基础的, 然而表象即意象则是指在当前事物没有出现在现场时, 人们依然能够通过想象唤起对事物的整体印象, 一种心智表征。意象是对不在当时出现的事物在人脑中的一个抽象心智表征。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唐代的诗歌堪称一绝, 一首好诗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中国传统诗是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诗人往往因一事物触发心中的情感, 因而选定一具体的景象来融合诗人的感情。诗的基本构成成分是意象。一首诗中, 意象成分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应当占主导地位。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的选取, 换而言之, 缺乏意象的诗也就无法成为一篇真正的诗歌。意象往往充斥着诗人丰富的感情色彩, 突出诗歌的主旨。同时给读者营造了一个三维的现实空间, 能让读者的思绪跟着诗人遨游, 使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 壮丽的艺术特色, 其中以七言绝句为佳。在李白的诗歌中意象丰富, 每个意象的设置都鲜活的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2 意象图式

“意象”和“图示”两个概念的第一次结合是出现在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他们都认为意象图示来源于身体经验。这也是认知语言学家普遍接受的观点。Jonson (1987) 认为意象图示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 动态的式样, 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意象图示具有体验性, 抽象性, 想象性, 动态性和心智性等特点。意象图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强调主客观的结合, 非超验的。意象图示具有理性的逻辑, 是有意义的统一体。在感觉意象和心智意象的基础上, 能够被动态的感知空间具体的事物在人们的感知中动态的体现。没有外界具体实物刺激输入的情况简单说来, 意象图式是基于感觉知觉和互动体验, 经心智加工形成, 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 是理解现实和语言之间的认知桥梁和认知工具.

意象图式是一种心理模式, 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验。Johnson (1987) 认为意象图式是我们认知过程中的一种再现结构, 它确立了理解和推理的模式。图示的提及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图示的讨论。18世纪的康德认为图示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 是概念和物体之间的联系的手段并赋予意义。F.Bartlett发现了人能够把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成认知结构, 形成常规图示。皮亚杰强调认识主要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 提出了“图示来源于动作”的观点。作为当代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和Taylor, 继承并发展了图式理论。Ungerer&Schmid (2001) 则认为意象图式来源于我们身体上每天同世界的接触, 因此被看成是基本的经验。Oakley (2004) 指出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从而感知经验的凝缩的再描述。同时在隐喻中, 意象图式可以作为始源域, 帮助人们理解目标域。

意象图式基于体验, 它与人的理性有关, 因此每个意象图示都包含一个基本逻辑。动觉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紧密相连, 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它主要包括:容器图示 (container schema) ;起点一路径一目标图示 (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 ;中心一边缘图示 (Center-Periphery Schema) ;连接图示 (Link Schema) ;部分一整体图示 (Part-whole Schema) 等基本意象图式。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意象图式, 从一个具体的认知域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 通过映射, 实现对抽象目标域的理解.

1) 容器图式。容器图式产生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容器, 我们每天都要往身体容器里放置各种东西, 也从这个容器里排除废弃物, 从这些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中可以把握住一个共同的、反复出现的结构, 即容器这一意象图式。

2) 起点-路径-目标图示。生理基础是当物体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时, 有起点、终点和路径;基本逻辑是从起点沿路径向终点运行时, 必须经过路径上的每一点;沿路径走得越远, 时间也就用得越多。

3) 前后图式。前景-背景结构可通过这一图式来理解。这一图式的工作原理是采用某些意象为背景来映衬凸显某一重要意象。

4) 上下图式。强调在观察过程中的视角是由高向低或由低向高。在隐喻中, 社会等级结构, 家庭结构可根据这一图式来理解。

5) 中心—边缘图式。生理基础是人具有中心 (躯体和内脏器官) 和边缘 (手指、脚趾、头发等) , 构成要素有实体、边缘。

6) 整体—部分图式。生理基础是人本身以及其他物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 构成要素有整体、部分和构造, 基本逻辑是这一意象图式是非对称性的、非反身的。

3 意象图示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 他一生好游山玩水, 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 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诗歌中是历来传颂的名篇之一, 孟浩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是李白的好朋友。这首送别诗, 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 (732) 前后, 阳春三月, 写友人孟浩然与诗人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乘棹东行。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1) 起点-路径-目标图示。人在走动时有始源, 路径和目的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诗人李白送友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至扬州, 中途必须乘帆远航, 最终才能到达目的地扬州。诗中运用“黄鹤楼”“孤帆”“扬州”三个实物凸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黄鹤楼-船-扬州, 构成了典型的起点-路径-目标图示,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 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 渐去渐远, 越去越小, 越去越模糊了, 只剩下一点影子了, 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 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 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 陪随行舟, 将友人送到目的地。暗指诗人的心随着友人的远行而移动, 表现出诗人和友人的深厚友谊。

2) 中心-边缘图示。身体有中心和边缘之分, 中心更为重要。边缘依靠中心, 反之不行。理论有中心和边缘之分, 重要的东西被理解为中心。辐射结构可通过中心-边缘图示来理解。《黄鹤楼孟浩然之广陵》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表面上看, 诗人是在写景, 描绘浩瀚的长江里只有一艘船在航行。但“孤帆”绝不是说浩瀚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 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这就构成了典型的中心-边缘图示, 孤帆变成为了浩瀚长江的中心, 其他都只是用来衬托孤帆的存在。映射出诗人的关注点, 所有的情感流露都集中在友人孟浩然所乘的船上, 其他船帆, 江水都不能吸引诗人的眼球。

3) 前-后图示。前景-背景结构可通过这一图式来理解。这一图式的工作原理是采用某些意象为背景来映衬凸显某一重要意象。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 诗人用“黄鹤楼”, “孤帆”, “远影”, “碧空”等景象字面上描绘出了一幅动态的景象, 每个事物的距离是越来越远。诗中的“下扬州”也就表明了最后的最远的目的地是扬州。诗人观看的角度是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长江, 这是一典型的前-后图示。充分的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人的心也随着友人的步伐而离去。

4 结束语

上一篇:如何有效节约3g手机上网流量下一篇:营业员培训心得《提升四力,赢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