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注音图

2022-12-12

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注音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概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前两行被称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似写是眼前景象,实则表达一片深情。本课需要一个课时的学习时间。通过学习,让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想象补白、观察插图等方法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李白、孟浩然的生平

(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 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想象补白、观察插图等方法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 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悟诗歌朗读的几个层次要求;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继续积累诗句的愿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具有初步的学习送别诗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歌描述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但因为古诗毕竟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久远,因此,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营造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饶有兴趣地走入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及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以诵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遵循“读准——读出节奏停连——读出内在情感”的主线,在反复的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朗读中走近文本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板书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中,自主解决问题 3.自主学习策略

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搜集整理材料,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产生共 鸣,在语言上得到积累。

六、课前展示,诵读两首古诗

七、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理解诗题 1.揭题 读出停顿

2、指导“陵”字书写 3.解题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提醒:谁送谁?从哪到哪?) 随机介绍黄鹤楼,介绍李白和孟浩然

师:你了解这两位诗人吗?用简单的一句话或两句话把你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交流) 课件出示:(头像) 人物档案: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或孟山人,唐代著 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师:我们学过孟浩然的《春晓》、以后还会学习他的《过故人庄》等诗篇,他在世的时候名 气就相当大了。 课件出示:(头像) 人物档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其传世诗作有3000余首。有“诗仙”之称。 师:李白,这人名气更大,我们学过他的—— 生:《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4.再读诗题

师:好友就要出门远行了,李白于是作诗—— (全班齐读题目)

(二)读准诗句 把握节奏 1.读准诗句

师:李白用四行诗二十八个字,记录下这“千古一别”。自由朗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生自由读)

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展示。 (3生个别读) (相机评价:“辞”平舌音读得特别好!字正腔圆,吐字归音特别清晰!放得很开,颇有几 分李白潇洒的气质„„) 师:朗读古诗,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努力做到字正腔圆。(贴板书:字正腔圆)一起来一遍。(生 齐读)

2.读出节奏

师:诗词的朗读和一般的课文不太一样,讲究节奏停连。像这样七言的古诗可以这样根据这 样的划分停顿,斜线部分表示要稍稍停顿。故人西辞黄鹤楼,谁接着往下读? (课件出 2/2/3)

(三个学生逐一接读,每人一句)

师:接下来我和你们一起读,我一句你们一句。 (师生接读) 师:全班一起按这样的节奏读。

师:相当不错,朗读古诗,你们已经达到第二重境界——读出节奏停连(贴板书:节奏停连)

三)整体把握 确定“教点” 1.弄清大意

师:朗读古诗,还有更高的境界,你们猜?是什么? (生猜测) (贴板书:内在情感) 师:情在何处,情在诗中,只有想办法弄懂每句诗大概的意思,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2.提出疑问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思考着一边概括着。还有什么字或词,注释中没有解释, 你不太明白,需要大家帮助吗? 重点讲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

(四)潜心涵咏 体验情感 课件出示前两句诗 1.直观理解“西辞”

师:我这里有两张图片,谁来给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给个小提示,黄鹤楼在长江的中游, 扬州在长江的下游。 (学生上台贴图) 师:贴对了吗?(对了!)为什么这样贴?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师: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 生齐:西辞 2想象理解“烟花三月”

师: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乘上小船,就要往扬州去了。扬州这座城市,在唐朝,可是国 际大都市,热闹非凡,李白也曾和友人在那儿流连许久。李白用什么词形容三月的扬州? 生:烟花 课件出示:“烟花”的注释

师:齐读。花儿繁茂,如浮动的烟云,你的脑海里有画面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朗读:眼前是一大片的花海,红的似火、粉的似霞、黄的似金,它们你挨着我,我挤着你,一朵比一朵鲜艳,一朵比一朵娇嫩,仿佛每一朵花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花儿是那么鲜艳,就像浮动的烟雾。)

师:你的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的画面,你想起什么描写花多花美的词或者诗句?

(生1: 繁花似锦、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芬芳扑鼻„„ 生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请你们一起走进三月的扬州。 (课件出示)

师:多么清新明亮的画面!一起读这个词—— (齐读词语) 师:眼中要有画面,把美读出来! (生再读词语)

师:古诗语言简练,咱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把一个个简单的词语读成一幅 幅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关系不一般

师:课文说他俩是——(故人)也就是—— 老朋友!

师:对,会用注释,好得很! 课件出示:李白《赠孟浩然》

师:你们知道吗?李白比孟浩然整整小了12岁,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知己,忘年交, 李白仰慕孟浩然,孟浩然欣赏李白,他们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的一段美好的姻缘,还是孟浩然撮合的,李白曾写诗,表达他对孟浩然的的仰慕。你看这句,多么直接地表白啊!

(课件出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3.个性解读诗句

师:孟浩然就要到扬州去了,李白的内心—— 师:是啊,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生2个别读) 师:浩然兄就要走了,李白的内心还想些什么? 生3个别读。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全班一起读。 (全班齐读) 师:我感觉你们已经一步步走进李白的内心了。 学习后两句诗

1.针对“孤帆”质疑解疑

师过渡:载着孟浩然的船只,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搂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200年前的唐朝,长江是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不可计数。 课件:千帆 板画孤帆

师:看完这个画面,再回到诗句来,江上明明有无数的船只,李白为什么说“孤帆”? 李白是不是搞错了? (诗人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李白的全部心思都跟着那只船。)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视,一心只送孟夫子。 2.创设情境读

板画:越去越远的小船

引读:船儿越去越远了,他在目送——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读出越去越远的感觉) 版画:一点帆影 引读:船儿只剩下一点帆影了,他在目送——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要读出更远的感觉) 擦去帆影

师:船儿已经消失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他还在目送—— (齐读诗句) 师:李白送了多久? 很久很久„„

3.利用插图内化感受,进行写作训练

师: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李白身上,你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此时的李白,犹如一座雕像,目驻神驰,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追滔滔江水,定格在 孟浩然消失的地方。此时你是李白,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找生读自己的打写,并带着感受再读这两句。

师:祝贺你们,达到第三重境界,读出内在情感。

师:整首诗只写眼前的景,无一个字直接写别情,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李白心中涌动的别情, 李白果然是“诗仙”啊!

(五)学以致用 提升能力 拓展阅读 1.自由诵读

师:古代交通不便,往往一别难再会,有诗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古人重 离别,因此留下了许多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千古传诵的名诗。 出示阅读材料的三首古诗(学生自学说感受) 积累是中关于送别的名言,背诵 2.总结提升

师:是的,送别的地点在变,送别的对象在变,送别的方式也在变,不变的是一颗真挚的心, 一份真挚的情!

第二篇:崔颢《黄鹤楼》诗被后人多次改动(图)

崔颢《黄鹤楼》诗被后人多次改动(图)

今天广为流传的崔颢《黄鹤楼》诗并非原版,而是被后人多处改动。昨日,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刘文祥先生向记者披露:随着“敦煌诗卷”重见天日,这首千古绝唱在学术界考证下早露初容,只是一直不为大众所知。黄鹤楼

刘文祥向记者透露,对于此诗的考证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著名诗歌评论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李元洛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他在公开出版的自选集《唐诗之旅》中《溯洄》一文中揭示:“篡改”崔诗者是“自以为是”的清代才子金圣叹。 根据李元洛的考证,在唐代的《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和宋代的《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书中,此诗首句都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一直到明人吴琯所编的《唐诗纪》和清人编的《全唐诗》中,“昔人”仍然乘“白云”而飞,只在“白云”下小注曰:“一云作‘黄鹤’”。也就是说,不晚于明代,此诗开始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异文。

到清初,金圣叹选批此诗时,却称“昔人已乘白云去”为“大谬”,并力挺“乘鹤”版本。此版本中,诗的前三句连续出现了三个“黄鹤”,在很多人看来似有不妥,金圣叹却认为“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在金圣叹之后50多年,沈德潜编《唐诗别裁》时取其说法,将此版本收录。又过50年后,孙洙编《唐诗三百首》亦“依样画葫芦”,其编又家喻户晓,故经金圣叹批录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版本广为流传。 记者采访黄鹤楼公园文化顾问、著名楹联专家白雉山,他所持观点与金圣叹一致,认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比“昔人已乘白云去”更准确——“白云”既是“昔人”乘去,此地哪还有“空悠悠”的“千载白云”呢?

对此,也有观点认为,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是说千百年后白云还悠悠于天,此白云不必一定是千百年前昔人所乘白云。

李元洛考证,除了改“白云”为“黄鹤”,金圣叹还将原诗第6句中的“春草”改为“芳草”。另外,在敦煌本的《黄鹤楼》诗中,最后一句是“烟花江上使人愁”,而在古代各种唐诗选本中,不知何故“烟花”均作“烟波”。

白雉山回忆,据文献记载,长江和汉水交汇入处的一段河流曾被古人称为“烟波江”,诗中用“烟波”比“烟花”更确切。 刘文祥介绍,近百年来,人们陆续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量诗文,其中以唐诗居多,这些诗稿被人们统称为“敦煌诗卷”或“敦煌诗稿”,其中,唐诗存放年代最晚不超过宋代。据此可以认为,“敦煌诗卷”中的崔颢《黄鹤楼》应为其原作。 今广为流传版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敦煌诗卷”版本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第三篇:孟浩然生平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⑴,朝朝空自归⑵。欲寻芳草去⑶,惜与故人违⑷。 当路谁相假⑸,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⑹。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么⑵空自:独自。

⑶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违:分离。⑸当路:当权者。假:提携。⑹扉:门扇。[2-3] 【作品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4] 《留别王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将离长安时赠别王维之诗作。此诗先述说自己在京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离京却又可惜与好友分别,表达了心中的怅惘和矛盾。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又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指《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1][3-4]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1]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写作背景】

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张丞相当指张说"。

《唐之韵》认为: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

第四篇:孟浩然的诗歌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五篇:孟浩然和李白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我们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就能很好的体现了他们分别、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描写春天的古诗:

1、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上一篇:会计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划界实施方案工作大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