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

2024-04-27

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精选8篇)

篇1: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

第一章 志愿者的注册

第一条

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条件:热心于公益事业,不怕困难,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年龄16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可以跟随监护人或在有组织情况下参加志愿服务)均可到社区志愿站申请。

第二条

注册志愿者的申请程序:

1、凭本人有效证件到所在社区志愿者组织提出注册申请。

2、填写注册登记表。

3、所在社区志愿者组织对申请人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的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档案并登陆浉河区志愿服务进行网上注册。

4、领取“志愿者服装和帽子”。

5、进行宣誓。

6、申请人参加社区服务站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

第二章 工作流程

第一条 采集需求、设计项目。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党员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志愿服务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社区居民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

第二条 发布信息、招募注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确定后,社区及时发布招募信息,明确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要求,吸纳社区居民报名参加。依托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等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为有意愿、能胜任的居民进行登记注册。登记注册时,由居民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服务技能、服务时间和联系方式。

第三章 志愿者服务人员培训制度

第一条 新志愿者培训

(一)新志愿者在完成登记后,必须经过最基础的培训。

(二)培训时间按新志愿者登记累计数确定,就近安排时间进行培训。

(三)培训内容:

①志愿者组织性质、任务、组织架构。

②进行有关规章制度、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③重点介绍志愿者组织目前开展的项目活动。

④介绍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第二条 项目专业培训

(一)志愿者开展项目活动前,原则上都要经过项目培训,即使是没有专业技能要求的,也要通过培训把项目意义、活动内容、时间、地点、要求、注意事项等讲解明白,保证让每名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对专业性较强的项目,须聘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员或有培训资格的志愿者,使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保证按要求做细做好。

(三)在项目进行中,如有需要强化培训的,须及时组织好。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参加培训的人员进一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培训进一步深化,使之跟得上项目的深入发展。第三条 志愿者全员培训

(一)全体志愿者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全员培训。

(二)培训以党办授权各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单位。

(三)每年培训后要重新确认所参加的项目,确保项目的时效性。

(四)对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志愿者要安排补训。

第四章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国学传播 政策宣讲 清洁家园 爱心助残 邻里守望 法律援助 校外辅导 书法培训

扶贫济困 爱心家长 文化娱乐 公益环保

治安巡防 技能培训 爱心助学 便民服务

篇2: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有形化的有效形式,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心各级团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医疗服务的有效载体。为使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有章可循,中心团委制定“青年志愿者活动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强化为医疗服务、职工生活和环境绿化服务,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活动领域。在中心团委的指导下,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事情,积极塑造以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志愿服务,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和丰富中心文化。

二、青年志愿者行为规范

1、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做文明志愿者;

2、以自身的行动实践志愿者精神,把爱心献给中心、社会、以及需要的帮助人。

3、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4、廉洁自律,不以任何理由收取服务报酬。

5、文明服务,维护志愿者的社会形象。

6、服从安排,遵守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

7、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中心文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服务内容

1、围绕中心文化建设、医疗特色服务等开展服务活动,主要开展青年志愿者义诊活动、质量监督、自主自发学习、互帮互助等活动。

2、服务职工生活。围绕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主要以“一助一”的方式,通过签订服务协议书,定期上门服务。对周边有困难的离退休老人、军烈属、残疾人家庭提供健康体检、打扫卫生、家庭设施维修等服务;对有困难的职工子女提供学习辅导、捐赠学习用品等服务。

3、服务中心周边环境治理。围绕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开展植绿护绿、环境治理等活动。

(二)活动方式

1、青年志愿者为有困难的老人送温暖:通过与服务对象(孤寡老人)签订“一助一”协议书,采取“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对象”的“四定”方式进行服务。

2、青年志愿者义诊队,以中心周边大队、村庄、敬老院等医疗资源贫乏的地方开展义务诊疗活动。配合卫生局、申康开展全市性的大型义诊活动。

3、组织青年志愿者在中心打扫卫生死角、拣拾垃圾、从而美化中心环境。所做活动要文件的形式向公司团委上报。

4、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监督:以支部或科室为基点设立岗位安全志愿者,每个岗位有若干名志愿者。起到岗位安全的监督作用。部门之间的监督主要以协调伙伴之间的工作,促进团队间协作力增强。通过各种方式更好地服务会员。

5、青年志愿者自主自发学习:青年志愿者督促各部门、各门店发扬自主自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工作之余学习更多知识。同时自愿者要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青年志愿者各项活动有落实、有记录;

2、青年志愿者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和为困难家庭子女助学,要有持续性地不间断地定期上门服务,并在即使做好相关资料的记录。

团委

篇3: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

关键词:志愿服务,保障,司法救济

一、明确规定志愿者权利义务

志愿服务立法首先要确保志愿者这一主体的合法权益, 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应当作为该法的立法基础, 进而科学地规划涉及的一系列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和有关救济规定。正如美国知名法律研究专家沃金曾指出的那样, 保障合法权益是法律之所以为法律的根本。因此, 确保志愿者主体正当权益应当作为志愿服务立法的指导思想贯穿立法始终。

分析不同国家关于志愿服务立法以及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 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必须涵盖如下几方面权益:1.享有自主决定加入或退出志愿者队伍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决定加入或退出志愿者队伍的含义是志愿者加入或退出志愿者队伍不被其他单位和个人强迫和约束, 志愿者本人享有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其活动, 同时也享有退出志愿者队伍的绝对选择权。2.享有接受专业素质教育学习机会的权利。当前的志愿者服务对象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 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中部分服务带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 例如:从事安全检查的志愿服务就属于高危志愿服务项目。因此, 志愿者享有接受相关单位安排针对服务内容的培训教育, 由此可确保志愿者自身安全以及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3.享有取得物质补助的权利。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有权取得一定的物质补助, 如果志愿者本人有某种困难, 相关组织单位需要对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帮助。4.享有休息的权利。休息权属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志愿服务的相关组织部门必须为志愿者协调安排合理的服务时间, 决不允许将服务时间和劳动强度超出志愿者自身承受能力。5.享有人身保障的权利。人身保障权同样作为我国《宪法》明确指出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因此,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有权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不被侵害, 志愿服务的相关组织单位有义务协助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

与此同时, 志愿者具有如下几方面义务:1.服从志愿者团体的管理章程, 接受组织单位分配的工作内容, 遵守登记注册时与组织者形成的书面协议, 尽职尽责做好志愿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2.参加业务素质教育学习的义务。参与业务素质教育学习不仅属于志愿者享有的权利, 也是其应尽的义务。志愿服务的组织单位旨在提升志愿者本人的业务素质水平, 以及增强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 为志愿者组织与服务项目有针对性的教育学习机会, 志愿者必须认真进行相应的培训学习, 由此来更好地协助自己实现志愿服务的最终目标。3.严格遵循保密制度的义务。在进行志愿服务的环节接触到服务单位的业务资料或服务对象的个人信息, 必须服从严格的保密制度。如果由于志愿者本人原因将服务对象的资料或信息泄露导致其健康安全受损害或物质受到损失的, 志愿者需要负责给予对方适当的赔偿。4.遵循监督管理的义务。志愿者是整个服务队伍的组成部分, 必须遵循组织方的工作安排, 并服从组织方的业务监督, 必须努力维护志愿者队伍的良好形象, 必须严格遵循志愿的服务宗旨。从事志愿服务时, 需要面对政府机关、志愿者队伍、服务对象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监督。

二、明确和保障志愿组织法律地位及相关权益

《宪法》规定了结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志愿者组织的性质属于个体正当进行结社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个体通过到志愿者组织单位签订相应书面服务协议, 注册成为志愿者, 从而进行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工作, 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安定团结, 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发展。国外的志愿者组织的成立通常是依据法律规范, 并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从事志愿者服务, 有些志愿者组织成立的法律依据就是非政府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当前有许多志愿者群体, 然而通过民政部审查合格的只占到极少的比例。根据有关部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对志愿者队伍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 在我国通过民政部审查合格成立的志愿者团体的比例仅占到2%, 通过民政局审查合格成立的团体比例仅占到7%, 通过工商局审查合格成立的比例仅为5%, 没有经过审查而成立的比例则占到81%。由此数据不难看出, 当前我国现存的大部分志愿者队伍尚未接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诸如吉林省通榆县的“环保志愿者协会”的草根志愿者团体在我国大量存在, 我们亟待借助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为志愿者服务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 确保志愿者服务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保障志愿者队伍及志愿者个人的正当权益。

三、完善司法救济途径和手段

近年来, 经常出现因为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因为志愿者泄露服务对象的业务资料或个人信息, 导致对方经济利益受到损失或生命健康受到损害;因为志愿者专业素质欠缺, 对被服务单位或个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志愿者组织单位不尊重志愿者个体;志愿者被服务单位或个人安排超过其服务能力的工作, 或安排超过正常工作时间可完成的劳动量, 等等。然而上述情形理应借助法律法规予以改善或予以规范, 但是基本上都因缺少相应较为细化的法律条文和完备的司法处理环节而私下处理了。基于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 因此在志愿者自身原因给服务对象带来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 服务对象可能考虑志愿无偿性和公益性质而不去追究应有的补偿。志愿者通常碰见组织单位不尊重的情形, 或被服务对象安排过量的工作量或工作时间时, 本应考虑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 但是常常由于担心影响以后从事志愿服务而放弃维权。

当前的很多志愿服务细则里都包含了志愿者的多种权益, 但是并未指出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 应当采取何种方式来维权。所以说, 如果能将志愿服务中常见法律问题的解决措施或补救方式细化在相关法律条文中, 并关注志愿服务公益性无偿服务的工作性质, 采取自愿商量、协调以及采取正常诉讼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上述做法不仅有助于志愿者自身合法权利的保障, 而且有助于服务对象损害赔偿的获取, 让受害者明晰在合法权益受侵害后可以获得法律保护和获取相应赔偿的途径, 进而推动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进程。

除司法救济的途径之外,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政策, 在完成志愿服务后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在志愿者服务期间出现困难的及时予以支持, 推动他们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国外这方面成功的做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美国通过联邦政府制定政策, 规定参与志愿服务超过特定工作时间的可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物质奖励。新加坡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奖”“志愿服务荣誉机构”等称号鼓励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针对组织志愿服务贡献突出的组织机构, 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政策, 包括荣誉奖励、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激励措施。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但政府部门不是直接供给公共产品, 而是借助扶持志愿者队伍进行社会服务、扶持的重要途径是给予财政和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刘芹.浅谈法律对志愿行为的激励.法制与社会, 2010, 14.

[2]何敏怡, 何继锋.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法律规制比较研究.法制与社会, 2011, 07 (下) .

[3]赵枞安.借鉴域外经验推进国家志愿服务立法.学术界, 2011, 5.

[4]周蓉蓉, 余之悠, 戴晓琦, 杨岩岩.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风险防范及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 2009, 7.

篇4: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现状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制度

本文通过分析整理,重点研究高校志愿组织在哪些方面制度建设不足,基于这一现状,吸收先进志愿服务组织制度与相关学者研究,针对各方面缺失提出了制度完善建议。

一、高校志愿服务现状

(一)高校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注册志愿者人数庞大。大学生树立了较强的志愿服务理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化。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缺少前期策划、安排,仅仅对原有服务进行简单重复,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影响力。

(三)高校志愿服务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偶然性的志愿服务给予服务对象短期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稳定性较差,大学生志愿者难以提供专业性更高、需要长期投入的志愿服务。

(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大学生是社会的消费者,本身没有收入,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资金问题也是高校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的阻碍因素之一。

(五)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不同高校以及高校内志愿者分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有时会造成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冲突,同时也造成了志愿服务力量的浪费。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缺陷

(一)招募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设置繁冗,各院系、各社团的志愿分队分开招募,造成人员的分散,不利于人员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招募完成后未对志愿者信息进行登记存档,不利于志愿服务队伍的延续与志愿精神的传承。

(二)培训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较为欠缺,志愿者未接受系统的培训便开展服务。通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的缺失导致志愿者缺乏基本素养,不能在给受助人群提供切实的帮助。理念培训的缺失造成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肤浅理解,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削弱服务热情。

(三)组织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未对所服务的片区、定点进行归类,服务范围不确定。未对常设服务项目与短期活动进行分类、规划,服务时间、频率不确定。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缺少系统的项目设计与周密的事前预测,导致最终服务效果实际成效不大。

(四)保障制度的缺失。保障制度包括资金保障与人身保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合理运用资金?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障志愿者们服务过程中的人身权益与安全?这是目前志愿者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建议

(一)完善招募制度。志愿组织招募制度可参考如下招募机制。招募初,进行项目设计,制订招募规划、标准和方式;发布招募信息,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行为、志愿者发展等,明确志愿者在志愿组织中的任务;确定录取并进行注册登记。

(二)完善培训制度。通常培训内容可分为认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理念培训三部分。认识培训即向志愿者介绍基本的组织内部概况;技能培训针对志愿者特定岗位服务的要求,通过讲解和示范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理念培训则注重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优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境界。

培训队伍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团委干部和辅导员中选拔专职的指导教师,并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师资培训。专业教师队伍,让教师结合本专业学习,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具体项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三)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志愿服务的组织制度。服务前应对志愿服务项目分类,区分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针对不同的项目,组织相应的志愿者开展服务,对于长期项目志愿者相对固定,专业化。对于短期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岗前培训后即可安排志愿者上岗。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和志愿服务过程管理。日常管理如志愿者培训、志愿者会议等。服务过程管理则包括对志愿者的评价、总结汇报、奖惩等。

(四)完善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包括保障志愿者人身安全与人身权益,以及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资金支持两方面制度。一方面结合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自我保障方面的教育,普及志愿者相关的法律规章,加强大学生志愿者自我保障意识。另一方面,广泛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大学生志愿组织专项基金,参与政府推广的志愿项目。借助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可定期举行义卖活动,募集资金,或是寻求有志愿意向的企业的帮助,获取资源。

参考文献:

[1]赵卓,亓少远,江大雷.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启示[J].浙江体育科学,2009,(5):8-11,17

[2]贺芳,于岩.国外大学志愿者活动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195-196

[3]王宏,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3): 176-177

[4]李书华.简析大学生志愿者保障机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 (6): 105-108

篇5: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

为使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和各项工作,制定党员志愿者服务制度如下:

1、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活动,负责组织和实施以党员为主体的各项服务活动。

2、根据志愿者的专长、特长,将志愿者分为若干支服务队。如政策咨询队、就业服务队、环境卫生保护队、治安巡逻队、家电维修队、保健队等等,各支队活动由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具体指导与协调。

3、志愿者服务活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动方式。开展为居民服务活动。平时服务活动采取“小、散、灵”的活动形式,由需要服务的居民群众向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提出服务申请,中心根据居民群众生活、居住特点和志愿者的特长及实际情况,协调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

4、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时,要佩戴党微,应时时处处注意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和志愿者社会形象。

5、参加志愿服务的党员要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

6、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将在县委组织部的领导下,重视志愿者队伍服务活动和工作内容的记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建立档案。

7、对志愿者的各项活动和服务情况要及时向志愿者所在单位及相关部门反馈,予以鉴定,进行必要的宣传、鼓励。

篇6: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在社区党总支的指导下,做一些积极有意义的事情,积极塑造培育社会责任感和社区和谐文化。

二、志愿者行为规范

1、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做文明志愿者;

2、以自身的行动实践志愿者精神,把爱心献给困难户、优抚对象、残疾人等需要的帮助人。

3、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4、廉洁自律,不以任何理由收取服务报酬。

5、文明服务,维护志愿者的社会形象。

6、服从安排,遵守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有关规章制度。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服务内容

1、服务社区工作。围绕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服务活动,主要开展志愿者文明督导、卫生督查、政策宣传、科学普及等活动。

2、服务百姓生活。围绕困难群众家庭生活、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开展帮困、助学活动,主要以“一助一”的方式,定期上门服务。对周边有困难的离退休老人、军烈属、残疾人家庭提供买米买面、打扫卫生、家庭生活设施维修等服务;对有困难的职工子女提供学习辅导、捐赠学习用品等服务。

3、服务社区及周边环境治理。围绕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开展植绿护绿、环境治理等活动。

(二)活动方式

社区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根据各自服务内容开展下列服务:

1、为社区空巢老人送温暖:采取“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对象”的“四定”方式进行服务。

2、为困难家庭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通过定期上门进行功课辅导、检查作业、捐赠学习用品等服务。

3、打扫卫生死角、拣拾垃圾、清理野广告等,从而美化社区环境。

4、进行信访工作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四、活动要求

1、热情接待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有接等,有记录、有反馈。

2、坚持无偿服务,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

3、加强廉政建设,遵纪守法,严以律已,公道正派,勤政为民,提高办事效率。

4、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和组织发展各种形式社区

服务,做好协调等工作,管好用好集体经济。

五、社区志愿者服务形式

1、分散活动。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任务是为群众排忧解难;设点为群众提供专业性服务;维护治安,值班巡逻;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整治等。

2、集中活动。围绕搞好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教育、社区科普、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等社区工作,每月组织1—2次志愿者集体为民服务活动。

六、社区志愿者要发扬奉献精神,满腔热情地为社区鳏寡孤独、体弱多病及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七、社区志愿者要主动接受社区委员会的指导和群众的监督。

八、社区委员会要对志愿者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鼓励、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篇7: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

志愿者活动是我院开展社工工作的重要环节。安排好志愿者活动,让志愿者活动有效率,有作用,对于促进在院老人、失能老人等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提升志愿者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院特针对志愿者服务的管理制定此制度:

一、建立志愿者联系档案,与志愿者骨干保持经常性联系。

二、制定“会昌县老年护理院(湘江医院)志愿者招募办法”,根据个人意愿及会昌县老年护理院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招募有特长并能定期服务的志愿者。

三、对在校学生、社会团体等志愿者队伍进行人数控制,实行定期、分批来院服务,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针对每次志愿者活动,争取做到有活动计划,确保志愿者目的明确,发挥志愿者自身优势和特长,取得良好效果。

五、平时组织开展院内各种小组活动,可尽量放在志愿者来院期间,做到与志愿者有一定程度的互动。

六、志愿者来院期间,工作人员应做好接待及组织工作(节假日由值班人员负责),最大限度的为志愿者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充分安排志愿者在院的时间。

七、对于志愿者捐赠的款项及物品要及时做好登记,公布使用情况。

篇8:志愿者服务工作制度

关键词: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

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 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 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近几年来, 中学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延伸。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发展和爱”是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 实现这一需要的主要途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基于对学校德育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 由学校组织中学生开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对社区的发展和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 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社区业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区,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虽然社区居民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区的主体力量。但是,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在政府服务和家庭职能之外, 进一步夯实社区成员的生活保障。中学志愿者们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病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流浪人员等提供的各类服务, 可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当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也还没有实现全覆盖, 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只能依靠多种力量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的保障供给, 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

其次, 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志愿者个人成长成才。虽然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中学生精神世界的追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迫切性,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渴望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形式来获得内心的需要和满足。据调查发现, 当今不少中学生因为跟父母缺乏有效沟通, 他们在家表现为种种跟父母不和谐的行为, 因此导致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学生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中学生在在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可亲身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进一步熟悉社区、认同社区、热爱社区, 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 志愿服务活动还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学校课程和校园生活的不足, 对唤起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教育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各种教育力量很有帮助。

再次,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校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和社区都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学校还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公民素质, 造就文明人的重要任务, 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也是改善学风、校风,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举措。而中学志愿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成功搭建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 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直通车。中学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务活动, 把文明善举、爱心奉献精神带到学校和社区, 并以照片和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文明中活动, 在活动中孕育文明, 成为学校和社区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和力量。

但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也凸显出了一些制度缺失的问题。

本文就郴州市一中开展班级团支部结对残疾人进社区的“阳光助残”活动情况, 开展了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研究工作, 结合国内外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情况作了分析工作, 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制度性建议。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现状分析

( 一) 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中遇到的困难

1. 接受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区组织较少, 有条件指导学生活动的社区 工作者不多。

2. 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太少。

3. 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技能水平低。

4. 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 二) 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出现困难的原因

1. 社区和学校对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

2. 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保障不足。

3. 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性保障不足。

4. 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动力激励。

二、亟需加强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 一) 健全注册登记制度, 提升中学生价值认同度

第一, 要完善有关登记注册制度。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社区单位, 统一规范学生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部门、内容、程序; 明确注册中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促使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

第二, 要制作学校和社区都认可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在学校、社区进行了相关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登记、评价工作后, 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将要点记录在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上。

第三, 规范登记注册部门和程序。可在社区尝试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 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志愿者注册工作, 并且有计划有安排地负责联络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凡是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学生, 都要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申请注册、通过审核、进行评价并填写好中学生《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

( 二) 健全培训制度, 提高中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

根据中学生自身实际, 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可开发德育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资源, 请资深志愿者和各方面的专家有计划有安排地对中学生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理论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资深志愿者和专家可以由学校采取邀请形式, 也可以采取学校聘任形式, 具体到培训方式而言, 可采取诸如开培训班、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考察观摩等多种形式。专职人员在给中学生培训时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和社区需要的结合, 又要坚持立足当前需要和放眼长远需要的结合,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 三) 健全服务制度, 增强社区服务的吸引力

中学生志愿服务者有自身的优势, 个性化的特色和才艺能满足社区服务中独特的需求。若能经过相应指导和支持, 就能增加新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因此要找到社区的需要和中学生志愿者特长的契合点和结合点, 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诸如“才艺慰社区孤老”“辅导社区小学生假期活动”等中学生擅长、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 要注意志愿服务的对象更换不要太频繁, 适当的时间有助于中学生与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 增强学生对求助者的了解, 提高志愿服务无偿性、利他性的认识觉悟。同时, 要明确具体服务的标准、内容、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这样既可增强受助者对学生志愿者的信任感, 也为中学生增添了服务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 四) 健全激励制度, 增强中学生参加活动的内驱力

受限于自我认知的局限, 中学生仍需要大量外在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 与中学生发展相关的学生社区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 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我成就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快乐助人的动力源泉。健全激励制度, 首先, 要把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评价纳入到学校已有的表彰、荣誉、资格认定等激励制度中去; 其次, 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 应当给予及时、适当的宣传和精神性的鼓励和表彰; 最后, 要不断创新激励方式, 可大胆推广“志愿服务时间登记”“服务时间与学分转换”等形式, 把提供志愿服务与学分结合起来, 让学生愿意花时间也乐意花时间到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 五)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 学校党团组织和教育教学等部门要将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目标和要求, 并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

其次, 要协调社区需要与学生服务的差异, 经常深入社区了解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 多方交流、督促指导, 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中心。

再次, 要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和社区已有的各种宣传设施和渠道的优势, 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展示社区志愿服务风采, 表彰活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学生, 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电厂党支部书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发言稿下一篇:分院团总支书记社代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