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2024-05-11

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共9篇)

篇1: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文化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免费开放场馆是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窗口,肩负着传播知识、示范指导、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重任。免费开放是提高和保证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基本文化权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对精神文化迫切需求的一个有力措施。为贯彻落实“十七大” 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

古蔺县文化馆坚持公益性群众文化为主导,集思广义加大免费开放培训辅导渠道,在如何做好免费开放同时,又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而不是走过场,如何引导让老百姓真正喜欢,把文化馆当成一个自己娱乐的家。为把免费开放做强、做活、我馆设置了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培训班。为接地气、拓展思路,把免费开放作成能动性,我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到社区、到广场和群众联系,了解群众所喜欢的娱乐方式。成立了古蔺县文化馆中老年合唱团、中老年舞蹈队。由于文化馆免费开放是近几年才兴起发展的,在管理经验上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在探索改进方法上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文化馆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中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质量问题:随着免费开放服务,放低了进馆门槛,原本在群众心中高雅的文艺场所形象,逐渐转为群众学习文化艺术的场所,原本清净的场所变成人多嘈杂、拥挤喧闹,必然会影响馆内卫生,工作人员也许存在着一些思想,既然是免费开放,凡是过得去就行了,诸如以上种种情况,必定会降低服务质量和管理。

(二)资金来源问题:由于免费开放后参观、参与人员的人数增多,人力不足、场地不足、设施不齐等将会阻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上复印歌曲、卫生杯等每次产生费用,让文化馆处于透支运转状态。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对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极大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

(三)安全问题:免费开放接待着各种层次群团组织,并且人数庞大、活动场地小。如何解决安全问题,消防问题、参观参与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如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些都对免费开放场馆安全防护体系和工作人员安全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参观、参与人员的素质问题:随着免费开放场馆,给人们提供免费文化享受的服务机会。广大群众的重在参与积极性和热情逐步提升,参加人数的增多,参与人员不注重保护馆内公共设施,不能做到遵守馆内学习秩序,随意乱扔垃圾,甚至破坏馆内活动设施。这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给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不良的影响,很不利于文化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下一步管理办法

(一)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应地制宜把握文化馆内部人员优势,加强业务人员素质提升、创新意识,加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为广大群众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完善服务水平。

(二)勤俭节约、保证资金运行:为了加强文化馆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除了加大政府补贴外。加强社会宣传、发动社会募捐,吸引企业对文化馆免费开放支持、赞助。节约开支杜绝铺张浪费。

(三)创新文化馆服务内容与形式:发展群众文化服务活动,文化馆是重要职能部门,应在提升专业、形式多样化上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众不同的要求。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普及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

(四)完善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培训老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培训老师潜能,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再将精神文化回归群众中,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五)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提高和群众对文化自身素养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文化馆必须及时开创培训辅导班,发现人才并努力深挖潜力,通过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满足社会的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牢固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创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

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发展,提高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馆免费开放肩负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免费开放场馆的管理,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次挑战,应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文化馆宣传教育职能,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发展。

篇2: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试论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本文就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和如何做好这个核心工作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作 者:刘晓云 作者单位:营口市图书馆,辽宁,营口,115001刊 名:河南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LIBRARY JOURNAL OF HENAN年,卷(期):29(5)分类号:G250关键词: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核心

篇3: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一、河北文化事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 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猛, 投入不断加大, 市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与发展速度较快, 覆盖各个区县;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中心相继建立, 覆盖面越来越广;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向广大人民群众免费开放, 数目呈不断上升趋势;各历史文化名胜和遗址得到大力宣扬, 作用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已成为河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颗新星。河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覆盖面广, 速度快, 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与关心。但是,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二、河北文化服务建设体系过程中的问题

1、城乡差距较大。

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在近些年来不断得到完善,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尤其是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长远而迅速的发展与完善, 已日臻成熟。然而, 在农村地区,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三农”, 政策向农村有所倾斜, 工业反哺农业, 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各项硬件设施逐渐得到改善。但是, 其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与城市相提而论, 尤其是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上的滞后难以跟上精神层面的需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难以协调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上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河北在推进文化建设同时, 其财政投入明显偏重于城市, 虽然近年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 但是在一定的比例上, 其对农村地区重视程度相对较小。

2、基础性公共教育投入比例落差较大, 乡村基层文化建设资源不足, 人才资源匮乏, 设施落后, 质量不高。

3、投入与产出问题。

在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财政投入以后, 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与投入不成正比, 产出质量低, 公共文化服务效益低, 群众满意率相对低下。

4、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在研究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时,

群众在对文化的需求有所不同, 需求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偏差。因此,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 很多地方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建设模式过于死板。

三、解决措施

1、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 充分利用和引导公共财

政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当中, 政府制定合适的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向农村片与偏远地区倾斜。

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方面。

为农村教育机构提高师资配置, 引进优秀人才, 提高软实力, 大力推进优质的义务教育服务,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 缩小与城市之间的“软件”方面的差距。

3、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 加大并严格对其实施

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 提高产出效益, 实行群众有效监督, 加强民主管理, 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率。

4、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不同需要, 适当调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 尽量满足各级群众对不同文化的迫切需求, 照顾到大多数群众利益。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制建设, 根据不同时期人民群众

对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而调整服务战略, 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把其建设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大力发展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保定市为例。

作为保定文化软实力一部分的河北特色文化产业对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今本公共服务需要时, 依托自身文化优势, 加大文化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保定文化特色产业。作为一座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 河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不同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

近年来, 国家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村的确认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保定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战略点, 对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保定拥有各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余处, 其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悠久, 文物众多, 是保定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凸显本地区文化实力的时候, 应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其特色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历史遗留痕迹来增加其文化内涵。对历史古迹的充分保护与修缮时保持其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力保持原有风格风貌, 以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

同时, 作为一个“冠军之城”, 河北应加大力度, 正确引导其建设方向, 要防止过热,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力宣扬其优势因素, 提振人民群众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开创新的文化特色亮点。

四、小结

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难题, 如何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做好这项工作是关系到河北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面对复杂而多变的问题, 应平衡各地区发展, 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发挥自身文化特色优势, 适当调整财政投入比例, 制定优质可靠政策, 因地制宜, 一视同仁, 照顾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牛冀莲, 郭石磊.加强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企业导报, 2011, (8) .[1]牛冀莲, 郭石磊.加强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企业导报, 2011, (8) .

篇4: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 文化服务 保障

China's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roblems

YuWenWu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xpounds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shape function and human capital promotio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satisfy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expand the rural market demand, the paper the inner demand of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present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xpenditure insufficiency, the total capital investment intersected, funds management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ransparency.

Key words: the rural public culture service guarantee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功能

农村文化是广义文化整体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除了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公共性等文化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诸如地域性、实用性和农民阶层性等特殊性。我们可以将农村文化定义为:从属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助于农民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价值观文化、基于精神文化需要的有助于农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众文化、出于载体功能的有助于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效率的农业科技知识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所具有的独有特征表现在:

首先,农村地区是人口居住的一个基本构成单位,也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理所当然是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东南西北各个角落分布着具有不可仿效和替代的生活习俗、作息方式和文化意识的村落,呈现出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所具有的明显的文化空间地域性特征。

其次,文化也会在外在压力和自身适应的作用下做出文化逐步变迁和主动调整的反应。当然,在这个变迁和调整的过程中,前者表现为与外界文化的碰撞、冲突、选择、吸收、补充和融合;后者表现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技术条件的日新变化所带来的协调和适应,这些都突出体现了农村文化在时间上的时代性和动态性。

再次,文化包括农村文化具有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传播和存续的实用性,农村文化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为作为一般社会秩序和规则对公众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引导指示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化渗透在劳动生产和生活技能中被认同和接受为核心价值,从而反映在农民对生产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利用改造以及对社会和自然认识的不断更新。因此,农村表现也表现出了内容上的实用性。

农村文化所具有的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意识形态的执行功能和个体心理塑造功能,通过鼓励农民消费健康的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通过影响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和情感生活从总体上控制社会秩序和既定利益关系,以达到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强化农民凝聚力的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提升功能,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技知识文化的发展,文化知识诚然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宣传教育、市场交易和信息技术处理之类的技能培训等嵌入的方式而内化为农民的心智结构并对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际行为认知产生影响。

二、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需求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着,其内容和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这其中也不乏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任务。政府已经将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2、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需要

人们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在城市居民群体中清晰可见,而且农民群众中的趋势表现也很明显,他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充分体现,对于广大的农民群体而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不断完善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着重体现其服务功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4、扩大农村市场需求,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风暴惊动了全世界,也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服务等领域给我国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我国提出了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会给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会大大焕发人们的高层次的消费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修养、艺术修养和思想观念修养,提高农民的文明水平。而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农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不仅带来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等文化投资活动,而且刺激了农村各层次的文化消费,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国内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

三、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困境

1、支出总量不足

目前,我们看到了政府公共财政中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预算,但这种供给与农村公共文化的快速发展所急需的大量的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和运营管理资金严重失衡、不相匹配。

2、资金投入条块分割

文化基础设施是进行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在依靠农民自我承担的同时,更应该依靠政府的预算与拨款,但是现实中一方面预算部门间由于缺少协调和沟通而形成的多头管理往往导致运营管理资金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治理也存在着利益部门间的互相博弈而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和治理成效减损的问题。

3、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

横向和纵向的多级管理体系的存在必然造成各种信息的不对称,其主要表现就是模糊的资金流向、用途和到位时间,究其原因就是内外监管的缺失。内部监管缺失体现在下级虚报重报申请资金、上级缺少实地考察、下级截留挪用资金、政府难以获得真实财务信息由缺乏有效资金监管。外部监管主要体现在公众缺少必要的公共文化支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虽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和重大举措,具有普遍适用性,但现在仍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和供给,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其动力和经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农民基层的农民、企业等市场主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无法一蹴而就的长期历史进程,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开拓投入渠道,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必须逐步提供解决农村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基础设施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必须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宏观管理环境问题,强化政府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最终通过构建更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文化体制从根本上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依靠人才队伍的支撑。人才资源优势是我国最具有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优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力资源优势,靠人才支撑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条越走越宽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王晓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曹爱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变迁与协同》,《天府新论》2009年第4期。

4、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5、安世绿:《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制度设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篇5: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讨会暨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1 本次论文征集与评审情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征集论文214篇.经省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沈部分委员的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3篇,占征文总数的`24.8%;二等奖36篇.占征文总数的16.8%;三等奖论文43篇,占征文总数的20.1%.获奖论文占全部征文的61.7%,未入选论文82篇,占征文总数的38.3%.

作 者:李德戈 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刊 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31(2)分类号:关键词:

篇6: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政策;博物馆

当前,人类社会日益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文化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更是形成这些目标的基础。公共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在精神品质上具有整体性、公益性、公开性等特征,它培养人们的公共观念、群体意识以及社会归属感,以群体性、共享性的设施及活动为基础,发展公民参与、资源共享的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与变化,需以文化政策为引导,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构筑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功能

公共文化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是指一种批判性的公共意见和舆论。阿伦特认为“公共性”是指一个场所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看到和听到。概言之,公共性意指:1.公开性,公共性以环境的公开状态为条件。2.公共性表现为一种过程,即公共过程。公共过程是个体间身份差异与观念共识形成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3.公共性引发一种共同体的想象。公共文化则可视为以公共空间为载体,公众持续参与并形成、表达公众意见,具有公共性之价值属性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形式。重视发展公共文化实质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权,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的实现形式。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保障公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及服务的总和。以公共性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营造开放的、共享的、公益性的城市文化空间;在制度和组织层面,通过文化政策与公共参与建立民主机制;在精神层面,建立公正、平等的公共价值体系,促进公共精神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满足公众基本文化权利与文化需求,传承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培育公民文化素养;通过社会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积累更多文化福利,实现文化利益的全社会共享;通过公共文化活动与实践,传承、创新和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二是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与社会凝聚力,优化文化生态。公共文化服务引导提升公民素质、塑造行为规范,为提高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造良好的文化发展土壤;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空间具有再造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丰富、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构建区域文化的基础,促进社会发展。三是有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创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对于城市竞争力而言,创新能力、资金流量、人才密度、文化要素聚集程度等现代竞争力要素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文化要素和人才要素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整合文化资源,涵养公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基本的文化土壤和智力保障,支持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为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提供支撑。

2.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公共财政的支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一定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总量偏少,比重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二是供给主体较单一,社会机构参与不足;三是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均衡、覆盖人群较单一,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结构严重不均衡,尤其集中在赋闲的中老年群体;四是重设施轻内涵,重形象轻实效;五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脱节,公众参与度不高;六是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七是缺乏适应数字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增大,但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的现状。

3.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载体的中国博物馆现况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博物馆已经超越传统博物馆注重收藏、保存与研究馆内资源的范畴,转型为侧重论释与沟通文化,逐步将公共教育职能作为博物馆新发展语境下的努力方向,体现出博物馆从“对物的关怀”到“对人的关怀”的根本性转变,也使其承载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成为服务于全体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力量。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认为:“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凡是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

从博物馆类型看,中国博物馆在1988年前被划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三类,国家统计局也依此统计公布发展数字。在现阶段,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和专家们参照国际上一般使用的分类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中国博物馆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共四种类型。其中,历史类博物馆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艺术类博物馆主要展示藏品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分类、发展或生态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体的方法从宏观或微观方面展示科学成果;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地方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的藏品。 从博物馆隶属关系角度划分,博物馆可分为国有和私营两大类。国有博物馆包括政府博物馆(国家、城市博物馆等)和公共机构博物馆(大学、社区、工会等)在内。私营博物馆则主要是由基金会、公司、社群、协会等机构运营或者个人所有的博物馆。

当前,中国博物馆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其一,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加。据统计,到1988年底,中国文化系统有903个博物馆,其中综合性博物馆为541个,专门性博物馆为156个,纪念性博物馆为206个。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2970座,其中包括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2161个,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490个,民办博物馆319个,是1978年的8倍,1949年的138倍。

其二,博物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新馆、大馆。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利用和管理不断加强,博物馆加速融入社会,其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日益彰显,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

其三,博物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2008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的相关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博物馆发展呈现了与公共文化服务一致的诸多问题:一是博物馆的类型结构不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博物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博物馆整体专业化水平相对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体现为:许多大、中型博物馆总体研究水平不高,一些小型博物馆硬件不足,藏品的保存和展示环境堪忧;不少民办博物馆公益意识淡薄,博物馆专业意识缺乏;一些陈列展览泛艺术化和视觉化的倾向,形式与内容脱节,既对观众产生误导,也造成很大的浪费。三是一些地方无视自身资源条件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盲目超前建新馆,甚至重复建设。四是博物馆在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独特作用尚未得到完全、良好地发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政策是公共文化服务建构的重要工具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通过文化政策促进文化发展是政府的责任。

1.文化政策在公共文化建构中的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对全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公共政策是带着不同利益和偏好的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博弈的结果。不同的政治主体都对它赋予了不同的政治期望:对于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执政党及各级政府而言,公共政策是其变革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手段之一;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公共政策是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对民众偏好的回应性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基础。在现代社会,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来制定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特征备受关注,同时,由于公共政策是解决某一时期政策问题的工具,也使其具有动态性特征。

文化政策是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多次文化政策国际性会议,引发了各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知识界对文化政策问题的关注和兴趣。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文化政策研究中心。200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将“文化政策和措施”定义为:指地方、国家、区域或国际层面上针对文化本身或为了对个人、群体或社会的文化表现形式产生直接影响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包括与创作、生产、传播、销售和享有文化活动、产品与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文化政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公共空间内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和管理,为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公共文化活动创造某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尊重和促进公民文化权利和国家文化主权,保护文化遗产,建立文明传播的多样性格局。

2.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中的文化政策定位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对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政策也日益成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重要工具。文化政策的目标指向为:一是作为实现国家或地区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配合并推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社会福利的发展;二是尊重、保护和促进公民的各项文化权利;三是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四是鼓励创意、创新;五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利益。与此相联系,公共文化服务建构中文化政策的定位为:

★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 公共文化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公共文化培训心得体会

★ 青少年宫公共文化论文参考

★ 公益文化公共文化论文参考

★ 农机化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 餐饮服务工程实施方案

★ 航空服务文化礼仪

★ 文化服务实施活动方案

篇7:文化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的赋权性是指以文化政策为导向,赋予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享有并表达自己应有的文化权利。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和均等性,主要是指文化政策导向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一切文化服务和产品是以政府为主导、集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益性服务;这些服务和产品的宗旨是满足所有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在我国所有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公民享受基本文化需求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公益性的文化启蒙,让享有文化艺术权利成为人们的共识,形成文化的包容性和社会的凝聚力。为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应该承担儿童和青年的文化艺术教育的义务,培养他们的文化权利意识,涵养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使文化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篇8: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对策

一、当前文化馆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从成立至今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 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新科技带给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便利, 整个社会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文化馆目前的身份依旧是国家主办的文化事业单位, 被各地的文化部门所重视, 但是与成立初期相比, 文化馆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由于新时代的特点, 导致文化馆显现出各种弊端,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机制创新不够, 员工松散。

文化馆大多是全额拨款性质的事业单位, 都有公共财政这一强大的后盾。长期沿袭解放初期的文化馆管理模式, 因此, 社会将文化馆作为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 是一个地区政府设立的唯一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没有同类单位的竞争, 没有淘汰机制, 生存压力较小, 经费基本是有保障的。但是, 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 文化馆并没有呈现出政府部门的美好愿景, 文化馆的任务主要是协助当地有关部门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辅导、创作、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等, 没有明确的可量化目标。这样松散的工作环境与状态, 为文化馆员工进行个人自由活动确实提供很大的空间, 对群众的文化服务相对就少了。而群众大多也不太关注文化馆的事业发展, 久而久之, 文化馆内部便产生很多积弊。

(二) 政府投资, 单位牟利

由于文化馆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 因此一个地区文化馆内部的各种设施, 几乎都是当地政府投资兴建的, 按理说, 文化馆的设施使用权应归属于百姓, 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使用馆内的各种资源, 但现实的情况是文化馆内设施一旦被建好, 国家政府部门便不再对文化馆进行管理, 馆藏设施的使用权自然转交到文化馆所有, 文化馆在管理和使用馆藏设施的工作中, 也没有明确的约束机制, 没有必要的社会监督力量, 因此文化馆便有条件可以无偿地使用馆内外设施。比如, 对于有临街门面的文化馆来说, 除了一部分用来办公之外, 馆内的面积大多被拍卖、租赁等, 用来开展商业性活动。文化馆开展商业性活动, 的确可以增加许多经济收入, 呈现给群众的状态是, 文化馆经济实力增强, 补贴群众文化生活的费用也增多,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文化馆增加的收入, 是在缩减群众公共文化的活动场所, 同时牺牲他们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的基础上得到的, 公共文化服务受到影响, 背离了设立文化馆的初衷。

(三) 随意挪用公共资源

文化馆是具有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 从本质上讲, 文化馆的一切活动与服务, 都应是非赢利无偿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馆空有“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头衔, 公益服务早就不存在。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 文化馆的员工几乎可以随意做个人的所有事情;在设施设备上, 员工可以自由使用, 比如音乐器材、笔墨纸砚等, 公物私用的现象很普遍等等, 这些都是在目前形势下很普遍的现象, 像约定成文一样, 文化馆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二、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馆发展的对策

文化馆存在如此多的问题, 要转变其发展方式, 需要从问题的本质入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文化馆的现状。

(一) 文化馆的管理机制要不断创新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应该背负起重大的历史责任。由于内部人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加强文化馆内部的建设尤其重要。

首先是人员的管理, 要在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素质上多下功夫, 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坚持优胜劣汰, 对于考核不过关的员工实行转岗甚至下岗, 招聘综合素质优秀的员工充实到文化馆的队伍中来。其次是加强岗位管理, 特别要注重劳动纪律的管理, 严格的纪律制度不可或缺。再次要建立岗位的竞争机制, 要改变现状, 就必须在管理上要不断的创新, 要创造奖勤罚懒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良好氛围, 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方式, 把专业人才积极性激发出来。

(二) 文化经费的投入要不断的加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加大投入。在国家财政保障的前提下, 文化馆应停止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阻止房屋、设施设备出租等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现象。同时, 在投入的方式方法上加大前期的论证、中期的监督、后期的审计和绩效评估, 堵塞资金被挪用的通道, 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文化活动的载体要与时俱进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研究中心, 目的是要通过文化艺术的载体服务群众。让人民学习先进文化、享受文化陶冶情操。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 科技不断的进步, 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相适应。群文工作者应不辱使命、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当代人喜闻乐见带有示范性的文化活动, 第一, 可以利用高科技的设施设备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 第二, 可以组织免费的公益培训, 以此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修养, 第三, 要不断创新, 打造一些本土的文艺精品并走出当地,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文化相互交流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叶红.论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 2011 (2)

[2]张哲, 杨柳, 张磊.公共文化服务中文化馆表现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8)

篇9: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案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强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所以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其建设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包括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文化队伍建设不足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需求;文化建设

一、经济、文化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得以巨大提升,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一直将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追逐GDP的提升,即而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至于各级政府机关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忽视了基础文化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将经济指标作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准,很少提到文化发展。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足日益显露,其中分布不匀问题尤其突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当前群众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些文化需求的特征也逐渐明显,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等。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不利于人民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对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收集面不深不广,导致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一是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类型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我市的文化供给主要以送文化下乡为主,从基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如部分基层文化俱乐部图书流动性不强,下乡电影院线热映大片少等,与群众期待的文化需求存在不少差距。二是精品力作匮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不足。例如,缺乏有代表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高水平、上档次的文化精品引进不足。三是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不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特别需要保护。

一切从实际出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如此,要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为标准,满足其需求。随着各式各样的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多样性,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应该追求多样。各个部门应该多关注群众需要的是什么,加大调研的力度,从而提供更多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公共文化资源和设施,同时也要注重要合理配置,避免形式主义。

三、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差异的加大而差距加大,城市和乡村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提供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量少,资源少,质量不高,导致文化事业进展不顺利,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并且也取得了一些城市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经济,有些偏远乡村的文化事业甚至出现了落后的现象。有些农村在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上只是为了应付国家下达的任务,并没有真正的去关注其发展,而城市却在大刀阔斧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这就导致城乡差距逐渐加大。

农村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应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人都生活在农村,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势不可挡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很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有的地区有这种活动场所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不曾开放,里面的基础设施村民们不能共享,包括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报刊图书等也是如此。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存在着不达标的现象。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规格是有明确标准的,包括面积,配套设施,文艺活动所需器材,报纸书刊等,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面积大都不足。尤其北方冬季特别冷,需要取暖设备,南方夏季特别热,需要降温设备等。书籍期刊等读物有些也是破旧不堪,日期久远,毫无观看价值。这些基础配置的供应已经跟不上农民的需求,而有些已经有的物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只能成为摆设。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已经使得有些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

四、文化队伍建设不足

1、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管理和从事文化事业的单位缺少必要的竞争机制。人员没有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意识,他们不必害怕优胜劣汰,这样就导致人员数额满,优秀的人才进不去。这样不利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流动、交流使用带。对文化队伍的培养缺乏财力支持和保障,各类专业人员无法得到进修、深造的机会,专业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一些地方没有建立人才培养、使用的目标和计划,更没有资金投入,文化艺术活动相应地幵展得较少,没有搭建起让文化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难以发挥作用,事实也造成现有的人才资源浪费。

2、文化人才存在城乡结构性不平衡。从掌握的资料来看,美术、书法、文学人才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多数是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校教师,乡镇一级为数甚少。农村文化队伍在音乐、歌舞、戏剧、民间艺术方面人才不济,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由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冲击,农村文化阵地显得更加薄弱,人、财两难,文化专干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多地方没有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造成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人才奇缺的现象。全市大部分乡镇是有阵地、无文化专千,或有文化专干无阵地。即使有文化专干的乡镇,基本的人头经费也无法保证,更不要说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所需经费。

上一篇:疫情防控心得下一篇:猪场技术员自爆用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