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春韵散文

2024-04-30

古槐春韵散文(精选5篇)

篇1:古槐春韵散文

在老家大街的中央,生长着一颗老槐树。父亲在世时曾经说这槐树有一定年龄了,我小时候对这棵老槐树也是印象颇深,如此算来这棵老槐树至少已有百岁高龄,称之为“古”应该不为过吧。

记忆中的老槐树,躯干挺拔,枝丫伸张有力,树冠也是丰硕无比,独然傲立在村子的中央,俨然一个守护神,庇护着他每一个善良的子民。

每逢春天到来,老槐树就使劲伸展自己的臂腕,树冠倔强向上,拓展着属于自己和自己顽强争取的生长空间。尤其到了夏天,那相互穿插往来的树枝儿所托擎而成的硕大的树冠,就真如一把巨伞了。密密麻麻的树叶儿将阳光遮挡开来,地面上零落下来的点点光斑,却总像个淘气的孩子,你追我赶地增添了不少生机和趣味。周围是火辣辣的热浪翻滚,树下则是凉风习习的爽,实实在在是一个纳凉的好去处。

于是村民无论自田里归来,还是茶余饭后,都喜欢聚集在树下,歇歇脚,拉个村长里短都是兴奋的。晚饭过后,人们最大的嗜好还是聚集到树下来。或搬张小饭桌儿,或是几个小条凳,拎把水壶拿几只水碗儿,乘凉的乘凉,拉呱的拉呱,甚至是某某来上几句不很像样的戏曲清口,无不惹来人们毫无顾忌地笑声,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村民们的精神乐园了。

在老槐树结实的臂腕上,常年悬挂着一个铸铁铃铛。这种铁铃铛上细下粗,呈喇叭状,最大处口径约三十公分,只要敲响全村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且余音绵延数秒不断。社员出工或是村里有什么急事,人们都是以敲这种铁铃铛来传递信号的。调皮的男孩子们觉得敲铃铛好玩儿,不分时辰地乱敲一气儿,难免不制造几次恶作剧,招来社员的极大不满。于是负责此事的人便把铃铛挂得更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了,这麻烦也自然少了。

后来,农村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是日渐改善提高,家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两三年的功夫儿,村子就比原来扩大了几倍,光是村子里的街道就顺出三条。前街后街都是新盖不久的砖瓦房,有的墙上刷上防水涂料,有的墙上贴上马赛克或花瓷砖,看起来相当时尚气派。相比之下,倒是老街的房子显得既旧又破烂,仿佛摔骨折的一个老太太,从此没有了风华。好在那棵老槐树还在,破旧中显现出一线生机,这在我离家数十年来的梦呓中,算是一抹挥之不去的丝丝慰籍了。

今年春节回家,我特意到老街转了一圈儿,其实我的内心是始终放不下那棵老槐树的。老槐树还在,但已大不如从前了。也许是冬天的缘故,也许这槐树的确衰老了。树皮龟裂着,树枝也仿佛干枯没了生机,树冠小了,中空了的一部分树干只有薄薄的树皮连接着,可怜地让人心痛。

让我莫名其妙的是,树叉间系着红丝带一样的东西,空洞的树干里还放着几个仿佛供养用的苹果。此时打我身边经过的一位大爷,好像看出了我的疑问。他告诉我,这棵老槐树因为树龄久了,被本村擅懂占卜的婆婆开光后奉为神树,谁家遇到难解之事,都喜欢求婆婆在树下为其祈祷,听说是很灵验的。据说本村在外因做生意发达的人,想花巨款买下此树,最终因村里的老人们不同意而未得逞。我无奈地笑了笑,便默然地走开了。

?我不为村民们的愚昧而笑,他们自然有他们自己心灵的诉求和信仰,哪怕这种行为是愚昧的。我笑那些自以为发达之人,他们以为有钱就会买到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也许包含着他们自以为是的快乐和信仰,如果他们果真这样想,那才是滑稽可笑了。

?如今,冬去春又回,花草吐绿,杨柳抽新,那我家乡的老槐树呢,是否正在积攒着平生的能量,为这大好的春光增添一抹绿意呢。我想,只要老槐树活着,难道给我们美好生活的支持与希望吗;老槐树活着,不也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和见证吗。他见证了家乡的贫穷和我们国家当时生产力的落后,他见证了人们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毅力和勇气。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大步向前进,全国人民正在为了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努力,老树虽不能语,难道不是对我们默默的祝福吗。

篇2:古槐春韵散文

梨花渐落,桃花盛开。车行水泥村路,但见一个小小村落卧在山的臂弯里。空气里弥漫着山野的清香。是因这一家,那一户,于门口种植着各种花树。一进村,我们便就跌入花的海洋。

转过一支巷路,一棵硕大古老的槐树蓦然闯入到我们的视野。尽管有约而来,但依然叫我们猝不及防。惊呼、赞叹,惊扰着似在梦境中的古槐。三个友人手拉手围成圈,和古树有了亲密的接触,且概叹道:怕有好几百岁嘿!

古槐淡然。它没被山野和村子里花事而惊扰,只是于寂静中吐出些许绿叶。它无意争春,也无意于明媚中炫耀自己。它是一位阅尽沧桑的智者,岁月的刀痕斧迹造就了它斑驳皱裂的树身。更有风吹雨打,成形了它的眸子,洞察着世间的风物消长,人事变迁。树龄虽老,依然澄澈。在那巨大的树冠弯里,隐隐约约着古槐的过往。

由此我遐想:它或许来自宫廷的门前。有《咏槐诗》曰:“嘉树吐翠叶,列在双阙涯;旖旎随风动,柔色纷陆离。”是说美好的树木排列在宫门外,嫩叶丛生,风吹来,摇曳多姿,顾盼生辉。美丽的姿容总是附在美好的意蕴上,不由记起了“三槐三公”的典故。“面三槐,三公位焉”,语出《周礼?秋官?朝士》。周朝宫廷外植了三颗槐树,三公朝见天子,在树前站立。三公乃是朝廷中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由此“三公之位”,成为读书人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们晚披星月,朝闻鸡鸣,再悬梁刺股地苦读,只盼一朝科举,及第登科。于是,槐被贴上了“科举”的标签。槐秋,为考试的年头;踏槐,是为举子赴考;槐黄,则为考试的月份。“槐花黄,举子忙,几年奔走趋槐黄,两脚红尘驿路长……”读着读着,心里就酸溜溜地了,这槐可真不易。在那个年代,槐是莘莘学子心目的偶像,他们怀着槐位,总是念着它,仰着它。

继而我又遐思:它或许来自大族庭院。文震亨《长物志》有记:“槐榆宜植门庭,极扉绿映,真如翠幄。”是说槐树植于门庭,春夏时节,绿阴如盖,一派向荣之势。宋代书画家王巩的曾祖王佑,曾手植三槐于庭,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王佑不光是期待后世子孙位列三公,更希望他们能厚德载物。其孙王旦(王巩的祖父)承祖遗德,在18载宰相任上,以天下为已任,不谋私利,宽厚待人,清正廉洁。

他的孙子王巩感祖遗德,翻修旧居,名为“三槐堂”。王巩与苏轼私交极好,请求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供后世效仿和传承。现在让我们穿越到宋朝,到王氏的三槐堂前。听苏轼高声吟诵:“……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抚槐我再想:它或许就一直与村民同住在这里。几百年来,听风沐雨,观天云变幻,看世间纷杂。一代代的人去了,一代代的人来了,渐渐地,人们忘却了它的年龄,只记得槐是他们的先祖,是他们的魂灵,是他们永远供奉的图腾,他们以极虔诚的心仰望和崇拜着它,亘古不变。

从没有一个树种如槐树这样深入村民的日子。春深时,吐发新绿,清新村庄的天空。盛夏时,巨大的树冠倾倒一片片绿荫,成为村人老少皆宜的小憩场所。如现在的树下,一位老人看着呀呀哭闹的小孙儿,不急不躁地顺手捋下一把槐叶,哄着孙儿道:不哭了,奶奶给你做槐叶饼吃。听闻,槐叶饼在唐代就是下至百姓上至帝王争相品尝的佳肴呢。

槐总是与村民巴心巴肝地紧贴着。槐叶和米同煮,可做成米饭;也可以洗净拌上面粉,加上调料,放进锅中蒸食。贫苦日子,槐叶是村民的果腹品。此外,槐树在7、8月份开花,11月果实成熟。花果可入药,清凉收敛、止血降压。在生病无药可医的贫苦年代,槐树俨然是一位神医呢。槐木质地坚硬结实,纹理直且有弹性,能耐水湿和腐蚀,是上好的木材。有人称它为“北方的红木”。村民不无自豪地介绍说,槐全身是宝。自然,我心笃定它为至尊树木。百年古树,集纳天地之精气,永葆旺盛生命力,被赋予了无限神性,真真是百姓头上的一片祥瑞。

在山村古槐下,我思绪飘飞。一棵细小的槐树,春发冬藏,年复一年,成长壮大成一棵古槐。日月转动,春秋轮回,都在槐的年轮里记录印证。想它百年虬根,牢牢地抓着土地,狂风吹不倒它,洪水冲不垮它,它便成为了山村最忠实的守护者。它牵系着多少乡音乡情,使离乡在外的游子,只要远远地闻见槐花香儿,心窝里便会流淌着踏实的温暖。

篇3:槐园春韵散文

眉]郊野,渭河之滨,有那么一块温馨的消遣港湾---槐树林公园,总是那么令人神往,因为那里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槐树林。

春寒料峭,红梅花儿刚卸下冬日的艳妆,而春天的使者――迎春花,却张开了金黄色的笑脸,喜迎春姑娘的到来。

此时此刻,君若有幸踏进这片槐树林,你会发现,高大粗壮的古槐树随经寒冬的冷酷摧残,那灰黑色的树干仍挺拔耸立,肆虐的寒风仍刮不掉树梢上那几串孤零零的槐角;风起槐角沙沙作响,如那沙锤给呼呼的冷风伴奏,给这寂寥的林中增添了几分活力。细看那树干,斑驳的树身纹理纵横,粗糙不润,如那老农干瘪粗裂的手;树干周围散落着灰黑的树皮碎屑,那是老槐树冬日的忧伤,更是它对年轮的深切记忆。

立春了,柔梳柳絮风中舞,春醉万物竞风流。河堤上的柳枝吐出细细的针叶,如那老人的胡须随风飘动;小草听到了春的呼唤,睁开了朦胧的睡眼,探出了翠绿色的小脑袋;懒冬的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舒然的`闲情漫步于这片槐树林。

蓝天白云下暖日正南,横跨渭河南北的游览吊桥上已是人头攒动,桥身悠悠,桥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滩头那片沧桑蒹随风摇曳,雀跃私语,或歇其梢,或啄于饵,悠闲自得;槐林里蜿蜒的小径情侣蜜语,老叟亭台浴阳,黄童秋千高荡,稚童蹒跚踱步,丫丫学语;还有那中心广场上热火朝天的球类、游艺赛整个槐林笑语欢腾,无不沉浸在春的气息里。

阳春三月,暖意骤浓;春雨如酥,滋润万物。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槐树林里一棵棵大槐树按赖不住冬日的寂寥,悄悄地抽出一条条新的枝丫,长出些许嫩嫩的叶子;小草、野花透过腐叶,散懒的点缀在树丛下,贪婪的吮吸着沥沥雨水,尽情的沐浴着阳光的温暖;蛰居的草虫悄然爬出洞穴;燕子北飞;百花渐醒,相继吐艳看那河边杨柳青青,桃花正红,杏花正艳,好一派春红柳绿的景象。

时光迁移,朝日暮阳,槐树一改往日默默含蓄的容姿,俏立枝头上的槐花悄然开放,串串洁白淡雅的槐花缀满枝头;拂目远眺,雪白雪白的槐花如那绿色海洋中的波波浪花,微风轻拂,雪白的浪花随风拂动,美不胜收;而那槐花的幽香也随着微风弥漫着整个公园,花香是那样浓郁,香甜清爽,不由得使人神清气爽。

置身于此,信步于槐林,既不失往日的缤纷闹象,更添槐花烂漫的怡情美景。空中风筝飘摇,树冠上喜雀叽喳,花间蝶飞蜂舞。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冠,在地上撒下细碎的影子。人们三三两两聚于树荫下,或持杆钩曳,或捋槐花于兜;花儿开,脸儿笑;孩童嬉闹,小狗欢跳煞是一番景致。

蓦然回首,雎鸠之洲,文人墨士,不失风雅,把春日里的心曲、醇眸所见凝结成句句诗篇、传递于唇里齿间,把一腔爱恋轻轻地揉碎在这清香的槐林里,让诗意与远方相伴!

春来了,勃然生机;春来了,诗情画意。悦游于槐树园,娱香于槐树下,望平阳楼阁,览渭水烟雨,颂眉]新章,怦然心恸---春满田园,春美如幻。

春风春雨,春潮春梦;槐园春韵,怡心缤纷;倘若春去,春心犹存。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但愿心若水,人如春,春常在。

篇4:春韵抒情散文

和翠绿的山峦一道嬉戏

风儿快乐地打个滚

颤落草尖晶莹的露珠

镶铺成无边的玻璃镜

花木放牧幽深的清香

蝴蝶晾晒靓丽的倩影

同多情的时光一起聚会

小河揉揉惺忪的眼

拧开季节珍藏一冬的佳酿

醉倒一片湿漉漉的宁静

蜜蜂采撷花海的甜蜜

鸟雀捡拾天籁的歌声

追逐悠悠岁月一同写生

原野挥挥湿润的笔

蘸着和熙的阳光

描摹一道迷人的风景

风筝抛撒心仪的绣球

白鸽快递倾心的爱情

与憧憬共度良宵佳辰

目光大胆地伸一伸腿

也追寻到遥远的天空

和太阳拥抱接吻

檐下的燕子垒着新家的温馨

池中的鸳鸯秀着恩爱的感情

燃起炊烟袅袅升腾

埋头钻进犁铧的划痕

顺着牛铃叮咚的声音

泥土里翻出恬静的光阴

满眼舞动的精灵

抚平额头所有的皱纹

邀请遗逝的童年再当舞伴

留恋的初心顿一顿脚

和着自然的既定节拍

篇5:盐河春韵散文

猴年开局,气温似乎有点不大寻常,像猴子的脾性,忽冷忽热,从零下15°c的极度严寒,快速上升到摄氏26°c的暴热,打乱了节气的正常变化,也打乱了人们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刚刚把所有能御寒的衣服裹在身上,一转眼,又迫不及待地褪去全部的臃肿,只穿单衣薄衫甩着膀子,连一个简单的过度都没有。

这样急遽变化的气候,惊险刺激,如同坐过山车,但兴奋之后,是疲倦,是无所适从,是身体的种种不适。

幸亏,有了这场及时调和的春雨。

雨是半夜开始下的,落在房顶的瓦片上,“噗噗”有声。想起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诗,这场春雨虽然也在夜里来,却没有风的陪伴。好像一个人轻手轻脚,宛若小猫的脚掂过瓦片;像是温文儒雅的君子轻扣门环,想告诉有心的人:今夜,我来了。

很想去看看春雨中盐河的样子,于是,就起了个大早,撑着伞,顶着春雨奔向盐河去了。

清晨,烟雨蒙蒙的盐河静默得像是一幅水墨画,立在河边,有那么一刻,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生在何时,这幅山水画好像在哪里见过,似曾相识,是居然的《溪山兰若》?是赵孟頫的《水村图》?是郭熙的《早春》?以前只能在画册上欣赏的文人画家的作品,现在真真切切地就呈现在眼前。

沿着盐河边的甬道走,雨点不离不弃地跟着,在伞顶上啪啪哒哒响着,旁边的河面像是一块偌大的显示屏,无数个雨点在欢快地跳跃,像诗,一行一行,你静心去读,总也读不完,那河面有多长,那诗就有多长。甬道边的树林比平时更加幽静,幽静得只有春雨滴落的声响。早几天还裸露的地面已经是青草茸茸,有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中,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鲜艳漂亮。多情的春雨是不会忘记它们的,雨水挨过抚摸它们的头,淅淅沥沥的。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芭蕉雨》的诗,是描写秋雨触打芭蕉的:“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诗写得形象生动,只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增添了诗人无限的落寞,恨不能西风能把雨停住,它没有这春雨敲打春天的清脆悦耳声音,像少男少女的郎朗笑声,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这雨声始终陪伴在身边,雨水洗过的盐河,比以前更靓丽了,甬道、护栏、路灯一尘不染。河边的树是人工栽植的各种景观树,虽然高低不同,但都显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半人高的石蜡树叶上沾着点点雨滴,欲滴未滴。这些树仿佛还没有从春梦中醒来,睡眼惺忪的样子。

抬望眼去,盐河那边,是一大片青郁郁的麦野,因为离得远,看不清细细的雨线,那细雨已经幻化成迷蒙的雾岚,烟雨迷蒙中有农人忙碌的身影,他们要趁这知时节的好雨,要把追青的化肥撒下去。人勤春早,他们立在轻蒙细笼的春雨里,立在碧绿无际的田野里,播撒着汗水,播撒着希望。

“春雨贵如油。”这场春雨如甘霖,滋养了久旱的大地,对盐河畔的农人来说实在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

二、张店老盐河

到张店镇采风,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盐河。

4月29日,县内的文友应张店小学高校长之邀,组织14人赴张店镇采风。张店是历史古镇,又是革命老区,境内河流纵横,民风淳朴,景色怡人,早就向往了,今承校长相邀,又有主席领队,焉有不去之理?

那天下午,春和景明,阳光煦暖,文友们步履轻松、神清气爽。这样的春光春色,最适宜滋养干涸的心田,也最让人记得这景色的好、这群文友的好、这日子的好。

还没走近张店小学,就传来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高校长、宋主任早就在校门口迎接了,大家轻手轻脚,生怕打搅用心苦读的孩子,悄悄来到二层办公楼上,坐下,听高校长、宋主任介绍张店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和张店的盐河。说到激动处,高校长突然站起来,说我们学校就紧贴盐河边。果然,站在办公楼的走廊上,西望,盐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飘在眼前,一座东西走向的彩虹桥,横卧盐河之上。大桥取名“便民桥”,虽没有诗情画意,却暖人心扉。

接着,大家随高校长、宋主任走上了大桥,看盐河里来来往往忙碌的货船,看河两边葱郁的树木,纷纷拿出手机取景拍照。高校长说,这是新盐河,时间不长,是适应现代繁忙货物运输后开挖的,西边还有一段老盐河,是原先的河道,现在很少走运输船了,还保留原汁原味的景色。为让大家玩得尽兴,细心的高校长还专门找来一只渡船带大家去游览。

在新盐河和老盐河之间,是一条长50多米的张店老街。高校长说,老街原来比较长,开挖新盐河时,大部分人家都搬迁到河东去了,只留下这一截承载着古镇的记忆。老街两边房屋一律泥墙灰瓦,只有几户有人居住,余者皆屋门紧锁、墙体斑驳,有几家屋墙已经倾塌,草从坍塌的砖瓦间钻出,疯疯地覆盖着。一河之隔,两种景象,仿佛穿越时间的隧道,感受着古镇的今天和昨日。

一条渡船静静地泊在老盐河码头,大家鱼贯上船。马达声声,载着我们向老盐河更深处漫溯。和新盐河船来船往相比,老盐河显得宁静、安详,像一位经历太多世事沧桑的老人,平和地度着日月时光。机船“突突”地响起来划开墨绿的水面,激起层层白白的浪花涌向岸边,心头也随之泛起浪花朵朵。

目光所触,皆是绿色,水草是探头探脑的绿,芦苇是尖尖细细的绿,树木是枝枝桠桠的绿,河堤是满坡满坎的绿,河水是泼来洒来的绿。绿的世界里,就生了一份清静,就有了一份舒缓,最宜将一颗骚动的心安放。水鸟不声不响地在河边觅食,蜻蜓安安静静停留在芦苇叶上,岸边的老人不疾不徐忙着农活,树影后的农舍,依着老盐河,散散落落,若隐若现。看着这静美如画的景色,我的心里似乎也贮着一片纯净的绿。

此刻,耳边似乎响起黄耀明的歌声:“滴翠飞红香风扑面,醉春色冉冉露笑颜,山光水影万化千变,无限情悄悄落人间,良辰美景似水流年,想无限旖旎风光,怕荡在水中央......”眼前这景、这水、这人家、这原生态的美,是大自然无偿赐予人类的,可我心中隐隐有一丝愧疚感,我们的纷纷扰攘,以及带来的俗世的尘埃,对这纯净的老盐河,有没有一种亵渎?

还好,老盐河并不太长,弯了几道弯,就是高高大大的河闸,就是熙熙攘攘等待过闸的船民。他们从新开的盐河那边来,是否知道这边还有一条老盐河,以及老盐河的静和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槐春韵散文】相关文章:

春韵散文04-29

春韵香风散文05-02

剪一缕春韵,来温暖记忆散文04-18

那古槐作文04-18

向古槐基学习04-10

故乡古槐作文700字05-23

描写古槐的片段摘选04-10

古槐二小2011年秋教研工作计划04-23

春韵04-08

春韵如诗04-18

上一篇:优秀团干事迹材料报告下一篇:广播电视新闻基础知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