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

2024-04-12

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精选8篇)

篇1: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

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

〖我和台湾亲人约定〗

我要把知识种在,希望它伴随种子生根发芽;我要把知识种在水里,希望它伴随鱼儿一起成长;我要把知识种在梦里,希望它在梦里绚丽多彩;我还要把知识种在天上,希望它下一场知识雨,滋润万物,养育万物。,我要把知识种在每个人的,希望它长成一棵智慧树,人人聪慧有余,世界将会被建设得美好。

每个人都有一把金钥匙,它会带你去智慧的宝藏。也许有人不知道这把金钥匙是,其实它知识。知识每人公平的,你热爱学习,知识伴随你,永不分离。你不热爱学习,知识远离你,让你变得一无。

知识虽很平凡,却又很特殊。平凡每个人都可知识,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特殊知识话说价值连城,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只有很好地运用知识,才会发挥它潜在的威力,为我们人类好好服务。

古往今来,靠知识在,人类的文明,人类生活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潜能真是无处呀!

让我们把知识种在每个人的吧!让它开出一朵智慧之花,只有我们爱学习,只要我们肯努力,这朵花将会开得艳丽,芳香四溢。

〖我和台湾亲人约定〗

篇2: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

自从她记事以来,她就很恨,恨父母,恨父母从来都不关心她;恨弟弟,恨弟弟夺去了父母对她的爱。她从小就暗暗地发誓,将来一定要自力更生,能找大钱,让从小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悔恨对她的不好。

在这样的信念坚持下,她坚持念完了初中,但当她父母看到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时,就让她别去念书了,和同村的姐妹一起去打工,她不,把头摇得死死的,坚持要去念书,她父母拿她没有任何的办法,最后,她父母说,你要去读就去读吧,但是我们是没有一分钱给你的,你自己看着办吧。她仍然坚持了下去,为了凑够学费,她每天天还没有亮,就急忙出门去卖报纸,去发传单,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打零工,一分一厘、积沙成塔般地积攒着她的学费,有时找不到活干,她就跑到工地上扛砖,手掌被砖头给磨出一道道的血痕,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为了赚钱,她爬到山崖上去采来野菜,然后把它给洗干净,背到镇子上去卖,为了省钱,她被太阳晒了整整一天,楞是没舍得花上几毛钱买一碗凉茶喝。最终,她得到去念书了,一个星期就带上一罐咸菜,那就是她的伙食。她读书很专心,年年都能得到奖学金,奖状、奖杯多的数不胜数。饶是如此,她父母仍是对她冷淡非常,她在家里看书,她妈妈也大喊大叫,让她不要再浪费电了,她什么也没有说,抱着书本跑到路灯下一看就是半夜。

高中三年转瞬即逝,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这样,她就可以离开她父母了,她显得很是高兴。终于离开他们了,她就很轻松了,自由了,但她对父母的仇恨却一点也没有减轻,她从来都没和任何人谈起自己的父母,包括自己最敬爱的导师。也许是因为对父母的仇恨,使得她从小就很孤癖,沉默寡言。每当别人想接近她时,她总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说,你的心里装满了对别人的仇恨,把自己给深深的锁在仇恨里,你要自己给自己打开一扇窗,把心里的仇恨驱走,埋下一粒阳光的种子,让它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她呆了,沉默了很久,最终她拨通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电话号码,当听到传来那略显苍老却掩不住激动的声音时,她哭了,那是她平生第一次哭。已往遇到那么多的挫折她都没有哭过一次,但那一刹那,她哭了。

她忽然决定了,回家。当她踏入家门时,她才发现,父母早已老了,眉头的皱纹、双鬓的白发是那么的刺眼。当父母抬头看见她时,眼里是掩不住的慌乱和激动。她变化太大了,父母都把她当做是客人一般,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她哽咽的喊了一声,妈,当听到父母激动地一声回答时,她又哭了。泪水止不住的从脸颊流下,她和父母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当感觉到父母身上传来的体温时,她感到心里一阵阵的幸福。

篇3: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

一、深刻领会将国学知识融入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一方面为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科学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价值观念的输出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工作,主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当前,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化,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活动屡禁不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部分人群中滋长蔓延,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迫切需要从国学中汲取“正能量”,确保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思潮前不迷失方向。学校作为国学传播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在文化教育、传承和传播方面比社会、家庭更具有集中性和高效性的优势。尽管近年来学校在国学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在教育模式方面,传统的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全面培养逐渐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在教育内容方面,政治性的内容所占比例过重,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偏少,国学教育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在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学校学生思想工作与国学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突出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学中吸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提供借鉴。

二、科学把握国学与学生思想工作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和人类文明深层积淀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思想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二者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等深层次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不但为将优秀国学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国学与学生思想工作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其原意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文化”一词发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慧。一般来说,文化可以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表明一切文化活动,都自觉不自觉地指向一定的道德价值。思想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教人“学会做人”为目的的文化教育活动。文化在“化人”的过程中,与思想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是一致的,它隐性地执行着思想工作的功能,思想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思想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无一能离开对文化的继承、借鉴和创新,思想工作目标实质上是把一个人塑造成属于特定文化群体和文化环境的“文化人”。可见,思想工作具有内在的文化属性,只有把思想工作放到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才能实现文化先进性和思想工作实效性的双重建构。

“思想工作为先”是国学与学生思想工作的共同特征。坚持“思想工作为先”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根本要求,同样也是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首要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思想工作为先,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而国学自始以来就是一种崇德重德型的文化,道德文化是国学的显著特征,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之首。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从孔孟荀一直到宋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始终把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中心,在中国的国学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的爱国、正义、礼貌、诚信、孝敬、奉公、天下为公等精髓,不但与学校思想工作教育要求相一致,也与学校道德价值体系相契合。

国学与学生思想工作共同统一于人才培养。国学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倾,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国学最看重这些有理想与德行的人。”思想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的“化人”与思想工作的“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指向“人”,也就是学生。从广义上讲,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会对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因而一切精神文化活动都可以称为“思想工作”。“文化”是对人的熏陶和教化,“化人”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同时,思想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育人”的过程是有目的地、自觉地以特定的文化“化人”的过程。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与思想工作的育人功能本来就具有共同的相通之处。因此,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探索将国学融入学生思想工作的途径

思想工作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将优秀国学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要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又要将优秀国学的文化因子以实践活动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中,同时还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用优秀国学的内容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价值取向方面,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在教育过程方面,要将优秀国学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财富融入学生思想工作,在引领学校学生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意蕴深厚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充实到新时期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之中;在工作途径方面,要将优秀国学融入贯穿到课程教材、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贯穿到教学、管理、服务、氛围营造等各个环节,不断拓展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承精华,批判融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相应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相对应。国学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也是与传统农耕经济相适应的。受历史的局限,国学既有其精华的内涵,也有其糟粕的部分,例如:忠君思想、鬼神思想、宿命论等。因此,将国学中精华的部分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中去,不是笼统地、囊括性地融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批判性地继承与融入,将国学中精华的部分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中。在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将学生的道德素质、品质的教育摆在首位,培养学生温文尔雅、德才兼备、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合理选取国学中的核心内核。

以文化人,渐进融入。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即“化人”的过程,即通过系统的培养、教育、教化,使一个自然人变成具有一定素质、能力和规范的社会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国学,塑造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自然观念、民族精神、国家意识、社会理想和人生取向,表现出极大的生存智慧和民族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学是一种以“化人”为主要功能的文化系统。在将国学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中,要紧紧把握“化人”这一重要功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想工作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思想工作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思想工作课程,积极开展思想工作活动,努力拓展思想工作途径,使学校学生思想工作更具科学性。例如,在国学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小学阶段可考虑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中学阶段要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大学阶段要加强国学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开展国学科学研究等。使国学在融入学校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在目标、内容、活动等方面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次递进、螺旋上升,切实做到与时代发展要求、与教育和学生思想成长规律、与学校学生思想工作实践有机统一,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篇4:把教育“种”在心里的人

会泽位于云南东北部,隶属曲靖市,因境内有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会泽全县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按最新国家颁布的贫困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占到了80%。会泽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是一个集山区、石山区、冷凉地区、干热河谷地区及泥石流滑坡地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会泽现有17.2万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前几年,会泽多项教育的重要指标均位于曲靖市9个县、区的倒数一二名。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瓶颈严重制约着全县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每年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不足2000人。会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这一最大民生,不遗余力地解决教育难题,经过多年努力,现有的3所完全中学全部进入省一级完中行列,投资2.8亿元新建的职业学校也将投入使用。如今,全县各项教育重要指标已跻身全市第二名。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他将“教育”这颗种子深深地种植在了心里。当年为建学校,他把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也给卖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值得!”至今,他喜欢乡亲们称他为“老师”。

教育产出的是特殊“产品”,是惠及每个家庭的最大民生。20余年的从政生涯,他的视角从未离开过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在一个个树立政绩的地方,他又精心地移植着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办教育成了他最欣慰的事。

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甚至希望老百姓多少年后还能想起他为教育办的那些事,念着他的好。

“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他倡导在校园吟诵《弟子规》,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养分,通过师生影响家庭,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他的倡导下,红色文化将成为渲染校园文化的主色调。

他叫陈国宝,是滇东北百万人口贫困大县会泽县委书记。近日,记者走近陈国宝,解读他30年难了的教育情结。

卖牛建校,不是他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他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

陈国宝1965年出生在曲靖市富源县后所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9岁丧父,他在家里排行老小,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然而,他很幸运,他有一个识字的母亲,“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让母亲将他供到了高中毕业,接着又送他去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一年。毕业后,陈国宝回到他曾经读过书的白龙小学,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

那是1981年,陈国宝16岁。“基本上算是个童工!”带着浓重乡音的陈国宝笑着说。

但回到母校时,他感到特别心痛。因为多少年已经过去,学校依旧还是在那座破庙,教室依旧还是有窗框没有玻璃的教室,寒冷冬日里依旧是一群冻得瑟瑟发抖的泥孩子。

当民办教师时,教育部门的同志对他有过承诺,只要有指标就给他办理公办教师的转正手续。从此,他就领着每月15元的工资做了4年的“娃娃头”,直到20岁,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可能转正的消息,这才报考了县里的税务部门。这一考也就考上了,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紧接着就办理了体检以及相关手续。也就时隔三五天后,他可以转为公办教师的消息也接着传来。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很纠结。怎么办?当税务干部其实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他最想做的还是当一名老师啊!税务局的一位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开导他说:“你那么喜欢教育,难道离开教育就不能再为教育做事了吗?”一语让他豁然开朗。

离开学校那天的情景让陈国宝永远无法忘怀。送别他时,每个人眼里都含着眼泪,孩子们黑黑的脸都变成了“小花脸”。同事们舍不得这个活泼聪明又勤快的小伙子,学生们更喜欢这个像大哥哥一样的“娃娃头”。就是那一刻,他许下一个心愿:“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一定要为学校做点事!”

4年的民办教师生涯,“教育”这颗种子被深深地种植在了他的心里。“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通过读书来改变,我自己就是个事例。一路走来,对教育有了种天然的情感!”陈国宝的话语满含深情。

陈国宝当上税务干部后是在另一个乡工作,每个月能领74元工资。这一年,他就一直琢磨着要为学校做点事。可自己的这点收入能做什么呢?想着想着,他的思路开阔了,除了自己,是不是也还会有人愿意为学校做点事呢?

陈国宝有一个堂哥跑了几年运输,那会儿已经挣下四五万块钱。在上世纪80年代,有这点钱的在村子里已经算是有钱人了。1986年春节,陈国宝就跑去找堂哥,说自己想为村子里的学校办点事,想听听堂哥的想法。一听说是为学校办事,堂哥居然爽快地同意了。“办什么,怎么办?”哥俩一商量,决定新建一所小学校。堂哥答应将他挣来的所有钱都拿来建学校。多年跑运输的经历,让堂哥也深切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教育的重要。更主要的一点是,堂哥和陈国宝一样,也有一颗想回报父老乡亲们的心。

“如果有几十万拿出四五万元来办学那不算什么,但他拿出的是他的全部家产。”说到这儿,陈国宝语气里透着些许内疚。

“我拿什么呢?我什么都没有,破破烂烂的老屋也不值钱。”陈国宝回到家和老母亲商量,说想把老母亲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生活,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耕牛卖掉去建学校。识文断字的老母亲也欣然应允,支持他这一想法。小黄牛卖了650元钱,卖牛的钱他一分不少地交到堂哥手里。

“在农村,人们对耕牛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舍得卖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值得!”陈国宝这样回答。

要新建学校了,村里也很支持,划出一块公共用地。面积还有些不够,堂哥就将自家的地与几户村民的地进行了置换,最后有了20多亩的建校用地。开始建校,陈国宝就从每月的收入里拿出钱,安排姐姐为施工队的人送烟、送茶水。陈国宝和堂哥的行动也深深感染了乡亲们:“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娃娃啊!”于是,你10块、我10块,张家100元、李家200元,建校的资金最后筹到近9万元。当年9月,一幢有6间教室的两层小楼建起来了,这是当时村子里唯一的水泥建筑,也就是最好的房子。事实上,在富源县,这所学校也是当年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响亮口号声中,完全由群众捐资助学办起来的第一所学校!

而这所学校建设的策划者竟是一个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他还将自己唯一的财产—— 一头小黄牛都给卖了!这一切的动因,就是那颗“种”在他心里的教育种子,就是他离开学校时许下的心愿,抑或是他挥之不去的孩子们在寒风中冻得发抖的身影……

新学校的开学典礼很隆重,陈国宝成为了座上嘉宾。但他发言时,只说了短短几句话,表达了他最质朴的想法。

从政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他的家,那颗教育的种子在发芽、生根……

经过几年在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陈国宝从一名税务干部成长为乡镇领导,年轻青涩的他也变得精明和干练。1996年,陈国宝当上了富源县营上镇党委书记。

刚上任不久的一天中午,陈国宝和同事谈话时听到一件让他感到十分震惊的事。说在镇中学,已婚和未婚的老师合住在一套房子里。“哪里会有这种事?去看看!”搁下饭碗,陈国宝带着镇上的几个干部就去学校。在一幢筒子楼,陈国宝找到了同事们说的那间教师宿舍。一道房门进去是两间连着的小屋,在低矮灰暗的屋里,里边一间住着一对已婚的夫妻,外面一间住着两个年轻的女教师。看着这样的情境,陈国宝久久沉默不语,“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让老师们安居乐业?”“重建学校,给师生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雷厉风行的陈国宝当天下午就带着人开始选址,为建新学校奔忙。

一开始征地征了90多亩,后来又补征,征到了100多亩。也就是在这个过程,陈国宝对营上镇教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最终拿出了“调整、改革、提高、发展”的办学思路。

营上镇有7万多人口,当时的7所初级中学分布在全镇,但办学效益和质量都不高,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都不足。办学规模也很小,有的班级一个老师只教着10几个学生。老师的生活条件就更差了,大多不安心工作。“人心都散了!”陈国宝这样说。

“要建就建一所最好的中学!”首先要考虑的是布局调整,把全镇的初中全部进行资源整合。学校建好后,这所学校将容纳全镇5 000多名初中生和全部的中学教师。

想法很好,但钱从哪儿来呢?那些年,民营经济开始在富源快速发展,陈国宝想到了动员老板为学校建设作贡献这一招。再一个就是在全乡干部群众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镇领导每人每年捐出两个月的工资,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老百姓每人每年捐出10元钱。镇党委、镇政府向老百姓这样承诺:捐出1块钱,我们就会办出5块钱的事来。具有重教传统的营上镇老百姓信这个理,也希望尽快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面貌,“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捐资助学一时成了营上的社会风尚。仅个人捐资助学,3年就筹集到了300多万元。加上上级的支持以及企业的捐赠,投入1 300万元建起了5 000人规模的中学,投入400万元建起了中心完小。

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全镇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营上镇中学是全市最漂亮的学校,我们都去参观过。大家都感到很吃惊,一所乡镇中学能办得这样好!”会泽县教育局副局长张宏回忆说。

刚开始捐资助学时,陈国宝带头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当天晚上,镇教育组组长就悄悄地把钱给他退了回来,说表示个意思就行了。陈国宝对这事很恼火,拍着桌子就大声骂:“你以为我捐资建校是闹着玩的吗?我是真心实意的。我们现在是要勒紧裤腰带办教育!”

也有些老板想向陈国宝表示一下“意思”。陈国宝说可以,营上就是我的家,我希望你们能为我的家做点事,做这样的事功德无量,我们大家也都心安理得。“有一所学校的食堂就是这样建起来的。”从此,这些老板都知道陈国宝最领为教育办事这个情。3年时间,营上镇的学校都变成了房子最漂亮、硬件最好、质量最高的学校。

完成了全镇学校的布局调整,学校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也随之启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行激励和末三位淘汰机制,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升。就营上镇中学,毕业生考起上一级学校的人数占到全县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营上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在7万人口的大镇当书记,其实需要办的事很多,但办教育的事最欣慰。教育的产品是特殊的产品,会源源不断地产出,覆盖的是每一个家庭,有价值。隔个七年八年,老百姓也还会记着我陈国宝这个人。”个性率直的陈国宝有着这样的政绩观。

1999年,陈国宝当上了师宗县副县长。陈国宝分管经济工作,教育似乎离他远了,然而他的视线并没有离开教育。这期间,他了解到高中是师宗县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县长的支持下,由他牵头选址征地、做规划。建校同样也面临钱不够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了向全县干部职工借一个月工资的办法,共借到700多万元;同时,动员一名民营企业家捐资建校。经过多方筹借资金,建起了师宗县第三中学,解决了高中瓶颈。

“为什么不是捐,而是借了呢?”“那时候,国家有规定,不能再加重农民的负担。捐资助学不能搞了,我们就采取向干部职工借钱的办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办教育。”陈国宝说。

没有知识是行不通的。只有多接受教育,外出打工的人才能多挣钱

2006年6月16日,这是陈国宝至今都记忆犹新的日子,那是他刚刚升任会泽县县长的第三天。那一天,他带着政府办的同志一起去大海乡调研。大海乡是会泽县海拔最高的地方,当地最高海拔4 017.3米,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陈国宝所到的地方是一个叫“大菜园”的村子,海拔3 600米。陈国宝说:“看到那里的情景,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好像又回到了七八岁时家乡的模样。房屋东倒西歪,卫生条件很差,老百姓衣裳褴褛。但人很纯朴,待人很热情,也很安于现状。”

尽管当时是盛夏时节,但陈国宝的心里却透着阵阵凉意。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因素是造成贫困的客观原因,但他从人们安于现状的情形中看到了教育的贫困。“如果老百姓有竞争力,那么他们就会去外面的世界闯闯。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文化知识!在这种极度贫困的地方,我们不是要老百姓安于现状,而是要让他们离开故土!”说这番话时,陈国宝很激动。

会泽县现有总人口101万,在云南129个县(市、区)中系第三人口大县。至2010年,会泽县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仅为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643元。按国家颁布的最新2 300元的贫困线标准,会泽全县贫困人口还高达80%。

这样特殊的县情,曾经严重制约着会泽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的重要指标曾一度排在曲靖市倒数一二位。当时已近百万人口的大县,有6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中学。2006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已有1.2万人,但升入高中学校学习的学生仅占34.6%,每年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不足2 000人,进入职校的也就两三百人。“这样的教育现状,和我们人口大县实在是不匹配。要摆脱贫困,只有靠发展教育。年轻人能多接受一些教育,外出打工也能多挣一点钱,即使还是守在家里,也不会安于现状。”陈国宝说。

审视会泽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依然是制约全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经过一年多认真细致的调研,陈国宝在当年全县教师大会上进行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这场演讲,会场先后响起20多次热烈的掌声。从那时起,陈国宝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心中点燃了一把火。“再贫困教育不能贫困、再落后教育不能落后!”成为会泽干部群众的执著信念。

陈国宝提出的思路依然是“调整、改革、提高、发展”八个字。“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办学。”当时会泽虽有6所普通高中,但规模都很小,平均下来每所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就300多人。调整高中布局依然是突破口。保留县城两所普通高中并加大投入进行硬件建设,按高标准完全新建一所普通高中、重建一所职业学校。

但他的这一教育规划“蓝图”还是让人产生了怀疑:“蓝图虽好,但会不会落空呢?”“当县长和当乡镇党委书记是不一样的,当县长可以动员全县的力量来办教育,我那时是更有底气!”当县长的陈国宝信心满满。

“这么一个大县的教育要有这样大的动作,说到底就是要投钱,可是钱从哪儿来呢?”“过去做了几件教育上的事,得出了一些经验。希望在民间、潜力在民间!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到市场去找动力。”教育上办再大的事,陈国宝的想法其实还是回到了20来岁建学校时的那个思路上。“什么都政府管是不行的!”陈国宝如是说。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张迦茚的本土民营企业家托人找到陈国宝,说要送上一份“见面礼”。张迦茚表示,要拿出210万元在全县21个乡镇建23所“希望小学”。陈国宝当场应允:“我给他敲锣打鼓、披红挂彩地开庆功会!”县政府又给每所“希望小学”建设配套10万元资金,完成了23所学校的建设。

初战告捷!

然而,最大的难题还是在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保留县城现有的两所高中并加以建设,再建一所规模较大的高中和新建一所职业中学,所需要的资金是这个贫困大县难以承担的。

县政府投资7 000多万元征下了建设职业学校的340亩用地后,想在民营企业家中寻找投资者,条件是将一家锌矿企业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几百万吨矿渣给他们,当时国际市场锌价较高,矿渣还可以进行再提炼。陈国宝找来几个老板谈,可出师不利。有的老板不感兴趣,有的就只愿意拿出100万元来,最多的一个愿意拿1 000万元。

“这点钱怎么够建学校!”陈国宝想来想去,又想到了合作过的张迦茚,直截了当地问他想不想干。张迦茚想了一段时间后,同意了,但他提出要建普通高中。陈国宝也同意了,“两所学校都要建,就让他建普通高中好了。”

陈国宝对张迦茚说,那堆矿渣不管值得多少钱,你挣得再多县里也不要;如果不值什么钱,你挣得再少也要把学校建好。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投资,未知的因素实在太多,但张迦茚答应了。这是两个有浓重教育情结的人最庄重的承诺!

2007年11月7日,学校建设破土动工,2008年9月1日,拔地而起的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迎来了1 700多名首届学生。不足一年的时间,投资两个亿的一所崭新的学校就在乌蒙山下落成。学校严格按云南省一级学校标准规划建设,校园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120个班的规模,可容纳近7 000名学生。

而就在建设过程中,张迦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市场锌价下跌,而建筑料却不断上涨,钢材价曾高达5 000多元一吨。“锌价跌了,他自己的矿也没有什么收益,那堆矿渣实际上也就一文不值了,但他因为承诺过,就将自己的三座矿的经营权卖了来建学校。”

“他怨过你吗?”“他不仅怨了,还骂了。他说他们家连买鸡蛋的钱都没有了!”

“矿渣也不值钱了,那政府最后给他的回报是什么呢?”“什么回报都没有,只是校名上有他家两兄弟名字中的‘茚旺’两个字,算起来一个字花了一个亿。”这所学校建成后,张迦茚就将学校无偿地交给了当地政府,他每年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追加投入以提高教师待遇和奖励优秀师生。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持。”陈国宝对此深有体会。

到2011年,会泽县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达5 000人,在校生1.3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都翻了一倍多。由县级政府投资2.8亿元,占地335亩,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新职业中学今年秋季也将招生,在校生也将从现在的1 200多人增加到6 000人。“政府就是要实实在在的投入,就是要有实实在在的招数。”陈国宝说。

会泽县的3所普通高中现已全部进入云南省一级完中行列,办学仅3年的茚旺高级中学也一举跻身此列,这样的事例在云南是绝无仅有的。

会泽在突破高中瓶颈的同时,又启动了18.6万平方米的校舍D级危房改造,每平方米县级的投入就高达800元。“会泽是一个贫困大县,各行各业都要抓,但教育是民生之首。我过去下乡看到的风雨飘摇的校舍,现在看不到了,消除了,睡得着觉了!”从当县长,到2010年5月任县委书记,陈国宝在自己的政绩中最满意的依旧还是教育。但他表示:“这是县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教育上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落实,陈国宝当初的承诺并未落空。

教学质量重要,教育质量更重要。如果办的是没有质量的教育,那还不如不办

“我们的学校现在有了大房子,学生的考分也高了。但我最关心的是德育工作,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需要有道德素质的人。”担任县委书记以后,陈国宝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会泽县驰宏小学,记者看到,课间操时,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了现代感很强的韵律操,然而,师生在舞动肢体的同时却还在齐声诵读《弟子规》。这个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这所学校在诵读经典活动中的一个探索。据了解,全县所有学校都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这一活动。诵读《弟子规》只是诵读经典活动中的一个开始。

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这一活动的首要倡导者依然是陈国宝。

“为什么要诵读《弟子规》呢?上下一千年,有些关系不会改变,比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等。但现在网上一些消极的东西对青少年影响很大,传统的、正面的空间被挤压了。我们就是要开展这样一些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如长幼要有序、父子要有亲、家人要有情、朋友要有信。”陈国宝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精粹能让每一代人都从中受益。

其实陈国宝现在思考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通过诵读传统经典活动,让老师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家长,家长影响社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就先找‘工程师’来商量咯!”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你任县长时关注的是学校的建设以及规模效益的发挥,而你担任县委书记以后,为什么更加注重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不久前媒体曝出的小悦悦事件令人感到十分震惊、也十分痛心,这已经突破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对青少年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教学质量重要,教育质量更为重要。‘教育’两个字,‘育’字是核心!”

对德育工作,陈国宝还有下一步的思考。“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后,我们还将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活动,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熏陶和滋养。”陈国宝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一天上午,省教育厅一位同事的来电打乱了记者的思绪。同事说:“我在会泽,了解到县委书记陈国宝为教育做了很多事,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曾卖牛建校的事,你一定要去采访一下他啊!”

陈书记到底有什么样的感人故事?在一个冬日寒冷的早晨,记者驱车300多公里赶往会泽。陈书记下午也如约从曲靖市回到会泽,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陈国宝中等身材,脸型瘦削,眼睛里透着一种坚定的神采,说起话来高门大嗓,话匣子一拉开,就侃侃而谈。

采访陈国宝,主线很简单,也很清晰!那就是他的教育情结。

陈国宝有一个30年难了的教育情怀,缘于早年就在他心中“种”下的那颗教育种子。陈国宝在从政之路上办教育的方式,和他当初动员堂哥建校时的思路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在不同的职位上,建的是规模更大的学校,发展的是更大的教育,受益的是更多的老百姓。

记者敢断言,今后陈国宝的教育情结依然难了。因为“种”在他心里的那颗教育种子已发芽、生根,而且会开花、结果!

篇5:把青莲种在心里_800字作文

是你么?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青莲吗?你在壮丽的庐山瀑布下静望;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边伫立;在后世人的敬仰与传扬中流连……

你高呼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情壮言,你骄傲不羁却又才华横溢,在朝要高力士捧砚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与青崖之间。你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都在谱写着你辉煌的人生篇章。杨国忠的冷嘲热讽,杨贵妃的挑拨离间,唐玄宗的误解冷落致使你一声碌碌无为,但你的诗篇却大放异彩传诵千秋万代。你有酒便能赋诗,你创作的`华章,句句经典,卷卷永恒;你谱写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你有易安的婉约,也有东坡的豪放,你是唐诗的宠儿,是中华文化的精魂。

以诗为友酒为旅,以天为盖地为炉。一壶青酒,一轮皓月,一段传奇的人生。你的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换复来”激励了多少灰心丧气之士卷土重来;你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醒悟了多少阿谀奉承之人大彻大悟。你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可你却因为醉酒时的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使得人生境遇大逆转。你捶胸顿足地后悔过吗?我相信你是不后悔的,就让我承载着你的思想,且歌且舞,唱一曲你人生的壮歌;舞一片霓裳羽衣的奢华,在歌舞升平中,眯眼朦胧的我望见了一株摇曳在大唐烛光中永不倒下的青莲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朗诵你的诗篇,感受来自千年前的呼唤,但你对时光流失也是如此的无奈与惋惜。你性格倔强,总爱抛开世俗的期许,另辟一条新路;你心思细腻,将你的思想融入诗意的浅唱低吟。唯有你,才会在寂静无聊的夜晚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调:也唯有你,才能在醉生梦死中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叹。

篇6:把欢喜种在心里随笔

把欢喜种在心里,默默承担思念的苦和甜,独自品味着爱慕的依恋,想念你的美丽,爱慕你的才华,钦佩你的人品,回忆和你相伴的每一个瞬间,只要有你相伴,快乐的心情就像鸟儿飞上了蓝天,嘴角旁的梨涡,浅浅的笑,甜蜜飘满心间,让人忘掉了所有的事情,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那寂静的夜晚,如知音般的相伴,美的无言,美的如梦如幻,美的心灵好像飘在美妙的空中花园。

想起和你相伴的美丽,想起有你的`欢喜,不知该告诉你,还是该把它种在心里。见到你很欢喜,可是我不会告诉你,见到你,你也不会想到我多喜欢你。也许欢喜只是一种快乐的心情,也许是相知相伴的温馨和感动。不管是啥,只因有你相伴,才有了欢心和喜悦。几天见不到你,心中就会想念这相伴的甜蜜,有时也会有莫名的心烦和落寞,有时就特别想见到你。

也许是相伴的太开心了,也许是把欢喜的心情压抑的太久了,有时侯就好想说出来,我真的喜欢和你在一起。见到你,我就心情美丽,快乐无比。也许已经习惯了有你的陪伴,有时侯见不到你,我就会猜测,你这几天去哪了,你还好吗?你的工作还顺心吗?你会不会忙的把我忘了,会不会忽然间就消失在人海,还是我在无意中伤害过你,如果是这样,我们该有多么的遗憾啊!

可是,不能问,也不能说,一说就是错,纸一旦捅破便失去了往日的默契。不想给你压力和负担,只想和你愉快的相伴,只想相见的时间里都是欢乐和笑声。只想和犹如知己般的你,真诚的交流,互相关心和爱护。不想走近,距离也是一种美,不是吗?就像有些感情,不要太直白,就让它在遥望的目光里朦胧一些,在彼此的祝福里美丽着就好。

只想悄悄的看着你,默默的关注你;深深的牵挂你;真真的祝福你;淡淡的和你保持着真挚的友谊。这样,你心里便没有了压力和负担,就这样愉快的相伴。假设有一天分离了,相遇依然是美丽,因为谁也不是谁的永远,谁都想相知相伴到永久,可是谁又能那么幸运的遇到呢?也许,当时彼此都想要天长地久,永不分手,都想要成为一辈子的知心朋友。

篇7:把梦想定格在心中作文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故事,爸爸给我买了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每次我拿到这些书就爱不释手,我常常利用课间休息时看书,有几次我连中午饭都忘记打了。晚上在家的时候,我也常常看得入了迷,爸爸好几次喊我上床睡觉,我都舍不得放下,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废寝忘食吧。

我最喜欢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讲了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火烧巨舰的故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7次下西洋,威震四海,万国来朝;还有“土木堡之变”,连明朝皇帝都被抓走了,我感觉非常气愤……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些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明白了很多道理,有时我还会把这些历史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同学们听,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些故事连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我还有点小得意呢。

篇8:把知识种在心中作文

一、设置情境, 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之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然生活更离不开数学。为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要不断地创设真实情境, 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

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是函数的起点, 对整章知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在讲完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假如从前面数第4排为x轴, 从北面数第4列为y轴, 则x轴与y轴的交点就是王倩同学;王倩同学前边的为正数, 后面的为负数, 那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位置, 你在第几排第几列, 如何用坐标的形式来表示呢?我先让坐标轴上的几个同学到前面来画出自己的坐标, 又找平面内任意位置的几个同学, 他们都找得很正确。接着, 我又随便说出任意一点坐标A (-3, 2) 让同学们找出这个位置是谁, 在第几象限。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王小菲, 在第二象限。”这节课, 同学们兴致很高, 都希望点到自己, 通过这节课, 同学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达到了把数学放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的目的。

二、用生动活泼的通俗语言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旧的数学方法过于死板,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缺少生活气息, 无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因而, 用生动的语言, 使课堂呈现丰富多彩, 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内容。

比如, 在讲到正数、负数时, 我用生活中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故事:在数学王国里, 最不受重视的就是“0”了, 大多数成员都认为它没有什么作用。那天“1”质问“0”:“人们经常用‘0’表示没有, 你根本就不存在, 可以没有你!”0说:“今天的温度是指的0, 你能说今天没有温度吗?如‘10000’的‘0’可以不要, 可就剩你了, 你看还能随便去掉吗?是表示不存在吗?”“1”又反驳说:“在数轴上, 我们几个都在你右边, 相反数都在左边, 而你有相反数吗?”“0”说:“在数轴上, 所有的数都以我为界线, 大哥哥大姐姐都在我右边, 为正数;你们的相反数, 在我左边, 为负数。我是唯一的中性数, 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我的相反数就是我自己, 如果没有了我, 哪还有你们正、负数!”众数字哑口无言……同学们听了故事, 微笑点头, 对正、负数和“0”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如:化简, 我把根号比喻成小屋, 把“a”移到根号外和移到根号里分别说成“a走出小屋”和“a走进小屋”。通过生动的讲解, 同学们对“小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因而使课堂更具有生活气息。

三、结合当今形势, 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的发展,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对教师也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时, 我出了一道题:四边形ABCD, AB∥CD, 加上一个适当条件, 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不是唯一答案) , 同学们各抒己见, 直接、间接说出多个答案, 这样,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 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写出一个一次函数, 图象经过 (-1, 2) , 且y随x增大而减小, 虽然只是一个填空, 但考查的知识不少, 我鼓励同学看谁写出的最多, 有的先说出2个, 后来5个, 以至最后得出的答案有无数个, 这样一题多解的开放题, 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又充分体现了数学这一学科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上一篇:关于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选择的调查报告下一篇:《界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