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2024-04-30

概论(共6篇)

篇1:概论

一、《路线》复习要点:

1、交通运输体系有哪些?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2、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

3、道路平、纵、横设计。

4、竖曲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如何计算?起终点桩号计算。

5、超高、通行能力、设计车速、合成坡度、变坡角、变坡点的概念。

6、有关视距的几个概念。

7、平面交叉的各种形式?是如何考虑冲突点的?

8、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

二、《路基工程》复习要点:

1、公路用土的粒径界限,分类及其依据、各类路基用土的工程特点

2、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三级区划,大区特点

3、路基的干湿类型,要求的干湿状态,干湿类型的区分指标

4、路基稳定性分析中的土质参数

5、路基防护与加固设施

6、路基横断面型式

7、路基的宽度、高度及路基边坡

8、路基工作区的概念及应力工作区范围

9、路基常见病害及原因

10、一般路基的概念及其设计包括的内容

三、《路面工程》复习要点:

1、路面的等级、路面分类分层、结构层位与功能及对材料的要求

2、常见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的适用结构层位及其干缩特性大小排序

3、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概念、类型

4、沥青路面施工方法分类

5、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优缺点

6、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7、水泥路面的接缝类型与各自功能

8、水泥路面下设基层的主要目的9、临界荷位

10、沥青路面设计与水泥路面设计的指标、方法与步骤

四、《桥梁工程》复习要点:

1、我国的著名桥梁

2、各类桥型单跨世界排名情况

3、桥梁的基本组成与各自功能作用

4、桥梁的分类方式有哪些?各分为哪些类型?

5、梁桥、拱桥的受力特点与分类

6、斜拉桥、悬索桥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受力特点是什么?

7、桥梁工程的常用术语

篇2:概论

………………… …名…姓……… …………………………线… 级…班… …………… ……………封………… 业…专… … 卷…试…末…期…期…学…1… 节约用纸两面书写

篇3:中式簿记概论

论文演绎原生态中式直书民间簿记.简称中式薄记,证明账户有一定之分类,账薄有一定之组织账簿有一定之格式,账法有一定之规律。中式收付账法的收方=贷方,付方=借方,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它强调收(贷)方为主,做到彩项结册(相对于损益表)和存除结册(相对于权益资产表)项目排列方向统一,甚至与上收下付的账户相统一为与国际接轨,特改良收付为贷借账法

一、中式簿记发展史略

原生态中式簿记分为政府和民间两类,均采用直书,金额采用汉字数码。中式直书政府簿记产生于周代,采用入出账法,是借贷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适用收付实现制,基本上沿用至清末。

中式直书民间簿记简称“中式簿记”,产生于战国末期的作坊和商业,亦采用入出账法,因为必须核算商品名称毛利润和损益,适用权责发生制。后唐长兴元年(930)净土寺的结算报告,采用的是入出账法。陆游(1125~1210)作《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一词吟咏道:“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出入、收支”是中式簿记的两种账法,证明曾经改革入出为出入和收支两种账法。经考证,“万历十九年十月起至二十年(1592)十月中止”的“收支银两册”,采用的是收支账法。明末清初改良出入和收支为收付账法,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出入、收支和收付账法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将在“四、清簿以及盘点留底簿起记账凭证作用”中论述)。

1932年12月15日,《改良中式簿记概说》一书出版,该书攻击原生态中式簿记,“账户无一定之分类,账簿无一定之组织,账簿无一定之格式,账法无一定之规律”,简称“四无论”,把中式簿记贬低得无一是处。但是,该书也采用中式收付账法,可谓自相矛盾。现代中式簿记应当改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而改良中式簿记仍采用直书和汉字数码,可以称谓保守派。1933年1月15日,有人说:“收付簿记法,实难及世界一致采用之借贷簿记法为完善而合理。”追随者竟然叫嚣:“必须继续努力,使借贷理论的普及,而遂将收付簿记法完全废除。”可以称谓废除派。会计史学家把一片打杀之声称为“改良与改革中式簿记之争”。可悲的是,今天仍有人这样学舌。在中式簿记没有总结成书的时代,其争论、攻击、评价,因为缺乏标准,难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1950年1月、3月,章乃器先生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与《再论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账》两篇论文。他认为:“我们固有的收付记账法,不但是民族的、大众的,而且是更科学的。反之,外来的借贷记账法,当然不是民族的,不是大众的,而且还是不够科学的。”振聋发聩,言简意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银行业改中式簿记直书为横书,改汉字数码为阿拉伯数码,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良,并且出版了如《银行会计概论》等一批会计学专著,使中式簿记达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式簿记概论》演绎的是原生态中式簿记,是连接中式簿记实践经验与《银行会计概论》的桥梁。2001年版《会计学原理(新论)》为与国际接轨,改良收付为贷借账法。

本文用演绎法再现原生态中式簿记,供读者参考。

二、账簿组

原生态中式簿记组织包括四簿两册。“四簿”指草流簿、清簿、盘点留底簿和总簿。草流簿相当于经济业务说明书,清簿相当于记账凭证,盘点留底簿相当于盘点表,总簿相当于明细分类账;“两册”指彩项结册和存除结册。彩项结册相当于损益表,存除结册相当于权益资产表,特点是项目排列方向统一,甚至与收付账法统一,是借贷账法不具备的(见图1)。

“清簿”,由银清簿、进货清簿、销货清簿三本账簿构成。“总簿”由股本、货源、杂支、本埠交关、外埠交关、生财六本总簿构成,加上银清簿、盘点留底簿、彩项结册共计九本明细分类账簿。可以顺序译作资本、商品名称毛利润、费用、本埠往来、外埠外来、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以及现款、存货、损益明细分类账簿。其中,银清簿、盘点留底簿和彩项结册是一簿(册)两用。

本文演绎的中式簿记核算程序,与《连环账谱》非常近似。

三、草流簿是经济事项说明书

宣统元年十二月,王二、张三、李四三人合伙开办三泰粮行,用中式簿记处理会计业务。

现代经济凭证又称财务凭证,俗称原始凭证,起追究经济责任的证据和经济事项说明书两个作用。中式簿记的经济凭证与经济事项说明书相分离。下面,介绍金折和草流簿等。

(一)“金折”(见图2)

经济不发达时代,买方当面验收商品,同时支付现金,交易成立,双方没有经济责任,不需要填制或索取经济凭证。若是赊购商品,随之产生经济责任,应由赊购方填写一本金折给赊销方。金折上应加盖赊购方单位公章,书写赊销方企业名称、年月日,收记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和金额,注明偿还日期并签字。债权人可以在约定时间,凭金折向债务人收取货款。赊销方还清货款后,在金折上书写年月日,付记货款若干并签名,同时书写“清”字,退还金折,表示经济责任已经消除。此外,商行或作坊收到股东投资,应当开给股东一本金折。若是向钱庄存款,钱庄也应当开给商行或作坊一本金折,犹如欠条。金折由单位柜头统一保管。经济不发达时代,经济凭证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需要另外记录经济事项说明书,作为确认会计分录的根据。

(二)“草流簿”(见图3)

中式簿记的账簿封面和封底用兰色布和白色布制成骨片,右上角贴红纸片,书写如“草流簿”、“银清簿”、“股本总簿”、“结册”等。草流簿用白纸装订成册。无论是否取得经济凭证,均由经济事项行为人如店员,在第一页上书写“年月日吉立”,逐笔记录经济事项发生日期、交易商品名称、数量、单价、金额。涉及赊销或赊购的经济事项,还应索取或交付金折。店员在记录经济事项时,必须注明“入金折”或“出金折”或“退金折”,并在“出入退”事项之后书写经办人姓氏,以示负责。每日营业终止,柜头审查草流簿,根据草流簿制作银清簿分录并清点现款。账款相符后,将草流簿和银清簿交账房。交易繁多的企业,可以分别设置草流循簿和草流环簿。账房先生一般不参与草流簿记录,表示管账不管钱(物)。

与经济活动无关的结账事项如期末财产盘点等,不得记录草流簿,直接在盘点留底簿上记录,在总簿上登记。通过流水簿记录的“王二”、“张三”和“李四”三位股东向三泰粮行投资,可以认定是合伙制企业。

(三)零星购销簿

凡是涉及现金的零星购销业务,需设置零星进货簿和零星销货簿各一本,逐笔记录每一笔零星购销业务。晚间打烊后,店员分品种统计购销数量、单价、金额,合计数用于记录草流簿[见图3第2页第8、9、10行,第3页第1、7行]。

(四)三种数码

1. 草流簿、清簿和总簿登记的金额采用汉字大写数码壹、贰、叁等;

2发生额合计采用汉字小写数码一、二、三等;

3. 数量、单价采用苏州码等。

(五)

柜头根据草流簿制作银清簿分录,计算收项合计和付项合计,核算“结存现洋”与库存现金核对

四、清簿起记账凭证作用

清簿用十行纸装钉成册。三本清薄分别称谓银清簿、进货清簿和销货清簿,相当于收付转三式记账凭证。账房先生收到柜头交来的草流簿和银清簿,就可以制作进货清簿和销货清簿会计分录。中式簿记采用收、付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称谓中式收付账法,相当于贷借账法。它符合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是登记总簿的根据之一。

(一)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是收付账法的理论基础

1. 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

中式记账方法源于经济活动。政府经济活动先发生入钱,后发生出钱,所以有量入为出的说法。民间收付账法则相反。如:①接受投资,先发生股东出资,后发生企业入库货币或其它财产;②、进货,先发生支出货币或承诺延期支出货币,后发生材料检验入库;③车间领料,先发生领出材料,后发生投入生产;④车间交库产成品,先发生交出产成品,后发生检验商品入库;⑤销货,先发生出库商品,后发生入库货币或承诺延期入库货币……是为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

2. 没有经济活动就没有账法,会计核算必须反映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

中式收付账法以收、付二字作为记账符号,收方=贷方,付方=借方,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本文用“收(贷)”、“付(借)”制作分录。

(1)用原生态中式收付账法确认分录:

①接受投资,收(贷)记“(股本)自然人姓名”账户,付(借)记“现款”账户;

②进货,收(贷)记“(交关)企业名称”账户,付(借)记“(货源)商品名称”账户;

⑤销货,收(贷)记“(货源)商品名称”账户,付(借)记“现款”或“(交关)企业名称”账户。

为什么要省略第③④两则分录?答:原生态中式簿记与《簿记论》的账户名称不同,但相似。例如“货源(等于‘商品名称’)毛利润”账户,合并了购进材料、领料投入生产、入库商品、销售和冲减盘点库存商品价值等。因为第③则分录是领料投入生产,第④则分录是入库商品,不需要反映,所以省略了第③④两则分录。

(2)仿照《银行会计概论》确认会计分录:

①接受投资:收(贷)记“实收资本”账户,付(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

②进货:收(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购货款”账户,付(借)记“材料”账户;

③车间领料:收(贷)记“材料”账户,付(借)记“基本生产”或“辅助生产”账户;

④车间交库产成品:收(贷)记“基本生产”账户,付(借)记“商品”账户;

⑤销货:收(贷)记“销售收入”账户,付(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销货款”账户。

(二)银清簿(见图4)相当于收付款记账凭证

举例如下;

1.草流簿记录:“收张三股本来洋1000元。”先发生股东出资,后发生货币入库。

确认会计分录:

收(贷)记“(股本)张三”账户1000元

[付(借)记“现款”账户1000元]

同时在草流簿相关记录上加盖“○”戳记。因为银清簿可以替代“现款”账户,所以“[]”内的“现金”账户可以不列示。

2.草流簿记录:“付邓记钱庄去洋2500元”。先发生企业支出货币,后发生钱庄入库货币。确认会计分录:

[收(贷)记“现款”账户2500元]

付(借)记“(交关)邓记钱庄”账户2500元

同时在草流簿相关记录上加盖“○”戳记。

3. 对涉及现购或现销的经济事项,应分别制作两笔分录:

(1)现款进货。草流簿记录:“付现购白米20石,单价9元,计洋180元”。

①第一步,在银清簿上确认分录:

[收(贷)记“现款”账户180元]

付(借)记“(货源)白米”账户180元

②第二步,在进货清簿上确认:

零购白米20石,单价9元,计洋180元

确认分录后,在草流簿相关记录上加盖“○○”戳记。“第二步”会计分录不登记总簿,而是用于计算进货总成本的重要依据。

(2)现款销货。草流簿记录:“收现销白米82石,单价11.50元,计洋943元。”

①第一步,在银清簿上确认:

收(贷)记“(货源)白米”账户943元

[付(借)记“现款”账户]

②第二步,在销货清簿上确认:

零售白米82石,单价11.50元,计洋943元

同样,确认分录后,在草流簿相关记录上加盖“○○”戳记。“第二步”会计分录也不登记总簿,而是计算销货总收入的根据。

4. 打烊后,必须在银清簿上结计“收项”和“付项”合计,便于计算“结存现洋”或“连上结存现洋”若干元,适用“反其收付法”,用于核对库存现金和期末编制结册。其中,30日“收项合计480元,付项合计2114元”,差额为付记1634元,不等于余额784元,如何解释?

答:期末[收项合计480.00元]和[付项合计2114.00元],用“反其收付法”=收1634元;与“连上日结存现洋(付)784元”相比较,相差(付)2418.00元。“连上日结存现洋(付)784元”=(收)-1634元+20日结存2418.00元。因此,“连上日结存”必须是今日发生额合计与“上日”余额合并核算。

(三)进货清簿(见图5)。相当于转账记账凭证

企业大宗进货,一般作赊购处理。例如:

1. 草流簿记录:

“赊购和济东白米30石,单价10元,计洋300元。”先发生和济东赊销,后发生三泰粮行入库白米。依据草流簿记录和经济活动先出后入规律,确认会计分录:

收(贷)记“(交关)何记济东”账户300元

付(借)记“(货源)白米”账户300元

2.“是日共进货”是指当天共进货;

“连上日共进货”是指截止本日累计进货,是为了计算进货累计数额。“20日,零购白米20石,单价9元,计洋180元”,就是为了计算进货累计数额。累计进货成本减期末盘点价值,可以计算销售成本。

(四)销货清簿(见图6)。也相当于转账凭证

企业大宗销货,一般作赊销处理。例如:

1. 草流簿记录:“付赊销南味饭店白米15石,单价12元,计洋180元。”先发生三泰行出库白米,后发生承诺延期入库货款。确认会计分录应是:收(贷)记“(货源)白米”账户180元,付(借)记“(交关)南味饭店”账户180元。实际分录却是:

付(借)记“(交关)南味饭店”账户180元

收(贷)记“(货源)白米”账户180元

同时在草流簿相关记录上加盖“○”戳记。

问:这一类分录是否违背了先收后付的规范?答:中国商人非常尊重债权人或债务人的顾客地位,在销货清簿上方确认“付记‘南味饭店’”账户,是对债务人的尊重。总簿上半部分设计为收项,下半部分设计为付项,这一类分录登记结果,仍然是先收后付,而不是“账法无一定之规律”。再,企业从建立之日起,就准备生产和销售商品,注定销售在前。

2.“是日销货”包括“(收)10日,零售白米82石,单价11.50元,计洋943元”等4笔分录。“是日销货计”和“连上日共销货计”若干元,都是为了计算累计销货金额。

五、盘点留底簿既是记账凭证又是明细分类过渡账户的账

期末,店员必须盘点企业存货和财产,柜头在盘点留底簿(见图7)上记录库存白米、糯米、红豆等商品的存货,以及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财产。盘点留底簿有两个用途:①是登记“货源”和“生财”明细账的根据,便于从进货总成本中冲减期末盘点商品价值,核算销售商品实际成本,便于冲减财产损失;②是编制存除结册存项“白米”、“糯米”、“红豆”和生财项目的根据。期末商品盘点价值的会计分录:

收(贷)记“(货源)商品名称”账户168元

付(借)记“盘点留底簿”168元

收(贷)记“(生财)财产名称”账户167元

付(借)记“盘点留底簿”167元

涉及“生财(是指‘固定资产’等)”,一般按成色估价,表现为计提折旧;损坏低值易耗品,可以直接减少“生财”。上述分录不需列出。

盘点留底簿又起商品等财产明细账的作用。

六、总簿是明细分类账

“总簿”用斗方账页装钉成册,包括股本、生财、杂支、货源、外埠交关和本埠交关总簿计6本,以及银清簿、盘点留底簿和彩项结册充作明细分类账。用现代会计语言表述,可以顺序“译”作实收资本、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经营费用、商品名称毛利润、外埠和本。

埠往来,以及现金、存货和损益九本明细分类账。

账户的称谓:以自然人姓名或单位名称开设的账户称谓“纲头”,如“‘(股本)王二股东’纲头”和“‘(本埠交关)永昌和’纲头”等;以费用或财产名称开设的账户称谓“集”,如“‘捐税’集”和“‘白米’集”等。

(一)核算“商品名称”毛利润(见图8)

登记“白米”、“糯米”、“红豆”三个“商品名称”毛利润账户。且以“白米”集(账户)为例:付项根据进货清簿确认宣统元年腊月两笔分录登记:第一笔,“初十日,付记赊购白米30石,单价10元,计洋300元”;第二笔,“初十日,付记赊购白米50石,单价9元,计洋450元”;根据银清簿分录登记,“二十日,付记另购白米20石,单价9元,小计180元”,三笔合计100石,总成本为930元。收项根据销货清簿确认分录登记,“二十日,收记赊销白米15石,单价12元,计洋180元”;根据银清簿确认分录登记,“二十日,收记零售白米82石,单价11.50元,计洋943元”,两笔合计97石,1123元。根据盘点留底簿记录登记,“三十日,(付)盘点存货白米3石,单价9元,计洋27元”。“白米”账户实现毛利润220元[=1123-(930-27)],结平“白米”集(账户)。

“糯米”和“红豆”集登记和核算方法与“白米”集相同,两个明细分类账户也结平。

(二)适用公式

1.“商品名称”账户核算适用两个公式:

①销售实际成本=进货总成本-期末盘点商品价值;②商品名称毛利润=销售收入-销售实际成本。

2.“商品名称”账户很多,需要控制。

为了控制众多的“商品名称”毛利润账户,适用下列公式:

共计毛利润528元=“销货清簿‘连上日共销货计洋2840元’-(进货清簿‘连上日共进货计洋2480元,-盘点留底簿‘存货三种计洋168元’)”。

检验:共计毛利润528元=白米220元+糯米144元+红豆164元毛利润。这就是进货清簿确认“零购”和销货清簿确认“零售”分录的用途,用以控制许多“商品名称”毛利润。

(三)登记其它总簿的方法(见续图8)

根据进货清簿的第一笔分录,登记外埠交关总簿“和济东”纲头收项,同时登记货源总簿“白米”集付项;根据销货清簿的第一笔分录,登记本埠交关总簿“南味饭店”纲头付项,同时登记货源总簿“白米”集收项;根据银清簿第一笔分录登记股本总簿“王二.股东”纲头收项。其它账户的登记方法,与“和济东”等账户相同。

七、结册是会计报表

“结册”分为彩项结册和存除结册,可以译作损益表和权益资产表。

(一)编制“彩项结册”(见图9)

编制彩项结册是股东、经理和员工的节日。本文介绍商品名称毛利润与杂支对除的编表方法。

1. 根据货源总簿各集的“毛利”填列进项(即该表的上部):“白米毛利来二百二十元、红豆毛利来一百六十四元、糯米毛利来一百四十四元”;

2. 填列缴项(即该表的下部)。根据杂支总簿填列“福食五十元、招待四元、薪金一百四十五元、捐税三十五元、损失五十五元”;

3. 分别计算进项与缴项合计数,其差额即是“两项对除实得利来二百三十九元(=528-289)。

“彩项结册”既是损益表,又替代“损益”明细分类账。“货源总簿”和“杂支总簿”各集结平。

(二)编制“存除结册”(见图10)

1. 填列该项(即该表的上部):

①根据股本总簿各纲头结存余额,分别填列王二、张三、李四股本各一千元。

②根据彩项结册填列“本期实得利来洋二百三十九元”。

③根据外埠交关总簿所属各纲头的收项余额填列“永昌和结在来洋一千一百元”和“庆祥泰结在来洋九百元”。

2. 填列存项(即该表的下部):

④根据本埠交关总簿“邓记钱庄”纲头付项余额,填歹“邓记钱庄结存去洋四千一百二十元”;

⑤根据“银清簿”核算的“连上日结存现洋784元”,填列“银清簿结存去洋七百八十四元”;

⑥根据“盘点留底簿”分别填列“白米集结存去洋二十七元、糯米集结存去洋二十四元、红豆集结存去洋一百一十七元”;

⑦根据“盘点留底簿”填列“生财总簿结存去洋一百六十七元”。

3.

计算并填列该项栏“来账六条计洋五千二百三十九元”和存项栏“去账六条计洋五千二百三十九元”。

4. 书写“天地相合”。

彩项结册和存除结册的特点:项目排列方向统一,甚至与清簿先收后付和总簿上收下付的方向统一。

(三)“分红”,今称利润分配

分红比例由股东和店员协商。假定二者商定为二八分成,则职员可分配47.80元,分配给王二股利63.73元、张三股利63.73元、李四股利63.74元,并分别转入相关纲头:

上述分红,本文未作反映。

篇4:民国书法概论

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中国摆脱了千年帝制的缠绕,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书法本身的发展并不因为改朝换代而立即发生剧变。事实上,世纪初的近三十年中,封建帝制的阴影始终存在于书法创作之中。保守、怀旧的理念仍然主宰着书法按旧有的轨道缓慢地发展着,沿袭旧习,使得求新变得有些迟钝,创新显得无力,整个书坛呈现出缺乏生机的局面。

民初有一批活跃于书坛的清末遗老群书家,这些以忠君食禄为宗旨信条的旧式士大夫文人,出于对旧皇朝的怀念,习惯于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在政治上,他们对民国大都抱着抵触的态度,对已失去的皇权颇为留恋;在书法艺术上,则集中表现为抱残守阙,渴望复古,在沿袭“崇尚北碑”的旧习中,固步不前。而与此同时,在市民阶层中,津津以求的功名富贵心态并未被冲刷殆尽,对封建遗老书家的作品,大多抱有一种玩赏、留恋甚至崇拜羡慕的心理。由此,便使清末遗老书家的封建价值观有着延续的希望和存在的土壤。

世纪初三十年间,经济繁荣,艺术作品商品化,特别是在上海这个经济比较繁荣的商埠,曾汇集了不少鬻书为生的前清遗老书家。然而,由于这些遗老书家在艺术创作中恪守祖训,思维陷入了机械、僵化的泥淖之中,泯灭了书法的艺术性,不能给书坛注入任何生机。

在走入庸俗化之路的封建遗老书家中,李瑞清、曾熙为此中代表。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清道人,江西临川人,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书法精于大篆和北碑,晚年在上海鬻书为生,其书法各体均能,以《郑文公碑》为最得意。写摩崖书风时笔画故意颤抖,作锯齿形以求石刻剥蚀痕迹,曾风靡一时,但有造作单调之味,是为不足。

曾熙(1861—1930)字子缉,号俟园、农髯,湖南衡阳人,曾主张石鼓书院,亦为光绪进士。书宗《张黑女墓志》,自称“南宗”,虽主要研习北碑,但沈曾植称其“沟通南北,融会方圆”,即他在风格上持灵活汲收态度。

李瑞清、曾熙在艺术上的追求较近于康有为,他们都以魏碑和六朝墓志为书法正宗,又加之他们皆在一地以鬻书为职,因此可归为一种类型。李瑞清、曾熙可说是守成者,是仅以清代碑学传统为尚的守成者。另有一些书家,从笼统意义上说可归入此类,如光绪进士赵尧生(1867—1948)、善写隶书的伊立勋(1856—1941)等。

在这个集群中,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人:陈宝琛(1848—1935)曾为宣统皇帝太傅,书宗黄庭坚;张謇(1853—1926)光绪甲午状元,翰林院编修,书宗颜真卿、欧阳询;章梫(1861—1949)光绪甲辰翰林,书学孙过庭;沈卫(1862—1948)官甘肃主考,陕西学政,书尚颜真卿;罗振玉(1866—1940)为甲骨文、金文研究的一代大家;孙儆(1866—1952)举人,以卜辞风格驰誉书坛;刘春霖(1872—?)为光绪甲辰状元,书尚馆阁之风;郑孝胥(1860—1938)光绪举人,官至湖南布政使,书尚苏东坡等等,都各有书风。

从中我们能感到,从良莠参差到以习惯而固定的偏狭视角的确立,北魏优化基因不断地遭到消耗与淘汰,“尚碑”派在清末民初处于一个江河日下的危境。

作为清末民初“尚碑”书风的主要实践者,则以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在思想理论上奠定了基础,这是一部世纪初书坛上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书法理论典籍。在二十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里引起书坛广泛重视。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尊魏卑唐”的思想倾向,倡导宗法六朝碑刻,认为北魏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进而归纳了唐以前书法有“密、茂、舒、厚、和、涩、曲、纵”等优点;唐以后的书法则流于“疏、凋、迫、薄、争、滑、直、敛”等缺点。《广艺舟双楫》的发表,迎合了当时魏碑大兴的时风,“尊魏卑唐”的主张直接影响至民国初期书坛的书学观念及创作。

深入到民初书法的艺术哲学观立场,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淡与稳健。绘画、戏剧、文学都在积极反思自身,希望改变旧有的传统观念立场,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重新注释。同时,书法却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反思的必要性,书法创作过程只不过是如何准确表达“字”这个对象的过程,却很少注意到:创作主体(书法家)在过程中作为创作主动力的重要性和它自身作为创作对象内容之一的价值。首先,在创作中,我们发现尚古——以古法为标准进行去取的观念。书法家的自我理解并不重要,标准只能来自古法和传统,这构成尚古主义很重要的观念理由;其次,在整理书法家们对创作进行阐述的资料时,我们发现“法”始终是最受关注的中心议题,从执笔到用锋,应有尽有,而更深的规律与法则,及书法独有的认识论探讨,却几乎无人问津,书法创作基本上就成了对“法”的形象阐释,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

由此,民初的书坛在这样的氛围和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杰出的典型,一位是沈寐叟,一位是吴昌硕。

沈曾植(寐叟)(1850—1922),浙江吴兴人,字子培,号乙庵。清末官至布政使,民国时以遗老自居。虽然在遗老的形象中窥探出一丝的保守色彩,但书法上,沈寐叟以北碑传统为基点走一条碑帖相参的道路,在以方笔作行草书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他的方笔斩截锐而不峭,厚而不滞,有着极强的驾驭功底。他以方笔的顿挫带动行草书的连贯意识,既有章草的结体,又有空间开张的横向宕开,更有方线条棱角,锋尖在不断交替过程中的勾连吻合之美,显得自然流畅。作为遗老,沈寐叟重视清代碑学所具有的价值,他不可能跨越这个历史的规定,但作为艺术家,他具有开拓性,努力寻求在规定下的发展空隙。在一时间,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风成为民初书坛的一面大旗。

吴昌硕(缶庐)(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曾任丞尉,后寓上海,是一位深孚时望的一代书画大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足以使他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书法以篆书见长,尤精石鼓文,用笔结体皆朴茂雄健、古拙,气度恢宏厚劲。他是位致力于全体再深入到各个局部的大家。在绘画上他是一代大家,在篆刻上是领袖群伦,他的艺术涉及面很宽,以文人式的综合资养来出以书法,使得在书法中特别得心应手,气象万千。因此,沈寐叟以方胜,吴缶庐以圆胜;沈寐叟意在生辣,吴缶庐旨在醇厚,两位大家标志着民初书坛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在沈、吴之外,康有为也是一位大家。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晚号天游化人、游存老人。他的书法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核心就是要“变法”,这与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如出一辙。尽管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宣扬的是“尊魏卑唐”的观念,但求“变”则是他的恒常性格,正基于这一点,也使他从那些僵死、机械、刻板的习魏者中突现出来,康氏的摩崖书有开张之趣,不过论总体成就,似稍嫌弱。

沈寐叟(包括康有为)是立足于清代北魏风系统内部的崛起者。他们思想是上承北魏传统——上承以阮元、包世臣等人为标志的清代书法大统,而吴昌硕的尚篆隶,与清代学术传统如金石考据学等一致,这使他不能逸出清代传统之外,但他那种追求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追摹上古,却使他获得了更高的立足点,成为民初书坛上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与北碑派书法在风格上相对应的另一批认识同处一个层次上,但风格截然相反的书家集群——回归唐法派,不占主流地位。

谭延闿(1879—1930)作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这是很少见的。他善擘窠榜书,从钱沣、何绍基、翁同龢上溯颜真卿,尤得力于《大字麻姑仙坛记》。在当时可谓学颜第一人,其弟谭泽闿也步趋颜体,有极高的造诣。

谭氏兄弟虽不脱颜氏窠臼,但与前辈相比,更显苍劲雄浑。因此,在尊奉颜体楷书中,他们洵称代表作家。其后继之的有赵石(古泥)(1874—1933)、商衍鎏(1874—1958)、高时丰(1876—1960)、冯君木(1872—1931)等。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对一些具有历史影响的书家或流派技艺的承续和发展上,却不容忽视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来自审美观念上的变化正悄悄地发生着,而观念支配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转型,源自于思想上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

二十世纪在考古界有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三大发现:

1.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甲骨文字。甲骨文的问世,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反响,人们从藏品价值、史学、古文字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研究;

2.二十世纪初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出土“流沙坠简”。以后时有出土,蔚为壮观,数以万计的汉简的出土,为书法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研究着重从社会学价值和古文字价值展开;

3.1900年,法国人伯希和、匈牙利人斯坦因、日本人大谷光瑞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中发现大批自曹魏至北宋的经卷文书,学术界在关注的同时,主要从文献学价值对之进行研究。

甲骨文、汉简和敦煌写经三大考古的最初发现,并没有真正引起书法界的重视,研究者中很少有人以艺术视之,更少反馈到书法创作中去。但随着时替风移,这些新的文字书写资料给书法创作以新的刺激,书家们逐步从审美意识上去理解甲骨文那独特的文字造型和契刻线条、汉简中生动洒脱的字态以及经卷中所富有的悠闲精致的意韵。三大考古发现作为潜在的参照系统,它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成为新生代书家赖以开拓的新起点。因此说,民初书法总体上说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很少对外采取开放与接纳态度,只在书法发展的内部寻求承北碑或承唐碑的嬗递对应,开启了融碑入帖的转换之门。

民国中后期的书法创作是由“尚碑”向“尚帖”转换的时期,这种转换,是书法本体自律作用的结果。客观上,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帝制的瓦解以及遗老书家的相继去世;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新一代书家的日益崛起。这些出生于清末、民初的新一代的书家,在“旧”的生命向终点迈进的过程中,即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潜生暗长,当他们逐渐成为书坛的中坚力量之时,一种完全不同于清末的“民国书风”便悄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民国中期,社会仍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连年战争所带来的人心恐慌,不可能指望在艺术发展中形成一个具有集中意义上的中坚力量,新生的书家在困惑和迷茫中各自探索,而继承古风则亦成为一种时尚。

三十年代初的书法构成是颇有深意的,吴昌硕于1927年谢世后,他的影响并未受到大的冲击,由于王震、王个簃、李苦禅、诸乐山等人的传承,也由于他在绘画、篆刻方面成就的横向影响,仍站在书法艺术风格史的前端,这种权威书风的控制力由于年代的渐远逐渐成为古法的简单因袭,只是一种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三十年代初的书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转换作用,即告别了吴昌硕时代后,书法界迎来了双峰对峙的新格局。

1932年,标准草书社在于右任(1879—1964)的倡导下成立于上海,倡导普及标准草书。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陕西三原人。他以北碑的方笔入草,可说是于右任对书法创新最有价值的举措。我们不能断言当时于右任习草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但至少客观效果是将端庄方整的碑版同圆润流动的草书结合了起来,也就是说把碑与帖结合了起来,这是自清至民国初期以来未有过的。虽然之前沈曾植也曾尝试以魏体入行草,但于右任较之则更具意义,有利于将草书创作引入更宽广的天地,将碑骨帖魂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方向,并成为碑帖结合派的代表人物。

在经历了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等书家的改革实践,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思路广泛传播的影响下,新生代的书家开始意识到,继续步踵封建遗老书家“尚碑抑帖”的极端做法,再沿袭陈规是没有出路的。沈尹默的出现无疑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也标志着碑帖易帜时代的到来。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斋名秋明书屋,浙江湖州人。他之所以能在近代书坛成为一个领衔人物,在于他走出了一条崇尚晋唐帖学之路,促成沈氏书风最终确立,除他在书法实践上长期探索外,也源于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政治和文化上的改革思想,影响着他的艺术观。

沈尹默掀起了一场真正“回归二王”的书法运动,在追溯“二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秀颖雅致的书风。同时,将自己的思想撒向书坛,撒向社会。1937年,开始撰写论书诗;1943年,第一篇书论《执笔五字法》问世;及以后的《谈书法》、《书法漫谈》、《论书法》、《学书丛话》、《二王法书管窥》等。在著书立说的同时,沈尹默还通过展览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书法艺术观。1933年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在沈尹默崇尚晋唐、力追“二王”的实践和理论影响下,及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极大地吸引了当时一大批心仪帖学的人物,如乔大壮、汪东、章士钊、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白蕉、曾履川等人,初步形成了沈尹默流派的雏形。它的影响伸延至解放以后,成为建国以来唯一的一支成员稳定、流派特征明显、宗旨明确的创作集群。

于右任的崇北碑代表了西北风貌,沈尹默的尚晋唐标志着江南风流。但是,民国中后期的书坛是一个构成十分丰富的领域,游移于他们两系之外的书家仍不可胜数,可划出另两类书家群:一类,带有浓郁学者风的书法,以马一浮(1883—1967)、张宗祥(1882—1965)、余绍宋(1882—1949)、马叙伦(1885—1970)、容庚(1894—1983)等为代表,风格强调内劲与含蓄蕴藉,形式感不强却很自如,较偏于沈尹默的江南趣味;另一类,是带有浓郁的画家风格的书法,以黄宾虹(1864—1955)、丰子恺(1898—1975)、钱瘦铁(1897—1968)、潘天寿(1889—1971)、来楚生(1903—1975)、张大千(1899—1983)、呂凤子(1885—1959)、吴湖帆(1894—1968)等等,他们作书较强调形式美,气度较开放,挥洒自如,强调抒发性灵,表情达意。

除上述两个书家群之外,还有一些成就突出的人物不可不提:

叶恭绰(1881—1965),字誉虎,号遐翁,从苏东坡得益最深,大气磅礴,点画精审,是当时异军独起者,颇具大家风范。

溥儒(1896—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出身清皇族,作为从柳公权入手,上溯二王,有晋人雅韵,骨格尤为清健,是北京当时声誉极高的文化名人,与郑涌先等共为北京书坛的台柱人物。

王福厂(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秀,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创隶书新格,去蚕头燕尾之态,以古穆为尚,后人称为熔篆隶为炉,与赵时棡(1874—1945)等同为海上书林中较工稳一派的代表人物。

此外,当时新闻出版界也涌现一批擅书名手:如黄葆戊(1879—1968)的古隶,王钝根(1888—?)的行书,唐驼(1871—1938)的招牌字等,使我们看到在主流形态意识之中还有一种风格的多元化。

综观这一时期的书法,我们大致可在于右任的北碑派与沈尹默的南帖派,以及学者书与画家(艺术家)书这两个对比关系中找到最基本的力量对比格局。但与民初沈曾植、吴昌硕二人作比较,可明显看出时代变迁的痕迹:1、沈曾植与吴昌硕对比在民国中后期,从风格对比转向了流派宗旨的对比;2、在民初的遗老书家群,是特定时代更迭留下的产物,到中后期,伴随着这一阶层的消失,作为其依附的书家群也自然消亡,但此中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合”的趋势:即遗老书家群与学者、文人画家式书家群之间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新、旧文化交替时的嬗递关系,到中后期,这种新、旧文化对比变成了新文化形态自身的对比。

民国中后期书坛,在建立流派意识上也是卓越有成效的。于右任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方法上的典范,即以结社与组织群体方法主动推出自己的宗旨,已成为未来书法活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书法发展的主流形态。而沈尹默无意中促成了一个流派的形成,这是一种自然聚成的形态。他们两位的存在,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界埋藏日久的群体意识正在苏醒。

同时,书坛社团活动方式的全面风行,具有开放性,给书坛带来莫大的好处:首先,是它为流派的兴起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它很容易在文化界或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声势,容易形成全面影响;再次,它为展览会这种现代活动方式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同时社团活动也使艺术家们的组织走向多元构成。1917年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的成立,即标志着社团活动已从一般的文人阶层走向各个更具体的专门阶层。在大学中出现这样的组织,对书法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与历史含义是不可估量的。

篇5:概论

1.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

2.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贡献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的理论原因

5.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过程

6.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

7.苏东剧变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8.谈谈你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

9.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主要考验

10.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的营造

11.简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12.建国后毛泽东的功与过

13.高等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14.应如何发挥网络媒体的政治监督功能

15.试述当前应如何改变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

16.浅谈你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高学费与教育公平关系的认识

17.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8.试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9.应如何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0.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培育中主体性作用的探讨

21.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分析

22.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与研究

23.“留守儿童”与农村教育的困境

24.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25.如何看待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26.中国房价离“合理”还有多远

27.评析“国进民退论”

28.当代大学生入党现象的调研

29.从南方科大预科班学生的高考“罢考”**看我国的教育体制

30.美国的进军亚太与中国的安全应对策略

31.日本的核泄漏给中国什么启示

32.新时代中国军人的职能

33.如何有效遏制公款吃喝现象

34.部分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工龄**”的启示

35.如何有效推行官员“问责制”

36.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37.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38.谈谈你对领导干部“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认识

39.谈谈你对低碳经济及低碳消费的看法

40.如何理性看待方舟子与韩寒的骂战

41.如何看待“运而优则仕”现象

42.理性分析陈光标的“暴力慈善”

43.如何规范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44.青年网络自组织的行为特征分析

45.当代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困境

46.评析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

47.如何加强政府行为在食品卫生监管中的作用

48.如何看待“种菜贱,买菜贵”的现象

49.全国政协“明星委员”怎么当

篇6:概论

学号 姓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和强国富民之路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真理,也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过程中树立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又代表着两个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发展阶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主要是说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条能救国救民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主要是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所焕发的巨大活力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只有融入国情,不断改革完善,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整个国家实现了由封闭停滞到蓬勃发展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统一起来。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保障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历史主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及时地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发展权利的保障和拓展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目的,就是保障和拓展人民群众的发展权利。这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通过改革创新自我完善,焕发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体制机制上焕发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改革也是创新,创新包含改革。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自觉地把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已深深融入广大党员的世界观之中,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普遍意识。尽管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经历过曲折和失误,社会主义的发展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的旗帜。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生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目标,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富强,将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概论】相关文章:

3G概论09-11

设计概论05-06

思政概论05-12

管理概论05-12

水运概论05-14

体育概论05-18

铁道概论06-09

教育概论05-20

概论课06-03

美术概论答案05-22

上一篇:乌审旗纳林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五.一”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汇报下一篇:抛物线定义和标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