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美术课程标准

2024-04-24

现行美术课程标准(通用6篇)

篇1:现行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上和内容框架上的区别和突破。首先学习现行大纲与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区别和突破:

新的美术课程目标在方向上与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致的,课程目标涵盖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有更大的突破与扩展。大纲对目标的表达内容主要为学科知识。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二)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大纲的这种教学要求虽然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茫然无助,教学要求与实践脱节。而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除了学科认知领域的内容外,还把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的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三点:

(一)、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主要理解为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获得美术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美术课程目标在表述上,把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教学实践活动与目标融为一体,使我们在明确课程的同时,也看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具有设计、指导的功能。这就使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有了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角度表述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二)述中既注意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学会学习,并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注重学生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现在具体学习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内容框架上的区别和突破。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体系划分课业形式,大体是绘画、工艺和欣赏,极少涉及综合学习的内容,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大纲的这种划分虽然有利于体现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却忽视了教学的人文审美目标。而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结构的设计,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从美术学习方式可划分为四个领域:1“造型·表现”、2 “设计·应用”、3“欣赏·评述”、4“综合·探索”。从美术教学大纲的三大课业到美术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是美术课程内容结构构成的一大突破。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倾向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划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废旧材料,例如、从用过的纸杯、纸盒引发联想,进行造型,使它改变形象,成为一件艺术品。“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如、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欣赏建筑经典作品、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这是课程标准中的前三种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现在就“综合·探索”这一学习领域具体分析。“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例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等。那么在初二的美术课程中我就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为课文、日记、作文配上插图。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学科可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探索。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再如、还可以结合集体过生日的班会活动,全班一起布置教室,分别设计与制作互相赠送的礼品、生日卡,设计、制作面具,举行化装舞会。活动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设计的海报、服装等等。

这些案例有效的说明了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具有很大的弹性。四大学习领域中的“综合 探索”,不仅是对内容的扩展,而且是对美术教育目标、观念和教学方式的突破。美术课程标准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的新模式,完全摆脱了专业美术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束缚,较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2:现行美术课程标准

一、与小学数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较有很大的变化。下面从基本理念、体例结构、目标定位和内容标准等方面分别介绍。

1.基本理念上的变化

国家数学课程教材改革工作主要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是对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及部分教材进行修订,主要精神是: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探索和实践的内容,强调数学教育要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研制面向21世纪新的数学课程体系,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已在全国各省(市)实验区开始实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是在1992年5月形成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基础上修订并于2000年3月出版的。现行《大纲》的修订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思路,借鉴和吸收了当时正在制订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做法,精简、调整(增加、降低)部分教学内容,适当控制了教学难度,加强了情感教育,优化了教学方法,改革了评估方式。修订后的大纲的出版对改善面上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好地体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推进素质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课程标准从《大纲》增减知识的逐步调整转向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从《大纲》以知识的传授、继承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方式。课程标准和《大纲》相比较,具有理念新、起点高的特点,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学制、课时的变化

(1)学制

现行《大纲》是五年制、六年制两种学制并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年级编排;课程标准整体考虑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其中小学阶段的六年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学段,将不再分五年制和六年制,这样不仅规范了义务教育学制,而且使数学教学和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弹性。

(2)课时

现行《大纲》中五年制和六年制的周课时安排如下:

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五年制总课时为980课时,六年制总课时为1015课时。课程标准中九年的数学课时比例占总课时比例的13%~15%,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小学阶段数学周课时和学年总课时安排情况如下(见下表),小学六年合计数学总课时在780~980之间,和《大纲》规定的课时相比略有减少。减少的课时增加到艺术、体育和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

(3)体例结构的安排

现行《大纲》为:

一、前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分五年制与六年制两种);附录(关于教学要求用语的说明)。

课程标准为: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按学段分类安排);

四、课程实施建议(按学段分类提出)。“前言”分总述、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三个组成部分。总述段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数学的内涵、地位、作用和制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发展变化、应用范围的拓展,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和普遍适用的技术,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

“基本理念”部分鲜明地突出了数学课程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不仅仅把它作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而且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素养来看待。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

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组成人类现代文明的一种文化。而《大纲》修订只是将原来的表述“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改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比《大纲》的表述更详细也更具体。“基本理念”部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作了规定,要求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强调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元化,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实现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到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转变。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基础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索活动机会,真正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因为负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数学学习对学生具有内在吸引力,“负担”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学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角色就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本理念”中涉及到了评价的改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同时还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基本理念”中还对信息技术给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予以充分地注意,强调“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使之成为探索性数学活动的强有力的工具。

“设计思路”部分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段划分、目标的解释、学习内容和实施建议的说明。目标解释从知识技能和过程性目标两个方面进行,使用了有关的行为动词并对操作定义予以了具体说明;过程性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设计思路”部分还对学习内容的四个领域进行了说明,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列出了主要表现的内容。

(4)教学目标定位

在现行《大纲》中,教学目的列了三条:

①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②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大纲》关于“教学目的”从知识、能力和思品教育三个方面提出,将过去的“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外延更宽,不仅只培养逻辑思维,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3条还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注重了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人格教育。在教学要求方面对上述目的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了具体的说明,也增加了一些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的语言,但从整体上看,教学目的还基本上局限于知识与技能范畴。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分别阐述。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并把发展性目标放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前。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具体讲,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知识的特征及探索过程有所认识;使学生的兴趣及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逻辑推理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对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方面有所发展。一个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的制订和内容标准的确定上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阐述了“知识与技能”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辩证关系,强调它们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段目标中还对这四个方面分学段给予具体阐述。

(5)内容标准的重组

现行《大纲》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上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社会和儿童发展的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必学内容。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差异,适当安排了一些选学内容。修订时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了具体的增、删、减等工作。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如根据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将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写作5×3。3 ×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叫因数)。除法的含义不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将重量单位改为质量单位,整小数应用题计算步骤≤3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计算步骤≤2步,四则混合运算步骤≤3步。几何图形的学习顺序改为:立体一平面一立体。三角形内角和由过去的选学内容变为必学内容。量的计量和统计知识适当提前学习。将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介绍,不要求用珠算运算,增加了实践活动。低年级结合学生的

生活实际,高年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简单的社会问题安排实践活动。所有这些变化只是对知识的局部增减和调整,其内容结构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里将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七大类,归纳如下:①数与计算;②量与计量;③几何初步知识;④代数初步知识;⑤比和比例;⑥应用题;⑦统计初步知识。

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

新课程标准将现行《大纲》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课程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

课程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法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式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感体验受阻。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学段里增加“负数”内容,要求在熟悉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

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两个学段都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第一学段里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里鼓励算法多样化。强调避免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

课程标准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重视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重视估测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作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对这一处理信息的全过程,课程标准用了较多的笔墨,多次阐述其内涵,这是一种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对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现行《大纲》中“统计初步知识”从五年制的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才开始安排,除保留原来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外,增加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内容。

现行《大纲》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6)课程实施的建议

现行《大纲》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为块提出了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并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分别阐述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

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②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③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⑤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⑥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实施建议的内容,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呈现“课程实施建议”,涵盖面广,这一领域主要涉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几个方面,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供实施时参考。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

二、与初中教学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1.课程标准与《大纲》的相似之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有大钢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成果,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后于2000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因而两者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数学教学活动建议等有较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控制了内容难度

在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仍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组、函数、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以及统计的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现行数

学教学大纲已在原大纲的基础上删去了那些知识过于陈旧落后、过于繁杂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内容;削弱了困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滞后的内容;控制了容易导致人为综合和变相拔高的内容。课程标准则在内容标准中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提出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增强和强化探究活动

深究性活动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如何应用的。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钢提供了三个探究活动的例子(初一年级的“长方体和它的表面”,初二年级的“a=bc型的数学关系”,初三年级的“镶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课题学习,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供了一个案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中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4)倡导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行教学大纲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要提倡广泛使用科学计算器,并按照需要和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模型、投影、录像和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

2.课程标准与《大纲》的不同之处

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重要方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它应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它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一场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等一系列的革新,与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

(1)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而它的基本理念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受当时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制约,它确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式学习、被动式反应;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的标准下,全国同年级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从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

(2)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整个数学标准课程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分四大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前言分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进行了总体说明,提纲挚领地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在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中分别详细阐述了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给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对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可以称为“总论+分论”。总论由“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和评估(这是2000年修订大纲的新增部分)”构成,是大纲的灵魂和中枢,规范和控制着分论部分的去向。分论一般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大纲的躯体,受着总论的制约。

从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和数学教学大纲的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现行数学教学大纲则更多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

(3)课程内容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给出,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代数”与“几何”两个部分)相比,除保证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①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删除或降低了有关内容与要求。如删去了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降低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的要求(以三步为主);证明的要求控制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②在现有大纲基础上加强了对合情推理、估算的要求。如要求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等等。

③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增加了概率的内容。对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统计初步知识进行了加强,如要求能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概率则属于新增内容。④深化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作为单独的一部分,对探究性学习更加深入与具体化,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4)课程实施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基本未涉及的内容。

关于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主要有如下的变化:

①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②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从而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

③对学生的评价提出应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等等。

关于教材编写的建议主要是: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直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关于课程资源主要就实践活动材料、音像与信息技术、其他学科的资源、课外活动小组、图书馆资源、报刊杂志和电视广播等媒体、社区、少年宫、博物馆等活动场所、智力资源等八个方面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篇3:农村学校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研究

一、加大农村基础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

和城市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情况相比, 部分农村学校美术教学设施明显不足。此外, 从教师的数量上看, 农村和城市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 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美术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 既包括物品设施的置备, 也包括美术教学人才的引进。学校所在地政府也应该重视初中美术基础教育, 充分考查当地农村初中学校的基础美术教学情况及教学设施情况, 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补贴, 帮助有困难的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及引进教学人才。需要注意的是,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严格把关, 注重教师素质, 引进美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责任心较强的人才。在教学用品的购置方面, 应该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需求,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购置足够的画笔、画纸及颜料等。

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 重视农村初中美术教育

教师与学生对待美术教育的观念, 是影响学生美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部分教师和学生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对美术等兴趣教育处于忽视的状态。这样的想法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 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 转变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真正地重视美术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 学校可以建立美术教学小组, 并设立组长负责总体引导美术教育工作, 对美术教师进行考核, 帮助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学能力。学生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 其对美术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对美术提高兴趣, 转变学生对待美术的学习态度。例如, 可以在班级之间举办美术绘画比赛, 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奖励, 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一来, 便可以在学校中形成重视美术教育的氛围,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提高, 从而达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有效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美术课堂与传统的文化课堂有所不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首先,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幽默的语言, 亲切的笑容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 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路人,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也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其次, 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共同参与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师生间相互交往与沟通其实就是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 师生间通过沟通交流双方的观念, 彼此捕捉对方的想法, 实现共同进步。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感受, 进行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即使非常积极地对待学习, 但是效果仍不是特别理想。针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不至于丧失信心, 要鼓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再次, 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美术课堂教育的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肯定。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进行合理的评价。此外, 教师还应该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总之, 改进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 是为农村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平台, 让农村学生不会因为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的落后而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才能在当今社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因此, 改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十分必要,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5) .

[2]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04) .

[3]陈健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篇4:美国现行课程标准规范探析

摘 要:自20世纪末美国掀起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以来,成就组织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标准规范体系,它彰显了目标导向的课程评价理论,建构了一致性绩效问责机制,创建了学校、社会、家庭间和谐的育人环境,为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美国 课程标准规范 核心指标 特点

课程标准是国家(地区或学校)开发、管理课程的基础,也是编写教材、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评估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的开发与评价工作。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2014年教育部《关于成立第二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通知》首要职责规定:组织研究制订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审议并提出审议意见。因此,切实完善各级各类课程标准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末,美国掀起了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开发了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200多种,次标准达3093个。成就组织(Achieve)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课程标准规范体系,长期对各州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取得了显著成绩,非常值得借鉴。

一、课程标准规范内涵

在美国,课程标准是为保证让所有学生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并达到高质量的学业标准而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各级课程标准一般由课程内容标准、学习机会标准、表现标准和绩效问责标准构成。

课程标准规范是指规范课程标准的准则或尺度,它具体描述了理想的课程标准在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实现目标等方面应该具备的特征,目的是以此为依据对各级各类课程标准及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规范、引导,以保证这些课程标准的高质量、一致性,从而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在美国,由于采用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政府没有直接领导和管理教育的权利,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关于有效的课程标准的规定,一些较有影响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如成就组织等提出了课程标准规范,并以此为基准对各州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这些工作对美国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运动的推进、各州课程标准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产生背景

美国课程标准规范的产生是随着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而兴起的。美国教育部统计显示,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开设的课程门类超过2100门[1]。在课程庞杂和课程指导乏力的背景下,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列举的美国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危机指标”表明,美国公立教育学生成绩平庸,教育质量低下。而这些问题又主要是美国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以及传统的生活适应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加大投入,确立共同的核心课程,颁布各门核心课程统一的课程标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2]。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导向性的全国及地方性课程标准陆续出台,到2003年,美国50个州全部都制定了核心科目课程标准。

随着全国性课程标准及各州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因各州的情况不一、标准编写人员的水平差异等因素,各州课程标准质量良莠不齐,出现了诸多问题。统计显示,到1998年,只有12个州的课程标准达到B等级以上,近三分之二的州举行的测试与课程标准不一致[3]。同时,全国标准与各州标准间出现矛盾甚至是冲突亦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各级课程标准进行统一要求,因此,制定课程标准规范并据此对各州的课程标准进行评价成为推动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必然选择。

三、课程标准规范核心指标

1.内容标准规范

课程内容标准界定了各个学科中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对一般的、抽象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具体说明。成就组织对各州如何制订高质量的内容标准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标准应涵盖核心学术科目的基本内容,应该反映各核心科目的内在学术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还应该吸纳各学科领域达成共识的核心知识。第二,标准必须是严格的,且应该在知识与技能间寻找平衡点,要为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或就业做好准备。第三,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应该征求行业企业人士、普通民众、家长意见,赢得公众的支持。第四,课程内容标准不应有体现情感、态度的内容。第五,标准应相互衔接且按年级纵向递进编排,同时要重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接,以保证标准的连贯性和整合性。第六,标准在呈现时应该是清晰的,语言必须通俗易懂,以便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目标。第七,标准应该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即标准内容能够被评价且评价结果应易于传递给学生、教师、家长及公众。第八,标准应重点突出。内容标准应该对各类知识和技能做出筛选,筛选应以与学生下一阶段学习密切相关的核心知识及技能为依据。高质量内容标准应该对各年级都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优先编排,应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做出明确的选择。

2.学习机会标准规范

学习机会标准指用来衡量教育体系的各级机构(学校、地方和州教育机构)为所有学生的学习达到全国或州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实践条件是否充分及其质量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成就组织主要从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及教师发展规范两方面对各州的学习机会标准进行规范。首先,各学校应该同教材编写者、其他学校、学区,甚至其他州一起研发基于内容标准的课程资源。各州教育官员也应该与教师、校长、课程专家等一起开发与内容标准一致的教科书及其他教学材料。其次,高质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各州应将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各种核心领域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所有教师,并以标准驱动,引入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表现标准规范

表现标准表达了为实现各项内容标准期望学生展示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程度,它回答了关于质量和程度的问题。成就组织从两方面对各州表现标准进行规范和评价。首先,要建构有效表现标准。在美国,除教育机构外,一些中介公司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因此,成就组织要求各州或评价公司在实施教学评价前,必须建构有效的表现标准。在来源方面,考察内容要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种族的同学都是“公平的”;在认知要求层次方面,要根据内容标准明晰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判断等不同的认知层次;在程度方面,评估者要依据内容标准来评估表现标准中所要求的难度是否与该年级学生相适应;在均衡与范围方面,主要考察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表现标准中是否被强调及强调的程度是否恰当。其次,表现标准与内容标准的相关程度。各州想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内容标准,那就必须确保其组织的评估是以内容标准为基准的。根据表现标准与内容标准的相关程度,评价者将其分为四类:不相关、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相关、高度相关,只有达到“相关”程度的表现标准才能保证评估的有效性。

4.绩效问责标准规范

绩效问责标准是建立在与内容标准相一致的评价规范的基础上,规定如何依据评价结果对相关责任者实施奖罚的标准。为了确保绩效问责制的有效实施,成就组织从评价规范和绩效问责规范两个方面对各州绩效问责标准进行评价。第一,要做到评价规范。学校的使命就是为所有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首先,各州应该帮助学校、教师在核心科目统一实施标准引导的样板考试,让教师知道应该检测什么、如何制定与标准一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其次,各州应依据评价情况建立高质量的数据评价系统,对每个学生各年级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有效实施绩效问责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最后,各州应及时公开评价结果,有效性要求各州开展的全州范围内的考试应该及时公布、有效利用。第二,实施有效绩效问责。首先,各州应制定科学的绩效问责标准。各州在制定绩效问责标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强调对所有学生都要有高期望,并为每个孩子提高学业成绩提供成功的机会;细化标准,明定责权;设立多项问责指标。其次,基于绩效标准的问责是教育领域达成卓越、实现公平目标的基石。最后,政策制定者应该向薄弱学校、学困生提供技术支持。

四、特点探析

1.彰显目标导向课程评价理论

成就组织制订的课程标准规范彰显了目标导向的课程评价理论。从评价框架看,成就组织课程标准规范分为四个部分,这就构建了一个循环的达成课程内容标准框架图(图1)。这四个方面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也构成了一个促进课程健康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从具体内容看,规范强调课程标准应该是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一致的、连贯的、整合的,其目的是重视各学科内容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及完整性,这与泰勒理论提出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基本指导标准相契合。这些是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运动的需要,也正是成就组织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追求的核心评价理念。

图1 达成课程内容标准框架图

2.建构一致性绩效问责机制

课程标准规范强调在依据内容标准、学习机会标准及学生表现标准的基础上规范教学评价,在进行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绩效问责。规范为课程标准建构的“金字塔”形的绩效问责体系图(图2)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金字塔的底部是按照规范要求经过选择的内容标准,以及为达成内容标准所提供的教学资源;金字塔的中部是以内容标准和学习机会标准为基础呈现的表现标准;顶部是以改善所有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的绩效问责标准。内容标准强调知识的种类和范围,学习机会标准重视资源的匹配程度,评价标准重视知识的相关性、均衡性。通过有效教学评价、建立多元的绩效问责标准,实施以学校为基础的问责制,从而推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由此可见,绩效问责是从教育输入向教育产出转变的重要举措,这样,学校品质的决定因素不再只是教学设施等输入因素,而是根据学生及学校取得的成就、达到目标的情况来对学校进行评价。

图2 绩效问责体系图

3.创建学校、社会、家庭间和谐的育人环境

课程标准规范中要求公众、行业企业、家长、教师、学生、课程评估和开发者参与到课程改革运动中来,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在课程内容及学习机会标准开发阶段,规范要求吸纳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开发,倡导充分挖掘行业企业、家庭、社会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并将表现标准视为指导开发者编制教材、家长辅导、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路标,规定各州制定清晰、科学的表现标准,通过详细描述、范例、评分细则、评注等多种途径帮助家长及其他相关者理解、运用表现标准。实施评估后,规范要求各州、学区及学校应利用网络平台等途径及时向家长、公众等公开评估结果,保证透明度并有效利用,从而让更多关心课程改革的人充分享有知情权,以便积极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同时,积极倡导通过学校日、学校父母公约、校企合作等形式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为了推进高质量的绩效问责,他们要求各州应该让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及公众深入理解绩效问责标准,让他们拥有行使择校、参加各种假日学校的权利。各州也为绩效问责提供额外资金援助以保证附加教育服务的正常开展。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课程标准制订、修订及完善工作,综合美国课程标准规范产生的背景、规范文本的指标体系以及规范所彰显的突出特点,我国应从建立课程标准规范体系着手,加强课程标准建设;构建有效的绩效问责机制,实施与课程内容标准相一致的教育问责制;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家庭间的教育合力,实现多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格局,从而建立有效课程标准,推动各阶段教育改革健康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RvitchD.(2000).National Standards in American Education: A Citizen's Guide. Washington,DC:Brooking Institute.p37.

[2]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1~4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Making Standards Matter 1999 [EB/OL] http://www.aft.org/pubs-reports/downloads/teachers/policy11.

pdf-77.6KB.2014-7-8.

篇5:美术新课程标准

上传: 倪蕾更新时间:2012-6-4 20:42:07

小学美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一级考核样题

一、选择题

(1)单项选择

1、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c)

a 国务院b 省级人民政府c教育部d北京师范大学

2、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a)

a文化性b选修科目c 由地方规定 d学校自行规定

3、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课要求是(a)

a 必修科目b 选修科目c 由地方规定 d 学校自行确定

4、美术学科最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方面是(c)a 感觉 b 知觉 c 视觉 d 情感

5、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a)

a 促进学生发展 b 促进教师发展 c 选拔人才 d 修满学分

6、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c)a 艺术教育 b 技能教育 c 美育 d 人文教育

7、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是(d)

a 目标 b 升学 c 就业 d 兴趣

8、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共分为几个领域(b)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9、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共分几个学段?(b)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10、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共分几个学段?(a)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2)多项选择

1、美术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导向性b.科学性c.整体性 d.可操作性

2、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淡化的功能是(cd)。

a.促进学生发展b.促进教师发展c.选拔性d.甄别性

3、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ac)

a.基础知识b.情感态度c.基本技能d.学生发展

4、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abcd)a.情感b.态度c.价值观d.能力

5、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更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abd)

a.均衡性b.综合性c.可塑性d.选择性

6、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课程的管理者有(abc)a.国家b.地方c.学校d.教师

8、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有(abd)

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电脑美术d.综合*探索

9、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bc)

a.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b.课程的综合性不足c.课程的多样性不足d.加强技能训练

10、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ac)

a.提高学生的能力b.加强学科知识c.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d.加强技能训练

二、填空题

1、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3、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4、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整体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5、改变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过分强调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造就性和适应。

8、课程改革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9、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10、思维又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种类型,美术活动主动是(发散)思维活动。

11、艺术至高价值在于(创造性),艺术教育的至高价值无疑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

12、人的行为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行为,一种是(意志)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情趣)行为。

13、(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就是教育的过程与教育的目标的统一。

14、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5、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的学习内容是以四个领域来划分的,分别是(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价),(综合与探索)。

16、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个部分组成。

17、(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

1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共分为(4)学段。

1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7-9)年级。

20、(造型与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学习领域。

三、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4、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新课程改革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分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7、新课程改革是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8、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造就性好适应。(√)

9、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0、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1、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12、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选修的艺术课程。(×)

13、人文性应该是美术的基本性质。(√)

14、艺术性是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

15、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16、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四个领域来划分的。(√)

17、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年的课程目标都做出了清晰的规定。(×)

18、课程标准内容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灵活的安排。(√)

1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与音乐课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篇6: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指导儿童自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实践和创造活动。” 《美术新课标》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而转向注重学生的美术文化层面学习。

《美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开发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说明指出: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画融为一体。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欣赏课是“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和其他三个领域构成了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

《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标准》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体现艺术性和应用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上一篇:淄河中学集体活动上报审批制度下一篇: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