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前景分析

2024-05-23

新能源前景分析(精选6篇)

篇1:新能源前景分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设备制造、检修与维护、集控运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工程设计等工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院校分析

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了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开设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山东建筑大学、南昌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材料等专业。国内尚没有高校开设生物质能相关专业。

篇2:新能源前景分析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题 目: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学 院: 交通学院

专 业: 车辆工程

班 级: 16级3班

姓 名: 余魏敏 学 号: 20162108015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目录

引言 ······································································································ 1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 2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 3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 4 1.4 环境的影响 ··················································································· 4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 4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 5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 5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 5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 6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 6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 6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 7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 7 3.2.2 价格合适 ·············································································· 7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 7 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 8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 8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8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 8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 8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 9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五、结束语 ····························································································· 9 参考文献 ································································································ 10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与前景分析

摘要: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压力下,寻找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车成了必然的选择。针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特点进行总结,阐述各类新能源汽车最新技术进展及其性能,通过分析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指出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需解决的问题,对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关键词: 技术,现状,应用前景,钢材,出口

引言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在持续的增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石油消耗量日益升高,石油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升高。在另一方面,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不仅给能源带来危机,同时传统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同时,在政府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和在一线城市限购限行政策推高传统牌照汽车持有成本的双重利好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快速增长,渗透率在不断的提高。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达到了 34 万辆和 33万辆,同比增长 3.3 和 3.4 倍。2016 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 50.7 万辆,同比增长 53%,预计 2017和 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达到 75 万辆和 200 万辆,渗透率在 2020 年有望达到 6%,新能源汽车正在全国大范围的推广,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7年版)认为,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增长。但是,不得不看到这中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技术标准的不完善、提供虚假技术参数骗取产品补助资格、提供虚假推广信息骗取财政补助资金、销售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型号、电池容量、技术参数等与《公告》产品不一致的等,使我们看到在一片高歌猛进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

1.1 国家的政策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在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和鼓励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快速增长。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关于新能源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如2015年11月初,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经制定。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购置新能源汽车实现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前,工信部相继推出了5批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

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可选车型大幅增加;第二是坚持纯电动为主的发展战略,前5批纯电动车型合计为968款,占比87.84%;三是持续鼓励公用事业领域先行的发展原则,如客车与专用车合计车型为975款,占比88.48%;第四是新能源汽车最关注的续航里程总体持续提升。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具备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指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2 我国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井喷式发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比2013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34万辆,销售33.1万辆,比2014年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数据将不断被刷新,在新能源销量构成中,纯电动车占据超过 60%的份额,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1.3 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渗透率预测

在纯电动 乘用车市场中,A00 级电动车凭借小巧靓丽的外形和出众的性价比 已经成为市场上电动汽车销量的绝对主力。同时,A00 级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上占据巨大优势也成为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主力车型,成为城市白领、大学生的首选,或是家庭的第二辆车。目前,A00 级纯电动乘用车正在替代大量低速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市场,市场空间广阔。

[2]1.4 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传统能源汽车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越来越受到诟病,被指为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汽车尾气刻不容缓。新能源汽车出现之后,因其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

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紧缺问题,使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前所未有地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美国和日本等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亦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同时与全球主要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位居中上游位置,如2015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为0.92%,而美国和德国均为0.63%,法国为1.28%,且2015年我国占比提升最为显著。

[3]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钢材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动力汽车,汽车自身重量都与能耗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实现轻量化对于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而材料性能的提升对实现汽车轻量化尤为重要。高强钢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措施,汽车自重每减少10%,可降低油耗6%-8%,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3%。因而在成本控制与性能改进条件下,通过结构设计与高强钢的应用实现汽车减重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2.1 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新要求

2.1.1 新能源汽车构造对钢材的需求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高端汽车用钢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钢材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用料,钢材在汽车的原料中达到了72%-88%左右,主要有钢板(带)、型钢、优质钢材、钢管等。

根据汽车制造各个部分的用钢经验数据,测算一辆乘用车平均用钢大概在1吨左右,因此保守估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有26万吨左右,在这26万吨钢材中高强度钢占比超过50%。未来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守产量约为450万辆,将在未来形成对汽车用钢材340万吨的需求。

2.1.2 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对钢材的需求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包括直接充电设备、配电设备、管理辅助设备三个部分,充电站的建设将带动一部分建筑钢材需求;而充电相关设备又会带动仪器仪表用钢需求。根据国家相关文件,2016-2020年建设充电站达到10000座,全面开展充电桩配套建设,同步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未来我国充电设施建设还需要大力推进。

根据《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针对公众关心的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配备作的明确规定,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1:1,保守估计一个充电桩用钢量为50Kg,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桩用钢量约为25万吨,主要用钢材品种为普通热轧板、冷轧板及镀锌板。

充电站的建设用钢量需求更大,用钢品种更加丰富,包括大型H型钢、彩涂板、结构用管材、建材等产品。按照每个充电站容纳30辆小型汽车同时充电,标准占用面积约为400㎡,实际占地面积约为500-800㎡,地上部分建设顶棚按照400㎡,每平米用钢量50Kg计算,每座充电站顶棚用钢量约为2吨,加上四周立柱用钢量约为6吨,再加上地面建筑物用钢量,每座充电站用钢约为10吨,未来10000座充电站建设用钢量约为10万吨左右。

纯电动汽车将彻底取消发动机、变速箱及车轿系统,是汽车结构的一次革命,也将明显减少这些系统的钢材消费,但是会增加电机使用的硅钢片的消耗。混合动力汽 5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车将增加电机系统,不仅没有减少原有发动机系统的钢材消费,还相应要增加电机的硅钢片消耗。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对钢材的需求约为375万吨。

2.1.3 由钢材带来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优势分析:

综合分析,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将会对钢材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拉动的钢材消费量较少,但多数为高档钢材,对汽车钢生产企业将带来明显利好。目前,国内主要的汽车用钢生产企业能够按照不同的国内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较好,能够满足国内大多数车型用钢需求。不足之处:

但在汽车用高强度钢生产领域,国内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方面,与浦项、新日铁等国外优秀钢铁企业的产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

3.1 对2016 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分析

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466辆,高居榜首位置。而北汽新能源、吉利则分别以41707和39191辆分列2、3位。众泰、上汽、奇瑞、江淮等紧随其后。

1作为电池起家的公司,电池是比亚迪的强项,而且比亚迪新能源电池保终身,○也让消费者购买有了底气。

2北汽新能源专注于纯电动车,当然也和北京市也只补贴纯电动车有很大关联。○北汽新能源目前有3个系列,EV系列是小型电动车,性能一般,单是价格便宜,适合入门代步使用。EU系列比EV系列高一个级别,新能更好,空间更大,配置更高,续航里程更加出色。EX系列是SUV系列,因为目前SUV火热都知道,所以北汽新能源也开辟了小型电动SUV的分支。有了上面三条不同的产品线,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多了很多。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3众泰、上汽、奇瑞、江淮它们这几家的产品,都主要集中在微型电动车。这○些电动车空间都不大,并且售价便宜,比较适合于限购、限行城市日常代步使用。

3.2 消费者是如何选购新能源汽车的

3.2.1新能源汽车的品牌

2016年新能源汽车品牌消费者关注度方面,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应该说毫无悬念的领先。比亚迪拥有最成熟和扎实的技术,产品力领先其他品牌一个档次。北汽新能源拥有最为广泛的电动车产品线,选择空间非常高,二者获得最高关注,实至名归。而江淮则有12%的关注度,猜想和今年于大众签约合作有不少的关系,大家都应该比交期待江淮和大众的新品吧。吉利、众泰、上汽关注度接近,分类4-6位。

3.2.2 价格合适

价格可以说是所有中国消费者买车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新能源汽车也如此。而充电和续航,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性指标,是很多人关注的。而折旧费用这一块,其实是新能源汽车如今的一个软肋,目前关注度不高,可见很多消费还没有“流动消费”这个概念。

养护升本这一块,很多人以为新能源汽车会很低,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样,估计有很多人都忽视了。体验感受,在新能源汽车上,不被重视,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很多人是迫于无奈购买的新能源汽车。

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017 上半年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增长30%,面临的形势大幅改善,出现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特征。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进出口表现也是较强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尤其是特斯拉等进口的进口表现较强。中国的纯电动出口也是表现较强,新能源车出口也是很好的机遇,对于我们的常规汽车出口情况,多年在低谷徘徊,今年又从谷底回升,新能源车是出口突破的新机遇。

[4]4.1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进口分析

4.1.1 上半年汽车进口结构分析

17年1-6月的汽车进口达到59万台,其中新能源 车车进口11668台,新能源车占到进口总量的2%,且6月占到2.5%。新能源车进口表现较强。17年普通混动进口16350台,高于纯电动的进口,也就是混动和纯电动等的广义新能源达到5%左右的进口车比例,这也是远高于我们预期的18年实施新能源车的3%的比例的。

4.1.2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特征

上半年的进口车型主要是新能源的乘用车,而且插混达到1450台,纯电动达到10215台,都是很好的业绩。从均价看,新能源车的均价是7.5万美元,与特斯拉的进口价格相近,说明其为主体,而客车的进口仅有3台。

4.2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分析

4.2.1 新能源车的出口结构

出口新能源车的产品差异性较大,新能源车的主力是纯电动未列明乘用车,占到总量的99%左右,而其次是纯电动的货车出口,也是出口额主力车型。而新能源客车的出口在上半年达到74台,其中纯电动有72台。

总体新能源车的出口均价较低。部分纯电动未列明车型的均价在1000美元左右,数量达到月销近万台的水平。而纯电动客车出口似乎档次较高,达到20万美元的均价,只是数量太少。[5] 8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4.2.2 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速特征

2017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走势较强,1-6月出口新能源车23907台,其中绝大部分是纯电动车型,而插混车型也有372台。但与进口形成反差的是出口普通混动仅有45台,还是在6月的数量奇高的结果。

五、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们出口的新能源车的平均单价不高,但其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应该感到振奋和机遇。

我们纵观全球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新兴市场的代表印度市场中,中国厂商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印度本土厂商被全部挤出前五;非洲市场,中国是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超过三星;中国手机以相当本土化的打法在东南亚市场受到当地消费者追捧;在东北欧和西欧,中国手机领军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突破15%和10%。

现在的电动车虽然入门和低价,但随着我们的产品技术提升,入门级产品会越来越好,而传统燃油车的产品提升缓慢,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新能源车出口,应该从问题中看到机遇,提升我们的技术和小幅提高售价,让燃油车转向智能电动车的速度更快一些。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汽车生产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篇3:新时期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分析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 全球的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多,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减轻环境污染问题各个国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策略,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 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国相继推出了诸多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 极大的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 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这些能源的蕴藏极为丰富。新能源与传统的能源相比有诸多优点, 例如:新能源不需开采和运输, 可再生、无污染等, 目前开发利用比较成熟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潮汐能。本文仅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预测作简要分析, 这些新的能源主要用于发电, 造价低是新能源一大特点, 为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风能发电发展的现状

根据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风能资源普查结果, 我国陆上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3.6亿k W, 近海风电可装机容量约为2亿k W, 然而风力发电的电量却远远低于这个数量。截止2013年年底, 全国累计并网容量77160MW, 全国风力发电量134.9TWh, 风力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5%, 是继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1]。中国风电仍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后劲, 市场预期良好, 乐观预测届时风电装机将有可能达到320GW上下。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风能发电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发展中最为迅速的一种。

1.2 生物质能发电发展的现状

生物质能发电主要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甚至城市垃圾为原料, 采取直接燃烧或气化等方式发电, 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截至2013年底, 全国已经有28个省 (市、区) 开发了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累计核准容量达到12226.21MW, 其中并网容量7790.01MW, 全国 (不含港澳台地区) 生物质发电上网电量356.02亿k W·h[2]。根据最新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表示, 2015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k W。

1.3 太阳能发电发展的现状

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早在学术界被广泛研究, 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拥有了完整光伏电池产业链, 其中包括原材料的生产以及光伏系统的建设等多个环节。产业链的建成为我国太阳能发电的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13年底, 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万k W, 其中光伏电站1632万k W, 分布式光伏310万k W, 全年累计发电量90亿k W·h。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3~2015年, 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k W左右, 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k W以上。

2 当前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产业发展不规范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规范行主要表现在光伏发电、风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完成、完善、统一的标准, 认证和强制性检测制度。产业发展的不规范给企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一哄而上。因为新能源产业的进入门槛低或者是直接没有, 而政策鼓励政策又比较多, 致使大量的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 其中不乏鱼龙混杂的企业。虽然经过最近几年市场洗礼, 我国目前的风电主机厂仍多达50余家;国内光伏组件生产厂家最多时达数百家, 随着2012年“双反”及市场竞争压力, 目前已大为减少, 但中国依旧全球领先太阳能组件供应商主导地位巩固。截止2013年底, 全球前十大太阳能组件供应商中, 有七家企业的总部或大型制造运营中心位于中国, 虽然中国霸主地位稳固, 但市场份额占比从2012年的59%下降至2013年的57%[3]。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 甚至造成低价竞争或者是恶性竞争的出现, 也出现牺牲产品可靠性和质量来压低价格, 从而降低了部分产品的质量, 影响中国企业的形象。

(2) 技术基础薄弱

由于我们还不能掌握一些核心技术, 有些装备的关键部件还要依赖于进口;同时, 技术后劲提不上来,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我国的新能源科研力量大多数分散在大学等科研院所, 缺少领军性的创新平台去研发新的技术。 (2) 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 不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 缺少像通用、西门子等大型综合性设备供应商, 而有些企业即使具有一定经济规模, 研究开发能力还是相对较薄弱, 远远不如发达国家, 甚至还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专业技术公司。

(3) 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制度的缺失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阻碍, 主要体现在新能源发展和电网建设不协调、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监管和要求、新能源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不能及时传导等等。制度缺失导致了新能源发电设备闲置过于严重等一系列的影响。截止2013年底, 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91413MW, 但累计并网容量仅77160MW。与2012年的20TWh相比, 2013年全国“弃风”损失达16.2TWh, 形势有所好转但依然严峻。由于风电的不稳定性、接入电力系统、电源结构、消纳等原因,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及发展前景

发展新能源产业, 既要依靠先进的技术, 还要有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时还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析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不难看出, 要发展新能源就必须坚持市场推动、科技支撑和政府引导着三项基本原则, 具体的对策措施主要如下:

(1) 统筹规划, 科学合理布局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产能过剩的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国家应该在对新能源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及评估基础上, 进行统筹规划, 制定具有地方特点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明确主要发展思路和阶段性任务。

(2) 注重研发, 突破技术瓶颈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技术研发工作。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稳步提高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工作的投入, 保障对新能源产业的产品、技术研发以及规模化生产的支持。 (2) 既要加大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力度, 还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新是根本。 (3) 鼓励企业与大学及各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 发挥出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 推动新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 创新制度, 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给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必须制定协调配套的政策体系与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说, 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种财政补贴制度的步伐, 主要包括投资补贴、用户补贴和电价补贴等, 并且应该采取税收减免和信贷优惠等多种手段, 可相应的缓解新能源产业投资成本高的问题。还要继续完善投资融资制度, 大力鼓励国际资金、民间资本以及商业银行进入新能源产业中, 积极的争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实行新能源强制性配额制度, 对电网企业使用新能源的比例做强制规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给我国未来能源利用提供了有利保障, 影响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俊峰, 蔡风波.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2014.

[2]方笑.中国生物质发电建设统计报告[R].北京.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 2014.

[3]王博.新时期电力新能源及其利用分析[J].动力与电气工程, 2013, 35:89.

篇4: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前景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消费;政府政策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分析

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探讨和实践如火如荼,关于未来汽车“烧”什么的问题,说法不一。就我国当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产后发展主要集中在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上,而且,经过混合动力的尝试与过渡之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纯电动的。(1)地域特征。就地域特征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范围仍以南方为主,2009年12月底,由南方电网投资建设的国内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启用,首批投入使用了两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和134个充电桩。之后,南方电网又相继在杭州、上海等地建立充电站试点。2011年3月建立的杭州—金华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网是目前国内首个跨城际的充换电网络。(2)企业投资状况。就国产企业而言,目前着眼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主要有比亚迪、一汽、上汽、东风、长安五大汽车集团。这五大集团中,我认为发展最快的当数深圳比亚迪集团。去年11月,以“可持续动力革命”为主题的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在深圳举行。比亚迪集团展出了全球首款搭载铁电池的电动大巴K9、商业运营的纯电动车E6、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F3DM,这三款车被誉为比亚迪“三剑客”,代表了中国电动车发展的最高水平。(3)政策导向。2010年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消息表示,取消当前正在执行的“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三大优惠政策,实行和推广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具体政策如下:纯电动轿车,国家将最高补贴6万元,北京最高再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国家将最高补贴5万元,北京最高再补贴5万元,同时北京的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车时,将享受“不摇号、不限行、不纳税(国家代付)”的特殊优惠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北京的限号、限行政策给了电动汽车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二、新能源汽车消费制约因素的分析

2011年3月,我对新能源消费市场做了一项社会调查,反映出当前消费市场存在的某些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这次的调查数据,分析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制约因素。(1)制约因素一:居民收入水平是最根本因素。在我所做的关于石家庄市居民收入水平的调查(114户)中,将月收入以年计算,有大约60%的人年收入在6万左右,另有35%的人年收入为10万到20万。短期内月收入越高,所愿意购买的传统汽车价位就越高,对传统汽车的需求也就越多。而从长期看,对传统汽车的需求并没有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上升,反而下降了,这正说明了传统汽车是低档商品。而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收入水平(以石家庄为例)来看,尚达不到大量消费新能源汽车的水准。在当前的收入水平下,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消费水平为20万元以下车型,而20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性能远不及传统内燃机车,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您会将手中的钱投向谁呢?所以,收入水平跟不上汽车市场的步伐是导致新能源汽车需求冷淡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真正壮大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2)制约因素二:新能源汽车性价比问题。在我做的调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是问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忧虑何在,在114个被访家庭中,有62.28%的家庭选择了性能技术比不过传统汽车,其中58.77%的家庭选择了基础设施不健全和行驶里程过短。也就是说,大部分家庭认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不够成熟,而且半路没电又没有地方充电的尴尬场景让人很难相信它的前途。在汽车市场上,价格是作为显性因素存在的,所以,总是第一时间被消费者捕捉到,以价格来权衡消费品价值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多数消费家庭会先筛选出符合自家消费水平的汽车,而传统车与新能源汽车相比,在价格上总是略胜一筹,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需求市场的倾向性自然倒向传统汽车。

三、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114个受访家庭中有89.5%的人看好其发展前景。根据调查数据,我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1)解决收入滞后的矛盾:先发展公共交通领域。调查显示,希望首先发展新能源公交车领域的消费群体占38.6%,出租车领域的推崇者占18.42%,另外,92.11%的消费者表示可以接受由此带来的涨价。说明大部分消费者愿意平摊创新造成的额外费用。试想一下,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距离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转换点差距还很大,如果能在公共交通领域普及新能源汽车,则相当于将所增加的价格部分平摊了,个人支付不起的部分通过分割的方法由所有消费者一起支付,这相当于变相提高了个人收入,这在短期内是最有效的手段。(2)解决收入滞后的矛盾:再发展低速短途家庭型电动汽车。低速家庭型电动汽车主要是指价位在5万到10万之间,时速60公里左右,单次行驶100公里的小型电动汽车。在调查中,有33.91%的家庭乐于选择这种汽车,而支持高端电动汽车的人群只占8.7%。所以,这一领域是最符合当前我国家庭消费水平的,应该予以重视。(3)解决性价比过低问题: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进口关税。一是满足消费者利益。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国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性价比远不如国外,技术更是不够成熟。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更加希望购买国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如果实行一段时期的关税优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深入人心。二是满足生产者利益。针对当前我国混合动力技术落后的现状,实行关税优惠,促进新能源汽车的进口,也有利于我们的国产品牌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早日建立起独立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销体系。(4)解决外部性问题和规模不经济:对企业实行技术补贴。我国近年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行业补贴越来越大,但是补贴环节侧重于销售环节,也就是说补贴注重价格却忽视了性能。试想,即使政府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到6万元,如果汽车性能不过关,那么作为理性消费者,也是不会选择的。消费者宁愿多花钱去买一辆耗油小行驶里程长的汽车也不愿选择电池支撑时间过短的新能源汽车,因为尾气排放量并不是消费者考虑的最首要因素。那么补贴应该投向哪里?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的研发,适当补贴将引导汽车企业的投资流向。或者,在当前阶段,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技术研究机构,争取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二是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混合动力汽车的行业潜力是巨大的,政府资金的支持是行业规模扩大的保证。

以上就是我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现状和未来走势进行的预测和分析。面对国际社会的产业震荡局面和能源危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我国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的不二选择,我们应该努力突破技术瓶颈,争取在新一轮的汽车大战中走在前列,并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Su Lin.China’s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of New Energy Auto Industry[J].ITEC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2~3

[2]邵毅明.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03-01:41~50

[3]刘邗,侯明月.新能源汽车大讲堂[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01-01:53~60

[4]平狄克.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9-01:286~309

篇5:中俄能源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周延丽

能源工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产业, 必须统筹规划, 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保证。目前, 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这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和跨国输电方面的合作。

一 石油合作

由于俄方原因, 前两年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出现了一些曲折。2002年12月, 俄以中国的石油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为由, 排挤中国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 使中俄首次失去了开展大型石油资源合作的机会。2003年, 原计划开工建设的从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道, 也因俄方原因而取消。但是, 这并没有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最近两年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不断增加, 2004年的出口量达到900万吨[1]。俄计划2005年对中国出口石油1 000万吨, 2006年达到1 500万吨,2010年达到3 000万吨。目前, 中俄两国正考虑铺设泰纳线支线(从泰纳线上的斯科沃罗季诺通往大庆)的方案和通过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的问题。一旦这些设想变为现实, 俄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将大幅增长, 达到上述出口目标毫无悬念。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看好。

来自俄方的一些阻力缘何未能改变中俄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前进方向, 并且今后发展前景看好呢,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 中俄石油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两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俄石油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 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81%;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4.29%, 未勘探蕴藏量1 150亿桶, 占世界总量的12.25%[2]。2004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75亿吨, 至2010年也只能达到1.77亿~1.95亿吨。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1.2亿吨。据专家预测, 2020年前后, 中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 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3]。俄2004年的石油产量为4.59亿吨, 是中国的2.6 倍, 2015年的产量将突破5亿吨。俄2004年的石油出口量超过2.2亿吨, 2020年的石油出口量预计在3亿吨左右。

第二, 俄需要同中国巩固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展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称: “全面深化包括能源和投资合作在内的中俄经贸合作, 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4]2005年2月普京总统重申, “俄方把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优先方向之一, ??推动双方在能源、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5]

第三, 俄需要实施东北亚能源战略, 占领中国石油市场。2003年5月, 俄出台了《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提出“开拓能源销售市场”, “扩大俄罗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范围”[6]。其中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提出的任务是, “到2020年石油的开采量最好能达到81000万吨”, 2010~2020年萨哈林大陆架的石油开采量争取达到并保持在2 500万~2 600万吨之间。同时, 提出了从这些石油产区建立通往东北亚国家的油气管道计划, 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石油的出口比重“从目前的3%上升至2020年的30%”。中国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大市场, 2004年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6%[7]。今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二 煤炭合作

虽然中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8], 但是, 2004年中国出现了煤炭出口减少, 进口大幅增长的情况。2004年中国出口煤炭由2003年的8 567.76万吨下降到7 825.21万吨, 进口量由2003年的1 075万吨增长到1 861万吨。电力短缺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 国内煤炭供应总量不足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也是导致煤炭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后中国仍将会增加煤炭的进口量,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1)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 而煤炭价格相对便宜, 中国企业不仅不再改用煤为用油, 反而会增加用煤量。(2)中国煤炭生产增长基本接近上限。中国煤炭协会分析指出, 受需求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双重驱动, 中国多数煤矿以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开采的方式提高产量, 增加效益, 超能力生产的矿井占矿井总数的65%。目前, 全国1/3 的国有煤矿存在水平接续问题, 1/5 的矿区存在矿井接续问题, 现有煤矿后劲严重不足。而且, 为做好煤炭工业宏观调控, 国家对在大型煤炭基地范围内开采边角煤的小煤矿, 将严格限定资源范围, 不再新增加资源储量。对影响大型基地规划建设的小煤矿, 将依法予以关闭。因此, 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到2020年将降至13.6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 煤炭缺口将分别为1.6亿吨和7亿吨左右[9]。(3)中国许多地区正在搞“煤变油”试生产, 这将消耗大量煤炭。中国东部地区和东北 地区“煤变油”生产应主要依靠使用进口煤炭。(4)从中国环境保护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增加煤炭进口, 减少对国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中国进口煤炭来源国主要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俄罗斯、泰国和越南。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出发, 我们应加强同俄发展煤炭合作。从煤炭储量、生产和出口能力分析, 俄是中国发展煤炭合作非常有潜力的伙伴。俄煤炭储量丰富, 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可采储量超过2 000亿吨, 占世界总储量的12%, 煤炭地质资源总量估计为4.45万亿吨, 占世界的30%。

2004年俄开采煤炭2.8亿吨, 计划2010年提高到3.1亿~3.35亿吨, 到2020年提高到3.75亿~4.45亿吨。俄是世界五大煤炭出口国之一,2000年煤炭出口突破4 000万吨, 2004年的出口量约7 200万吨[10]。俄煤炭的主要出口方向是欧洲, 每年对亚洲出口煤炭约1 000万吨。今后, 俄将增加对亚洲出口煤炭的数量, 中俄煤炭合作将会加强。

中俄加强煤炭合作, 一是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从俄进口煤炭, 二是企业“走出去”, 在俄开发煤炭矿产, 获取产品分成。目前, 虽然俄对外国特别对中国合作开发其资源存有一定戒心,但是, 俄能源的发展原则是国际合作。2004年6月20日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能源对话”会议上表示, 俄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是与世界能源体系实现一体化, 以及在开采新矿和开辟新市场方面进行国际合作[11]。因此, 为了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 促进其经济发展, 同中国加强包括煤炭领域在内的能源合作是最佳选择。中俄发展煤炭合作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 天然气合作

中俄发展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前景看好。首先, 是由于两国赞同发展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并提出了一些合作项目意向。在2004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签署的《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称, 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 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在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称, 双方将共同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中长期规划, 促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切实进展[12]。同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规定, 双方将协调俄对华天然气供应量、接收地点、价格, 并在勘探、开采、运输及实施油气项目上进行合作, 发展在中国的天然气运输和分配系统, 建造地下储气设备, 实施包括在第三国的其他合作项目[13]。目前, 中俄提出的天然气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 除从俄科维克塔修建通往中国和韩国的天然气管道之外, 还提出了从俄修建通过蒙古和从俄修建通过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 以及从萨哈林大陆架进入亚太市场的油气管道方案等。

其次, 俄已经制定了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天然气市场规划。《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规定, 俄“既在西方, 也在东方”提升俄燃料综合体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鼓励能源部门制定并实施国际运输项目, 吸引包括东方国家在内的外国投资进入俄能源领域, 到2020年使俄对亚太地区国家的天然气出口比重上升至15%。为此, 俄将加大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到2010年使开采量增加到250亿~500亿立方米, 2020年达到550亿~1 100亿立方米。

再次, 中俄天然气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俄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 其储量为127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的1/3。2002~2004年俄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 950亿、6 241亿和60339.5亿立方米, 2010年将提高到60350亿~60650亿立方米, 2020年提高到6 800亿~70300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出口量约占其产量的1/3, 2002年的出口量为1 580亿立方米, 到2020年将提高到2 350亿~2 450亿立方米。俄计划在其东部建设集开采、运输和供应于一体的管网, 2020年预计向亚太地区供应不少于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并且将以中国市场为主[14]。

中国天然气储量为2.2万亿立方米(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2%)。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预测, 未来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迅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38亿立方米和2 037亿立方米, 在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比重将从1998年的2.1%增加到6%和10%。如果按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的增长速度, 如此大量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俄将是中国天然气能源领域重要的合作伙伴。

四 核电合作

据能源专家分析, 在未来100年内, 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逐渐枯竭, 太阳能、风能、海浪等再生能源受科学、技术、成本等条件的限制, 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可供人类选择的替代能源中, 能够发挥现实作用的是核能。因为世界上的铀资源几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从生态观点看, 核电站比火电厂更符合环保要求。火电厂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含有镭、钍等放射性物质的有害气体, 而核电不会产生这些污染环境的气体。

另外, 核电价格低廉, 具有竞争力。核电发展初期, 困扰人们的是电站建设工期长, 耗资多。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及工艺的发展, 现在核电成本已开始低于火电成本。

正是因为核电具有原料充足、污染小和成本低等优点, 世界许多国家争先发展核电。

2004年, 伴随着中国紧张的电力形势和国民经济的强劲持续增长, 核电的发展形势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国家将“适度发展核电”的政策调整为“积极推进核电”, 并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 000万千瓦的宏伟目标(到2005年年末, 中国将有6 座核电站, 11 台机组, 共计850万千瓦投入商业运行), 使中国核电比重由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4%。

中国核电的主要合作伙伴有法国、美国和俄罗斯。由于俄核电技术既先进又安全, 今后中国应继续加强同俄的合作。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俄记者时说, 核电站建设是中俄合作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俄在发展核电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我们已决定在浙江三门等地建设核电站, 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中俄已经在田湾核电站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确保核电建设的质量, 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15]。在科技合作领域, 中俄正在联合进行最先进的快速反应堆的合作研究[16]。

五 跨国输电合作

相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电合作, 直接从国外引进电力的安全性要低得多。其一,是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可能造成停电, 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其二, 是非技术上的问题造成停电, 如战争、恐怖活动以及社会**等。

目前, 俄社会发展基本稳定,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从俄引进电力的电网遭到人为破坏的可能性较小。如果两国认为管理制度已经完善, 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应加大两国电力合作的力度, 中国可以从俄引进更多的电力。

目前, 中国主要是华北地区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地区从俄引进电力。俄年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 其中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电力大量过剩。俄方资料显示, 仅伊尔库茨克电力公司每年多余电力就达到200亿千瓦时, 中国从俄引进的电量只占其中的很小部分。中俄跨国输电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都希望继续加强合作。2005年3月, 俄国家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访华期间, 同中方讨论了俄向中国输电项目及中方参与投资俄境内, 首先是具有丰富水电资源的远东地区的电力项目等问题。另外, 俄也有意参与中国亏损电力企业的现代化改造, 其中包括原苏联援助建设的企业[17]。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注释:

[1]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15日。

[2]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3]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第五大石油进口国。[4] 《中俄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5] 吕岩松: 《俄总统普京会见唐家璇》, 《人民日报》2005年2月3日。[6] 《俄罗斯至2020年能源战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第10 期。[7] 《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答中外记者问》, 《人民日报》2005年3月7日。

[8] 中国煤炭基础储量为3 342亿吨, 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居世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煤炭第一生产大国, 2004年的原煤产量为19.56亿吨。20 世纪90年代末期, 中国煤炭出口位居世界第五, 每年出口量在3 700万吨左右, 2002~2003年出口量达到8 384万吨和8 567.76万吨, 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3日。[10] 《煤炭工业信息动态》总第47 期。[11] 新华网莫斯科2004年6月20日电。[12] 《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13] http://, 2004年10月28日。[14] 恽亦成: 《中俄10月签署天然气战略合作协议》, http://, 2004年10月21日。[17] 俄通社—塔斯社2005年3月3日。

篇6:新能源前景分析

概述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们对舒适的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建筑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日益增长,对节能环保的呼声也日益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对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将会对企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将目光投向更有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领域。

太阳能电池又称为“太阳能芯片”或“光电池”,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它只要被满足一定照度条件的光照到,瞬间就可输出电压及在有回路的情况下产生电流。在物理学上称为太阳能光伏(Photovoltaic,缩写为PV),简称光伏。

移能能源是以可移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和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供应。移动能源是能源利用方式的一场革命,即用薄膜发电随时随地提供能源,这势必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薄膜电池由于理论效率高、材料消耗少、制备能耗低等被称为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尤其是在柔性衬底上制备的薄膜电池,具有可卷曲折叠、不怕摔碰、重量轻、弱光性能好等优势,未来应用前景广阔。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易形成良好的背电极和高质量的PN结,且较容易制成柔性组件。目前,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转换效率已达21.7%,组件全面积转换效率已接近16%,其产业化技术也在逐步完善。随着此技术大规模生产后良品率提升,国产化改进优化后生产成本降低,将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此外,具有超高转换效率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凭借着其技术先进性,在特殊的应用场景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由于成本偏高,大规模的应用需要快速实现成本的降低。

一、薄膜太阳能电池现状

据博思数据发布《2016-2021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深度调研与市场调查报告》表明:2009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较快,主要是2008年投产企业较多,众多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生产步入正常轨道。2009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263MW;2010年,中国薄膜电池产量为380MW,同比增长44.5%;2011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565MW。2012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为400MW;2013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260MW,2014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300MW,2015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458MW。

2007-2015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博思数据整理

中国的薄膜生产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国的供应商,这有可能导致一些主要的原材料供不应求,例如一些目标材料、导电玻璃和硅烷气体。德国贺利氏(Heraeus)公司供应中国目标材料超过60%。在导电玻璃方面,日本的NSG集团和美国AFG工业公司占据中国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薄膜电池的广泛应用也有市场障碍,当前多晶硅缺料的问题正在缓解,价格也大幅下降,这势必冲击各类薄膜电池在成本上的优势。此外,资料显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备投资,几乎是晶体硅电池设备投资额的10倍,筹资难度增高。中国国内薄膜电池产业起步更晚,受生产设备和技术瓶颈的制约,产业发展一直缓慢。

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复杂昂贵,尤其是关键设备,更是高达上千万美元,长期以来一直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垄断。目前,生产设备制造成本占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的七成左右,这导致电力上网价格比传统电价高出一大截,其产业化瓶颈十分明显。

二、发展前景

1、市场潜在蕴藏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约为890亿平方米,以东、南、西墙墙面积的15%、屋顶面积的10%计,直接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间接市场规模达30万亿元,相当于我国汽车市场的3-5倍。即使按照10%的转化率和太阳能平均每年1300个发电小时计算,装机规模相当于368个葛洲坝或45个三峡,可替代全社会30%左右的年用电需求。而对于薄膜发电技术来说,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领域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对移动能源的需求随之具增;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感受自然享受生活,走出办公室与家人、朋友一起出游。当有了一件安全可靠的太阳能发电装备相伴时,我们便会多一份安心,轻松享受阳光。

将柔性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电子产品、日常用品、户外装备、户外家具、公共设施、应急救灾设备等向融合,真正实现办公、户外活动、野外作业等场景“源源”不绝的梦想,提供轻量、高效、零噪音、智能化、可循环使用的电力保障。

2、技术发展潜力

薄膜电池行业在最近几年才成规模,不论技术水平、行业成熟度、供应链等均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从近几年薄膜电池的发展势头来看,铜铟镓硒是其中唯一增长的薄膜类电池。薄膜电池材料消耗少、制备能耗低、组件生产可在一个车间内完成,成本优势明显。如果薄膜电池组件效率与晶硅电池相差无几,其性价比将是无可比拟的。在柔性衬底上制备的薄膜电池,具有可卷曲折叠、不拍摔碰、重量轻、弱光性能好等优势,将来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加之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分布式光伏的应用,预计5-10年后,薄膜电池将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

首先从供应链看,薄膜电池产业链也处于新建过程中,薄膜电池中的CIGS铜铟镓硒电池较具发展潜力。薄膜涂层电池由于低成本特点,转换效率不断提升,未来市场份额势必会明显增长,薄膜电池行业增速将继续高于晶硅电池行业增速。虽然薄膜电池尚未形成产业化,在转化效率方面也低于晶硅电池(美国MiaSole15.5%、德国Manz14.6%),但CIGS薄膜电池转化效率以1-1.5%/年提升。因此,五年后薄膜电池转化效率有望超过晶硅电池,加之规模化的形成,届时综合成本将低于晶硅电池,将会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

其次,设备成本是制约的关键。其设备接近专业设备,价格高昂,设备商的利润空间很高,因此生产和检测设备需重点关注。实现薄膜产业高端装备国产化,扩大薄膜电池的产量,以规模化带动成本降低。

我国企业汉能经过多年努力,在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后,现在已经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汉能Miasolé、Solibro两种技术路线,已经具备GW级产线交付能力;像MOCVD等自主核心装备,还可以应用在我国半导体工业的其他领域,实现替代进口。

第三、晶硅电池是第一代太阳能电池,薄膜电池是第二代、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薄膜和晶硅的区别,打个比方,就是286、386电脑和苹果iPad的区别。薄膜的优势在于,无污染、低耗能、广应用、低成本。目前,薄膜的度电成本已经低于晶硅,而薄膜的转化率也已跟晶硅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此外,薄膜还在温度系数、弱光发电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可预计的10—20年内,很难有技术替代薄膜。

值得借鉴的是,目前欧美从事晶硅技术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少,对薄膜技术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德国、日本作为世界光伏产业的领导者,通过政府电力生产成本补贴和对先进技术研发进行持续的公共投资,扶持了光伏产业的持续领先和发展。

3、国家政策扶持

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在光伏发电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有国家、省级、市县级财政补贴政策。

2012年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将高纯多晶硅、硅碇/硅片、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BIPV组件、光伏生产专用设备、配套辅料、并网及储能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十项列为发展重点。

2012年3月27日,科技部印发了《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非常系统、全面,对太阳能发电科技进行了全产业链规划布局,材料、器件、系统及装备4个方向都有详细布局,促进太阳能发电的规模化应用。2017年以来央视已累计报道12次,力挺光伏发电。

4、龙头企业带动

作为全球薄膜太阳能发电领导者,汉能控股集团通过全球技术整合和自主创新,持续保持五项世界纪录。目前,该集团在国内以及欧美、中东、亚太、非洲等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业务横跨水电、风电、薄膜太阳能发电,其中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汉能项目汇总

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的分布式,2013年以后,汉能在国内先后建成了广东河源农夫山泉光伏项目、广州广汽本田分布式光伏项目、广东佛山一汽大众汽分布式光伏项目、广东江门南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宜家分布式光伏项目等项目。此外,汉能在国外市场也斩获颇丰,英国大众汽车项目、意大利拉圭拉分布式电站项目等众多项目也收获了诸多好评。

2017年1月5日,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分别在太原会见了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一行。李河君一行此行主要是就汉能集团与太原市、转型综改示范区进行战略合作进一步商谈。双方就移动能源产业园、薄膜发电装备研发制造、太阳能全动力汽车、总部小镇等合作达成了高度共识。2017年5月18日,汉能集团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落户四川绵阳涪城。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朱鹤新,市委书记彭宇行,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涪城区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2016年,知名物流厂商使用MiaSolé柔性薄膜电池铺设于物流卡车顶,为卡车停车时提供电力替代柴油,减轻营运成本。

2016年底,汉能美洲公司应厄瓜多尔Kara Solar公司成功建造太阳能全动力船;2017年4月,汉能与福耀玻璃与汽车光伏车顶的合作也浮出水面。

2017年4月20日,汉能还与欧洲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联盟Solliance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第一个目标产品为世界第一条能将阳光转变为电力的公路。

2017年5月22日凌晨4点25分,汉能为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提供了便携太阳能发电产品,登山队员在高原、极寒环境下摆脱对传统电源依赖。2017年5月2日,汉能控股集团旗下汉能移动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摩拜单车在北京汉能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在移动能源领域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包括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研究移动能源与能源互联网解决方案等。双方联合开发的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将优先使用于双方独立运营或合资运营的产品与市场。(移动能源+互联网,汉能移动能源为摩拜出海添翼!“抢滩”万亿量级市场)

三、市场潜力

在常规光伏市场应用上,汉能布局广泛。目前汉能的业务涵盖了分布式商业屋顶、户用屋顶、光伏农业、光伏扶贫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地面电站等。移动能源,进入百姓生活,不拘于集中发电,将引起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汉能的产业布局还涵盖了太阳能汽车的陆路交通、太阳能船的水运交通、太阳能无人机的航空领域,以及民用便携式能源系列产品等移动能源市场。

汉能薄膜太阳能项目展示截图

附件

汉能亮相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移动能源产品收获好评

时间:2017-07-14 09:45:20 来源: 7月7日,汉能控股集团受山西省邀请,携其自主研发的多款薄膜太阳能产品亮相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山西活动周,参展当日即吸引5000余人参观。汉能参加世博会展览的展品包括太阳能无人机、薄膜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薄膜太阳能发电纸、薄膜太阳能发电背包等。展台引人注目的太阳能无人机,其机翼表面均铺设有汉能美国子公司Alta Devices的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这种芯片具有轻、薄、柔及高效率的特性,特别适用于太阳能无人机系统。目前,汉能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最高转换效率高达31.6%。

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纸

参展的薄膜太阳能发电纸,被媒体誉为“一张神奇低调的纸”,采用的是MiaSolé的铜铟镓硒(CIGS)芯片,官方数据显示,该款发

电纸研发转化率可达到19.5%,量产转化率为17.3%。参加阿斯塔纳世博会展览的是M8、M12和M15三款薄膜太阳能发电纸。其中M12薄膜太阳能发电纸采取了三折式设计,轻薄、柔软、防水、扛污,折叠收起时面积小于一张A4纸,厚度只有1毫米。包装盒内还额外配备了4枚挂扣,可将发电纸悬挂于帐篷、背包上,边走边发电。将汉能太阳能发电纸M12展开放在户外阳光直射处,当光照满足条件时,即刻点亮蓝色指示灯(指示灯显示为蓝色时开始发电),就能连上数据线为您的电子设备充电。

汉能便携式薄膜太阳能发电背包

展出的还有便携式薄膜太阳能发电背包。该款背包外形设计时尚大方,包体由锦纶配以牛皮制成。背包正面是一张使用MiaSolé芯片的太阳能发电纸,在其下方还有一张发电纸,可抽拉出使用,增大受光面积,提升发电效能。材料和发电纸环保、安全,可以随身通过机场、高铁安检。在今年5月的华耐家居攀登珠峰启动盛典上,汉能将其技术领先的便携式太阳能发电背包赞助给华耐登山队,凭借其全球领先的移动能源应用技术,解决登山队员在高海拔、极寒条件下的生活、通讯等用电需求,于5月22日成功登顶珠峰。

汉能薄膜太阳能户用系统

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于6月10至9月10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主题为“未来的能源”,这也是首次由中亚国家举办世博会,共有115个国家和20个国际组织参展,预计将有500多万人次参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不少光伏企业开疆拓土的新标的,一直致力于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的汉能也早已布局,包括意大利的拉奎拉光伏电站项目、希腊的太阳能光伏项目、英国大众汽车物流中心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约旦600MW的光伏项目群和400MW的风电项目群以及土耳其昌克勒省300MW太阳能产业园区项目。2013年,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带一路”合作由此发端。作为该倡议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哈萨克斯坦在产能、能源、互联互通等领域与中国不断增进合作,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6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访问期间,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就双边关系、发展战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签署并发表《中哈联合声明》。

此次汉能亮相阿斯塔纳世博会,将为汉能开拓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市场,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起到关键作用。移动能源互联网的支柱

“能源互联网”概念,最开始由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他是这样说的:“数以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和分享消息一样。”

“如果以人打个比方,现在人们常说的‘互联网’常是的是信息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人的‘神经’系统,而能源互联网则是为人提供能量的‘血液’,智慧交通让人再‘动’起来,这些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大社会”。汉能控股高级副总裁张彬对记者补充说。

能源互联网有五大支柱:能源将向可再生方向发展;建筑物成为微型电站;开发新型储能技术,解决间歇式能源生产和存储的问题;利用互联技术使分布式微电网相互连接成为能源互联网,以便将多余电力销售给电网;而移动的电动汽车融入电网后形成移动互联网。

里夫金的洞察力足够敏锐。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后发生的。第一次是蒸汽机与纸媒,第二次是发电机与电报电话,现在是全球新能源开发与互联网,他把这叫做人类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只是,学者离产业实践还是有一段距离。比如,里夫金就预测,到了2030年,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动车会普及,为城市主电网输电、送电提供分散式的基础设施。但如果他见到了汉能的全太阳能汽车,认知可能会被刷新,对未来的构想也会改变。

简而言之,电动汽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用电设施和储能设施,最能体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特征,如果这辆汽车还能自发电,就相当于一座移动的小型电站。而“能源互联网”概念也就继续往前推进一步,变成了“移动能源互联网”。

从此可以看出汉能提供的,是一种颠覆性的清洁能源技术解决方案。与一般的硬质晶硅电池最大的不同是,太阳能薄膜电池具柔性可弯曲和半透明独特性,可以根据车体形态贴身随意变换,车体是什么形状,薄膜就可以做成什么形状。薄膜太阳能电池在高温和弱光条件下都可以发电,局部损坏而整体仍然正常工作,性能优越。加上薄膜太阳能电池重量轻,发电转换效率高,天然跟电动汽车能够有机结合。

电动汽车配备汉能的太阳能发电纸,到了一个地方,把太阳能发电纸打开,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充电,晚上宿营,还可以提供照明电力。这种全方位的能源服务,给用户带来上佳的使用体验。

上一篇:党校结业感言下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