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2024-05-13

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共7篇)

篇1: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情况分析: 祎祎小朋友性格比较孤僻、任性,和小朋友交往相处不是很融洽;很少参加集体的体育活动,动作发展很不协调,对活动项目和有点难度的动作表现出畏惧和胆怯、缺乏自信。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是早产儿,眼睛有点斜视,脚上有根骨头没有发育好,走路很不稳。所以孩子的日常事务都由奶奶包办,活动受到父母的诸多限制、不允许做这、不允许做那,怕有危险、出意外,因此形成了她过度依赖、不愿与人交往的个性。

学期总目标: 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她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她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阶段培养目标及措施: 第一阶段目标与措施:

1、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帮助她排除焦虑的情绪。

2、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第二阶段目标与措施:

1、关心与信任,帮助孩子战胜胆怯心理。

2、发挥孩子的专长与爱好,使她获得成功体验。

第一阶段:(9月6日)开学一来园,祎祎的表现就是哭:上课哭、吃饭哭,午睡哭,一空或游戏一停,她就“妈妈,我要妈妈”地哭叫。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她还在不停地哭。不管我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她停止。今天上课时,她硬要坐在教室靠门口的座位上,说是要向外看妈妈、等妈妈,为了不影响全体小朋友的来园情绪,我只好暂时顺从她。

为了让祎祎尽快地消除这种焦虑情绪,平时我就注意耐心亲切地多与她交谈、陪她滑滑梯、做做游戏、家访、抱抱摸摸她、孩子一有进步就马上表扬并与她的父母反馈在园情况、利用“五角星、小红花”等小奖品鼓励她、请班级中活泼胆大的孩子和她交朋友等,来慢慢消除她的陌生感。这样过了三星期左右,她已经不哭了,对老师比较喜欢,还能主动和我说说家里有“天线宝宝”的碟片、最喜欢看“东方少儿频道”等等,在家中也能主动讲讲幼儿园的事情。9月27日

午睡是幼儿园生活的一大重要环节,很多幼儿在家中没有午睡习惯,祎祎也不例外,她往往担心“一觉醒来妈妈会不会来,如果睡着了妈妈来领,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办?”等。所以,差不多每天午睡时,她都坐在椅子上呆呆的发愣。

要跨过这一门槛,变不习惯为习惯,要花一番大功夫。于是,我一面以“宝宝午睡后照样可回家”的事实打消她的顾虑,一面与家长取得联系,交待下一步的措施,要求不要让孩子停学,我就慢慢让她学会午睡。为了照顾全体幼儿不被吵醒,让她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我采用了“哄睡五步法”: 第一步:让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做好睡前小便的准备工作,然后坐在午睡位置旁边的小椅子上,要求不离开椅子,嘴里不发出声音。

第二步:脱掉鞋子,踩在床上。不能离开椅子,口头提醒“如果累了,可以躺一会儿”。

第三步:脱

掉鞋子,允许坐在被子里,但不能有声音。

第四步:要求孩子必须躺下。一开始,她不习惯,躺半小时又坐起来,老师一提醒,又躺下去。这样坐坐、躺躺、趴趴,过了午睡时间。

第五步:老师搬凳子坐在她身边备课,她的头一抬,马上把她的头轻轻按下去。这时候,孩子已经比较老练,不容易哭了。老师的要求要严,不再“心软”。一抬就按,一抬就提醒,慢慢地,她能睡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了。睡不着或睡醒后也能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将近一个月了,祎祎终于能安安稳稳的午睡了。

第一阶段小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焦虑真实的原因是因为儿童习惯于母亲那张亲爱而又熟悉的面孔,而当陌生人出现后,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就变成惊骇了”。对于像祎祎这样焦虑情绪特别严重的孩子,就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并付出更多的爱心。要让孩子熟悉环境,觉得老师、小朋友可亲可爱,幼儿园真好玩,然后寻找教育的锲机,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逐步让她融入幼儿园大家庭,适应幼儿园生活。

第二阶段:(11月8日)早操时,我们班的小朋友随着音乐快乐地做着早操,大象走、小鸟飞、青蛙跳。这时,只见祎祎小朋友抿着嘴,两腿一颠一颠的,两只小胳膊夹在腰间,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怎么跳也跳不起来,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两次、三次,都没有跳起来,最后她干脆蹲下不做了。

这使我联想到平时祎祎走路不稳、动作发展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的状况。如果总是失败,孩子就会失去兴趣和自信心,怎么办呢?早操结束了,我在地上划了一条横线,让祎祎在横线间半跳半迈地就过去了。我微笑地向她伸出了大拇指,小朋友都拍起了手,第一次的成功使祎祎的信心大增。她用那不协调的动作,反复练习着跳,还时常举起双手,非常兴奋。

这件事给我启发很大,一条线竟有如此的效果。尽管她的动作还不如其她孩子,但在她自身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天入园时,她的妈妈对我说:“祎祎昨天回家很高兴,叫我在地上画线让她跳,而且跳得满头大汗。”听了妈妈的话,我想,无论她跳的结果怎样,至少她现在爱跳了,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12月15日

今天的音乐课“买菜”,我没有弹琴,而是让孩子们听磁带学唱歌曲。听着欢快的音乐,我突然发现祎祎歪着头,眼睛盯着录音机,一动不动,听的特别认真。别看她平时上课注意力总是不集中,还是挺喜欢音乐的。孩子发现我在对着她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下来,大家一起编起了动作,祎祎站在靠边的地方,边看边做,脸上不时地露出笑容。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朋友很快就学会了里面的动作。最后,请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祎祎也怯怯地举起了小手,我马上请她来表演,为了让她胆子大一点,还特地邀请了其他两位小朋友。虽说祎祎的动作很不规范,但是毕竟完整地表演下来了,在小朋友的掌声中,祎祎得到了五角星。

第二阶段小结: 虽然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解决这些问题时,我遵循了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到的“健康教育的大原则”:“即让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因人施教”。“一条线”看似简单,但恰恰给祎祎搭构了一个小台阶,让她知道如何跳出第一步,并且及时给予她充分的肯定,使她在迈出第一步时就体验到了成功,因此也就有了信心和进一步练习的勇气;在上台集体表演中,让她担当一些适当的角色,让她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孩子直接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学期小结

一个学期过去了,由于我们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她特点的教育方案,如:让她动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小便洗手等等”,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她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在家长、老师的共同引导下,祎祎逐渐建立了自信,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克服困难,还会主动亲近老师和小朋友,并积极地参与集体的活动。家长也为此感到开心,同时也更新了教育观念。

篇2: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案例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吴秋华,女,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父母是小商贩,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平时住在奶奶那里。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 为她的奶奶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二)原因分析

她的心理问题是从家庭成员对她的过分满足、迁就和教育误导开始的。爷爷、奶奶的话对她影响很大:反正学不到什么,不去就不去吧。父母由于忙于生意,对她不闻不问,所以她经常找借口这疼,那伤,奶奶就让她不上学,任由她在家不到学校。造成她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不合群,一到学校就感到孤独,害怕,产生害怕学习的焦虑性格。

(三)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不要让爷爷奶奶再溺爱孩子。

二、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

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 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语言。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让吴秋华练习造句,她小声说出了一个句子,我试探着问:“还能继续吗?再说一句,试一试。”我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她,她不慌不忙地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很美的图景。语句通顺流畅优美。最后我这样告诉她:“许多事情并不难,只要你试一试,你肯定行!”这堂课上,她的学习兴趣显然很高。由此可见,鼓励是“催化剂”,能给学生以自信,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她谈谈心,能知道她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她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她,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能很好的调控学生的心态。同时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不能因不爱学习嫌弃他们,要以一颗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四、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感受班集体无穷的力量

只要吴秋华能融入集体,那么,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就会驱走她心中的阴霾。我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活动以游戏为主,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有趣的游戏的吸引下,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坐守旁观,渐渐融入了班集体。集体劳动中,也让她和他的同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感受劳动后的成功和喜悦,渐渐地我感觉到她的心扉敞开了。课堂上,结合她爱思考的特点,一有难题老师就引导她进行思考,让 她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

有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例如,鼓励孩子多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多参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也是促进她爱学习的一种良好办法。

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是成功的起点

当吴秋华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快乐后,接着就要帮她树立起自信心。每次上语文课组词语时,我都鼓励她站起来说给大家听,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随着上台次数的增多,她不再感到紧张和畏惧了,也能主动积极地回答老师提的问题了。但是她在课后,一篇课文的朗读我可能要花比别的孩子四倍的时间去教。教会后,让她在课堂上大声朗读,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吴秋华找到了自信。我感觉她的内心已经接受了阳光的普照。现在,吴秋华心中的那把锁已完全打开了,她活泼开朗了,她信心十足了。

七、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兴趣,摆脱厌学情绪

学习上严格要求,如:上课时,多提醒她认真听讲,鼓励她大胆回答问题,用眼神肯定她的做法,抓住她爱劳动一点大力表扬等,都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课余时间帮她补课,慢慢的她在学习上尝到甜头。

(四)理论概括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 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后,要组织力量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启开学生心中的“结”,去释放一颗颗童心。用自己一颗真诚、敏感的心去细心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鼓起了信心之帆,并且将他鼓得满满的,去迎接生活中、学习中的各种风浪。

(五)辅导结果

篇3: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1996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在综合大学内可以举办师范学院,随后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了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从而扩大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途径。至此,大学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来。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实物搜集法,研究对象为一名撰写十年教育案例的小学教师M,探究专家Z在其教育案例写作中发挥的作用(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本文涉及的学校及个人一律采用化名代替)。

二、M教育案例写作情况

笔者整理与M的访谈资料和她所有的教育案例材料,发现M教育案例写作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是摸索期、积累期、成熟期和飞跃发展期。在这四个阶段中,M由最开始认为教育案例就是随笔,发展到现在对于教育案例有正确的认识;由最开始不知道如何写发展到现在教育案例缺乏理论支撑。在她写案例的十年之中,一个关键性事件是2005年学校德育主任倡导写教育案例,这个关键性事件正式将M引进教育案例写作的大门。另一个关键性事件是M的教育案例相继被发表在《德育报》上,这极大地增强了她的职业成就感。这些关键事件直接影响了她的案例写作效果。

三、专家对M的帮扶

笔者在与M接触期间,发现在M案例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人物———教育专家Z。因此,笔者认为,专家对M的帮扶是M教育案例写作迅速提高的外因,M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促使她不断进步的内因。

(一)专家全方位帮扶促进了M教育案例写作质量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会对教师本人的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Z走进M的生活之后,对M从2005年以来写的教育案例进行细致的修改。据笔者了解,Z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的教育案例进行了修改:一是将M教育案例写作中的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二是从思想情感方面,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上鼓励M,使M内心产生成就感。关键人物的出现能够引发教师产生认知冲突,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规律。M在2013年迎来了她写教育案例写作生涯中的关键性人物———XX小学名誉校长Z。Z对M写教育案例细心地指导,使得M教育案例写作有了质的飞越。以下是M针对专家帮扶的看法:

M:第一个是帮我修改案例、论文,最初修改就是在不成熟的地方批改得比较多,后来就慢慢涉及我文章的理念和思想,使我对案例或案例的内容慢慢地有了了解。第二个是我平常跟Z交流我的教育行为、教育思想,Z会建议我将其写成教育案例。第三个就是对我案例的评价,由最开始的鼓励、赞扬变成现在的多提建议。

(二)M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案例写作质量的动力

M是一个很追求成功、做事情很要求完美且做事效率很高的一位教师,她在追求成就感中实现自我,也在迎接挑战中实现自我。

对于教师而言,成就感的获得来自很多方面,也许是一次大会上的发言,也许是学生的一次感谢,也许是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这些都会让教师体会到职业中的成就感。在笔者与M的访谈中,M认为当自己的教育案例被评选上获奖或者是登在报纸或杂志上的时候,就能激发其成就感。同时,M在教育案例写作方面的成就感也来源于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学生成长以及发表文章,等等。M在这些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就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追求成功、办事高效和敢于挑战是M的性格特色。徐碧美教授区别了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差异之一就在于专家型教师比非专家型教师更愿意迎接挑战,更愿意投入资源来达到更高水平的行为,专家型教师对自己目前的能力层次和能够战胜的挑战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在M的身上,我看到了她敢于迎接挑战和奋斗的品质。她在工作的时间从来不做杂事、会利用女儿上课外班的时间记录反思内容、会每天用小纸条记录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可见,在挑战中实现自我,敢于一次又一次地迎接挑战的M已经在逐步走向专家型教师的路上。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个案中笔者发现,教育专家在促进教师案例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教师开展案例写作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原因,但笔者通过与M的访谈可以确定专家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合作是一种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一线教师通过与教育专家的良好对话,“整理”个性化的“个人教育理论”,真正实现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小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需要来自大学的支持和指导。专家站在另一个高度,比小学教师更早接触到教育领域的新鲜血液,他们将自己接触到的知识带入小学,进而传达给教师。拥有专家指导的教师能够进行自我检查,能够接触到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案例写作的能力。因此,大学要走进小学教育基层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师教育,更好地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以我国要加强专家对教师案例写作的帮扶。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一位小学教师教育案例写作调查发现,专家帮扶在提高教师教育案例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专家帮扶,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案例写作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应加强专家对小学教师案例写作的帮扶。

关键词:专家帮扶,教师教育案例,写作

参考文献

[1]许建美.浅议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J].外国教育研究,2002(3).

[2]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37-39.

篇4: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往往以高度概括和深度提炼的方式呈现着人类社会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根据教学的目的和需要,从电影的题材入手,选取适合的电影场景和情节作为教学案例,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直观感受性特征和通俗易懂性特征,用其阐释教学涉及的理论问题,再现教学涉及的行为现象,这样既能彰显电影艺术的社会价值,增强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影片中所反映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鲜明的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提升教学效果。

高师教育学课程,作为师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课,课堂教学多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活动较少,常常是教师讲得艰涩,学生听得乏趣,课堂氛围冷寂,教学效果一般。本文基于高师教育学课程视野,以天影《天那边》为对象,对大学教学案例的采集与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由“80后”导演韩延指导的电影《天那边》,作为一部以“农村支教”为题材的影片,呈现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场景和情节。这些场景和情节,再现了我国教育领域的许多真实现象,揭示了当前我国教育正在面临和急需处理的某些现实问题。通过对该片内容的分析,梳理出一系列适合于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现实问题,有的反映了教育观念的偏差问题,有的阐释了教育的理论问题。

下文列举了从电影《天那边》中梳理的部分案例及其分析,愿与读者共享和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推而广之。

第一类揭示教育现实问题的案例

案例1:办学条件的均衡问题

情节展示:(1)水咕噜小学的景象:校舍建筑简陋,教室墙面水迹斑斑,桌凳门窗未见漆色,操场土地杂草丛生,其它教学设备几乎没有。(2)罗老师养鸡攒蛋为学生换作业本。(3)罗老师用街上散发的药物广告纸为学生装订作业本。(4)村长讲述罗老师的死因:“为了修教室,上山背黄泥,遇到了泥石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分析评述:上述情节反映了水咕噜小学的办学条件很差,教育教学设施落后。现实中由于我国国情复杂,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导致我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学区之间的教育投入很不均衡,从而造成同级同类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上具有很大差异。当前,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摧生了学生择校、教育移民等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引发了对于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案例2:落后地区的师资问题

情节展示:(1)关于江老师:支教“是为了爱情过来的。”当许老师评论罗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靠谱”时,江老师说“我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国外念的,只有大学是回来念的,结果还中途退学了。靠不靠谱,我哪知道啊!(2)关于许老师:对罗老师讲“我来这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验和实践的。”“我在这就呆三个月。三个月之后,这不还是你的天地吗?”对江老师讲“本来我以为,到这儿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可是你看看,这里的人眼里全是怀疑和不信任。”(3)关于罗老师:给学生上课时使用的是典型的湖南方言。对许老师讲“我初中都没毕业呢”,村长“让我教书”,“后来我就慢慢喜欢上这个事情了,于是我就自学完了高中课程。”

分析评述:长期以来,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投入能力有限,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致使这些地区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合格教师比例很低。我国《教育法》规定,只有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方可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然而片中的罗老师虽然不具备从教的资格,但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这一现象有力说明了我国边远地区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实行的支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远落后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促进了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应明确,支教政策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地区的师资需求。片中江老师的情况说明了虽然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自愿加入支教队伍的行列,但并非所有的支教者都具有适合的支教条件和真诚的支教动机,并非所有的支教者都能尽力做好支教工作,圆满完成支教任务。片中许老师的话,充分说明了支教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远落后地区的师资短缺问题,支教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支教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要。

上述情况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加速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构建师资保障的长效机制,培养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师资缺乏的现状。

第二类反映教育观念偏差的案例

案例猿:课程认识的偏差问题

情节展示:片中的许老师,在和罗老师争夺教学权的过程中,将体育、美术、地理等课均称为副课,而将语文、数学等课称为“主课”。

分析评述:学校课程,都是依据课程计划开设。学生学习的每一门课程,都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必须开设的课程。各门课程在地位上并无主副之别和轻重之分,课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功能类别的不同,每门课程都具有从某一方面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能、发展学生潜力的作用。

片中许老师对课程的认识,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当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这种主副课的观念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许多中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追求更高的升学率,常常急功近利,违反课程计划的规定,随意把课程区分为“主课”和“副课”,压缩非考试课程的课时数甚至停上或取消非考试课程。这种对课程的认识和处理,严重违反了中小学课程计划的要求。endprint

案例4:品德养成的环境问题

情节展示:(1)片中的罗老师为了阻止许老师教授所谓的“主科”,在学生公开表决的时候暗中要求学生为自己投赞成票。(2)片中的江老师在学生上课时间叫了两名学生陪自己玩扑克。(3)片中的许老师上课时,发现学生使用的作业本,竟然是用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的药物广告纸装订的。

分析评述:培养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而,创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健康观念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行为表现上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征,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

片中罗老师的“造假”行为虽然出于好的动机,但其要求学生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在事实上严重有损于教师的榜样角色。同时,罗老师用广告纸给学生装订作业本的行为,确实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但是这种作业本在事实上的确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片中江老师在上课时间和学生玩扑克的行为,当然更欠妥当。上述几种行为,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会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类阐释教育理论问题的案例

案例5:教学组织的形式问题

情节展示:(1)水咕噜村小学有十八名年龄不等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但属于不同的年级,长期由罗老师一人授课。(2)当片中的许老师给学生讲解完小学课本中的《农夫和蛇》一课后,紧接着就让高中年级学生打开课本,准备教授高中年级的课程。

分析评述: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单式教学、复式教学和个别教学。单式教学是指把同一年级的学生合成一班,在一个教室内由一位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从片中的教学场景能够看出,水咕噜村小学所有年级的学生都编在同一个班,许老师的教学活动是交替进行的,在同一节课内对学生讲授的教材是不一致的,既有小学教材,也有中学教材,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典型的复式教学。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和农村。

案例6:师生关系的构建问题

情节展示:(1)片中的许老师问罗老师:“孩子们为什么叫你破罗,不叫老师?”觉得叫老师的外号是对老师的不尊重。罗老师回答:“啥尊重不尊重,上课叫老师尊重,下课了,无所谓。”(2)片中多次出现水咕噜村小学的罗老师以及两位支教的老师与十八名学生聊天、游戏、踢球、跳舞、郊游的情节。(3)片中的罗老师养鸡攒蛋为学生换作业本,与许老师一起去城里找春秀。

分析评述:建立现代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权威型师生关系相比,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具有以下三种特质:民主平等,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前提;尊师爱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教学相长,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篇5:帮助孤僻幼儿走出心理困扰

在幼儿园里, 几乎每个班里都有一至两个甚至更多这样的幼儿:整天低着头, 不爱说话, 不爱活动, 大多数时间喜欢一个人独坐, 不愿意和别人交往, 对教师和同伴有着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其一, 家庭气氛不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 然而,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意识到这一点。一些父母认为, 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 满足其物质需要, 就“对得起孩子了”, 他们并不了解幼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家庭, 夫妻性格不和, 三天一小吵, 五天一大闹, 争强好胜, 却苦了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幼儿精神紧张, 惶恐不安, 久而久之便会变得沉默寡言, 以致难以合群。其二, 教育方式不当。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更加迫切。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 一上幼儿园就会写字, 完全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有些家长稍不满意就向孩子施暴, 幼儿的情感受到抑制, 胆小的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在同伴和教师面前不敢说话, 并与他认为能力强的幼儿产生对立情绪, 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其三, 家庭结构的变化。当前家庭结构多为三口之家, 城镇居民又大多深居高楼之中, 互相往来很少。部分家长没有注意到这点, 懒于带孩子出门走动, 幼儿缺少伙伴, 长年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二、解决措施

性格的不健全, 必然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个幼儿健康成长, 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幼儿, 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困扰, 恢复活泼烂漫的天性。

1. 营造轻松的环境。

鉴于孤僻幼儿的心理特征, 当幼儿从自己的小家走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时, 教师着重应考虑让他们尽快适应群体生活。首先, 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氛围。调查显示, 几乎每一个幼儿都喜欢亲切、和蔼、爱笑的教师, 其可以给幼儿带来安全感、信赖感。其次,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简单是一个发号施令、布置任务者, 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和幼儿同唱同跳, 无拘无束地对话,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教师要善于营造温馨气氛, 以便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轻松、自由。良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向往、喜爱幼儿园生活, 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因素。

2. 提供表现的机会。

在上课时,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活跃的幼儿备受关注, 表演、游戏、提问经常轮到他们, 而孤僻的幼儿却无人问津。但越是这样, 就越导致孤僻幼儿更加孤僻,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把表现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孤僻幼儿。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耐心诱导这些幼儿, 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 并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如引导他们在活动区内进行活动, 多让他们扮演角色、回答问题、充当教师的助手等。教师不应忽视这些幼儿的点滴进步, 要适时地在众人面前予以表扬, 幼儿在自信心一点点找回时, 就会变得开朗、大方, 渴望交往。

3. 以爱心感化幼儿。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 孤僻幼儿则更加需要, 但孤僻幼儿恰恰又十分固执, 不会轻易顺从, 不太容易改变。因而, 教师必须摸清他们的脾气、喜好, 先投其所好, 再慢慢地加以引导, 把其当成自己的孩子, 以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

4. 与家长携手共育。

篇6: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内部成因一般归结于本身的基因遗传与成长特定期表现。有些小孩天生就属于那种比较容易兴奋的,情绪表现比较激动的,家长若不及时引导,孩子则较容易出现任性现象。当然,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外部成因无外乎是家庭溺爱娇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现代家庭“六对一”的模式,让孩子变成宝中宝。家长,特别是家里老人对孩子更是特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这也就无形中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日常行为给出消极的反馈,甚至是对小孩的合理需求或不予理睬或简单粗暴,这样极易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埋下任性的种子。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没有及时关注与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孩子顺其自然成长,错把孩子的任性当个性,甚至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儿时形成的性情会影响终生。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一定能使你的孩子感到痛苦?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大人的骄纵下,他们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渐渐地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行为,进而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因此,家长在平时教育中,不可过度盲目满足小孩的一切要求。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予满足。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

二、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

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家长要经常找机会带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可以经常去同学家或有孩子的朋友家串门,也可以请他们来家里玩,为孩子创设一个与伙伴交往的氛围,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交往能力,获得友谊。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可提醒孩子请亲友家的孩子来一起玩。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更要讲表示欢迎的话,消除别人的恐惧心理,还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东西招待他,拿出好玩的东西给他玩。在日常的游戏、学习、生活中,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引导,慢慢形成孩子的分享意识。

三、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

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孩子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家长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这就容易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因此,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情绪也应该分情况而定。只有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四、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大部分家长,只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无条件满足宝宝,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就强化了“只要我哭闹就会得到满足”的意识。这样一来,孩子就抓住了家长的心理,当想要得到满足就会任性哭闹。

要改变宝宝的任性行为,家长就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只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坚决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引导孩子关心他人,教育孩子以共享为乐,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家长要巧妙机智地处理孩子的不良情绪及行为,读懂孩子的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摘要:所谓任性,就是凭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感受。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任性为何而来?分析了任性的内外成因,以及给出了矫正大班幼儿任性行为的建议,分别是戒掉溺爱,做到理智爱护,同伴玩耍培养分享意识,换位思考读懂孩子内心和任性行为处理方法得当。

关键词:任性,溺爱,分享意识,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春亚.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矫正策略[J].云南教育:视界,2007.

[2]李梅.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尝试[J].中华少年,2015.

篇7:个案案例:孤僻、任性的幼儿教育

任性是指孩子放任自己的性子, 不加约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人都要参与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活动, 并且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对于那些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毫无约束的孩子, 家长应该及时发现, 并给予矫正, 否则就会使孩子在社交上遭到排挤, 受到冷落, 交不到朋友, 并造成难以顺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等后果。

众所周知, 造成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有很多, 在此我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孩子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不一致而做出的任性行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孩子在家庭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家人的目光都会集中在孩子的身上, 但往往所有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是各持己见的。年迈的祖父母觉得孩子小, 不懂事, 一味地迁就, 把孩子的话当成了“金科玉律”, 一律照办。而了解当代社会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中的家长, 则严格要求孩子, 要孩子从小就要比其他孩子强, 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然, 父辈的这种“严”要想在祖辈的这种“松”中践行下去实属不易, 因此, 孩子的任性行为会逐渐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的做法中慢慢形成。

针对孩子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而做出的任性行为, 我给出了几点意见, 供家长们借鉴和参考:

1. 家庭成员要对孩子有统一的教育方式

不要一个训、一个护, 尤其是隔代的祖父母等。如果这样, 孩子的任性行为不但不会得以改善, 反而会因为有人袒护而变本加厉。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 其他家长最好不参与进来, 即使是参与也要附和着那位家长, 从心理上孤立孩子, 让孩子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错的, 这样做不仅能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 而且也能帮助孩子养成讲道理的好习惯。

2. 冷却孩子无理的要求

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大哭大闹时, 家长可暂时采用冷却的方法, 即不予理睬, 当孩子无人理睬时, 自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家长在此过程中, 一定不要表现出心疼和怜惜, 更不能和孩子讨价还价。

3. 启发诱导

当孩子任性时, 不能简单地用命令、威吓手段遏制和惩罚孩子, 因为这种“硬碰硬”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孩子很可能会在其他场合把当时的任性和不满都爆发出来。

4.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避免与孩子发生直接冲突

由于学龄前幼儿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此时的幼儿看到了才想要。因此, 当孩子在发脾气时, 家长可先把幼儿带领至其他场所, 和孩子一起做吸引其注意力的事情, 如看动画片、画画等来安定他的情绪。

5. 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惩罚

适当惩罚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但家长在运用惩罚时, 要注意惩罚的具体行为、惩罚的时机以及惩罚的力度等。

6. 巧用激将法

成人可利用幼儿自尊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 激励孩子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7. 合理摆放家庭物品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第一场所, 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家庭物品的合理摆放, 如各种电器、遥控器和玻璃杯等物品, 尽量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因为幼儿期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 成人越不让动的物品越要动, 因此家长可以多注意一下, 这就完全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二孩子因家长的过分溺爱而出现的任性行为

现代社会, 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绝大多数家庭的生儿育女观已大大地发生了改变, 已经由过去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转变为只生一个 (或两个) 。以前儿女众多的家庭, 容易形成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 孩子没那么娇气。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 有些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珍宝, 一味娇惯溺爱, 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 让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过度膨胀。家长一切由着孩子, 迁就放任;一切服从孩子, 让孩子指挥一切。独生子女的这个问题在隔代教育中尤为明显。所以, 独生子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同时研究也发现, 独生子女的确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个性和心理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任性。

家长对这种任性的孩子不能忽略, 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找出孩子任性的原因, 逐步引导孩子与家人和其他小伙伴愉快相处。

针对孩子由于因过分溺爱而出现的任性行为, 我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供家长们借鉴和参考:

1.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意识到并不是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就是对孩子好

要适当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 不要一味地满足物质需求。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 要知道孩子的任性大多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

2. 采用磨炼孩子意志的方法

家长要想使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得到健康成长, 就要为孩子提供磨炼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家长不要插手,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克服, 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 而且还能增加孩子的经验, 丰富孩子的经历。

3. 及时奖励孩子的积极行为, 削弱其消极的任性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善于使用表扬的方法, 即使是幼儿做出微不足道的但有意义的事情, 如帮忙倒了垃圾, 家长应给予口头表扬、微笑、抚摸等精神性奖励或者给予贴纸、小红花和糖果等物质奖励。家长多采用正强化的方式, 使幼儿的任性行为逐渐消退。

4. 角色转换, 削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幼儿的任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自我中心的意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 如在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的游戏中, 幼儿模仿家长平时的言语和行为, 而家长可以将幼儿的任性行为表现出来, 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无理, 削弱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

5. 对幼儿进行自然惩罚

任性的孩子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会对家长不停地哭喊、吵闹, 这时, 家长可对幼儿采取自然惩罚的方法。如孩子不爱护图书, 乱撕、乱画, 就不给他买新书, 只许他看旧的。再如幼儿故意欺负同伴或严重影响活动的进行, 就让其他小朋友一起评论为什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这样别人还是否愿意和他玩等。

6. 加强家园合作

家长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通过家长会, 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生活和学习上的表现, 积极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意见, 并可以向教师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 特别要杜绝孩子一旦任性, 家长就迁就、满足的错误做法。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生活中孩子的任性行为可谓比比皆是, 为避免家长们运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造成孩子任性行为的产生及加剧, 在此笔者分析导致幼儿任性行为的原因, 并给出相关的教育策略。

上一篇:爱情道歉信作文下一篇:参加网上祭英烈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