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铃相关音乐版权的说明

2024-04-16

彩铃相关音乐版权的说明(共6篇)

篇1:彩铃相关音乐版权的说明

彩铃相关音乐版权的说明

不同于重新用MIDI制作了的,用于铃声下载音乐,彩铃因为使用的都是原人原唱,因此,除了需要解决歌曲的词曲著作权的问题以外,还需要解决该首歌曲相关的临接权。

词曲著作权:由创作歌曲的词曲作者享有;

演唱权:由演唱该首歌曲的歌手享有;

制作权:由该首歌曲的制作人或制作公司享有,通常指出资方;

其他临接权:一首歌曲的完成,还包括伴奏、伴唱、录音等其他相关过程和相关的权利人。

在国内,一首歌曲的出资方,通常是唱片公司或是歌手,在歌曲制作完成后,已经向拥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支付了该首歌曲的全部相关费用,因此,即已经拥有了该首作品的全部使用权,因此,只有该首作品的出资方,才拥有该首作品的全部权限。

个别情况,一些词曲作者或是歌手也跟相关的出资方签订了使用该首作品的权限,因此,也享有该首作品的全部使用权限。

从移动的角度,为了避免彩铃内容出现侵权的情况发生,需要严格审查歌曲使用权限的授权过程,即相互之间的授权关系。而最关键就是把握最初的授权关系,也就是说,最初授权人,是否拥有该首歌曲的全部权限,是否能有资格授权他人使用该首作品。在这个问题上,通常只有唱片公司、歌手、歌手的经纪人、词曲作者、电视片制片人等才有可能拥有这个作品的全部权限,也就是说,只有得到这些环节的授权,才有可能是合法的。

媒体是否拥有歌曲作品在彩铃业务中的使用权和转让权呢?

目前,在一些运营商的彩铃网站中,发现一些媒体使用了很多音乐作品。唱片公司或是歌手,或是歌曲所有权的拥有者,在歌曲推广的时候,会将歌曲主动送到很多媒体手中,由媒体免费推广该首歌曲,也就等于,版权拥有者授权给了媒体人员在自己的媒体中使用这首歌曲作品,但是却没有授权媒体在其自身以外的载体中使用这首作品的权力,更不会授权给媒体在商业行为中,以盈利为目的使用这首作品,因此,在没有得到歌曲版权所有者授权的情况下,在彩铃中使用这些歌曲的媒体,属于侵权行为,类似情况,例如天津文艺台在天津联通炫铃页面中提供的某些炫铃,就属于这类侵权作品。

拥有音乐版权后,是否可以再次授权,或转让授权?

通常唱片公司的授权,都只是授权使用,这样,被授权方是不得转让或再次授权给其他人或公司使用该首作品的。只有,音乐版权的代理公司或机构,在他们与版权所有者签署的协议中,明确拥有代理资格的公司或机构,才可以转让或再次授权给其他使用公司或人,例如,目前国内大陆音乐作品,只有龙乐一家才具有这样的代理资格。

如果唱片公司的授权属于非法该如何处理?

及其特殊的例子,唱片公司再自己都没有所有权限的情况下,授权他人使用该首歌曲,这种事情往往发生在版权不清或是较大公司,记不清楚版权归属的情况下,例如,中唱总公司授权TOM使用《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这首歌曲一例,这首歌曲的所有权,是鸟人公司的老板周亚平先生,圈里可能都鲜有人知这个事情,因此中唱自己自然会对此事含糊,但是只要周先生不去追究此事,也就不会由此出现纠纷了。这样复杂的版权关系,已经不是运营商或是SP所能了解或研究的事情了,因此,如果发生这样的侵权案例,相关公司,也只能自认倒霉了!有了音著协的授权就能做彩铃了吗?

目前国内唯一的与音乐版权有关的代理机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是半官方的词曲作者的著作权协会,与国内几乎所有的词曲作者都曾经签署过代理协议。但是彩铃由于是原人原唱,因此不光涉及到了词曲著作权的问题,还包括其他临接权的问题,因此,重新制作MIDI之后的铃声下载,在取得音著协的授权后,即可合法化了,而彩铃却还不行,还得在取得其他临接权的授权后才能合法。

篇2:彩铃相关音乐版权的说明

亲爱的合作伙伴,版权证明是百度音乐认证您资质的补充材料之一,如提供完备可加快您的资质认证。详细说明如下:

一、对于原始权利人(创作者),最主要的材料是公开发表物或著作权登记证书——

1、公开发表物(二选一提供)

1)公开出版的书:包括曲作者和词作者的署名歌曲书。

2)有署名的正版录音录像制品的封皮(正反面,有ISBN编码)。

2、著作权登记证书

二、对于继受权利人(通过合同等方式获得权利),需提供授权其使用并可转授权的合同,若合同授权人是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如台湾、香港或外国),上述合同还需公证。

1、授权其使用并可转授权的合同。

篇3:彩铃相关音乐版权的说明

网络下载量最高的歌曲是什么?莫属庞龙的《两只蝴蝶》。

中国彩铃业务最庞大的消费人群是谁?答:农民工。

看似说笑的Q&A,实则揭示了这一音乐衍生物的本质。在中国唱片界江河日下,萎靡不振之时,彩铃业务以80%的市场占有率彰显其雄劲发展的态势,从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到陈楚生的《有没有人告诉你》,这些来自民间评选、抑或网络草根型歌手的声线瞬间占领了市场高地。

这种和流行乐息息相关的新声音通常和网络、手机等诸多新媒体相连,步入2004年,彩铃的风靡开始以手机为载体辐射中国。流行歌曲、搞怪说唱、网络歌曲等诸多样式加入到彩铃同盟军之中。在福布斯最新公布的财富排行榜中,快男陈楚生以年收入375万的身价排行第83位,据有关消息称,这份财富值里有一半来自他那首《有没有人告诉你》彩铃下载;与此同时,北京台《彩铃乐翻天》的节目中,小宝的吾酷工作室也从幕后走到台前,第一次曝露在公众视野。“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诺基亚,右手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呀,我坐完奔驰添宝马,没事就去吃龙虾……”小宝这首彩铃的原创在网上有上百万的下载量,无厘头式的幽默、独具创意的说唱方式让这款彩铃风靡一时,而在此之前,他做地下摇滚,他在酒吧演奏萨克斯,一直没有找准发展的方向。“彩铃的创作就是娱乐加创意”,小宝说。

流行+搞笑+网络,这一来源让彩铃业务声声不息。简短、贴近民生、传唱率高是它的主要特点,当人们看准了它前驱性的发展趋势,于是,市场随之而来。据国际唱片业协会发布的《2008年全球唱片业信息报告》数据透露,2005年传统CD份额占80%,彩铃20%,而到2008年,传统CD份额46%,彩铃54%,而到2010年,预计彩铃将占据80%。《2008互联网音乐调查报告》也显示,50%的消费者已经不购买或者极少购买CD,只有12%的消费者仍会经常购买CD。

传统唱片业的没落和彩铃的市场强盛并无太多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彩铃是一个中间产业,介于音乐圈与移动无线增值业务之间,而其间的平台,仅仅是网络加之手机传播平台的无以复加。

Tom、空中、移动梦网、三星乐园……提起这些提供移动无线增值业务的门户,不得不说起他们在线用户的浏览量和下载量,彩铃直属这项业务线。尽管如此,这项新兴的音乐朝阳产业和新的运营模式、技术内核、版权分成紧密相连,于是,数字音乐——一个新的音乐形态就此产生。

篇4:商品音乐——彩铃

当今的音乐商品市场,各种音乐事业以及其所产生的行业种类繁多,各种令人们应接不暇的新生事物,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产生,冲击着我们的头脑与生活。我们总会惊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震撼。

彩铃是“个性化多彩回铃音业务”( ColoringRing---BackTone)的简称。音乐通过彩铃传播是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式。是一种新兴的具有巨大威力的经济模式。彩铃借助人际传播的强大力量更能迅速地普及一首歌曲。在人们接通电话前的时间中,听者会完全被彩铃音乐占据,这种占据是直接的,完全的。

一,巨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随便拨通哪个手机,各种各样的手机彩铃保管会你大开“耳”界,动物的叫声、小孩的哭腔、搞笑的段子、翻唱的歌曲……手机彩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可以说,手机的这种“个性化多彩回铃音业务”的开通,让我们的听觉缤纷起来,能听到很多未曾听到过的音乐,总恨不得手机的主人不要那么快接听电话。手机彩铃也带动了彩铃制作业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彩铃工作室,其中有很多都是由个人音乐工作室转向而来,彩铃制作师成为年度最具潜力的十大职业之一。

中国消费者喜欢更为复杂的手机彩铃。有人甚至预测,手机彩铃将成最大收费音乐平台。

国内权威IT市场研究机构计世资讯近日发布的一份关于国内彩铃业务的调查表明,到年底,我国彩铃用户数将突破6000万,其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巨大的市场需求背后蕴涵的是同样巨大的商机,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要求常出常新的彩铃制作市场更是不可限量。

一份大规模的调研报告预计,今年这个行业的规模将达到20亿。更多的唱片公司,已经不再以唱片版权为利润主要来源,而依靠彩铃实现一夜暴富了。

二,重创意的个性化

从音乐作品的本质以及音乐带来的享受而言,彩铃只是音乐个性化运用的一种形式,其音质音效并不能让人体会音乐带来的享受,数十秒的播放,音乐作品本身也不完整,但随着互联网,无线下载以及手机终端音乐播放功能的不断完善,传统音乐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彩铃业务受到极大欢迎和追捧,首先是因为追求个性化已经成为如今消费市场的大势所趋。另外,彩铃业务不存在由于终端手机不支持所导致的业务瓶颈。相对于之前需要配套终端支持才能应用的彩信业务来说,“彩铃”的发送通过运营商一端就可以完成,任何一部普通的手机都可以使用这项业务,对于要追求时尚和个性而又没有能力为了一项新业务更换价格不菲的新款手机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又迎合了他们的需求。此外,“彩铃”的小额度,多频次的消费方式非常切合他们的需要,不必想以往那样为整张唱片的十几首歌曲付费。即使是经济能力还不算高的年轻用户也可以接受。目前使用“彩铃”最为活跃的正是这部分年轻用户群。

三,可观的收入

那么彩铃设计者怎样实现自己的获利呢?目前主要有用户下载和唱片公司购买版权两种。其中还以用户下载占大头,因为很多时候彩铃的音乐版权还需要从唱片公司购买。当设计师创作或者翻唱一首歌曲并简单录制后,上传到大型门户网站的音乐频道中,由门户网站制作成手机彩铃的格式。网友试听后如果感兴趣,可付2元下载一首到手机中。消费者下载得越多,设计师的分成收入就多。虽然一个用户下载一首歌曲的费用只有2元钱,但中国拥有5亿手机用户,1.62亿的网民,这样庞大的用户数带来的收入是可观的。

在国内,最早的彩铃音乐神话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首彩铃赚200万。而现在,很多知名艺人凭借各流行曲目,一年的彩铃授权所获利润,几乎可以与其一年的现场演出收入一样。通过彩铃赚钱可谓“得来全不费工夫”。

彩铃的重要意义

彩铃带来的不仅仅是可观的收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歌手提供新的舞台,打击盗版,支持唱片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歌手来说,这将给他们带来一个崭新的,具有非凡潜力和市场机遇的舞台。如果听众喜欢,他就会去下载,这是一个迅速的传播,对歌手来说,不失是一种宣传的重要途径。这种方式能使歌手及其作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推广,使其迅速被听众认知与熟悉。

彩铃对于打击盗版支持唱片业的发展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传统的唱片业,彩铃的成功给唱片业带来的不仅是多了一个重大的收益来源,更重要的是对产业思维的改变,如果有良好的版权保护机制,有运营商的推动,唱片业与互联网,等完全可以改变损害与被损害的关系,而进入到融合与合作的阶段,并实质性的推动唱片业的发展。

篇5:版权,在线音乐的头等大事

2014年11月,腾讯一纸状告《网易云音乐》所播623首歌曲侵犯了腾讯购买的音乐版权。而后武汉中院作出判决支持腾讯的申诉,认定“网易云音乐”平台及其下游分销商通过互联网公开传播的《时间都去哪了》等网络音乐涉嫌侵权,裁定要求《网易云音乐》停止这一行为。要知道在通常情况下,腾讯应先向网易发起要求对涉嫌侵权的音乐作品下架的通知再发出诉讼。但这次直接诉讼要么是双方之前的沟通并不顺畅,要么就是腾讯有意为之。

同样的版权争夺也在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与《酷狗音乐》间展开。今年6月阿里旗下音乐公司向杭州余杭区人民法院递交诉前禁令申请,禁止《酷狗音乐》播放其独家版权歌曲后,酷狗公司也向法院递交诉前禁令申请,斥阿里(杭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在其旗下产品《虾米音乐》上向公众提供酷狗公司享有独家著作权利的音乐作品。日前法院已经裁定阿里停止通过“虾米音乐”平台向公众提供涉案录音制品,其中包括张惠妹、陶晶莹、苏芮和黄磊等众多知名歌手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趁早》、《我可以抱你吗》、《太委屈》、《听海》和《橘子红了》等共计456首作品。

这些事件,只是网络音乐版权争夺战的冰山一角,诉讼远不止这些。前后还有《网易云音乐》与《酷狗音乐》,《QQ音乐》与阿里旗下音乐公司的互相起诉,就连一些国外唱片公司也向国内在线音乐平台发起了诉讼。去年年底,美国歌手Taylor Swift在中国的版权持有方环球音乐就致函《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等,警告必须下架Taylor Swift的在线免费音乐。

在线音乐诉讼之战全面开启,和复杂的音乐产业链不无关系,其中涉及乐曲、歌词、发行人、表演者和唱片公司等多个权利主体,如要全部获得授权本身就难,从而导致不同的主体分别授权时错乱引起版权纠纷。而诉讼也远非简单的要求下架,背后真实的情况则是互联网巨头排斥对手的常规打法,提升自家在行业的话语权加速市场洗牌。

土豪买版权,屌丝被淘汰

除了诉讼维护自身现有的版权,在这场在线音乐争夺战中各家也用资本对决版权,其中《QQ音乐》当算绝对主角。去年《QQ音乐》就与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的华纳和索尼达成独家版权合作,几乎买断两家唱片公司的曲库,成为其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其他在线音乐平台要使用两家唱片公司的作品,就需先经过《QQ音乐》的许可。《QQ音乐》通过对版权分发的控制试图确立上游龙头老大的位置。阿里自然毫不示弱,与《QQ音乐》展开版权“军备竞赛”。今年7月,阿里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以下简称“阿里音乐”),全面整合《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等阿里旗下音乐业务,并将高晓松和宋柯两位中国乐坛重量级人物收至麾下,剑指原创音乐。

当然,其他音乐平台也没闲着,恒大音乐与百度和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签署了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合同;《网易云音乐》推出音乐发掘活动,希望借助平台的力量打造原创音乐……。这时候音乐平台在渠道角色之外开始承担出品等多种角色,音乐行业的链条开始重塑。

但这种通过资本囤积大量版权并进行版权转授的玩法并不能持久。一是在线音乐的盈利模式尚未明确,国内仍然存在大量免费音乐资源,在从唱片到在线音乐的过渡中,市场仍未出现类似iTunes一样的平台衔接上下游,国内用户更没有形成付费习惯。在同质化的音乐服务商不断增多的行业状态下,为圈住用户,平台服务商往往采取免费模式而非强制收费的方式推广。二是通过垄断在线内容来留用户,只是短时间的权宜之计,要清楚版权之争只是存量之争,但在线音乐市场无论内容还是用户都是增量市场之争,垄断终究无效反倒会伤了用户的心。三是版权争夺战最直接的结果是版权成本增加,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的困难程度:随着版权价格的水涨船高,平台版权支出成本也在增加,由于音乐版权的定价没有参考体系,一口价往往是饮鸩止渴,平台更加艰难。据业内人士测算,现在每千首音乐消费,流媒体网站需要负担版权成本2.5元人民币、带宽成本1.6元人民币,而广告收益仅有1元人民币,净亏3.1元人民币。这对缺乏强大资金实力支撑的中小网站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或因无力购买版权失去生存土壤从而彻底出局。7月下旬音乐分享网站SongTaste就因版权问题最终被迫关闭。

持续烧钱的音乐平台正在等待版权规范来拯救整个行业,政策先行是否会成为在线音乐行业走向正常轨道发展的开始?

政策施压,正规市场或将到来

就在7月份,野蛮生长的网络音乐终于迎来了正版化的春风。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随后,网络音乐平台纷纷下架未被授权的音乐作品,截至7月31日,16家直接提供内容的网络音乐服务商主动下线未经授权音乐作品220余万首,包括奇虎360“好搜”音乐盒和SongTaste音乐板块等。通知的出台,一来可以减少诉讼维权的数量,毕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也低。再者随着行政力量介入,监管处理及惩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升高,维权方成本降低,对盗版者也形成了有力的管制。

通知出台后,在线音乐行业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拼资本、拼流量和拼模式将成为在线音乐平台竞争的主旋律,版权匮乏的网站将寸步难行,版权将获得更多的重视。以《QQ音乐》为代表的腾讯系、以酷我酷狗为代表的海洋系、以《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组成的阿里系以及《网易云音乐》、《百度音乐》等,纷纷与音乐内容版权方签署了版权合作协议。

在通知出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到一个问题—在线音乐付费。据透露,国家版权局早于通知正式下达前已约见了国内各大在线音乐服务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家版权局给了各大网站2到3个月的过渡期,各家拿出自己的一套收费方案,有偿音乐下载已成定局。这让在线音乐收费成为行业共同的关注点。本来随着音乐版权费用的上涨,在线音乐厂商成本压力就愈加变大,亟需变现。再者网络音乐向移动端迁徙的过程为收费创造了条件,用户开始在移动端集中,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其1亿用户就有70%来自移动端。而且移动端的支付方式更加灵活,更加便利,移动端变现效率大大提升。加上国家版权局的宏观调控,在线音乐收费好像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但是对于已经习惯免费音乐的用户而言,收费恐怕不能一蹴而就。针对这个问题,后面的文章还有详细分析。

篇6:最严版权令让音乐版权不再悬空

“版权令”改变互联网音乐格局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同样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也政策频出。2015年7月9日,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这条被人们称为“史上最严版权令”的通知瞬间改变了互联网音乐的格局,各大互联网音乐服务商争相购买版权以规避自身风险,并在限令到期后主动下架没有获得授权的歌曲。

之后,国家版权局又公布了《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意见稿》有两大变化——首先是加大了对著作权侵权的处罚力度,对于著作权侵权情节严重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并依照《刑法》对其进行处罚。其次,本次公布的《意见稿》更是与时俱进,考虑到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将著作权侵权的计量单位变成“次、首、部”等,为法院在判定侵权者侵权性质时提供了依据,让著作权行政处罚更具有可操作性。为了彻底堵住著作权侵权的“缺口”,2015年11月国家版权局发出《关于规范网盘服务版权秩序的通知》,要求网盘服务商应当建立必要管理机制,运用有效技术措施,主动屏蔽、移除侵权作品,防止用户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以上诸多新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新科技条件下的版权保护由意识到立法再到执行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司法实践与行政执法的保护

2015年各地法院著作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著作权人通过法律维权的行为更加认可;在审理著作权侵权类案件中,审理效率以及判决后执行效率都大大提高,有力的执行措施极大地保护了音乐著作权人的利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率先开创了“执法+协会”的模式,针对被起诉著作权侵权的卡拉OK经营者分组进行大量调查摸底和走访工作,通过宣传、座谈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经营者的著作权意识,杜绝其对有偿使用的抵触情绪和侥幸心理。通过“执法+协会”的模式,一方面维护了著作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减少了经营者的损失,同时又大大缩短了纠纷解决时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著作权法律法规的完善,著作权保护相关的司法实践以及行政执法将更加“有法可依”,著作权人的权利将得到更好的保护。

使用者版权意识在提升

2015年音乐版权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国家多管齐下的措施下,使用者的版权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今年年初数字音乐版权市场弥漫着硝烟,腾讯、阿里频繁出手,先后分别与索尼、环球、华纳等唱片业巨头签署了独家数字音乐领域版权协议,而像酷狗、酷我等音乐播放软件公司则通过结盟共组“海洋音乐集团”的方式来抵抗巨头来袭。一时间,数字音乐版权领域成“合纵连横”的态势。其后,各大网络音乐服务商利用手中的音乐版权在相互之间发起“维权诉讼大战”。最终在“最严版权令”限期过后,各大网络音乐服务商主动下架尚未获得授权的音乐,并本着“为用户提供极致服务”的理念,继续加大投入充实自我的音乐曲库。“网易音乐云”与“腾讯音乐”达成相互授权协议的行为让用户免除了“想听自己喜爱的歌曲需同时使用两个音乐APP”的担忧。互联网音乐服务商从“不认可音乐版权的重要性”到“认可音乐版权重要性并斥资收购”,而后学会“利用手中音乐版权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我权益”并能“放弃眼前商业利润,尊重音乐版权,主动下架没有版权音乐”,最终“通过相互协作相互授权,在尊重音乐版权的前提下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互联网音乐服务商在这一年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他们尊重音乐版权的行为给本已“迟暮”的音乐产业带来了一丝生机,为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其他领域音乐使用者的版权意识也大大提升了。各大广播电台以及各大商场都为自己所播放的音乐向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缴纳使用费。全国的卡拉OK商家向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缴纳著作权许可使用费也更加积极。对于使用者而言,音乐版权就是他们经营的基石,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只有构建顺畅的使用者到创作者回报体系才能让音乐产业重新绽放出光彩。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继续发力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由来已久,我国引入该项制度已有20多年。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作为使用者与创作者的桥梁,既肩负着维护创作者权利的使命,又努力让使用者尽可能简便快捷地获得一站式的作品授权,协助使用者规避版权风险。2015年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有了长足的发展。版权局公示的《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认可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出具的授权文件可以作为使用者已经获得授权的证明。这标志着国家将赋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更大的权力,同时也希望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司法机构加大著作权保护的力度,著作权侵权案件审理也日趋成熟,判决逐步流程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既积极地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在扮演使用者保护伞的角色。对于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著作权许可使用授权的使用者而言,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帮助其免除了侵权风险,同时简单快捷的“一站式”授权又让使用者节省下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上一篇:Linux字符设备驱动机制探索论文-精品下一篇:河市镇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