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2024-04-28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人民币》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认识人民币》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的币值。

2、学习看钱币上的数字,知道钱币可以用来购买相应同等币值的商品。

3、有钱币购买商品的愿望,体验自主购物的快乐。

4、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探索相同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方法。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6、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1、与在超市做营业员的家长做好事先的购物安排。

2、请家长为孩子准备不同币值的人民币10元。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告诉大家:我带来的是几元钱?

◎老师分别出示各种货币的面值,让幼儿认一认。

◎观察钱币,读一读上面的数字。

2、小组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钱币有什么用?用钱可以做什么?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3、实践活动。

◎说说自己带了多少钱?

◎提出超市购物要求:明天,我们要出去远足活动,为远足活动准备一些小食品,每个小朋友只有10元钱,每个小朋友事先考虑好,要买什么东西,观看商品的价值,然后在10元的范围内购物。

◎幼儿相互讨论,作出打算。

◎来到超市,自主购物。教师指导幼儿观看商品的价值,购满需要的商品。

◎到柜台结帐。自己核对商品和价钱。

◎回到教室,互相交流,讲述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本文扩展阅读: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符号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

篇2: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分。

2.知道人民币上有我国的国微,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要爱护人民币。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习“钱币”的换算。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点: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活动难点: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动准备:

1.相关课件,各种面值纸币和硬币若干

2.学具: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教法:提问法观察指导法,组织游戏法,操作法 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体验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

(1)、教师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知道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国微)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儿一起辨认人民币上不同的面值,了解它们的意思。

2、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

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今天你们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用钱购买物品,今后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四、活动评价。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

五、活动延伸: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利用假期休息时间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场,超市等地方详细看一看大人如何购物,如何使用人民币,也可以自己去购买,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诉老师.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篇3: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片断一: 初步感知角

教师出示一把三角尺。

师: 谁能指出其中的一角。( 不出所料,学生指角的顶点)

师: 你们同意吗? ( 全班同意)

这时教师故意在黑板上画了一个“·”。

师: 你们的意思是说角是这样的吗?

学生一怔,不一会儿,有学生要求重指。( 这次指的是角的两条边)

师: 如果把两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角了。( 要求重指的小朋友更多了。)

……

同桌互相指角。

师: 指角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生1: 我觉得角中间的这个点是尖尖的。

生2: 用力按一下,手指还会疼的。

生3: 角的两边的线是平平的。

生4: 很光滑。

生5: 这两条线没有转弯。

生6: 我觉得我的手指像在玩滑滑梯。

反思:

简单的数学能吸引学生。这里所指的“简单”,绝不是我们的教学要重复“1 + 2”之类的问题,也不是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答案,而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出发,能独立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很简单”“我能把数学学好”。

比如,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角”这一词,而且这个“角”和数学上纯粹的几何角的概念是不同的。这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基础,教师必须正确面对。以前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也发生了同样的情景,我的处理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让学生在我的带领下重新再指一遍。虽然这也初步认识了角,但是这种“认知”是不是带着学生的迷惑,是不是带着老师的权威,是不是让学生觉得数学好麻烦! 而在本节课中,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将学生这一“错误的认知”故意暴露了出来,让学生自己产生认知冲突,自己认识到了方法不合理,自己要求改正。最让我感动的是生6的发言,我想在老师的硬性规定的课堂起码是不会出现这样精彩的比喻的!

希望有一天学生会说: 学数学好简单,就像“玩滑滑梯”!

片断二: 找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角,交流。

生1: 材料袋中的长方形纸片上有4个角。

生2: 正方形也有4个角。

生3: 五角星上有5个角。

生4: 不对,五角星上有10个角,( 到投影上指,果然有10个! 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生5: 教室的黑板上有4个角。

生6: 标语牌上也有角。

生7: 我们的红领巾上有3个角。

……

师: 小朋友在材料袋中、在教室里面找到了许多角,再想一想,还有哪里有角?

生8: 街道上的斑马线有角。

生9: 工商银行的标志上有角。

生10: 斜拉桥上有角。

生11: 上海东方明珠上也有角。

生12: 埃及金字塔上有角,埃菲尔铁塔上也有角。

……

师: 人身上也有角,你相信吗? ( 学生一脸疑惑)

( 欣赏几幅图片: 图一: 坐端正的小朋友,图二: 坐广播操的运动员; 图三: 艺术体操运动员; )

生: 我觉得角不仅有用,而且非常美。

反思:

鲜活的数学吸引学生。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都有数学学习,但在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很少,数学成了枯燥的代名词。

“找角”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原来抽象的“角”离我们这样近,它在我们的课桌上、教室里、大街上、家里甚至在故事里!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数学课堂中只有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扩大课堂的信息量,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彰显个性和灵气。

片断三: 做角

师: 我们来做几个角,可以用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材料。

学生活动: 展示。

生1: 这张圆形纸片没有角,我把它折出角来。

生2: 我在圆形的纸片上剪出一个角。

生3: 我会用小棒搭角。

生4: 我用钉子板拉了一个角。

生5: 我用钉子板围了3个角。( 原来是围了一个三角形。聪明的小家伙! )

生6: 我什么材料都没用就做成了角。

师: 你真厉害! 上来展示一下,好吗?

只见他把两手的食指前端并在一起,真的搭成了一个角!

我灵机一动———

师: 你能把这个角变大一点吗? 再变小一点吗、

所有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做起了“让角变大变小”的游戏,教室里“大一点”“小一点”的声音此起彼伏,2分钟后———

师: 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7: 手指分得开角就大,手指分得小角就小。

生8: 两个手指的开口大角就大。

……

反思:

篇4: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篇5: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学具: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活动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认识它吗?”(钱、钞票)“我们熟称的钱,也可以称为人民币,它分为纸钞和硬币。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观察人民币上的数字让幼儿认识它们不同的面值)幼儿依次认识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二、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

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三、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活动评价。

教学反思:

在组织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前,我们还在犹豫着是让老师自己准备,还是请幼儿自己带?起初我们想自己带省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怕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里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一会儿带这,一会儿带那,连钱也要带?又怕万一丢了,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但一想,明天刚好是远足活动,也许准备一些食物和水,何不趁此机会来一个购物实践活动?不是“结合家庭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活动”,很好的一个机会吗?通过孩子自己带钱,并去体验购物带来的快乐,一举两得,再麻烦,我们也决定抛开顾虑,试一试。

于是,我们在家园知心屋中,告知家长需要配合的事项及缘由。大部分孩子都及时带了各种币值的钱币。在认识钱币的时候,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介绍自己带的人民币,我发现他们大多已经能准确无误的说出币值。我意识到,其实让孩子“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轻松多了。在购物过程中,他们也会盘算着自己有多少钱,明天远足需要些什么东西?有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

更令我们欣慰的是,在放学时,家长们见孩子拎着自己买的东西,兴奋地告诉他们自己购物时的经历,那快乐的模样,都感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确实成长了,对老师的做法也表示赞同,没有丝毫的责备麻烦的意识,他们纷纷表示,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对家长,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信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篇6: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干个。

【活动过程】

1、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2、分发钟表,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钟,请幼儿观察(请你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师:两个针一样吗?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格。

3、《龟兔赛跑》故事导入

师:谁赢了?

现在乌龟和兔子又比赛了,兔子代表分针,乌龟代表时针,它们比赛站在同一位置开始比赛。(兔子从12跑到12,跑了一圈;乌龟从12跑到1,跑了一格)谁跑得快?分针与时针谁跑的快?那再跑一次,乌龟会走到哪里?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4、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师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篇7: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本活动是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的数学生成活动之一:认识左右。对大班孩子来说认识左右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非常大。设计此活动,也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及提高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幼儿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

2.幼儿每人1套图片。

活动过程

1.举手回答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客人,首先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谁知道,一共来

了几位客人?

刚才你回答时举的哪只手?右手还可以做哪些事?左手呢?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还有这样一对对好朋友吗?(左腿、右腿;左脚、右脚;左耳、右耳;左眉毛、右眉毛等)

2.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的右肩;跺跺你的左脚,踩跺你的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3.按方位说名称

(1)教师将铅笔、橡皮、剪刀、文具盒、尺子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好,让幼儿说出文具的名称。“小朋友,你们看一看,放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文具,放在最右边的又是什么文具?”“谁来告诉老师,尺子的左边是什么文具?尺子的右边又是什么文具?”

(2)请幼儿按教师的要求把图片摆出来。先找出老虎图片,把小兔子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左边,把小猫图片摆在小兔子图片的左边,把熊猫图片摆在老虎图片的右边,把小鸭子图片摆在熊猫图片的右边。请幼儿跟自己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老虎图片的左边是什么图片?右边又是什么图片?

(3)教师和幼儿面对面站着,教师请幼儿举起右手,教师自己也举起右手。教师举的右手和幼儿举的右手怎么不同呢?

(4)教师转过背,与幼儿方向一致,再举右手。让幼儿体验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所以自己举的右手就和教师的刚好相反;要是方向一样,教师举的手就和小朋友举的手一样了!

4.练习

请幼儿说一说,下图画的分别是哪只手或哪只脚?请在左手、左脚的。内画“/”,在右手、右脚的○内画“△”。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篇8: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一、深度解读教材, 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我们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 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知识的结构体系。《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里笔者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为例。它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 但一方面要有认识100以内数的经验为铺垫, 另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要唤醒学生零碎的生活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 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零。学生的起点在哪儿?通过学情前测这个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现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需。

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 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

前测试题是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前测情况, 把准教学起点

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 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但是78%的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 对分很陌生, 对于元和角的进率, 76%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而角到分之间的进率只有50%的学生知道, 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 需在教学中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100%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 但是经验并不多,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且对购物兴趣浓厚, 跃跃欲试。对于10元以内的人民币用得比较多, 知道要找零, 但对于计算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找零有点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学预设中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可通过卡通小熊去商店购物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上面的数字、单位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角下观察介绍,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索梳理知识, 学习兴趣浓厚。

三、指向有效教学, 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 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 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 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 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 在预设中笔者大胆地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

谈话:小朋友们想亲自去买吗?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啊, 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1元钱你想买什么呢? (2人回答) 谁愿意来当营业员来告诉她呢?

提问营业员:你要找回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活动, 组长当营业员。

小组汇报: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 用了多少钱, 找了多少钱。

从演示到放手再到汇报, 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 学会换算、找零。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一开始的“扶”是引导学生如何操作, “放”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进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发挥创造潜能, 最后在汇报反馈学习情况时, 如果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教师要加以调控。学生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 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知识的学习也做了开放性的总结。在这个个性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 感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设仅仅只是课前的设计而已, 它与真实的课堂场景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要走进学生的思维, 我们所做的学情前测必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想法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 指向有效教学, 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 我们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 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 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参考文献

[1]魏芳.充分预设,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2]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

篇9:重新认识和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从学的角度看:(1)活动展开不充分,主体主动建构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学生追求的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2)独立思考不够,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强、层次不深、方法不当。主要原因是数学教学对书本知识、运算关注比较多,对情感态度等关注较少,教师不重视“延迟判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从教的角度看:(1)简单化的“拿来主义”。不少教师机械搬用改革的现成实践成果(如教学设计等),不能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2)教学改革的极端化。不少教师在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一味地否定传统教学,结果出现放而难收、收效甚微等不良局面。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长应与新课程成长同步,过去的数学是“剧本式”的,不符合课改要求。鉴于上述问题,教师应首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深刻的新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从数学学习特点的角度看,一方面,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由于数学教材经过了教学法的加工,通常是用演绎的方法把概念、公式、法则等内容互相联合起来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数学的实际发现过程。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表现处于暂时滞后状态。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往往是数学思维活动发生的障碍和困难。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数学结论的发生发展有充分的认识。

(三)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正逐步趋于成熟,认知结构的各要素发展较快,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性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创造思维有了较大发展。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它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必须变“学生跟着老师转”为“教师顺着学生走”,设法从教法上加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改变学生没有机会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四)从课程改革趋势的角度看,数学教学应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通过数学教学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若干教学建议

(一)基于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成为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训练,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数学实验)。

(二)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给学生暴露已有观念的机会,必须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所谓“观念改变教学”,是指就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言,我们不仅应当注意研究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真实观念,而且更应注意研究这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如何去促进这些观念的必要性修正、改进或发展。只有重视观念改变教学,才能准确判断师生之间在认知上处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什么状态,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借此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外部的表述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而后者则正是观念更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篇10: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星期,知道星期的排列顺序,一星期有7天,一个月有30、31天。

2、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一年有12个月,会看月历,能够正确说出月历上的日期和星期。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2013年台历

2、人手台历一册、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台历

1.谈话引出活动(星期)教师:小朋友,你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是星期几?(幼儿自由回答)你们知道一星期有哪几天?

2.出示课件:台历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台历内容。

(1)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

(2)告诉幼儿这是今年的台历,每一张表示一个月。

这是几月份呢?这个月有几天?

教师边指日期边带领幼儿念日期1-30。

(3)认识星期。认读星期一到星期日。

(4)幼儿找一找1日在哪?

并引导幼儿向上看1日是星期几。

(5)请幼儿说出今天的日期,再说说是星期几?

3.初步了解星期与人们的关系,感知星期排列的有序性。

(1)一个星期这几天是怎样排列的?

(2)星期与人们有什么关系?

4.让幼儿观察台历,通过观察进一步巩固对星期的认识。

(1)观察自己带来的台历,数一数一个星期有几天,这个月有几天?

(2)教师任意说出日期。让幼儿找一找是星期几?

(3)教师说出具体的位置,让幼儿圈出日期,再告诉大家。

第一个星期三是几号?“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第三个星期五是几号?

(4)一年有几个月?

请幼儿翻翻数数再告诉大家。

二、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月历,请你给第一个星期日涂上红色给第三个星期二涂上黄色再给第四个星期四画上一颗五角星。

2.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

请你将同类实物圈在一起,在写上相应的数字。

三、结束活动播放音乐:星期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找出自己生日的一天,画上五角星。

教学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以幼儿身边的日历说起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认识日历,在操作中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对日历感兴趣,初步感知时间概念,懂得珍惜时间。发展推理能力。

这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的还子们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以今天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还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接着我以小兔子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们的帮助解决。你带的日历是那一年的?2011年、2012年、兔年、龙年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着。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的小眼睛可亮了:我的日历最上面有数字2012的就是2012年。我的日历上有好多小兔子的我就知道是兔子年。一年有12个月这一点大多数小朋友知道,可是对于每个月有不同的天数、认识几月几日他们还从来没有学习过。

于是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的发现果然不出意外,他们问:老师,为什么有的30天,有的31天,还有这个2月怎么是29天(28天)。在他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用”拳头“形象地来区分大月小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在接下来的“找节日”环节中,当我说出节日后,小朋友首先要反应是几月几日,接着在年历中找出来。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找得都对的,而且迅速还很快!可是我发现这样能力弱的小朋友得不到锻炼了,于是我说:请几个孩子到老师的日历上来找。这下,孩子们更积极了。

整个活动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小朋友学得开心,首先老师必须带动学习气氛,让每个小朋友都在不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只有大家都参与了,老师教得开心,小朋友学得也开心。

篇11: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蚯蚓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化在聊天:

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

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葱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

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另外:提供笔记录

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

(出示信)2008年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篇12:大班优秀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相邻数。

2、体验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相邻数的含义,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教学方法:

情景学习法、游戏法、操作法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1套、学具袋、羊羊数字头饰、灰太狼头饰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随音乐进入教室

1、律动:一到十的手指操

2、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数字王国里,和数字宝宝交朋友好吗?(生:好!!!)

二、谈话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邻居吗?你旁边和你挨住坐的两个朋友是你的邻居,请小朋友们说你旁边的邻居是谁好吗?(指名说)小朋友们有邻居,数字宝宝也有邻居呢!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急着要和我们见面了,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出示数字卡片1——10)。

2、教师打乱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小朋友认读。

3、请小朋友给数字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课件出示)

三、初步认识相邻数

1、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给数字宝宝找邻居吧!

(1)我们来看看数字宝宝2的邻居是谁呀?2的前面是几?(是1),2的后面呢?(是3)(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

(2)数字宝宝5也想找邻居了,小朋友们快帮帮他吧!(把5贴在黑板上,让幼儿给5找邻居)

(3)出示卡片9让幼儿给9找邻居。

2、小结:刚才小朋友给数字宝宝们找到了邻居,我们的宝宝们真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秘密,每个数字宝宝都有两个相邻数,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小朋友们可要记清楚了。

3、师:数字宝宝很高兴,他想考考我们大家,我们来看一看他给我们出了什么题?(课件出示说一说练习,指导幼儿完成)

4、课件出示写有门牌号的房子,请幼儿说说邻居的门牌号是几?

四、拓展活动,加深幼儿理解

1、游戏:找朋友

将幼儿每十人分为一组,每组幼儿将1―10的数字头饰看好戴在头上。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全体幼儿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2和4找出来并按顺序站成一排,告诉大家,数字3的好朋友是谁和谁,为什么?

游戏前,教师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一遍,然后游戏继续。

(这个游戏让幼儿说出2―9各数与其相邻数的关系)

2、游戏<<智救羊羊>>

游戏规则:教师请10名幼儿扮演羊羊,给他们戴上写有编号的羊羊头饰,并请幼儿记住编号。教师扮演灰太狼。播放音乐《我只是一只羊》,音乐响起羊羊们在欢快的`玩耍。音乐一停灰太狼就抓住一只羊羊。并告诉其他的羊羊,要想救走这只羊羊就要他的邻居来才行。(游戏数遍)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它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的生活着。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数字宝宝一样,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教学反思:

1、活动<10以内的相邻数>是授课的第一课时。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帮助小动物的房子编门牌号来引出课题,让小朋友来为小朋友找邻居。孩子们对找邻居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为小动物找到了两个邻居。

2、在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时,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游戏贯穿到教学当中。并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3、在活动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为数宝宝找邻居的这一过程,我是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转换,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相邻”的关系。

篇13: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与反思

一、加强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师应积极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应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教师要全面地面向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学生心智、健全人格形成)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采取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空间。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整节课下来很疲惫,而新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他们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感受到学习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或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实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少讲一点,少包办一点,保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凡是学生能自主学会的内容,能探索到的结论,最好不要再讲了。教师应在关键地方精讲或引导,讲学生之所想,讲学生之所思,教学形式可多样化,可以讲解、自学、讨论交流,自学、讨论式的学习效果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一旦形成习惯,学会了自学方法,将终生受益。”

教师布置的练习题一定要适量、适当,要全面、典型,还要有层次性,留给学生多回顾、多总结、多反思、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

要重视高一、高二的教学,高中数学两年半教学两年完,新授课过快、习题过多,教师又往往补充一些课外内容,教学要求往往一步到位,如高一学习函数一章时,刚刚学习完新课,就补充许多相关高考题去做,加上高中学习的不适应,这时往往晕头转向,心中无底,学生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却认为很简单。因此教师应学点心理学。

四、构建数学学法教育框架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

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五、强化集体备课,打好整体战

备好课是上好课、讲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很难想象一个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时靠临场发挥能够将有关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因此,可以说,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关于集思广益、强化集体备课的问题。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一个教研组整体教学成绩的高低,与集体智慧、群体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一人有一技之长,十人就有十技之长。如果我们能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那么我们就将拥有了不起的力量。俗话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想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集体备课,不是由某一个人备好课,写好教案后,大家一起用,而是在先进行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成员分工负责的单元“说课”制度。如:某节课或某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是什么?这部分主要题型都有哪些?可预见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都有哪些?等等。教师可采取分工协作、设立中心发言人等措施与方法。同时,强化听课、评课制度,提倡和鼓励备课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评课要一分为二,要切实评出优缺点,优点发扬,缺点纠正,那种只谈优点、不谈缺点或只谈缺点、不谈优点的评课方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来说,更应该经常去听听骨干教师的课,多参考参考他们的备课笔记。有三点建议:第一,建立邀人听课制度。经常邀请备课组其他教师,特别是骨干

如何解决后进生学习高中数学的非智力问题

王银贵

(贵州省毕节第一中学,贵州毕节

在教学中我发现,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后进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从这一点上来说,美的一切最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高中数学中的文字、图形和大量独特的符号看起来缺乏联系,让人不容易看懂,有些生硬,让人望而生畏,不易接近。其实不然,我们真正走进数学之后,就会发现数学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是人类思维高原上开出的灿烂花朵。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就能充分激发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展示数学的美呢?数学教学是语言的艺术,为了通过数学语言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要在讲课中尽量体现出数学的学科特点,做到精炼恰当、准确严密、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对后进生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尽量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做到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才会让他们容易接受。

二、重视情感教学

数学后进生之所以数学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不喜欢数学教师,师生关系不和谐。我接过一个班级,一名学生刚开始时数学成绩很差,但由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名学生由喜欢我进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数学成绩上升很快,还在数学竞赛中获了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搞好数学教学。究竟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呢?一方面,数学教师对后进生要有爱心,要心里真正装着学生,不要用漠视的态度对待,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要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师生情感互动的源泉。教师对后进生要有一颗帮扶之心,做到不挖苦、不抛弃,学生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其道”,愿意学好数学。另一方面,数学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大,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成为良师益友,让他们从师生真挚感情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成为乐学之人。

三、坚持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适当,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入门阶段,应多花课时,先慢后快,降低难度,千方百计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否则,入门处受难,见其门而不得入,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讲解新课,降低坡度,夯实双基;遇到难题,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寻求解决,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特点,教学时采取分层设标,分类推进。一是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分类推进;二是作业训练,分层达教师来听听自己的课,让他们多给自己提出改进意见。第二,将授课进度适当放慢1—2节,听完课、改完教案再讲。但不能抄教案,必须在自已先备好课的基础上,参考骨干教师的教案,再去听听他们的课,最后修改完后再上讲台,这样可加快我们新教

标;三是反馈———矫正,评价调控。这样因材施教,能达到人人有所得的目的。重点与全面辅导相结合,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追求;对后进生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基础题,逐渐提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受到激励。这样,就能不断使学生增强数学兴趣和信心,产生新的自我要求,形成乐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

四、研究学科教法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后进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只有后进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学好数学。由于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虽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孤立地贮存在头脑中,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后进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后进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深入浅出的分析不仅能达到使学生解疑的目的,而且能让后进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会贯通。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后进生能掌握运用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联成一个整体,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掌握和学习数学。

五、实施成功教育

学生数学成绩不好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数学成绩不好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后进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各种原因冲淡而已。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后进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自己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倘能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出发,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以提高概括力为基础,以教学思想方法训练为主线,以培养逻辑思维为重点,以培养思维品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将数学教学与思想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寓思想教育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14: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的认识

【关键字】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水平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滲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课后的教案反思主要围绕教案的成功点、不足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展开。

(一)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特别地,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教后记内容。

(二)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地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新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这些好思想、好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又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把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个人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六)记教案的改进

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案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上一篇:大学生公司实习评语下一篇:《春日郊行》阅读理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