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2024-05-02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共11篇)

篇1: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出自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简・奥斯汀之手,也是她最早完成的作品。整部作品通过对班纳特家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本文以社会女性主义观点切入,检视奥斯汀小说的社会背景,探索并讨论影响婚姻的主要因素,从而反映奥斯汀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吉英的妹妹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却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达西狼狈不堪。

彬格莱的妹妹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而遭到伊丽莎白冷遇的达西也鄙视班纳特太太及其小女儿丽底亚的粗俗。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吉英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他的女友夏绿蒂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魏克翰,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做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不久,又见到了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伊丽莎白坚决地谢绝了。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魏克翰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魏克翰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她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底亚随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底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吉英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青年男女,不是贪钱就是贪权,以钱、权来作为择偶标准。有如书中爱慕虚荣、肤浅聒噪的贝纳太太;有些男女则制造各种吸引人的假象,骗人无数,就像书中风度翩翩但内心肮脏无比的少尉、伪君子韦汉;有些男女放纵、无知、轻浮,常常被人看扁,自己乱择偶,最终也没什么好结果子吃,同书中轻佻的五女儿莉蒂亚一样,负债累累,让大姐珍、二姐伊丽莎白补助。而像宾利和珍、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男女,也不是少数。还有些男女,眼见自己的男(女)朋友不喜欢自己,喜欢别人,就百般阻挠,恶语中伤这样的人好比达西姨妈狄堡夫人和宾利妹妹嘉丽莲。奥斯汀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也并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时代,仍然给我们启迪。通过她的描写,我们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但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谈婚论嫁时又何尝不是进行着金钱与爱情的权衡呢?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快乐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平淡的生活;或者大胆追求爱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有人问苏格拉底是否要结婚,得到的回答是“无论你怎样做,你都会后悔”。或许这就是《傲慢与偏见》留给当代人永恒的话题吧。

篇2: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这是《傲慢与偏见》的开头,作者简·奥斯丁用这样一句话引出整个故事,让人在思考的时候不禁一笑。整部小说中,贝内特太太和其他的几位太太,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不停地把女儿们往内瑟菲尔德庄园里塞,闹出了许多笑话,却也在笑话之中,促成了两对好姻缘。

从整个故事来看,《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关于灰姑娘嫁入豪门的小说:伊丽莎白不是全书中最美的,她的大姐比她更美;她的嫁妆也很是微薄,比不上宾利小姐的丰厚;她的家世更是卑微,没有爵位,比不上罗辛斯的安妮小姐。而达西先生呢,他是彭伯利的主人,每年收入过万,在摄政时代,这个身家大概可以排入全英国前十。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了,看上去像是灰姑娘的伟大胜利。

人们常常说,傲慢代表着达西先生,而偏见代表着伊丽莎白。达西先生因为长久以来接受的良好教育而对乡下舞会不屑一顾,而伊丽莎白则因为达西先生的.言行举止,对他产生了偏见。在最后傲慢与偏见都在沟通之中消除之后,两人才走到了一起,达成了童话里完满的大结局。

然而,就我看来,傲慢与偏见,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于两位主角身上。

首先是傲慢。Pride这个单词,在英文之中其实更接近于“自豪,骄傲”。两位主角都有着骄傲的资本。女主角伊丽莎白不是最美丽的,然而她是整部小说里最有灵气的。主角的父亲赞赏女儿是家里最聪明的,就连主角达西先生,在舞会上说了“叫我动不了心”的话之后,还是爱上了女主角那双灵动的眼睛。

聪明的女孩,拥有不坏的容貌,还有一双灵动的眼睛,可以想象,她在左邻右舍之间是非常有人缘的。十几年顺风顺水,让这个聪明漂亮的女孩有一股隐藏在心里的傲气。别看她和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夏洛特成为了至交好友,但她的内心其实一直觉得自己,她的姐姐,除去财产和陪嫁,在任何地方都不比伦敦那些小姐们差。

而达西先生呢,他的骄傲似乎很容易追本溯源:他有好家世,接受过好教育,在剑桥念过书,从小受到的都是贵族精英教育。祖上受过爵位,从收入上讲,达西先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富豪。这样一位有身价有地位的绅士,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骄傲呢?

于是,在内瑟菲尔德庄园舞会上的初次见面,成了一次年轻少女的自傲和贵族的骄傲之间的碰撞。

这场见面无疑是整部小说的重头戏之一。达西先生因为好友邀请来到了内瑟菲尔德庄园,参加舞会。在舞会上,达西先生厌恶整个舞会的庸俗、无趣——当然啦,这位在当时的英国排得上号的大富豪,在伦敦的交际季里,哪位太太的shalom,哪位伯爵的party没有参过呢?这场完全不知所谓的舞会,简直是在浪费他宝贵的时间。

舞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讨论的就是达西先生的高收入,原著里的贝内特太太是个大嗓门,以达西深入骨血的绅士风度,自然是对这种事情十分厌恶的。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家两位小女儿的作风足以让达西对这一家人没有好感。所以在宾利出言邀请他和伊丽莎白跳一支舞的时候,他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我想,在宾利出声邀请的那一刻,达西先生一定把伊丽莎白当成了往常他见过的那些庸俗,没有思想的小姐们——有钱的单身汉必定想娶亲,想必在伦敦,无数把自己的女儿们往达西先生的怀里送的太太们也是这样想的。再加上整个舞会在达西的眼里就像个闹剧,达西没有留情面,直接拒绝了在他看来只是浪费时间的一场舞。

而对于伊丽莎白来说,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卑微过。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部小说中,伊丽莎白拥有着最闪亮最宝贵的灵魂。她聪明、自尊、自强、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积极向上,拥有一颗宝贵的心。

达西先生在两人素不相识、完全没有互相了解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丽莎白。这无疑是对伊丽莎白的偏见。两人拥有相似的骄傲,而无缘无故受到否认的伊丽莎白,自尊受到了挫伤。

此时偏见就形成了:达西先生认为伊丽莎白和她的家人,是庸俗的乡下人,没有教养,没有见识;伊丽莎白觉得达西先生是有钱的贵族,目空一切,觉得地位就代表一切,无视一个人真正的内在。

如果缘分不够的话,同样傲慢又有了偏见的两个人,或许就不会再有什么交集了。然而作者却在这场舞会上埋上了一笔伏笔,那就是伊丽莎白回望了达西先生一眼。

这一眼能碰撞出多少火花呀!利兹的灵气,利兹的所有美都集中在她的眼睛里了,而这一眼,含着一位高贵的女士的自尊与骄傲,还有一些调皮的讥诮。这一眼虽然没有让达西先生当即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却记住了这一眼。

在伊丽莎白看来,达西先生只是一个骄傲的贵族,一位在背后说女士坏话的伪绅士。而达西先生呢,他觉着伊丽莎白像她的家人一样庸俗不堪,可是这位年轻女士灵动的一个眼神却又显示着她的不俗,她的自尊她的美。达西先生发现自己之前下的结论好像出了点差错。他开始不断地打量伊丽莎白。只为了找出一些佐证来证明她同他之前说的一样,不值得与他共舞。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是达西先生想象的那样庸俗不堪。正如原文里所说:“虽然他眼光犀利,挑出了不止一处缺陷,说伊丽莎白体形有失匀称,却也只好承认,她的身材苗条、中看。一方面达西断言伊丽莎白的举止不是时髦女郎的举止,另一方面又感到她的确洒脱自如。”

简·奥斯丁给《傲慢与偏见》一开始取的名字叫《初次的印象》。两人因为各有各的骄傲,或者说傲慢,留下了偏见。即使达西先生的偏见改变了一点儿,他开始承认伊丽莎白的有点,但是,直到达西告白求婚时,他还觉得伊丽莎白和他平常见过的女孩一样,赶着想嫁给他;而伊丽莎白的偏见则严重的多了,由于偏见,她甚至怀疑起达西先生的人格,错误地信任了威克姆,将谎言当作真相。这偏见造成了两位主角之间的沟通被阻塞,最后导致了达西先生求婚的失败。

然而沟通的阻塞并不阻碍达西了解伊丽莎白的人格。达西先生被那双灵动的眼睛蛊惑住了:从那双眼睛里他感受到了一个生长在南方阳光明媚的山村的女孩的活力,这是总是在伦敦那个阴雨绵绵,潮湿寒冷的地方感觉不到的。他没有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因为财产和家世产生的敬畏,他能看见的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爱护姐妹,进退有度,才思敏捷,大方诚实……

在达西先生严肃的家教下,他从来没有体会过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明媚灵动就像阳光的女子。伊丽莎白的优点不会因为糟糕的家世,糟糕的家人而被掩盖,它们只会在糟粕中更加闪闪发光。

在达西先生意识到之后,他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感,向伊丽莎白告白,却得到了残酷的拒绝。两个人的骄傲再一次的碰撞了,达西自认为没人会拒绝他,但是伊丽莎白用最严厉的言辞拒绝了他,对于达西先生的爱慕,没有丝毫的感谢,并且质疑起达西先生为人是否正派。而伊丽莎白呢?在达西先生的告白中,她被狠狠地羞辱了。家人的不知礼节,进退失宜像是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一位少女的脸上。

两人的骄傲都在这场求婚中弯折了:达西自认为不会有人拒绝他,结果被伊丽莎白拒绝了,他自认为受过良好的教养,却被求婚对象指责到“如果你更有礼貌些”,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讽刺;而伊丽莎白在看过达西先生的信之后,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判断力和眼光完全不准,她用来自傲的资本其实不值一钱。她开始觉得羞愧,狠狠大哭了一场。

至此,两人的骄傲都受到了挫折,而偏见终于开始消失。在伊丽莎白到达彭伯利之前,两人都沉淀下了自己的心情,达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伊丽莎白开始正视达西。两人纠正了偏见,而正如伊丽莎白后来所说,他们的性格是如此互补,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很相似。这两人理所应当地坠入了爱河。

纵观全书,一共或详或略地提及了五门婚事,其中,达西与伊丽莎白的故事无疑是主线。整个故事带着英式的幽默,结构精细,一波三折,节奏明快。故事整体带着英国南部明媚阳光的味道,在最美好的地方戛然而止。

篇3: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关键词:女性主义,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女作家,《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及细腻逼真的描写来反映她所熟悉的小小世界,她创造了英国小说的新风写法,使之真正反映了英国生活。

然而,对于简·奥斯丁是否是女性主义作家的问题,评论界一直存有争议。以往奥斯丁被称为是一个传统的道德作家,她作品的主题是维护她当时社会的父权体制。但是,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认识到:尽管奥斯丁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她的作品的主题其实是揭露妇女在父权社会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和歧视,也表现出了她对父权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她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女作家,她通过生动而现实的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描写,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进程,她的作品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同时, 也进一步证实与揭示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

众所周知,奥斯丁所处的时代背景根本不利于女性的创作。女性天生智力低下的观念在整个社会横行,以至于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家普遍怀有排斥心理,评论界称之为“厌女症”:同时,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者的态度还体现出一种“保护”倾向,嘲讽女性作家的作品题材太过普通,认为女作家的成功是出于偶然。简·奥斯丁能在这种不利的环境下坚持写作,并且坚持自己的风格,这本身就是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反抗行为。尽管奥斯丁本人从未声称自己是女性主义者,甚至,她从未公开表达过反抗对女性的压迫的观点,然而,在她的作品中,尽管温和又局限,却真实地表达了对父权统治下受到不公正待遇女性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

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她对婚姻的思考和对女主人公人物的塑造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的运用方面。

小说《傲慢与偏见》主要通过对四对男女爱情婚姻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的爱情婚姻观。对于婚姻的态度,奥斯丁反对贪图钱财的结合,珍视爱情,推崇以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婚姻关系。这一点,在她本人的婚恋经历中也彻底得以印证:她终身未嫁,虽然有过被求婚经历,但经过激烈思想斗争,最终选择放弃了对自己而言没有爱情的婚姻,当然,她深知,那个时代,婚姻几乎是女性后半生唯一的经济保障。简·奥斯丁对婚姻的思考其实质是对当时社会女性意识深刻而全面的概述,她理性地思考女性的地位、权利(例如继承权),禀赋等等,表达了女性对男性所掌控的社会的抗议。正如班纳特太太愤怒地骂道:“自己的财产不能传给五个亲生女儿, 却要送给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 实在太残酷。”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个自己的屋子里这样评价说:“令人奇怪的是,在简·奥斯丁之前的小说中,所有伟大的女性都是站在异性的角度才能看到,而且只能是从她们与异性的关系中才能看到,如此看到的一切在女性的全部生活中能占多少比例?而男性戴着性别的眼镜观看女性的这部分生活,又能对女性了解多少?”的确,小说《傲慢与偏见》在简·奥斯丁的笔下,女性人物摆脱了模式化的“天使”或“恶魔”形象,而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人。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肯定和赞扬女性智力及能力。伊丽莎白这个人物就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处于经济地位劣势的妇女价值标准的重新审视,尖锐地揭露了当时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命运的事实:女人由于生来就被注定了经济上的依赖性使得女性一生都处于贫困的风险之中。这不仅是作者自身的反抗精神的表现,也反映出当时妇女对自身价值与人生权利的渴望。甚至,作者毫不犹豫地正面描写嘉丁纳夫妇,肯定为当时社会所不齿的自力更生获得财富的新生阶层,这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勇敢, 进步的女性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奥斯丁是从女性的视点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的,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运用从远景到近景的叙述视角的转化,以女性的角度展开叙述,颠覆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使女性能够忠实于自身感受和经验,成为真正的女主角。除此之外,简·奥斯丁还擅长运用直接引语。通过直接引语,女性话语、女性经验以及女性角度由此而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了女性文学意识的同时确立了女性写作基点。简·奥斯丁还运用自由间接引语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表达反讽。加之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风格,充分说明了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

当然,不可否认,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她所处时代环境的历史局限性,使她无法体现女性社会角色功能,虽然简·奥斯丁认识到了经济独立的重要性,但解决方案依旧要靠婚姻的匹配去获得财富,这就必然会导致“灰姑娘”情节。

总之,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简·奥斯丁是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女性解放运动,女性意识觉醒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Elai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Leroy W. smith. Jane Austen and the drama of Women[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93:2

[3]Kirkham, Margaret. Jane Austen, Feminism and Fiction.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97.

[4]Lanser, Susan Sniader. Fictions ofAuthority: Women Writers and Narrative Voi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5]Monaghan, David. 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xt. Totowa, Barnes&Noble Books, 1981.

[6]左金梅 , 申富英.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7]张翠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胡敏. 女性主义文学的空谷足音: 对简·奥斯丁及《傲慢与偏见》的女性主义分析 .2005

[9]唐漩.《傲慢与偏见》的对话艺术. 2003

篇4: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关键词:简·奥斯丁 叙事艺术 作品 人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简·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她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运用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彼此间消除傲慢与偏见,最后终于结合的爱情故事。小说使用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念,以及女性对人格独立的追求,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开辟了小说叙述的新领域,带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

一 叙述人称的独特性

英国小说的历史顺序可分为回忆小说、书信体小说和第三人称小说三种。简·奥斯丁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有了自己的创新,她使用客观化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即她通过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与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整合,在《傲慢与偏见》中,把客观性与真实感充分体现出来,使小说耳目一新。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背景、通过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增强了作品的客观性,并使叙述呈现出秩序化。

1 客观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在19世纪的英国小说中,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在维多利亚时期是常见的小说叙述方式,当时的小说家为了反映现实主义,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与书信体都不足以表达其内涵,而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则使作家能充分地描写小说全面的背景,而且能够使小说脉络发展通过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进行调整。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就使用了全知的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从旁观者的角度非常公正客观地来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背景与塑造的人物类型及性格,虽然在文章的任一部分都没有显示出作者的踪迹,但却将自己对于故事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中。

首先,小说通过第三人称对故事人物及背景进行介绍。《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由于叙述者没有明显的干涉痕迹,所以人物看不到叙述者直白的主观意识。这使读者对叙述者的公正性具有了真实感,进而对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小说中,叙述者在场景里没有做主观的审视与评判,而是让人物充分地自我表现,使叙述显得非常客观全面并真实,自然而然地拉开了叙述者与作品间的距离。读者由于没有受到叙述者的主观意识影响,就会根据自己看到的故事对小说里的人物和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如同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仿。叙述者不是将小说中人物各种特征如外貌、年龄、体态征等进行主观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说话、做事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他们的样貌,塑造读者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这种叙述方式充分发挥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顺着故事情节忍不住一直读下去。

如在第一章,叙述者直接把读者带入班纳特夫妇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以第三人称的介绍:“班纳特先生真是个古怪人,他爱挖苦人,不苟言笑,变幻莫测,……太太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儿,打听新闻”,让读者一下子就感觉到了人物,并直观地感受人物的客观真实。而对于宾利先生,作家则打了一个伏笔,虽然在第一章就提到了他的名字,但第二章也只是骑马的一个身影,直至第三章舞会时,作家才让他正式出场。虽然他是个次要人物,但在整个小说中非常重要,他能更好地体现出主人公达西的特点,但作家并没有突出地对他进行描写,只是说他仪表堂堂,具有绅士风度,而且平易近人。由于这种如实描绘不带有作家本身的感情色彩,只是叙述者把他放在舞会场景中对他的言行举止进行展示,让人物形象在生活化的背景中衬托出来,使读者感觉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主人公伊丽莎白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景最多,但作家只是把她放在不同的场景中,不对其做出主观描绘,而是通过她与人的交往,她的内心情感、思想斗争,把她的生活客观完整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来,让读者自己感受伊丽莎白的面貌、性格和思想,使其显得栩栩如生。这种客观化叙事方式使人物的真实感增强,并生动现实。

其次,《傲慢与偏见》小说通过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使叙事速度加强,产生了叙述距离美。由于叙述者没有将主观意识参考到小说中,使小说的叙述在速度上变得紧奏,而在叙事距离上变得长,让读者轻松地去审视小说,进而产生审美的感觉。叙述者利用她的全知性,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将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概括出来,使小说完整地说明了事件,并拉开了叙述者、作品和读者间的距离。

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小说的高潮是伊丽莎白去汉斯福做客期间,与达西相遇,这段时间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时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达到顶点,因而对达西的求婚她决然地拒绝了。但看了达西写给她的信后,伊丽莎白才发现对达西的印象完全是自己的偏见,这消除了她与达西交往的障碍。叙述者通过场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重要的事件,而其他辅助事件则通过作家概述的方式把事情交待完整:“时而雨水泥泞、时而风寒刺骨的正月和二月,就这样过去了。三月里伊丽莎白要上汉斯福去”,然后,作家又着力描写了她在汉斯福两次去罗新斯家做客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小说叙述到复活节快到了罗新斯府上要添一个客人,即主人公达西到达罗斯福:“牧师先生那天整个上午都在汉斯福旁的门房附近走动,以便尽早获得确凿的消息”,叙述者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告诉读者,柯林斯家早知道达西来了,并用三个场景展示了伊丽莎白与达西在罗新斯做客、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以及与费茨威廉上校的谈话。然后,叙述者以全知的位置交待了这段时间伊丽莎白从做客到回家的整个过程:“五月已经到了第二个星期,三位年轻小姐一块儿从天恩寺街出发,到哈德福郡的某某镇去”,通过这种概述的方式提高了小说的叙事速度,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叙述生动而有变化,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使读者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客观、全面。

2 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

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是叙事者意图将读者拉进作品中去,聚集在人物的感知范围内,以此展示聚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的态度不自觉地被其同化,增加了抒情性的主观描写和真实性艺术描写,使叙述者自由地表情达意,迅速打动和感染读者,并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转换。

如在小说的第六章,当达西爱上伊丽莎白后,小说开始了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通过伊丽莎白的心理来感受其他人物行为,整个叙述都表现的是伊丽莎白,这使她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通过对伊丽莎白的不断了解,情不自禁地与作品同步而行。在小说的第七章,所有的场景都是以伊丽莎白为中心。从宾利小姐邀请简去尼日斐花园做客,到简淋了雨而生病,再到伊丽莎白担心姐姐,徒步去尼日斐花园探望。作家引导读者看到伊丽莎白对简的真切关怀,以及达西的傲慢和格莱姐妹俩对简的虚假态度,而伊丽莎白洞悉这一切,以及她因偏见对傲慢的达西产生的误解,并让读者产生与伊丽莎白一样的感觉。伊丽莎白与韦翰的交往使她对达西的误解加深,达西这时却对女主人公越来越爱慕,但当他带着傲慢态度向伊丽莎白求婚时,遭到了拒绝,二人的矛盾冲突在这里发展到了顶点。而达西被伊丽莎白拒绝后,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读者同伊丽莎白一样完完整整地看到了那封信,作家在这里用有限的第三人称形式让读者同女主人公一起读了信,并一起经历了内心的激烈斗争:“她就这样心烦意乱地往前走,真是千头万绪,她又按捺不住,逼着自己去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通过这种叙述方式的描写,作家让故事的女主人公和读者一起理解了达西,并认识到了伊丽莎白的盲目和偏见,而且不近情理。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作家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伊丽莎白的内心世界,故事也由此变得真实可信。

二 独特的叙述方式

1 使用书信突出人物的客观世界

书信是合理发表评论、倾吐秘密的平台,它所使用的第一人称是叙述者本身的视角,直接对事件发表看法,适合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信是写信者在某一种具体事件的即刻印象下写成的,它反映了写信人瞬间的思想感情,使用书信这种叙述方式使人物、作者、读者同处于事件的发展过程,把读者直接带入到事情的现场,令人有某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傲慢与偏见》中,书信有着不同的功能。

首先,简·奥斯丁通过书信叙述来表现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如《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叙述者不惜笔墨地展示了他写给班纳特先生的三封信,其言词文笔浮夸,却自以为文采非凡,表面上是要和班纳特一家重修旧好,实质上是想娶回班纳特家的女儿。通过这封信,作者将其性格生动逼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以其中一封信为例:“亲爱的长者:你与先父的芥蒂一直使我感到不安,我常常想到要弥补这个裂痕……况且以一个教士的身份来说,我觉得我有责任使家家户户得以敦穆亲谊……”。通过自我表白,从侧面把柯林斯这个人物塑造得丰富生动。

其次,使用书信叙述方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书信可以吐露心声,这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把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增加了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如在小说中,当简在失去与宾利的联系后,她还盼望与宾利小姐的友谊。但认识到宾利小姐的真实面目后,她在给伊丽莎白的信中倾诉了心中的痛苦:“宾利小姐对我的关注完全是骗我的。……可是我一定会竭力打消一切苦痛的念头……。通过这封信,作家向读者展示了简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读者被她柔弱而坚韧的内心而打动。

最后,使用书信叙述来说明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小说要达到生动曲折的手段。奥斯丁通过信件来描写突发事件,使整个叙述显得更有层次。小说中最严重的事是莉迪亚与韦翰的私奔,它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彼此消除傲慢与偏见的关键,但这个重要的突发事件却是通过简写给伊丽莎白的书信叙述出来的:“……发生了一件极其出人意料、极其严重的事……我这里要说的是关于可怜的莉迪亚的事。……老实说,就是跟韦翰私奔了!”私奔这个突发事件以书信的方式告诉发伊丽莎白和读者,事情在信纸的往来中向前发展,不受叙述者的影响,通过书信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给读者带来非常真实的感觉。

2 叙述方式的突破

奥斯丁使用带有强烈客观性的展示手法,通过场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使小说的叙述方摆脱了作者的主观性及参与性,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热情与阅读的积极性。叙述者利用场景展示的客观性,通过主人公的言行推动事件的发展,使读者对人物的了解更加客观、全面。《傲慢与偏见》大量地使用了场景作为小说的叙述方式,事件在场景中自然发生,叙述者让人物在场景中自我表现,读者从场景中获取有关人物与事件的信息。如伊丽莎白与夏绿蒂的谈话场景把她对达西产生偏见在读者面前直接展现出来:“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叙述者并没有让两个人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女主人公与朋友的对话场景表现出伊丽莎白因达西的傲慢而产生的偏见。因此,作品的主题由作品中的人物通过故事人物的生活场景了告诉读者,使小说产生了客观、全面而真实的效果。

三 结语

《傲慢与偏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奥斯丁独特的叙事魅力形成了一种感觉上的真实,从旁观者的角度如实地描述她所看到的一切,使读者拥有了阅读的主动权,形成了作品强烈的真实性,使读者对作品的审视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 里蒙·凯南,姚锦清、黄虹伟、傅浩等译:《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9年版。

[2] [英]简·奥斯丁,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3]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美]J·希利斯·米勒,申丹译:《解读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法]贝尔纳·瓦莱特,陈艳译:《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篇5:简·奥斯丁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的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说什么是爱情?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在伊丽莎白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从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人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终于排除了以前的误解,走到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严,爱情...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篇6: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绘画目的:

能独立完成作品。

绘画年龄:

学前班幼儿。

绘画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展示作品,师生共同欣赏、讲评。

★ 女运动员加油稿

★ 幼儿园中班健康最佳运动员教案

★ 幼儿园小班美术《郁金香》教案

★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动物》

★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木马》

★ 美术名画欣赏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花》

★ 静女教案

★ 幼儿园安全教案《远离危险人物》

篇7:简·奥斯汀经典语录

1. 人生在世,要不是让人家开开玩笑,回头来又取笑取笑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

2. 这种只顾情欲不顾道德的结合,实在很难得到永久的幸福。

3. 要是爱你爱的少些,话就可以说的多些了。

4. 幸福一经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加重视。

5. 自私自利就是谨慎,糊涂大胆就等于幸福有了保障。

6. 不过天下事总是这样的。你嘴上不诉苦,就没有人可怜你。

7. 男女恋爱大都免不了要借重于双方的感恩图报之心和虚荣自负之感,听其自然是很难成其好事的。

8. 世上有为数不少的女人,你认识了她们不会产生别的感情,只会感到吃惊,这世上竟会有男人去喜欢她们,喜欢了还要来娶她们。

9. 对不要脸的人,决不能低估了其不要脸的程度

10. 一个人不要起脸来可真是漫无止境。

11. 你必须知道 你一定要知道 这一切都是为你所做的。

12. 有心事应该等到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再去想。

13. 大凡女人家一经失去贞操,便无可挽救,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美貌固然难于永保,名誉亦何尝保全。世间多得是轻薄男子,岂可不寸步留神。

14. 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

15. 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

16. 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17. 用最激动的语言把我最热烈的感情想你倾诉。

18. 跟人家怨恨不解,的确是性格上的一个阴影。

19. 但是,毋庸讳言,婚礼中朋友们真诚的祝福和希望却是千真万确的,尽管还有些美中不足。

20. 我一直在跟自己斗争,可是失败了,今后或许仍然会失败,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请你务必允许我告诉你,我对你的仰慕和爱恋是多么的狂热。

篇8: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所谓反讽,最早译自于希腊语eimia,意为“假装无知”。后来几经演变,对反讽的界定也越发广泛。在文学批评的范畴中,反讽保留了原来的“假装无知”的成分,但增加了其“目的”,并表达为“获得一定修辞或艺术效果”,而非“为了欺诈而假装”。一般认为,反讽具有言语反讽、结构反讽、苏格拉底式反讽等细分类别,足见其内涵及形式的丰富多样。

而小说中的反讽更加倾向于在基调层面进行强调,更具功能性。一般来说,将反讽分作四大类别,分别是:

言语反讽。常常暗含比喻手法,说话者言语表演所说的内容与内在指向完全相反,主要在小说的叙述、对话描写中进行使用,表现更为含蓄,具有一定的延伸性[1]。

情景反讽。作者与读者站在“上帝视角”上感知的场景与小说中的人物所感知的场景截然不同,突出后者的无知与孤立。

结构反讽。在整体结构层面引入一到两重意思的结构,作为一种异态给结构带来不同寻常的变化。

模式反讽。主要通过与其他文本的比较来实现,常以打破常规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来体现,给予整部小说以异样感甚至荒诞感,以达到反讽的目的。

二、浅析《傲慢与偏见》中运用的反讽艺术

在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多次运用到反讽艺术。具体来说,这主要呈现在人物塑造与主题展示两个方面。

《傲慢与偏见》卷首语的第一句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反讽:“凡有产业的单身汉,必有一位太太,这已成为真理。”但在随后又道,诸如此类单身汉“人们总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当的部分财产”。暗讽班纳特太太想要自己的女儿嫁给有产业的单身汉[2]。

1.柯林斯与夏洛特。柯林斯作为一个有产单身汉,自然是符合班纳特太太的择婿标准的。但他的求婚词却是极具情景反讽之意的,他所陈述的三条求婚理由无一是关于“爱情”的,在他第一次求婚失败后,他用同样的求婚理由娶回了夏洛特。这样的对比极具讽刺效果,突出了夏洛特对于“体面生活”的追求而委屈自己的爱情,而作者用这种充满反讽意味的方法完成了对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同情与批判。

2.威科姆与莉迪亚。威科姆与莉迪亚的婚姻是全书中最不值得同情的悲剧,威科姆刚一出场表现的风度翩翩,但其实却是败絮其中。他的注意力完全随着金钱而转移,从最初的伊丽莎白再到坐拥万镑身家的金小姐,最终与同样思想空虚、爱慕虚荣的莉迪亚结合,后者的爱好是在军官面前卖弄风情以获得存在感。最后威科姆为躲避债务与莉迪亚私奔,但却不愿娶她,直到达西用金钱帮他还清债务并资助他时才同意与莉迪亚结婚。在这个过程中,威科姆金钱至上,而莉迪亚情欲至上,二者的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而婚后生活更是对之前的虚妄之言绝好的讽刺。

3.宾利与简。宾利与简应当是最幸福的一对,但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也表现了他们各自懦弱的一面。如,简听信谣言,误以为宾利不爱自己而郁郁寡欢,而宾利也一时屈服于周遭对简地位的批评而忘记爱情。最终,还是在达西等人的支持下,突破所谓的世俗界限完成结合。如此情真意切的两个人尚且如此,这种情节设置完成了主题上对世俗成见的反讽。

三、人物塑造层面

根据人物性格的单一性和多元化,将人物性格分为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

(一)扁形人物

扁形人物性格单纯,更具样板性和象征性,在人物塑造中往往居于次要地位。本书中的扁形人物主要是班纳特太太与柯林斯牧师。前者追求虚荣与社会阶层上升,后者自身矛盾重重,表现得混乱而糊涂。前者为了让女儿们都嫁给有产人做了许多事情,她滔滔不绝地向别人讲述宾格莱先生的到来,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求婚,后者转而娶了别人时而病倒。而柯林斯牧师行为举止都表现得愚笨空虚,却妄自尊大。他在被拒绝后认为伊丽莎白之后“只不过是妇女照例说说罢了”,这是一种情景反讽,世人都笑他疯癫,他却笑世人看不穿。

(二)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的塑造更加丰富深刻,男女主人公是圆形人物的代表。在书中,伊丽莎白是一个优越的“理性的人”,但她不自觉中加入了宾格莱华丽的舞会,更被韦翰所骗,陷入自我偏见中。而她在拒绝达西的求婚时,更是极尽偏颇之辞,这是她人物性格中固执妄为的一面。伊丽莎白的性格复杂,且根据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前后性格的对比形成了绝佳的反讽效果。

四、结语

在人物塑造与主题深化上,反讽艺术的运用能达到形象化、深刻化的作用。反讽艺术本身就是艺术,更对小说艺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蒲红娟.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解读简·奥斯丁小说叙事艺术[J].作家,2013(02).

篇9: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关键词:男性形象;女性意识

I561.074

一、引言

简·奥斯汀(1775一1817)是英国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家,也是 英国文学史上经典女小说家中的第一个。她的作品一反十八世纪流行的浪漫小说 或哥特式小说的传统,着重描写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从凡人琐事中表现社 会价值观念,并塑造出了一批批有个性、独立思考的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女性形 象。

《傲慢与偏见》主要描写了住在浪博恩村的班纳特家的几位女儿各自的爱情,以及她们对于婚姻各自的理解和选择。简·奥斯汀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奥斯汀作品中刻画了四桩婚姻:夏洛蒂和柯林斯的世俗之爱、莉迪亚和魏肯的情欲之爱、吉英和宾利的钟情之爱、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真心之爱。本文以小说中人物婚姻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阐述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探究了简·奥斯汀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典型男性形象

1.父亲班内特先生

在小说中,奥斯汀颠覆了父亲的形象,班内特先生作为丈夫和父亲都是失败的。作为丈夫,他以 嘲笑自己的妻子为乐;作为父亲,他疏于教育和管教自己的女儿。当班内特夫人听说附近的尼日斐花园被租出去的时侯。她兴奋地跑来告诉贝内特先生,可班内特先却说。既是你要说给我听。我听听也无妨。” 通过他的无视冷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自己夫人的蔑视,更批判了父权制社会所推崇的男性形象。除此之外.班内特先生还嘲笑自己的女儿们。他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丽萃要比她的几个姐妹伶俐些。作为一个父亲,他从不把自己的爱和智慧用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女儿上。一个不为自己女儿的将来考虑, 丝毫不为女儿操心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伊丽莎劝告父亲要严加管教丽迪雅的话语也显示出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也可以和男性一樣充满智慧。这一点上.女性的智慧超过了男性;女儿的作用超过了父亲.高尚的父亲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渺小。

2.柯斯林先生

小说中作者借用字面反讽的手法反映柯林斯牧师的性格,将其令人讨厌的小丑形象刻画的活灵活现,他尚未出场,就已在信中透出十足的酸劲和市侩气。他一开口马上把自己的自贱自负、狭隘愚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居高临下,像施舍好处的恩人似的宣布自己准备娶班家的一个女儿,以弥补其继承财产而对其一家的损害。柯林斯最大的本事就是吹牛拍马、曲意逢迎,他一出口就是奉承、恭维话,让人肉麻。简·奥斯汀用辛辣的反讽,展示了一个依附权贵的奴才的形象。

3.绅士达西

达西是一位英俊又傲慢的绅士,他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又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权倾四野。小说中他初次见到伊丽莎白,当宾利先生想把他引见给伊丽莎白时,他却冷冷的说道:她还可以让人忍受.但是她的漂亮还不足以吸引我。而且我也不会和被别人冷落的女士跳舞。”并且他说这段话时也知道伊丽莎白会听到并且看到.但是却能够畅所欲言,可见其内心深处的骄傲与自大。当达西第一次傲慢地向她求婚,伊丽莎白却无视他的财产和地位,断然拒绝了,着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达西从中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由傲慢变得谦逊和彬彬有礼,并默默地在利迪雅和威克姆的婚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见达西在那颗傲慢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充满温柔的心。

三、《傲慢与偏见》中表现出的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

(一)追求男女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首先表现在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上。她坚信女性和男 性有着一样发达的智力和理性。在《傲慢与偏见》中,大量的对话和强烈的形象化人物,为我们展示了精彩 逼真的人物性格特征。奥斯汀打破西方传统小说中正面人物完美无缺的传统,女 性不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相反地, 她们在智力和精神上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与独立。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睿智、风趣、 有主见,其智慧和理性丝毫不逊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位男性,奥斯丁在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自身的女性人格理想和崭新的妇女观。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为了探望生病的姐姐,胆敢一个人步行三英里的泥泞路程,仪表不整地出现在“上流人士” 面前,同贵夫人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当面谴责她“浅薄无聊",宣称:“我自有主张,怎么样做会幸福,我就决定怎么样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这 样的局外人也都管不了。”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反叛传统势力的独立自主 精神。

(二)爱情和婚姻观念的自主,追求平等的婚姻

简·奥斯汀相信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一种气韵和风度,它更多地体现为 一种完美、和谐和幸福。她强调女性在婚姻中的感受和心境,这在当时的女性作家 中无疑是独特的。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坚信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同时爱情是以双方才智相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小说中有伊莉莎白两次拒绝求婚都显示出简·奥斯丁追求平等的婚姻。

1.对于柯林斯的求婚她当场拒绝。她这样拒绝柯林斯: “你不可能使我幸福,而且我相信,我也绝不能使你幸福。”因为这样的婚姻只是找到一个可靠的“储藏室”。这表明了简·奥斯汀拒绝没有爱情只有财产的婚姻。

2.当财产显赫的绅士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将其拒绝,她说:“世界上最不肯嫁的就是你这种人——傲慢、自私、自负。”这表明了简·奥斯汀拒绝没有尊重与平等的婚姻。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丰富的学识、不凡的谈吐、独立的个性。让达西最终克服财产门第的偏见,对她产生由衷的爱慕,两人最终缔结完美、平等、幸福的婚姻。她反抗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束缚,要求男性在学识上、人格上对自己完全的理解和尊重。奥斯汀由此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标准。女性不再仅凭才艺和顺从取悦男性,而应以同男性相当的学识和平等的人格要求展示自己的魅力。

四、结论

总之.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简.奥斯汀是早期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尽管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她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还具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她的作品中.女主人公所表现出的对于当时社会的反抗,对女性解放运动,女性意识觉醒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宋建华《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大连大学学报20015。

篇10: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伊丽莎白是《傲慢与偏见》的中心和焦点人物, 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她首先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 后又拒绝了达西, 她的这两次拒绝求婚充分表明了她理性的婚姻态度: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行的。柯林斯是贝内特先生的表侄, 也是贝内特先生的财产继承人, 但他又是个自负而谦卑的蠢汉, 喜欢巴结权贵。他自信的认为, 贝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虽有许多吸引人之处, 但以他的财产、社会地位, 他的求婚肯定会成功。没想到伊丽莎白觉得“我感情上绝对不许可”, 于是坚决地拒绝了他。显然在这里, 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物质的东西并不能打动伊丽莎白的芳心, 因为在她眼里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婚姻最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这一点在她与达西的婚姻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达西相貌英俊, 举止优雅, 并且有钱有势。但他也有不少缺点:傲慢冷漠, 爱以挑剔的目光看待每一个人。起初, 他并不在意伊丽莎白, 但慢慢地, 达西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容貌美丽、体态轻盈、招人喜爱, 尤其是她那机灵的头脑和她的诙谐更是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主动向其求婚, 同时又说了许多傲慢的话, 她及其愤怒地指责了他的傲慢无礼, 并断然拒绝了他的傲慢求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对婚姻的态度:决不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妥协。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达西求婚失败之后, 渐渐醒悟, 真诚地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而伊丽莎白也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误解和偏见, 爱上了达西, 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描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再次强调: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应该说丽迪亚对韦翰是怀着爱情的, 但这是没有深思熟虑、一时冲动的爱情。丽迪亚爱上韦翰的时间, 竟然还不足两个礼拜。她根本不了解韦翰的为人, 就草率地决定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还以为自己深爱着对方而对方也一样。这样的婚姻当然是不“理智”的, 是不能长久的。丽迪亚的婚姻是轻率、缺乏判断、不明智, 听从冲动和情感的驱使。奥斯汀的作品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 那就是理智的问题。从她的作品中, 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理智是人的美德。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理智才能获得。

简·奥斯汀的作品都是围绕着当时她生活环境中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展开的, 真切而准确地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事风情, 描述和剖析了当时中产阶级女子的处境、婚姻和在家庭中的政治经济关系等, 并且她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述和剖析表达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她认为为钱结婚是错误的, 没有钱结婚也是愚蠢的, 她坦率地表明恋爱婚姻与财产和家庭状况密切相关。《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开篇第一句便说:“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在简·奥斯汀的婚姻观里, 从不回避金钱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她认为恋爱婚姻与金钱是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的。简·奥斯汀透过这部小说告诉人们“财产”, 即“金钱”在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婚姻的保障。宾利先生是个有钱人, 因此贝内特太太把他认作是“自己某个女儿的合法财产。”在她看来, 宾利先生是何许人倒无关紧要, 要紧的是他的财产。达西先生“每年收入一万英镑”, 因此也是婚姻的恰当人选。凯瑟琳夫人认为达西与自己的女儿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而且两人结婚后, 两家的地产就可以合并起来。达西的表兄菲茨威廉也算是伊丽莎白的爱慕者之一。他是一位伯爵的儿子, 但不幸的是他是最小的, 因而无法继承家产和爵位。他虽然对伊丽莎白早有爱心, 但不得不坦率地承认像他这样缺少财产的人是配不上美丽的伊丽莎白的。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金钱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 它决定着婚姻的可能与否。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阐释金钱对于婚姻重要性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牧师柯林斯与夏洛特的婚姻。夏洛特是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处世得体的女子。但她经济拮据, 与一位收入不错的乡村牧师的结合算得上是一桩“成功”的婚姻了。但在婚后, 夏洛特觉得“如果忘记柯林斯先生的话, 这房子的里里外外倒真是舒服得很。”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 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他们的婚姻, 一种纯靠金钱财富维系的婚姻。简·奥斯汀通过描述这样一种婚姻来告诉读者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观点:婚姻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爱情, 而是金钱。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 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女性无财产继承权, 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家庭, 她们的作用是掌管家务。因此妇女要生存, 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 唯一的捷径就是结婚, 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但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 什么样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呢?简·奥斯汀认为, 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 但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 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尽管奥斯汀的时代已经久远了, 但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倡导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纠葛为主线, 通过对五桩不同的婚姻的描述, 深刻地反映了在婚姻问题上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观点, 同时也清晰地向读者表达了作者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金钱是婚姻的保障。

关键词:婚姻观,爱情,财产,理智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著, 孙致礼译, 傲慢与偏见,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

[2]杨正和,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篇11: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 感情 金钱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也译《艾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节奏明快、情节紧凑、结局完满,历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风尚喜剧的典范之作。

《傲慢与偏见》是其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她的观点,从女主角说的:"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她批判那种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但她并不把金钱和爱情绝对的分开,而且显示金钱在确立稳定婚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傲慢与偏见>>开宗明义的第一句所幽默的指出:"一个家才万贯的单身汉,必须需要有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四对夫妇

1,宾利(Bingley) 与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Jane)

2,达西(Darcy) 与简的妹妹伊丽莎白(Elizabeth)

3,威克姆(Wickham)与班纳特家的小妹丽迪娅(Lydia)

4,班纳特家的远亲柯林斯(Collins)与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Charlotte)

宾利与简以及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奥斯丁婚姻观的完美体现。彬格莱与达西都拥有财富和门第,而简和伊丽莎白又有可爱的个性,尤其是伊丽莎白有思想有主见,在加上婚姻双方都有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是简·奥斯丁眼里的完美婚姻的典范。这可以算得上是财富感情型。

而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威克姆却是个浪荡子,劣迹斑斑。威肯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娅娜私奔。并且一度让伊丽莎白对达西更有偏见,甚至让伊丽莎白喜欢上了他。后来,负累累赌债的威肯劝诱小妹丽迪娅随他私奔。这使班纳特家蒙羞。而小妹丽迪娅也有些轻率粗俗。最后,达西不仅替威肯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迪娅完婚。威翰与丽迪娅的婚姻是对建立在肉欲及金钱的基础上,这也是简·奥斯丁所批判的。这可以算得上是不负责任的肉欲金钱型。

最有特点的是柯林斯与夏洛特的结合。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柯林斯粗鄙无知,却善于趋炎附势,居然当上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她的密友夏洛特结婚。对于柯林斯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个妻子,而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因为他的女庇护人要求他这样做。而对于夏洛特来说,她需要的是一个丈夫,这样就可以保证下半生的衣食无忧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这可以算作是各取所需型。

不难看出,奥斯汀在这部小说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1.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2.而结婚不考虑财产、金钱和地位也是愚蠢的。

3.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

4.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同样,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奥斯丁“爱情加金钱等于幸福”的婚姻观,她认为只为金钱和美貌而结婚是错误的,但缺少金钱和美貌的婚姻也是错误的。换言之,爱情是建立在美貌和金钱的基础上的,缺乏美貌,爱情便是奢谈;没有金钱,婚姻便成泡影。莉迪亚和威克姆、夏洛特与柯林斯,即是这一类失败婚姻的最好见证。而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正是“男财女貌”的最佳结合,他们以美貌为前锋,以金钱为后盾,最终赢得了双赢互利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主线的爱情反而退居于幕后,即使出场也表现得模棱两可,金钱成为婚姻市场上最重要的砝码这些对书中人物财产情况的描述以及人们对有产者的敬仰之情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不管男女双方是不是为了金钱而结婚,但是他们的婚姻都离不开金钱。金钱,才是缔结婚姻的决定性因素。

二 简·奥斯丁的个人生活环境经历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许多读者都会对简·奥斯丁的终身未婚深感兴趣,但是谁也无法知道具体原因,或许我们可以从其他作家那里得到一些线索: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她在《论小说与小说家》中对 简·奥斯丁的日常生活做了一定的描述。

“倘若卡桑德拉·奥斯丁小姐卡桑德拉·奥斯丁是简·奥斯丁的姐姐,也是她最亲密的朋友。二人都未结婚。任着性子一意孤行的话,简·奥斯丁所写的东西,除了她那几本小说以外,我们怕是什么也看不到了。简只对她姐姐一个人推心置腹,把自己的愿望以及(如果传闻属实的话)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重大挫折指恋爱婚姻方面的挫折。,都写信告诉了她。但是,后来卡桑德拉老了,她妹妹的名声也大了,她担心有一天会有人来刨根问底,学者们也要东猜西想,于是,她狠狠心把凡是能够满足这些人好奇心的一切信件都烧了,只留下那些在她看来琐琐碎碎、不惹人注意的东西。

我们对于简·奥斯丁的了解就只能依据着一点点儿街谈巷议、几封书信和她的几本书。不过,说到了街谈巷议,能够从过去留传到现在的街谈巷议倒也未可小觑——只要把它们稍加整理,对我们就非常有用。比如吧,小费拉德尔菲亚·奥斯丁谈到过简,说她这位堂姐“一点儿也不漂亮,还非常古板,不像个十二岁的女孩儿……简脾气怪,爱装模作样”。有位米特福太太,在奥斯丁姐妹做小姑娘的时候就认识她们,认为简是她“印象中最最漂亮、最最傻里傻气、最爱拿腔作势、只顾忙着找对象的一个轻浮丫头”。还有米特福小姐的那位不知名的朋友——“她到简这里来串门儿,说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最古板、最拘谨、沉默寡言的‘老小姐’,要不是《傲慢与偏见》显示出来在这个坚硬外壳里包藏着一颗多么宝贵的明珠,她在社会上就像一根拨火棍儿或者一块防火板那样,绝不会受人简·奥斯丁注意的……”这位好太太接着说:“现在大大不同喽。她倒还是一根拨火棍儿——可是对这个怪物人人害怕……一位一声不响、专写别人的女才子,当然叫人害怕!”此外,还有奥斯丁家里——这一家人本来不爱自己张扬,然而,人们说,简的哥哥们“非常喜欢她,并且以她为荣。他们因为她的天才、她的美德、她那吸引人的风度而喜爱她。后来,他们每个人都爱设想自己的某个侄女或者女儿在哪一点跟自己亲爱的妹妹简相像——可是,能够和她完全相比的人,怕是再也见不到了”。既是性格可爱、又有古板脾气,在家受人喜爱、出外又被人畏惧,既是刀子嘴、又有软心肠——这些明显的差异出现在她一个人身上倒也不算水火不容。我们若是看看她的小说,就会发现让我们跌跤栽跟斗的还是这位作家的这种复杂性格。”

由这些琐碎记载可以总结出简·奥斯丁的一些情况:

1. 家庭环境:简·奥斯丁一七七五年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其父乔治·奥斯丁是个有才学受人尊敬的牧师和掌管一个教区财产和税收的教区长,母亲是个有良好家庭背景能文善字的女性。这个家庭显然是非常奋发、明智、愉快的。而穷简·奥斯丁一生,她都在中产阶级——富裕的乡绅阶级中生活。这个阶级的生活方式及爱情是他她最所熟知的。

2.所处的社会:在简·奥斯丁生活的时代里一般妇女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别的唯一出路就是嫁人.嫁一户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家,就成了一个年轻小姐得到并保持可靠社会于经济地位的理想途径.尤其是那些"一般财产不多,教养有素的青年女子,都是把结婚当作唯一一条未雨绸廖的体面出路,不管如何心中无数,幸福难料,结婚成家都是她们最可心合意的避风港,预防她们以后不至缺衣少食." 因此,要赢得一位理想的丈夫似乎几小说中那些年轻小姐们的人生的唯一目标,而她们为达到这一目标不断地进行着有形无形的激烈竞争.

3. 婚恋挫折:如果传闻属实的话,简·奥斯丁曾经在恋爱方面得到了一次重大挫折。年轻的简遇到了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他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于是简拒绝了瓦斯莱先生的求婚,而他就是最理想的选择,当地贵族、声名显赫而且非常富有的格瑞莎姆夫人的侄子。勒弗罗伊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如果他们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理智最终战胜了情感,几经周折,简·奥斯汀作出了痛苦的选择——放弃私奔、回到家中。

虽然无法与相爱的人结婚,但是简却深知自己无法与不爱的人结婚,于是她选择独身。据说这个爱情故事就是《傲慢与偏见》的素材来源。

三.此种婚姻观形成的原因

1.当时的社会环境

对于简·奥斯丁来说,不管是她生活的社会圈子还是整个社会环境,都把婚姻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作为其中的一份子,简在潜意识里就已经接受了此种观念。

2.自身的的经历

虽然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教案·奥斯丁的婚恋挫折,但是她在她42年的岁月里一直保持单身却是个争的事实。或许正是自己的经历让简·奥斯丁把感情与金钱放在同等地位的想法。

3.简·奥斯丁的个性

在别人眼里,年轻的简·奥斯丁是 “印象中最最漂亮、最最傻里傻气、最爱拿腔作势、只顾忙着找对象的一个轻浮丫头”,后来又是人们眼中的一个“最古板、最拘谨、沉默寡言的‘老小姐”。或许正是这种沉默拘谨让简·奥斯丁更能够冷眼旁观周围的人和事。她耐心地、准确地叙述自己看到的一切,而或许正是在这种冷眼旁观中,她更清楚的明白只有感情基础没有经济基础是不会有幸福的婚姻的,至少在她那个时代不会。

简· 奥斯丁凭借女性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细致地写出了生活中平平凡凡人物的婚恋关系,虽然缺少浪漫的爱情表达方式,但她对现实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撞击。在《傲慢与偏见》中表明了自己的婚姻观点,反映了作者本人理智、实用、注重女性爱情及自主的婚姻观。奥斯丁所处的具体时代与社会地位以及她对社会各种压力的深刻体验,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婚姻爱情上对某些传统采取了主动趋附的态度,为笔下的女性选择了顺从现实、服从生存法则的实用主义婚恋观。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1-22

[2]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3] 张聪.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婚姻观[J].文教资料,2007,(31)

[4]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翟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4-15

上一篇:郝庄镇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下一篇:污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