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书法入门教程

2024-04-14

楷书书法入门教程(通用6篇)

篇1:楷书书法入门教程

小学书法教程

新湖镇中心小学

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

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

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

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

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

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1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2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

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

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

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

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

2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

4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

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臵,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

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2.笔 法 理 论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

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3.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

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折和钩的书写示范

字 帖

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

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

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

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

从上边收锋。

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

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

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

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

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

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

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

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

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

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臵不好安排。

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

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

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

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悬针竖作主笔有以下规律:

1、悬针竖相当于大厦的顶梁柱,与长横(相当于大厦的横梁)搭配时要写得比横粗,这样才觉得大厦很稳固。

2、有悬针竖的字,悬针竖都是最后写。所以“车、军”等字最后两笔先写竖后写横是不符合楷书笔顺规律的。

楷书入门12 笔优先规律3—斜捺1

以斜捺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这些笔画的不同见下图),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臵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臵,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以斜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戈”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斜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臵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撇的位臵应尽量靠上,将斜钩拦腰截成两半或接近两半;

3、先写撇后写点;

4、十戈栽偏旁的字,如左下部首有捺画一律以点代之。如“栽”等字。

篇2:楷书书法入门教程

导 航 目 录

请点击标题进入

1、楷书入门1——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2、楷书入门2——笔法理论(续2)(续3)

3、楷书入门3——笔画起、行笔规律(附示范视频)

4、楷书入门4——笔画收笔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

5、楷书入门5——笔画折和钩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字帖)

6、楷书入门6 点的书写规律(附示范视频)

7、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1(附示范视频)

8、楷书入门7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附示范视频)

9、楷书入门8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附示范视频)

10、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附示范视频)

11、楷书入门10 粗细平衡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

12、楷书入门11 重画变异规律(附字帖、示范视频)

13、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附字帖、示范视频)

14、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附字帖)

15、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1(附示范视频)

16、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附示范视频)

17、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附示范视频)

18、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附示范视频)

19、楷书入门13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附示范视频)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臵,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 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 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 法 理 论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 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

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折和钩的书写示范

字 帖

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

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

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

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 从上边收锋。

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

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

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

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

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

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

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

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

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

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臵不好安排。

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

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

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

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27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悬针竖作主笔有以下规律:

1、悬针竖相当于大厦的顶梁柱,与长横(相当于大厦的横梁)搭配时要写得比横粗,这样才觉得大厦很稳固。

2、有悬针竖的字,悬针竖都是最后写。所以“车、军”等字最后两笔先写竖后写横是不符合楷书笔顺规律的。

楷书入门12 笔优先规律3—斜捺1

以斜捺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这些笔画的不同见下图),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臵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臵,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以斜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戈”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斜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臵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撇的位臵应尽量靠上,将斜钩拦腰截成两半或接近两半;

3、先写撇后写点;

篇3:楷书书法入门教程

钟贤安先生, 笔名芦江、柳江, 号明谷。195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钟贤安自幼喜欢书画, 5岁起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从楷书开始打下扎实功底, 兼修行、草、隶、篆, 并全面发展。近30年来主攻楷书, 在“颜柳欧赵”传统楷书中发展,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楷书风格, 2009年起, 他潜心学习佛教文化, 他的小楷《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作品, 深受海内外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喜欢, 尤其他的楷书《心经》被正式定为国礼。

钟贤安现为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师, 中国名家书画艺术院浙江分院院长,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赛并获奖。如:“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华夏国际钟繇书法”一等奖、“第三届国际名人书法大赛”银奖。并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程”书法专业优秀辅导教师、“国际华人书画文学艺术大赛”优秀书法老师及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一级书法师等殊荣。

钟贤安艺术感言

“颜柳欧赵”传统书法永远不会过时, 学习这些经典书法永远不会错。

有人为了获奖, 扭曲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跟着流行书体左右摇摆, 妄图把中国传统这棵千年大树连根拔起, 去栽一颗新树, 是得不偿失的事, 也是不可能的事。必须要提倡书法的儒雅之风, 提倡书法的“中和之美”。古有王羲之、米芾父子;今有启功、沙孟海, 个个都是儒雅之人, 儒雅之家。我不反对百花齐放, 百家登台, 但哪一流派, 哪一种创造, 都必须遵循传统, 都要讲章法。我为什么专攻楷书, 其主要因素是从古至今能攻破楷书的人太少了, 尤其当代更是少之又少。

只有楷书能带动行书, 只有楷书才能体现书法的功底。

书法的提高, 历来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艺术的不断追寻, 所以对于书法, 必须要有别人会, 我精;别人精, 我神;别人神, 我化 (出神入化) 的渴望与执著。我的楷书最初钟情于“颜柳欧赵”, 而后融古汇今, 博采众家之长, 取精粹, 合感悟, 常年笔耕不辍, 才有了今天属于我自己的独特风格。

痴迷·静心 潜修书法, 笔耕不辍

钟贤安出生在宁波芦江河畔, 这里依山傍水, 人杰地灵, 历史上曾出过许多艺术名人。近代的北刘南沙, 指的就是北方有个著名画家刘海粟, 南方有个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钟贤安的家乡不仅出了大书法家沙孟海, 还出了书法大师任政, 现代电脑中常用的规范行书就是出自任先生之手。钟贤安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熏陶, 从5岁开始习字, 坚持临摹古帖, 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钟贤安非常喜欢名人碑帖, 尤其是对“颜柳欧赵”楷书情有独钟。他常年临池挥毫, 笔耕不辍, 在苦练楷书的基础之上, 他的行、草、隶、篆也得到全面发展。

钟贤安着迷于书法练习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每天坚持十多个小时,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既无空调又无暖气。酷暑, 他忍耐蚊叮虫咬, 照样挥毫泼墨;严冬, 冻得浑身发抖, 依然习字不停。他要求自己做到:第一, 习字, 功夫在字外, 字要注入风骨, 要从美学、史学等处厚积薄发。第二, 非“三无”不成, 即“无师不成、无帖不成、无功不成”。第三, 字要有灵气, 必须把握住人本性的“悟、敏、感、知”。因此, 钟贤安拜名师、访高人, 认真与他们学习交流书道中的章法、结构及习字的法规。而且到全国各地采风、体验生活, 结交了许多朋友, 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同时他博览群书, 丰富自己的知识, 真正体会到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的含义;也理解了书法创作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的哲理, 并把极大的精力用于唐朝以前的名人名帖, 因那个年代的书法大家的作品令他震撼, 是指导他习书练字的源泉。

钢铁是炼出来的, 美酒是酿出来的, 书法是写出来的, 只有耐得住寂寞, 坐得起冷板凳, 静下心来才能让自己的书法作品始终植根于传统, 取法于经典。钟贤安坚信“颜柳欧赵”这些古人的书法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传统的这棵大树永远会常青挺立, 于是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楷书上。他反复地捉摸“颜柳欧赵”楷书的特点, 刻苦地练习, 至今已经40余年, 历代名家的楷书字帖全部临摹过数遍。钟贤安酷爱传统文学, 曾用30余年时间, 潜心用小楷抄写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四拍》等等。仅红楼梦一书就抄写了三遍, 每遍都有不同的提高和收获。还用小楷把12万字的《唐诗》、《宋词》、《元曲》抄写在30米的长卷上。30余年来, 钟贤安用小楷书写了名篇名著近2000万字, 这在当今书坛实属罕见。

继承·创新 融古汇今, 自成风格

“不薄古人, 不厚今人, 融古汇今, 自成风格”, 是钟贤安的书法特点。他的作品既有古代名家书法的风采韵味, 又有他自己书法的风格情调。功夫不负有心人, 钟贤安凭着实力、勤奋和“悟”性, 叩开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在书坛占有一席之地, 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纵观钟贤安的诸多书法作品, 承传统而破古人, 创自立而重法度, 展潇洒而放自在。墨法苍润、刚柔并济、风流当下、造化千秋, 体现了扎实的传统功力及文学修养的深厚底蕴。无论是豪放大作, 还是典雅小幅, 疏而不散、密而不挤、巧而不俗、拙而不怪, 蕴含着刚柔并举和俊美情趣。在章法上, 从字里行间可以领略到王羲之、王铎的行草秀丽流畅体态, 颜体的阳刚雄伟之筋骨, 《孙过庭·书谱》的优美神韵, 汉隶的端庄大气。特别是他吸收了大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精华, 写的行草古拙遒劲、天真烂漫、八面出风、不受拘束。字成长方微斜之势, 摇曳跌宕、苍劲有力。用笔翻转扭旋, 富弹性有韧性, 属于对传统笔法继承之后的破解, 更多的是发展和创新。

钟贤安在继承中国书法艺术风貌的基础之上, 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自成一体。在他的楷书作品中, 用笔老道凝练, 章法规整有序, 笔划刚柔并济, 结构严谨干净利索, 有金刀割净、玉尺量齐之美。从中可以领略到:欧体的刚健随劲、法度森严;颜体的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柳体的体势劲媚、骨力遒健以及赵体的结构严谨、笔法圆熟, 极富时代韵律感。钟贤安大胆地把传统与创新、章法与个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他的诸多楷书作品一经问世, 就深受收藏爱好者的欢迎, 被视为书法精品, 欲先得而后快。现在钟贤安先生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泌园春·雪》、《出师表》、《岳阳楼记》几十篇经典小楷作品已被众多书画爱好者收藏。

传承·弘扬 书法艺术, 走出国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1990年起钟贤安正式收徒传艺, 还先后在宁波30多所中小学开办了书法班, 从娃娃开始培养, 至今他的学生有五、六万之多。而且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国家、省、市很有名气的书法家。2009年钟贤安把教书育人的任务, 交给了他的儿子, 自己来到了普陀山, 修心养性, 潜心习书练字。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 形似苍龙卧海, 面积近13平方公里, 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钟贤安置身于“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立刻有了心静如水的感受。在这神奇、神圣、神秘的佛教圣地, 他不仅学习了佛学知识, 还用小楷书写了《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大量的佛学经典作品。

2012年钟贤安受国家有关部门邀约, 将56个国家的国名和国防部长的名字写在宣纸条幅上。他的行书挥洒自如, 颇具古风, 透露着浓浓文人气息的笔墨, 可以领会到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此举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了中国, 知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追寻·梦想 抛却名利, 创作经典

钟贤安继承古代名人的书法艺术, 站在历史的高度, 遥望艺术昔日与现代, 遵循哲人的思考, 研究艺术的新生与兴衰;以诗人的笔触抒发对生活的浪漫与色彩, 一步步脚踏实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斗转星移, 寒来暑去, 经过50余年的不懈努力, 身为国家一级书法师, 中国名家书画艺术院院士、浙江分院副院长的钟贤安, 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画大赛, 多次获大奖;三次荣获教育部及国家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书法教师奖;其小楷作品《心经》系列已被正式定为国礼, 为中外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篇4:楷书书法入门教程

摘 要:湖南长沙是我国重要的汉简牍发现地之一,于2004年长沙东牌楼七号古井中挖掘出的一批东汉末简牍尤为引人注目。这批简牍墨迹五体皆全,其中早期楷书墨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亮点,为追溯楷书的起源、形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当今楷书书法艺术的创作发展也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牌楼东汉简牍;楷书;价值;书法创作;影响

1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的概况

2004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五一广场东南侧的古井群进行了考古挖掘,在编号为J7的古井中发现了一批东汉简牍,这批简牍中有9枚写有年号,东汉汉灵帝(168~189年)时期的:建宁、熹平、光和、中平的年号都有出现,故将这批简牍的时代定为东汉后期灵帝时期,属于东汉后期少有的手书墨迹。

2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存在的历史背景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东牌楼简牍存在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这一时期东汉王朝内忧外患,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即将大乱的情况下,传统文化在东汉末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齐头并进的状态。长沙东牌楼汉简以书体的丰富多样和自由潇洒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当时人们追求多样化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自由潇洒的思想促进了长沙东牌楼汉简中书体的多样化发生与蓬勃发展壮大。

3 东牌楼汉简中的早期楷书墨迹艺术分析

被后世尊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汉魏时期的代表性楷书家。其实早在东汉中后期,早期楷书就已经出现在社会俗写中。处于这一时期的东牌楼汉简墨迹五体皆全,其中亮点之一就是早期楷书。刘涛先生在其《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的书体、书法与书写者》一文中也曾说过:“东牌楼汉简书迹中已经存在非常接近后世正书的形态,是比‘正书之祖钟繇正书书迹还要早的正书形态”,“联系传世的钟繇(一五二—二三〇年)正书来看,《荐季直表》结字平稳,《贺捷表》字势‘横斜,翻挑之笔显著。东牌楼汉简1105号木牍的书写年代早于钟繇两表,而书法状态居于两表之间。”

据统计,在东牌楼汉简中早期楷书简牍有14件,被运用于日常公、私文中,如简一二、三〇、三五等。此时正是早期楷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早期楷书新秩序并未完全建立,因此字形、结构、态势、点化均尚未成熟,即结字散漫,字态欹斜,笔画部件尚未完全脱去隶意。虽然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但总的看来,东牌楼汉简早期楷书墨迹已新意盎然,与东汉前、中期墨迹相比,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东牌楼汉简早期楷书墨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3.1 从点画细部分析

(1)横画。早期楷书的横画可分为重顿型横画、轻按型短横和柳叶型短横等几种,在东牌楼早期楷书中以第一种重顿型横画为典型。重顿型横画又可以分为两种:左尖细、右粗顿和两端皆重顿,如简100正面“三”字,表现出明显的左细右粗并略呈向右上斜倾之势;简130正面“五”字两横两端双顿、用笔藏锋明显。

(2)点画。东牌楼早期楷书中有些点笔还尚未完全脱去隶意,点画偏向于短横,如简100正面“湘”字;一些点因书写时追求快捷而连成了讫端顿势明显的横画,如简12正面“无”字;一些点画从左上向右下的运笔方式与顿笔似成熟楷书,如简100正面“平”字。还有的点画似坠石般无动势,如简36背面“恃”字。

(3)竖画。较粗且末端出勾有连笔之势竖画很多,如简12正面“不”字;更似成熟楷书的悬针竖也不少,如简100正面“仲”字。

(4)撇画。东牌楼早期楷书撇画与隶书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呈现起笔重收笔轻末端露锋之态,如简130正面“人”字。

(5)捺画。捺画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隶书中的波势,有些不与其他笔画相连时略有“蚕头燕尾”之态,如简12正面“吏”字;有些还带有隶书中的“竖波挑”如简50正面“迫”字;有些捺画已简化为顿点,如简12正面“今”字;但更多的捺画已呈成熟楷书之态,如简12正面“道”字。

(6)折画。折画主要为横折,东牌楼早期楷书中含顿笔的方折增多,但体势宽平缺少右上拱起之态,如简100正面“桐”字。

(7)提画。东牌楼早期楷书中提笔样态丰富,有些未完全脱去隶意呈弧转横势,如简100正面“子”字;有些似提非提略见提笔端倪,如简39背面“时”字;有些已呈上挑近似成熟楷书之态,如简50正面“内”字;还有的因快写而呈现上提之笔,如简35正面“顿”字。

3.2 从整体笔势分析

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中笔画间顾盼、牵连增多,单字末笔有下引之势,上下字呼应,纵向连贯性强。例如,长横画收笔处顿按并含下垂之势,有些略带勾连显然有助于和下一笔或下一个字顺接。隶书中长而厚重的波磔捺笔也简化为短点或反捺有助于与下面衔接。竖画收笔也常向左或右出锋,有牵引连带作用,进而提高书写效率。

3.3 从笔法上分析

东牌楼早期楷书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提、按、顿、驻的笔法,主要集中于横画与折部。长横画右端顿驻、下坠,左尖细、右粗顿的长横画成为楷书形成期的标志性笔画。折部含有明显换锋提按动作,折角有的呈方形棱角有的则内收显得更为尖锐,具有整体感与连贯性。可以说,早期楷书中的折部提按与之前均匀绞转或断为两笔搭接组成的隶书折部相比是一种简化、一种新创造。其次,捺笔是早期楷书中保留了隶书波磔笔法最多的笔画,顿驻更加明显、无势波磔更为减省。另外,东牌楼早期楷书中的笔画的形态是一端尖细、一端重粗,起笔重、收笔轻或者反之的“钉头笔画”也可算作顿驻笔法的產物。

4 东牌楼汉简中的早期楷书墨迹艺术意义及其对现代创作的启示

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虽然很多遗存了旧体痕迹,但它比旧体更加简化便于书写,在使用书写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与其他新体在汉简中大量出现,也说明了早期楷书在东汉末期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实用书体之一。东牌楼汉简出土前,东汉末早期楷书手书墨迹实物很少见到,导致东汉中期至东汉末三国间有一段手书墨迹空缺,也是导致当年“兰亭论辩”王羲之书《兰亭序》真伪辩驳的原因之一。东牌楼汉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段手书墨迹的空缺,并反映了当时的民间实用书写状况,对研究考察早期楷书在汉末的发展与应用,对整个楷书书体发展演变成熟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真正的书法艺术应是手书墨迹,简牍就给当代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此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对当代小楷创作及手卷的创作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启示。东牌楼早期楷书书写随意,因势而发,烂漫自然为临习者提供了较多的取法空间。大半生都生活于东汉末期的“正书之祖”钟繇也无不受着东牌楼早期楷书的影响,后经自己的总结、修饰、规范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宣示表》《贺捷表》碑刻小楷文字。张邦彦、徐祖蕃等近现代著名书法家均对简书墨迹进行了细致的摹写研究,运用于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今的小楷创作更提倡古拙、有神气,而东牌楼早期楷书墨迹则能更好地让我们揣摩其中的古质天真之美、气格充盈之态,不论从其用笔还是结体造型或整个章法布局我们都可以汲取营养,并且努力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小楷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刘涛,王素.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书法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2]华文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篇5:爱国诗句楷书书法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4、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9、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15、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16、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17、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18、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19、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0、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21、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22、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23、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24、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26、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27、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28、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29、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30、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1、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革命烈士诗抄。熊亨瀚诗>

32、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33、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

34、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秋瑾<吊吴烈士樾>

35、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36、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37、在你把爱国之心从人类中间驱除之前,不会有一个太平的世界。――[英]萧伯纳

38、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鲁迅<论辩的魂灵>

39、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爱厂如家>

篇6:田英章楷书教程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臵,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 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 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

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 —1)。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 —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 —3)。

请看笔画起、行笔示范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

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折和钩的书写示范 字

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画的缩写——去中间行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

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

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

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 后从上边收锋。

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

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

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

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

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

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

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

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

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

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臵不好安排。

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

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

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

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27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1——长横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

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悬针竖作主笔有以下规律:

1、悬针竖相当于大厦的顶梁柱,与长横(相当于大厦的横梁)搭配时要写得比横粗,这样才觉得大厦很稳固。

2、有悬针竖的字,悬针竖都是最后写。所以“车、军”等字最后两笔先写竖后写横是不符合楷书笔顺规律的。

楷书入门12 笔优先规律3—斜捺1

以斜捺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这些笔画的不同见下图),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臵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2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3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臵,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楷书入门12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4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以斜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戈”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斜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臵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撇的位臵应尽量靠上,将斜钩拦腰截成两半或接近两半;

3、先写撇后写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楷书书法入门教程】相关文章:

欧楷书法教学入门04-27

满江红楷书书法作品08-20

颜体书法入门04-07

书法入门初学04-23

书法入门讲座04-26

硬笔书法教程04-08

楷书字形范文05-16

庞中华楷书诗词04-08

楷书笔画写法大全04-20

《楷书临帖》教学设计04-29

上一篇:少农小学2011年务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三维向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