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2024-05-24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选9篇)

篇1: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文件,是有关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现对修订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如下意见:培养方案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培养方法、学位论文。培养方案必须科学、规范,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检查。

一、培养目标

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术或专门技术上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成果。4.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5.在身体方面要求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

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博士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4年。特殊情况博士生经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原则上最长不超过6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以国家最新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依据,其专业属于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属于三级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和设置,要注意突出本学科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鼓励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专业间的合作、交叉与渗透,特别是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四、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用导师负责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鼓励、支持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博士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科研课题和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的需要,学习必要的学位课程,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博士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至少应取得18学分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课程结构和学分分配如下:

(一)必修课程 1.公共学位课:5学分(1)政治理论课 2学分(2)第一外国语 3学分 2.专业学位课: 6学分

专业学位课按学科、专业统一开设,一般开设2门,每门3学分。

(二)选修课程(含研究方向课):3~4学分 每门1~3学分。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

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程的学分计算一般为18~20个学时计1学分。

(三)开题报告:2学分

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总结提炼出综述报告,在此基础上,对学位论文的构思、框架、目标、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向考核小组汇报。考核通过,可获得2学分。

(四)学术讲座:2学分

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学术讲座8次以上并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符合规定记2个学分。

六、学习要求与考核方式

课程学习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考核可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七、科研训练与能力训练

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博士研究生应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本人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提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术水平。提倡和鼓励在校博士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和研究生创新基金,激励博士研究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次数的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讲座8次以上,并在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演讲至少2次),达到要求记2个学分。在学期间的论文要求可参照《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在学期间产出学术成果暂行规定》,达到要求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各培养单位可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更高的科研训练和成果要求。

八、博士生中期考核和开题

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工作一般在第二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内进行,中期考核主要从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查和评价。三项考查都合格者,通过中期考核;凡有一项不合格者,终止学习。博士生中期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开题。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不同学科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4)课题的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6)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获得2学分。

九、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各培养单位应参照上述要求,结合本单位特点,制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根据培养方案制订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对博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培养计划一般应在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制订完毕,经导师和所在院系领导审核通过,报研究生部备案后实施。

十、学位论文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博士生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要十分注重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二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为了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各培养单位和导师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阶段检查、组织预答辩、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各专业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规格、类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定本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及要求。

篇2: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文件

新大学位字„2010‟13号

关于对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规定进行修订通知

各单位:

经2010年12月23日校学位委员会研究,决定对现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有关申请学位的要求进行修订。具体修订如下:

1.理学、工学类——在自然科学期刊一、二区发表论文一篇,或在三区发表论文两篇,或在三区发表论文一篇和在四区发表论文两篇。

2.人文社科类——在一、二、三区发表论文两篇,或在四区发表论文三篇。

以上论文要求学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并以新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期刊分区以《新疆大学2011版学术期刊目录认定办法》相关规定为准。

在网络版期刊、学术期刊增刊(含专刊、特刊、简报)、内部刊物、一般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不在认定范围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CPCI-S和CPCI –SSH)收录的不在认定范围内。

本规定从2010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2010年之前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仍按新大学位字„2006‟7号“关于修定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

学校

申请学位

规定

修订

通知

篇3: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自研究生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猛,但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培养质量的下滑。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最高层次,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1]。近年来,为确保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开题报告、中期筛选、盲审和抽检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被用来保障和监督博士学位论文质量[2]。制度保障无疑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来激励和约束行为者,但并不是直接发挥行为者的主体性作用,而一切外因其作用都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因此如何从行为者自身的视角来探寻保障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价值哲学研究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和行为是有价值的,才会积极和努力地去从事和完成它[3]。这表明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感越高,其努力程度就会越高,反之则会较低。博士生作为研究行为者,其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行为的积极和努力程度将取决于他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价值感。因此,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将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4]。

据统计,从1999至2008年的10年间,教育部共评选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84篇。从学科的角度看,工科博士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优秀论文的三成以上(共357篇,占36%)[5]。这一现象是否与工科博士生的论文价值感有关?工科博士生认为他们所从事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有价值吗?价值感有多强?受哪些因素影响?笔者力图从一个行为者的视角,了解工科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分析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提高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乃至培养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有关研究认为,人的行为价值可以分为预期行为价值和实际行为价值。预期行为价值就是对将来行为的价值判断,是对未完成的满足价值的事先预期判断。实际行为价值就是对已经实现的行为价值的判断。然而真正决定人的行为的仍然是预期行为价值。因此对于一个研究的行为者(博士生)而言,他从事论文研究的努力和积极程度将取决于他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价值预期[3],也就是本文中的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

回顾有关文献,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主要从个人所处的一些外部环境和条件来阐述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制度、选题、导师指导、学术氛围等等,而从一个研究学习者自身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还只偶见于少数文献。比如,对论文的研究兴趣是博士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的重要因素[4];导师的指导水平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以及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通常和导师承担的课题相关[6]等。这表明研究兴趣、导师指导、课题相关程度等因素似乎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关联性。然而这些因素并不直接对博士论文质量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研究行为者自身的积极努力去完成。博士生积极努力的程度则取决于他对所从事论文研究的价值判断,也就是对论文的论文价值感。

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数据,模型由因变量、控制变量和自变量构成。数据处理和线性回归均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研究数据来自A大学,该校属于典型工科研究型大学,是中央部委直属的“985工程”大学。2009年6月,通过校研究生院对在校博士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908份,回收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56%。调查涵盖了11个院系的博士生,且覆盖大部分学科门类。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量表进行测量,从非常符合、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因此大部分变量为连续变量。

研究的因变量是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是博士生对其将完成学位论文的价值大小的预期,属于连续变量。研究的控制变量为学生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级和年龄。研究的自变量为研究兴趣、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个人发展关联度。研究兴趣是博士生对其将完成的学位论文的内容感兴趣的程度。课题关联度是博士生学位论文与其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的关联程度。导师指导满意度表示博士生对其导师指导论文的满意程度。个人发展关联度表示博士学位论文与其个人未来发展的关联度大小。这四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性别变量:由于A大学属典型的工科院校,男生比例较大,占73.8%,女生占26.2%。年级变量:1年级占25.2%,2年级占22.3%,3年级占24.9%,第4年的占16.5%,第5年的占11.1%。年龄变量:25岁以下占23.1%,25~35岁占72.6%,35岁以上占4.3%。研究兴趣变量:均值为4.04,标准差为0.76,表明博士生对其论文内容的研究兴趣还是比较大。课题关联度变量:该变量的均值为4.11,标准差为0.81,表明博士学位论文与导师课题的平均关联度比较高。导师指导满意度变量:该变量的均值为4.05,标准差为0.88,表明博士生对导师的论文指导的满意度水平普遍比较高。个人发展关联度变量:该变量的均值为3.83,标准差为0.97,虽然该变量的均值不及以上几个变量高,但还是显著高于理论期望值3,表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与博士生的个人发展有较高的相关度。从博士生对其论文的价值感上看,均值为4.02,经单样本T检验显著高于理论期望值3,这反映博士生对其学位论文的价值感比较好。

(二)回归统计结果

本研究回归分析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在模型(1)中进入性别、年级和年龄三个控制变量。第二步,在模型(2)中再进入研究兴趣、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个人发展关联度等四个自变量(参见表1)。

注:*表示p<.05,**表示p<.01

模型(1)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博士生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年级和年龄三个变量均没有对其学位论文价值感构成显著影响。这表明男女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样,不同年级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也没有差异。

模型(2)加入了自变量,结果显示,这三个自变量中的性别和年级依然不显著,而年龄这个变量变得显著了(p<.05),其回归系数为负值(-.073)。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呈现下降趋势。模型(2)的拟合指标为0.508,是比较好的。

模型(2)中,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四个自变量均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人发展关联度和导师指导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随着博士生学位论文与其个人发展的关联度增大,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也将增加。个人发展关联度增加一个单位,学位论文价值感将增加31%。同时,随着博士生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的满意度的增加,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也将增加。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满意度增加一个单位,学位论文价值感也将增加31%。其次是研究兴趣,随着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兴趣的增加,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也将增加,对论文内容兴趣每增加一个单位,其价值感将增加19%。最后是课题关联度,随着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与导师课题关联度的增加,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将增加,关联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其价值感将增加11%。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整体而言,博士生的论文价值感的平均水平较高。这表明大多数工科博士生认为自己的学位论文将对该研究方向产生较大价值,这可能是工科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原因之一。就影响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主要因素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个人发展关联度是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意味着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会受到其本人未来发展方向和其导师指导的满意程度影响。如果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与该论文作者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密切联系,那么他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容,如果博士生在未来的工作内容与当前的学位论文有一定的关联度,那么他会认为他所从事的学位论文研究比较有价值,反之则感到较无价值。因此建议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上提高其研究内容与博士生未来发展(比如就业方向、职业选择)的关联度,增加博士生在该学位论文研究上的积极投入,进而有益于提高其论文质量。

(二)导师指导满意度也是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博士生对其导师指导的满意度较高,那他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就越高。这表明博士生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认同程度越高,他的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也越高。这可能与导师和博士生交流沟通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导师与学生沟通和指导比较多,研究生对其导师指导的认同程度也较高,从而对导师指导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的价值认同也就越强。因此改善博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加强与博士生的沟通和交流,将有助于博士生体验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价值,而有益于提升论文质量。

(三)研究兴趣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价值感的重要因素

博士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感兴趣的程度越高,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就越高。该结论不难理解,因为如果研究内容是他有兴趣的内容,那么他会更容易感到研究的价值所在。因此,建议加强博士学位论文与博士生研究兴趣的联系,提高其价值感,促进其更加积极地完成学位论文,提升研究质量。

(四)课题关联度则是影响最小的因素

学位论文与导师承担课题的关联度的影响并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重要,反而是最后一位的影响因素。博士生认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与导师课题相关,就预期自己的学位论文价值越大。因此建议学位论文选题尽量与导师承担项目课题相关联,增强其论文价值感。

(五)年龄因素是本研究的控制因素,也是显著影响博士生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个人特征因素

年龄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价值观的影响是负向的,也就是说,博士生年龄越大,他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就越低。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其社会阅历也在增长,他个人的价值就越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学位论文的价值感降低也较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博士生学位论文价值感的培养,比如将学位论文与其目前从事的工作(个人发展)相联系,增强他对论文内容的兴趣和预期价值等。

(六)性别、年级并不影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

就是说男女博士生、不同年级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之间并不存在差异。

价值哲学研究认为,当个人认为自己要从事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就会积极和努力地完成它,因此价值感对于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和作用。本研究认为以上这些因素(性别和年级除外)都显著影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价值感,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以及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建议。从整体上看,这几个因素都与博士生学位论文价值感息息相关,然而有些因素之间可能也存在一些冲突,比如个人研究兴趣、未来发展方向与导师承担课题可能存在差异和不协调。因此如何能在导师指导博士生学位论文时妥善、合理地协调这些因素的关系,使得这些因素都能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一致性服务,是后续研究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摘要:博士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要因。本研究对典型工科研究型A大学的博士生进行随机抽样, 调查了他们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 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的主要因素做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工科博士生的年龄、研究兴趣、未来发展方向、课题关联度、导师指导满意度等因素对其博士学位论文的价值感存在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针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和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博士学位论文,价值感,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志远, 胡双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对策与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3) .

[2]胡水清.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实践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01) .

[3]石明.价值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90-92.

[4]罗群, 申功璋.对提高本校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思考——从1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得到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1) .

[5]陈立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02) .

篇4: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键词:教育部;教育改革

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2013〕3号)文件,文件从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招生制度、完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推荐与职业资格衔接、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开展联合培养、支持开展改革试点等十二个面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改革的主体不仅是高校,更是指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新疆建设兵团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这样的指导意见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性国家得必然要求,这种要求需要研究生的培养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所以这种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但这种改革的意见也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呼声。

改革目标的确立是教育改革的最为核心的观点。相比1号文件中的“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号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更为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终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职业的导向、人才培养的终点、培养的路径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做了明了的阐述。这种各个政府以及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提供了指挥棒,这种明确性的表述能够牢牢把握改革的方向,培养什么的人,如何培养,培养的成果是什么都非常明确。

改革招生制度是把握人才挑选以及精准选拔的关键所在。与学硕不一样的是,专硕的考试与考察重点是考察考生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实践问题的解决,最终成为职业发展的动力,这对学硕的特色和专门性,教育部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实行分类考试,这种分类招生能够突出考生应用能力的实现,这种能力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考量,有利于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与准确性。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采取全国统考的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制定契合本专业的复试方案,为了能够选出专业能力强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复试分数比例由原来的40%提高到50%,并且综合面试与专业面试占45%,为在专业领域突出的学生提供机会与路径。另外在职的研究生需要充分保证在校的时间和学习研究时间。

完善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的主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这样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是成为一种人或者一类人而是成为各个领域与各个行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各种人才,即“行行出状元,状元各有特点。”为了培养出又个性、有特色、有特点的高级应有型专门人才就需要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针对每一个同学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学术兴趣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个人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到吉首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平民大学”,建设武陵山片区的一流大学,所以导师们的组建也是一对武陵山片区的文化的熟悉程度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遇到的问题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有意识的与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区别,特别强调实践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学分的比重。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饰与室内设计、园林与景观设计、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专业都实践课程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分散到每一个学期,这对学生运用理论与基础知识进行设计实践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改进课程教学与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为了突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进行艺术设计创意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体现,但绝不是意味着降低理论课与基础课程的要求和标准,这种标准应该紧靠学术型的理论与基础专业知识,只是学硕强调是理论性的创新与实验性的前沿性特征,专硕是将用和如何用放在问题的中心,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是拿来用的而不是仅仅从理论本身的角度出发,所以在研究生质量考核的过程中,学硕的学位论文具有决定性的参照性价值,而专硕不仅要做毕业设计,但考核其过程的学习,参与项目的经历是重要的参考体系和目标。这种能力与过程考核是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针对学生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锻炼,实践基地是学院教育与市场要求得以实现的一种实验性平台,吉首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有省部级的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平台的建设突破以往较短时间内的专业实习模式,而是将实践教学从入学开始作为常态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基地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的组成部分,将基地的实践课程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这种考核以基地的考核指标体系为准,提供实践基地的管理体系与运营机制,明晰校方与基地方的责任与权力。这就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让专业学位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的意见,需要各培养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去支持与捍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性国家的建设以及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涌现。

篇5: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深大〔2014〕12号

深圳大学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提高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校内各有关单位:

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办学层次的顶端,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深圳大学自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以来,在校领导、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以及广大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建立起了较完整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博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总体上看,我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与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还有很大差距。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因应国家授权学科动态调整的相关政策,为进一步稳定和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转型,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正在发生根本转变。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国家研究生教育政策的主线和核心。

在这一新的政策背景下,各相关单位和指导教师,对今后我校新增博士授权点的政策瓶颈要有清醒认识;对已有博士点招生指标的增长趋势要有清醒认识;对国家授权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特别是省级统筹调整机制下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竞争态势要有清醒认识;对我校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培养质量与省内高水平大学(学科)的差距要有清醒认识。现有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带头人和指导教师更要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思想统一到切实提高培养质量的主线上来,在全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加大推广宣传和招生改革力度,吸引优质生源 以提高生源质量为核心,加大招生宣传、专业推广和选拔改革力度。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其指导教师要高度重视吸引优质生源工作,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博士授权点要积极申报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及暑期学校项目,应积极采用学术夏令营等形式,招生宣传与学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学术报告会、专业介绍会、师生座谈会、实验室参观、深圳名企考察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推广本授权学科的特色、优势和就业前景,吸引优质生源。

(二)尽快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

3为提升博士生生源及培养质量,鼓励博士生潜心科研,完成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培育省级或以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设立《深圳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选拔与资助计划暂行办法》(简称“优博计划”)。优博计划共分为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旨在吸引优秀生源并鼓励其潜心学业和科研,资助期自新生入学至中期筛选,为期2年,不延长时间;第二阶段旨在培育优秀学位论文,自中期筛选通过(申请获批)起至终期验收(博士学位授予),同样为期2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3年。

入选优博计划的博士研究生,除享受在校博士研究生待遇外,学校每人每年资助3万元人民币。学校鼓励各学院和导师对优博计划入选者提供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

(三)积极利用教育部专门平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

积极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沟通协商,探索利用其“学位论文网上评议开放平台”进行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争取从2015年开始,所有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利用上述平台进行“双盲”评审。

(四)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查评审制度

跟进国家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借鉴兄弟高校做法,建立我校的博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查评审制度。对已毕业博士的学位论文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进行质量抽查,抽查方式包括匿名评审与系统检测两种方式。匿名评审争取利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网上评议开放平台”进行;系统检测利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对抽查发现的一般问题,反馈相关授权学科,以便改进。质量问题比较严

重的,学校将视情况做出质量约谈、减少招生计划、停止导师招生资格等处理决定。

五、完善奖助体系,保证潜心科研

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水平,建立能吸引优质生源,鼓励专心学业,潜心科研的奖助政策体系。除政府规定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我校已有的“优博计划”和“自主创新计划”外,继续完善博士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一)设立学术创新奖

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参照《深圳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中本校教师的奖励标准,奖励博士生以深圳大学为署名单位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对获奖者同时颁发“深圳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秀”荣誉证书。具体奖励办法由研究生院制定。

(二)利用校友基金或社会捐助设立更多的优秀博士生社会奖学金

社会奖学金可以以企业或个人命名,奖励对象主要为学业成绩、科学研究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二、三年级博士研究生,包括学校认定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三)支持博士生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继续在住宿安排、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等政策方面,支持博士生为完成高水平研究和学位论文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学校提供的免费住宿、基本奖助学金等待遇可享受5年。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一)加强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博导岗位意识,淡化博导的身份意识,打破博导资格终身制。放宽博导资格申请者的职称条

7办法》和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认真论证和研究在本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增设(撤消)一级学科下的目录内二级学科、增设或更名目录外二级学科。

(二)做好攀峰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和贡献度 各博士学位授权点要高度重视现有的省级攀峰学科建设,积极响应《广东高校“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认真论证并实施本学科的建设方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使命。要对照本学科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以高水平大学的同类国家重点学科为标杆,分析差距,用好政策,在高端人才引进、高层次科研项目与平台、高水平论文、高级别获奖等关键指标上不断突破,为授权点的可持续发展和博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平台支撑。

八、深化开放合作,拓展联合培养

(一)积极鼓励联合培养博士生

鼓励我校教师,特别是尚未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教师,积极拓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凡是符合一定条件、被学校认定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将根据合作单位的情况,对我校的合作导师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生活补助、学费补贴、学术交流费用、版面费(用)等。具体政策由研究生院制定,报学校批准后执行。

(二)努力扩大外国留学博士研究生规模

博士授权学科要按照教育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积极利用国家对高等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的鼓励政策,努力扩大本专业外国留学博士生的规模。学校通过学费补贴、提供奖助学金等措施,为符合条件的导师

招收留学博士生提供专门支持。由研究生院制订相关政策后报学校批准后施行。

(三)鼓励博士生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

加大学校层面对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的资助力度。设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支持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会议。积极争取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各培养单位要统筹利用导师科研经费、研究生培养经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等资金渠道,鼓励博士生积极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或国际合作活动,参加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国内访学等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深圳大学

2014年1月15日

抄送:校领导、综合档案室。

深圳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4年1月15日印发

篇6: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重大校„2014‟104号

关于印发《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

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

基本要求》的通知

各二级单位: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已于2013年12月27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九届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 庆 大 学

2014年4月11日

重庆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申请

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基本要求 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和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我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规定如下:

一、申请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原则上应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学术论文的发表可以是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也可以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具体要求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报校学位办公室审核、备案。

二、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应符合以下要求:

1.基本要求

理学:应至少在相关学科SCI三区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工学(含建筑类):应至少在相关学科SCI三区及以上期刊、或者相当水平EI检索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经管类:应至少在权威期刊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法学类:应至少在权威期刊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同时在CSSCI期刊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2篇,或在有重要影响的CSSCI期刊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3篇。

各学院及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求,提出高于本基本要求的具体规定,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后执行。

2.学术论文发表类别、期刊界定

理学、工学(含建筑类)的SCI检索学术论文分区按照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分区标准执行;EI检索权威期刊按科技处组织制定、学校审定的期刊目录执行。

经管类和法学类的权威期刊和重要期刊按社科处组织制定、学校审定的期刊目录执行。法学类有重要影响的CSSCI期刊按法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学校审定的期刊目录执行。

在以上各种期刊的“增刊”上所发表的论文不能作为申请博士学位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学术论文的认定

1.学术学位研究生按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学位申请者在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且与学位论文内容紧密相关,以重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

者或者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对发表论文一篇以上的至少有一篇是第一作者。

2.学术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时,应提交所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复印件。若学术论文只录用未正式发表,需提交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书面公章录用证明原件、投稿录用的论文复印件和承诺书,并由研究生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方可被认定为有效学术论文。如提交的录用证明存在弄虚作假等行为,学校将对相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其他

1.本规定自2014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开始执行,其他在读研究生也可选择执行本规定。

2.本规定由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7: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各学院(所)、各有关单位:

《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试用版)》已使用多年,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中间做过局部调整。为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提高学位培养质量,我们对《南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下称《写作规范》)进行了修订,自本学期起开始使用《写作规范(修订版)》。

由于我校研究生的类型较多、学科广泛,不可能以一个规范涵盖所有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因此,《写作规范》应该是一个指导性规范,允许各一级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参考本规范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科的学位类型的培养要求,分别制订相应的学位论文写作的具体规范(含外语类学位论文)。

各(一级)学科或学位类型自行制定的写作规范,经实践检验成熟的,报研究生院备案,可成为某一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统一规范。

本规范中参考文献格式参照了相关国家标准,仅用于中文学位论文。建议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国家标准GB/T 7714-2005,见附录G)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外语类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可按相应外语类国际上通用格式自行规定。

《写作规范》将在各学科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向我们反馈,便于改进。

注:本《写作规范》将学位论文封面中“培养院系”调整为“培养单位”,请印刷时按此要求打印。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篇8: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关键词: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是极富俄罗斯特色的学位设置, 攻读副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俄语中称为“研究生”。以下通过在俄罗斯攻读副博士学位的亲身感受, 对俄罗斯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分别予以介绍。

一、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国家教育标准模型》[1] (以下简称《标准模型》) 和2002年批准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暂行规定》[2]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对副博士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以下目标:形成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原理;完善哲学教育, 其中包括针对职业活动的哲学教育;完善外语知识, 其中包括职业活动所用的外语知识。

1996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后职业教育系统中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培养条例》 (以下简称《培养条例》) 都明确地将培养“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俄罗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各行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2008年7月2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定向计划》[3]又提出了为高新技术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就是说, 副博士生的职业前景是未来从事高校教学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研的人员。而且, 这些国家的高级人才将来大都要承担未来人才的培养工作, 因此, 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养成是其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

二、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

俄罗斯高校副博士生培养的具体工作由校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教研室和导师共同负责。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四个方面。

(一) 课程学习

重视课程学习和基础训练, 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一大特点。

1.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

根据2000年《标准模型》和2002年《暂行规定》, 副博士生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包含如下部分:教育职业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科研工作、副博士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规定, 掌握基本教育大纲和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授予的基本条件。

教学课程分教育职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 共计980学时。其中, 教育职业课程 (必修课) 共480学时:外语课程100学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课程100学时;专业课程 (含专业自选课程) 280学时。选修课程共500学时, 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类别和培养目标确定。一般高校确定两门课程:高校教育学和心理学、信息学。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和做论文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和理论知识 (分理论课堂学习和上机操作两部分) 。

面授制副博士生基本教学大纲共计156周, 其中大纲总学时为20周 (1080学时) :教育职业课程480学时, 选修课程500学时和教育实践100学时;科研和学位论文答辩120周 (6480学时) 。

俄罗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副博士生课程学习的实效, 经常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必修课的内容。

2.副博士考试。

俄罗斯副博士考试指的是1998年《培养条例》和2000年《标准模型》所规定的教育职业课程 (必修课) ———专业课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哲学) 和外语的国家考试。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2004年2月17日发布了《关于批准副博士考试科目的命令》[4]。命令根据2002年《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第13款“科学副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和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批准的相关副博士考试科目”, 废止了1998年《培养条例》第79条。将第79条“副博士考试科目设置为:专业课、哲学和外语”修订为“科学副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副博士考试科目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外语和按学位论文课题设置的专业课程”。该命令从2005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副博士考试包括以下三门课程的考试:

(1) 专业课程考试[5]。

专业课程的副博士考试大纲由两部分组成: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的, 由相关领域的重点高校和科研组织制定的标准大纲和由相关教研室制定的补充大纲。补充大纲包含该学科的新领域、与副博士生科研方向相关的领域, 以及学科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文献。考试目的是考查副博士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水平。

(2)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考试[5]。

俄罗斯高校的哲学课程实行按学科专业分别授课。一般分成自然科学哲学、人文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三个大类, 副博士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选听课, 课堂讨论课也按三个大类分班研讨。只有在撰写的“科学史专题报告”通过后, 才允许参加考试。专题报告的评分计入副博士哲学考试总分中。专题报告的选题要求选择与本人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史有关。

(3) 外语考试[5]。

大纲对外语副博士考试的要求是:能阅读现代外语原文专业文献;能以翻译和摘要的形式从外语文献中提取信息;能用外语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科学报告;能用外语就所学专业进行座谈。参加副博士外语考试前需完成和达到:书面翻译150页的专业外语文献, 并能将其中的任何片段口译成俄语;提交阅读文献时所做的术语汇编;就已读文献准备外语摘要报告 (A4格式纸张2个印张) ;通过专业外语原文的书面翻译检查。完成以上任务后, 由外语教师作出是否允许其参加副博士外语考试结论。书面翻译需上交给考试委员会留存。译文的评分计入在副博士考试总分中。外语考试包括:借助外语词典阅读专业方面的原文并译成俄文, 篇幅为2000印刷符号, 完成时间为45-60分钟;不用词典快速阅读专业方面的学术文章, 篇幅为1200印刷符号, 准备时间为20分钟, 检查形式为用外语做概述;用外语同主考人交谈论文选题。

(二) 科学研究

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和学位论文研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 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又一大特点。

科研训练是副博士生培养的中心环节, 也是促使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新能力, 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再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的要求非常严苛, 要求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必须具有科学创新性, 必须处于所研究学科领域的前沿,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要具有实践价值;研究视角要广, 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学科研究方法要扎实。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 学位论文内容的主要部分应在各类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 而且必须要在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后才能参加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为此, 俄罗斯联邦政府和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加强副博士生的科研活动。

1.副博士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副博士生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科研活动的内容较为宽泛, 一般包含如下方面:按论文选题, 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广泛查询、搜集和研究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国内外科学文献, 制作文献索引卡片;研究和掌握一般科研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 确定和使用论文研究拟将使用的科研方法;撰写专题报告, 参加教研室的教研和学术专题研讨会;参加本学科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科研学术竞赛活动;旁听其他副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撰写和发表与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与预答辩评论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指定的评论员、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单位、委员会的专家等就论文研究和撰写进行沟通和请教;准备学位论文预答辩;准备学位论文答辩。

2.制定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保证副博士生的科研训练时间。

2000年《标准模型》规定, 副博士生用于科研训练、撰写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是120周 (6480小时) , 其中科研训练112周 (科研工作60周、撰写学位论文52周) , 学位论文答辩8周。2002年的《暂行规定》对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的答辩的时间分配做一些调整, 科研训练由112周改为110周, 学位论文答辩由8周改为10周。科研和课程学习时间分配比例为6.6∶1。由此可见, 科研和学位论文研究在副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3.国家科研计划对定向副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机会。

2008年7月28日, 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的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专项计划》对毕业后定向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副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 决定在2009-2012年每年选取500个左右科研项目, 由科研教育中心的定向研究生来完成 (自然科学领域占40%, 技术科学领域占40%, 人文科学领域10%, 高科技经济部门不少于10%) 。项目完成期为2年。每个科研项目费用为一年50万卢布, 联邦预算共计拨款20亿卢布。

4.提高学位论文答辩的门槛。

200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关于批准统一学位学衔目录和关于学位授予程序条例》[8]规定学位论文的主要成果必须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将核心学术期刊目录作为国家保证学位论文学术水准的一个管理工具。要求副博士生至少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与本人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三) 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第三大特色。

副博士生的教学实践包括下列内容:研究教学计划;熟悉高校教学教育过程的组织;参加科学方法咨询;在旁听本学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过程中研究有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听课和进行课程分析;研究和设计教学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法;独立授课 (讲座、课堂讨论、实践、实验室课程) , 自我分析;指导大学生科研和实践[9]。

副博士生教学实践的总学时数为100小时, 其中包括:50小时的理论学习、备课、教学法研究、听课和课程分析、科学方法咨询;50小时的课堂实践 (讲座、课堂讨论、实验室工作) , 指导大学生各种类型的实践等。

此外, 辅修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也可视为通过“教学实践”。2000年的《标准模型》为使副博士生获得补充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在其培养过程中加入了600学时的选修课程。200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了新的《“高等学校教师”补充技能培训内容和水准国家最低要求》[10], 规定总培训学时为1080小时 (其中540小时为课堂授课) 。培训包括人类心理学、教育学、学科历史和哲学、相关学科的方法论、科学和教育信息技术、职业定向培训技术、高校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系统的组织原理、外语、职业演讲辩论和交往训练。普通职业课程320学时, 专业课程520学时, 理论培训总时数为840小时。实践部分:教学实习 (讲课、课堂讨论、实习和实践) 、国家考试、资格考试和答辩。副博士生的辅修教育课程设置十分正规, 要求也非常严格, 对能力素质考试和毕业论文都有详细的要求, 从而保证了辅修学习的质量和辅修证书的权威性。

(四) 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是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衡量副博士生培养质量高低和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是与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同步进行的。第一学年学生需要专注于课程学习和教学培训, 以及需要按时通过副博士最低限度考试, 因此, 第一学年基本上是在做一些论文撰写的前期基础准备工作, 如广泛搜集和阅读所研究课题的背景资料、制作文献资料索引卡片、整理归类论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数据、选择论文的研究方法、构思论文撰写的框架等。而真正的论文撰写工作是从第二学年正式开始的, 导师也是从第二学年开始才将主要精力转入其所负责培养的副博士生的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副博士学位论文在通过了教研室组织的预答辩之后即标志着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的结束, 副博士生可开始做正式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预答辩对于副博士生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副博士生如果能顺利通过预答辩, 之后三个月内即可进行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

1.学位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副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一般由下列步骤组成: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制订个人工作计划;检索参考文献;制作文献卡片箱和卡片;研究文献和遴选实际材料;着手撰写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学术研究经验的结晶。在俄罗斯副博士生的选题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导师先拟定若干题目, 分配给学生,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经与导师商议以后确定选题;第二种情况是由副博士生先在个人科研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探究独立设计课题, 经与导师商议以后确定选题。副博士生在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部学习后一年内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须经教研室会议研究通过, 教研室主任签字确认, 报经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并以教研室会议纪要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选题一经确定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得更改。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填补空白性选题。所选课题未经前人研究, 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二是拓展性选题。所选课题前人虽有研究, 但研究成果较少, 或仅有零星文章见诸报刊;或前人仅进行了部分、局部和几个侧面的研究, 所选课题研究对原有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拓展和加深, 并作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三是总结超越性选题。从历时和共时角度, 在针对所选课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域研究的侧重点和局限性, 在前人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性的研究。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研究, 能够根据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新, 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

3.制订个人工作计划。

副博士生和导师的共同工作是从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开始的。个人工作计划是研究生部的一份基本的指导性文件, 它详细记录了副博士生学习的专业、内容、范围、期限和学业评价、学位论文选题等情况。要求副博士生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来撰写论文, 按时完成阶段性任务。

4.学位论文的答辩。

在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并在严格按照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每年“公告”规定的格式要求装帧好学位论文之后, 即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的准备程序:在学位论文完成地点的预答辩;制作学位论文提要册;向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送审学位论文, 印制和寄送学位论文提要册;准备学位论文的答辩。

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会议上公开进行。按照规定, 正式评论员必须出席学位论文的答辩。但在就学位论文提交正面评语的评论员中的其中一位因正当理由缺席的情况下, 答辩可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会议上可宣读缺席评论员的评语原文[11]。在参加会议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人数超过2/3以上, 所答辩副博士学位论文专业方向有两位科学博士以上的情况下, 学位答辩委员会会议被认为是全权的。如果参加会议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2/3投赞同票, 则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学位授予的决定被认为是全权的。

5.学位授予。

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条例》规定, 委员会设置主席、副主席、学术秘书和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由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有权:派自己的代表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会议审核学位论文;在学位申请者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审核论文;邀请学位申请者、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或准备补充结论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领导、正式评论员、导师和学术咨询专家、学位论文评阅组织的代表参加评审委员会的会议;在需要的情况下推荐学位论文正式评论员;在设有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织中召开巡回会议。

学位申请者在完成答辩以后,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须向俄罗斯最高评定委员会提交送审学位申请者的相关文件。俄罗斯联邦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在收到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所提交的文件后, 根据2002年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政府第74号决议批准的《学位授予程序条例》[11]的相关规定对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情况进行审核。根据《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第37款规定, 正常情况下, 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和学位授予期限不超过8个月, 对科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和学位授予期限一般不超过4个月。

参考文献

[1]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макет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го стандарта послевузовско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 отраслям наук [DB/OL].http://asp.spbu.ru/docs/08.html.2011-09-17.

[2]Временныетребования к основно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й программе послевузовско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по отраслям наук [DB/OL].http://www.fa.ru/science/sci_prj1.asp.2011-09 27.

[3]Федеральная целевая программа ? Научные и научно-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е кадры инновационной России?? на 2009-2013 годы[DB/OL].http://www.fasi.gov.ru/fcp/npki/.2011-09-27.

[4]Приказ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Ф от 17 февраля 2004 г.№ 696 ? 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перечня кандидатских экзаменов ? [DB/OL].http://www.edu.ru/db/mo/Data/d_04/696.html.2011-10-07.

[5][6][7] Москов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EB/OL].http://www.mpgu.edu/phd/candid.htm.2011-10-07.

[8]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Единого реестра ученых степеней и ученых званий и Положения о порядке присуждения ученых степеней [DB/OL].http://vak.ed.gov.ru/ru/docs/? id4 = 155&i4 = 4.2011-10-15.

[9]Положение 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й практике аспирантов Марий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EB/OL].http://new.marsu.ru/GeneralInformation/Documents/practice_postgraduate.php.2011-10-15.

[10]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требования к минимуму содержания и уровню подготовки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й квалификации ?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высшей школы ?.[DB/OL].http://elementy.ru/Library9/Treb.htm? context = 28887.2011-10-20.

篇9: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入选理由 明确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体现出“分类导向”、“实践导向”两个重要改革导向,在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方面规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完善培养方案。培养单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并定期修订。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单位应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推进与职业资格衔接。对具备条件的专业学位类别或培养单位,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和实践考核与特定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容与特定职业人才工作实际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充分调动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着力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单位应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特点,组建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单位应完善校内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鼓励开展联合培养。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支持开展改革试点。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树立专业学位特色品牌。

上一篇:主持人需要做到的下一篇:监理审核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