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2024-05-24

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共10篇)

篇1: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结合国际上最新的航空气象预报产品或项目,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在航空气象预报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来看,未来航空气象预报将更多地基于网络技术,逐渐走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将更多地使用概率预报;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图形格式的预报产品将有越来越大的比率.在航空用户业务系统中,预报产品最终将成为集成的`决策辅助工具;在协同决策中的所有参与者使用统一的预报产品;针对不同的航空用户提供不同的预报产品将是未来气象服务的一个主要方向.

作 者:胡家美 李萍 HU Jia-mei LI Ping 作者单位: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广东广州,510800刊 名:广东气象英文刊名:GUANGDONG METEOROLOGY年,卷(期):31(4)分类号:P45关键词:航空气象 预报产品 美欧

篇2: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现代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趋势

气象观测业务主要指地面气象观测站和气象探空站的实时气象资料探测业务,可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的.实时准备、气候调研、与局地天气有关的业务(如当地机场飞机起降、工程建设等)、水文和农业气象学以及气候学的研究.

作 者:林金田 作者单位:广东省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080刊 名:广东气象英文刊名:GUANGDONG METEOROLOGY年,卷(期):31(2)分类号:P412关键词:大气探测 气象观测 现代气象

篇3: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气象会商系统自建立以来,承担着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会商、会议、远程培训、交流等业务,在气象业务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气象会商系统在气象预报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通过气象会商系统省级部门能对地方的预报分析和预报服务进行决策和指导,同时在会商和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能提高各地方的预报分析和预报服务水平。应该说全国和省以及各地方会商系统的建立对气象部门在减灾防灾、提高公共气象服务和整体预报水平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 会商系统的现状

浙江省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投入业务已有6年的时间了,视频主要设备为挪威TANDBERG视频终端和国产鼎视通MCU。

1.1 系统构架

浙江省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是依托全省宽带专线网络的全省性视频系统,省到各地市之间采用电信的2M专线,地市到各县级市采用电信10M的共享线路。其中地市级配置了TANDBERG 2500S-NPP型号的视频终端产品,在县市级配置了TANDBERG 800-NPP型号的视频终端产品。整个视频网络分二级组建,省中心配置了16用户的MCU(多点控制单元)用来召开省级到各地市的会商,各地市又分别配置了8用户的MCU用来召开地市到县市的会商,整个网络也可以通过MCU的级联来召开全省、地市、县市的会商。图1为视频网络拓扑图。

1.2 设备性能及应用效果

TANDBERG视频终端设备支持最新的H.264视频通讯协议,能为视频会商系统提高稳定的通讯质量。视频终端还具有IP Precedence、TOS、RSVP等网络Qo S服务保障,有很好的网络适应能力,在网络丢包率小于5%时,可对图像进行插值补偿,图像质量不会出现明显的损伤,从而保证了活动图像的高质量。总的来说,由于TANDBERG视频终端设备在通讯质量、活动图像的清晰度、传输质量和音画匹配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而成为浙江省组建视频会议系统的主要设备。视频设备具有“PC界面共享”,即设备的VGA输入输出接口实现了PC界面的共享,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1024*768(VGA),通过连接,PC加入视频会议,这样可以实现主讲人将自己语音和预报分析资料和分析结果同步地展现给远程的各个会场,这样可以达到气象会商的实际效果。总的来说,浙江省视频会商系统应用的设备以及网络基本上满足了业务的需求。

2 现有会商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全省的视频会商系统于2006年建立。建立时视频会商的网络链路是与业务数据共用一条网络链路。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业务数据量不断增多,对视频会商系统的会商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像的延时、视频连接时断时连等现象明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现在的网络进行改造,将视频网络链路与业务数据网络链路分开,建立视频网络链路宽带专线。建立专线后的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无论在信号的稳定性和信号传输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设备在这几年来不间断的运行,系统设备的性能、质量以及管理平台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业务的快速发展而使得该系统存在着一些不足,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运行时间长,设备老化,故障增多:现有视频终端和MCU等视频设备已不间断运行了近6年的时间,已有不少的地方的视频设备都出现老化和故障,有时在会商时出现时断时连、视频和语音信信号不好,没有视频信号只有语音或无法发送PC,现象在重新启动设备后又恢复正常;有时省会商中心与市局无法建立连接,甚至有时视频流式与PC流重叠的情况发生。由于设备运行的时间过长,设备的故障也就相应地增多了,因此这些故障已对业务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会商系统管理平台操作不方便:在预报员进行会商或进行分会场会议时,需要繁琐的操作进行连接、切换,常有误操作。

(3)视频会商结果不能保存:现有的会商系统不能保存会商的视频、音频资料。当一个重要的过程会商后预报员可能需要对会商的视频进行回放,更多地获取会商信息,从而能更好地进行预报分析。

(4)不支持高清:当前视频会议系统已经进入高清时代1080p(1920x1080分辨率30帧/秒),双流技术也统一为H.239标准。而全省的视频会商系统仍是一个标清系统(352x288分辨率20帧/秒)标准,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

3 面临改进和升级

近年来,极端天气(暴雨、暴雪、超级台风等)的增多,对气象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系统在这种形势下,通过视频会商系统进行天气会商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因此,会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可管理性以及对业务扩展等在预报服务中成为关键。而现有的会商系统运行的时间过长,设备出现了老化,故障次数不断增加,因而需要考虑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面对全省的视频系统,设备多,网络相对复杂,以何种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什么功能等值得探讨和考虑。

(1)统一性和兼容性:系统升级与改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就全省而言,从省级到地区再到县级,在升级过程中要考虑设备的统一性和兼容性的问题,而视频设备目前的价格都还比较贵,因而升级改造要综合考虑。目前市场上的设备都已向高清方向发展,高清设备同样是要考虑的因素。

(2)面向业务应用功能的扩展:如视频存储与点播,能将视频系统接入存储设备,能对重大天气会商过程和重要会议进行存储,将有助于提供更加细致的预报分析或资料保存。桌面延伸,一些不在会商现场的专家可通过远程以WEB方式观看会商过程,还可直接加入会议,这就需要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向桌面扩展的能力,把会议通过网络组播到电脑桌面,或者是电脑通过网络连接加入气象会商系统。

(3)稳定的性能:会商系统在建立以来,已成为气象预报会商、行政会议、应急指挥和培训交流等重要的平台,因而系统使用的次数在不断增加,这对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在升级后的系统的稳定性成为重要的指标。

(4)管理和维护方便:通过WEB管理或者通过硬件设备设置快捷方式快速加入和切换会议,可设置时间定时进行预约,这样会大大地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

4 未来发展趋势

视频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更高的图像画质、更清晰的音质、更流畅的视频和更自由的沟通已经成为用户对视频会议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这种需求驱动下,1080P成为视频会议发展的主流。同时,更灵活的数据协作、更便捷的业务功能、更稳定可靠的网络支持也成为驱动1080P视频会议发展的技术基础。

(1)高清、更低的带宽

当前高清视频业务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但这同时也对带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高质量的信息显著增加,为节省网络带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及标准,进一步提高视频编码压缩比,提高网络适应能力,以满足下一代视频业务的发展。除了现在广泛应用的H.264和MPEG-4技术,H.264+和H.265都已经在研究中,它们可以提供更高的视频编码压缩比。H.265采用基于模型的混合编码技术,可以将编码效率提高4.5%。

(2)有线无线快速接入

3G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驱动多媒体通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3G时代,视频业务将获得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视频系统不仅能实现电话、手机、3G等无线接入方式,更提供了先进的桌面接入终端,出差在外的人员只需要使用电脑远程访问WEB页面,然后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进入到会议中,并可以接收和发送的双视频流,进行音视频实时沟通和数据的传输。

(3)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未来的重要应用之一就是视频业务,同时视频系统通过云计算来提升处理能力、有效调配资源和降低业务生产和运营成本,特别是在视频检索、视频分发、视频内容处理、3DGIS视频等领域,云计算将发挥更大的作为。

(4)软件化视频会议系统

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软件技术的提高,视频会议系统也开始向软件化发展,越来越多基于C/S模式的视频软件产品出现,软件视频系统依托快速互联网的宽带网络环境、较低的成本和便捷化的应用已有了快速的发展空间。据国际著名的通信研究机构Wainhouse Research近期预测,未来全球硬件视频会议设备销售的增长约为18%,而软件视频会议的增长则将达到144%!很显然后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软件视频会议在音视频质量上已非常接近硬件系统的效果。而且软件视频会议具有许多优势,包括丰富的数据协作、会议管理和控制功能,实现文件传输、信息的存储;方便的系统安装部署、扩容和产品升级;使用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地召开网络会议,可以通过WEB方式随时加入会议等等。

5 结语

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是现代网络化视频技术及远程协作技术在气象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气象网络通信技术和预报水平的综合体现。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建立有力推动了气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显著提高了气象业务水平和气象服务的总体效益。

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气象业务的交流、沟通、指导和决策服务,同时对提高预报员的整体预报水平和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利用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气象决策部门也增强对灾难性天气的分析和应对能力,从而快速制定灾难应急方针。特别在当前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不断增多的形势下,更精确更精细化的预报已成为社会更为迫切的需求,那么一个高清、稳定、安全而又快捷的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为更精确更精细化的预报服务创造条件,在高科技快速发展之下,先进的视频网络技术能为精确的气象预报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谭伟贤.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及应用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毕厚杰.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赖焕雄.基于政务网构建“省-市-县远程可视会商系统”.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

[4]詹青龙.网络视频技术及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Tandberg white paper 2009.www.tandberg.cn.

[6]http://tech.qq.com/a/20090706/000295.htm.

篇4: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气象业务;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64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气象业务是为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而提供一些服务,如对森林火情进行检测、对气候资源进行分析、为生态环境服务以及预报灾害性天气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使得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稳定性因素,给农业气象业务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有效推动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

一是农业气象业务体系逐渐完善。当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体系已形成了一个县、市、省、国家四级业务布局,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专业化的观测网,以便对生产气候条件以及农作物进行有效观测;二是防灾减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探空站以及气象观测站的科学建立使得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更为精准,这使得各相关部门能够更为及时、有效地开展防灾工作,对于保障农业的生产效率十分有益[1];三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开展了高炮增雨作业,其作业范围及作业内容也有了较大的扩充,人工影响天气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2 当前农业气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气象业务的不断改革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进步与突破,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业气象观测的基础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站点的布局与观测项目、观测频率都欠缺合理,未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二,农业气象服务的范围较为狭窄。大多数农业气象业务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棉、粮、油料的生产上,而对其他方面的服务确实少之又少,甚至存在服务空白;其三,农业气象专业人才不足。当前我国各农业气象队伍广泛存在人员结构不稳定、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未能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要。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对我国的农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十分不利。

3 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趋势

3.1 科研与业务相结合

在相关科研项目成立之初,就应当以农村和气象业务的实际为重要依据,对项目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以农户的实际需求为重要方向,运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体或传播形式将服务信息尽快的传播出去,以将科研成果有效的转化为提升农户生产效率的一种重要保障,进而为农民、社会乃至国家创造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3.2 重视业务产品的创新

针对于我国当前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未来几年我国各级农业服务气象机构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特长以推动农业气象业务的创新,将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2]。与此同时,产品要向精细化与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满足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

3.3 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农业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监测网络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与调整,相关观测站点、观测项目数量以及观测时次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大。同时,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也将会得到不断的更新,实现自动化的数据信息传输。另外,农业气象业务与其他相关业务之间的联系也必将会越来越紧密。农业气象业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农业气象业务也市场需要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为此,为了适应农业气象业务综合性强的特点,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在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体系后,还应积极吸纳气候、人影等相关学科的业务优势,并与其密切合作[3]。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业务作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为此,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农业气象业务的重要性,并在深入研究、了解农业气象业务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与业务相结合、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的基础建设并重视业务产品的创新,根据气象发展战略和农业发展需求展开相应的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将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进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石立,马玉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我国农业气象业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思考[J].气象,2013,(06).

[2] 金志凤.“上海区域农业气象业务系统”项目验收、鉴定会在我省召开[J].浙江气象科技,2014,(04).

[3] 管丽晶,王旭,刘旭升,范厚谨,胡兴才,李京平.县级气象业务网络日常维护技术初探[J].农技服务,2013,(04).

篇5: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 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论。关键词:气象观测;发展趋势;现状 1 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概念是指借助仪器和目力对气象要素进行的测量和判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的扩充,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战略研究》对气象观测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其观测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2 当前气象观测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2.1 成绩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约46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2.2 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离现代气象观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台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被迫搬迁,破坏了观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有些观测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传输设备落后,能够获取的数据在时空分辨率、观测精度、观测项目及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系统监测与研究的需要。3 我国气象观测趋势展望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先进成熟的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门类较齐全、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气象观测网。在未来系列卫星上合理搭载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结构等探测仪器;逐步构成极轨、静止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小卫星等天基对地气象观测体系,开展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实现对全球进行全天候的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综合监测。

3.1天基观测系统

是由传感器在中层大气之上的以低轨(极轨)和高轨(静止)卫星为观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测平台和与其相应的地面应用系统组成的天基遥感探测系统。卫星的遥感仪器向卫星探测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辐射测量精度以及全球、全天候、多波段观测”发展。3.2空基观测系统

传感器在地球表面以上、中层大气以下,并以飞机、漂浮气球及系留气球、火箭为观测平台的称空基遥感探测系统,以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为观测对象。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规范和常规高空观测规范要求,高空观测站网密度达到200km;加快国内商业航空器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建设,开展航空器气象资料下传(AMDAR)的业务应用工作,开发气象火箭下投探空仪系统,建立火箭探测试验、开发和应用系统。3.3地基观测系统

地基气象观测是以地面为传感器设置平台,以整个大气圈和相关圈层为观测对象,采用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性观测系统,既是气象综合观测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气候系统观测的主要部分,是气象观测真实性检验和天基遥感探测校准的基础。地基观测系统可分为地面常规观测系统、地基高空观测系统、地基特种观测系统、地基移动观测系统。3.3.1地面常规观测系统

全部建成测量准确度高、运行可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主要建设内容是调整站网布局,完善“三站四网”,形成260个左右的国家气候观象台、2400个左右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其中一级站约900个,二级站含约1500个)、30000个左右区域天气观测站,构建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本文来自中国月期刊网(http://),转载请注明来源,或到月期刊网进行查询。

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天气观测网;逐步向多功能综合观测平台和多圈层观测系统转变;建设城市天气监测站网、高速公路监测网及气象资料空白区(沙漠、高原、深山、海洋、滩涂、冰川等)的无人自动气象站网,使地面常规观测系统中的基本地面天气站网密度不超过150 km,重点地区建成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站网密度达到10~15 km,形成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齐全、观测准确度高、时效性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2010年前建成S波段和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全国天气雷达网, 2020年建成包括双线偏振和相控阵在内的天气雷达网,开展雷达综合探测业务。积极推进激光雷达的业务化应用,发展微波辐射计和毫米波雷达。3.3.2地基高空观测系统

篇6: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贸易的启示贸易的启示贸易的启示摘 要: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当迅速,而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更是增长快速.但当前国际贸易和发展呈现出与以前不同新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而且这些变化对一个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作了相应的分析,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中国应对这些变化的宏观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基本趋势;问题;应对思路

一、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一)国际贸易将步入新一轮增长期全球贸易现已摆脱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上行,贸易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势头将持续下去。未来5一lO年,国际贸易增速将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6.5%,保持在7%左右。据世贸组织预测,全球贸易总额将由1999年的6.8万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lO万亿美元和2010年的17万亿美元。全球贸易额与总产值之比将从1990年的19%、1999年的23%,提高到2005年的28%,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在规模生产和技术改进的作用下,国际市场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将走稳走低。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增加,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增幅虽难以超过去年水平,但仍可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仍处于上升期,使得国际市场供给充足、需求旺盛;科技革命和电子商务大发展,为贸易增长提供了后劲;贸易自由化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市场开放战略。(二)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表里的,从其变化趋势看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传统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持续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三是现代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三)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又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东亚金融危机过后,这一发展势头重新显露。199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贸易表现优异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增势迅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国际投资报告显示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4%。与资本流动相对应,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实行大规模的产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并壮大了国际贸易。但与此相应的是,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位国际贸易额对国内GDP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这就对各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全方位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能为贸易而贸易,二是注意贸易的质量,切实增强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电子商务引导国际贸易新潮流近年来互联网应用范围极度扩张,为国际贸易带来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贸易的实现形式上,也影响到贸易的实质内容和发展观念。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的网络化、无边界化和个性化,能有效打破自然和人为限制,具有营运成本低、用户范围广、互动交流性强等特点,代表着2l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据联合国的报告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70亿美元,并将以倍增速度发展,到2010年将占到世界贸易的1/3。发展电子商务对各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否在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更在于已有的市场份额能否保得住。所以,各主要贸易大国对电子商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五)国际贸易格局稳中有变美、欧、日仍是全球三大贸易力量,它们间的力量消长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总体格局。目前美欧日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0%,其中美进出口均居全球第一,进口占市场总额近二成,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世界出口市场,未来几年美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不会动摇。从近期看,美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日本的体制改革进展如何以及欧盟能否顺利完成“纳新”任务并稳定欧元,将是影响三方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发展中国家贸易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南北差距依然巨大。整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所得增长速度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今

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大幅增加,其“石油收入”的大部分也只是用来弥补历年积累的财政和贸易赤字。中低档的出口结构使发展中国家饱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致使贸易竞争力下降,取得同样的出口收益要动员国内更多的资源,从而陷入“贫困性出口增长”的怪圈。除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仍将处于不利地

位。

二、当前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全方位的市场争夺战日趋激烈

(1)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进行竞争的最前线,并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实现价值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标准,而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服务贸易更是直接为本国创造价值。为此,美、欧、日等国都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制定本国的贸易战略,投资、金融、生产、服务等体制和政策无不围绕着贸易来展开,同时国际斗争的焦点日益扩大,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都成为竞争热点。从效果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服务贸易迅猛发展,这种大进大出的整体贸易格局使发达国家充分吸收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2)各贸易大国努力扩大自己的世界市场份额。美国在90年代初期提出的国家出口战略和新兴市场战略已经初见成效,成为“新经济”增长周期的最大赢家。美国一直以贸易自由化的领导者自居,企图打破各个区域性协定的优惠政策界限,以达“利益均沾”、为自己建立全球性市场的目的。美正推动的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并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占领亚太市场,近年对非洲的开拓力度也明显加大。欧盟在集中力量进行内部整合,同时加紧执行东扩和南下战略,并通过欧亚会议和欧盟一拉美会议等渠道试图挤进东亚和拉美市场,最近又提出对最不发达国家“除武器以外的一切商品”出口在关税和配额上给予优惠,借以开拓非洲和南亚市场。日本的重点则由多边转入区域合作,全力经营东亚地区,同时加强与新加坡等国的双边关系。(3)不同发展层次国家间的区域与双边联系日趋频繁,与贸易大国形成明显的竞争态势。目前区域性贸易协议多达170多个,此外尚有约70个贸易协议正在筹划之中。一些在多边谈判中引起争论的议题,往往在双边谈判中较容易形成突破。发展中国家重点加强区域合作,联合自强,组成多个区域性贸易集团,像东盟、南方共同市场等已成为本地区贸易自由化白“排头兵”。

(二)贸易保护主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1)发达国家仍以高关税和配额对进口设限。目前高关税主要集中在农业、粮食产品和服装等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上。现在乌拉圭回合规定的取消纺织品配额的10年期限已过去大半,但美国在全部750种配额中只取消了13种。(2)新贸易保护主义花样迭出。发达国家设置了许多技术出口限制,如美国把计算机产品的出口国分为4类,对第4类“无赖困家”完全禁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3类国家实行许可证限制。欧盟以“绿色指标”对进口产品设置贸易壁垒,美近来大力推销劳工标准。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外贸损失每年达1000亿美元。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一些原本依靠出口已经脱贫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又出现“返贫”的现象。此外,在区域化和双边协议中,参与方互相给以优惠,有可能产生变相的保护主义。目前各区域贸易协议的标准和规则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可能会取代关税成为全球化进程的最大障碍。有人提出,片面强调区域合作有重蹈30年代集团分割覆辙的危险。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和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经贸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要辨证地看待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既要看到机遇中存在的挑战,也要看到挑战中蕴藏的机遇。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国内发展创造

更大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

三、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

(一)处理好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美、日、欧、俄、东盟既是全球的贸易大国(集团),也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2004年,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的贸易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达到1773亿美元、1696亿美元、1679亿美元和1059亿美元,占据我国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贸易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双方在油气和矿产资源、高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深入推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

贸关系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事关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大局。(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推动建立有利于我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国一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便利化。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贸组织各成员方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的谈判,在多边经贸体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挥我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等机构中的作用。

(三)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国以数量增加为主的增长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必须加快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等各项政策、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下大力气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狠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提高纺织、轻工、家电等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档次和价格;加大对蔬菜、水果、花卉等优势农产品一般贸易的政策支持,争取实现农产品出口零税率: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抓好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和医药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配件、船舶、铁路设备、通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带动外贸出口的格局;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重引进高端加工增值环节。发挥全球“大买家”的优势,组织协调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探索符合大宗产品集中采购试点,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等贸易方式,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议价能力。运用国际招标等方式引进先进高新接术产品及环保、大型医疗和电力设备,把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进口和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敦促某些发达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四)提高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加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与企业“四位一体”的配合与联动,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做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继续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针对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的新形势,认真做好纺织品一体化应对。及时发布纺织品出口和纺织业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推动纺织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出口为主向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贸组织规则,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密切跟踪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对相关国内产业的影响,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研究借鉴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相关法律和案例,科学规范案件调查与裁决程序。

篇7: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的设置情况。

国外课程设置趋向于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学科界限逐步淡化,尤其是初中阶段,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不单独开设化学课,而是与物理或理、化、生合并为科学课。例如,美国初中理科设有生命科学(生物)、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和地球科学(地理),分别在不同的学年开设;日本1998年12月公布并将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将物理和化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理科第一领域,将生物和地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理科第二领域;英国的初中低年级开设综合科的学校多,高年级则开设分科的多;俄罗斯的初中以分科为主。

高中阶段虽然以开设分科为主,但也在进行综合理科的研究。例如,日本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的理科教育课程改革,其方向就是对分科的理科知识、体系、结构重新安排,把课程整合起来,准备实行完全的综合理科。

2.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更加重视化学教育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主题都充分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例如,“化学与新时代”“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通向未来的钥匙”“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等。化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能源、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化学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化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理解科学观念、科学研究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为现代公民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方位的化学教育目标。

以前的化学教育比较重视传授知识,评价也主要以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当前,很多国家都普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例如,英国的“国家理科课程”(NCS)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理解科学观念、训练科学方法、建立科际联系、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理解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人们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会在集体中协同工作、会有效地运用技术等;日本在改革中也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等。

(3)革新、优化教育过程。

改变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经历、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英国的“国家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实验和科学方法及程序;韩国强调应改变以背诵为主的注入式教育,实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的技能教育;日本在课程改革中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革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等。

(4)加强教育评价。

改变以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例如,美国提出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丰富而多样的科学学习成果,如探究的能力,了解和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理论并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运用科学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看法的能力。对知识的评价也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而是必须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了解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科学成绩的评价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如知识占30%,实践、实习占30%,而涉及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过程占40%。

3.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初、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特点。(1)内容选择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很多国家主张科学课程应围绕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来选择,包括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体系和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科学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和差异等。

(2)课程内容容量宽松。

不少国家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精简的倾向,与我国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相比,内容普遍较浅显。例如,日本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化学课程的课时只有70多课时,主要有物质的状态、化学变化以及原子、分子、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利用等。高中情况比较复杂,日本、韩国的化学课程内容略少于我国。俄罗斯的最新教学计划(1998年)规定的化学课课时与我国相似,但其理论比我国略深,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我国大体相当,有机化学知识比我国多,计算要求和难度与我国相近,实验要求远高于我国。美、英教材品种较多,水平差异较大。一般水平的教材知识面比我国的宽,但理论比我国的浅;高水平的教材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大多比我国的深且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弹性,实际教学内容通常少于教材或大纲中规定的内容。

(3)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既有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也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从形式上讲,既有融合的,也有“拼盘”(合科)或分科的。其中,初中以“拼盘”居多,高中以分科居多。

4.启示与借鉴。

(1)课程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要注意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3)重视技能和能力培养,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处理信息和数据能力的培养;(4)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经历、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

(5)精选教学内容,摒除一些陈旧的理论和脱离实际的烦琐计算。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注意增加反映化学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

(6)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实践机会。加强化学实验,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

(7)树立平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篇8: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1“3D”技术解析

1.1 色差式3D显示

可以称为分色立体成像技术, 是用两台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 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 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 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 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迭呈现出3D立体效果。

1.2 裸眼式3D技术

大多处于研发阶段, 主要应用在工业商用显示市场, 所以大众消费者接触的不多。从技术上来看, 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和指向光源三种。裸眼式3D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 由于观看者可以不佩戴眼镜, 因此这些技术非常适合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大屏幕显示器, 便于多人观赏。

1.3 偏光式3D技术

目前3D电影院、3D液晶电视等大多采用的是偏光式3D技术。和快门式3D技术一样, 偏光式3D也细分出了很多种类, 比如应用于投影机行业的偏光式3D需要两台以上性能参数完全相同的投影机才能实现3D效果, 而应用于电视行业的偏光式3D技术则需要画面具有240Hz或者480Hz以上的刷新率, 从实现的方式二者也存在很多差别。

1.4 快门式3D技术

快门式3D技术的实现需要一付主动式LCD快门眼镜, 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象以至于大脑将两幅图像融合成一体来实现, 从而产生了单幅图像的3D深度感。其原理是根据人眼对影像频率的刷新时间来实现的, 通过提高画面的快速刷新率 (至少要达到120Hz) 左眼和右眼各60Hz的快速刷新图象才会让人对图象不会产生抖动感, 并且保持与2D视像相同的帧数, 观众的两只眼睛看到快速切换的不同画面, 并且在大脑中产生错觉, 便观看到立体影像。

2 中国3D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种新技术的出现能不能发展, 最关键还是取决于产业化的程度和消费需求的程度, 产业能够快速的产业化, 这才能真正的决定显示技术能不能在未来形成一种主流或者是趋势。而消费者的需求和产业化的程度是决定了显示技术未来发展能不能成为主流的关键因素。

2.1 从宏观政策看3D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宏观政策的方面, 包括3D电视的标准和技术, 广电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科技部都在制定和出台相关的3D技术的标准, 科技部甚至已经将3D这个电视的标准纳入十二五计划当中。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更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因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包括了当前被人们热捧的“3D技术”。3D影像信息技术是国家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创新核心技术, 是提升一个国家信息产业竞争力所无可替代的创新核心技术, 是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技术。所以从这些宏观政策的保障上可以看到, 不同的部门都在把自己的力量作用在3D技术的层面上, 3D技术的发展前景必然是一片光明的。

2.2 从消费需求看3D产业的发展趋势

自2010年以来, 3D版本电影的热映引得3D风潮席卷全球, 让观众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一场视觉盛宴。人们在3D电影中领略到了立体影像技术的魅力, 于是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在家里也能感受到3D技术所带来的视觉享受。所谓消费者有需求, 技术才会进步, 就目前来看, 3D电视的主要消费群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3D内容爱好者, 一类则是新潮前卫的高端消费者。前者的主要需求是节目源, 而后者则是对高端3D电视机的热捧。面对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 无论是广播电视部门还是精明的3D配套设备生产厂家, 是绝对不会感触不到的。所以这就催生了多家广播电视台尝试制作3D版本的电视节目, 虽然目前的3D节目由于受到格式的限制无法播出, 但是随着中国3D影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国观众对电视节目要求的不断提高, 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2.3 从3D产品研发看3D产业的发展趋势

要想观看3D电视节目首先还是要拥有一台3D电视机, 同时3D电视机也可以看普通的电视节目, 与一般电视没有什么区别, 这也是未来电视机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国外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已经领先一步, 许多知名的国外品牌3D电视机早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伴随着这一股3D热潮的涌入, 国内的众多电视机厂家也纷纷把3D电视的研发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3D技术对全球彩电业的影响将远超互联网电视, 它的普及为产业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从而引发从电视接收终端到节目传输、存储设备再到节目制作的全产业链颠覆性变革。虽然说现在与3D电视节目相匹配的技术标准还没有完全成型, 但是中国工信部在去年成立了3D立体显示标准研究组, 牵头组织业内专家展开标准研讨;国内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也在积极的研发更加符合人们观看习惯的3D电视机。

3 电视气象节目“3D化”的必然趋势

在广播电视产业中, 技术可以说是永远的“领导者”, 他可以领导电视产业由“旧社会”突破到新境界, 开创全新的产业格局。显然3D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带领电视气象节目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3.1“3D”天气预报——气象节目的创新之路

在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创新的形势下,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但是由于受到气象节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现在国内的天气预报类节目形式极其相似。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 尤其是在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多样化的今天, 电视天气预报不再是唯一获取信息的平台, 节目形式相对呆板的“老式天气预报”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要想提高收视率, 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恰恰是3D电视的出现, 为天气预报节目架设了一条创新之路。3D技术强调的是让观众有身处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而天气预报节目中最常见的就是风、雨、雷电、雪、沙尘等天气现象。试想, 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观看3D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 片片白雪落于脚下、风雨雷电擦身而过、狂风沙尘扑面而来, 感受着各种天气现象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这种天气预报节目形式必然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 更能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天气变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3.2“3D”电视节目源——中国气象频道发展的突破口

仅仅拥有一台3D电视机还难以享受3D体验, 其上游必须有3D节目源来保证。就目前来看, 中国的3D电视节目非常匮乏, 这一问题是制约3D电视频道发展的瓶颈, 节目源的匮乏是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3D节目播出标准细则出台, 而标准一旦出台, 3D电视节目的片源就会蜂拥而至。目前国内许多电视台都在尝试3D节目的制作, 可见谁都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国内唯一的专业性公众气象服务频道——中国气象频道一直在紧密的把握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使其紧跟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大潮。纵观中国气象影视事业的发展史, 气象频道之所以成功,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面对新技术的出现不被动的跟随, 而是主动的去探索、去尝试, 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一蹴而就。曾几何时公交电视、楼宇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国气象影视行业提供了多种崭新的平台, 如今3D技术的出现再一次为中国气象频道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3.3 开创3D气象频道——中国气象影视行业发展的未来

截止目前, 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27个省 (区、市) 的159个地级以上城市 (含地级) 落地, 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 (不含港、澳、台地区) 总数的47%, 其中, 14个省 (区、市) 实现全境基本覆盖, 用户数约为1254万户, 占目前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的1/4。可见中国气象频道在中国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与之息息相关的天气气候事件的关注也日趋密切, 对专业的气象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中国气象影视的整体水平要不断的发展, 除了在信息上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在节目的形式和质量上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自气象频道开办以来, 一直坚持着以观众为中心的节目设计, 而3D电影、3D电视节目的出现无疑又进一步提高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 要想满足观众的需求就必须要未雨绸缪, 始终把对频道的创新放在首位。

伴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的联合将会带领观众进入电视节目的点播时代。观众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电视上了解所有想要知道的信息, 根据观众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频道, 频道的节目内容丰富、质量高、画面精致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在激烈的广播电视竞争中, 中国气象频道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开拓崭新的频道资源, 而开创3D气象频道将会成为中国气象影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试想, 在报道一次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时候, 3维立体图像将会带给观众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印象。随着全国各地气象频道落地的逐步完成, 一张气象新闻采集的大网将会覆盖全中国, 届时各种天气过程将会在中国气象频道、3D气象频道中第一时间播出, 由观众选择二维或者三维的频道进行观看, 相信会有更多的观众青睐3D气象节目。

4 结束语

在技术发展的洪潮中不是谁都有机会与时俱进的, 只有把握住机会, 才能成为技术革新时代的弄潮儿。而3D电视节目的出现势必要造就许多“时势英雄”, 中国气象频道应该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 抓住机会成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奇兵。

参考文献

篇9:阐述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气象 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6-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政府及气象部门各级领导都充分意识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的形式下,改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条件,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地位,势在必行。对农业气象观测工作实行全面动态管理,增强代表性,保证人员和资金,加强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1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 服务对象亟待调整,服务领域亟待拓宽,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多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多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关注不够;在服务领域方面,多数气象部门都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上,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服务基本上未开展起来;在服务水平方面,由于各级气象部门普遍对当地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在服务过程(材料)中只能是清晰地给出气象情报和气象预报,而对当地政府和农民应采取措施所提出的建议则多数是模棱两可,可操作性不强。

1.2 气象监测站点偏少,监测数据不能满足为农业服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气象监测站网设置基本上是每县一个气象站,对于广东来说,有的乡镇也有气象数据采集自动站,只是有些非常偏远、实在无法安装的山区才没有安装。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大致能代表一个县的气象状况;而对于山区来说,虽然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仅几公里或十几公里,但两地的气象状况却相差甚远,所以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很难代表整个县的气象状况。

1.3 气象预测预报的针对性不强

预报内容和形式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用天气预报。目前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不够强,实际上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长期干旱后的降水预报、麦收季节的晴雨预报)、气温稳定通过3 ℃、5 ℃和10 ℃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土壤水分预报、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冻、终霜冻)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1.4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现代建设程度不高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观测手段、观测仪器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比起地面测报,比起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还是明显地相对滞后了,尤其在观测仪器和手段方面。大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2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近20多年来,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1 加强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

以生长模拟为核心的农业气象数值模拟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最富活力、进展最为明显、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领域。这不仅是由于它能改进和提高现己投入使用的各种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新一代的实时统计一动杨模式,更重要的是,以生长模拟为主的模式研究是整个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世界农业气象研究的共同目标。国内近年来,在引进一些主要生长模拟模式的同时,开展了对作物生长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研制了春小麦生长简化模式、水稻生长简化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繁简不同,但其基本思路都是利用作物的基本观测资料以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資料。

2.2 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

近年来,农业气象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这不仅大大地改进了农业气象的动态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而且开拓了农业产量气象预报的新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

其发展趋势是,在加强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估产技术的研究;扩展新的监测对象(如地温、土壤湿度、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大面积虫害等)和估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更多的作物)。

2.3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定量化和正规化,向国家农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实时、客观、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因此,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是农业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农业气象部门得到引进和应用,促进了国内外对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美国通过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了果园的霜冻低温警报系统。该系统是由NOAA卫星转播的、由位于赤道上空的GOES一1卫星提供并通过电视讯号变为可见图象,再由计算机增强影象,显示出不同颜色以反映低温状况(如-0.6~0 ℃时出现白色影象;0.6~4.4℃时出现灰白色;小于-4.0 ℃,大于4.4 ℃则出现黑色等)。从而使果园防霜建立在十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以节省费用和能源。

2.4 增强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代表性,准确性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给了观测员很大的选择权利,对观测地段的选择,对作物品种的选择,以及对于各种产量因素测点的选择,几乎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一点是和气象基本观测最大的不同。所以,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资料的代表性,要考虑以下方面:(1)观测地段一定要代表当地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土壤和产量水平、耕作制度。(2)观测品种具有代表性。(3)产量因素测点的代表性。

3 结语

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气象服务者的培训工作,因人而异,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态度,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2010,34(4).

[2]党修伍.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3]王春丽,孙爽,朱红蕊,等.2012年农作物生长季的气候概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J].现代化农业,2013(7).

[4]魏明英,王松霞.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探讨[J].中文信息,2013(2).

篇10:国际航空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市场调研及发

展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气象服务业概述 第一节 气象服务业定义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气象服务业分类情况 第四节 气象服务业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气象服务业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气象服务业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气象服务业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气象服务业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气象服务业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气象服务业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气象服务业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气象服务业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气象服务业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气象服务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气象服务业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现状

一、气象服务业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气象服务业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气象服务业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我国气象服务业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气象服务业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气象服务业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气象服务业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气象服务业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气象服务业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气象服务业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气象服务业市场特点

二、气象服务业市场分析

三、气象服务业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气象服务业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气象服务业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气象服务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气象服务业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气象服务业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气象服务业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气象服务业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气象服务业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气象服务业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气象服务业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气象服务业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气象服务业模式

三、2013年气象服务业投资机会

四、2013年气象服务业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气象服务业发展分析

二、未来气象服务业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气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气象服务业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气象服务业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气象服务业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气象服务业“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气象服务业“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气象服务业“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气象服务业“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气象服务业投资策略

二、气象服务业投资筹划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年气象服务业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气象服务业的规划

二、气象服务业的建设

三、气象服务业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气象服务业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气象服务业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气象服务业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网 址:

上一篇:参加教师师德培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新冠肺炎说明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