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2024-04-30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精选十篇)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1

一、背景解读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要特点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 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 制造业向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自1994年我国第一个国际合作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启动以来, 已有多个国际合作园区成功运作。

国际合作园区是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的必然结果,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国际合作园区基于其中外合作的特殊性, 能够更好地汲取国外先进理念, 更加重视企业在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多种协调机制, 使企业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推进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二、国际合作园区的能级层次与分类

1.国家级产业区

国际合作园区的第一级别为国家级产业区如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 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其功能是复合化的, 规模较大。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审批, 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 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 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2.国际合作园区

国际合作园区的第二个级别是相对独立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往往是国家级产业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模在50~100平方公里, 功能比较完善, 享有国家级的战略平台及政策支持。目前国内较大的国际合作产业园主要有苏州·新加坡工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天津·中新生态城等, 除发展产业功能以外, 还配套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科研等非产业用地类型,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3.中小型企业园区

第三个级别是中小企业合作基地, 产业类型以制造业为主, 规模在1~2个平方公里, 合作方式灵活。合作基地能有效地解决国内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强、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更是无法适应中国当前的发展矛盾, 满足了中小型企业迫切需要对接世界先进技术, 实现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无锡·中瑞生态园、太仓·中德产业合作园、成都·中德产业合作园等都是近年来应运而生的中小型企业园区。

三、国际化产业园区的核心特征分析

1.对接国际、创新驱动的发展定位

国际合作园区在功能定位上都作为所在区域乃至全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节点, 体现出整合区域功能、聚焦高端产业、突出创新驱动的鲜明特征。在发展定位上, 国际合作园区都在区域发展层面有着明确的定位, 并力求着眼国际, 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合作园区更加注重构建创新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渠道, 推进园区产学研用合作, 整合科技资源, 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研发的投入主体, 畅通科技成果的快捷化渠道。

2.产城融合、高端服务的功能构成

一方面, 着力强化高端制造、科技研发、商务金融三大功能, 由传统园区向科技引领的智慧型园区转变。注重增强园区的科技研发能力, 重点拓展研发功能, 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全面对接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的国际化要求, 由本土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的国际化园区转变。在用地构成上, 非建设用地比例30%以上, 提倡产业和生活服务同步发展, 共同促进的核心理念。

3.分散组团、生态隔离的空间结构

各园区在空间上都形成“一区多园、分散组团、生态隔离”结构模式, 以相对稳定的、簇群化的空间结构应对变化的市场环境, 保证各组团的有机联系和同步发展。契合了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为不同组团分时段开发留出了弹性发展的余地, 注重生态廊道预留, 形成生态绿色的园区环境。

4.立体交通、对接口岸的交通支撑

由高、快速路, 地铁、城际轨道构成交通骨架, 形成客货分流、内外分级、快慢分离的现代交通体系。对外强调对外口岸紧密联系, 如青岛中德生态园与两个亿吨级大港衔接、广州中新知识城与保税区衔接;对内则强调公交导向与慢性系统的完善, 如天津中新生态城依托绿地、河流、轨道交通站点构建网络化的慢行系统, 形成国际化魅力的慢行城市空间。

5.低碳引领、生态优先的指标体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有机协调。建立了生产高效、生活和谐与生态健康的指标体系, 与国际先进产业园区发展逐渐接轨, 有利于高端制造与生产服务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随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凸显, 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意识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国际合作园区多采用与国际对接的绿色标准, 作为园区建设和准入门槛的衡量指标。

6.国际共赢、多方支持的保障机制

国际合作园区建立在较高的合作平台上, 是涉及到两国或者多国合作的园区类型, 不仅要求产业发展, 更多地承载了两国合作的国家使命。国际合作园区不单单是产业转移的趋势下的发展路径, 也是发展中国家引进新技术, 对接国际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 各级政府给予保障支持, 给予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

四、国际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判断

1.更频繁的跨地域交流合作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与配套设施

面向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 不再是面临区域内的竞争, 更重要的是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随着园区的发展建设, 逐步建立以生态、现代化、信息化、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以约束企业准入门槛, 衡量园区发展情况, 对接国际, 为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的进入提供标准。

2.更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创新驱动的研发机构与人才队伍

信息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 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 在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这也使得传统信息技术企业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制造业创新之中, 而传统制造企业则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科技研发、创新驱动成为引领未来园区发展, 人才成为决定未来园区发展高度的核心能力。

3.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

建立准入门槛高、生态品质高、地均能耗低的国际园区,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创造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国际化的产业园区, 优秀的环境品质是目前园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例如谷歌、微软等大型企业, 好的园区环境是提高园区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是展示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

4.更长效的经济增长机制需要产城融合、混合高效的功能匹配

面向国际竞争的产业园区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多样化、信息网络化, 决定了新的产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 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 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原本“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模式将逐渐瓦解、“工作-生活”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与融合, 在工业园区内可以容纳的用地和功能类型越来越丰富, 从而增强其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5.更广阔的原材料与市场腹地需要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共享平台与体系

国际警务合作的现状与趋势(模版) 篇2

[摘要] 在当前形势下,外事局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对外交往工作由传统的友好交流朝着务实有效的执法合作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国际执法为国内执法服务,为维护国家稳定服务。截至目前,在联合国191个成员中,我国已与146个国家和地区的内政警察部门建立了双边关系;在多边合作领域,我们共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国际会议56个。我们继续向国外派驻警务联络官,共向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五个国家派驻九人,向美国增派两人。还向联合国五个维和任务区派遣九批60名维和民事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应联合国请求,我国向海地派遣了第一支由125人组成的维和警察防暴队,掀开了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新篇章,在国内国外引起积极、强烈反响。派遣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警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表明了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执法部门的直接联系,将对外执法合作的触角延伸到国外,逐步构筑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网络根据外事局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外事局青年干部居多等实际,外事局紧紧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新增加的维和工作和派驻警务联络官工作,以及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划归外事局,外事局的工作职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公安对外交往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种跨国犯罪活动发挥了积极

作用。

[关键词]警察 国际警务 现状 趋势

一. 什么是国际警务合作。

国际警务合作的概念,是指“不同国家的警察机关之间,根据本国法律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在惩治国际性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秩序领域相互提供援助、协调配合的一种执法行为”。其基本特征:一是国际司法合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各国警察机构在执法领域的一种合作;三是以国际刑警组织为主渠道,协调不同国家之间打击刑事犯罪;四是灵活性与效益性;五是具有国内与国际双重法律性质的执法活动;六是建立在对等互惠基础上的一种协作关系。国际警务合作的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警务合作范围是指国际刑警组织框架内,主要围绕案件侦查进行的合作;广义的警务合作范围是指包括各国间开展的刑事司法协助的有关内容。国际警务合作能是国家之间加强交流,更好的对犯罪的控制和对罪犯的惩罚,有利于维护国际间的和平。

二. 国际警务合作的意义。

1.国际警务合作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安全

由于有些犯罪份子利用国家法律的有些漏洞而逃向国外,这使得国内有些民众对社会的安全感缺乏,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而进行国际警务合作后,有些逃向国外的犯罪分子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有利于加强人民的安全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所以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安全。犯罪份子受到应有的惩罚是世界上每个爱好和平的人的共同的愿望,加强国际警务合作就能更好惩罚那些犯罪分子。使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安全,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

2.国际警务合作有利于打击跨国犯罪活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拓展和深入,一些跨国的、全球性的问题也相继出现。就国际安全而言,虽然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大战的阴霆己经消散,各类传统安全问题的绝对主导地位有所削弱,和平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主题,但来自一些低烈度、非传统的安全领域中的威胁却逐步上升,日益困挠着国际社会。特别是有组织犯罪、恐怖犯罪、洗钱犯罪、毒品犯罪、武器走私、贩运人口、计算机犯罪等等都呈现出跨国化、全球化的新特点。这些新型犯罪活动在全球化肥沃的土壤中汲取了巨大的能量,不仅在空间上向全球各个角落蔓延扩散,而且犯罪组织日益发达健全,犯罪手段日益巧妙高超,破坏力成倍增长,危害全球政治稳定,扰乱国际经济秩序,影响各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害。世界给过通过国际警务合作能更好的加强合作从而破获一些跨国犯罪活动,能更好的打击跨国犯罪团体,减少跨国犯罪的发生率。

三. 国际警务合作的现状。

1.国际总体的现状

一些惩罚犯罪的国际公约中,对于警务合作和刑事司法协助都作出了规定。这些公约极大的推动和加强了国际社会在禁毒、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等方面的合作,为促进这些领域的司法互助和警务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且国际间各国都在加强国际警务合作。

2.我过与其他国家间国际警务合作的现状

在当前形势下,外事局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对外交往工作由传统的友好交流朝着务实有效的执法合作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国际执法为国内执法服务,为维护国家稳定服务。在联合国191个成员中,我们已与146个国家和地区的内政警察部门建立了双边关系;在多边合作领域,我们共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国际会议56个。特别是近年来新增加的维和工作和派驻警务联络官工作,以及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划归外事局,外事局的工作职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公安对外交往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仅2004年,全国公安机关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对外工作方针、政策,从公安机关现实斗争出发,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警务交流与合作,全年同13个国家签署政府、部门间关于加强警务合作,打击犯罪的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或会谈纪要15个,建立双边警务联络热线20个,同时向国外派出57个警官办案小组,从10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递解回犯罪嫌疑人35名,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种跨国犯罪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继续向国外派驻警务联络官,共向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五个国家派驻九人,向美国增派两人。还向联合国五个维和任务区派遣九批60名维和民事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应联合国请求,我国向海地派遣了第一支由125人组成的维和警察防暴队,掀开了我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新篇章,在国内国外引起积极、强烈反响。

3.其他国家间国际警务合作的现状

其他国家也积极的加入国际警务合作当中,在联合国191个成员中,我们已与146个国家和地区的内政警察部门建立了双边关系说明了加入国际警务合作的国家之多。国际警务合作已成为各国对付犯罪外逃的主要方法,从而来惩罚那些犯罪分子。

四. 国际警务合作的趋势。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形势下,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高举的三面旗帜。新世纪最初七年来,世界形势继续发生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使命。面对不断上升的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活动,仅仅依靠各个国家的司法机关独立实施管辖,已远远不能适应同这类犯罪作斗争的需要。近十几年的事实表明,如果各国仅仅依靠自己独立地行使犯罪管辖,就可能在管辖空间上出现空隙和漏洞,导致某些犯罪分子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同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活动作斗争,各国司法机关必须开展国际合作,即管辖合作,建立侦察协作机制,无论是本国公民犯罪,还是外国人犯罪,终究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所以各国之间必然会加大国际警务合作的力度。

五. 如何做好国际间的警务合作。

要做好国际警务合作必须加强国际间和作,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的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派遣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警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表明了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执法部门的直接联系,将对外执法合作的触角延伸到国外,逐步构筑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网络根据外事局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外事局青年干部居多等实际,外事局紧紧抓住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联合国方面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公约,从而来保障国际国际警务合作的正常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国际警务发展趋势》,高级警官培训教程,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0.引言

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国际关系的出现是国与国之间的强化联系基础下而来的,并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其最终决定了国际关系结构与组成形式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技术表现形式

1.1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全新发展趋势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影响,世界经济当中的贸易、生产与金融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慢形成了多边贸易体制,贸易的自由化趋势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延伸,加速了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从贸易领域分析观察,贸易自由化属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同样也是经济全球化变化的首要标志。贸易自由化的全球多边谈判获得了切实效果,例如全球多边贸易框架初步确立,各国的贸易政策受到了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而不断的向WTO的规则靠拢。从生产领域角度分析,跨国公司发展历经了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变化、国际分工调配与国际资源调整的发展战略过程,而其产生的结果是生产一体化的程度获得进一步的推动[1]。现如今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公司数量在4万家以上,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有超过28万家的分支机构,控制着整个世界将近30%的生产贸易。从金融领域的层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活跃性十足,每天的流动速度以万亿美元的数额计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全世界有超过90%的国家金融市场被开放,金融全球化直接造成了社会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调配,也促使国际货币体系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前进。

1.2经济全球化的技术霸权

从后工业社会朝着信息社会迈进的美国是整个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牵头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支持力量是科技信息技术。要是说传统美国霸权是从军事手段中获取,那么现如今的美国新霸权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但是经济发展又是在科技优势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霸权其本质属于通过技术优势的方式在国际关系当中获得政治强权目的实现的作用,其不但表现出了关键技术占有的特征,而且也表现出了全球技术市场上的技术发展流向的控制,直接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运行标准进行了限制[2]。美国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信息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也是在这种模式下,直接形成了世界各地不平衡发展的美国技术霸权。激烈的技术领域争夺属于国际关系领域竞争的前期表现,在技术领域竞争中占有先机的国家总是在国际事务中有优先发言权。过去率先掌握了航海技术的荷兰与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英国是这样,现今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的美国也一样。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谁先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转变,谁就会从国际事务中脱颖而出。

2.当代国际关系的全新发展趋势

2.1经济全球化促使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为多元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指的是能够以独立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同时能够独立行使国际权力、承担国际责任和国家义务的事务主体。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主角都是国家,所以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当中,国际关系单纯指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主权国家属于国际关系当中的唯一行为主体。可是在二战之后,联合国出现并且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作用的影响,一些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组成了政府国际联盟组织,例如欧蒙、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联盟组织内部的各个成员国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其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共有意识,彼此更为关心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在整个国际关系中联盟以一个整体的身份加入国际事务,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让各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等领域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彼此构建起多样化的国际建设组织,各个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各种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之中的影响与作用得到持续强化,充分证明国际组织已被许可加入国际关系当中以行为主体的身份存在。而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也因为资本国际化的趋势而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超越了所属国家的直接管理,而是以自身角度出发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的规模日益壮大,行为主体也趋于多元。

2.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上的各个主要国家、国家集团间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为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核心战略形式,其成立的基础与利益与力量间的对比。受到全球经济时代的格局的影响,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了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世界格局多极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3]。经济全球化的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变换流动,但是在冷战时期,因为美苏两极化世界格局直接对世界造成了分裂,阻碍了国际资源间的流通与国际交流,最终以苏联解体为终结。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市场经济的格局中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在这个背景下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努力投身世界格局而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

3.结语

上个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得到了明显体现。可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理想结果是各个国家之间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打破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表现秩序,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共赢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岩. 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周咏樨.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辨证关系[J]. 考试周刊,2012,07:36-38.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4

科学合作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生产方式, 对增加科学产出、整合科技资源、增进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科学”时代, 科学研究处于以研究者个人兴趣为主导的自由探索阶段, 合作研究的现象比较少见。随着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明显, 另一方面科学问题或研究项目也日趋复杂化、综合化和大型化, 科学的发展也越发依赖社会的支持, 这在客观上要求科学研究从以零散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有组织的、合作研究为主的研究模式。通过合作研究, 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整合、传播、转化与共享[1,2,3]。合作研究是“大科学”时代的一个重要现象[4,5], 它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模式, 科学合作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迅速扩大。合作研究也是科研团队建设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在科研团队内部以及科研团队之间开展的科学合作, 对科研团队的发展、影响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科学合作问题本身的研究属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科学计量学等交叉研究领域的范畴。利用数据库中的文献数据对科学合作现象的研究, 也是科学计量学方法在信息科学领域中对共作者结构和文献共引结构方法的一种延伸和发展[6,7,8,9,10]。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科学合作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等被引入对科学合作网络结构的研究中, 推动了科学合作网络研究的发展。大型数据库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对大型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处理成为可能。Newman分析了物理、生物和计算机三个领域的共作者合作网络结构, 解释了不同领域合作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作者的分布和存在的聚类, 对不同网络中的具体指标, 如作者数量、共作者数量、节点中心性、网络连通性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认为网络中通常具有小直径和高聚类等特征[11,12,13,14,15]。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进行的计量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自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 (ISI) 的引文索引数据库。该数据库中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作者、题目、摘要、源期刊和文献的引文, 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的工具是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16]。

以Topic= (“Scien*collaborat*”or“Scien*cooperat*”or“research collaborat*”or“research cooperat*”) 为检索式, 为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 我们选取Article类型且以English语言发表的文献数据, 共获得1 959条文献数据 (2011.2.26日检索) 。本文选取1991—2010年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样本, 经过数据的标准化和剔除重复数据等处理后, 共获得引文数据23 679篇。在检索结果中发现, 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收录涉及科学合作的最早文献发表于1944年, 在《Nature》第154卷, 题为《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Britain》。从文献的出版年份分布情况看, 涉及科学合作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1991年以后增长迅速, 到2009年达232条 (如图1) 。可见, 近年来国际相关领域学者对于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3 科学合作领域研究前沿的探测

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系统, 对科学合作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以探测其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运行结果如表1、图2所示。

在Cite Space软件中, 研究前沿的突现词组 (burst terms) 是从施引文献中的题目 (title) 、摘要 (abstract) 、系索词 (descriptors, 指标引文献主题的单元词或词组) 和文献记录的标识符中提取出的, 这些术语也就是出现在文献共引-主题词共引混合网络 (Document-burst Co-citation Network) 中的聚类标注 (Cluster Label) 。

研究前沿在共被引网络中是通过施引文献的突现词进行表征的, 通过这些突现词和Cite Space软件提供的施引文献聚类网络, 我们可以对研究前沿进行辨识和探测。传统的共引分析集中在共被引文章的同类型网络研究, 新近发表的文章由于没有足够的引文而不能充分体现在这种网络中;另外在共引网络中也没有涉及到词集, 而Cite Space软件系统中的突变检测算法 (Burst Detecting Algorism) 可以根据检测被引突增的关键词组来识别突然涌现的专业术语, 因此, 一个新的研究前沿即使还没有吸引足够的引文, 也能在图谱中被显示出来。通过Cite Space软件, 我们整理出所选科学合作领域文献中突现率最高的词组列表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突现词突现率和频次来看, 这些图谱中出现的突现词基本上也是共现频次最高的一组词, 因此这些词不仅代表了在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前沿, 也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从整体上看, 国际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主要是科学研究中的合作问题、科学合作网络、网络结构、国际科学合作、医疗和卫生领域中的科学合作问题等。

在突现词组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分析突现词组所对应的突现文献, 这些文献在Cite Space软件系统绘制的可视化图谱中通常以红色的节点表示。整理出突现率较高的突现文献信息如表3、表4所示。

在20世纪末的一段时期里, 科学合作领域中突现率较高的国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 (1) 对科学合作的起源、基本概念界定的研究, 以Beaver的两篇经典文献为代表开启了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新领域。Beaver于1978年和1979年分别发表的文献在1991/1992—1998年经历了突现时期, 说明在这一时期学者们对科学合作基本概念和基础问题的关注。 (2) 国际科学合作相关问题、影响国际科学合作的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国际科学合作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合作和研究合作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Luukkonen和Schubert为代表的研究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Luukkonen的文献对国际科学合作的模式和测度进行了研究, 1992/1993—2001年是其两篇文章突现率较高的时期。此外, 在共引网络中, Okubo和Frame等人的文献也分别对国际合作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且在2001年之前的几年中达到突现率的高峰期。

进入21世纪后, 科学合作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趋势, 科学合作网络、网络结构与模型、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文献计量学指标在科学合作领域中的应用等成为近年来科学合作研究的前沿问题。其中, 在共引网络中, Newman和Albert的文献占据了21世纪初期的突现率高峰的文献簇, 在这一时期的高突现率文献中Newman关于科学合作网络结构及其度量的文献达5篇, Albert关于复杂网络统计分析的文献占了两篇;此外Glanzel发表于2002年的关于文献计量学指标研究科学合作共作者结构的文章在2006—2008年达到突现率的高峰期。说明近年来应用文献计量指标分析科学合作结构成为科学合作领域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对科学合作网络结构的定量研究以及文献计量方法、模型的应用也将成为科学合作领域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

4 结论与讨论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5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XX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XX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XX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5.常静.中国应对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趋势的策略研究[J].价格月刊,2015(7)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6

【关键词】新趋势;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开始拉开大帷幕。在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下,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趋势也日益增强。新背景下,在市场竞争中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企业热议的话题。

一、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实际上是全球市场进一步配置和调适的结果。科技是市场要素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较为关键的一部分。国际科技合作的实现,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高新科学技术的引进,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增强我国综合软实力来说,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提升作用。结合我国企业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渠道,全方位。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当前的形势来看,与我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科技交流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一百五十多个。在政府推动和支持的合作框架下,我国相关专业部分门也与其他众多国家建立起了良性的合作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已经开始呈现“遍地开花”的景象。在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企业对国际科技合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不断提高,表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领域不断扩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制定系列文件,如《国际科技合作纲要》等,开始积极推进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如人类基因组、环境变化等计划,我们不断接触国际科学技术,分享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对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扩展表示配合和支持。从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来看,我国与国外在生物、空间、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在进一步深化。随着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我们可以预见,以科技发展国家为中心,全面科技辐射和共享的世界将会形成;区域内,以某一技术交流为引子,其他领域科技项目合作的延展也指日可待。

(三)人才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一方面促进了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另一方面科学家及相关专业人才在國际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吸引国际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日益成为各国占领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所有新科技的出现都是研究推动的结果,而人才这一要素在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可谓是不可或缺的。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过程中,如果不对人才引起足够重视,就算把科学技术拿到手里,可能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新趋势下国际科技合作的有效战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国际科技合作的实现和推进,仅仅依靠政府发力不是长远之计,这一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在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和深入的趋势下,企业方面却依然存在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等问题。下文论述中,笔者结合我国企业的普遍特点,主要就新趋势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潮流下,企业长远发展实现的具体战略计划进行了论述,希望对于实现当代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一)坚持“走出去”,加大新兴科技引进力度。国际科技合作从本质来说虽然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但是由于其沟通交流的要素是“科技”,其在途径和战略上必然也会存在特殊性。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处于较为保守的经营状况。因此,在面对国际合作趋势时,难免存在怯懦和恐惧的情绪,始终坚持“保守”的经营路线。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全球企业都在接受市场经济的优化配置,我国企业不可能不参与。这并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因此,作为我国企业来说,首先应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本质进行清醒的认识,接受这一趋势不可逆的现实,勇敢走进市场中,接受市场检验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迎势头而上,把握住机会,争取在市场中赢得位置,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科技力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际科技合作的质量提供人才保障。除总战略的制定和明确外,企业还应对人才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晋升机制,将人才储备当成核心竞争力来培养,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断为人才提供学习和上升的空间,为“留住”人才做出努力。在现有人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对青年人才储备计划进行准备,挪出充足的资源应用到新人储备上,打造属于公司自己的“人才战队”,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会出现缺员的状态。此外,人才引进交流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之一。企业应逐步完善以“为我所用”为核心理念的引进交流新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机制,吸引国内外的知名科研人员来华工作及生活;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针对性地进行适应国际科技合作的各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如精通国际规则,能有效组织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或是善于国际科技和商务谈判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等。

(三)对结构调整进行合理调整,增设相关科研部门。国际科技合作趋势下,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不仅要遵从总战略,制定合理的人才计划,同时还需对自身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合理调整。如果将企业比作一个完整的机器,在一次革新中,它总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调整和完善,及时“切割”掉不合理的地方,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生长,但是如果停滞不前的话,可能会造成整个企业的瘫痪。国际科技合作趋势下,科技力量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要想抓住这一势头,企业自身的相关部门必然要进行相关调整,不然,就算找到一个好的合作项目,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不足以支撑,那么也只能作罢。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下企业的有效发展战略,必然是与这一趋势匹配的。面对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背景,企业应始终坚持“走出去”的总战略,迎势头而上,把握住机会,争取在市场中赢得位置,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科技力量;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晋升机制,将人才储备当成核心竞争力来培养,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断为人才提供学习和上升的空间,为“留住”人才做出努力想实现长远发展;对自身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合理调整,及时“切割”掉不合理的地方,为国际科技长远合作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婷婷.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甘露.医科大学国际科技合作组织运行模式评价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李济.推进重庆国际科技协同创新路径和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李杰.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中引进创新资源的市场开发管理[D].广西师范大学,2013.

[5]路亚洲.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6]肖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7

一、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必要性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发展之基, 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的重要发展目标。新形势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由单一体制转向多元化, 经济的发展逐渐面向全球并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贸易往来是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经济与贸易作为一个有机体系, 二者相辅相成——贸易顺畅往来的同时各国经济无疑也会增长。为顺应新形势的变化, 我国也应转变经济的增长模式, 从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经济与贸易是相互牵制, 也是相互发展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能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使之更为紧密。同时, 贸易的顺畅往来必然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需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显然,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这项根本任务的体现。同时, 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 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一项重要途径。多年来,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一直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是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同时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是一个极其开放的世界,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环境下, 实行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大力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也是大势所趋。

(三) 有利于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这使得竞争在国际市场中越发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的地位, 必须保持高度的竞争意识, 具备较高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参与到国际竞争中的企业逐渐增多, 各企业也树立了国际竞争理念, 并且在国家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企业也已逐渐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国际市场竞争模式的不断变换, 对我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遵守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出, 以适合本企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策略, 稳步进人国际市场外, 我国企业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以更好地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环境。国际市场对企业提出的这种要求, 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使得企业开始关注技术团队专业素养的提高以及营销人员基本技能的提升, 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以顺应不断变幻的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使得国际市场更为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国际市场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全球化的经济与贸易市场, 使得各类资源和技术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流通和配置, 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而经济全球化, 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贸易的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国际经济与贸易朝向自由化发展。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参与主体不难发现, 不论是主动融入市场还是被动牵涉进来全球大部分国家, 都将其经济与贸易的触角扩散到全世界各个地区, 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对象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已经跃出了货物贸易的范畴, 而是发展到了含有服务、金融、技术甚至是直接投资的经济与贸易。

(二) 电子商务的崛起

近年来, 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贸易热潮, 作为当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一种新颖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引发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范围的一场新的革命。根据联合国的相关评估报告, 如果全世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都开始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 那么可以创造出每年约10亿美金的利润。电子商务是提升全球经济与贸易速度的一种重要改革方式。

(三) 跨国企业的迅速崛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开始进行海外经营。不得不说, 跨国企业是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助器。早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跨国企业就经历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发展阶段, 其内部的贸易总额占据全世界贸易总额的近1/3。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 增大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开放程度, 使得更多的国家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国门, 开拓海外市场, 这亦是未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针对当前形势的发展对策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增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比较优势, 实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 我国应当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经济贸易政策, 以保护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正当权利。针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形势,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如下。

(一) 加强人才引进,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量, 也是国家和企业增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行服务提升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保障。所以, 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稳固地位并取得长久发展, 必须要首先进行人才的培养, 努力培养出一批既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又懂得相关管理知识和奉献防范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 完善制度, 创新管理

企业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直接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在长期竞争中保持活力、向上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 企业内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对提升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 为顺应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企业必须将其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模式完善起来, 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创新, 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 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中国品牌

在当今企业营销中, 品牌化经营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培育、创林国际化的中国品牌, 有助于我国企业提升自我实力和国际竞争地位, 从而获得长久利润。对于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企业, 应积极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可以说, 企业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利润, 名牌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我国企业应该认识到, 品牌塑造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 不仅需要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做到潜心、精心, 还需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创新实力。品牌效力的长期积累, 可以反过来促进企业营销和管理。所以, 企业要重视品牌的塑造和经营, 实施好品牌化经营战略。

(四) 重视提升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是企业长久生存与发展的稳固基石, 同时也是企业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企业文化的建设受到了全世界各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走出了国门, 但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的建设却略显滞后。因此, 我国企业要加大推进企业文化步伐的战略, 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软实力。

四、总结

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新形势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在科技发展进步的新环境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呈现出信息化、多元化、知识化。对于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我国而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经济的发展, 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 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 确保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主导地位, 以确保社会和国家经济贸易的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亦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环境。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自由化的新形势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变化。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及发展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应对新趋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任佳, 何丽萍.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014, (16) :17-17.DOI:10.3969/j.issn.1006-3102.2014.20.014.

[2]袁士新.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 0 1 4, (2 0) :1 7-1 7.D O I:1 0.3 9 6 9/j.issn.1006-3102.2014.20.014.

[3]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 2 0 1 4, (2 0) :1 7-1 7.D O I:1 0.3 9 6 9/j.issn.1006-3102.2014.20.014.

[4]李万竹.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C].//经济生活——商会经济研讨会.2012.

[5]谷莹, 洪宸.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J].安顺学院学报, 2 0 1 4, 1 6 (2) :9 9-1 0 0.D O I:1 0.3 9 6 9/j.issn.1673-9507.2014.02.041.

[6]郑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趋势——可持续化、生态化[J].商场现代化, 2013, (17) :40-40.DOI:10.3969/j.issn.1672-5719.2014.10.038.

[7]金林.浅谈如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15 (04) :7-9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8

而早在2013 年10 月26 日, 我国上海自贸区就已正式挂牌, 标志着贸易自由化在我国实验成功。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是一项极大的利好。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当国人正憧憬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蓝图中时, 拥有庞大资金且技术领先的企业却转而投到发达国家门下, 与此同时,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腹背夹击的困境下, 我国如何在经济格局转变的前提下, 走出适合我国国情, 更为优雅的步伐, 从而赶超发达国家, 达到世界领先的贸易水平, 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我国当下的经济形势

前不久, 中央出台了“二胎”政策, 结束了我国一对父母仅可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的核心在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据相关报道显示, 截止目前, 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6 亿, 并且正以每年800 万的速度递增。尤其是今年, 首次出现新就业人口低于退休人口, 这表明我国正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以往我国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 大量劳动力缩减, 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 经济力量也将逐步衰退。而“二胎”政策的提出, 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还请拭目以待。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1978 年,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 我国的GDP水平较之三十多年前, 翻了几番。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 作为农业大国, 人民处于食不果腹的生活之中, 大面积贫穷, 就业率偏低, 对外出口量少, 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 我国逐渐加强对外贸易, 鼓励外来资本进驻我国。在此政策下, 国外大批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 解决了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战略提出后, 我国大量商品得以出口海外, 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2011 年的数据显示, 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到30446.74 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一个外汇储备额超过3 万亿美元的国家。另外, 透过对外贸易, 我国在工业领域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 为巩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同时, 弊端也日益凸显, 市场经济环境被破坏, 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正逐渐向恶性竞争演变。部分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异议, 我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对此类问题, 不得不引人深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大幅度拉低了我国的贸易壁垒, 因此, 我国必须转变贸易战略, 以应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思维

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战略思维是出口导向型贸易, 即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该思维过于陈旧,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了构成了巨大障碍。而依托市场竞争, 采取相应战略调整, 是目前尚可执行的有效策略之一: (1) 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 且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学技术, 创新意识高, 创造能力强, 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政府应对以上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大力扶持, 以扩大内需, 提升我国经济水平。 (2) 实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沦为“考试机器”,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导致其在走入社会, 在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并在国际经济贸易带动下, 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 全球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经济形势风云变幻, 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上, 笔者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贸易战略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方案, 以此希望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早日成为国际市场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参考文献

[1]袁青峰, 张江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2 (01) :835-836.

[2]殷越男.金融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 2009, 05 (05) :741-742.

[3]李文.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03 (02) :745-746.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9

但在早期, 技术转移还是无意识行为, 是发达国家打破南北僵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策略工具。而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低碳发展趋势的到来, 实施环境友好型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伴随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步伐, 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 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来发挥其巨大作用。技术转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关注并参与的战略性选择。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 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因此, 充分认识技术转移的国际新特点和新趋势, 对有效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科技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以来, 国际技术转移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1) 随着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逐步加快, 规模逐渐扩大, 领域不断拓宽, 其发展趋势已由梯度式发展进入到跳跃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十年翻两番, 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 其增长速度之快为一般商品贸易所望尘莫及。

(2) 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快速升级。技术转移载体趋向软件化、技术转移内容趋向信息化、技术转移传播趋向网络化、技术转移渠道趋向多元化、技术转移形式趋向多样化。形式由单一的国际间技术转移, 向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 (或称许可证制度) 、外商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在内的正式市场媒介模式;及包括企业联盟、分包、反工程、出口、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实现的技术转移、技术援助在内的非正式的市场媒介模式转换, 日益形成当前知识形态技术和技能形态技术两大类别的软技术转移以及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

(3) 技术来源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 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两大主要方向。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国家, 也日益成为当今南北技术转移的桥梁。

(4)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为贸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扩展, 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的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 构成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的基础。

(5) 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技术摩擦加剧, 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合作趋势同在。

(6) 技术转移受到越来越多的法规、法律的管制, 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逐步完善、趋向成熟, 产权对象日臻完备、范围不断扩大, 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问题, 世界各国很早就制定自己的《专利法》或类似法规, 这使技术的转移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更大。政治和外交因素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加强, 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2 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与流动呈现的新特征

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与流动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 近些年来也不断呈现新的特征。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建设的同时, 也日益注重国际技术知识网络的构建, 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和流动的数量快速膨胀、质量也有所提升。在技术知识, 特别是产业技术在日益走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同时, 产业技术本身发生了演变和分化, 出现了核心技术知识和一般技术知识。另一个现象是, 创新主体在日益推进核心技术知识向精深方向发展的同时, 也日益注重核心技术知识的体系化建设, 并以体系技术构筑新的技术壁垒。但由于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核心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粘滞性, 不仅成为拥有者极力保护和封锁的对象, 也由于较高的掌握和逾越难度而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

当前归纳起来, 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与流动,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国际转移主体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技术转移客体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将成为国际转移的新兴市场;技术反向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转移对东道国影响日益增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纯技术转移向研究开发的战略转变;技术输出国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有增强趋势;互联网对国际技术转移产生了深刻影响。

3 新时期技术转移的贡献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不能脱离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来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技术转移作为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途径,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态势。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征、新趋势, 结合国内的工作实践, 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了各国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光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兴起和日益成熟, 新科技革命已经摆脱了资源禀赋的制约, 各国科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技术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转移, 加速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国际技术转移迅速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的提供方还是接受方都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 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转移能够大大提高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产业的整体水平, 推动产业的起飞与转换。通过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行优先技术转移, 可以使主导产业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 通过技术转移实现改造, 从而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3) 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转移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主体, 通过技术转移可使企业掌握并应用高技术, 进而使企业建立起自主开发的技术与人才储备, 从而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延长了技术的生命周期。实践证明, 通过技术转移还可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 发达国家将在本国的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转移到需要这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 继续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 使供需双方都能从中得到益处, 收回的成本还可继续投入新技术的研发, 带动了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4 结论

长期以来, 技术转移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 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近些年来, 为了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积极发展技术市场,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从2007年开始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 2008年启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试点工作, 各地纷纷建立省级示范机构。技术转移已经逐步成为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已成为我国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目前, 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形成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科技中介组织多方积极参与的发展形态。紧跟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新动态, 准确把握新特点, 在大力倡导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同时, 重视和加强地区技术转移工作, 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后我国在制定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时, 也应积极建立区域间工作联系机制, 搭建区域间工作合作平台。政府应积极组织推动, 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产学研办公室、技术转移合作中心等。区域间技术转移, 还应联合调研重点技术项目, 相互了解技术需求, 从而制定区域间技术转移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88-90.

[2]王新新.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技术转移趋势及发展路径研究[J].前沿, 2010 (1) :5-8.

国际经济合作趋势 篇10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经济全面增长, 各国贸易手段逐渐增多, 贸易策略更加具有时代性。同时,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大, 尤其在某新型行业更加显著。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性挑战, 无疑压力会明显增加, 但是在面对挑战的同时, 必须把握好新的经济模式所创造的各种机遇, 制定前瞻性的贸易策略, 与时俱进地转变本国外贸增长方式, 如果这一策略能够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有效实施, 必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做出显著的贡献。

二、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一) 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 也是发展之基。在新形势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体制转化为面向全球的多元化体系,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但是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贡献作用的手段是贸易往来, 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系, 有了贸易的顺畅往来, 各国之间的经济无疑能同时增长。换句话说, 国际上贸易的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发展国际经营与贸易, 必将引起国际市场的竞争越发明显, 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从高新企业技术团队的专业素养到营销人员的基本技能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如此良性循环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能够在未来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具备更多的竞争力, 为企业在困境中的存活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国际经济范畴涉及不同国家之间企业发展模式以及对本国国民经济的贡献, 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 国际竞争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国内企业内部, 在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政策导向下, 本国企业已逐渐被纳入国际企业的竞争中, 面对新型企业竞争模式, 企业必须遵守政府宏观调控措施, 结合本企业国际贸易的策略, 稳步进入广阔的外部市场。同时, 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根据本国现状, 把这项决策视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从容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

(三)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从科技创新角度讲, 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一般说来,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但是当国民经济增加的同时, 国际上同类企业通过发展国际、国内贸易使得竞争意识逐渐加强, 意识是动力的源泉, 只有具备竞争意识的企业, 才能在科技创新上进一步的投资发展, 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因此,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不仅能够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增长中, 更重要的是能在根本上促使企业团队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使得科技进步、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具体发展趋势分析

(一) 国际经济全球化与贸易模式多元化

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 企业营销团队的业务素养已经得到了切实提高, 生产型企业在传统技术贸易的基础上已经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贸易。从根本上说是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了转变, 对与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因为各国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率先导致经济结构的转变, 最终会通过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体现出来。

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 网络技术对国际贸易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 国际贸易模式的多元化首先从网络信息时代开始,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大幅度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润。所以, 未来社会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形式的多元化, 这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化、规范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下进行, 也是体现人类社会全面了解自然、有效利用资源的价值体现, 自然经济的增长是国际经济增长的雏形, 只有人类与自然更加协调发展才能建立健康的国际经济体系, 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化的必然趋势。

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满足人类的道德水准、符合正常的科学规律。同样,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则, 通过标准贸易规则的制定, 避免在国际市场上部分企业的投机倒把给经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变化已经逐步体现出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重要性。以下案例说明经济贸易规则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要性。

【案例】国际新能源领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 起初由于技术创新的特点和产品自身的优势, 太阳能电池技术一时风靡全球, 各国纷纷投资建厂, 国内外最小企业规模年产能都超过100MW。但是, 正是由于企业发展势头的过猛, 行业内部未能形成及时的标准和贸易准则, 导致目前该行业产能过剩, 国际市场上贸易纠纷层出不穷, 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严重阻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正是由于初期未能形成规范的贸易模式, 导致行业发展出现畸形特征, 甚至出现政府对自己企业的贸易保护措施, 造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壁垒。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增长的势头, 信息化社会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更加趋于多元化、知识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市场环境, 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贸易模式, 才能保证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健康发展。

摘要:全球经济的普遍增长促使经济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国际经济和贸易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焦点领域, 尤其对于国际贸易的形成更是各国相互竞争最前沿领域。在未来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 随着行业形势的走向, 不同国家在自身贸易原则上并不尽相同, 为此, 极易存在不同的贸易理念, 从而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严重的贸易壁垒。本文就新形势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阐述。

上一篇: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下一篇:学习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