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

2024-05-24

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精选2篇)

篇1: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

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

发展“一村一品”即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发展“一村一品”,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陕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陕西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精神,现制定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如下:

一、我省“一村一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一村一品”发展初显成效。

1优势产业区域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努力,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蚕桑、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

2一批典型脱颖而出。据各地调查统计,全省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其中种植业类670多个,畜牧业类300多个,加工、手工艺、旅游观光等非农产业类50多个。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产品)生产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产品)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3知名品牌不断涌现。渭北苹果、临潼石榴、阎良甜瓜、周至猕猴桃、宝鸡线辣椒、兴平大蒜、韩城和凤县花椒、蒲城酥梨、大荔冬枣、岐山臊子面、陕北马铃薯、陕北红枣、大明绿豆、甘泉豆腐干、汉水莲藕、西乡午子仙毫、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兰、商洛核桃、镇安板栗、秦川肉牛、榆林白绒山羊、户县农民画、富平石材、千阳刺绣、凤翔草编泥塑、杨陵锣鼓等产品闻名中外,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4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围绕渭北苹果产业开发,果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外。关中奶畜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带动了一大批乳品加工企业的崛起。陕南中药材基地的形成,加快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步伐。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950多个,农业农村经济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销售、品牌营销等领域不断扩张,在部分地区形成了跨区域、规模化、集群式的发展局面,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小,对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能力不强。二是生产的聚集度不高,产业链不长,农产品深加工和多层次增值能力不足。

三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就是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服务,引导农民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实现传统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互助合作,走产供销一体化路子,实现适度规模与大市场的对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实现从农业经济向农村经济转变,开拓发展空间;引导农民充分挖掘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潜力,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

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

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三)千村示范的目标、任务。

以行政村为单元,依据目前产业基础,在申报复核基础上,选择发展“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1000个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示范。争取到2010年,建成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规模和深度实现新的突破;培育扶持一批知名品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来源于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

高,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万村推进的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带动全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示范村,全省确定10000个村,推广千村示范经验。重点在产业规模扩张、标准化生产、农民综合素质与组织化程度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培育、扶持,到2015年,达到示范村标准,使千村模式覆盖全省行政村40%以上,较大幅度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五)科学选择示范村和推进村。

选择示范村(推进村),要坚持“农民自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自下而上、自愿申报,要与各级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相结合。示范村(推进村)既可以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申报,也可以由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示范村申报的基本条件是:目前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农户总数70%以上、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70%以上,有特色产业基础,有创业型带头人,有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规划或实施方案。有关申请报告应分别经乡镇政府和县级农业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察,最后由省农业厅确定并通报省级有关部门。推进村的选择应与示范村在区域上相邻近、产业上相匹配,以利于较快形成区域产业规模优势,具体由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各地确定的示范村(推进村)名单于2007年3月底前报省农业厅备案。

示范村(推进村)选择主导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意愿,发挥地方资源和人才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全方位、多层次、长链条发展。当前应突出做强优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果、畜、蔬菜产业,着力开发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和开拓旅游、文化、民间手工艺等非农产业。

三、努力构建现代化、全方位的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服务格局

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适应“一村一品”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全方位的服务格局,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走上“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形成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发展“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体系。

以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一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研与攻关,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鼓励科研、教学和涉农企业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产业研发合力。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交流。二要按照“便捷、易行、实

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坚持点面结合,将推广示范应用新品种、建立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点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优先向示范村(推进村)延伸。扶持示范村(推进村)引进良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扶持农民个人建设畜禽良种繁育场,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推进村)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和禁、限用品的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增强“一村一品”的持续发展能力。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引导示范村(推进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五要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在示范村(推进村)建立国家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终端,为农业科技支撑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发展“一村一品”的市场信息体系。

继续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工程,积极推进电子农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优先在示范村(推进村)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终端,为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利用各种展会宣传名牌产品。扶持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整顿交易秩序,净化交易环境。在“一村一品”发展重点区域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展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实施范围。

(三)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一是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足于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辐射的范围,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强化培训,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深入到示范村(推进村),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并指导其规范运行,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各项制度,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四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龙头带基地,基地和协会联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四)健全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

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依托省内大专院校、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领导班子的培训,不断提高带动能力。继续推进“阳光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推行培训项目招标、电子信息化管理和试行“培训代金劵”制度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五)建立发展“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全省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优先将示范村(推进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稳妥地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各级财政从2007年起,都应设立“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等方面。对于确定的示范村,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解决好示范村(推进村)在通村公路、人畜引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四、创造全社会广泛参与“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全省各级政府要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的重大意义,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成立发展“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资金、项目、人才等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市、县、乡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上下联动、条块结合。要帮助示范村(推进村)制订详细的实施规划或方案,县乡政府抓好具体组织和实施。要把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内容,加强日常监测和管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家庭经营情况的专门监测,做到“一村一账”。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发展 “一村一品”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强大合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倡导全省各级机关、事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鼓励、引导大专院校、城市社区以各种方式为发展 “一村一品”做贡献。

(三)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营造发展“一村一品”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工具,切实加大对“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的宣传力度,为“一村一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开展“一村一品”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2: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

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一)县农办牵头,部门协作,健全“三员三报三制”,工程实施规范管理

磐安县专门成立县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农办”),负责协调、组织、考核验收等,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同时,协同环保、农业、卫生、建设、规划等部门,在财政投入、用地政策、规划建立和环境管理上提出政策意见,并提出了“严格标准、示范优先、突出重点、兼顾面上、群众自愿、政府审定”的实施原则。

各示范整治村健全“三员”(示范整治工程联络员、工程质量监督员、村级卫生保洁员)、“三报”(月报、通报、重要事项上报)、“三制”(建设项目公开制、建设项目招标制、建设项目考核验收制)措施,推动示范整治工程实施进度。

各乡镇、村在年底上报项目完成情况,写好年度工作总结,填报有关表格。并规定下达的建设项目,中途不得变更;对未完成及未经规划擅自动工的建设项目,不予补助资金;达不到示范村、整治村建设标准的,按有关文件规定扣除相应的考核分。

(二)政府“以奖代补”,镇村分别承担,工程实施经费有投入

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补助,“以奖代补”部分村庄自主引入社会资金或村民集资。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政府组织,农民参与。一是在财政上,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的编制和示范整治的补助;农民以出工投劳为主,集体出资为辅,无劳者以资代劳。每年示范村经费投入平均21.15万元,特色村村均经费投入24.63万元、整治村村均经费投入20.77万元,污水处理村村均经费投入3.51万元。二是在规划上,对列入示范村的规划编制费用由县全额负担;其他村规划编制经乡镇同意,由领导小组审核后给予适当补助,如2009年县财政发放规划补助75万。三是创新机制,多方筹资。如生活垃圾实行“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原则。每村安排1名保洁员,工资费用由村负担,乡镇担任垃圾转运到县的费用,最后由县负责垃圾处理。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如大盘镇利用大盘山自然风景区引资开发旅游。

(三)以示范整治为龙头,其它工程同步推进,农村建设有新发展

考虑到经济发展、富裕程度、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的不同,磐安县在实施中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将工程分为示范村、特色村、整治村、整镇整治等项目。每年制定项目明细表,明确列入示范整治工程的村庄、具体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完成时限、乡镇及村庄项目负责人。

同时,磐安县以示范整治工程为龙头,实施了“路灯亮化”、“空心村”改造、“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先锋工程”、“文明村”、“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乡村康庄工程”、“绿化示范村”、“环境优美乡镇、村”、“千镇超市万村放心店”、“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等系列工程。

磐安县共有社区、村庄371个(其中社区8个),实施“示范整治”村239个,占64.42%。村道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如下:

1. 村道硬化。

所调查的村庄主要道路已硬化,平均每村建设1.8公里村内主干道。村内主干道宽度有5、10、12米等不同规格,达到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每村至少建设1.5公里村内主干道,村内主干道宽度一般为3.5米”的要求。村民对整治后道路满意度达85%。

2. 垃圾处理。

新增垃圾收集点的村庄数占总调查村庄的25%;新增垃圾收集箱平均每村29.5个,按每10户设一个垃圾箱,达到省级要求(各村按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箱);卫生保洁员人数平均每村2人。村民对整治后卫生情况满意度达84%。

3. 卫生改厕。

对沼气池改造满意67%;基本满意33%。有55%农户的厕所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改造或建设,80%村里的畜禽养殖户、“农家乐”经营户没有建沼气池。有畜禽养殖的农户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建设单元,按每户池容8-10立方米标准建设沼气池,产生沼气作为农民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作有机肥。

4. 污水治理。

原有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平均每村82.5户,农户覆盖率平均每村45%。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平均每村增加45.5户,农户覆盖率平均提高到61.25%。村里的污水:纳管处理占25%,集中处理占50%,分散处理占25%。

(四)大力宣传,民主决策,村民认识较好,工程实施有群众基础

调查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村民了解示范整治并支持建设。村民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占75%,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赞成的和基本赞成的占90%。只有让群众真切认识到示范整治工程的实施意义,才能发挥干群的智慧和积极性。磐安县做法:一是开好村两委会、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户主会议,集体讨论、决议出资、出工、拆建房屋等重大事项;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创造信息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工作平台。二是通过电视、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特别对“示范整治”实施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经验、村庄典型、先进事迹,开辟专题进行深度报道;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主题宣传,以动员和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如冷水镇泗岩村因水库建设搬迁340户村民,就是经过村民大会讨论,通明了政策和操作进程,从而统一思想。

(五)根据当地实际和村庄条件,规划有亮点,建设有侧重

磐安县的村镇规划以村镇规划设计站为主体,邀请知名设计院所参与规划。规划中重视把村庄建设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与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相结合。由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的榉溪村村庄建设规划以保护为重点,获第三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庄规划评比二等奖;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的维新乡马家坑村建设规划,以改造村庄环境为主,道路铺设鹅卵石,涂饰建筑外墙,改造沿溪老房子为茶室,特色鲜明。

规划依据各村庄实际情况,三种类型各有侧重。对于新建的农民新村,按照社区要求,统筹公共设施配套;对民居相对集中、有历史古迹的村规划,则以保护整治为重点;其他村庄以改造村庄环境为主。经调查,磐安县在实施“示范整治”的239个村中,示范村庄有23个,占9.6%;整治村有189个,占79.1%;污水处理村有27个,占11.3%。作为以山地为主的磐安县,工程实施以环境整治为主,符合实际。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干部对工程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调研结果显示,村民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了解的占25%,不赞成的占10%。这表明,村民对示范整治工程的认识和看法不统一,部分村民甚至对工程不太认同和支持。访谈中,个别管理人员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看法不一致,认为当地示范整治工程不值得宣传调查。

主要原因在于:1.示范整治工程实施主要由各村委干部牵头组织,对村民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参与面和参与度均较低,对工程了解相对较少;2受传统意识约束,农民认为自己家里得到的实惠才是真实惠,而村庄面貌得到改善,不是得到了真实惠。

(二)项目完成度和施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对垃圾收集点布置合理性不满意的占40%,90%村没有建成无公害卫生公厕,农户覆盖率平均提高到53.75%,未达到省里要求(农户卫生厕所要覆盖全村80%以上的农户),45%的农户厕所还没有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改造或建设。上述表明,新建无公害卫生公厕的村庄数量少,绝大部分村庄未新建无公害卫生公厕,项目部分内容未真正落实到位。走访村庄过程中发现道路局部已有破损,工程实施质量一般。

主要原因在于:1.村庄规划中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备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与现在村民新建房屋内配置卫生间有关;2.示范整治工程项目多,任务重,过程监控未跟进,实施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同时,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庄存在上报示范整治成果数据不符合实际,或通过包装已经完成建设的项目以争取上级财政经费补助。3.参与施工的以工匠、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队伍参差不齐,加上时间紧,施工质量受到影响;4.由于村庄原来并没有污水管网,且村庄地形高差大,卫生改厕难度比较大,故实施覆盖率不高。

(三)村庄规划设计粗放,技术论证会针对空间形态方面讨论不多

主要表现在:1.规划设计单位对现状条件、基础资料的调研不深入,导致设计方案比较粗放。如村民认为村里建成的无公害卫生公厕位置基本合理50%,不合理50%;2.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村庄迁移合并、拆建频繁,少部分砖混建筑保留,部分建筑原拆原建,大部分建筑异地建设,将导致村庄传统文化的消失,村民对此表示不满;3.技术论证会主要由当地各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参与,议题围绕规划实施的土地、交通等政策性指标,而针对规划设计方案本身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等涉及不多,对完善规划设计帮助不大。

(四)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外部资金引入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深入开展

磐安县示范整治经费主要靠省财政补助、县财政下拨、镇村承担部门,村每年投入仅20余万元。县政府自身财力有限,加上乡镇集体经济不发达,外来资金引入难度大。调查总体感觉,磐安县示范整治工程每年都能够按上级任务开展实施,但相对浙江省其他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在此情况下,必须采用适宜技术,节约经费。污水处理针对磐安县地形地势,建议应采取分散处理为主,而城镇周边的村庄,可采用统一敷设污水管网,将村庄生活污水纳入镇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新建、改扩建的村庄可敷设收集管网,建设村内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

三、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宣传,疏通民意,探索村民自主管理

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工作,使村庄整治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度、实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整治与管理,巩固整治效果,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积极推广使用包清工的建设办法,多用本地、本村农民工,使之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可借鉴欧盟的农产品保护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以此促进农民自发的农村建设,变被动为主动。

(二)以“示范整治”为抓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改善居住环境。应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或侧重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或侧重于增加农民收入,或侧重于完善农村治理,或者侧重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如江苏省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突出“环境整治”重点,围绕“六清六建”(指清理垃圾,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规范化处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排放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维护制度)和“三清一绿”(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

(三)“引水入渠”,创新机制,提高规划设计科学性

要增强村庄建设规划的设计、审查、论证、指导及管理,保证示范整治规划品质及采用的适宜技术,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建议:1.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规划建设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型的村庄规划进行系统设计,有效指导。如江苏省建设厅颁发了《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将村庄类型分为整治型村庄、整治扩建型村庄、新建型村庄三类,明确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对住宅布局、公建配置、景观绿化等以示意图形式给出了详细指导;2.各地规划部门、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可组织设计单位、高校开展村庄规划设计、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遴选优秀汇编成册供参考指导;3.规划方案论证过程中,邀请规划专家参与指导;4.重视现有设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养;积极鼓励高校专业教师、应届毕业生到各地村镇规划设计站挂职、就业,增强现有村庄设计与管理水平;5.增加规划设计支出,适时引入投标机制,提升方案规划设计水准。

(四)政府主导,引入外部资金,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政府的财政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资金投入的大头则是社会力量和集体经济。一些干群寄希望于政府支持,幻想一朝建成新农村,是不现实的,集体投入是政府财政投入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张俊伟.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效和经验.科学决策, 2006 (08) .

[2]汪光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中国城市经济, 2006 (07) .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城市规划, 2009 (05) .

[4]王峰, 段巧玲.“反规划”理论与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3) .

[5]吴红霞.一项惠及千百万农户的德政工程——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一年观察.今日浙江, 2004 (15) .

[6]石化龙.走城乡统筹发展新路——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掠影.中国财政, 2004 (09) .

[7]黄炜.村镇规划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建筑科学, 2008 (03) .

[8]张斌, 张春杰.村镇规划:如何建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规划师, 2000 (04) .

[9]骆中钊, 王学军, 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10]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意见, 浙委办〔2008〕18号, 2008-3-3.

上一篇:人与自然日语作文下一篇:会计实习本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