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2024-05-14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精选十篇)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1

一、建设背景

1.城市化进程加速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未来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 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又是有效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受约束以致“瓶颈”的问题, 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2.城市结构的转变

《蒲城县总体规划》确定蒲城县城“一城三区”的组团结构, 标志着县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城市单中心蔓延进入城市多中心组团的发展阶段。城南新区将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团, 承担居住游憩、商务办公和市场物流等多种功能。针对老城区, 要把城市未来建设发展的重心放在这里。

3.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要求

人居环境, 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现今社会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人的居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因此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必须坚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新城镇发展理念, 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生活品质, 建设健康城市环境, 回归舒适、健康、安全和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

二、城南新区中心景观的环境分析与定位分析

1.基地概况:本案位于蒲城县城南新区西区内, 是蒲城的南大门,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它处于城南新区的门户位置, 是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民文化设施等重要内容的集中展现。本次规划设计范围北接新城大道、西临紫荆西路、东临紫荆东路、南至东环路, 共分为A、B、C、三个规划地块。总用地面积7.53公顷 (合计112.95亩) 。

2.发展概况:基地处在新城市发展和旧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轴线上, 作为蒲城城南新区的“桥头堡”, 它是城南新区的形象展示窗口, 是城市各种功能完善的地方, 是未来可以促进和改善城市新区投资建设、融资引资的条件, 是塑造宜居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图1)

三、中心景观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的思考

1.设计内容

现状环境分析:基地及周边用地性质分析:中心环路以北的地块A为广场用地, 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商业金融业和行政办公用地。中心环路以南的地块B和C为公共绿地, 周边主要用地性质以文化娱乐、居住用地和体育用地为主, 南接400m宽的生态防护带。

基地环境分析:规划基地中心环路以北的地形呈现出北低南高的走势 (南北高差约6米, 东西高差约4米) 。规划基地坡度总体保持在5%以内, 中心环路以北的基地坡度变化较大, 局部高达10%以上。中心环路以南总体较为平缓, 坡度保持在2%左右。规划基地坡向较为复杂, 但总体走势与设计高程保持一致。

总体设计:中心景观主要划分为三个区进行设计, 分别为方圆绿地广场、城市花园主题区和城市田园主题区。以环岛路为界限北区为方圆绿地广场, 整体采用“方、圆”的布局手法, 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学说融入广场设计中,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设计过程中摒弃琐碎的手法, 力求简洁、大气、壮观的空间场景, 结合文化小品来展现城市历史文化, 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敞的活动空间。广场内部设计一处大型舞台, 它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现“城市形象”与“城市个性”的核心舞台, 它的功能是承载各类节庆活动、给市民提供庆典演艺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中另一个重要景观节点“天圆地方台”的设计是由中国的太极图案演变而来, 阴阳两极分别衍生一沙一水, 体现“日月两极, 天地人和”。同时, 考虑蒲城作为我国的“报时城”这一地域特点, 便将其以景观节点的形式展现出来, 对蒲城县的城市特色起到宣传和纪念意义。在文化体现上有文化艺术长廊, 采用玻璃材质与钢结构和石材相结合, 体现厚重的历史文化与轻型现代工艺相得益彰。艺术长廊的功能是向市民展示该城市文化底蕴, 从单纯的“文化观光”向“文化体验”过渡, 塑造具有亲和力的广场空间。

南区为城市花园主题区又名“紫荆绿化广场”, 是市民的城市花园。设计主要以观赏类植物为主, 沿路设置部分健身活动设施, 为市民提供休闲, 散步, 游览的良好空间。

城市田园主题区又名“紫荆公园”, 其中设置了休闲林道、凉亭和起伏变化的微地形等景观节点。这一区域主要以乔、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搭配, 营造出较好的绿化景观效果。让市民可以在城市中自由的享受绿色空间。自然生态绿洲塑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和“城市绿肺”,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室外休憩活动空间。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 享受自然。

2.设计方法

规划思路:依照“以生态为基础, 以文化为根源, 以运动为主线”的规划思路对三个区域进行分别设计。塑造出主要景观文化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 如:文化展示长廊, 不仅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设置了旱喷广场、入口广场、观水平台、音乐喷泉等开敞的活动空间。还在园内设置游园健身环道和小型健身场所, 最终结合生态绿地来体现整个规划思路。

设计理念:由“天圆地方”、“日月同辉”的设计理念引来, 对方圆绿地广场进行具体设计。

3.设计结果

通过对上述设计方法、定位及内容的思考得出, 蒲城县城南新区中心景观规划设计是“一心、两带、三区、多点”的规划结构。以“核”“合”“和”的主题思想为主线, 将三个区域串联为一条城市景观带。其中, “核”——景观核心, 作为城市的灵魂, 展现历史文化, 发扬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合”——交流与合作, 体现城市功能, 提供市民休闲娱乐场所, 团结协作服务于民。“和”——和谐发展, 体现了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是提高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位的必要条件。

四、总结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2

一、建设文化园区,开发产业板块

一是建设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陕文投将和西安市政府、省演艺集团等共同实施文艺路改造,着力将文艺路演艺基地打造成现代“东方百老汇”。文艺路开发以创建国内一流演艺产业品牌为目标,融文艺资源整合、演艺品牌塑造、文化项目建设、城市街区改造为一体,形成演艺、文化商贸、艺术培训、休闲娱乐和街心广场等六大板块。在市场定位上,将凸显“城市记忆、市民消费的理念”,突出大众化、平民化和流行文化的特色,为更广泛的社会主流消费群体提供适销对路的演艺产品。力争5年内把文艺路打造成国内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演艺品牌。

二是建设延安红色旅游板块。我们选择将延安城市文化广场和南泥湾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开发文化旅游的突破口。我们拟与延安市政府合作,共同在宝塔山下建设现代城市文化广场,该项目将集大型剧场、现代多厅影院、文化商贸、音乐广场、绿地、水景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南泥湾文化旅游景区,结合延安市城市发展新的规划,主要通过打造359旅红色记忆体验园区、知青怀旧体验园区、黄土风情文化体验园区,建设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的配套设施,使南泥湾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怀旧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国内最具影响的红色旅游全新体验式主题景区。

三是打造黄帝陵文化旅游板块。黄帝陵景区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以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总体定位,初步确定的项目包括,中华五千名人雕塑群、中华百家大祠堂、大型黄帝主题影视作品、黄帝陵国家公墓、中华千年柏树认养等,将进一步丰富黄陵景区的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旅游品牌。

四是建设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陕文投将和曲江文化集团联手,共同开发东起骊山西到灞河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此外,我们还正在与渭南市政府,就合作开发渭南城市文化广场和韩城文化古城项目进行商谈。公司还与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正密切接触,拟联合在西安灞桥区建设西安华强文化科技园。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两个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动漫基地、创意基地、影视后期基地等,占地2000亩,深圳华强在该项目投资约50亿元。

二、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产业聚集 陕文投要在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市场运作,对我省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把存量文化资源盘活,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四个文化中心。

一是围绕激活做大陕西书画艺术品市场,创办中西部最大的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我们通过与省文联、省美协、书协、文史馆、西安美院等合作,并采用市场机制,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书画藏品流通,激活上数十亿价值的国有存量书画资产为突破口,建立中国—西安书画艺术品交易中心,通过开展书画艺术品展示、书画艺术品拍卖、书画作家经纪、书画作品证券化、书画艺术品论坛等经营活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全国性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

二是依托陕西“大文物”优势,建设高端文物复制中心,培育全国最大的文物复制品交易市场。与省文物局及各博物馆合作,邀请国内国际一流文物复制专家和机构,参与开发高端文物复制品和仿制品,研发具有陕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影响、带动和整合我省文物复制品市场走上高附加值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三是投资兴建中西部最大的影视节目制作中心。抓住广电系统制播分离的机遇,积极主动与陕西电视台、西影集团、曲江影视集团等合作,建立符合现代影视传媒运作的新体制新机制,重金吸引具有国际眼光、国内一流的导演、编剧、制片、主持人和传媒策划人,在曲江产业园区兴建中西部最大的影视节目制作基地,建立起能够不断推出影视剧、纪录片、电视节目精品佳作的创作生产机制。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影视机构开展合作,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实现影视强省的目标。

四是积极与陕西新华发行集团等开展合作,推动省新华集团与西安新华书店的整合,投资建设西部最大的图书物流配送体系,将西安真正建成辐射西北和周边省份的全国区域性图书发行中心。

三、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六个品牌

1、与陕西演艺集团、曲江音乐厅等合作,吸引和整合省内外优秀的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等,创建国内一流的爱乐乐团——陕西爱乐乐团,成为陕西现代文化的品牌。

2、建设电影院线。计划用2—3年时间在西安及省内二级城市建10个以上五星级电影院,同时跨省区市收购、参股,建设全国性的电影院线。

3、与陕西电视台、省广电网络公司、省戏曲研究院、西安秦腔剧院等合作,共同创办面向西北五省乃至全国的秦腔数字电视频道。

4、打造陕西农家乐品牌。通过整合全省农家乐资源,形成一个遍布全省,标准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相统一的农家乐连锁经营模式,打造出一个以特色餐饮文化为核心,包含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等文化品牌,成为陕西旅游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

5、建设帝王陵主题公园。依托陕西得天独厚的帝陵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周、秦、汉、唐帝王陵为题材,引进迪斯尼、好莱坞的3D、4D等高科技,修建一个集帝陵历史知识普及、古墓探险、影视娱乐、高科技体验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能够成为我省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亮点。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篇3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就是很好的例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日趋提高,对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明显,但离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差距还很大。陕西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决条件,但就其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产业效果和发展规模都不很理想。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观念滞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

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陕西人的思想观念保守,对异质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抵御力和同化力极强。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陕西在精神文化形态上早就形成了一系列不能适应工商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文化心理与性格。目前,陕西文化事业发展战略结构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汁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事业管理模式已成为推进文化工作的结构性障碍。如基层文化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统一规划、预算、拨款的方式,既不利于使文化建设走向市场,又不利于激发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事业的热情;既不为国家减负,又不能扩大文化建设规模。在人才结构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文化工作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严重束缚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在创作管理上,仍使用行政手段来规划艺术生产,而不是按市场需求进行。剧团的主要运营是靠财政拨款,更有甚者,一些无观众、无市场、长年不演出靠财政拨款维持的剧团还有不少。经费的拮据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和缺乏,艺术人才的断层又严重地阻碍了演出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思想观念保守,文化格局的结构性调整进展缓慢。文化产业发展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非公有制比重过小;文化事业的财力保障力度总量增长缓慢,保障和建设重点不明确,力度不够;文化艺术生产要素优化重组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合理结构和规模优势,致使丰富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有的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几十万,只获奖不增收;有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极低(如出租场地、门面房等),失去了文化产业本身的“双为”效益的社会意义。所以,陕西文化产业的开发,首要的问题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社会综合实力的不足和政府投资能力的低下是制约陕西文化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陕西省对文化艺术建设的投资逐渐加大,但投资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低,从未达到过1%。造成陕西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的主要原因,除了陕西整体经济发展滞后、投资力度过小外,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从全局上看,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作为一种产业,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发展原则和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的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陕西的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信息服务业、艺术中介业和音像制品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扶植发展和推举,同时,要在实现优秀剧(节)目多层次增值、拓展影视市场、改善经营管理活动上下大力气。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陕西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非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娱乐市场的色情服务和赌博现象屡禁不止,音像市场的盗版,演出市场的无序,书报刊市场和录像放映市场的“黄”、“非”等现象,致使管理部门的治理整顿活动频繁,而那些守法经营者也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此外,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偌大的陕西文化领域里,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机构极少,说明真正将文化视为一种产业来投资和运作的人还很少,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无论是观念认识问题,还是投资经营和管理运作问题,都刘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起了阻滞作用。

从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看,其改革力度尚不到位。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上来讲,文化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责任是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监督、矫正文化产业运行和发展方向,在防止、克服文化产业发展完全商业化弊端的同时,主要是大胆采用市场运作机制来实现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从近几年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随着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文化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直接管理向以间接管理为主转变,但这种转变的速度太慢,力度不够,尚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求。

从文化市场的管理角度看,管理体制较混乱,管理部门主次错位,职责不清。一些管理部门擅自扩大自己的职权范围,越位越权,加之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有的假公济私,公报私仇,致使经营者常常难以招架,苦不堪言,使那些欲有心涉足文化产业市场的投资者望而生畏。管理上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阻塞了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抑制了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也使得文化产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力和生存活力。

要使陕西文化事业有一个大发展,仅靠国家投资是远远不够的,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多方位增加对文化的投入,形成投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方式法治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格局,才是文化产业所必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这个基本环境尚未发育成熟。

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市场发展不够规范、有序

文化法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文化工作运作管理的基本规则。但目前可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依据的文化法规严重缺乏。如许多文化建设缺乏法规保障的规范秩序,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政策不足,文化建设准人及吸纳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政策措施的缺乏,文化资源保护法的严重滞后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首先导致文化市场秩序的混乱,非法经营者严重损害了正当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而政策与法规的缺乏与不到位,使违法者得不到有力的惩处,守法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合法经营处于无助状态,不仅损害了经营者的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社会文化市场的发展进程。

其次是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且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依据和保证。在文化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下,近年来虽已有一些产业政策相继出台,但落到实处的却不多,有的因相关政策变化而难以实施。如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保证农民看电影的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而被搁浅。

政策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尤其如此。对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既是适应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必须的要求。因此,促使现有政策法规的落实到位,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新的发展政策是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问题,因为稳定而优惠的政策不仅维持着产业发展的秩序,而且也维持着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保护着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

陕西虽然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人才优势和市场潜能,但如不能科学而有序地开发这一古老而新兴的产业,就可能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文化产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它肩负着娱乐生活、净化心灵、丰富人的精神和美化社会精神文明环境的重任,决非一般物质商品所能替代。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4

一、陕北窑洞文化

如园林之于苏州, 山水之于江南, 提及窑洞, 能让人们在第一时间想起就是陕北, 窑洞是陕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窑洞文化的概念应该突破单体的窑洞建筑而包括窑洞建筑各个构件和整体风格、窑洞内部装饰品、窑洞外部包括整个院落在内的所有物品以及在窑洞内外进行的各种活动所容纳的文化内涵①。在获得第11届东京动画大奖的影片《卖猪》②中, 导演就将窑洞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窑洞室内场景和室外场景的刻画, 将影片中卖猪的缘由, 大娃、二娃家窑洞的布置, 以及当时那个时代背景, 都通过具有浓郁陕北特色的场景交代清楚。

二、特定的沟壑山地文化

黄土高原由于其形成的历史和地理条件, 形成了独特的沟壑山地文化特点, 保守与开拓、怯懦与勇敢、开放与守旧、畏缩与开放、柔韧与侥幸、勤劳与懒散、消极等待与积极进取等等交织一起, 相互对立又相铺相成, 相对立而共存, 相矛盾而统一, 由此形成它自身的特点③。

特殊的地理地貌赋予黄土高原独有的颜色, 正是由于那单调的黄色, 才使那里的人们对其他的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能力。

三、陕北布堆画艺术

布堆画, 原名又称拨花、撂花、布贴画, 流传历史悠久, 是延川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 由妇女们给孩子衣服打补丁演变而来。后来不仅利用彩色碎布头给孩子做老虎帽、老虎枕头、狮子鞋、裹肚,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在传统的文化熏陶下, 妇女对美的认识领域进一步拓宽, 竭力构思他们崇尚生殖繁衍、神灵保佑、吉祥如意的图画, 揭示人类产生、生存以及发展变化的奥秘④

四、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 唱词通俗流畅,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 风格激扬粗犷, 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 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 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陕北说书在著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 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 (或琵琶) 、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 (或钹) 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⑤。

动画场景设计不仅仅只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借鉴、参考和应用, 陕北还有很多可以去挖掘的资源, 陕西更是一个文化强省, 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大省, 因此陕西有很多的文化资源等待以动画的形式去传播、传承和发扬, 陕西地域文化和动画的互利应用还可以深层次、全方面的实现。这就要求动画从业者深刻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特征, 深入了解动画场景设计的重点要素和作用, 将两者更好的结合, 给陕西的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陕西文化在观众心中的认同感、中国的动画腾飞和复兴添上有力地一笔。

摘要:动画场景是动画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动画片的另一主角, 对于动画场景的深入刻画可以给动画片带来事半功陪的效果, 而陕西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自然和人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特征, 这对于动画场景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陕西地域文化,动画场景设计,陕北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秋菊陕北窑洞与民俗文化研究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fKfwmfyXRa08De0TXz0cMSZ4FOMEdbCV86CWjSWb QlV3iWV6m1Z6kRIF9it78JP0RTsTdJnGf_AqxB3vcw98WsqmqcEs Lpxqh9d66zkfBu.

[2]导演陈西峰.动画片《卖猪》.

[3]http://blog.sohu.com/people/f21393929!f/128398479.html《关于黄土高原文化及历史发展》.

[4]http://sn.ifeng.com/shanxidifangzixun/yanan/culture/detail_2013_10/08/1299994_1.shtml延川布堆画-历史渊源.

陕西风土文化 篇5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木马勺脸谱

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从这众多的纷繁民俗中生活过来的。

为什么用木马勺来绘蚩尤象呢?

据社火艺人讲,理由有三:

一、木马勺家家有之,也就是说材料可信手拈来;

二、木马勺极象人头,便于表现蚩尤形象;

三、我国古代有桃、柳辟邪之说,木马勺多为柳木所为,本身已可辟邪,为什么过去关中地区曾盛行过此俗呢?这与历史有关。关中为西周、秦、汉发祥之地,且外来影响较少。西周、秦、汉遗风至今尚有存余祭蚩尤等事不能不留下痕迹。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

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长安国际书法年会

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从周甲骨至秦篆,从汉隶到唐楷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安(今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书法之乡”。1986年,试办第一届年会时,曾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举办。届时,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将云集古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结识朋友,并进行参观游览年会主要内容有:大型仿唐代雁塔题名仪式;历代名人墨迹展览;中外书法家笔会;优质文房四宝展销;书法理论研讨会,参观碑林、石门十三品活动等。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进行介绍。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西安古文化艺术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举办的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金秋九月在城区举办一次,与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同时开幕,历时7天,好戏连台,异彩纷呈,1998年改为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节。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并以此为契机,带动陕西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古文化艺术节荟萃了陕西民间艺术精华,世上内容丰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精彩节目和活动项目有:

宫廷仪仗锣鼓——各种锣鼓响声震天,八面威风;各种造型的芯子、高跷、旱船、竹马、耍狮、舞龙、奇险玄妙,各领风骚。

大型宫廷焰火——包括起火、花筒、药火、星筒、纸炮5个品种,以低空杆为主,配以空中盘火和高空礼花,上下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街头社火表演——跑旱船,走竹马、秧歌队、载歌载舞,古城街头热闹非凡。

大型文艺节目——有各届古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演出大型音乐歌舞《长安瑰宝》、《丝路风情》、《长安神韵》、《秦俑魂》、《凤鸣长安》等,以恢宏壮观的气势,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艺术,向海内外宾客展现出西安辉煌的历史篇章,体现出“重振汉唐雄风,重辟丝绸之路”振兴陕西的宏伟气魄。有久演不衰的深受海内外宾客欢迎的《仿唐乐舞》。还可以欣赏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碗碗腔、木偶、皮影等精彩节目,另外邀请有国内外文艺团体前来演出,每届推出10多台优秀文艺节目,近千名艺术家会聚古城西安献艺。

古城墙艺苑。举行别开生面古城墙夜景夜市入城式,来宾通过南门吊桥,鱼贯而入,进入瓮城,然后登上古城墙,尽情观赏文艺、武术、气功和仿唐斗鸡表演等,参与各种游乐项目,还可漫游美食街边吃边游,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仿佛进入神奇梦幻的世界。

民间工艺品和纪念品展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泥塑、布贴、秦兵马俑仿制品、铜车马仿制品,瓷器、五毒马甲背心、唐三彩、柳编和秦绣品等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任凭游人选购。西安兵马俑石榴节

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山增辉添色,令海外游客赞叹不已,驻足不前。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兵马俑石榴节中,身着石榴裙的16位石榴仙子给客人敬奉石榴的场面,曾倾倒万人。

兵马俑石榴节为每年9月中旬(一星期)在临潼举行。其主要活动为参观兵马俑、华清池贵妃浴旅游、万亩石榴园观赏及品尝、传统石榴节庆、骊山古烽火台点火仪式等。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秦腔艺术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或西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因用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音韵严谨,有二百余种曲牌,二十四类板式,二十八种角色,二千七百多本剧目。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等几十个有较大影响剧种的母体。秦腔既有西北原野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米仓古道: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道的真实写照。

从旺苍县城出发,过古灵溪寺向南,越灵溪上五峰山,自下而上,一段由三千七百余张石板铺就的十华里石梯路,崎岖陡峭,巧夺天工,路道由海拔586米提升到844米,这便是旺苍米仓道上最重要的何家沟路段。该路段是陕西入川经旺苍去巴中、苍溪、阆中必经之地。前不久,笔者随同旺苍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荣生一道,登上了该路段。

据杨荣生介绍,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的旺苍境内的交通运输途径,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据考证,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南江县志》记载云: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米仓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所以,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

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情地写道:“溪山曲尽难名??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1987年11月25日,四川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占扬先生在旺苍县“木门会议陈列馆方案讨论会”上讲:“红军攻打汉中从旺苍县国华上去的,这是一条米仓道,是三国时的运兵孔道。元朝大军进四川也是走的这条米仓道,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苏区时,川陕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道。《旺苍文史资料》也载文云:东鼓城山顶,当年诸葛亮屯兵演武的‘八阵图’、点将台依稀可见。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A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陕西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篇6

关键词:陕西;西安;文化体制;改革

2014年2月,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担任组长,副省长白阿莹担任副组长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成立,全省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正式吹响。我省推出的《我在北京挺好的》、《推拿》、《聂荣臻》、《食来孕转》等一批紧跟时代脚步、关注现实生活、传递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在央视及各大卫视热播,艺术性地体现了时代风尚、社会正气和民族品格,生动地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给人以信心和力量。2014年9月,陕西省京剧院携复排京剧《雷雨》赴湖北潜江参演“第三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艺惊四座、大放异彩;同月,省京剧院新编历史剧《铜牛记》在西安成功首演,并于11月在中国京剧节精彩亮相,受到广大观众与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11月初,陕西杂技艺术团推出的大型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参加“国韵·秦风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大获成功,被称赞是堪与《丝路花雨》、《丝路寻梦》相媲美的丝路题材的好作品……2014年,我省紧抓融合重组,进一步激发改革发展活力。虽然我省问题体制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依旧存在各种问题。

1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文化产业总量相对偏低

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博会展等形式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家首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其他两座城市相比,文化产业总的产业增加值还相对较低,产业规模不大。与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基本情况相比,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虽增速较快,但文化产业总量仍相对偏低。

1.2 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但是我省与全国宣传文化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1.1%相比,还存在数量上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陕西现有文化产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在网络、动漫、信息技术等需要具有文化与科技知识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匮乏。另一方面,缺少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熟悉文化产业运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与陕西高等院校林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位很不相称。

1.3 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

首先,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前期建设。但是,这类专项资金的规模不大,且使用范围有限,已经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实际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企业自身资金积累不足。陕西文化产业结构中“事转企”企业比重大。这些企业体制老化、改革迟缓、产业意识不强,企业自身资金普遍不足。最后,缺少多元化的商业资本投入。由于民营文化企业的投入成本过高以及国家对外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严格限制等原因阻碍了商业资本的吸收。

2 今后陕西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路径

2.1 树立政府文化服务的意识

在现阶段文化体制建设中树立文化服务意识,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政府部门,将面向社会成员提供文化服务的观念贯穿于政策议程、绩效考核和财政投入等各个环节之中,以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扩大整个文化体制,使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生产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完善,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增值。第一,政府文化管理中的政策议程要积极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保障最迫切、最基本的文化诉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第二,政府文化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文化指标的宗旨与尺度,并作为政府监督与行政问责的依据。第三,政府文化管理中的财政投入要注重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方面倾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归结为一点,树立政府文化服务意识的关键在于实现由传统政府本位向以人为本转变。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问需于民,主动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方面的信息与水平。

2.2 明确政府文化管理的职责,完善文化管理的职能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首要的环节就是明确政府文化管理职责、完善文化管理的职能体系。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逐步退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领域,不再担任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单一直接供给主体,而是将这部分权限下放、转移给经营性的企业,使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的文化企业真正成长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增进文化市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领域要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调控。在文化体系的整体运转上,政府要以社会文化需求信息为导向,建立一个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的組织领导体制;在文化资源的分配利用中,政府要根据文化行业的属性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整文化领域资源分配的结构与布局;在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上,政府要及时制定、不断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此外,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还需要强化自身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共同构建完整的文化管理职能体系,明确政府与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有效解决政府在文化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

2.3 增加政府文化管理的手段,创新政府文化管理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下,政府实施文化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这种手段在促进文化发展过程中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今后政府在文化管理中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文化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按照文化生产经营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物质利益为动力,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文化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以此来对文化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方法”。目前看来,经济手段主要用于对弱质企业的扶持和补助方面,通常以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环节上提供政策优惠为基本方式。而文化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方式,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的行为,保障文化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逐步健全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效保护文化生产主体的知识产权,不断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与执法水平。

文化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表现在管理观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符合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改革进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利于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文化体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卉.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下),2014(1):6+5.

[2] 洪明星,吴理财,朱懿,等.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型与出口[J].学术论坛,2015,38(3):142-148.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7

1 陕西旅游产品现状

陕西历史资源存量丰厚、旅游种类众多、文化内涵深厚,艺术品味高雅,处处都可领略到昔日周秦风采、唐代雄风。陕西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然而,陕西虽有繁多的名胜古迹,可是其旅游产品的市场上,具有陕西历史和人文特色的旅游产品却稀缺匮乏。

目前,陕西的旅游市场上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陕西历史文化特色。以乾陵的旅游市场为例,具有唐朝文化的旅游产品聊聊无几。(2)雷同现象严重。陕西大多数的景区都在销售:玉石、手链、木刻等全国处处可见的雷同旅游商品,商品主题模糊,千篇一律,缺少本土历史文化特色。(3)缺少实用性。多数旅游产品因为做工简单粗糙,既无法当作工艺品摆放,也无法当作生活产品实际使用,导致游客购买意愿不高。(4)缺乏创新性。市场上多数的复古类纪念品都是简单的复制和缩小,完全没有新的设计元素加入,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 充分的调研是创新设计的基础

选择陕西具有唐朝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研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并对景区销售点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旅游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景区旅游产品的设计特色,用统计学的方法整理统计调查数据,总结出当地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寻找可发展的旅游产品的范围、种类和唐朝文化特征。还可利用电话、网络、书籍等手段对国内外有名的人文景观进行抽样调查研究,归纳出富有历史特色、人文特色、优秀设计创意和方法的旅游产品。学习其设计可取之处,拓展设计思维和方向。

3 研究确立陕西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原则

(1)依托唐代历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唐代服饰设计元素。(2)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前期扎实充分的调研,针对市场需求和景区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3)强调文化价值,从唐代服饰文化元素的角度出发设计旅游产品,表现浓郁的唐朝历史文化底蕴。(4)注重实用,旅游产品要打破单一的功能,开发出更多实用性的功能,满足游客们日趋多元化的需求。(5)易于加工,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加工要求结构清晰,易于批量生产。(6)具有艺术性,旅游产品纪念性决定了其设计要具有艺术性,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纪念价值。

4 基于唐代服饰文化的旅游产品设计

4.1 唐代服饰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造型”的延伸

唐朝是中国历史辉煌的王朝,国富民强,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在音乐、绘画、雕塑、以及舞蹈等方面均有辉煌的成就。唐代生产和加工能力增强,纺织技术进步,令唐朝的服饰款式日渐多样化,服饰审美趣味开始呈现华丽壮阔、自由奔放之态,特别是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更加艳丽夺目,向世人展现出光辉灿烂的一面。唐朝的女子服饰,堪称中国服装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和圆领窄袖袍衫为主。幞头又称为折上巾,因幞头所采用的纱罗多呈现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圆领窄袍衫是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实际上是无领型领式。唐朝女襦裙装因受到外来服饰的影响,取其传神之处而保留了自我原形,并附加金银彩绣为饰,外观美艳动人。唐代社会非常包容和开放,领口开的很低的“袒领”非常流行,常常能看到袒胸露臂的服饰形象,“慢来罗裙半露胸”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唐代社会服饰开放的程度。唐朝还盛行女子穿胡服,腰带形式深受胡服影响,腰饰流行系上镶嵌金饰的“蹀躞带”。这些华丽飘逸的唐朝服饰造型和款式都可应用于旅游产品的造型设计中,既可采用这些服饰造型为原型设计人物工艺品模型,也可采用唐朝人物服饰为主体设计系列衍生实用型生活产品、办公产品、情趣产品等,将唐朝服饰文化的精华充分延展到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中。

4.2 唐代服饰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纹样”的传承

进入唐代以后,文化艺术发展活跃,服饰图案的风格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形态。图案设计转向自由华美、丰满富丽、活泼热情的兴旺景象。植物图案主要有卷草、团花、宝相花等纹样。宝相花图案起源于佛教,是唐代吉祥纹样,象征富贵祥和。宝相花图案是由牡丹花、莲花和大丽花相组合产生的花卉图案,表现了仁爱悲悯、雍容华贵的风格。卷草纹又称“唐草”,是在忍冬草纹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常以牡丹和莲花为主花,葡萄、仙女、石榴和鸟兽等为点缀,整个图案丰满华丽,别致动感。团花图案的外圈为圆形,花纹向四周放射或呈现旋转式图案。图形匀称丰富,内容饱满多彩,空间安排合理,装饰性极强。晚唐时期,服饰图案更加精细化,构图疏密均匀、尤其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图案相融合后,创造了风行唐代的缠枝图案,其风格自由生动、丰腴圆润。唐代动物纹样也很丰富,主要包括:盘龙、凤凰、鸳鸯、孔雀、麒麟、仙鹤等图案,动物纹样常与植物图案组合,构成新颖生动的纹样,别具特色。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唐代服饰纹样应用范围很广,既可用于产品的表面设计,给产品赋予唐代图案纹样文化魅力,也可用于产品的装饰设计,给产品赋加唐朝服饰风格和雅韵。

4.3 唐代服饰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色彩”的诠释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服饰色彩充分展现了唐朝在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繁华和昌盛。唐代女性服饰色彩时代特色鲜明,呈现出富丽堂皇、明快艳丽的艺术风格,服饰色彩倡导新的配色方式,色调由古朴庄重变为华丽活泼,实现了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融合,具有很高的色彩审美品味。在唐代,官服的色彩规格严格,文武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按官阶大小服不同色彩。妇女依据其夫或其子品级,可衣着同级或低于自己级别的色彩。鲜明的色彩只供身份、地位高的人穿用。唐代女性服饰色彩成为衡量女性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传承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中,唐朝服饰色彩通常与造型和纹样结合使用,多呈现富丽堂皇、鲜艳明润、对比强烈的艺术气息。

5 结束语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名胜古迹资源丰厚,其旅游产品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研究唐代服饰文化,并把其精华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设计研发出将历史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将为陕西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打开思路,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升陕西旅游优质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帅立功.旅游纪念品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西雅.唐代文化元素在户外休闲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皮革,2012.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8

一、景观设计的文化意义

景观设计是指人们在景观设计和使用景观的过程中, 产生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 以及人们进行与景观相关的物质产生和精神产生的能力。它包含景观本身的文化建设, 也包含景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景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主要是注重学校要以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以教育学生为基本,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校园景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人文修养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满足需求, 而且要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功能。这种景观应该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扩展性、功能性的效应。这种景观设计还要能够体现自然景观、校园文化和教师学生群体三种因素的统一有机的结合。建设景观时要考虑景观的文化持久性和功能性, 从而实现校园文化的长久传承。建设校园景观时, 还应注意校园的地域、环境和高校办学特性。

二、高校景观文化内涵设计的现状

大学是社会一角, 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所大学的建设离不开所在城市的文化根基和人文素养。大学校园的建设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如建筑物、景观小品、山水、地形地貌和绿色植物等。随着近几年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草坪热, 大片的草坪, 华丽的铺装在广泛的应用, 许多高校都在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的设计, 而忽略了高校本身的文化内涵在设计中的体现。高校的自身环境、办学特点、文化的积淀以及特色的凝练都受到了冲击。所以, 现代大学校园建设中, 失去自身特色, 多数景观的雷同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不同于社会上的公共场所。它是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 是传播知识, 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它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景观建设的大方向, 强调文化内涵, 将对高校景观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总体构思和规划

(一) 现状分析

针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的特点, 结合该校的办学特色和地域特点, 确定校园景观文化的主题定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悠久, 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 积极培育学前教育特色, 以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着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学校长安校区总占地面积641余亩, 属于坡地地貌, 在校学生14700余名。

从总体规划来看,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的中心广场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石”“水”“林”为主题。从平面设计上分析, 整个中心广场有绿色植物、景观石、旱喷为主要设计要素, 以设计的点、线、面的穿插和变化组合而成, 是造型艺术的具体应用。从校园南大门进入, 映入眼帘便是“厚德博学”校训石 (见图1) 。醒目、庄重, 体现了学校严谨治学的办学特色。后面便是绿植休闲广场。草坪铺地、石材小径 (见图2) , 静幽, 宜人, 是“面”的体现。广场中心位置为国旗旗杆及广场, 突出校园文化主题, 是整个校园中心的焦点, 也是“点”的要素的体现。图书馆门前的喷泉的造型, 形成的“线”的元素, 跳跃、欢快的水景, 动静相得益彰。

(二) 高校景观文化性内涵建设表达

1. 创新校园文化设计理念

校园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特色等文化内涵的体现, 各个高校由于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的不同, 同时也具有各自的校园文化内涵, 其中校训、校规就是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景观文化内涵主要通过绿色植物、建筑物、景观小品、石刻等构成元素来逐一体现, 针对师范类综合院校这一办学定位, 体现文化及校园精神的主题。

2. 地域特色坡地建设

我国国土广袤, 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各异, 风景景观差异比较大, 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地域特色。陕西西安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多雨、炎热。花木落叶期较长, 景观设计中多采用颜色鲜亮的色调。受气候、地域及当地文化等条件的影响, 总体校园的布局多为规整对称式。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 校园地形为坡地, 南高北底。校园整体采用规整对称式布局, 以校门、中心广场、图书馆为主轴线, 左右对称。道路采用直线或规则式曲线。楼体的边缘绿植采用低矮灌木, 充分体现了北方的地域特色。 (见图3)

(三) 校园文化内涵体现

1. 植物

中心区植物选择自身文化内涵、长势良好、观赏性强的毛竹, 草坪铺地, 石阶小径。模仿自然景观构成, 营造阳光、生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楼体两边整形的灌木栽植, 模纹图案设计:“学高身正”, 表达了高校学子的精神面貌, 体现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的热情、包容、交流和奋进的校园精神文化, 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宜人空间。 (见图4)

2. 石刻

中心广场有绿植, 两侧相互呼应的题有校训的石刻, 红色字体, 醒目自然, 给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感, 使师生时刻不忘校训。校园的文化性内涵建设得到了充分体现, 也满足了功能的需要。这样的校园才能处处散发着文化环境, 更能用美去陶冶师生的情操, 影响师生的一言一行。

3. 水景

图书馆门前铺以旱喷, 结合图书馆的露天台阶, 形成下沉广场, 强调主题, 带来空间上的立体感觉。水景的铺设, 给校园增添的灵动、跳跃的音符。

四、总结

高校园林景观的文化表达, 是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高校作为师生密集的活动空间, 同时承载着教学、学习、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 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性的高校校园是至关重要的。结合高校文化性内涵的建设, 进行综合行的分析与思考, 扬长避短, 突出办学特色, 是高校景观中设计理念的重要因素。希望通过高校的文化性内涵建设, 给社会、给高校、给师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摘要:针对高校的特点, 简要叙述景观文化内涵。本文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为例, 分析高校景观设计文化性内涵的表达。通过对文化性内涵的表达研究, 提高高校主题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也避免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关键词:高校,景观,设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林辉, 荣侠, 陈晓刚.景观文化的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

[2]马岩, 李鹏波.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小品中的表达[J].现代园艺, 2013 (19) .

[3]王春彦.大学校园绿化景观可持续建设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 (01) .

[4]廉鹏.高校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分析[J].建筑知识, 2015 (08) .

[5]李大威.传统校园空间的再认知[J].建筑知识, 2015.

[6]陈雷, 丁珊胭.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J].建筑知识, 2015.

[7]王坤花.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 2011.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9

近年来,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一种新能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地面光伏电站一样,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发电, 既不消耗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也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污染物质。因此推广和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对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意义重大。

与地面光伏电站不同,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常位于商业建筑、工业厂房、农业设施、市政等公共建筑。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职工活动中心40k 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例, 从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所需组件及安装布置阐明该系统的初步设计, 并且从发电量和环保效益角度做了简单阐述。

1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太阳能光伏发电所依据的原理是光伏效应。所谓光伏效应是指在光线的照射下, 某些特殊的半导体材料内部能够产生电动势的现象。将这种半导体材料 (目前主要是多晶硅、单晶硅及非晶硅) 经过一定的工艺组装, 成为太阳能电池组件。

从光伏逆变器输出是否连接电网的角度,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又称为独立性光伏发电系统) 和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太阳能电池组 (光伏阵列) 、并网逆变器以及配电系统 (包括保护、计量和并网设施等) 组成, 如图1所示。并网光伏系统的特点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无需储能环节, 既减少了成本又提高了总体效率。本系统属于并网型光伏系统。

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初步设计

2.1 基础条件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咸阳市文林路中段, 教职工职工活动中心位于咸阳校区东北方向, 建筑面积1300m2, 坐北朝南, 三层框架结构, 是广大教职工强身健体、技艺交流、文娱休闲的重要场所。光伏发电系统计划安装在活动中心屋顶闲置区域, 为活动中心提供新能源电力, 降低常规能源的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也为新能源的应用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咸阳市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 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 北纬34°11′至35°32′之间。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主要特点是四季冷热干湿分明。年平均温度9.0-13.2℃, 降水量500-600毫米, 降水多集中在7、8、9月。根据NASA气象数据库得到太阳辐射量信息如表1所示。本系统所在地连续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约为2200小时, 水平面上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约为1400k Wh/m2。

2.2 确定阵列倾角及方阵布置

为了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 在屋面固定式支架的情况下, 电池板须按一定的倾角安装。利用PVSYST软件的模拟计算工具, 计算得出最佳的倾角为23°。 (依据太阳能电池板面上的日平均辐照强度来量化, 辐照强度与则电池板的效率成正比) 。本系统所在地每兆瓦太阳能的年发电量在120万-140万k Wh, 比较有利于太阳能项目的开发建设。

为避免光伏方阵以固定倾角安装后前后出现阴影遮挡, 需要设置南北向前后方阵间合理间距。设计目标为冬至日 (一年当中物体在太阳下阴影长度最长的一天) 上午9:00到下午3:00, 组件之间南北方向无阴影遮挡。太阳能电池组件方阵前后安装时的最小间距D计算方法如图2所示。

2.3 组件及直流传输方案的选择

太阳电池组件的功率规格多种多样, 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已能够生产从1Wp到280Wp功率大小不同的组件。由于本系统为屋面光伏并网系统, 为减少占用屋面面积并降低组件安装工程量, 优先选用单位面积容量大的电池组件。本设计初选的电池组件容量为260Wp, 其各技术参数比较如表2所示。

本光伏发电系统所需单台逆变器的容量不大, 省去直流配电单元, 可采用阵列—汇流箱—逆变器的方案, 这样既简化发电系统结构、减少直流侧配电设备的用量, 又提高了系统效率。

2.4 电网接入

本系统总装机容量为40k Wp, 拟采用400V低压并网, 共1个并网点, 所发电量优先考虑自用, 余量上网。上网与并网的节点分别安装相应的测量和计量装置。具体接入位置初步确定为位于职工活动中心的变压配电房。

2.5 防雷保护设计

安装在建筑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 遭受雷击而至系统损毁的可能性极大。为了保证光伏发电系统正常运行, 采取有效可靠的防雷技术十分必要。为此, 本系统采用以下几种防雷保护措施。

(1) 防直击雷:位于职工活动中心屋顶的光伏发电系统在周边环境中不是最高建筑物, 将光伏阵列的钢/铝结构与屋顶建筑的防雷网相连以达到防直击雷的目的。要确保组建方阵支架可靠接地并尽可能低于建筑顶部防雷网;

(2) 防感应雷:在防雷接线箱内分散安装用来保护直流输入主回路的装置并在交流配电柜中安装避雷元件, 以防护从低压配电线侵入的雷电波及浪涌电压。

3 发电量与效益

根据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以及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特性, 电站的发电量取决于太阳总辐射量及逆变器的转换效率, 同时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光伏发电站上网电量Ep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Ep=HA×PAZ×K

式中:HA—水平面太阳能总辐照量 (k Wh/m2, 与气象标准观测数据一致) ;

PAZ—光伏系统的安装容量, 是光伏系统中太阳能组件标准输出功率的总和, k Wp;

K—综合效率系数。综合效率系数K是考虑了包括光伏组件类型、光伏方阵的倾角、方位角、光伏发电系统可用率、光照利用率、逆变器效率、集电线路损耗、升压变压器损耗、光伏组件表面污染、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偏离等各种因素后的综合性的光电转换效率。

本项目所在地水平面太阳能总辐照量为1643.8k Wh/m2, 光伏安装容量为40k Wp, 综合效率系数取0.73, 平均年发电量为4.8万k Wh。

4 对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太阳能发电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该系统与相同装机规模的火电站相比, 25年时间内可节约标准煤约314.67吨, 相应减少二氧化碳564吨、二氧化硫28.13吨、氮氧化物14.13吨。

5 结论

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职工活动中心40k W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例, 从工程建设的基础条件、所需组件及安装布置阐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校园中的应用, 本系统可在推广新能源利用中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通过在校园内可利用空间装设光伏发电系统, 让节能减排意识融入师生思想当中, 将绿色环保理念传递到更多人心中。

摘要:本文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职工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 对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做了初步设计, 包括确定阵列角及方阵布置、选择太阳电池组件及直流传输方案、确定电网接入点以及防雷设计, 最后计算系统发电量及效益, 并初步探讨了光伏发电系统对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光伏发电,并网

参考文献

[1]郑诗程, 丁明, 苏建徽, 茆美琴.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 2005 (01) :55-57.

[2]张艳红, 张兴, 林闽, 吕绍勤, 张崇巍.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电站[J].中国建设动态, 阳光能源, 2005 (06) :37-39.

[3]原慧军, 王效华, 张兴磊.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相结合技术的发展概况[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 2006 (05) :37-39.

[4]余涛, 余婕.光伏并网发电的研究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1 (02) :110-114.

[5]王晔, 方波.浅谈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 2011 (20) :379.

[6]桑绘绘, 杨奕.基于智能功率模块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J].电气传动, 2011 (09) :19-22.

[7]张杰, 刘生春, 周瑜.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32) :608.

陕西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篇10

关键词:乡土文化,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

1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价值

我国广大农村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根脉, 如古老的乡村居民、泉水溪流、古道驿站以及先祖前贤的陵墓遗迹等等, 甚至一棵老树、一片山林、一汪水池、一座小桥, 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 他们虽然不如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宏伟壮丽, 但正是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 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 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也讲述着人与土地, 人与人, 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乡土文化景观遗存是中国土地上世代人栖居、劳作而积淀下来的精神与物资财富, 也是新时代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2 如何保护与传承冠山村乡土文化

2.1 物质文化

冠山村的规划采取民居建筑、街道空间和公共空间为乡村文化的最主要的物质载体, 这三个设计要素即设计形态上所讲的点、线、面。民居建筑是空间中散落的“点”, 街道是串联各个散点的“线”, “点”, “线”交汇聚成的“面”是村民休息交往的公共空间, 在这实现空间转换。只有将空间中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满足人们对“必要行为”和“随机行为”的需求, 实现空间的价值。

相对独立的民居建筑是构成乡村文化景观的“点”, 布落在乡村环境中, 是体现乡村文化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 对于刚建好却丢失“特色”的住宅, 不能拆除重建, 而应重新改造, 最终形成以蓝砖白灰的“清水墙”、明清风格的“人字梁”、沿袭老宅特色的屋顶“脊砖雕”及“四合院”、“木栅栏”、“瓜果飘香”等为格调的居住形式。

经济项目规划:要做到在不破坏原有乡土文化前提下, 利用村中已形成的经济模式来提高村中农民收入, 农家乐项目、采摘园、养老院等一些乡土旅游开发无疑是最佳选择, 利用冠山村院落形式以及特有的梯田地形, 在农家乐集中的地方种植无公害的时令蔬菜, 游客们可以亲自采摘自己需要的蔬菜, 进而充分体验“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冠山”的乡村农家乐趣。度假小院则古色古香、院落幽深、乡土气息浓厚。采摘园中都是冠山村特色有机无公害水果:核桃、草莓、樱桃、葡萄、李子等。吃、住、玩一条龙的经济模式将成为冠山村的最大特色。

2.2 精神文化

陕西丹凤县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是社火和戏曲, 应组织成立社火协会和戏迷协会, 构建基层文化阵地, 不断提高全县民间艺术水平, 活跃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 政府应常年组织开展流动舞台车送文化下乡、电影放映工程、“三下乡”等惠民文化活动, 并使其成为常态, 让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2.3 制度文化

在冠山村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中, 明确了任务目标及实施办法, 并将农村道路改造、排水、绿化、房屋布局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行为规范, 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契约性的规章制度, 虽然是“土政策”, 但是却“接地气”。冠山村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了相关村规民约, 内容涉及经济发展、环境卫生、学习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 并通过开展“卫生庭院”、“五星文明户”、“文明村民”等评选活动, 增强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村规民约》的约束下, 冠山村村民养成了每日打扫环境卫生、天天做好保洁的良好习惯, 优美、洁净、文明的人居环境, 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村规民约”得到了村民们的拥护。

3 结论

乡村如果只有美景没有美德, 那么美景也是留不住的。文化为魂, 美德为先。对新农村建设来说, 仅有物质富裕显然是不够的。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农民对文化的强烈需求。物质生活丰富后, 应当建立起农民群众安放心灵、寻找归属、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这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郭文萍.潍坊新农村乡村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

[2] 陈崇贤.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上一篇:传输系统轨道交通下一篇:项目教学园林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