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转让合同

2024-05-05

设备转让合同(通用9篇)

篇1:设备转让合同

甲方(转让方):

乙方(受让方):

现甲方欲将正在经营的洁美水洗坊厂房及设备转让给乙方,现甲乙双方经过充分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就厂房及设备转让一事,自愿达成以下合同条款:

一、甲方自愿将其有洁美水洗坊厂房及设备转让给乙方,乙方已做了充分了解,自愿受让。

二、该水洗坊位于乌市米东区古牧地镇西工村三队二巷4号,包括内容有:现有厂房二年的租赁时间,50公斤洗脱机一台,50公斤洗衣机一台,100公斤洗衣机一台,50公斤烘干机一台,100公斤烘干机一台,0.5吨蒸汽锅炉一台,脱水机一台,烫平机一台,30公斤烘干机一台,金杯面包车一辆。

三、甲乙双方共同同意以元人民币(大写:,付款方式为分两次付款(第一次预付壹拾壹万元整,第二次付款时间为5月28日之前付清余款壹拾柒万元整),在此期间,乙方不能二次转让该水洗坊。若乙方不能如期付款,甲方有权收回该水洗坊的一切经营权及设备,壹拾壹万元自动转为违约金,概不退还,并承担甲方五个月的经济损失(以转让费的20%计)。

二、甲方保证该水洗坊在年月日之前无任何产权纠纷,在年月经济纠纷及安全事故各种事由由乙方负责承担,与甲方无关。

三、转让费全部付清之后,一个月之内甲方负责协助乙方办理该水洗坊的一切变更手续。此后,乙方享有该水洗坊的所有权并自由支配。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做客户维护和厂房设备维护,如设备故障则有甲方联系维护,乙方负责维护费用。

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签订之日起,本合同生效。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 身份证号:

电话: 电话: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篇2:设备转让合同

5.乙方充分了解甲方受让甲方的资产,是为设立新公司,开展计算机显示器生产之用,为此,乙方交付转让设备的同时,保留生产厂的现状,为甲方收购资产并以该资产设立新公司、开展计算机显示器业务须办理的各项政府主要部门的登记注册、审批手续等提供便利,并给予积极的协助。

第六条交接验收

在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本合同生效前,乙方允许甲方无偿使用设备及现有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甲、乙双方应组织有关人员办理转让设备的交接手续,甲方对设备的各种要求见交接清单,该清单经双方代表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

第七条费用负担

转让设备的拆卸、运输及安装等费用由甲方承担。变更海关监管对象及撤销监管的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八条违约责任

1.本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应认真履行,因一方过错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由此而产生的违约责任。

2.乙方收取甲方转让款人民币________万元后,未依期交付资产,按未依期部分的资产价值每天________支付违约金给甲方,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继续履行合同。乙方在________天内不交付资产,视乙方中途毁约,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乙方应退回已收乙方款项,并按转让价款总额5%支付违约金给甲方;

3.乙方交付资产中,属海关监管部分,如因乙方的过错,造成海关的处罚,由乙方承担由此引起的经济责任。如造成甲方不能使用,该部分设备的价值,按发票价扣除折旧由乙方返还相应价款给甲方;

4.甲方在本合同生效后,未能按约定支付首期转让款人民币________万元,按每天________支付违约金给乙方,逾期________天,视乙方中途毁约,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甲方应按本合同转让价款总额________%支付违约金给甲方;

5.乙方逾期支付余下转让金,按逾期支付转让金价款每日________支付违约金给甲方,甲方并有权依法行使抵押权。

第九条不可抗力

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可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1.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况:

①宣布或未宣布的战争、战争状态、封锁、禁运、政府法令或其他政府行为;

②火灾、水灾、台风、飓风、海啸、滑坡、地震、爆炸、瘟疫或流行病以及其它自然因素所致的事情;

③合同双方认同的其它不可抗力事件。

2.任何一方由于不可抗力且自身无过错造成的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合同的义务将不视为违约,但应采取一切必要的补救措施,以减少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如不可抗力导致本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任何一方均有权解除合同。

3.遇有不可抗力的合同一方,应在合理期限内将该不可抗力事件的情况以书面形式通知合同另一方,并在事件发生后15日内,向其提交全部或部分不能履行本合同义务以及需要延期履行的理由的报告。

如果发生不可抗力,合同任何一方均不对因无法履行或迟延履行义务而使对方蒙受的任何损害以及增加的费用和损失承担责任。

主张不可抗力的合同一方应采取适当方法减少或消除不可抗力的影响,并在合理期限内设法恢复履行因不可抗力而受影响的合同义务

第十条保密

合同任何一方应将本合同及与订立本合同有关的所有细节,双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提供的文件作为秘密资料对待。

除系本次设备转让需要之目的外,其余未经另一方的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本合同双方之外的任何一方泄露,但为了本合同的目的而向有关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披露有关本合同资料则不受此限制。 第十一条通知

1.因本合同而致缔约双方相互之间所必须之正式联系、通知与信息传递等事宜,均须以书面方式知会对方。紧急情况下,通知方可先以口头形式通知被通知方,并在合理期限内向其发出书面通知。

2.本合同确定的书面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信件、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形式。

3.各项书面通知应送达对方下列地址:

①甲方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方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合同任一方变更其地址或电子信箱,应在新地址(电子信箱)启用________日前以书面方式通知合同另一方。

第十二条合同生效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印章后生效。

第十三条合同的变更与修改

本合同的修改须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只能采取书面形式,并由甲、乙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

第十四条法律适用

本合同之订立、效力、解释、履行、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十五条争议解决

1.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在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2.争议解决期间,合同双方应继续履行除争议事项之外的本合同其它各项约定。

第十六条其它事项

1.本合同以中文制作,正本一式________份,甲、乙双方各执________份;

2.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订立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设备明细表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签署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篇3:浅析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2010年10月, 广州甲公司将深圳丁公司、北京乙公司和广州丙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起诉至广州市天河区法院。甲公司在诉状中称, 乙公司拖欠甲公司钢材款1000万元, 为偿还债务, 甲乙双方于2010年9月签订债权转让合同, 由丙公司作为担保方, 将乙公司对丁公司享有的到期债权300万元转让给甲公司。后乙、丙、丁均未履行付款义务, 甲公司遂诉至法院。

本案第一被告丁公司在调查案件相关事实后, 在答辩期内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丁公司称, 根据乙丁双方所签《混凝土买卖合同》中的争议管辖条款:“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协商不成时, 应向北京市平谷区法院提起诉讼。”据此, 考虑到本案的实际债权人和债务人为乙丁双方, 故天河区法院无权审理本案, 应移送至北京市平谷区法院审理。后天河区法院裁定驳回丁公司所提异议, 称因本案第三被告丙公司住所地在天河区, 该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丁公司不服一审裁定, 向广州市中级法院上诉。上诉状称, 虽然本案原告为甲公司, 但争议焦点发生在乙丁之间, 甲公司并非核心当事人, 乙丁之间就混凝土款项事宜尚未进行最终清算, 根据合同约定, 本案应由平谷区法院审理。法院终审裁定驳回了丁公司上诉请求, 理由与一审相同。

2011年2月, 本案在天河区法院开庭。丁公司答辩称, 乙公司从未对丁公司享有300万元到期债权, 甲乙双方债权转让的前提不成立, 转让无效。丁公司向法庭提交了2009年10月与乙公司签订的补充协议, 该协议约定丁公司如能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减少水泥使用量, 则节省下的水泥由丁公司委托乙公司消耗, 该部分水泥款每吨扣减20元后, 从丁公司应付给乙公司的混凝土款中予以扣除。2010年7月, 乙丁双方组织财务对账, 丁公司财务人员王某在对账单中写明:“总计应付乙公司商品砼 (混凝土的别称) 款1500万元, 已付1200万元, 欠付300万元。然水泥节余部分双方未定, 故此300万不是最终清算金额。”丁公司发表举证意见称, 因王某在对账单中明确指出300万元并非最终清算额, 乙丁双方还存在节余水泥争议, 由此证明所谓乙公司对丁公司享有300万元到期债权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天河区法院一审判决支持原告诉请, 要求丁公司向甲公司还款, 乙丙二公司对此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法院认为, 虽然丁公司提出水泥节余问题, 但并未提交有力证据予以证明, 单凭王某在对账单上的签字, 不足以证明丁公司实际节余了水泥, 被告丁公司有关混凝土款未最终清算的主张难以采信, 因此判决支持原告诉请。丁公司后向广州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 终审仍将丁公司上诉请求驳回, 维持原判。后乙、丙、丁三方均未履行判决, 法院在执行时将丁公司银行存款予以扣划, 乙、丙未承担责任。

二、评析

根据《合同法》中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 当事人进行债权转让, 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到期债权存在, 且债权让与人在转让债权后, 应书面通知债务人向债权受让人偿还。本案中, 丁公司之所以就债权转让提出抗辩, 原因在于丁公司认为乙丁之间的债权并非确实有效, 乙公司无权进行此次转让, 这不符合债权转让的法定前提。丁公司财务人员王某在对账单上写明因水泥节余问题, 300万元并非最终清算金额, 这说明乙丁两方谁是债权人, 谁是债务人并不明确, 如果丁公司节余大量水泥, 其价值甚至超过欠付乙公司的混凝土货款, 那么乙公司非但不享有债权, 反而对丁公司负有债务。原告甲公司在庭审中提出, 混凝土货款结算问题存在于乙丁之间, 与其无关, 这一说法难以成立。根据《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之规定, 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 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 可以向受让人主张。这是法律明确赋予丁公司的抗辩权, 丁公司提出所谓300万元到期债权根本不成立, 这一意见完全可以向受让人甲公司主张。

至于广州两级法院都认为丁公司无法对水泥节余问题举证并做出详细说明, 笔者认为, 这应该不影响丁公司的抗辩权。既然债权转让的前提是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到期债权存在, 那么只要债务人提出反对意见, 并有基本证据证明到期债权并不存在, 债权转让即不成立。在本案的关键证据———乙丁双方于2010年7月签订的对账单上, 王某的签字足以证明300万元并非是已经到期的、确定的债权, 具体金额尚需乙丁进行最终清算。丁公司在本案中应不必提交具体的水泥节余量, 单凭王某的签字也足可认定乙公司不享有300万元到期债权的事实, 因为这份对账单不仅被丁公司视作关键证据, 同时也是甲公司提交的用于证明其诉讼主张成立的关键证据。不要忘记, 本案是包含甲丙在内共四方当事人的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并非只有乙丁两方的一般买卖合同纠纷。

此外, 笔者认为本案的管辖问题也值得斟酌。广州两级法院均认为由于债权转让担保方、也是本案第三被告的丙公司住所地在广州市天河区, 由此天河区法院即对本案享有管辖权, 难以令人信服。就本案而言, 不难看出核心争议焦点存在于乙丁双方, 并非原告甲公司, 甲乙双方之所以在债权转让时将丙公司作为担保人并列为本案被告, 其目的无非是为争取更为有利的管辖。鉴于乙丁双方在《混凝土买卖合同》中已经约定管辖条款, 事后虽然发生债权转让, 不论这种转让成立与否, 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以通知和审判案例的形式对此做出规定:“债权转让后, 原合同中载明的管辖条款仍为有效。”甲乙双方采取先债权转让, 进而诉讼, 并最终取得胜诉的手法固然可以称之为巧妙, 但这种规避管辖的方法难以获得肯定和认同。

三、启示

纵观本案, 作为一起较为典型的债权转让合同纠纷, 一方原告, 三方被告, 当事人众多, 关系错综复杂。从本案的诉讼过程来看, 存在诉讼保全、保全异议、管辖异议、管辖二审、一审判决、两审终审, 再加上最后的执行程序, 民事诉讼领域所常见的实体和程序性事项, 在本案中都有所体现, 极具代表性。

关于本案的争议管辖机构, 虽然乙丁双方在合同中就争议管辖条款做出明确约定, 但因事后发生债权转让, 债权受让方甲公司以起诉担保方丙公司的形式, 巧妙规避了原合同中的管辖条款。笔者对此虽持保留意见, 但如有类似案件, 处于甲公司的立场上, 可以借鉴这种借助债权转让来规避约定管辖的方法, 当然, 由于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 尚存在空白, 最终能否成功还有赖受案法院的审理意见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站在债务人的立场上, 建议今后在合同中约定管辖时, 不再约定为诉讼, 而约定为仲裁条款, 仲裁相对于诉讼更具独立性, 不易受到影响, 或者更为直接地在合同中约定“因本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不得转让”, 由此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关于本案庭审时涉及的水泥节余问题, 丁公司在双方合作期间未就此取得乙公司书面确认, 也未及时与乙公司进行混凝土货款抵扣, 由此导致其无法在法庭上出示相关证据, 证明300万到期债权确实并不存在。虽然笔者认为法院判决并不合理, 但丁公司如能提供类似水泥节余数量、价格等关键证据, 或者提供书面证据证明乙公司在此之前就水泥节余问题曾与之进行协商, 那无疑将对本案产生颠覆性作用, 法院不可能在判决中做出前述认定, 以致败诉。

关于本案生效判决的执行, 因丁公司仍旧不服终审判决, 希望通过民事再审程序获得救济, 遂未履行判决, 乙、丙两方则更不可能主动履行判决所述义务。一审法院在收到原告执行申请后, 最终强制扣划了丁公司银行存款, 与丁公司一道承担连带责任的乙、丙两方则未受任何损失, 由此也可印证甲、乙二公司借助债权转让发起本次诉讼的最终目的就是令丁公司处于被动境地, 并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根据法律规定, 尽管丁公司对同样承担连带责任的乙、丙两方享有追索权, 但鉴于之前的管辖争议, 以及并不明朗的再审形势, 其并未向法院提出相关主张, 就此作罢。

参考文献

[1]魏振瀛著.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4:论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

关键词 合同权利转让 合同债务转移 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让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献标识码:A

1合同转让

合同转让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具体含义包括:(1)合同转让仅仅指合同主体变更,也就是一方当事人把自己的合同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方当事人。(2)合同转让的不是合同内容,也就是说没有改变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3)合同转让本身是合法的,符合《合同法》关于合同转让的要求,否则,合同转让行为不受法律保护(4)合同转让应该得到对方当事人的同意(针对合同义务转移)或者通知对方(针对合同权利转让)。(5)合同转让如果涉及到批准、登记手续的,还要办理相关手续。

2合同权利转让

合同权利转让即不改变合同权利内容,由债权人将合同权利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合同法》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这里转让权利的合同当事人为让与人,接受转让权利的人为受让人。合同权利全部转让的,原合同关系归于消灭,受让人取代原债权人的地位。成为新的债权人,原债权人脱离出合同关系。合同权利部分转让的,受让人作为第三人加入到合同关系中来,与原来的债权人共同拥有债权。债权人转让主权利时,附属于主权利的从权利也一并转让,受让人在取得债权时,也取得了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除外。但是,《合同法》特别规定,三种情形下,债权人不得转让合同权利。

一是根据合同性质不能转让。根据合同性质不能转让的权利,主要是指合同是基于特定当事人的身份关系订立的,如果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就会使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或者使合同难以履行,从而破坏了合同订立的基础,违反了合同订立的目的,使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因此,这种合同权利法律规定不能转让。

二是根据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就可对权利的转让做出特别的约定,禁止债权人将权利转让给第三人。这种约定只要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并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那就能够产生法律效力,那就对当事人有法律约束力。当然,这种约定 只能在合同转让之前作出,相反,如果在转让之后作出,则不能影响合同的转让效力。而且,这种约束也不得约束第三人,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约定,将合同权利转让给善意的第三人,则善意第三人可以取得该项权利。

三是依照法律不能转让。我国一些法律对某些权利的转让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比如《担保法》规定,最高额抵押的合同债权不能转让。对于这些规定当事人应该严格遵守,不得违反法律,擅自转让法律禁止转让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转让权利完全不同于转移债务,债权人转让债权不需要经过债务人同意,只是应该通知债务人。没有经过通知,该转让权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权转让就生效。

3合同义务转移

合同义务转移是指在不改变合同义务的前提下,经过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

《合同法》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必须经过债权人同意,否则债务人转移合同义务的行为对债权人不发生法律效力,债权人有权拒绝第三人向其履行,同时有权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并承担不履行或者延迟履行的法律责任。

合同义务的全部转移是指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转移债务的协议,由第三人取代原债务人承担全部债务。债务人全部转移合同义务时,新的债务人完全取代了原债务人的地位,承担全部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

合同义务的部分转移是指原债务人并没有脱离合同关系,而第三人加入合同关系,并与债务人共同向同一债权人承担债务。债务人部分转移合同义务时,新的债务人加入到原债务中,和原债务人共同向债权人履行义务。

合同义务的转移,将产生如下法律后果。一是新债务人成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如果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债权人可以向其请求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违约责任。二是新债务人享有基于原合同关系的对抗债权人的抗辩权利。《合同法》规定,债务人转移义务的,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三是从属于主债务的从债务,随主债务的转移而转移。四是原第三人对债权人提供的担保,如果担保人没有明确表示继续承担担保责任的,则担保责任因为债务的转移而归于消灭。《担保法》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4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移

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移是指当事人一方经过对方同意,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与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也可以分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前者指合同权利义务全部由出让人转移给受让人,后者指合同权利义务部分由出让人转移给受让人。

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移可以看作是合同权利转让和合同义务转移的综合,因此合同权利转让和合同义务转移的法律规定分别适用于其中的合同权利转让部分和合同义务转移部分。

5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并或者分立后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置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参考文献

[1] 孙鹏.合同法热点问题研究.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篇5:厂房设备转让合同

转让方(甲方):

受让方(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就甲方将其享有使用权的工业用地及享有所有权的厂房、设备、材料等转让与乙方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工业用地及厂房、设备、材料等基本情况

工业用地属于,位于,土地权属性质为集体,用途为工业,土地面积约为平方米,甲方因

享有对该工业用地的使用权,使用期限至年月日止。

厂房位于,建筑面积为平方米,甲方享有对该厂房的合法所有权。厂房内设备、材料等详见附件一清单。

二、转让标的及价款

1、双方一致同意,甲方向乙方转让本协议第一条列明的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材料等。

2、转让价款共计元整(金额大写元)。

三、转让价款的支付方式

1、本转让协议经甲乙双方签订后,乙方应首付甲方人民币元整(金额大写元),余款待甲乙双方办理完土地、厂房、设备、材料等的交接手续之日(以双方签署交接单为准)一次性向甲方结清。

2、转让款由甲方开具收据。

四、承诺与保证

1、甲方承诺并保证其对本协议项下的工业用地享有合法的使用权及对厂房、设备、材料等享有合法的所有权。

2、甲方承诺并保证其未对本协议项下的工业用地、厂房、设备、材料等设定任何抵押或债务,且第三人不会对本次转让提出任何异议或主张。

3、本次转让前,甲方对外所欠一切债务或其它纠纷,概由甲方自行负责承担与理清,与乙方无关。

4、甲方应于乙方支付首付款后日内与乙方办理土地、厂房、设备、材料等的交接手续。

五、违约责任

1、如甲方未按协议约定按时按量将转让标的交付予乙方,每逾期一日,甲 方应按转让总价款的万分之七向乙方支付违约金,逾期超过三日,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甲方双倍返还其已支付的款项及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2、如甲方违背其在本协议中的承诺与保证,或甲方中途悔约,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甲方双倍返还其已支付的款项及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损失。

六、争议管辖

因本协议产生的纠纷,由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有管辖权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篇6:转让设备合同

法定代表人:

转让方: (以下简称乙方) 住址:

法定代表人:

第一条 为实现生产经营需要,甲方将收购乙方拥有的烘箱1只喷台6只以及玉明厂房内的所有设备,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特签订以下协议,经双方约定价格为捌万捌仟元整。

第二条 在协议生效后,7日内支付所有款项,在收到甲方支付的现金后,当天将设备交付给甲方,以后乙方将无权使用所有设备,乙方以前的烘箱所欠的余款由甲方扣回,合同一经生效,甲方作出以下保证和承诺:

1、甲方具有受让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甲方受让乙方的设备,经甲方与乙方商量决定并同意受让。

3、甲方受让乙方的设备,作了充分的了解并同意在该情况下受让。

乙方作出以下保证和承诺:

1、乙方保证有权转让所有设备;

2、乙方将设备转让给甲方,经乙方同合伙人商量决定,并同意转让给甲方。

3、乙方将设备的性能和维修及保养工作转接给甲方,乙方以前任何外债以及房租所欠的余款跟甲方无关。

4、乙方经转让协议生效后不得反悔,不得以种种原因找甲方谈论。

5、乙方必须交出以前同合伙人所订的合同以及设备制造合同。

注:本合同一式两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生效后将成为法律依据,此合同永久有效,甲、乙双方不得反悔。

受让方(甲方): 转让方:(甲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月 日

看过转让设备合同的人还看了:

1.设备转让协议书范本

2.吊机转让合同范本

3.设备技术引进合同范本3篇

4.技术转让协议书范本

5.公司转让合同范本

6.固定资产转让合同模板4篇

7.经营权转让协议书范本3篇

8.店铺转让合同范本3篇

篇7:工厂及设备转让合同

承租方: 住址: 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就租赁场地、厂房、转让机器设备的事宜经自主自愿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租赁物位置、面积、数量

甲方将位于 子龙村一组 自家住房后一二层附屋及自己承租的仓库内的场地整体租赁给乙方使用。厂区内未列入租赁物明细清单的甲方所有物品应由甲方妥善保管。

本租赁物采取包租的方式,由乙方自行管理。

第二条、租赁期限

租赁期限为 一 年,即从5月1日起至5月1日止。

租赁期限届满前 30 日由乙方向甲方提出继续承租的意向,乙方拥有优先权承租。

第三条、设备转让

甲方现将与水晶、相框制作相关的机器设备以及配套设备及相关客户信息与乙方一次清算(包含两个铁架),转让给乙方所有,共计 叁万圆整人民币,一次结清。

含清单列明的场地、仓库、厂房。

第四条、甲方权利与义务

1、甲方将经营范围内的工艺手艺传授给乙方,并包学会掌握,乙方经营期间并给一定的帮助。甲方将经营范围和经营信息转让给乙方,不得再次转让给他人或自己使用,另配一次函授学习。

2、应按约定为乙方提供场地、相关配套设施、条件。

3、监督乙方对租赁物,场内附着物的正确使用。

第五条、乙方权利和义务

1、有权监督甲方履行合同约定的各项义务。

2、应按期支付租金。

3、应爱护并合理使用场内。

第六条、租赁场地

租赁期满未能续约终止合同前,乙方应于租赁期满日将租赁场地归还给甲方。

第七条、合同的解除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乙方应按照年租金总额的10%支付违约金。

1、未按约定使用场地经甲方2次书面通知未改正的。

2、若因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或国家政策的调整及不可抗力,导致承租方无法继续履行本协议时,承租方不承担违约责任,租金以实际使用时间计算。

3、逾期10日未支付租金的。

4、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拒不接受甲方监督纠正。

第八条、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以下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调不成的依法向本地辖区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甲方—份,乙方一份。

第十条,本合同的附件由双方签字盖章生效,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看过工厂及设备转让合同的人还看了:

1.工厂转让合同范本

2.设备厂房转让合同范本

3.设备厂房转让合同

4.工厂转让合同

5.工厂转让合同书范本

6.转让厂房设备合同

篇8: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是指财产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和保险标的发生让渡从而使其合同权利义务也随之转让的情形。财产保险合同签定后由于各种原因发生转让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是, 因为财产保险合同是一类特殊的商事合同, 所以其在转让中的条件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研究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必须界定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性质属性。

财产保险合同因标的转让原因不同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法定原因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 主要是指财产保险合同投保人因发生破产或者死亡;一种是因双方约定的事项而转让, 即合同一方当事人和第三方约定转让保险标的。因此, 按照保险合同转让原因将它分为法定转让和约定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定转让因为有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使得其转让条件不具有模糊性。一般而言, 保险标的因法定原因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也随之转让, 无须征得保险人的同意。因为法律明文规定了相关情形, 即使保险标的风险程度不同, 也非当事人的行为所致。因而, 为了保障受让人的利益, 保险人应当继续接受财产保险合同的约束。目前我国这种情形实际上只包括货物运输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根据我国保险法相关规定, 在我国除了货物运输财产保险合同和财产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 均不发生自然转让, 都须以保险人的同意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财产保险合同的约定转让, 合同有关人员通过协议对于有关合同的保险标的进行转让, 即因投保人买卖、转让保险标的而导致财产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相对法定转让而言, 我们也可称之为财产保险合同的一般转让。因为这样的转让形式具有随意性和当事人的预见性, 所以其转让的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二、财产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理论界对财产保险合同的约定转让条件有不同的观点, 大致有“合同转让说”、“第三人利益说”、“新合同成立说”。不同的国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不同, 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 但是鉴于保险合同的重要性, 仍有必要将国外的法律规定加以分析, 以期从中得到启发, 从而使我国的相关制度更加完善。

1. 英美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涉及到“合同转让”的词义辨析, 在英文法律用语中, 涉及“转让”的词有两个:“transfer”、“assignm ent”。“transfer”———转让。根据《牛津法律术语小词典》, “transfer”的含义是:“……将对财产、权利或者责任转让给他人……”[1]在英国法中“transfer”的使用较为广泛, 可以指权利和财产的转让, 也可以指义务的转让, 也可以指两者的同时转让。“assignm ent”———让与。根据《牛津现代法律用语词典》第二版的解释, 该词的含义是:“……该词指财产的转让或者转让的财产, 或者文书的转让, 任务、工作等意思。”[2]从该词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assignm ent”指权利和财产的转让, 而不包括义务和责任的转让。

在英国“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是普通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依据该原则, 合同仅对直接当事人产生拘束力, 一份合同既不能将合同义务强加于第三人, 也不能将合同权利授予第三人, 而第三人也不得以合同为抗辩或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合同[3]。在早期这个原则是很严格被遵守的。英美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要求当事人之间对于合同约定事项能够充分协商的情况下再进行转让。

2. 大陆法系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依据古罗马法“不能给付自己没有的东西”的原则,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人必须是有权转让财产保险的人, 至少其对合同的占有是合法占有, 否则第三人是不受善意取得制度保护的。转让人需是有权对合同上载明的保险利益进行处分的人即有权转让人。无论财产保险合同如何流通转让, 其权利最终要通过在目的港提取货物来实现。故财产保险合同转让人只能是有权以转让合同的方式, 对财产保险合同载明的标的物进行买卖或为其他处分的人。转让保险标的不能转让投保人本来不拥有的权利。

必须在财产保险合同可有效转让的时限内, 一般认为, 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也是应受时间限制的, 且一般将其限定在财产约定投保的有效期间, 因为, 财产保险合同权利的客体为特定的保险货物, 而一旦该财产完结, 该财产从法律上脱离利益人的控制, 则保险权利即再无从兑现, 其再转让流通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即严格意义上的财产保险合同权利己不存在了。

德国法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性质为“默示合同说”。默示合同是依照当事人相互关系的内容或当事人的行为由法律推定或引申的双方当事人意图所构成的合同。分为法律推定合同 (即法定默示合同) 和事实推定合同 (即事实默示合同) 。在某些场合, 由于当事人做出行为的环境使合同的成立为合理的甚至必要的, 从而推定由于在当事人之间存在默示的理解, 导致合同成立, 合同由法律根据理性和正义从当事人的活动或行为中推论出来。“默示合同说”在维持“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前提下, 为财产保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来源找到了法律上的依据, 这是合同转让说所不能做到的。但是“默示合同说”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因为在一个案件中是否存在“默示合同说”需要法官结合个案,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该问题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 也意味着人为因素会过多地介入案件的审理, 这是司法判决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中国法下的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依法变更合同。……”这是关于合同转让的法律规定, 但是由于其在立法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条件, 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财产保险合同的一般转让, 笔者认为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保险标的的转让

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保险合同。一般说来, 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往往随着保险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而转移, 其实质是基于保单索赔权 (债权) 的转让。

我国《保险法》第12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保险合同无效。”财产保险合同是以补偿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遭受的损失为目的的保险合同, 即使发生了保险事故, 如果被保险人并不由此而遭受经济损失的, 就不存在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经济补偿问题, 由此, 保险利益的存在是财产保险合同的成立要件和存续要件, 对于保险合同的效力具有基础评价意义, 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保险合同无效[4]。财产保险合同生效后, 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及其有关利益, 由于买卖、赠与、继承等情况的发生而转移, 保险标的转让后, 保险利益当然会随之转移给保险标的的受让人。由于投保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 所以, 保险标的转让相应地会带来保险合同主体的变更。

(2) 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

保险标的转让是否当然引起保险合同的转让, 各国立法的规定不尽相同。其做法大致有二:一是通常情况下, 承认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的转让而自动转移。即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 推定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例如, 《日本商法典》第650条规定, 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 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但是保险标的转让显著变更或者增加危险时, 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二是特定情况下, 保险合同的转让要得到保险人的认可, 否则合同自标的转让之日起失效。例如, 依《韩国商法典》, 被保险人转让保险标的时, 推定为受让人承继保险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但《韩国商法典》第726条之4规定:汽车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转让汽车时, 受让人只有在保险人同意的情形下, 才可承继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在我国, 保险标的的转让不能当然引起保险合同的转让。根据我国现行《保险法》的规定, 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批改保单) , 依法变更合同 (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 。立法上这样规定的主要理由是:财产保险为诚信合同。标的转让后, 风险可能发生变化。为便于经营, 需要让保险人知道变更的情况。即这主要是由保险合同的特征决定的, 具体原因如下:

(1)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

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最大诚信原则, 同理, 保险合同也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人的危险补偿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事人的诚实信用, 尤其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诚实信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保险合同效力取决于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的信息披露程度;另一方面, 保险标的一般情况下由被保险人控制, 被保险人的任何非善意的行为将可能构成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增加或者促成保险危险的发生。所以, 法律对于保险当事人的诚实信用程度要求远远高于一般人的要求。保险法中关于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及时通知义务都是诚实信用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2) 保险合同是射幸合同

保险合同的射悻性是由保险的射幸性决定的, 即保险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保险人承保的危险或者保险合同约定给付保险金的条件发生与否, 均为不确定。在财产保险中, 保险事故的发生几率与被保险人的不同有很大关联。这是因为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往往是保险标的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因为此时保险标的已经转让) , 受其自身素质、条件、性格等的影响, 其对保险标的所能尽的注意义务也会有差别, 而且在使用方式、用途上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些都有可能会增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 加大危险事故发生的几率。保险合同为双务、有偿合同, 不同的标的危险程度, 保险人将承担不同的责任, 而投保人也应支付不同的对价。因此, 从公平的角度来说, 当因保险标的的转让而又可能改变危险程度的时候, 通过投保人 (被保险人) 履行通知义务而给保险人一个重新评价风险的机会也是合情合理的[5]。

对于何时履行通知义务的问题, 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保险标的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 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 依法变更合同。…”从该法条看好像只规定了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转让负有法定的通知义务, 对履行该义务的时间并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 后半句“经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后”很明显推断出, 被保险人履行通知义务应是标的转让前, 转让后再通知, 保险人已没有了“同意”的实际意义。即保险标的转让行为生效应是履行通知义务的最后期限[6]。

(3) 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

保险具有自愿性, 也称为保险的契约性。它是指保险需通过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订立保险合同而发生, 而保险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 以合同自由为最高原则, 保险公司和其他人不得强制他人订立保险合同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以外) 。

财产保险合同中, 在投保人未交保险费或分期缴费尚未缴完的情况下, 投保人转让财产保险合同至少包括合同义务的转让, 根据合同转让的一般原理, 合同义务转让和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应征得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 不能发生自然转让, 由此, 投保人在这种情况下转让财产保险合同, 应征得对方当事人即保险人的同意, 否则不发生转让的后果。

三、探讨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的意义

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是对保险利益进行让渡的关键, 能否有效地流转直接影响财产保险能否顺利进行, 进而影响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结合我国实践中的现实情况, 并分析、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 得出以下结论。

在我国财产保险合同的转让实际上是合同转让, 并且只是部分合同权利和义务的转让。在法定转让的情况下, 只要出现法定情形无需通知保险人, 就应当发生财产保险合同自然转让的法律后果;而在约定转让的情况下, 虽然社会上一般认为被保险人处于弱势地位, 而实际上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信息掌握是不对称的, 保险标的一直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控制下, 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完全依赖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诚实告知。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 而保险标的的真实状况是保险人对风险估算的依据, 为了防止保险投机和道德风险, 《保险法》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 在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基础上, 赋予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更多的实践含义, 对被保险人而言, 无论投保时, 还是在保险期限内, 对保险标的状况都应如实告知。保险合同又是射幸合同, 保险标的转移, 其发生保险事故的可能性就与以前不同了, 保险人为了控制经营风险, 必须了解保险标的的变化情况, 因此财产保险合同约定转让时, 保险标的转让被保险人应如实告知保险人, 这是被保险人的法定义务, 并且是原保险合同继续生效的前提条件。保险标的转让, 被保险人应及时通知保险人, 以便保险公司根据风险状况决定是否继续承保。

参考文献

[1]杨良宜.国际商务游戏规则一英国合约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全兴, 刘建强, 洪彬.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伶柔.中华法学大辞典·民法学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5.

[4]加纳.牛津现代法律用语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费曼.牛津法律术语小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6]覃有土.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美]约翰·道宾.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篇9:论财产保险合同转让条件

摘 要 2009年我国的立法机关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本文从修订后的《保险法》第四十九条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我国新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转让规定的合理性,提出保险标的转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 保险合同 保险标的 转让

一、保险合同转让

新《保险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保险标的转让的,保险标的的承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险法的本条修订被人们认为是“新保险法改采对物主义”,“新保险法有利于发挥保险法的保障作用”①。新《保险法》的修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保险合同的转让问题仍然值得分析,以便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首先,就保险合同的转让作一下限定:以财产保险为准进行讨论。保险合同转让就是作为保险标的的财产基于法律和事实发生权利和义务的转移而导致建立在保险标的之上的保险合同的转让。

二、保险合同转让的条件

保险合同的转让条件和保险标的具有复杂的关系,各国有不同的立法例。以下仅就其中主要立场相对的两种条件进行分系,以阐释我国《保险法》修訂的合理性。

(一)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的转让而自动转让

《日本商法典》第650 条规定,“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转让他人时,推定其同时转让保险契约的权利,但保险标的转让显著变更或增加危险时,保险契约即丧失效力②。”从日本商法典的规定来看,采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动转移。这种立法例的意义主要出于以下理念和考虑。首先,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个人作为主体与社会中的经济组织相比,处于市场的弱势低位。出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有必要通过立法来调整这种关系,以限制契约自由下的利益失衡。其次,规定保险合同可以随保险标的转让自动转让,有利于市场交易。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财产自由流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保险制度作为一种财产保障措施,在不削弱它的保障功能的同时,让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由流转。从而尽可能的促进财产的流转。第三,保险合同自动转让,有利于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保险合同是特殊的合同,保险指向风险,保险的目的是经济补偿,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保险人基于保险事故发生的偶然性来获得利益,同时要满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相对的射幸利益。保险人并不因为保险标的的转让必然加大风险,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同时也获得风险保障,如果限制保险合同的自由转让,就违背了保险的初衷。

(二)保险合同经保险人同意后才能转让

我国前《保险法》采用的就是此种条件,可以看出这种立法例的背后蕴藏着如下的理念。第一,维护契约自由的原则。契约自由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朴实的基础原则之一,是私法自治的核心部分。契约自由的思想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契约是当事人相互统一的结果;其次,契约是自由选择的结果③。保险合同作为一种契约,当然的是契约自由的结果。故保险标的转让并不必然导致合同转让,需要取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尊重他的选择权。第二,合同的相对性原则的坚守。合同相对性是指合同效力的相对性。合同不能为第三人设定义务,除非第三人同意。李永军教授认为“契约的相对性是契约自由的副产品,契约自由包括契约的相对性”④。我个人认为契约自由和契约相对性虽然渊源深厚,但有各自的范畴,所以将合同的相对性单独提出。保险标的的转让的效力不能及于保险人,故保险合同不当然转让,除非保险人同意。第三,维护保险的安全性及稳定性,防止保险欺诈,维护保险的诚信原则。一般认为,保险合同是一种对人合同,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原则上其主体不得任意更换。一方当事人能否取得订立合同时所期望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他在订立合同时所选定的对方当事人的。如果一方当事人将自己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而未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因为对方当事人未必了解第三方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就有可能相信,并有可能发生在第三人没有能力履行合同时,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权利或利益上的损害。另外,也存在一方当事人有欺诈目的,而不征得对方当事人同意就转让合同的情况。所以合同的转让须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第四,有利于保险人重新确定保险利益,估算风险,决定是否继续承保,及是否增加保险费率。从保险利益原则来看,财产保险合同的有效要件之一就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在财产保险合同存续期间,转让保险标的,原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丧失,从而导致原保险合同因保险利益的丧失而失去效力。

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两种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维护了不同的利益。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比较赞同保险合同随保险标的自动流转。首先,契约自由原则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契约自由在当代经济组织以绝对优势的地位屡屡侵犯个人的权益的现实情况下,如继续坚守契约自由的固有含义而不变通,则有违追求正义之宗旨。第二,合同相对性也因为现实的变迁而被突破。在通常的保险标的的转让中,保险人的风险一般不会增加,再加上保险业本身的投机性和风险性,保险标的的转让合同自动转让对保险合同双方的利益格局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保险法》关于保险合同转让条件的选择和规定是科学和合理的,既采取了自动转让的条件,又为维护保险人的利益规定了通知义务和风险增加下的解除权,维护了一种平衡,有利于市场的发展和交易的促进。只是通知的义务和风险增加解除权的实践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尤其是风险增加的评估问题需要法律的进一步界定。

注释:

①邢海宝.保险法中转让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9(4).

②石慧荣.保险合同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4(5).

③[英]阿蒂亚.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5.

上一篇:环境保护管理基础知识下一篇:电话营销报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