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2024-04-16

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特色富民 助农增收

镇位于珙县南部,辖20个农业村,151个农业社,耕地面积25153亩,其中田6336亩,山地18817亩,林地面积28122亩,有农户7005户,总人口31500人,200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

为了进一步抓好我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河村蚕桑生态走廊;优质烤烟基地;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工作思路,想办法,添措施,扎实抓好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措施办法

1、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镇党政办、财政所、经发办、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我镇特色农业的领导,抽调专人建立了特色农业办公室,为抓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根据全镇各村自然资源、群众的种植习惯、现有的基础条件,镇政府组织工作组深入村、社、农户进行调查,在征求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一个走廊、打造两个基地(沿河村蚕桑生态走廊;优质烤烟基地;高山 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并确定了分实施计划,为我镇特色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宣传教育,转变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在转变干部群众观念落后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通过“五事”机制的建立完善,切实抓好干部作风整顿,解决了密切干群关系,做群众贴心人的问题,解决了镇村干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问题。在深入群众问民事活动中,把先进的发展观念,典型示范经验宣传给群众,让他们进一步树立了只有抓产业才是出路的信心,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实施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强化技术,科技兴农

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来抓,在公司、烟草公司、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分村社、分段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人员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真正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发展三高农业,提高农业效益。

5、狠抓示范,力促全面

结合我镇实际,经党委、政府研究并与相关村社进行座谈,确定了打造 “省级蚕桑科技示范园”;建设五个蚕桑生产“百万元村”;在三个村建设烤烟生产百万元村;在四个村实施1000亩朝天椒高产示范。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 2007年新建室外蚕棚120间,新修共育室11间,发展“一步成园”栽桑880亩,实现发种1776.5盒,比06年增加285盒,产茧 1295.87担,增加221担,人均产茧53公斤,单产达36.5公斤,产值115万元,人均产值940元。以点促面,带动了全镇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效果显著

一年来全镇补助特色农业发展资金140余万元,促进了特色农业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发展规模的状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蚕桑生产:全镇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3500亩,桑园总面积达11000亩,实现发种9150盒,产茧6026担,蚕茧产值467.66万元,比去年增加67万元。全镇实现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50万元以上的村2个,20万元以上的村6个,10万元以上的社13个,涌现了万元户33户。

2、烤烟发展:全镇落实烤烟面积2306亩,实际移栽面积2316亩,比06年增加517亩,增长30%,其中地膜覆盖占60%以上,因黑茎病和青枯病死亡525亩。已收购烟叶3600担,其中中上等烟叶占60%以上,实现产值200万元,比去年增加50万元,烟水工程新建烟水池167口,容量11780立方米,已全面峻工投入使用,并通过省、市、县烟水工程验收组进行了初步验收。

3、高山无公害蔬菜:继续抓好1000亩朝天椒高产示范,全 镇实现朝天椒种植面积2000亩。落实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200亩,实现产值270万元。

三、下一步打算

1、蚕桑生产:今后镇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作支撑、以基地为依托、以效益为目的,以打造沿河的蚕桑绿色生态走廊为抓手,计划在2至3年时间内再新发展“一步成园”栽桑3000亩,建成五个蚕桑百万元村,实现全镇产茧上万担,产值1000万元以上,带动全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2、烤烟发展:为进一步抓好烤烟生产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镇政府提出了今后三年内烤烟生产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镇实现烤烟种植面积4000亩以上,实现产烟上万担。

3、高山无公害蔬菜:引进新品种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高山无公害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篇2: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是***西南对接***和**的桥头堡,*****************。55公里半径内有**************等大中城市环绕,35公里半径内有京珠高速和沪蓉高速两大交通动脉,水路经秀美的***沿90里长港直通长江,围绕武阳高速构建的“一纵五横”的农村路网格局日趋成熟。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个中心社区,****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余人,是全省重点扶贫开发乡镇和**市重点建设的特色镇之一。

二、特色镇建设工作思路

2011年我镇被列为全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示范乡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建设“生态新镇、旅游新镇”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文明新镇。

三、建设特色小城镇的做法

1、为切实抓好我镇特色镇的建设,党委、政府委托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以积淀深厚、丰富的古代传统淳朴文化为主题,挖掘和彰显特色文化,对涂家垴镇小城镇建设进行总体

规划,使其具有富含生态的旅游性、产业发展的长远性等特点。在规划过程中,反复多次对涂家垴镇特色小城镇定位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多次召开全体镇干部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凝结民智、汇集民心。

2、为了实施涂家垴镇特色镇的建设,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及其他部门人员为具体责任人的责任机制。集中心思、积聚力量、凝聚人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考虑、综合布局,突出特色,抓好涂家垴镇小城镇的民居及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在民居建设改造工程中,首先是根据建设总户数和镇干部人数,每人包保15户,到期如完不成任务的,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并将其与年终考核挂钩;其次是要求每个干部与农户签订协议,要求农户按照建设的工期、户型设计等要求进行建房;再次是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村挨家挨户帮助农户作建房指导。

3、立足长远、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完善功能。在注重特色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积极完善功能,逐步推进城镇现代化,让广大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依托规划,注重产业发展,继续巩固凤凰薯业和瑞华药业,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及生态旅游业,进一步拓宽第三产

业规模,使小城镇住户住得起、住得好、会享受、会发展。

4、为了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党委、政府政府果敢决策、大胆决策、开放决策,充分应用新社区先行先试政策,只要有利于人民发展、只要有利于特色小城镇建设、只要有利于提升涂家垴镇的整体形象,拖钱拉账、垫资负债抓小城镇建设,从而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四、特色镇建设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全区城镇化推进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我乡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工业强乡,城镇推动,加快发展,加快转型”为工作目标,认真部署我镇城镇化建设工作,目前,随着我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居环境尤其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迅速发展。今年以来,我镇加快了新社区建设步伐,生态住宅小区节次鳞比。2011年6月,我镇**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与此同时,其他各村也在生态文明建设家园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新建和完善了水、电、路、学校、医院、文化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了城镇化农户的生活水平。

三是街道建设步伐加快: 对镇政府驻地东南侧(***正南)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商贸服务区即步行街,配套绿化带建设;将镇上迎宾路上的区域建设为富强佳园小区,实施高

标准设计,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对*****有限公司扩大厂房规模;对****对面的大片区域进行开发,建成***镇廉租房;对*****进行改建,建成集贸市场。

五、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经验

1、政府高度重视,倾力帮扶的结果

***镇是省级贫困乡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了“集团帮扶、整乡推进”的扶贫战略,是市政法委的联系点,市直八大单位和区直十八大单位主要领导非常关注,倾力帮扶。我镇党委书记吴斌同志反复指示,“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镇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偏远地带,交通极其不便,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在居住地难以就地致富,因此需要部分搬迁,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因此,市委市政府加快城镇化建设就是解决我镇这一问题的最好对策。

2、高规格、高起点、高水平编制规划的结果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在2008年编制规划的基础上,***镇委托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及时帮助规划设计,在规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结合**镇今后发展方向,省规划设计院多次勘察、实地测设、多方征求意见,于2011年7月,完成了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经过评审后付诸实施。

3、旅游资源蓄势待发的结果

**镇境内峰峦叠翠,环流漾碧,阡陌流金,是***著名 的“鱼米之乡”。勤劳、智慧的**镇人民凭籍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禀赋,大力实施创建“林特产业大镇、生态观光名镇、绿色农产品加工重镇”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六、下步工作打算

1.帮助农户协调贷款,解决农户建房资金的问题,同时鼓励农户通过多种渠道筹资,保证建房的顺利进行。

2.以“三万活动”为依托,驻村干部帮助农户着力解决农村致富问题。

3.加强对全体镇村干部的学习培训,让他们了解有关三农知识和新农村建设,更好的为农户服务。

4.加强对全体镇干部的监督领导,要求他们要定期不定期到各自所驻村组了解村级发展难题,并极力帮助解决。

篇3:兴旺镇蚕桑产业实现“夏超春”

1 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保障措施

在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进程中, 该镇坚持“政府主导、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方针, 为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1.1 健全了工作机构

镇党委、政府及时健全和更新镇村两级蚕桑“百万工程”领导小组, 落实了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 做到了责任到人, 任务到村。

1.2 突出发展地位

把发展蚕业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优先发展的位置。把蚕桑产业发展纳入了目标考核, 年初将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村, 重点考核育苗建园、劣桑改造、蚕业基础设施建设、订种发种等各个环节, 加大蚕桑在农村经济目标考核权重, 坚持蚕桑生产每季度一通报, 每半年一小结, 并结合每一阶段的蚕桑生产目标, 实行“津贴挂钩、全员浮动、同奖同惩”的奖惩机制, 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惩, 兑现年度目标管理奖 (最高可达到1万元) , 对未完成目标的村三职干部进行经济处罚, 对排名最后两位的村三职干部予以组织处理。

1.3 制定了长远规划

为了促进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结合兴旺镇实际, 因情施策, 制订了兴旺镇蚕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把每年的蚕桑生产目标下达到各村, 逐年递增、滚动发展。

2 强化技术支撑, 建立服务体系

该镇坚持“科技兴蚕”思路, 成立了镇蚕桑技术指导协会,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组织了16支村级蚕桑技术服务队, 由一些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大户和村干部组成, 全镇现有蚕桑技术骨干18名, 蚕桑技术队员30余名, 专门负责蚕桑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蚕业技术服务。突出推广应用桑园快速丰产化、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和推广优良蔟具纸板方格蔟, 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结合“阳光工程”培训, 对200余户蚕桑专业户进行了为期3天的蚕桑专业技术培训。

3 强化激励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该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探索创新激励机制,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蚕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该镇把村道公路改造项目, 首先安排在重点养蚕区, 将全镇11个基地村的村道建成了30km的水泥路面。力争减免蚕农在修建蚕房所需土地、林木一切费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 鼓励蚕农加强养蚕设施建设和应用新型养蚕技术, 如养蚕大户新建小蚕共育室1处, 当年投入使用的每处奖励500元;建省力化蚕台1处, 当年投入使用的每处奖励100元;养蚕大户购置纸板方格蔟的, 每片奖励0.30元;养蚕大户嫁接改良且成活率95%以上的, 每株补助0.05元。2013年该镇已筹措资金5万元用于扶持发展蚕桑产业。

3.2 实行重奖激励

为鼓励各村和养蚕大户发展蚕桑的积极性, 该镇设立了蚕桑“百万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专项奖, 具体包括栽桑、养蚕、改良、育苗等指标, 尤其对养蚕30张以上的大户予以现金重奖。每年该镇都要召开全镇蚕桑表彰大会, 表彰先进村和专重大户。通过重奖激励, 在全镇营造了“养蚕光荣、致富有奖”的蚕业发展氛围。

3.3 推行《护桑公约》

桑树资源是蚕业发展的基础。鉴于过去挖桑毁园的惨痛教训, 该镇结合乡风文明建设, 把爱桑护桑与乡规民约有机结合, 创造性推行《护桑公约》, 各村与蚕农签订《护桑公约》, 进一步明确了护桑管桑的权利义务, 有效地保护了桑树资源。

4 创新发展机制, 提高综合效益

该镇在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建设中, 积极探索和创新, 狠抓规模经营, 转换蚕桑经营主体, 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出一条蚕桑“百万工程”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4.1 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联系协调, 支持企业和蚕农签订《蚕茧购销协议》和《售茧优惠卡》, 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实现了企业与蚕农互利共赢。另外, 积极引导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组织, 成立了蚕桑协会, 采取“能人带头, 以桑入股、量桑养蚕”的方式, 实现了蚕农抱团发展。

4.2 狠抓综合开发

该镇改变蚕农单一经营模式, 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大力发展桑园循环经济, 推广桑药、桑豆、桑菜、桑禽等立体套种套养模式, 进一步提高了桑园经营效益。

4.3 推进规模经营

篇4: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边昭镇坐落在长岭县太平川经济开发区和通榆交界处,靠近长白线,交通比较便利,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种植结构单一,人均收入比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一直徘徊不前。近年来,种植的大田作物轮作倒茬困难,病、虫害逐年加重,连年减产,局势日益严重,所以调整种植业结构势在必行。

1. 马铃薯在边昭镇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观念落后,不愿改变 根据边昭镇土壤特性、作物生长环境和马铃薯的市场前景,镇党委、政府确定马铃薯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物。但在推行中遇到了阻力 ,农民对当前局势认识不清,思想观念上难转变,担心害怕,不愿意配合。

1.2实践经验少,制约发展 经过一年的示范种植,马铃薯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使马铃薯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通过一年来实践总结有两点原因——马铃薯的栽培管理过程和技术员实践经验指导存在问题。由于是第一年搞大面积示范种植,实践经验相对少一些,虽然多次咨询专家和大量查询资料,但毕竟都是理论上的知识,针对本地地块特点和生长环境的实践种植管理经验还比较贫乏,不利于在实践中的有效指导。

1.3农户重视程度不够 农户不能够在切种薯时将刀消毒,造成伤口有病菌侵入,在开花之前出现了病害。施肥不标准,垄宽和深度不够。导致马铃薯徒长,还有的结出第一个果实就露出地表,造成“青土豆”或者是“水土豆”从而减产。在开花期间干旱没浇水,造成二次生长导致产量减少50%左右。

2. 解决办法

2.1成立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示范种植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召开村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首先成立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干部带头,农技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带动科学意识强的农民先干起来。要求每屯必保一公顷,示范一年,总结经验,然后大面积推广。这样,由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五井子村党支部共同合作的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10公顷马铃薯在五井子村科技示范户安家落户。

2.2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分工明确,层层落实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互相配合,经常咨询专家,及时总结马铃薯大田生产种植经验,同时做到每人抓一户,把经过实践验证的成熟马铃薯生产经验及时传授给农民。实行落实到人,奖惩分明,切实做到抓实、抓好、抓成效。

2.3通过示范带动农民的积极性 积极把有关信息反馈给镇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多方面协调沟通,加大工作力度,想尽办法组织农民参加现场观摩会和有关效益农业典型户经验介绍,用示范户的实际产量和实际经济效益来说话,使农民能彻底转变观念,相信科学种植马铃薯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种植生产模式,把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3. 马铃薯种植在边昭镇的发展前景

篇5: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木杆镇检查指导工作。现在我将木杆镇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镇情

木杆镇原名木杆乡,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并镇,有“天下筇竹第一镇”之美誉。全镇国土面积238.95平方公里,辖8村43个自然村182个村民小组。现有6312户26824人,其中农业人口25989人,占96.8%;有劳动力14356人。全镇有耕地面积7万余亩,人均2.54亩;有林地106139亩,人均4.1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1633亩,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1.23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桃、李等经济林果;草地面积141464亩,水域面积5918亩,其他面积10978亩。

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稳镇、科教立镇、旅游富镇”的发展战略,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结合我镇实际,扩大魔芋、竹笋、松泰萝卜、冷凉蔬菜特色农业种植样板规模,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木杆为中心;走好两条路:依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实施三大战略:农业稳镇、科教立镇、旅游富镇战略;建设四大基地:

—1—

肉禽蔬菜基地、生物资源加工基地、特色民居基地、生态旅游基地。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已在全镇大范围启动,一批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气候,在推动我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镇特色产业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效和特点:

(一)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甘顶村为主的粮食高产区、以漂坝村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区、以漂坝村三江口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正向规模化、区域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魔芋生产位居全县第一;粮食产量居全县前列;优质筇竹笋远销国内外。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镇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育魔芋、竹笋、中药材、生猪标准化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粮食生产:2011年,我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7900亩(其中:玉米31000亩、马铃薯22000亩),粮食产量达到11990吨。大力实施科技种植,着力推广良种玉米和良种大豆,提高科技种植水平。完成杂交玉米种植30000亩。其中,地膜玉米种植25000亩,玉米单株定向密植29000亩;完成市级玉米高产样板22000亩(甘顶核心区800亩、百里玉米科技长廊2200亩),马铃薯样板10000亩。

一是打牢魔芋种植基础。围绕县政府制定的种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魔芋种植的 —2—

快速发展。2012年,我镇计划完成种植魔芋5000亩,种芋繁殖1500亩,样板1000亩。目前,种植已完成,田间管理正在进行。魔芋发展由农技站牵头,各村共同做好种植、管理工作。4月以前,做好宣传发动,地块规划,落实到户花名册。4月组织物资就位,指导种植做好培训工作。5—10月抓好田间管理。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镇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农技站和村成立项目实施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并将业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二是狠抓竹笋产业发展。为加快推进我镇以竹笋生产、加工为主的林产业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造。继上年在细沙村实施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后,今年又在银吉村实施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改造后,竹笋亩产量可达180斤/亩,增长200%,效果十分明显。一手抓加工。以鑫兴竹笋厂为龙头,积极帮助协调贷款400万元,添置设备、改进包装、扩大规模。今年,鑫兴竹笋厂收购竹笋500余吨,加工成品450吨,稳定建立以江浙、东北(大连)、云南、四川四大片区为主的销售渠道,预计实现产值1035万元;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投资10万元购得蕨菜和竹笋速食加工配方。下步,鑫兴竹笋厂拟投资9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0亩的加工厂1个,把木杆镇的竹笋全部纳入收购加工计划,2013年建成投产后,可年加工竹笋1万吨以上,蕨菜500吨以上,创产值1.68亿元,形成健全的产业化运作体制。

三是狠抓中药材发展。规模方面,全镇现有黄柏、厚朴、重楼、金银花等各种药材共3万亩左右,其中:黄柏10000亩、厚

—3—

朴8000亩、重楼1000亩,主要分布在漂坝村、元亨村、银吉村。产业化方面,主要依托中药材协会带动,以金银花、连翘、芍药为主要品种,统一地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每年可创产值300万元以上,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今年,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引进东骏、鸿翔药业到漂坝村实地考察,通过各方努力,现已与鸿翔药业签订1000亩金银花合作协议,投资300万元,预计于今年9月开始建设;与东骏药业达成5000亩中药材初步合作意向,正在对品种进行比选。今年4月下旬,在细沙村召开全县天麻发展现场会议后,确定的500亩天麻种植正在有序落实,现已完成打塘400亩,可于今年7月底全部各村完毕。到“十二五”末,全镇中药材面积将达到5万亩左右,真正成为全县的中药材基地。

四是狠抓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上求大、品质上求好、效益上求高,加大培育培植力度,努力建设支柱产业。今年,帮助睿源养殖场协调贷款200万元,新引进种猪306头、能繁种母猪298头、种公猪8头,年内可出栏商品猪700头、仔猪3500头。同时,抓好大面生猪标准化养殖,新发展生猪养殖户78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100头的有31户,100—150头的有13户,150—200头的有24户,200头以上的有10户;完成生猪人工授精5302窝,黄牛冻改561头,推广良种母猪150头。年内可望出栏生猪4.4万头,畜禽出栏总量有望实现95800头(匹、只),确保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三、采取措施

—4—

(一)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木杆镇农业生产实施意见》、《木杆镇秋冬农业生产实施意见》、《木杆镇魔芋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重要的文件和政策,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二)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推广间套作;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型种植为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密度、标准化间套作,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三)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按照我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四)有机结合,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实施“四群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鼓励农村党员干部根据实际,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产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虽然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不足。

(一)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

—5—

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致使我镇经济增长受到极大限制。

(二)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今年时旱时涝的天灾,造成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制约着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推广经费匮乏。由于我镇财政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一些必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受到限制,导致科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有效挖掘,科技推广的成效未得以充分显现。

(四)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一直较高,且稳定性差,农户必要的生产原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栽培管理技能较高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大大增加。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6—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当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上级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篇6:田畈街镇产业基地工作总结

政务公开加入时间:2008-5-17 10:10:54点击:507

2007年,田畈街产业基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和园区直接领导下,按照围绕“五大经济”,锁定“四大目标”的战略步署,全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在2006年9月至2007年的1年多时间内,实现了产业基地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招商引资初见成效,服务企业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鄱阳又一工业经济发展新平台基本形成。

2007年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一)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按照年初目标,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在9月底基本完成。产业基地现已完成土地平整面积1.2平方公里,3公里长的四条主干道全部硬化,人行道铺设完毕。给水排水、排污管道已投入运营,高压输变线路已安装完毕,且已投入使用。同时产业基地办公大楼主体已完工,预计2008年元月底可全面竣工。

(二)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及企业建设情况

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引进21家企业,按照“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产业基地现有13家企业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3亿元,预计竣工投产后产值可达3.8亿元。11月底以前3家企业正式投产(宏阳金属有限公司、宏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和华磊石材),12月底前将有2家企业投产,春节前后,还将有5家企业相继投产。其它企业明年也将全面开工。

(三)为企业服务情况

1、努力搭建招工用工平台

今年以来共为企业招工300余人,具体方法是:召开了两次企业用工招聘会,同时配合县招用工办开好县招工用工现场会议,成效较好,平时在有线电视台免费播放招工信息,在主要交通路口张贴招用工广告,在大型会上为企业散发招工简章。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为企业多招工,招有技术会管理的员工。

2、努力创建平安生产平台

产业基地办自企业进入产业基地之日起,与服务单位一

同为企业基建、生产全程服务。包括为企业办理相关证照、咨询相关政策、法规,企业用水、用电的联系等。同时每天都关注产业基地治安环境,一旦发现苗头,立即介入,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尝试搭建融资筹资平台

融资是企业主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一大难题,融资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今年以来田畈街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宏阳金属流动资金紧缺的紧要关头,政府拿出40万元缓解该企业燃眉之急,使宏阳金属得以顺利投产,同时镇主要领导为其他企业也积极跑银行,请求援助,介绍企业向民间借资,企业间互相担保,融资等等。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觉得与上级部门及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也没有功能性项目,服务还不到位。二是没有大的龙头企业,园区还没有培育出支柱产业,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三是产业布局还不够合理。

2008年工作打算

2008年,产业基地将进一步完善第一期产业基地的建

设,启动第二期产业基地建设,完成二期征地拆迁和“六通一平”土地1000亩的建设,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亿以上,税收2000万元。

(一)征地拆迁工作: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工作,在5月份以前完成1000亩征地拆迁任务。

(二)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做好规划设计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加快速度与浙商高新产业区一道在2008年10月份以前完成好二期开发“六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三)招商工作:在继续完善产业基地第一期工程的同时,启动第二期工程,加大力度,引进大企业,龙头型企业,市场前景好,有后发优势强的企业,着力培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至2008年底力争30家企业落户,20家企业建成投产。

(四)服务工作

2008年,产业基地与浙商高新产业区一道,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认真服务好企业,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能生根结硕果。

一是在企业建设期间与企业一道做好规划,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投产后的效益,也可有效地

篇7:XX镇特色工作简介

一、工作名称:xx镇畜牧产业化工程建设工作

二、内容及实现目标

2012年,xx镇充分发挥畜牧资源优势,以打造“畜牧强镇”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标准化养殖为纽带,强龙头、带基地、连农户,推动全镇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主要建设内容和预期目标如下:

一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施龙头拉动战略,培植壮大畜牧产业集团。

六和集团和正大集团是我镇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我镇作为核心企业项目加以重点扶持,纳入重点管理,在政策、资金、技术、用工等方面实行“绿色通道”,给予倾斜扶持。XX县翱翔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全自动化孵化、养殖、饲料加工、肉鸡冷冻宰杀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建筑面积7.58万平方米,其中20个种鸡养殖大棚5.2万平方米,孵化车间1.2万平方米,饲料加工车间2600平方米,该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5亿元。由凤祥投资兴建的东阿县荣达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位于xx镇葫芦头村西,沉沙池东岸,占地面积160亩。建设包括新建气站一处和种鸡

养殖大棚15个,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供热、照明等设施运转的科学化、现代化。属节能环保型农产品龙头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全自动化进行孵化饲养、畜产品冷冻宰杀等,总投资1.05亿元,其中饲养加工设备投资6500万元,种鸡鸡苗投资3000万元,气站建设投资10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孵化优质种鸡9000万套,产值2亿元。东阿县荣昌畜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位于xx镇前苫山村西,沉沙池东岸,该项目占地面积150亩。共建设种鸡养殖小区12个,该项目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行全自动化进行孵化、养殖、饲料加工、畜产品冷冻宰杀等。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投产后,产值可达1.2亿元。加快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开拓市场、辐射农户上的带动作用。目前企业基础性建设已基本完成,发展态势良好,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两大公司为龙头的两大畜牧产业基地逐步形成。这两家公司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6亿元,带动全镇及周边乡镇8000个畜牧养殖户的发展。

二、依靠资源,巩固提升,实施基地辐射战略,科学规划畜牧产业布局

xx镇是传统的畜牧大镇,具备较好的畜牧生产发展基础。我镇地处沉沙池区,沿东、西两干渠形成大量宜林宜牧荒地,加之我镇群众有进行禽畜饲养的传统习惯,具有发展

畜牧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几年来,通过国家惠农项目的实施和政府政策的引导,畜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得到了快速提高,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底,全镇各类规模养殖小区达到217个,畜牧养殖合作社27个。2011年全镇畜牧总产值达到2.6亿元,形成以晓庄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基地,以北崔为中心的肉鸭养殖基地,以丽山为中心的蛋鸡养殖基地,舍庄为中心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生产链条体系

三是规模发展,强势推进,实施典型带动战略,建设形成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为搞好规模养殖,我镇以饲养小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建设“畜牧强镇”和“畜牧专业村”进程,有效地加快了畜牧养殖业的集聚发展。与六和集团合作建立规模化养鸡小区,每个棚年均收益超过8万元。目前全镇合同鸡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6家。林崔村同绿洲集团合作,一次性新建养鸭大棚22个,总投资近160万元,棚年均收益超过6万元。公司与养殖户统一提供资金、鸭苗、饲料、兽药、负责防疫,对肉鸭实行保护价收购,实现了公司与养殖户双赢的目的,奉命村孟XX,今年投资160万元,新建现代化规模养猪场,共有猪舍200多间,猪存栏可达400头,年可出售仔猪1200余头,预计年收益可达100多万元。在其影响带动下,路集、林崔等周边村新发展养殖小区5个。在饲养基地建设上,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饲养。极大的促进了我镇养殖产业的发展。

三、工作措施

镇委镇政府制定出台《xx镇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是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在土地使用上,凡利用荒地、洼地、空闲地发展畜牧业的,优先承包、租赁土地;凡建设饲养基地的,对所需土地由乡镇、村统一规划,并报畜牧、土管部门备案,所占土地视为农业用地。在待遇上,凡从事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均享受全镇发展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引进资金、引进项目、为发展畜牧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照发展民营经济的奖励政策给予重奖。同时,加大了对畜牧业发展的考核力度。重点考核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的增长幅度,饲养基地、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情况,动物疫病防疫密度、产地检疫率、产业化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奖惩,奖罚分明。通过严格考核,有效地调动全镇上下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为拉长畜牧产业链条,实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以强化技术指导为重点,切实加大了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力度。首先,加强帮扶指导。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开展,由县级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帮扶工作组,对重

点项目、养殖小区实施重点帮扶。同时,由畜牧技术人员分包管区进行技术指导、疫病防治。通过帮扶和指导,及时解决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次,搞好中介服务。除利用经纪人、建立直销点、网上发布信息等形式外,利用养鸭、养鸡、养猪协会等各类合作社组织,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购销、储运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畜牧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四、考核验收方法

篇8:镇特色产业工作总结

河南探索走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 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尝试, 也是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 结合现有地方产业优势, 将产业集聚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结合, 加快推进重点乡镇的城镇化步伐, 是新形势下乡镇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利民镇位于河南省虞城县北部, 黄河故道大堤南岸, 豫鲁交界处, 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 同时也是虞城县的农业大镇、工业强镇。利民镇近年来“农”字产业特色显著, 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 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包装制造为主的支柱产业, 是虞城县小城镇建设的改革试点乡镇, 也是商丘市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镇。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 利民镇按照《虞城县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2012—2030) 》将原有的33个行政村迁并为4个新型社区 (见图1) 。其中, 以利民新城社区规模最大, 公共服务设施最完善, 利民镇最主要的工业企业和人口就集中在此。随着虞城县新型社区建设的推进以及产业集聚发展战略的制定, 利民镇产业园区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设专业的食品加工园区, 改变现有企业布局散乱的同时, 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用工业园区提高企业的聚集力和规模效益,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已成为利民镇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问题。

二、现状分析与规划目标的提出

(一) 现状条件分析

1. 区位条件

按照利民镇总体规划布局, 利民镇工业园区规划位于利民新城东部, 203省道以东、利张路以北、黄河故道大堤以南、老庄村以西区域, 面积约3.34平方公里 (见图2) 。园区向东北发展与田庙、单县相连, 向西南发展与虞城县相连, 203省道贯穿园区南北, 是强化区域协调发展、重整空间资源的重要体现。目前已有企业占地约为1.5平方公里, 发展区和控制区尚在规划建设阶段, 企业入驻较少、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

2. 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1) 硬件条件:利民镇食品加工专业园区现有起步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 固定资产投资66236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入18600万元。集聚区硬化道路36公里, 安装路灯180盏, 达到有硬化、有亮化、有绿化、有排水、有给水、有垃圾处理设施标准的道路8公里, 园区有停车场1处, 占地1800平方米, 可停放车辆200余辆;加油站2处, 占地2亩;汽车站1处, 日发班次数135次。

(2) 产业特征:利民镇围绕按照“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 形成了乳品加工、食品生产、包装制造、生物工程、畜牧养殖、速冻食品六大支柱产业。成型企业68家, 从业人员1.2万人, 建成了全省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全省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乳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荠菜种植加工基地。工业发展方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依托的食品生产和为其提供服务的包装纸业为主, 重点做好水饺、汤圆、粽子、冷鲜肉、甜玉米、荠菜、乳品、肉类罐头等企业。但是现有产业布局分散, 土地及公共设施严重浪费, 规模和集聚效应不突出, 综合管理效能较低 (见图3) 。

(二) 规划目标与策略

1. 规划目标

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引导利民镇的优势产业的发展, 强化利民镇工业强镇的地位,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为城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成为利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成为技术、资金、人才集聚的工业新城。

2. 规划策略

针对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规划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首先, 工业园区向城镇东部延伸, 以平衡城镇的扩展形式;加强园区的集约建设, 兴建现代化标准的城镇工业中心, 减轻利民镇在古城和新城发展建设中压力, 从而辅助这个历史城镇继续成为虞城县的工业强镇、经济强镇的地位。其次, 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 为利民镇、虞城县乃至更大范围的人口提供工业发展的机遇, 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加强工业投资环境、加快当地城镇化步伐。再次, 通过对土地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减少不必要的交通, 对土地使用项目和基础设施分配地段时, 考虑并减少空气、水源和噪音的污染。考虑通过设计独特的道路格局和街景, 并配合翠绿的环境, 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城镇环境。

(三) 规划设计特色

1. 设计理念

以“扁担”效应作为我们的理念来源, 即以中间的综合服务区为连接南北两个产业核心区的纽带, 加强工业园区之间的沟通和发展, 寻求南北产业的发展平衡。在设计方案中, 产业区沿主干道由南向北呈带状分布, 中间有方便的交通干线和综合服务区相连接, 主要产业区的地块划分比较方正, 有利于工业用地的布局。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工业园区土地分布以203省道为主干路发展, 在沿线东西地带发展为由南向北的带状工业中心, 以203省道为边界南北分散成两个主要功能区, 把新区、古城区和虞城县以及单县串联在一起, 同时也平衡了虞城县的线性发展。在工业园区内沿省道由南向北依序划分为生活居住区和工业区, 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依靠原有沟渠划分, 在沟渠两岸做绿化与休闲绿地。在居住区中布置商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和教育用地。综合服务区设立在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 作为服务南北两个工业区的纽带。这样的功能布局, 缩短了生活区与就业、消闲娱乐中心之间的交通距离, 并达到将运输量大的工业用地布置在接近对外交通的园区外围, 同时, 使不同用途的交通更好地分隔开来, 避免了重型与轻型交通混乱的局面。在城镇景观方面, 沿主干道两侧, 内部河流两岸以及工业区内部都设置绿地, 将这些成片绿地连同城镇环境、自然环境, 单体或群体建筑以及沿路带状绿地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新型工业城镇风貌 (见图4) 。

3. 用地规模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总占地147.57公顷, 占整个地块面积的44.18%, 可为超过6万名工业劳工创造就业机会。一期拟发展的目标为虞城县东震纸业扩建项目工程以及科迪面业年产50万吨综合加工项目;禁止设立可能危害邻近居民健康和安全、并会污染园区内河流沟渠的污染性与重型工业;鼓励发展的工业必须要能够加以利用本地区的熟练劳工。

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建设包括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和其他办公用地等, 以满足规划区行政办公的需要, 行政办公用地总面积为22.82公顷, 占整个地块面积的6.82%。

商业金融用地:规划沿203省道向南布置商业金融用地, 商业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产品销售等内容, 以提升工业区沿街形象, 为工业园产品销售服务为目标。另外, 新规划的北部居住区内沿干道布置部分商业, 为科技工业园居住人口服务。规划区共规划商业金融用地5.32公顷, 占整个地块面积的1.60%。

文化医疗用地:在综合服务区内规划建设职工培训基地、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 以满足规划区职工技能培训和文化娱乐的需求。在综合服务区与新建居住区内各规划医院一所, 为镇区及工业区居民提供快速医疗保障。文化医疗用地占地4.25公顷, 占整个地块面积的1.53%。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占地51.57公顷, 占整个地块面积的15.42%。规划期末将能够提供2万个居住单位, 其中30%发展为低密度和中密度住宅和公寓, 另外70%属于高密度公寓。

绿化用地:绿化用地占地51.72公顷, 占整个地块面积的15.47%。防护绿地主要应布置能吸收废气的阔叶乔木为主, 保护规划区免受风沙侵袭, 及减少有害气体、气味、噪音等不良因素的干扰。道路绿化应优先满足现代交通要求与步行环境要求:选择吸污、滞尘、降噪能力强且形态优美的树种, 乔灌及草本结合。突出现代风格, 兼顾文化底蕴。规划区内沿省道两侧布置10米宽的街头绿地。规划单虞豪公路西侧, 仓储用地北侧设置一处集中绿地, 并适当布置一些城市雕塑、园林绿化小品, 使其成为整个规划区南部的一个休闲活动中心。结合加油站、行政办公、垃圾处理等设施兴建六处集中绿地, 建设小游园, 丰富园区景观。

4. 规划结构及产业空间布局

利民工业园区的整体规划结构为:“一轴, 三片, 四核心” (见图5) 。

“一轴”是指以203省道所形成的生态景观发展轴和产业区发展轴。

“三片”是指位于产业区北部的生活区, 以及北部生产区和南部生产区。工业生产和居住相结合, 使产业区内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更加人性化。

“四核心”指的是生活区内的一个生活核心和一个服务核心以及产业区内的两个工业核心区。四个核心辐射整个工业园区, 为工业园区提供各种服务。

规划采用“网格状”布局, 在工业园区内, 根据不同产业类型之间相互协同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集聚区内形成若干个产业类型单一, 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块状小型产业区。

北部科迪乳品区。以科迪集团为核心形成乳品加工区和速冻食品加工区, 逐步发展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方便食品加工制造企业, 形成全镇工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发展过程中, 适当将产业人口和其他要素向北部居住区集中, 形成一定的集聚和规模效应, 完善“扁担”效应的核心区域, 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中部综合服务区。以办公、绿地、综合文教娱乐和市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区, 是“扁担”效应的平衡支点, 也是调节园区产业均衡发展的核心控制区。

南部食品包装、加工区。科迪集团产业链中需要大量的优质面粉、黑芝麻、三樱椒、甜玉米、芦笋、玉米笋、猪羊肉、原牛奶等农副产品。通过和当地农民联姻, 发展“订单农业”, 走产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的新路子。该策略促使当地形成了一系列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包装业为主的次生产业, 有力地加快了该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不仅带动了本镇群众的脱贫致富, 而且使周边乡镇农民也颇为受益。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而来的次生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食品加工区和包装制造区, 以板纸、泡化碱、扁丝、纸箱、胶带、面粉、肉联、油脂化工为主。

三、结语

利民镇食品工业园建设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镇产业集群建设的一次有益实践, 是对利民镇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 是加快镇区新型城镇化, 解决农民就地城镇化, 完成城镇产业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重要举措。利民镇以商贸区 (老城区) 、行政区 (镇政府所在地) 、工业园区 (科迪集团等企业所在地) 三区组团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框架已经拉开。工业区建设依托县城和镇区, 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 将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 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城市化”的新格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利民镇用生动的实践, 验证和诠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也描绘了传统粮食主产区光辉灿烂的前景。

摘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是从国内现阶段实际出发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城镇化建设应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通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促进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如何发挥农村具有地域性的特色经济, 建设具有乡镇特色的产业集群, 促进小城镇的快速城镇化, 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产业园区建设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以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食品加工专业园区总体规划为例, 探讨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建设富有乡镇特色的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耿健.产业发展与村镇空间结构组织的关系分析[J].小城镇建设, 2011 (11) :57-61.

[2]白建国, 梁红岩.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问题, 2005 (2) :34-35.

[3]高伟, 周晨钰.德阳旌西工业园区"工业社区"规划模式的探索[J].工业建筑, 2011 (6) :50-53.

上一篇:美赛一等奖论文下一篇:“段首排比式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