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

2024-04-28

濒危(共9篇)

篇1:濒危

珍稀濒危植物濒危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现状

珍稀濒危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科研、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殊重要价值,然而这些植物通常分布范围狭窄,个体数量稀少,随时都有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从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优先保护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就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

作 者:杨洁 方成武 杨晨 汪莉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115”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安徽,合肥,230031 刊 名:中国科技纵横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ANORAMA MAGAZINE 年,卷(期): “”(11) 分类号:X3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   现状   保护   评价指标  

篇2:濒危

语言濒危小议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在政治、经济、战争、宗教、移民、文化等等因素的作用下,已有1000多种语言在地球上消失.说人们生活在一个史无前例的世界性语言衰落时期毫不过分.语言的消失对人类社会和文明都是重大的.损失.这篇文章针对语言濒危问题讨论濒危语的定义,语言濒危的后果,并探讨引起语言濒危的原因.语言濒危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是使用中语言机制内部矛盾双方严重失衡.

作 者:徐雪林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8(5)分类号:H0关键词:语言濒危 濒危语 濒危原因 语言机制 失衡

篇3:极度濒危的遗鸥

与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交界的红碱淖湿地位于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草原的交错处, 属风沙草滩区。湖泊四周有木独石梨河、柒卜素河、拖河、蟒盖兔河、尔林兔河等7条季节性内陆小河注水。是陕西省最大的天然内陆淡水湖泊, 湖面海拔高程1, 200米, 湿地面积11, 260公顷, 其中:湖水面积5, 515公顷, 草本沼泽面积1, 080公顷, 固定半固定沙地面积4, 665公顷。其水质良好, 水生物丰富, 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等淡水经济鱼类。红碱淖及周边环境是荒漠——半荒漠生态环境下稳定性较高的湿地生境, 湖面四周有草本沼泽湿地2, 500公顷;东侧有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尔林兔草原, 西侧有面积达70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牧场, 南北两侧沙丘滩地上有柳树、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带, 滩地上有以沙柳、红柳为主的灌木林带, 湖心岛屿分布较广。水草丰盛, 浮游生物资源丰富, 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地。

遗鸥为中型水禽, 以小鱼、昆虫、水生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每年4月初飞来红碱淖繁殖, 5月初开始营巢, 5月中旬产卵孵化, 每窝产卵多为2~3枚, 孵化期为24天左右, 成群营巢繁殖, 9月初携幼鸟南迁越冬。

遗鸥在红碱淖湖的分布发现于2000年, 榆林野生动物管理站站长王中强等一行五人在红碱淖考察鸟类资源情况, 发现有两只带环志的死鸟, 经国家环志中心鉴别此鸟为遗鸥。之后, 省、市、县林业部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红碱淖的遗鸥繁殖进行了重点观察。2005年3月份开始, 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一行5人对红碱淖湿地遗鸥等水禽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研究。通过当地政府的保护和近几年的观察, 红碱淖湿地的遗鸥繁殖孵化率达95%, 雏鸟成活率达90%, 孵化地点、食物资源等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经有关专家论证, 红碱淖湿地可以确认为遗鸥的重要繁殖地, 是目前世界已知遗鸥繁殖的最大种群。

据有关专家介绍, 遗鸥繁殖的必要条件是湖心岛。据当地群众讲, 20世纪60年代, 红碱淖内最大的湖心岛红石岛有大量的遗鸥在此繁殖。当时群众生活困难, 经常拿上筐子去岛上捡鸟蛋。70年代之后因水位下降红石岛与岸边相连形成半岛, 遗鸥就不在此繁殖, 飞往别处去了。近年来, 由于水位陆续下降在红石岛附近又形成了3个小湖心岛, 面积约0.8公顷, 又引来了大量的遗鸥在此繁殖。

由于生态的恶化和人为的破坏, 遗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距红碱淖不足100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泊尔江海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由于水面逐年下降, 湖心岛消失, 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环志回收情况得知, 从2003年开始泊尔江海的水禽大部分飞往红碱淖繁殖。

红碱淖的水源来自周边的7条河流, 其中有4条河流为季节性河流, 仅有3条河流常年流水, 但它们都在内蒙境内。近年来内蒙古开发水电, 均在这3条河流修建梯级电站和水库, 截流严重, 最大的入住河流扎萨克河因修水库而致彻底断流, 一滴水也不会流入下游了。仅只靠老天下雨来补充水源。因此, 红碱淖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 原有的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 据观测, 水位每年下降大约60厘米, 目前, 红碱淖最深的水位仅为3~5米, 湖水面积由10年前的7000公顷减少到4000公顷。水质变差, PH由7.4~7.8上升为9.0~9.2。

篇4:濒危或者不濒危的台湾动物们

今天要讲的是台湾的动物——并非只指保育动物(保护动物),而是每一个大自然的精灵。台湾人的保育观念和行为不见得尽善尽美,但可给我们一些镜鉴,而若我们身在台湾,也可以多懂一些入乡随俗的注意事项。

在人类塞满地球的当下,动物的生存现状在世界范围内都不乐观。我曾看到台媒刊登的一张顶着水龙头帽到处跑的寄居蟹照片,真是三分好笑,七分心酸:游客捡走了沙滩上的贝壳,饕客吃完螺贝将壳丢进垃圾,于是,台湾的寄居蟹长大后没有合适的大套房来换,只好挤在原来的小壳中,或捡拾金属和塑料类的废弃物当家。这是一个辛酸的故事,但也因此,人们开始帮寄居蟹募集贝壳,把家还给它们。而作为陆客,我们应该懂得一个常识,在台湾,捡拾贝壳和鹅卵石是不被允许的,千万别信媒体或导游关于哪个海滩适合捡贝壳和鹅卵石的宣传,不管是为了自己也好,还是为了动物也好。

寄居蟹的故事,说明人们在破坏中学会了保护。再举个例子,20年前,金门海边尚未开放时,成双成对的鲎(夫妻鱼)随处可见,仅仅过了不到十年,这种坚强生存了4亿年的活化石便急剧锐减,金门县政府从1999年开始保护鲎繁殖的西部海岸,进行鲎的人工繁殖,并在其长成后放归大海,如今,金门人成功了。鲎复育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种绝对依赖潮间带生态的动物,鲎是栖息地是否健康的指标,老前辈鲎是在用生命发出讯号,来教会地球上的后生小子们,如何保护对它们、对人类同样重要的生态,而不要轻易地捕捉、贩卖和食用它们,因为,它们是珍稀而有毒的!

同样这样教育过人类的还有“神话之鸟”黑嘴端凤头燕鸥。与它相比,熊猫都算人丁兴旺的庞大族群,因为这种鸟多年来只在马祖有过几次记录,据说全世界只剩不到50只。2008年7月,一只黑嘴端凤头燕鸥的嘴不幸插上了一只塑料包装盒,结果惊动了海峡两岸——台湾方面迅速派人飞赴马祖,登岛试图帮它解困,福建方面则准备在闽江口滩涂伺机捕捉,以便助它一臂之力。不过后来,这只鸟下落不明。但经过这件事后,两岸痛定思痛,开始广泛宣传清除海滩垃圾的重要性,只因这种眼看就要绝种的鸟再也经不起人类化工产品的考验了。而这个看起来有些歇斯底里的保护动物的故事,代表我们不希望“神话之鸟”的故事在任何一种动物身上重演。

还有比“神话之鸟”更悲催的种族,那就是台湾云豹。云豹是台湾原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今年,在经历了13年的寻找之后,人们终于不情愿地证实台湾云豹已经灭绝或不可能再繁衍。而目前台湾唯一能见到的台湾云豹是台湾博物馆内收藏的一只日据时代的标本。

比较悲催的还有台湾动物界的大V——台湾黑熊。台湾黑熊是台湾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也是唯一台湾原生的熊,它们胸前的大大的V字,炫耀着它们的与众不同。然而如今,它们虽未灭绝,但只是偶尔被拍到影像,并被怀疑与一次火车擦撞事故有关。黑熊没有成为传说,但基本只剩了传说,这是不幸,但如果您超级幸运(超级不幸?)地在野外碰见了黑熊,请保持沉着,安静地离开,这是对人、对熊最好、最安全的方式。

台湾云豹灭绝之后,作为台湾原产的目前唯一健在的猫科动物,石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数不到500只,主要分布在苗栗,这种长得很像威风凛凛的猫却有些天然呆的生物还时不时会传出死于车祸的消息。还好,苗栗愿意学习先进经验,竖起了“小心石虎”的警示牌。

让苗栗愿意学习的先进经验来自垦丁。曾有导游发过一张感动无数网友的照片,照片中,一只毛足圆轴蟹(一种大型陆蟹)正张牙舞爪地过马路,几个机车客纷纷停下车子,看它安全通过后,方才安心离去。而这张照片,就是台湾人主动保护陆蟹的写照。在台湾,对陆蟹的保护比较成功,也比较系统,最近,陆蟹的主要栖息地垦丁就做出了例行的交通管制,以保证陆蟹能安全地过马路去产卵。时至今日,“小心陆蟹”的交通提醒已成垦丁一景。

在垦丁,你感受得到满满的善意,而善意往往能带来连锁反应,所以,当你在鹅銮鼻看到惬意地趴在蓝天白云下陪主人贩卖纪念品的狗狗时,你会像我一样心生羡慕,因为,你在它们身上读到了“安全感”三个字。

可以说,虽然台湾在动物保护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但善意是随处可见的。所以,台大的松鼠可以在校园里随心所欲地跳跃嬉戏;所以,动物园里也可以拍出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取景自台北动物园);所以,人们只看得到台湾猕猴大闹市区的新闻但不会看到警察叔叔果断开枪除害的下文;所以,没有山椒鱼、绿蠵龟、樱花钩吻鲑(这种鱼在武陵农场境内可见)等珍稀动物,只有羊和牛的清境农场能吸引那么多人;所以,人们替猴硐猫村的猫建了人猫共用的猫桥,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猫迷涌入,只为特意来喂喂流浪猫;所以,当“农委会”想用米格鲁犬做狂犬病试验时,会遭到那么多民众的激烈反对;所以,在摊贩怒摔流浪猫之后,整个夜市生意大跌,逼得摊贩只得下跪道歉……台湾人重视所有动物的生存空间,而非只是按照濒危动物的等级来施以保护。

魔幻级别的台湾偶像剧《终极三国》中有一个搞笑的桥段,说是在某个平行时空中,最让人疯狂的濒危动物不是熊猫,而是公鸡,在那里,人们都没吃过鸡肉,还把获得一只公鸡视为无上荣耀。其实,最便宜最常见的动物变成濒危动物,也不是不可能的——譬如,在历史上,鹿皮曾是台湾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鹿港便曾是鹿的天下。相传郑成功占领台南率部队北上时,军粮、饮水渐渐告罄,是两只母梅花鹿用奶水救了部队,于是郑成功将当地取名为“二鹿”,也就是后来的鹿港。郑成功部队曾缺粮是真的,而传说虽不足采信,也足以说明这个地方的确有很多野生的鹿。而如今,台湾特有梅花鹿的野外族群已经灭绝,目前台湾的野生族群是人工复育后野放的,而纯种族群的母群来自台北动物园——鹿港从多鹿到只剩地名,只不过百十年光景,还真是翻天覆地啊。

所以说,我们应该学会换角度去思考。其实,所有动植物都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珍贵的东西,植物是大自然的宝藏,动物是大自然的天使,它们用生命教会人类,如何更友善地对待世界,对待周围的人、事、物。

网上流传着一个6岁小男孩对于宠物狗为何只能活十几年的看法,颇为感人,他说,“因为人们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比如一直爱所有人和变得友善。而狗儿已经知道如何去做了,所以它们无需在世上停留那么久。”男孩说的或许太过稚气,但却触动了你,不是吗?

篇5:保护濒危物种措施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叫“SOS东方美人鱼”的电视剧,主要是呼吁人们对白鳍豚的重视和保护。转眼十多年前过去了,白鳍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这种呼吁和宣传似乎显得非常的无力。同样是濒危物种,在感性角度来看也都是招人喜爱的动物,但是白鳍豚和大熊猫的命运却相差甚远。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两者的物种特征或者生活环境决定了保护的难度和结果上的差异。但是在我国或多或少,大熊猫由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获得了“优待”。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大熊猫,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白鳍豚。

和环境污染不同,生物多样性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物种快速地、不正常地灭绝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除了一些热爱自然的人出于感情而为那些灭绝的物种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科学家在单方面地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事实:日本仍然在大量地捕鲸,墨西哥漏油事件威胁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的报告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口号本身很简单,也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面临那么多要灭绝的物种,我们又应该选择去保护哪些呢?

物种的生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与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都密切相连,这导致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珍贵物种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来驱使人们不顾其灭绝的危险而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使得物种非要到达濒危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往往为时已晚,然后我们也只能为它们的灭绝而一声叹息。如果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捕杀某些物种,那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如果人们这种需求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过度的,那么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考虑采用经济、法律手段等来惩罚某些行为,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向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举国注目的“周老虎”案中,如果拍的不是野生华南虎,当事人大概也不会拿假照片说事儿。在网络上各类专家和网民的激烈争论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个物种的悲哀。查一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想到的几种野生动物名称,竟然无一例外地赫然在列。这也就是说,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当中,似乎濒危的野生动物才是大多数,而不濒危的反而成了少数。动物尚且如此,遑论所受关注更少的野生植物了。豢养在笼子里的几只有限的动物并不能够说明人类保护了某个物种,有时甚至连保障这些动物的健康和安全都很难说得上。沈阳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悲剧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各地动物园中被拿来与人留影的小狮子、小老虎蜷缩在墙角簌簌发抖的样子,往往令稍有同情心的人感到揪心。

保护濒危物种,必有其基本前提,即地域空间和自然条件。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拿来大作文章。我国目前的野生物种保护模式主要是建立保护区,但是检索一遍《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就会发现这些自然保护区大多又同时是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国家缺乏调整自然保护区监管、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专门性法律。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环保、水利、海洋等有关主管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保护区享有监管职权。多头管理,反而难以获得监管实效。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也会重复拿着同一区域,换着名字地去申报不同的保护项目,毕竟对于争夺旅游资源来说,噱头最重要,而在审批环节中,这些区域不过是写在文件上面的地名而已。结果是保护区越设越多,野生动植物物种却不断加速灭绝。甚至于保护区还设在那里,但受保护的物种却早已消失了。

除了制度方面的问题以外,人类的某些生活习俗也是阻碍野生物种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的另一重大障碍。某些人爱吃,而且喜欢抱着猎奇的心理去吃一些平日不常见的东西。有观点认为爆发的洞庭鼠患的主要原因也包括人类吃完的湖区周边的蛇。活跃在以广州为代表的各地野味市场更说明了这种爱吃的生活习俗对野生物种繁衍所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当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是恒定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被用来作为行为动机时,所谓的纯粹公益事业往往是第一个遭到抛弃的对象。没有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丧失了维系繁衍的种群数量,濒危物种保护的前景并不光明。

前两天看新闻,美国环保主义者对总统奥巴马在采访中打死一只苍蝇感到愤怒,特地送了一个电蝇拍去白宫,希望总统不要这么残忍。 记得何祚庥院士曾经质问过环保主义者,如果你单独一人面对一只老虎,它向你扑了过来要吃了你,你打不打虎? 如果谱系的一边是极端的环保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功利主义,那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到如今的这个落脚点,比较合适的态度恐怕还是中庸,从自己做起。

但面对动物保护,特别是濒危物种保护这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从自己做起这个理念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如今每几分钟就有一个物种告别我们,但活了这么多年,我们很难在现实生活里遇到这样残酷的现实——作为某物种的最后一只动物,死在你面前。真相因为遥远而失真。 希腊神话里的卡桑德拉,神灵对她下咒:你能看到未来,但无人信你的话。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后的阵地是哲学,而哲学恰恰是我们最说不清的领域。

面对环保的话题,特别是这样一些与我们似乎密切相关但却很难有直接的要害关联的问题时,我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许,洪水退去,让我们再从一片新的橄榄叶开始吧,如果那时我们还存在的话。

被称为“长江里的大熊猫”的白鳍豚,却有着和大熊猫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相反,目前白鳍豚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甚至很可能已经灭绝。事实上,我国早就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长江上也设立了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鳍豚保护站。但是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减少。白鳍豚的灭绝真的是种必然吗?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灭绝并不来源于自然原因,而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捕捞、水上运输、水利工程和水污染都在破坏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而对栖息地的依赖直接导致了白鳍豚的减少和灭绝。白鳍豚的灭绝并非像科学家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保护措施,没有掌握人工饲养的方法。科学家们有能力拯救大熊猫,就应当有可能找到保护其他濒危物种的方法。显然,最直接有效保护白鳍豚的方法,就是提高长江流域水质、限制捕捞和航运、保持航道畅通,这却恰巧与经济发展的追求相抵触了,而这已经不是科学家们可以决定的了。

相比之下,大熊猫是幸运的。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山区,对大熊猫的保护不需要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大熊猫“国宝”的头衔,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和观赏需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这种双赢当然会吸引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怪大熊猫可以被“收养”,住“别墅”,吃精心准备并消毒的竹子,还不时“相亲”,出国“交流”。白鳍豚自然不会有这种待遇,一个看不出经济价值、影响经济发展的物种,再稀少,也显不出珍贵。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下,白鳍豚的灭绝成为必然。

白鳍豚的灭绝预示着其他濒危物种的可悲前景。如果不能深切反思,把握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机会,人们最终只能通过标本和图片来认识曾经美丽和多样的世界。而当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使得环境无法支持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将成为下一个濒危物种。

初,惨剧发生在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里。11只东北虎在3个月时间内相继死亡,死因是东北虎进食太少而被饿死。这出悲剧,一经媒体曝光,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东北虎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并且与苏门答腊犀牛、西方灰鲸、红狼等共同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全球十大最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如此珍贵的物种,不幸丧命于本应能够得到较好照料的野生动物园里,难免让人不解:究竟是什么酿成了这场悲剧?

目前,我国对东北虎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东北虎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另一种是采取动物园形式的异地保护方式。动物园的管理又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国家运营和私人运营。两种形式各有其优劣之处,一般而言,国家运营有较强的财政保障,但容易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也可能出现实际管理人缺位现象;而私人有较强的主动性去管理动物园的日常经营,但由于私人运营的主要目标在于盈利,所以难免会把保护动物的目标放在第二位。

国家运营抑或私人运营,很难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全国三十多家野生动物园,绝大部分是采取了政府招商、企业投资运营的形式,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同时,国家运营的野生动物园也存在,比如上海野生动物园。因而,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由谁运营,而在于如何对运营中的动物园进行监管。怎么确保国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懒懒散散、敷衍了事,怎么确保民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利益熏心、唯利是图?据媒体披露,在此次东北虎死亡事件中,政府每天拨付的饲料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用在了动物身上;动物园的门票收入如何被使用也无从知晓。私人运营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运营中的监管确是一项理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艰巨任务。

篇6:保护濒危动物英语作文

Last,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We should stop people from cutting trees down. Without trees, wild animals will lose their home. And we will lose our animal friends. All of us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animals.

We need to protect animals better.We should give them fresh water to drink.We should make the forests bigger for animals in danger to live in.We should advice people not to kill animals beacause they are our friends!

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如何保护他们?政府正在努力保护所有濒危动物,并取得了大量的计划,以拯救动物。在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吃野生动物!应该让他们远离我们的`晚餐。这样一来,不会有售,野生动物。我觉得猎人杀手将会越来越少。

最后,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阻止人们砍树下来。无本之木,野生动物将失去他们的家园。我们将失去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都应该尽力保护动物。

篇7: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河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车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科教版《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四年级下册,第四主题《动物——人类的朋友》中的活动三《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一、教材理解

教材简析

《救救濒危野生动物》是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过的好吗》《奇妙的动物仿生》 两课之后,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而设计的。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知道动物濒危的原因,了解不保护野生动物的危害,培养学生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增强责任心和爱心。教学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具体目标,同时在理解教材和对学生了解的情况下,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有哪些濒危野生动物及它们的分布,知道动物濒危的原因。

(2)了解不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危害,知道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能主动、自觉地发出倡议,请人们不要食用、捕杀濒危野生动物,并能在学校、街道、社区等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们的能力,结合这节课的活动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不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危害,知道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学准备

这一节课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前教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还让学生多渠道的搜集了濒危野生动物的资料。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旧延续了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较感兴趣。从学生能力发展来看: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整理资料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在学生初步了解濒危野生动物的分布、生活习性与濒危的原因这两个环节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和生动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濒危动物的距离。

开放性教学法:从课前开放性课外作业的布置,到课中采取小组交流、课上展示交流的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在课内采用交流法、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交流共同探讨,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救救濒危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中去。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2、资料交流,深化扩展。

3、感悟理解,合作探究。4、增强意识,付诸行动。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境营造能迅速引领学生走进情感的天堂,激发它们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出示两段动物图片的短片请学生进行观看。第一段短片是一些常见的动物,图片上的动物也展现的有趣、可爱,背景音乐也是欢快的。短片一出现,学生就大声叫出动物的名字,学生的情感立刻激发出来。但是当学生在看第二短段片时,背景音乐发生了变化,变得悲哀、忧伤,出现的动物图片学生也不能一一叫出名字,引出了学生的思考,原来这些动物有的已经灭绝了,有的正在灭绝,进而使学生产生了解濒危原因的欲望,情绪由高兴开始变得有些悲伤,为学生接下来的情感交流铺好道路。2、资料交流,深化扩展。

此环节分为四个步骤:

(1)读教材知道我国的四种濒危野生动物,通过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了解它们的分布、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各小组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学生了解更多濒危野生动物的情况。

(3)投影出示世界、我国最濒危野生动物,教师对投影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了解更全面了。

(4)利用书上的表格(填写濒危动物及分布)进行比赛,检查他们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了解情况。

以上四个环节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老师收集的资料为辅助,层层深入的让孩子了解、认识濒危野生动物的情况。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动物濒危的原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计指导学生系统的搜集信息,把学生的课堂开放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方式,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查阅有关动物的资料,不仅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3、合作探究,感悟理解。

此环节分为 两个步骤:

(1)了解濒危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

(2)野生动物的减少或灭绝,对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影响?

在了解濒危野生动物面临困境时分四步走:

1、学生读教材知道华南虎面临的困境。

2、通过学生搜集的资料了解藏羚羊面临的困境。同时播放猎杀臧羚羊视频资料和相关的文字介绍。揭示藏羚羊濒危的原因是因为其外层皮毛下面被称为沙图什的绒毛异常精细,可以用来织成华丽的披肩,利润惊人刺激了盗猎分子的欲望,使他们大肆猎杀。

3、学生出示事先搜集的图表揭示许多动物的灭绝的根本原因是巨额的利润使盗猎者伸出贪婪之手。

4、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濒危野生动物濒危的其他原因。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交流搜集信息后,引导学生对文字信息的整理加工的过程中,总结出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有: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物种的自身原因;栖息地的破坏与丧失;乱捕滥杀;环境污染。让学生意识到动物的濒危我们人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野生动物的减少或灭绝,对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影响?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出示生物链示意图,通过学生对生物链的理解,和四年前令世界恐慌的非典给我们的警示。让学生们意识到大自然中的生物链是一环扣一环的,野生动物也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没有众多野生动

物,就不会有和谐的自然,人类也不能很好的生存。

4、增强意识,付诸行动。

在以上三个环节基础上,围绕“我们为拯救野生动物做些什么”这一话题,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宣传方案。设计的方案大致分标语、倡议书、拍手歌等几种。孩子们准备走进餐馆、饭店,走进商场、狩猎场,用标语宣传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如:“鲜美的野味背后是猎人冰冷的枪口 ”,这条标语从反面说明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给人类敲响警钟,又如“保护动物光荣,猎杀动物可耻”是根据八荣八耻改的,标语独特,新颖。学生们还要利用网络、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向人们发出倡议,让我们保护大自然,还濒危野生动物的家园。最有趣的是孩子们编了拍手歌,要去幼儿园向小朋友宣传,要让小朋友们从小就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课堂上,积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情感感染了师生,大家的感情都专注到与保护野生动物相关的事物上。为把此次活动延伸课外,付诸实践,我要求孩子本课结束后真正走进学校、走上街道、进入社区进行大力宣传。

本环节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 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从课内走向课外。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放飞理想,激活思维,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活动中形成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意识。

动物——人类的朋友

活动三:救救濒危野生动物

从我做起保护动物

整个板书内容集中,主题突出,条理清晰,简短明了,富有新意,突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篇8:濒危档案保护探研

一、建立濒危档案抢保优先原则及数据库

档案实体是档案保护的主体和档案事业的基础。对于珍贵的老档案,无论是手写体还是印刷体,都要采取适当措施抑制或延缓其老化,否则它们将永远消失。当今,需要抢救保护的档案很多,而馆藏空间有限。当前档案保护中的主要矛盾是海量馆藏档案和有限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因此,确定优先保护原则,科学排序,提高有限保护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是缓解该矛盾的有效手段。濒危档案抢保中,要分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先抢救利用率高,损毁严重,年代久远的档案,后抢救利用率一般,损毁不严重,年代较近的档案。以缓解档案馆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集中精力抢救濒危珍贵档案。

建立待抢救、已抢救档案的信息库。将需要抢救的老档案信息记录下来,包括档案形成时间、损毁情况、保存现状、评定等级等情况逐一登记备案;将已经抢救的老档案信息记录下来,建立一个档案抢保信息库,包括抢救时间、材料、方法及抢救原则等情况逐一记录,和已经抢救好的档案一同归档。开展抢保工作的同时建立抢保工作相关档案,这既是濒危档案抢保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工作有指导意义,也可为将来的抢保工作提供参考,了解这些档案曾经经历过怎样的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纸质档案的修裱

纸质档案文献的修裱一般遵循最小干预,确保质量的原则。修裱方法有很多种,有机械加固,也有手工加固,它们各有千秋。要选择风险最小,成果最好的方法及最耐久的材料。但因手工加固灵活方便,材料广泛,成本低廉,可逆性强,所以手工加固的方法一直广受欢迎。科学合理地确定修裱范围及相关的措施,确保档案的质量。若现在的技术无法修裱,则原样封存,待将来技术成熟时再做处理。档案修裱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延长其寿命,为各项事业服务。

1. 载体因素分析。

首先要弄清档案载体及字迹的物理、化学成分及损毁因素,再根据温湿度、人为因素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固。载体因素中,纸张是现存最多的档案载体,纸张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纸张的防护主要是控制防光、防尘、防霉菌、防虫、防有害气体等。另外纸张PH在6.5~8.5之间,对其耐用性,耐久性比较适宜,且不利于霉菌生成。字迹材料方面,字迹耐久性主要是字迹色素稳定性和字迹色素与纸张的结合程度,碳素墨水字迹最耐久。

使得字迹牢固,纸张加固的方法是用胶粘剂喷涂在档案上。常见的粘胶剂有:明胶—甘油溶液,有机玻璃溶液,氟塑料溶液等。另,字迹显示与恢复是用化学物质与褪色字迹起反应,在原件上恢复字迹。

2. 修裱过程。

用软刷或排笔将档案逐页轻扫,不仅可以除尘,除虫卵,还可及时发现档案是否有褪色、脱页等其他问题。至于修裱方法,破损档案根据纸质的损毁程度,可以分为发黄、变脆、虫蛀、霉烂、撕裂、磨损。修裱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以达到纸质加固,延长档案寿命的目的。修裱可分为局部修补和整张托裱。若纸张强度高,对于缺角、空洞、开裂等可用局部修补方法;若纸张强度弱,纸质霉烂、变脆等可用整张托裱方法。修裱中纸张遇水后质地变弱,变脆,是因改变了纸张原始纤维结构,所以要慎重选择修裱方式。若局部破损的档案用托裱的方法,纸张遇水后强度变弱,和上浆糊后,易滋生霉菌、害虫(不利于档案永久保存)。若纸质强度弱的采用局部修补的方式,那么无法加固该档案。

经过修复或托裱后档案应达到以下质量要求:修裱成品应保持档案原貌,修旧如旧,修裱过程中不能造成原件的破坏。修复后的档案平整光洁,质地柔软,拼缝整齐。修裱成品(没有崩、拔、走、裂等情况)不变形,舒展平整,镶料颜色协调等。

3. 修裱胶粘剂的选用及提取。

在档案的修裱中,胶粘剂尤为关键。小麦淀粉作为修裱的胶粘剂运用了几百年,但必须谨慎的是,小麦面粉中的面筋是面粉中的杂质,它颗粒大,粘性强,颜色黄,不利于档案的修裱,必需把它从面粉中去除。用提取后的淀粉制成胶粘剂,它的粘性、粘结速度适中,修裱后纸质柔软,平整,颜色白,且PH值约为中性,有可逆性、抗老化的品质,是档案修裱的理想胶粘剂。尽管使用淀粉遇到高温、潮湿容易滋生霉菌、虫蛀,但是只要库房的温湿度符合档案要求,就不用担心该问题。

小麦淀粉的提取方法:首先和面,在面粉中加适量冷水,揉成团,成硬面,用湿布盖起来搁置1———2小时。然后洗面,加适量清水,把面团放入反复搓揉,直至剩下面筋为止。接着沉淀,将淀粉放置一段时间,直至淀粉沉淀后,把上层的黄水倒掉,再加水,再沉淀,直到水变清,倒掉水后剩下粘稠的就是淀粉糊。最后冲糊,用适量开水,直接冲入沉淀好的淀粉糊中,边冲边搅,要顺一个方向搅拌。若淀粉糊变成稀的透明糊状,能拉出长丝,就做好了,冷却后可以使用。

4. 采用独立的外包装袋。

老档案除尘、杀菌、消毒、修复后,用玻璃纸或无酸牛皮纸将濒危档案用单独的外包装袋封存,该包装袋的尺寸可按濒危档案的长、宽、厚量身定做,在包装材料制作过程中可以适量加入一些驱虫药(或将防虫的中草药包放入袋内),并在袋内放入有害气体吸收剂等。这样可以使得包装袋内的小环境有益于濒危档案的保护,起到防尘、防光、防虫、灭菌、防腐蚀等效果。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对损毁档案进行修裱、去污、加固,同时进行去酸处理,提倡把多种技术放在一个流程,尽量减少频繁操作造成档案的损毁。

三、濒危档案利用中的保护

缩微和数字化产品的使用,在濒危档案利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件。缩微复制技术在档案中已臻成熟,胶片存储档案信息安全可靠。法律规定其与原件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这是有效对濒危档案抢保的可行方法之一。

数字化,是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存储于光盘、硬盘上并依赖于计算机识别的电子文件。做好数字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存工作,拓展保护方法。把数字化工作和抢救保护结合起来,把档案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以全宗为单位,全部扫描,做好数字化档案安全防护,储存并备份于防磁柜。抢保工作是一项永续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保存的档案会逐渐出现一些问题,也会有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抢保工作中。档案的数字化遵循边抢救边利用、扫完即用的原则。

国家珍贵档案在日常的管理、利用中极易受到损毁,并且一旦损毁就无法恢复原貌。加大对国家濒危档案的缩微、数字化建设水平,将原件封存,除非必要的核对、查看虫、霉情况,一般不再开封。如必须提供原件,则要戴手套,禁止使用书写工具。最大限度延长国家档案的寿命,确保珍贵档案的原件安全。

四、加大硬件投入

档案保存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库房的标准化程度。目前,全国很大一部分档案馆的库房是非标库房,需要整改或重建。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重要档案的抢保工作,必须加大硬件投入,使得国家的珍贵文献得到长久保存。

改善库房保管条件,延长档案寿命。不但要配置空调、除湿机器、灭火器、标准装具等,更要做好库房温湿度控制,档案的虫霉防治,定期消毒,经常更换杀虫剂药物品种,以防虫霉滋生。

五、加强档案保护技术培训工作

档案保护人才的培养,要理论联系实践,既要有理论基础,也要有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濒危档案的抢保工作。抢救工作要求抢保人员必须要有高超的职业水平。目前,全国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非档案专业的,对于珍贵文献修复这类比较专业的知识及技术严重缺乏,档案的修复人员一般是建立在经验和主观评判的基础上,这就难免造成修复中人为的二次损毁,修复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必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推广档案系统的珍贵文献抢保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加强广大档案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提升老档案修复质量,降低操作过程中人为的二次损毁。

濒危档案的抢救保护是一门综合学科,我们要汲取其他领域的科技成果,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创新档案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解决档案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延长档案寿命。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濒危档案修裱技术的优先原则, 并详细讨论了纸质档案的修裱工艺以及档案利用中的保护等问题, 目的是为了使濒危档案的保护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濒危档案,抢救修复,修裱工艺

参考文献

[1]侯玉红.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6) .

[2]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档案, 2009 (2) .

篇9:“深阅读”濒危

相对于纸质书阅读率的连年下跌,数字阅读率却在日益增长。

电子阅读器貌似在拯救阅读,让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人”和“读书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数字阅读的浅层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对阅读本身造成了伤害。

数字阅读,容易陷入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这种阅读习惯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

传统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照此而言,阅读的深与浅对一个社会精神气质的形成和走向至关重要。

要避免数字阅读可能带来的“浅阅读”倾向,将信息化为知识,将碎片化为体系,则需要解决数字出版内容滞后、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并且在硬件开发上不断创新,让沉浸式的“深阅读”在电子世界里也能觅到栖身之地。

身处在知识飞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坚持一种深得人类菁华滋养的阅读习惯。读书并非敲门砖,也不是应付日子,而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开发生命资源的最好手段。“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下,弦歌不辍都是活着的最大依靠。”

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写过这样一篇科幻小说。在2155 年 5 月 17 日,小男孩马琪发现了一本爷爷曾向他描述过的、真正的书。

“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书上的字全都静立不动,一点儿也不像他们平常在荧光屏上看到的‘书那样,顺序移动。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马琪感慨着爷爷生活的年代,“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也是这篇科幻小说的名字。

2155年,那是未来140多年后。不过,如果以当下电子书攻城略地的速度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可能被提前。

2011年7月底,因租约到期、租金上涨,上海季风书园来福士广场店将关门停业。前不久,有着16年历史的北京著名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已然歇业。尽管风入松书店董事长王洪彬表示书店正在寻找新址重新开业,但疑虑与担心仍扑面而来:实体书店,特别是人文学术书店能否继续“诗意地栖居”?中国国民阅读,需要拯救吗?

阅读转型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觉得,最近两年,关于阅读的争论似乎少了一些。他记得在2007年前后,关于“浅阅读”“深阅读”的讨论不绝于耳。

引起学者恐慌的一个背景是,在从1999年第一次到2005年第四次的全国阅读调查中,纸质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4次下跌,从60.4%降至48.7%。这个数字传递出危险的讯号:至少有一半中国人已经不看纸质书了。

2009年4月,王余光发表了一篇论文《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时代》,提出我们在面临阅读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阅读转型是从手抄书到雕版印刷;第二次是机械印刷和新式教育的变革;而第三次就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几乎影响了每一位阅读人。

在文章的末尾,王余光称,“浅阅读、读图与读网是当前阅读的主要特征……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我本人仍然是一位保守主义者”。

部分学者认为,“浅阅读”是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符合大众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基本特质。浅阅读将引向功利性阅读、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散失、降低民族素质。而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阅读的思维方式所致。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和部分作家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引发学者余秋雨的公开反驳。赞成、反对,质疑、拥护,有关阅读的讨论一时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国民网上阅读率大幅攀升。随着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声势渐涨。尽管仍有人将数字阅读与浅阅读等同,但有更多的学者和受益者开始为数字阅读正名。一位网友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我也喜欢纸质书,但至少现在没人捧着竹简看了!”

渐渐地,人们不再执著于深浅阅读的阅读形态与利弊之争。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或深阅读和浅阅读)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它们泾渭分明,但能够同时存在,对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宽泛的各取所需和不同的阅读快感。

《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网联合的网络问卷调查结论佐证了这一事实。在5089位参与者中,“既读电子书,也读纸质书”的读者占到6成以上(截至2011年7月8日)。而单选“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读者则大致持平,仅为15%左右。

今年初,王余光教授曾应山东省公安厅之邀,为警察们作一场关于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的讲座。返程时,一位警察为了与他讨论,甚至坐上火车跟到北京。这位警察拿出自己的iPad,打开《孙子兵法》阅读程序。界面上,有原文、有注释、有翻译、有图示,甚至还有动画效果。

“这样的东西,年轻人才爱读。你让我读纸本的,但是我读不下去啊。”这位警察最后力劝王余光教授,以后应该大力倡导类似的经典名著程序开发。

王教授觉得,这位年轻人说得不无道理。事实上,“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读书还是读网,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读什么内容。”

阅读的人口多了,深度阅读才会扩大

几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陶东风曾组织文艺学沙龙,本系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加。每次指定一本书目,如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之类,大家各自阅读,两周后聚会讨论。然而,沙龙在两三次之后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难以完成这个限时的阅读任务,“越拖越长,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他也想过将这本书推荐给19岁的女儿看,可惜女儿没有兴趣。她和同学们,喜欢上网或是用手机阅读玄幻、青春类故事,比如日本台湾的耽美小说、韩国校园小说这类。而他的妻子,则钟爱养生类书籍。

在陶东风教授看来,近些年,国民阅读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实用性、工具化倾向,在实用、物质、身体色彩迅速增加的同时,审美、人文、精神的维度日益萎缩。他称之为“‘过日子时代的大众阅读”。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国民阅读面貌大为不同。当时中国社会各界,从知识分子到一般大众,保持着对于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重建的极高热情。陶东风的书柜里,仍整齐收藏着《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走向未来丛书》中的部分作品。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度阅读,是很危险的。”王余光教授表示。而拯救深度阅读人口的基础仍是扩大阅读人口,“就像一个金字塔,阅读人口的基数越大,深度阅读的基数就大。如果一个民族连阅读习惯都没有,深度阅读的人数相应就会非常小。”

在美国,克林顿政府曾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大力提倡读书。2005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还首次举办了“读吧!新加坡”(Read!Singapore)活动,培养国人阅读风气。

2006年,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倡导下,中国从国家层面推动全民阅读活动。2006年4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后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以倡导图书馆界走出内部交流、重视社会影响,推动全民阅读。从2007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也由每两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从经费自筹升级为国家财政部专项资助公益性出版科研项目。

然而,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个贫困县可能仍然没有图书馆。在政府力量之外,民间的读书会、读书沙龙等社会读书活动,与台湾等地相比差距甚大。王余光教授曾特别关注过民间图书馆——有的馆长以捡拾破烂为生,却积攒起几百本图书,供亲邻借阅。

从2008年发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开始,纸质图书阅读率终于止跌反升了。第一次回升0.1个百分点,第二次是0.5。今年4月发布的第八次调查显示,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仍在继续上扬。而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达77.1%。可以推测,强劲增长的数字阅读与稳固增长的纸质阅读之间,正呈现着相互冲突却又共生共荣的复杂态势。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陶东风教授称,不必刻意区分深浅阅读或是纸质电子阅读,提倡“中阅读”更为现实。比如,在社科及人文领域,最近几年,以案例而不是理论为引,以通俗语言传递深刻内涵的书籍越来越多,如李零《丧家狗》、刘瑜《民主的细节》等等。

上一篇:重修管理模式下一篇:外业务员绩效考核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