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2024-05-16

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精选8篇)

篇1: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北京将出台外地人申请保障房政策

外来务工人员将在今年纳入到北京保障房范围内。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适当上调收入线标准,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今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明确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住房保障的条件。

住建部表示,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国务院决定,本届政府任期内改造各类棚户区(危旧房)1000万套以上。各地要加快改善棚户区(危旧房)居民的住房条件。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

保障房选址较偏,交通不便利一直是社会反映的问题。住建部要求,要合理规划选址,尽可能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安排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地段及住房供需矛盾突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区块。自2014年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同时,各地要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政策,使困难群众能够获得住房保障、最困难群众优先获得住房保障。适当上调收入线标准,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明确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住房保障的条件、程序和轮候规则。并健全住房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做好建设计划、开竣工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分配退出等各环节信息的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住建部强调严肃住房保障工作纪律,严禁以任何形式向住房不困难的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严肃查处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用途、套型面积等违法违规行为。

篇2: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兹介绍我公司员工张望森:XXX到贵局档案窗口办理一下土地、房产的查询业务:

相关信息想见下表

请给于办理!

广州新发实业有限公司

篇3: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在承认经济适用房具有这些历史功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而思考:经济适用房除了具有这积极的一面外, 是不是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缺陷?经济适用房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原则, 但它是否就一定是我国在较长的时期里实行住房社会保障的最佳形式?

一、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缺陷

(一) 经济适用房制度:社会保障性缺失

经济适用房是以一种具有保障性质的商品房的身份诞生的, 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发展,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社会保障性正在逐渐缺失。

1.保障对象错位

国发1998年23号文件规定, “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其购买资格对象是中低收入家庭。而受益者究竟是指除“高收入者”以外的其他家庭, 还是指“中等+ 中等偏下”收入家庭 (前一种理解大约占全社会家庭总数的70 %, 而后一种仅大约占30 %) , 各级政府的政策仍无明确、统一的界定。但从各城市确定的享受对象的收入标准来看, 均指前者。这不但没有起到调节公平的作用, 反而加大了差距, 并挤占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应有供给量。

2.经济适用房不“经济适用”

在2004年出台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中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 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 平方米左右, 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 平方米左右。但是目前经济适用住房在户型上的超标问题屡见不鲜, 甚至有超过300 平方米的豪华经济适用住房。

再加上一些城市政府把经济适用房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不对区域性市场需求进行调查, 盲目上项目, 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而且, 许多经济适用房都建在城市边缘地带, 在市政交通网络、多种服务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 经济适用房的房价是下来了, 可居民生活的总体成本却上去了。这使得经济适用房很难体现“经济”、“适用”的特征。

3.供需矛盾尖锐化

建设部曾明文规定要求各地住宅建设70 %至80 %应建经济适用房, 可《200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 1999年至2004年的6年间, 住宅投资年均增长27.2%, 而经济适用房投资年均增长仅14.4%; 1999年经济适用房投资占全部商品住宅投资的比重为16.6%, 2003 年下降为6.13 %, 2004年更是降至4.61 %。显然, 经济适用房现有供应水平, 既无法平抑住房价格, 也远满足不了城市现有政策对象的需求。可见政府想满足如此庞大的政策保障对象, 仅仅靠通过经济适用房制度是远远不够的, 也是行不通的。

(二) 经济适用房制度:不适宜于作为一种住房保障政策

1.若低收入者拥有产权, 更易导致贫困

对低收入家庭而言, 拥有住房资产更可能导致贫困。因为当一个家庭倾尽全力购买住房, 并且如果采用按揭购房方式, 一旦出现房价下跌, 就会形成负资产。而一旦银行提高利率, 也会导致还款困难, 自有住房反而会成为负担。

2.低收入者无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

虽说经济适用房根本目的是要帮助中低收入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但低收入家庭根本就没有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据资料显示:西安市的经济适用房与西安普通商品房2950 元的均价仅相差300 余元, 再加上部分经济适用房的住房面积设计得过大, 导致中低收入者家庭难以有能力购买。

(三) 经济适用房制度:与住房商品化改革长远目标相悖

经济适用房的产生, 其意义并非只在于调节投资结构和启动市场有效需求, 而是始终具有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的。改革以来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的改革中, 政府方针政策的变化和调整更是清楚地表明: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住房供给和分配的商品化、社会化, 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出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经济适用房政策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安排, 与改革的长远目标并不一致。在推出这项政策时, 相对于原来的住房实物性分配而言, 经济适用房尽管带有行政色彩, 但本质上可以算作是一种商品房, 因而这是一种本质的改革。而相对于商品化、社会化的改革目标而言, 经济适用房却只能算是一种过渡措施。这是因为, 按照当时的收入水平划分, 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住房供应体系覆盖的人口范围大约分别是15 %、80 %和5 %。而如果将80 %的中低收入者和5 %的最低收入者都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 无疑是与商品化、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存在矛盾的。

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

(一) 分地区、分步骤地淡出经济适用房制度

1.社会保障的要求

政府的公共责任之一在于保障“人人有房住”, 而经济适用房政策却是保障提供“产权房”, 与政府的公共责任相偏离。在我国, “产权房”的主要来源应为商品住房市场。

作为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应以“基本保障”为原则。即便未来我们的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了, 也不应去“保障”人人有私房。因为一方面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 也不适合解决规模庞大的城市流动性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由此看来, 现行经济适用房政策最大的问题, 是未能坚守“社会基本保障”原则。

2.市场需求的要求

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对于住房商品的承受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住房商品市场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三四年的发展变化, 目前高收入者对高档商品房的累积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 以后的高档商品房市场将主要面对随经济发展新形成的增量需求。自2002 年以来出现的高档商品房空置率上升的现象正是市场处于这种调整状态的反映。另一方面, 随着中低等收入者购房能力的提高, 商品房市场开始朝着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方向变化。

所以, 由上述我们可以得出基本判断:经济适用房作为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的措施, 已初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下一步改革中, 经济适用房政策在部分地区还有继续坚持的必要, 但就全局而言, 已不再是必须坚持的原则。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 经济适用房建设应逐步让位于普通的商品房市场。

(二) 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

根据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特征、经济状况和住房现状, 以及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现状, 笔者认为, 制定相应鼓励政策, 发展廉租房, 扩大廉租房的供应范围, 才是目前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的最佳选择。原因在于:

首先, 它遵守“基本生活保障”原则, 与经济适用房相比, 同等的公共资源可解决更多政策对象的居住问题, 以减轻政府负担;

其次, 政策对象是低收入群体, 并能有效地防止高收入者的“投资”和占用行为;

再次, 有利于“准入”、“退出”机制的建立, 特别是退出机制的实施, 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节约土地资源, 克服经济适用房的其他各种弊端和产权遗留等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的廉租房建设还刚刚起步, 在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中对推进社会公平作用还极其有限。受资源所限, 目前政策的目标对象还只限于“城市低保对象”。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改变“以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 建立以廉租房为主体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理性选择。

(三) 开放二手房市场

很多人心里都知道, 二手房与租赁房与政府推出的经济适用住房有许多互补之处, 甚至某些二手房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那些有老年人和在上学的孩子的家庭来说, 完好的社区服务 (医院、学校、商业网点) 比郊外的新鲜空气更重要。但是为什么我国二手房市场却迟迟发展不起来呢?除了制度上的种种限制之外 ( 没有产权证、单位回购等) , 中介服务滞后、欺诈盛行、政府市场管理无作为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国外的租赁住房绝大部分都是由私人业主提供的, 我们可以用征税打击短期炒作投机行为, 为什么不能用减免税来鼓励个人从事房屋长期投资、从事租赁经营呢?我们长期容忍高收入的私人业主免交不动产税, 却对中低收入者微薄的租金收入征收重税, 这种税制既不公平, 也抑制了租赁市场的发展。我国目前城镇住宅存量超过150亿平方米, 如果让这些存量房流动起来, 充分利用起来, 这对缓解住房市场中低端住房的短缺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有利于政府更好的集中财力, 为那些真正需要扶持的弱势群体提供援助。

三、小结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 还是从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角度看, 经济适用房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不再适合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改革目标, 应该分地区逐步地淡出。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应该以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为主, 配套以开放二级市场,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尽量依靠市场手段, 使我国住房改革朝着商品化、社会化的角度发展。

摘要:经济适用房制度, 这一旨在维护公平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却在其“公平”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本文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社会保障作用着眼, 就其弊端进行分析, 试图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住房保障制度, 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市场化,市场过滤

参考文献

[1]马强, 姜丽美.我国经济适用房趋向分析.技术经济, 2006, (6) .

[2]常华堂, 张大勇.社会政策视角下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问题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3]宋博通.市场化对我国住房政策制定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4]李文斌, 牟家华.住房政策的局限性政策的初衷与实施效果的背离.城市发展研究, 2006, (2) .

[5]王诚庆.经济适用房的历史地位与改革方向.财贸经济, 2003, (11) .

篇4:北京:“分包”保障房

在北京市西三环外首都师范大学(下称首师大)南校区的正中央,过去数十年来一直被一片低矮平房区所占据,这八排平房间距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经过,房屋外墙红砖裸露,屋顶瓦片中夹杂着黑色的防水油毡,门口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还残存着前日落下的雨水。这一切,与周围现代化的游泳馆、教师公寓大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不过,再过几个月,这片平房区将被全部推倒,一栋18层高、建筑面积近3万平米的住宅楼将在原地开工建设。这栋尚停留在图纸上的住宅楼,是北京在2011年计划新建的20万套保障房的一部分。

2011年,中央下达给北京市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是20万套,其中10万套为保障性住房,另外10万套为拆迁安置房——这个数字,比北京市去年一年的商品住宅竣工总数还多。为了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北京市重拾单位自建房的老经验,鼓励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国有土地建设公租房。

2011年4月1日,北京市住建委主任隋振江在首师大调研时表示,支持学校作为主体建设保障房。很快,首师大南校区家属区平房改造项目,被纳入了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计划。7月26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公布了这一项目的最终规划方案。据悉,该项目建设资金由首师大自行筹集,项目竣工后,将定向租赁给校内的教职员工。

单位自建房四处开花

首师大并非北京市唯一一所使用自有国有土地建设保障房的高校。

在位于北京西南郊的良乡高教园,2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项目正在进行前期规划。良乡高教园内聚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师大等四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今年6月,良乡高教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培军在出席“中美高教园区研讨会”时透露,该园区将建立2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用于解决园区高校教师的住宿问题。

此外,清華大学位于海淀区八家村的经适房项目和北京大学在肖家河村的经适房项目,拆迁工作在拖了8年之后,于今年再度启动。

北京市早在2003年就将这两个地块无偿划拨给两校作为教育附属用地,但由于拆迁赔偿过高,拆迁一度停滞数年。自从今年北京市把城乡结合部拆迁安置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后,八家村和肖家河村的拆迁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这两个项目完工后,预计将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教职员工提供近一万套住宅。

一位接近国土资源部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高校自建经适房后,教职工就不必再去参与社会上的保障房申请,减轻政府负担,这是一件好事。

除了高校系统外,北京市境内各大开发区、工业园也成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力军。

在位于北京城南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鹿海园四里公租房小区目前已经完工,小区内800套住宅目前均已定向分配给了诺基亚、奔驰汽车、中铁十九局等公司的员工,这些企业都是开发区的纳税大户。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鹿海园四里、亦城名苑在内的公租房项目,统一由开发区管委会下辖的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负责开发,目前在建公租房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投资总额接近10亿元,2012年全部完工后,可以满足近2万名职工的住房需求。

北京的另外一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已经规划在东升乡、西二旗、苏家坨三地兴建保障房。其中,西二旗5万平米公租房已经全面开工,负责这项工程的北京安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项目将于明年10月竣工后,整体租赁给周边科技园,再由园区管委会按照先前制定的指标,分配给园区企业,再由企业转租给职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独立新建大规模的保障房,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财力雄厚。据两家园区管委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财政收入均超过200亿元。

在北京市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企业,也开始在自有土地上建设保障房。

在昌平高科技产业园区入驻的最大一家企业——中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就计划,从该中心在园区内的40万平方米的居住及科研用地,拿出6万平方米建设公租房。为此,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还特意把其中的C1地块用地性质,由科研教育用地调整为居住及科研用地,容积率也调高了一倍。

被保障房逼出的改革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内聚集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如果这些部门人员所需的保障房,能够都由其自建完成,那么对于北京市来说,将极大缓解保障房的建设压力。但仅仅依靠单位自建保障房,尚不足以完成20万套的保障房任务。受形势所逼,北京市不得不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些老规矩动刀。

只要是办公时间,海鹘落村村支书茹杰办公室里的沙发上,永远都会坐着几个拆迁户。7月的一天,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见到茹杰时,他正把一根香烟抛给刚刚落座的村民,接下来就是一连几个钟头的拆迁赔偿的讨价还价。

海鹘落村地处昌平区北七家镇,距离地铁五号线终点站不过五公里,该村周边的商品住宅价格已经接近每平方米两万元左右。当地村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出租自建房,不过由于这些房子建在集体土地上,按照现有的土地制度,属小产权房,政府并不承认其出租和出售的合法性。

不过,改革最早还是从小产权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争取多年之后,海鹘落村最终被纳入北京市“集体土地上新建租赁房”的试点。为了缓解市级政府的保障房建设压力,2010年11月召开的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会议,原则同意在海鹘落村、兰各庄村、唐家岭等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

据海鹘落村村支书茹杰介绍,海鹘落村的租赁房项目,由村集体自筹资金,分两期建设,第一期的建设面积为14万平方米左右,预算投资金额大约4亿元,建成之后主要配租给紧邻村东的昌平高科技产业园科技园内的企业职工,该项目只租不售,所得租金按股份分红给村民。

7月18日,海鹘落村村委会发布了该村租赁房项目工程(监理)招标公告。就在集体土地建设公租房低调地进行试点的同时,北京市还一改土地出让金“一交70年”的规定,供地方式“由卖改租”,转而进行土地“年租制”试点。

当北京市政府确定“2011年公租房占保障房供应套数60%以上”的目标后,在今年北京市“两会”上,西城区人大代表松岩在分组审议会上提出,要想吸引社会单位参与保障房建设,鼓励政策不可或缺,首要的就要研究制定年租制土地供应办法。

参与北京多个保障房项目建设的北京住总集团董事长张贵林认为,公租房项目尝试年租制供地,可以摊薄住房建设成本,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此前这家公司在承建北京翠城经适房项目时亏损了21亿元,几乎是“建一平方米就亏一平方米”。

但这种土地“年租制”,并不利于土地财政增收。不过,为了让企业有动力参与保障房建设,政府最终还是决定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

承建西二旗保障房项目的北京安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了土地出让金年租制的第一个试点公司。不过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具体的操作流程目前不太方便透露,因为“今天的经验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教训”。

远洋地产,也是北京保障房的开发大户,先后承建过远洋润园、远洋沁山水上品等保障房项目,远洋地产集团战略发展部工作人员冯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政策层面上,如何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还需要探索。

目前,参与北京保障房建设的公司,比如住总集团、北京安达房地产,大都系北京国资委下辖企业,或者为总部设在北京的大型央企,几乎看不到民企的身影。

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北京市政府还提出可以减免相关税费。

北京市住建委2011年5月23日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公共租赁住房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6月1日起,公租房建设单位在申报相关材料并通过认定后,可享受到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等多项税收减免的优惠。

在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开发商不仅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且信托、股市再融资的渠道亦被堵塞,类似北京市这样为承建保障房的开发商减税的做法,在其他城市并不多见。

减税之外,政府通过修改规划的方式,允许开发商在保障房项目中扩大配建的商业建筑面积,以增加收入,摊薄保障房部分建设成本。

位于昌平区东小口镇兰各庄村的保障房项目,在2006版中心城区控制规划中,其用地规划居住用地容积率为2.5,建筑高度60米。后来昌平区明确该地块用于保障房建设后,便申请将居住用地容积率调整为2.8,建筑高度调整为80米。此外,周边的配套商品用地也一并“扩容”:文化娱乐用地建筑高度从18米调高到24米、商业金融用地调整为多功能用地F1,建筑高度上限调高至80米。

土地财政根基松动

当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园区,包揽了北京市保障房建设重任后,北京市政府的担子看似应该轻了许多,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员白宏炜,在通过对过去十年国内一线城市的经适房和棚户区改造房建设规模与土地出让金变化的研究后发现,政府建保障性住房的直接投资规模并不大,但土地出让金和税费的损失较大。

在开建近14万套保障房之后,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上的变化,印证了白宏炜的判断。

根据北京市国土局公布的数据,在2011年北京市计划供应的2550公顷住宅用地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将占52%的份额。目前,保障房供地量已经过半,其中,在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廉租房及公租房用地的供应量达到300公顷,为2010年的6倍。

与此同时,北京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下滑。来自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住宅用地出让金仅为120.3亿,同比下滑了75.4%。

对比历史资料可以发现,今年成交的土地面积是2008年的两倍,但土地出让金总收入却与2008年基本持平,反映出单幅土地价格的缩水。据北京土地储备管理网数据显示:今年截至8月10日,北京住宅土地均价为4777元每平方米,相比2010年全年的均价7322.7元每平米下调了34.7%。

从短期财务情况看,当前北京市保障房供地模式,注定了保障房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将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眼下,北京市对不同主体承建保障房,采取了不同的土地供应模式:对于由市区县政府所属机构建设并公开配租的,一般按划拨方式供地,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将流失绝大部分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对于以企业为主体的,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这也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土地出让方式,这种方式较有利于财政增收;对于利用自有用地进行公租房建设的,则比较灵活,但目前大部分仍以无偿划拨居多。

廉价甚至免费提供保障房用地,最终导致北京市陷入这样一个怪圈,保障房用地出让地越多,土地出让金下滑幅度就越大。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住建部公布今年1~7月份,全国各省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情况中,北京完成年度计划的尚未达到全国72%的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这种被动局面,今年6月30日,北京市注资100亿元,成立了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资中心,今后,各单位自建之外的公租房,均由该中心负责融资、建设收购和运营管理。

北京市级公租房投融资平台的成立,表明保障房建设的利剑,已经伤及土地财政的根本,这也暴露出一座城市的经济如果高度依赖房地产,将会带来怎样的风险。

房地产早已成为北京市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占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6%,这一比例位居国内各省市第一。但受到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同期房地产投资增速不到4%,最终拖累全市经济增长跌至8%,增速为全国31个省市区最末。

对于这种现象,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称,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尽头了,不能老靠卖地来搞建设。

篇5:河南各地保障房政策一览来源范文

3房3000套、经适房4151套。这三类住房总量达到了9016套。同时,许昌市还要对各类棚户区(危旧房)加大改造力度。许昌市今年要对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国有林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旧房等进行改造,解决17975户的住房问题。许昌市已将全部建设任务分配到各个县市区。

【洛阳】

投入39亿建保障房

“今年要建的所有保障性住房,分管领导要签目标责任书。不达标的,将给予处理。”洛阳市住房和建设委员会主任孟红军说。3月1日,洛阳针对2011年保障性住房开建计划,签了相关目标责任书。2011年洛阳将投入39亿元,保障洛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

洛阳市今年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力度。洛阳2011年将投资2亿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358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4300套;投资14亿元,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开工建设8750套;投资14.4亿元,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9000套;投资180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

根据各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建设情况,洛阳市住建委将在洛阳推行新措施:洛阳住房办会定期在媒体、官方网站发布认购公告,主要内容包括小区名称、建设单位、地理位置、户型面积、房源数量和报名起始日期等;为推进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努力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洛阳2011年将归集住房公积金20亿元,为房地产市场和低收入群体购置住房提供资金23亿元;对洛阳各个县市区一把手将签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责任书。

拥有合适、稳定的住房既是个人和家庭温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稳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房价的一路攀升,“新地王”的频频出现,让城市居民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更加期待。令商丘人期待的是,我省今年将建42.09万套保障性住房,商丘市的任务是建设1.15万套,其中将首次增建4000套公共租赁住房。

【南阳】

让9058户市民告别住房难

昨天记者从南阳市房管局获悉,作为市民最关心的住房问题,今年南阳市将通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力争再解决9058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按照南阳市廉租住房保障三年规划、计划及市政府向省政府签订的目标任务,今年全市要完成新增廉租住房房源8725套的任务。其中,新建廉租住房3660套,其他方式落实廉租住房房源5065套;完成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369户以上。当地在发放租赁补贴时,立足从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尽快消化中央廉租住房专项补助资金的同时,要求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不低于10%部分足额用于廉租住房保障。

今年南阳经济适用房建设要确保新开工面积20万平方米、竣工12万平方米以上;同时,今年还将要完成棚户区改造拆迁面积7.79万平方米,完成改造面积0.96万平方米;改造国有林场危旧住房2.95万平方米。

【新乡】

保障房建设实行“倒计时”

新乡市为确保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出了“狠招”:开始实行“倒计时”。

据了解,今年,新乡市将新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4万套,占全省42万套的8%。为确保这一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该市首先是量化目标分解,将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量化到各县市区;其次是实施目标管理,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纳入各县市政府和市直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再次是细化实施方案,各

●“保障”进程 春节前告别住了17年的大公厕

今年1月20日,住在公厕里长达17年的商丘市民谢凤英一家五口人,终于搬进了期待已久的新房,过了个温暖的新年。“过去没有房子住,还是办事处的领导给协调,俺一家五口人才住在了一处废弃的大公

厕里,这一住就是17年,我想都不敢想自己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房子里……”看着一家人住进新楼房,58岁的谢凤英喜极而泣。她说,去年她家成功申请到了商丘市的廉租房,在“天祥花园”社区26号楼3楼分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新房,并在该市首批廉租住房钥匙发放仪式上拿到了钥匙。

第二天,他们全家就搬进了政府已经装修好的新房。谢凤英说,虽然他们一家住的是80平方米的房子,但一个月的租金只有150元,比商丘同等面积、同等标准房子的市场价低了300多元。

据了解,商丘市住建局此次进行实物

河南各地保障房政策一览来源:南阳搜房网 浏览次数:343

4配租的廉租住房共计151套,分别分布在该市北海路南的蓝色港湾、神火大道南端的天祥花园、民主路及道北。经公示后,本次符合廉租住房申请条件的共151户,房源和符合条件的户数比例是1∶1。也就是说,除了谢凤英外,还有150户申请家庭同时拿到了廉租房的钥匙,并在春节前入住新居。●政府计划 今年再建1.15万套保障房

记者了解到,商丘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起步晚,但建设速度很快,并且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2007年11月至2009年年底,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商丘市在全省的综合位次由后位一跃进入先进行列。整个“十一五”期间,商丘市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近3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1.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3月1日,记者从商丘市住建局住房保障中心获悉,根据目前的建设规划,商丘市今年全年要建成经济适用住房3000套,建成廉租房45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50万平方米。同时,将首次新增4000套公共租赁住房,以弥补该项的空白。“一个主题就是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抓住两个重点,就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争取三个到位,目标管理到位,配套政策到位,人员机构到位。”商丘市住建局住房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以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重点。“一切工作会以质量安全为根本,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管理”。类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做到倒排工期,明确具体的开工时间、项目进度、完工时间;最后是严肃责任追究,切实做到监管到位和服务到位,对工作不力、监管不严、弄虚作假、完不成任务的将给予责任追究。目前,各县市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分解量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漯河】

购买小套住房有补贴

昨日,记者从漯河市住房保障局住房管理科获悉,漯河今年将建设保障性住房12175套,其中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棚户改造房、城中村改造安置社区五大类。另外,对低收入市民申请购买普通商品房的,政府也出台优惠政策,享受每平方米150元的政府购房补贴。

具体来说,漯河今年将建设廉租住房2400套,预计投入资金1.68亿元;将建公租房3000套,预计投入资金2.52亿元,年底将全部完成;将建经济适用房4375套,预计投入资金5.9亿元,年底全部完成。另外,对市民申请购买普通商品房的,政府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市民购买小套住房,给予补贴。政策明确指出,条件允许的购房市民(包括市区常住非农户口或者夫妻一方常住市区的非农户口)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上漯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倍的,家庭住房面积低于26平方米以下,未购买过房改房、经适房,集资建房等的市民,在购房时可享受每平方米150元的政府购房补贴。对房屋面积要求:普通商品住房90平方米及以下的,按90平方米补贴。对于购买90平方米以上普通商品住房的,只给予90平方米住房补贴。

河南各地保障房政策一览来源:南阳搜房网 浏览次数:343

5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始自2007年的大规模保障性安居工程,近年来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无力

购买商品房,甚至租不起房子的低收入家庭,通过各种保障性住房,拥有了虽不一定华丽却温暖的家,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今年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的任务指标已分解到各省份,中央财政资金也将在全国两会前后陆续下拨。在河南各地,又是如何分解这一民生任务?并如何确保这一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开封】

市长签下承诺责任书

昨日,记者从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科了解到,今年全国欲建的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开封承担了17236套,其中住建局牵头建设的有1553套,农林局牵头建设的有1643套。开封市长周以忠已经与省政府签下了责任书,承诺今年完成这些住房的建设。

昨日上午,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科工作人员拿出了责任书,责任书上写着2011年开封市将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10户。“住房补贴分为两种,对低保户是每人每月50元钱,对低收入者则是每人每月30元钱。”工作人员介绍说。此外,开封市今年将新增廉租房3493套,公共租赁房3400套,经济适用房4600套,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危房)改造5100户。“这些共计1553户,由我们住建局牵头,还需要财政、国土、发改委等部门的配合。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农林局牵头建设的。”开封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记者看到责任书上写有,2011年开封市有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476户,国有垦区危房改造1158户。“几年肯定能完成吗?”面对这一问题,工作人员说,这个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市长签的责任书,说明政府非常重视,肯定能完成的。

●“廉住”故事 从阴暗单间房到漂亮套房

今年的元宵节,对许昌市民钱永红等在内的339户市民来说,应该是过得最快乐、最幸福的一次,元宵节前,他们每户都领到了一套新房钥匙,自此就有了一个安定、漂亮的家。这339户市民是许昌市今年第一批廉租住房建设的受益者。3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他们家中探访乔迁新居后的生活。“还是这新房住着美,房内一切都是新的,房外像花园一样。”昨日下午,许昌市仓库路南段祥泰家园小区,提起廉租住房,13号楼住户钱永红一边收拾房间一边夸赞说。她选中的这套新房建筑面积将近50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一阳台,户型紧凑而方便,通风采光条件都不错。

记者在房内看到,她的新居四壁洁白,光滑平整。在客厅、卧室等地还安装有暖气片。“天然气管道、宽带、有线电视、电话线都走到了门前,随时可以安装启用。”钱永红说,楼前楼后,都有假山、绿地、小游园和健身设施。

钱永红居住的新房是许昌市今年第一批交付使用的廉租房。市民居住这些廉租房每月每平方米只需要交1元租金。细心的钱永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们家居住的廉租房为例,住房实用面积是41平方米,每月租金41元,加上15元物业费和7元垃圾清运费,一个月63元就够了。钱永红说,这比她原来在文峰路都市村庄租的单间房还便宜30多元呢。“交这点儿钱住这么好的房,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钱永红说,为了居住这房子,他们一家盼了两年多。

今年40多岁的钱永红,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工作,一家人全靠丈夫一人打零工维持生活。10多年来,他们一直挤住在许昌市文峰路一间1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里。因为有楼房阻挡阳光,室内阴暗潮湿,冬天冷,夏天热。因为有孩子,10多平方米的单间房里还要用布隔离成两个小房间,“一间”供孩子用,“一间”供他们夫妇用,生活十分不便。这间房不仅是他们的卧室,也是他们的厨房,“每一件衣服上都散发着油烟味”。

对于收入微薄的钱永红一家来说,买一套能够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但是,政府的惠民工程让她实现了这个梦想。

●政府计划 今年许昌将建9016套廉租房

许昌市住建局局长崔新宏说,让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住上廉租房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惠及群众的决心和态度。

今年,随着政府保障性住房配建力度的加大、市区廉租房房源的扩大,将有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住上满意的廉租房。

篇6: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2012年最新时事政治:公共租赁房将成杭州保障房“主角”

12月,杭州丁桥。这一天,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暖意。趁着天气晴好,家庭主妇们忙着把被子、衣服晒出来,阳台上的色彩从而有些五颜六色。中心庭院内,几个年轻妈妈抱着孩子在游乐设施区玩耍,两位老太太在一边的凳子上坐着闲聊家常,还有老人在做舞剑操,一派祥和宁静的气息。

这是联合新苑小区,杭州最早建成的公租房小区之一。这个2010年年底交付的楼盘,共由11幢房子组成,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总共1134套,除了200多套廉租房,其余都是公租房。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个小区。

实地探访

住进公租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从杭州武林广场出发到位于杭州东北部的丁桥,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丁桥是杭州几大经济适用房集聚的区域之一,同时最近几年商品房开发也是如火如荼,联合新苑,就位于丁桥大型居住区比较核心的区域,今年杭州楼市的一大热门商品房楼盘——中豪四季公馆,就位于它的对面。

今年27岁的小乔,特意请了假在家里等着记者。作为杭州最早申请公租房的一批人,他已经在这个小区,住了两年。小乔的房子是个东边套,虽然63平方米的面积算不上太大,但房间跟传统老小区的阴暗逼仄全然不同,非常敞亮。厨房、卫生间、客厅、次卧、主卧,客厅和餐厅等各个功能空间一应俱全,客厅里摆放着电脑,墙上挂着世界地图,桌上和地上散乱放着一些婴儿用品,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运气比较好,抽到了一个边套。”小乔说,自己是杭州人,但是家里条件并不好,父母双双下岗,之后就一直没有固定工作,一家人挤在杭州清泰街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日子过得很清苦。小乔从安徽读完大学回到杭州,也没有找到收入特别好的工作,又要还大学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根本没有实力去买商品房。要结婚,没有房子住怎么办?

“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家里经济支撑,单靠自己的实力买房真的很艰难,甚至可以说不现实。但家里的老人确实也没有这个能力。记得我高中的时候,当时家里还去申请过经济适用房,最后都去摇号了,房子在下沙,总价只要20多万元,但是后来还是因为经济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件无力支撑放弃了。现在想想真是心酸。”小乔说。

杭州市的公租房政策,让小乔的住房梦得到了实现。小乔说,那是2010年,他跟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正愁结婚没有房子,母亲在社区的信息栏上,看到了公共租赁房相关政策的宣传,最后一去申请,居然就通过了。去年年初,一家人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房子,因为公租房本来就有简单装修,所以只是买了些家具就入住了。后来孩子出生,父母过来照顾孩子,一家人住着虽然有些拥挤,但是很开心,“很有家的感觉”。

小乔告诉我,目前丁桥联合新苑的公租房租金是12元/平方米/月,自己的房子每个月租金是756元,目前丁桥的商品房价格是12000元/平方米左右,跟买房相比,确实压力轻了不少。虽然不用交物业费和能耗费,但是小区物业是南都物业,管理很好,有什么事情物业人员马上就会到,非常好。另外,小区边上就有幼儿园和小学,附近就是公交总站,虽然还没有很好的医院,但生活还是非常方便的。

“我现在也在非常努力地做销售工作,这一行压力非常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房子。我想我们不会一直住在公租房里,但公租房确实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渡期。”小乔说。

背景新闻

已开工建设公租房300余万平方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这也是“保障房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而杭州市对于保障房体系的建设,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截至今年7月底,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通过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危旧房改善等多种方式已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3万余户,占2011年底主城区家庭总户数的19%左右,加上公房出售、租赁,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40余万户,占市区家庭总户数的60%以上。

而这其中,公共租赁房无疑已经成为杭州保障房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004年,杭州就启动区级公共租赁住房(“两项公寓”)建设。2009年启动市级房源建设,首个项目为拱墅区半山田园地块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2010年又在塘北、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隆、蒋村、牛田、三里亭和花园岗等6个配套较为成熟、区位较为优越的地块落实了约171亩土地,用于市级房源建设。截至当前,市、区两级累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0余万平方米。如果按每套50平方米建设,那么将可以解决6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

在配租方面,杭州2009年首次启动公共租赁住房试点,推出房源97套;2010年扩大试点范围,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推出房源600套;2011年扩大申请范围,推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4158套(市级726,区级3432)。2012年,申请条件进一步放宽,市、区两级推出公租房2020套,其中市本级1800套。截至2012年底,累计推出市、区两级公共租赁住房房源将达到10500余套。

■记者手记

让更多人享受到住房保障福利

“十二五”是杭州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更加殷实富足,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时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进一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系统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根据官方消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生、创业人员的住房困难,“十二五”期间,杭州将推出公共租赁房300万平方米。杭州经济适用房从之前的“以买为主”到如今“租售并举”,再到今后“以租为主”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因为公共租赁房的准入条件远比经济适用房来得宽松,这也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杭州的住房保障福利。

事实上,杭州在积极推进公共租赁房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目前,杭州市本级除在政府划拨用地上集中建设外,还通过在商品住宅出让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收购房源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而今年年底,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田园公共租赁房项目将交付使用。这个项目由31幢高层、小高层、3幢单身公寓及1幢服务中心楼组成,共4693套,可满足万余人入住。

此外,杭州在今年再次扩大公共租赁住房覆盖面(人均可支配收入47691元以下),并于8月份启动日常受理工作。今后申请公租房将更加便捷。

就如小乔所说,住在一个周边配套相对齐全,不用交物管费也有较好物业管理的小区里,还是有非常强烈的家的归属感。特别是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很强、想把更多精力放在创业上的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篇7: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 

【字号 来源: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 日期:2012-02-01 大

小】

京政办发〔2012〕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进一步加强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结合本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立完善符合首都实际的基本住房制度,逐步形成符合市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着力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住房保障方式向“以租为主”转变;着力完善建设、审核、分配和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促进住房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力争使本市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基本原则。住房保障工作要坚持从本市实际出发,满足基本住房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善支持和保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精细管理,更好地满足保障对象差异化需求。

二、大力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一)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全面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京政发〔2011〕61号)要求,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并轨建设、分配、运营和管理。严格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标准,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为主,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按照“市场定价、分档补贴、租补分离”原则,租金水平按照略低于同地段、同类型住房的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分档租金补贴机制,提高承租家庭租金承担能力。同时,建立市场化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队伍,完善退出机制。

(二)稳步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严格执行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标准。改进和完善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和定价机制。

(三)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2年年内基本完成门头沟、通州和丰台区“三区三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推进丰台区长辛店等新增五片改造项目,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工作。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疏解和房屋保护性修缮工作,创新对接安置房建设模式,同步转移优质教育、医疗配套资源,加大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旧城人口疏解试点工作,建立保护性修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启动882栋简易楼改造和老旧小区抗震加固节能综合改造工作。继续加大农村抗震节能住宅新建和改造力度。

三、落实各项支持政策

(一)确保用地供应。增加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量,“十二五”时期,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量不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50%,保障性安居工程及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提高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性,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需求,单列指标,做到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供应指标分解落实到区县,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对于未按时完成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的区县,原则上不再供应商品住房用地。创新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方式,完善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划拨、出让、协议租赁等方式,切实降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成本。加大政府储备土地在住宅用地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供应规模,优化土地供应结构,研究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定向储备制度,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和房屋征收政策支持。

(二)增加政府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性资金投入机制。市、区县政府要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将保障性安居工程放在优先位置,编制住房保障资金专项预算和预算,并结合保障形式、融资计划和资本金比例等调整财政性资金投入计划。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作为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发挥其对财政性资金的放大效应,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切实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和融资难题。

(三)规范利用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和鼓励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项目融资,市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优先办理相关手续。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争取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政策支持,在贷款条件、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上为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政策。争取扩大本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额度,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参与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发行中长期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

(五)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和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买卖和经营环节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经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

(一)优化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大分散、小集中”布局模式,集中建设与配建相结合,适度加强配建比例,普通商品住宅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比例一般不低于30%;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以及商业、产业聚集区周边商品住房用地中配建保障性住房比例还应适当提高,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专家评审机制,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力度,优选设计方案,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优化住宅功能及内部构造设计,积极开发集合式中小户型住宅,提高内部空间使用效率和居住舒适度,全面提高保障性住房整体品质。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率先在公共租赁住房中试点推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性能评价制度等。

(二)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规范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实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建立保障性住房参建单位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主体信用信息库。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永久性标识制度,标识必须明确载明工程名称、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名称和工程项目负责人姓名,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强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管责任,区县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保障性住房质量监督执法具体实施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的专项监督执法工作。严格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保证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功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建立工程质量强制第三方检测制度、施工现场开放日制度、业主验房制度和工程交用后的保修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监理第三方管理。

五、建立健全分配和运营监管机制

(一)规范准入审核。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京政发〔2011〕61号)要求,逐步实现本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统一申请、审核、分配。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公示、轮候、复核制度,各区县政府应根据本区县实际情况公布公共租赁住房轮候期限。建立统一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和住房状况等审核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动态化管理和实时审核,提高审核准确性。建立保障性住房信用记录档案,完善申请人承诺和定期申报制度,对骗购、骗租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加大惩戒和媒体曝光力度。

(二)严格租售管理。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再上市交易管理相关规定,加强房源再上市和回购管理。建立经济适用住房封闭运行机制,新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确需转让的,由经济适用住房家庭户籍所在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回购,具体施行时间和办法另行规定。对于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通过购置、继承、受赠等方式取得其他住房,不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条件的应当退出,原经济适用住房由经济适用住房家庭户籍所在区县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回购。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优先向一定年龄以上的2人户及以上家庭配售,引导单身年轻人承租公共租赁住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加强使用监督管理。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后期使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落实监管责任,严肃查处保障性住房出租、出借、闲置等违法违规行为。公共租赁住房的产权或运营管理单位,必须设专人负责房屋使用监督管理事务。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后期使用管理事务,可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物业服务机构协助做好日常检查工作,发现出租、出借、闲置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由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四)健全退出机制。公共租赁住房承租家庭租住期间或承租合同期满后,不再符合申请条件的应当退出,暂不能退出的给予2个月过渡期,过渡期间承租人按照同区域市场价格交纳租金。过渡期届满后承租家庭仍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照两倍公共租赁住房价格标准收取租金,拒不退出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六、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按照“以区为主、全市统筹”原则,强化区县政府住房保障工作责任,各区县要加强住房保障后期管理机构建设,强化保障性住房使用监督管理,各街道、乡镇应成立专门的住房保障科室,落实专人和经费。各区县要切实承担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计划、工程建设、资格审核、分配和监督管理等工作职责。市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在土地供应、资金保障、项目审批、建设协调、资格审核、销售定价和监督考核等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进一步完善落实目标责任制,签订住房保障工作责任书,确保工作计划落实。

(二)统筹安排建设任务。各区县要按照市相关部门制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和“十二五”期间总体任务目标,提前安排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计划、用地计划、资金来源等。结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适当增加重点新城和城市发展新区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除用于解决本区县保障性住房家庭需求外,统筹安排用于全市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工作。

(三)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全面开展住房保障廉政风险防范、效能监察和政府督查工作,建立约谈和考核问责机制,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完善奖惩机制。

篇8:北京保障房最新政策

一、北京经济适用房引起的链式反应

经济适用房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 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适用房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分配货币化, 1998年国家把经济适用房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北京市的经济适用房1992年开始起步, 当时对住房困难户的调查显示, 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有5.2万。为此, 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一批安居工程, 这就是后来的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雏形。1998年经济实用房开始进入快速发展和规范阶段, 1998年10月北京市推出第一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19个, 开始了经济适用房的商品化阶段, 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 经济适用房逐步成为住房供应体系中的主体。随着经济适用房规模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经济适用房也进入了争议与限制阶段。北京经济适用房引起的链式反应是指经济适用房的产生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具有联动关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旧城改造与人口迁出。

北京的旧城改造与经济适用房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改造过程中大量本地低收入人口由于经济能力不足而被迫外迁, 原有城区的功能得以置换, 商业化、高利润的综合服务功能进入原城区, 使留存的旧城建筑的人文风貌得到很大改变, 由于对旧城区原住居民福利考虑欠缺, 使大量旧城区居民不得不迁出原有的居住环境区转向可以承受的经济适用房, 与此同时, 外来人口中经济实力较强的人群进入旧城区购买高价商品房, 大量投资涌入旧城, 财富积聚。

2. 城市空间结构改变与通勤成本增加。

根据北京市规划局在《北京市住房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中对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示意图可知, 经济适用房几乎都集中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四环以外甚至五环和六环以外。旧城改造初期, 旧城中约有1 000多万平方米以上供中低收入人群的住宅, 截至2005年就有近450万平方米被拆除改作他用, 约200万人口被迁至郊区[2]。经济适用房选址的主要原因可以追溯到地租理论, 旧城区的地价最高。越向城外地价越低, 通勤成本越高。旧城改造使得土地的供应性稀缺转变为投资性和功能性的稀缺, 旧城土地价值不断上升, 众多区位好的地段都被改造为高标准、高强度的商品房、写字楼及消费场所。另一方面, 经济适用房的选址改变了城市原有空间格局, 旧城居民进入城市边缘的陌生环境, 造成了大量市中心工作者的职住分离, 通勤成本急剧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恶化的城市交通。以亚洲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回龙观文化居住区[3]为例, 由于配套设施开发滞后, 缺乏商务、工作等城市功能, 没有形成居住、生活、工作的联动, 大部分居民形成潮汐式的交通流向, 由于长距离通勤要消耗大量时间, 居民的出行明显具有一次出行多目的倾向。

3. 保障功能弱化与商品功能增加。

据报载, 北京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曾出现“穷人买不到, 富人抢着要”的怪现象, 一边是排队苦苦等待的无房和缺房户, 一边却是已售经济适用房的高租售率。2005年6月21日《京华时报》就有报道, 来自北京市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调查数字表明, 在位于昌平区的回龙观和天通苑两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内, 房屋出租率已占全区租赁交易总量的78.8%, 多数购房者把所购经济适用房当成了一种投资。此外, 一些开发商出于利益的考虑, 完全不顾及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和经济适用房的最初定位, 住房面积严重超标。以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例, 四居室及楼上楼下的复式结构占有相当比例, 一套复式结构的住房建筑面积超过160平方米, 天通苑中还有三层的复式。水涨船高, 超过规定的价格和装修标准也随之而来。政府出台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出于社会保障的考虑, 但诸如此类的经济适用房“妖魔化”现象已使其与政府的初衷严重背离。

经济适用房的一系列链式反应最终导致了更为突出的供需矛盾和北京住房结构的严重失衡。供需方面, 依据《北京市统计年鉴 (2008年) 》提供的数据显示, 高收入和中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很大, 按照目前经济适用房的一般价格, 即使不计算通货膨胀因素, 对中低收入户来说依然很难承受。而中高收入人群购买经济适用房作为投资出租给中低收入者, 更加剧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开发商的自有资金利润率高达200%[4]。种种不平衡因素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 链式反应也加剧了北京市住房供应结构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比例失衡, 大户型和中小户型的比例失衡。

二、经济适用房“妖魔化”现象成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妖魔化”现象很值得深思, 其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 定位模糊。

从政府的出发点来看, 经济适用房是作为“准公共物品”推向社会的, 本质上是保障性住房的一种。但1998年住房改革之后, 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 住宅是一种极具增值的商品, 在市场住宅总量低的情况下, 经济实用房极易成为投资交易的对象。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价格差不能反映二者内在的价值规律, 激发了经济适用房的“投资价值”, 进一步加剧了负面链式反应的混乱程度。

2. 开发商利润至上, 房地产开发商手中握有大量资本, 且与政府有连带关系, 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有些开发商对政策规定阳奉阴违, 置各种限制于不顾。比如, 建设部等有关部门2004年颁布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 明确规定的不超过3%的利润率, 实际上早已超过。

3. 房地产市场过热引起的过度消费。

从需求角度看, 消费者的超前和过度消费对链式反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依据《北京市统计年鉴 (2008年) 》提供的数据, 北京居民有能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比例约占70%, 远远超过经济适用房的供应比例, 加之大量外地居民在北京置地买房, 使得买房成为群体的一种非理性行为。中高收入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在申报、审核方面动手脚骗取住房, 再出租给需要人群从中获利, 这种群体行为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低效率。

4. 政策实施中的管理混乱。经济适用房政策一直处于摸

索和尝试状态中, 往往是政策一出台就会出现一些人的“钻空子”现象, 政府再有针对的出台新的管理办法进行修补, 之后又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以2007年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经济实用住房管理办法》为例, 虽然对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购买资质、定价方式和上市交易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但由于配套措施不够具体, 各地实施中的问题和矛盾时有出现。尤其是分配问题, 由于个人收入这一指标的透明度不足, 信用体系尚不完善, 个人填报与单位审核等方式很难制止不符合标准的人群购买经济适用房。

三、多管齐下, 让变了味的经济适用房回归本色

1. 购买环节, 加大监管力度。

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制止经济适用房规模、户型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建立科学的购买者收入界定标准, 完善申购手续, 规范审批程序。经济适用房在建设、申购和审批中之所以出现问题, 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立法不严, 执法不力。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者、建设者和消费者的责任甚至法律义务, 不仅要对使用不正当手段骗购经济适用房的人认定犯罪, 而且违规发放的政府人员更要严肃法纪, 追究责任。坚决不让有些官员和经济富裕的阶层骗购经济适用房。特别应该强调的是, 在推行经济适用房政策时, 对于每一个环节, 都要做到公开透明, 保证全程在阳光下操作。如果做不到全程公开透明, 就难以避免暗箱操作, 最终使其沦为权力寻租的对象。

2. 退出环节, 建立和完善机制。

北京市规划委2006年正式公布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中提出了经济适用房的“内循环”策略。即“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五年的, 出售时应当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交纳土地收益等价款, 并由政府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在补缴政府应得收益后取得完全产权。已经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 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回购。上述由政府回购的房屋继续作为经济适用住房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售。”内循环策略中最重要的是退出机制的建立, 即政府如何保证经济适用房在满足需求之后可以收回。内循环政策能够保证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目标的实现, 杜绝经济适用住房的投机现象。当然, 价格、租金的确定都有待研究, 回购要付出一定的评估和监管成本。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提出, 经济适用住房的产权应是政府和受助购房人共同拥有的产权。政府的产权应当享有剩余收益权, 受助购房者退出经济适用住房时, 按居住时间内同一区域普通商品房价格上涨指数测算其固定收益, 其余剩余收益为政府所得[5]。这种策略称为部分产权策略, 它可以与内循环策略并行, 从而有效解决现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中的退出机制、增值收益分配、保障资金滚动等问题。这就从产权的根源上强化了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功能。

摘要: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北京已实施多年, 它使多少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经济适用房“妖魔化”现象。因为存在问题就取消一项政策, 无异于因噎废食。究其原因, 寻找对策, 或许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态度选择。

关键词:北京,经济适用房,链式反应

参考文献

[1]张曙光.经济房无现实价值[N].东方早报:财经速递版, 2009-05-01.

[2]张高攀.基于旧城改造背景下的经济适用房模式选择——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7, (11) :71-78.

[3]肖燕.大型住区开发探析——以北京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开发建设为例[J].城市开发, 2008, (2) :78-79.

[4]黄序.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8—2009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新课标下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点尝试下一篇:我与亚运同行作文800字